2025-10-26 08:00:00
今天,南半球的春风拂面,明媚的阳光让心情也变得格外轻松。本以为是美好的一天,结果却被一扇门破坏了。
早上,我和队友例行去健身房锻炼。结束后,又去超市买了下周的生活用品,想着回家做顿丰盛的午饭,却没料到被挡在了自己家门口。
当我掏出钥匙准备开门时,发现手上只有车钥匙。家门的钥匙,忘带了!
那一刻,阳光再明媚,也掩盖不住心里的凉意。
我和队友面面相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安静的绝望。两个人都没说话,但那种“沉默的声音”震耳欲聋。
肚子也在这时开始抗议,咕咕作响,好像在嘲笑我们俩的粗心。
第一反应当然是联系中介。
租的房子钥匙在他们那里有备用,但偏偏今天是周天,中介不上班。打过去几次电话,都是语音信箱。
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动手。
我从钱包里掏出Transperth公交卡,小心地塞进门缝,幻想着像电影里那样“啪”地一声把门别开。
结果现实远比想象硬核,公交卡边都磨弯了,门依旧纹丝不动,根本插不进去。
试了几次后,干脆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看着自己刚买回来的蔬菜发呆。
既然自己搞不定,就只能找专业的。
我打开小红书,搜索“珀斯 开锁”,结果真的有不少华人锁匠在做这类服务。联系了其中一位,很快收到回复。
对方语气干脆利落,问清楚是房门还是车门、锁的类型,然后报了价:150刀。
虽然价格不低,但在门外站着的人没有讨价还价的勇气。确认地址后,对方说“二十分钟到”。
等待的时候,我又在Google上查了几家本地locksmith,报价普遍在180到250澳元之间。看来这位华人师傅的价格算厚道。
二十分钟后,开锁师傅(小哥)带着工具箱看了看门,然后开始了一顿操作。
专业的,果然就是不一样。没多久,只听“咔嗒”一声——门开了。
那一刻真是如释重负,然后付了150刀给他。
回到家,望着刚刚被打开的门,我心里有点复杂。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忘记带钥匙了。之前也发生过一次,不过那次是工作日,可以去中介拿备用钥匙。
这次偏偏在周天,完全没后路,只能花钱请人开锁。
150澳元,10分钟,将近700块人民币,也算是给我们一个不小的教训。
我打算这几天去配一把备用钥匙,放在安全的地方——比如车里或门口的Gas箱子里。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不是大事让你崩溃,而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最后,希望大家别学我们,出门前多检查检查。
不要因为因为一把小小的钥匙,被困在门外。
2025-10-19 08:00:00
最近,我给自己买了一个新的数码产品——Apple Watch SE 3。
目前我已经使用了半个多月,无论是健身还是睡觉,我几乎都戴着它。整体体验不错,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款智能手表的使用感受。
在 2025 年 9 月的秋季发布会上,Apple 发布了三款新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11、Apple Watch SE 3 和 Apple Watch Ultra 3。
我入手的是其中的入门级产品——Apple Watch SE 3。
在门店试戴后,我根据个人喜好、手腕大小和使用场景,选择了以下配置:
表壳颜色:午夜黑
表壳尺寸:40 mm
连接:GPS
表带:午夜黑运动型表带
换购计划:无
包装内附:一根充电线(不含充电头)

最终价格是 399 澳元,按照 4.65 的汇率计算,大约 1855 元人民币,比国内似乎稍微便宜一些。
澳大利亚购买的Apple Watch SE 3,除了在价格上的差异,似乎和中国版本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智能手表,所以很难在个人体验上,对手表性能进行对比。
根据少数派对三款Apple Watch机型的对比,Apple Watch SE 3 用上了和 Series 11 和 Ultra 3 系列相同的 S10 芯片,整体性能和系统流畅度上都相当不错,同时提供了全天候显示、设备端 Siri 和单手手势等以前旗舰款上才有的功能。
| 机型 | 定位 | 核心亮点 | 适合人群 |
|---|---|---|---|
| Apple Watch SE 3 | 入门、高性价比 | 核心功能保留,价格更亲民。 | 首次购买用户、预算有限者,或仅需基础运动和通知功能的用户。 |
| Apple Watch Series 11 | 主流、全面 | 性能均衡,全面健康监测,经典设计。 | 大多数用户,追求最新技术与日常使用的更好平衡。 |
| Apple Watch Ultra 3 | 专业、耐用 | 顶级性能、超长续航,更专业的运动功能,适应严苛环境。 | 户外运动爱好者、专业运动员,或对续航和耐用性有极高要求者。 |
当然,SE 3 也有一些取舍,比如:
不支持常亮显示(Always-On Display)
最大亮度仅 1000 尼特,强光下可读性一般
缺少 ECG(心电图)、血氧 App、水温传感器、深度计
不过,对于经常使用的夜间手腕温度跟踪、睡眠跟踪、睡眠评分、心率、呼吸频率、噪声监测等功能,Apple Watch SE 3 也都提供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Apple Watch SE 3 可以满足所有基本的使用需求。
在 Apple 门店里购买了手表后,我不能在现场激活和连接到我的iPhone。
原因是:SE 3 预装的 WatchOS 26 系统,需要搭配同样运行 iOS 26 的 iPhone 才能连接。
我的手机还在使用 iOS 18,需要升级系统,在 Apple 门店升级的话,时间会很久,所以我就拎着手表回家等手机完成升级以后再激活。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首先是请按住侧边按钮,将 Apple Watch 开机。按照提示,把 iPhone 和Apple Watch 放在一起,并通过手机扫描 Apple Watch 上的视觉效果,完成配对。
接下来就是登陆 Apple 账户、设置密码、以及一些自定义的配置。整个配对过程不到 10 分钟。
当你完成配置后,iPhone 上也会出现一个 Apple Watch 的 App,可以在里面进行设置,包括自定义表盘、添加或删除 App 等。

目前,我对于 Apple Watch SE 3 的使用场景,主要包括短信通话、运动健身和睡眠监测。
虽然我购买的是 GPS 版本(非蜂窝网络),但在与 iPhone 配对的情况下,Apple Watch SE 3 依然可以接收和回复短信、接听电话。
来电时,手表会同步震动提醒,我可以直接在手表上接听通话,通过内置的扬声器和麦克风完成对话。音质清晰,在安静环境下完全够用。
短信和通知也会实时同步,比如微信、信息、邮件、日历提醒等。 我可以直接在手表上查看内容,甚至用语音或表情快速回复。
有时候手机放在包里或桌上,只靠手表就能处理简单的沟通和通知,这点非常实用。
Apple Watch 本身带有的一个叫做 Workout 的App,提供包括HIIT、步行、跑步、力量训练、核心训练、体育运动等不同的项目。
我有在健身,如果使用 Workout 的力量训练模式,基本上只会统计到整体的运动时间,很难帮助我进行计数和计时。
在试用了几款训练记录App后,我发现 SetWatch 简直是最佳选择。

SetWatch 可以让我设置重量、数量、组数、休息时间,并且提供训练计划功能。基本上,我只需要戴着手表,把手机扔到一边,我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力量训练,非常方便。
此外,我也会使用 Apple Watch 的 Workout 功能,比如在户外步行的时候,我就点开,简单记录一下卡路里消耗和心率。
从运动健身角度来讲,Apple Watch SE 3 搭配 SetWatch,完全满足了训练提醒和记录,以及心率监控、运动表现等需求。
此外,因为是新购买的 Apple 产品,所以 Apple 赠送了三个月的 Apple Fitness+ 会员。这个我还没有深入使用,就不做评价了。
Apple Watch 同样为睡眠监测提供了一个叫做 Sleep 的App,可以记录苏醒、快速眼动期(REM)、核心睡眠和深度睡眠的时长,以及睡眠期间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我本以为手腕上戴个手表睡觉,会有很强烈的“束缚感”或者异物感,但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完全没有这些感觉。
让我略感意外的是,我的睡眠质量似乎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
首先是整体时长,此前我以为我能够睡满 8 个小时。但实际上,减去出苏醒和浅睡眠的时间,我基本上都是睡了 7 个多小时,有时甚至还不到 7 个小时。
其次是睡眠质量,根据对近一周的睡眠统计,我的深度睡眠平均时长是 36 分钟,核心睡眠为 5 小时 8 分钟,苏醒时间为 1 小时 5 分钟。睡眠评分虽然是“高”,但我似乎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每次醒来以后,都没有那么精神饱满的感觉了。
从睡眠监测角度来讲,这一睡眠功能虽然谈不上专业医学监测,但足以帮助我了解自己的睡眠规律。至于如何改善,还是要靠自己来解决。
现在,我再来聊聊 Apple Watch SE 3 的充电和用电问题吧。
我基本上会在晚上洗澡前,给它充电,不到 20 分钟就可以完全充满。这样睡前我就可以戴上,一夜过去,电量剩余 92% 左右。
一天使用下来,电量大约剩余 50-60%,可以说是相当省电了。我觉得隔天充电应该也可以。
以智能手表来说,这样的续航表现让我挺满意。
总体而言,Apple Watch SE 3 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入门级智能手表:
性能强、系统流畅;
功能够用,兼顾运动与健康监测;
外观简洁、佩戴舒适;
价格相对实惠。
缺点也很明确:屏幕亮度一般,缺乏血氧和心电功能,对健康监测要求高的用户可能会觉得不够全面。
但对于我而言,已经完全足够好用了。
2025-10-15 08:00:00
今年3月,我分享了自己在澳洲学车以及第一次考驾照的故事。
如今时间来到10月,我终于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澳洲路考,拿到了梦寐以求的 Full License 驾照。
学车课时花了近 2000澳元,再加上多次报名路考的费用约 1000澳元,算下来总共投入了 约3000澳元(折合人民币一万多)。
听起来不少,但这一切都值得。
这篇文章,就来总结一下我从学车到拿到驾照的整个过程。
我持有中国驾照已经十多年,但因为在上海时,基本上都是地铁上下班,所以驾驶经验不算丰富。
来到澳洲后,我发现这里的驾照政策与国内大不相同。
由于中国不在澳洲认可的直接转换国家名单中,我无法像某些国家的驾驶者一样直接更换成澳洲驾照,而是必须通过理论考试和路考,证明自己具备在澳洲道路上安全驾驶的能力。
唯一的“福利”是,如果通过考试,我可以直接获得 Full License,而不需要像本地新手一样经历 P 牌阶段。
2024年3月,我抵达澳洲后第一时间申请了驾照转换。理论考试一次通过,拿到了L牌(Learner’s Permit)。但直到去年10月,我才正式开始找教练学车。
因为工作日太忙,我只能在周末练车。统计下来,一共上了26个小时的课,每小时75澳元,光学车就花了近2000澳元。
今年6月,我花费2.5万澳元买了一辆二手车,想着总是找教练练车,每小时价格也不便宜,练习时间也有限,难以真正帮我形成开车习惯和肌肉记忆,不如自己开车练。
此后,我开始了“自己练车 + 路考”的漫长循环。
从3月到10月,我一共考了8次路考(Practical Driving Test),差不多每个月都考了一次,直到第八次终于通过。
这里,我简单列出来每次考试出错的点:
右转待转时,因视线被遮挡,没看到对向直行车辆,被考官踩刹车。
红灯停车时,停进了自行车专用区(Bicycle Area)。
路边起步时,没观察到后方来车,被考官踩刹车。
左转进主路时,未礼让在路中央等待的行人,又被考官踩刹车。
以上四次考试,都是在City考场,我甚至都没有完整地完成整个驾考流程,所以决定去其他稍远的考场试试。
完成考试,但“Stop for shopping”任务中,看倒车镜不充分。
完成考试,但考官说我驾驶时,看后视镜“动作”不够明显。
整体表现不错,但小失误太多,累计分数没达标。
那时候我真的是越考越沮丧。最后决定“破釜沉舟”,回City考场再试一次,约了清晨的场次,没想到考官居然是我第三次的那位。
前半段路线几乎一模一样,因为我常在那附近开车,整个过程很顺利;后半段虽然是新路段,但我也发挥稳定。
最终,我顺利通过了考试!
那一刻真是如释重负——不用再挂L牌、也不用有人坐在副驾驶监督我了。考完当天下午,我就开车上班了,感觉整个人都自由了。
澳洲的实际路考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包括两个特别任务——“Stop for shopping” 和 “Left something behind”,其余三部分是从出发、途中驾驶到返程的全程表现。
澳洲驾考难吗?这个问题真的因人而异。
澳洲驾考的难点在于:评分标准非常细致。
考官会根据你的加减速、跟车距离、车速、打灯时机、转弯角度、是否礼让、是否观察后视镜等各项细节打分。
任何一次急刹、跟车太紧、超速或压线,甚至“转弯头部没明显转动”,都可能被扣分。
前几次我失败,是因为练车不够、规则不熟;但后几次其实我开得已经很好了,依然因为一些细节被扣分。
我发现,不同考官关注的重点也不同:有的更看重驾驶平稳,有的特别关注观察习惯(尤其是看镜子的动作)。
你永远不知道考官会盯哪个点,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做到随时都能应对。
这次能通过,当然有一点运气,但更多是因为经验积累到位、心态也稳了。 当你足够熟练、足够自信,考试自然就变得简单了。
不论是教练还是考官都说过一句话:
没有人可以完美驾驶。
但事实是,澳洲的路考正在努力培养“接近完美”的驾驶者。
考试当然允许犯小错,但只要反应不够快、判断稍有偏差,就可能失分。
所以,与其说路考考的是技术,不如说考的是安全意识与规则认知。
现在,我终于有了澳洲驾照。
未来在路上,我会继续提醒自己——安全第一、细节第一,永远开得稳一点、看得远一点。
八次路考,前后折腾将近一年,过程确实不轻松。
前面提到,学车课时花了近 2000澳元,再加上多次报名路考的费用约 1000澳元,算下来总共投入了 约3000澳元(折合人民币一万多)。
听起来不少,但这一切都值得。
因为在拿到 Full License 的那一刻,我不仅终于拥有了独立驾驶的自由,也真正感受到自己开始融入澳洲的生活节奏。
路考的结束,不是驾驶的终点,而是开车生活的开始。
2025-10-03 08:00:00
经历了一段阴雨连绵的冬季,澳大利亚迎来了春天,阳光拨开云雾、树木抽芽生花。与此同时,西澳也迎来了下半年的第一个公共假期:King’s Birthday。
这个假期是为了庆祝查尔斯国王(King Charles)的生日。他的真实生日是11月14日,但英国通常在天气较好的六月举行皇家阅兵仪式,以此纪念英国君主的“官方”生日。新州、维州、南澳等都参照英国,在6月设置了假期。然而,西澳在6月初已经有西澳日,因此国王生日假期就顺延到了9月。
难得的三天假期,我们简单计划了一下,一路向南,去了距离Perth City约270公里的一座小城Margaret River(玛格丽特河)。
Perth和Margaret River的距离大概为270公里,开车途经Kwinana Freeway、Forrest Highway、Bussell Highway,正常驾驶时间大概 3小时 - 3.5小时。
我们是早上7点出发,路上的车还不算太多,所以开起来没有觉得很堵。
沿着Kwinana Freeway(State Route 2) ,从Perth市区往南离开,经过Rockingham、Mandurah方向。此后,切换到Forrest Highway(National Route 1) ,笔直平坦,道路两旁的植被和生态都很好。最后,来到Bussell Highway(State Route 10) 继续往南,穿过Busselton,最终抵达Margaret River。

我们开着之前买的二手车丰田卡罗拉,一路听着音乐,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为了避免右脚一直踩着油门带来的疲惫感,我也是第一次体验了汽车自带的“自动巡航”功能,设定好最高时速后,汽车会通过雷达感应,自动在道路上驾驶。当然,我也要自己控制好方向盘以及观察道路状况。
沿路有许多农场,牛羊自在地在广阔的牧场上吃草。田野间还能看到成群的袋鼠,慵懒地享受春风与日光。这里也遍布葡萄园——西澳南部,尤其是Margaret River,以葡萄酒闻名。
最让我们觉得美好的是,沿途的植被格外茂盛,树木比珀斯市区或北部的低矮灌木高大得多,车行其间,仿佛钻进了一片森林。
Margaret River位于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以世界级的葡萄酒产区而闻名,得益于温和的气候与独特的地理条件,当地出产的葡萄酒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与霞多丽(Chardonnay)享誉国际。
除了酒庄,Margaret River也是自然与冒险爱好者的天堂。沿海有壮丽的悬崖与金色沙滩,是冲浪者的热门目的地;内陆则遍布原始森林与石灰岩洞穴,适合徒步与探险。
当我们抵达Margaret River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睡觉。
不知道是不是起床太早、开车太累,或者是身体已经进入了慵懒的度假模式,我们到了酒店以后,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开始午休了。
大概两三点,我们起床去附近的河岸散步。
Margaret River并不像名字听起来那样宽阔,途经小镇的河段水面平缓,两岸是繁茂的树林,脚下是漫游者踩出的小径。
在树林里散步,充满探索感。无目的、无方向,在分岔路口,随机选择,也就会偶遇惊喜。
在这一刻,我们的的确确成为了Oz Explorers。
傍晚时分,我们去了一家意大利餐厅用餐,吃了店内手工制作的意大利面,也顺便品尝了本地的葡萄酒。
第二天,我们早早出门,去了大排长队的Margaret River Bakery。这家烘培店似乎格外有名,不管是居民还是游客,都会来这里喝杯咖啡、吃个早点。
整个小镇像是为这个假期做足了准备,随着游客增多,逐渐繁忙起来,但一切都井然有序,Bussell Highway的沿街商铺背后有大片的免费停车场,也非常“游客友好”。
让我意外的是,这里的 Coles 和 Woolworths 竟然每天都是 8 AM – 8 PM 营业,一周七天不休。我觉得可能是这里没有别的百货超市了,大家都指望这两家来购买生活物资。

我们去了两个“目的地”。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难用“景点”来形容这两个地方。
一个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画廊,由一个坐落在森林深处的独栋别墅改造而成,外面是别具一格的花园,里面是馆主精心布置的各式艺术品。
另一个则是Mammoth Cave,洞内的奇异石柱,有的从岩地中拔地而起,有的从穹顶倒挂而下,仿佛带领我们穿越进入了古代地球。
后来,我们去了海边,坐在车里看着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视野广阔,心也跟着敞亮。
对比西澳北部的干燥、荒凉、一览无余,西澳的南部则展现出另一种风情:郁郁葱葱的森林、延绵起伏的葡萄园、壮阔的海岸线与神秘的地下洞穴。
在这次三天的短途旅行中,我们体验了驾车穿行在绿意盎然的公路上,感受了小镇悠闲又有序的节奏,品尝了醇厚的葡萄酒与美食,也在无目的的散步和探索中,发现了旅行最纯粹的乐趣。
或许这就是假期的意义——从熟悉的日常中抽离,放慢脚步,用一颗轻松的心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玛格丽特河并非那种“打卡式”的旅游胜地,而更像是一片可以随心停留的天地,让人由衷地产生一种“还想再来”的念头。
2025-09-21 08:00:00
昨天,我参加了一场白人同事的生日Party。
大家在这场派对里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喝着低度鸡尾酒或啤酒,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开启Small Talk。
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E人狂欢、I人受罪。
这篇文章,我来记录一下这场澳大利亚白人Party的经历。
在西方国家,预约是生活常态——看病、咨询,乃至派对,都得提前约好。这次的生日派对,时间和地点两个月前就已经通知我了。
随着派对临近,我和同事的话题,就是”Are you excited about the party?”(你对派对兴奋不已吗?)以及”I must get you drunk!”(我已经要把你灌醉!)
派对当天,我穿上约定好的 smart casual,去了举行派对的酒吧。两点多到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大家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聊天。
环顾四周,我是全场唯一的中国人(甚至唯一的亚洲面孔)。大家都自在地说着英语,而我的心情就是:老母猪进夹道——进退两难。
因为之前参加过这位同事的朋友的生日派对,所以,派对有一半的人,我都可以说是有过照面。
但是,虽然脸熟,但名字我都忘记地差不多了,我只好先坐在另一个同事旁边,开始吃喝,希望用酒精把自己弄得微醺,找点勇气出去聊天。
在这场派对里,大家喝着酒精浓度很低的鸡尾酒或啤酒,和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聊天。
我心想,我也不能傻傻地坐在一旁,这显得自己太格格不入了吧。于是,就起身和他们打招呼、找话题,强行开启Small Talk了。
我先是向同事的母亲、姨妈和外公问好,又去和同事男友聊天、同事小学同学聊天、同事男友的朋友聊天、同事男友朋友的女友聊天、同事男友朋友的女友的朋友聊天。
这种感觉非常像是中国过年走亲戚时候,大家彼此之前不同程度的寒暄。
我马上要开始FIFO工作了,八天在矿上、六天回来休息。是的,我的女友会很伤心,因为会缺少我的陪伴。但是FIFO不是一个长久的生计,我想趁年轻多积累一些钱,为我们未来的婚姻和孩子做好充足准备。
我是她的小学同学。我没有社交媒体、也不喝酒,我今天来,是因为和她太久没见、又重新取得了联系。她在Facebook上,联系上我的哥哥,随后获得了我的联系方式。我很开心我和她能再次见面。
这场派对里,大部分的兄弟都是一个圈子的,我们都坐着FIFO的工作。我很喜欢这种工作,不单单是因为钱,而是我喜欢这种作息模式。对,我没有女友或家庭,也许这也是我喜欢FIFO的原因。
我们在XXX的派对上见过!很高兴再见到你!
他们都叫我Auntie,但我不是真的Auntie,我只是XX的Uncle的前女友。我们之所以分手,是因为他背着我和很多女人乱搞,但我们现在还是同事,只维持着工作上的联系。
这场派对最初有三十多个人,一路辗转四家酒吧,人数慢慢减到十几位。等我离开时,时间已到晚上七点半,派对从下午两点整整持续了五个半小时。
这些对话在酒精和背景音乐的催化下,把陌生人一点点连接起来。听别人“叭叭”个不停,我一度恍惚: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
最后他们还说要去某位同事家里继续喝酒,我就顺势溜走了。
我在澳洲生活之后的感受,和在来之前的感受,有着巨大差异。
此前,我觉得这是一个崇尚公平、公正、自由的文化氛围,但来了以后,我发现,这里充满着“人情世故”。
网络上流传的白人多么容易找到工作,多少有些夸张。但事实上,他们的家庭、社交圈子,本身就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人脉,也就能获得更多机会。
“Mateship” 是澳大利亚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意为“伙伴情谊”。它不仅指朋友关系,更强调平等、忠诚、互助和信任的价值观。
这个词源于澳大利亚早期拓荒者和士兵之间的互相依赖,如今也被视为国家精神的一部分,体现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志愿服务或面对灾难时彼此支持的态度。
具体到澳大利亚的生活,远一些,这种Mateship体现在陌生人之间的友好与善意,近一些,就是这种朋友圈里彼此帮助的关系网络。
我来参加Party,其实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人脉或者资源,毕竟这种场合之下的“关系”,也不是多么稳固。但认识些不同的人、和他们聊天、感受下澳式氛围,其实也挺不错的。
作为中国人,或者受到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个体,我觉得很难得是——打开自己。
这种打开,不仅体现在可以随时开启Small Talk,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还体现在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打破固有思维,去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把人分为咖啡馆和酒吧这两种类型。
在咖啡馆里的人,倾向于安静、深入和清醒;在酒吧里的人,倾向于热闹、轻盈和微醺。
但这只是不同的场景,而不是人的属性或标签。
咖啡馆里的人走出咖啡馆,进入酒吧,同样会觉得享受。反之,酒吧的人也有清醒的时刻。
对于我而言,我从中国来到澳大利亚,就像是刚刚走出咖啡馆,推门进入酒吧、参加派对。
2025-09-16 08:00:00
在澳大利亚生活一年半有余,我笔下的文章多围绕着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来聊聊最近发生在大洋彼岸上海的一件小事。
在搬来澳洲之前,我们把上海的房子出租了。虽然只是套“老破小”,却承载着我们的许多情感。不仅因为从设计、装修到家具电器,我们都亲力亲为、倾注心血,更因为在那段最不愿回首的“封控”时光,它曾是我们的温暖庇护所。
新装修的房子,干净整洁,与我们在澳洲住的公寓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房子空着总归浪费,加上还有房贷要还,我们便把它租给了一对年轻人。
出租前,我们把大部分物品海运到了澳洲,房子基本被清空,只留下基础电器:电视、洗衣机、烘干机、冰箱等,还有几件精心挑选的家具。至于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房客不需要的电器,都在闲鱼上转卖了。
租约是一年一签,每三个月收一次房租。今年初合同续签时,他们提出想降租。考虑到国内行情,我们也同意了,只是压力多分担了一点在自己身上。
最近,房客发来消息,说卫生间的洗脸盆从台面上掉下来了。这是个台下盆,主要靠胶水固定,用了几年后脱胶也算情有可原。
看到消息,我心里却有些无奈。远在地球另一端,我们只能靠网络联系维修师傅。我在平台上下单,谈妥价格,再与房客约时间,中间还打了好几个跨国电话。好在最终顺利修好,这个“问题”算是圆满解决。
让我更头疼的,其实是房客对房屋的维护。从他们发来的照片和视频里,我能看出他们对日常保洁并不上心——家里看起来乱糟糟、脏兮兮的。
我本人对居住环境要求挺高,物品会分类收纳,家里保持极简、整洁。我觉得这样的空间能让心情也变得清亮。
去年曾火过一个词叫“提灯定损”,说的是江西上饶一位房东在退租时,拿着手电筒一点点检查,最后列出一长串清单,要求租客赔偿上万元。这个词多少带着负面意味,房子既然租给别人,就不该太多干涉对方的生活。
但我只希望他们别弄出什么大问题,至于卫生,只能等退租时请人做一次全屋清洁了。
这么看来,其实澳洲的租房中介服务要周全得多,尤其是那种每季度一次的例行房屋检查。我们每次接到中介的检查通知邮件,都会把公寓彻底打扫一番。中介最近两次来查,几乎是“鸡蛋里挑骨头”,非要找出一些小瑕疵。
从房东角度看,这种检查有助于维护房子品相。虽然在澳洲作为房客,我对这种检查有点厌烦,但换到上海当房东时,却觉得这恰恰是必要的。
我们这套房是自己发布房源、直接找到租客的。即使通过中介找房客,往往也是“一锤子买卖”,收了服务费后就不再参与后续管理。
这让我不禁思考,国内是否也有类似澳洲这样,能为房东提供更全面的房产服务机构?这种服务既能帮助房东对接租客,又能定期管理房屋,想必会很有市场。
毕竟,比起省下那点中介费,房东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房子和回忆变得破旧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