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08:00:00
时间过得真快,2024年已经步入尾声,澳大利亚也迎来了圣诞和新年假期,但炎炎夏日,又为这个年末带来了别样的滋味。
我们在今年3月从国内搬来澳洲,到现在也已经九个多月了。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最初的新奇也逐渐淡化,一切都变得日常,或许这也意味着我们慢慢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吧。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我的2024年终总结,回顾我们在澳洲生活的日子。
在搬到澳洲之前,我们在国内度过了新年和春节。这期间,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东西,购物、海运、聚会、告别,尤其是和父母的告别,让人觉得黯然神伤。
我提前半年和父母做了报告,告诉他们我即将搬到澳洲生活。他们一开始觉得很错愕,为什么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就这么“离开”他们,去到那么远的地方?
随着出发的日子临近,父母的心情也逐渐从不舍转向了祝福,希望我们可以在新的地方站稳脚跟。但那种别离的情绪还是溢于言表的。
三月初,我们带着几个行李箱和背包,坐上飞机,踏上了这趟全新的人生旅途。
我们是在境外获得的PR签证,因此,澳洲的一切都是陌生和新奇的。
尽管我们之前已经来过澳洲旅行,但这和真正在澳洲生活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旅行是一种短暂体验,而生活则需要驻足扎根。
初来乍到,我们先是在Airbnb落脚,随后就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新移民事宜,包括租房、办手机卡、开银行账户、申请Medicare、办理私人保险。
尽管网络上有很多经验分享贴,我们不必完全摸着石头过河。但每个人的身份、情况和需求都有所差别。
我们无法完全按照“别人的经验”办事,只能边做边学,再走一遍自己的路。
人生无法重启,但生活可以重构。
在新移民的各类待办事项逐个完成后,我们的生活也从一种混沌的状态,逐渐进入了稳定的节奏。
工作上,我们在City上班,朝九晚五的日子,又回来了。全新的英语工作环境,以及Small Talk文化,一度让我觉得我怎么这么无聊。我问的问题、说的答案,都一板一眼,像一个傻傻的纸片人。
生活上,每个周末,都像是一次塞尔达的地图探索。我们会确定好想去的地方,随后出发前往,沿途看风景、喝咖啡、感叹澳洲人民的悠闲日子,以及我们内心的局促不安。
休闲上,旅行、看电视、吃吃喝喝,这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是环境变了,体验也变了。
在重构生活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饮食习惯了。
在国内,我们每天都是中式爆炒,但到了澳大利亚,稍微一点油烟就激活了烟雾报警器,我们也不得不把烹饪方式变成油焖或者慢炖。
我还发现澳洲的猪肉是允许使用瘦肉精的,于是彻底放弃了吃猪肉,基本上都是购买牛羊肉、鸡肉或者海鲜。
我还学会自己做面条、包饺子、煎鸡蛋饼,但这些只是偶尔换换口味的点缀。更多时候,我们就是吃米饭,或者吃意面。
澳币和人民币的汇率大概在4.5-4.8之间波动,也就是说,一万元人民币,等值于两千出头的澳币。
在我们刚来澳洲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是贵的。比如,一瓶250ml罐装的可口可乐,是2.5澳币,人民币就要十多块了。再比如,在餐厅吃一碗越南米粉,就要18澳元,相当于80块人民币。
尽管我们准备了一笔生活资金,以供在澳洲的开销。但房租贵、生活开销大,回顾记账的情况,每个月的基础支出都要在四千澳元以上。
省钱和存钱,这两项中国人的古老传统,自然也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分享过在Woolworths享受积分优惠、通过礼品卡获得折扣,电话卡的选择,跨境转账的方法。还做过一次薅羊毛的小结,这些确确实实省下了不少小钱。
存钱同样重要。
澳洲现在是高息时代,企业融资、个人贷款的利率都很高,但对于存款而言,利率同样挺高。
我每个月都会分享高息活期存款账户,我也使用了ING和Ubank作为主要的存款账户,两个都是5.5%的利率。
那么问题来了?省钱和存钱是为了什么呢?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老传统——买房子。
目前我们的想法就是多存一点钱,买一套自己满意的房子,可能这才更让我们有一种扎下根来的感受吧。
出来以后,想家是难免的。
不仅仅是亲人朋友都在国内,思念只能通过视频通话或者微信聊天解决,还因为“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母亲的拿手菜吃不到,正宗的中国菜也吃不到。但好在我们自己做饭,也还是能复刻一些家乡味的。
你要是问我,想不想回去中国?
我的答案一定是:不想。
我总觉得,人是要朝前看的。在中国的生活,无比便捷和舒适。但既然选择了要出来看看、出来闯闯,那么就要做好一鼓作气的心理准备。
说实话,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我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是“牛马”。
我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我知道,未来需要自己一点点去描绘、构建和抵达。
我希望我会在五年后,能慢慢实现我的目标,回看过往的日子,感叹自己努力过、不后悔。
在来到澳洲以后,我开始记录我的生活,分享我的经验,累计发布了将近六十篇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读者。他们会在评论区鼓励我,也会在后台给我留言。
我十分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陪伴,也希望我的文章对你们有所帮助。
最后,祝愿大家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2024-12-19 08:00:00
虽然我从小到大都在学英语,但使用场景有限,通常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各年级的英语考试,到高考英语,再到四六级和考研英语。
这期间,我背了不少单词、学了不少语法,但看美剧、看国外电影,也都是盯着中文字幕,耳朵和脑子都会自动屏蔽掉英文。
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是英语成绩很好,但我的英语属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读写还行,听说真的一言难尽。
来到澳洲之前,临阵磨枪了一段时间,但效果甚微。来到澳洲以后,继续“补课”,逐渐好起来了。
今天的文章,我来分享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和心得,希望对正在学习英语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你能听出来印度英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或者澳洲英语的不同,那么你就能想象出,别人听到你在说中式英语时的“感受”。
中式英语总结起来就是欠缺语言节奏或者韵律,听起来平平的;此外就是个别音标发音不够准确,比如咬舌音(th和s的区别)、咬唇音(v和w的区别)的。
之前我会觉得,既然别人能听到其他国家的英语,中式英语又有什么交流难度呢?
但在实际生活中,真实交流下来,就会发现,当你发音不够准确的时候,一方面,你说出来一句话,对方可能无法捕捉到你要表达的那个“单词”;另一方面,错误的发音在你脑海里,也会影响你捕捉对方的意思,即使你听到这个单词,你可能也不知道这就是你记得的那个单词。
因此,纠正发音错误,把过去的发音习惯,慢慢调整过来,是练习好听力和口语的起点。
我和英语母语者交流的时候,很惊奇的是,为什么他们不学习音标,也会知道哪个单词发什么音(自然拼读)。
我问一位朋友,Report和Represent的“Re”,为什么发音不同?
他也不是很清楚,但给了我很简单的理由,如果他在小时候,把Report和Represent的“Re”发音搞混了,他的父母会纠正他,告诉他怎么读,慢慢就记住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我的汉语不也是这么学习的吗?所谓的语言学习,说到底就是纠正和重复。
所以在生活中,认识一些英语母语者,作为朋友也好,作为“教练”也好,在交流中,听听对方怎么说的,加深对某些日常单词的“声音记忆”;同时也请对方在你说错的时候,不断纠正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积累和进步。
在过去,我用背单词软件狂背单词,只记住了“形”,但却忽视了“音”以及“用法”。
后来我发现,我们不是在使用单词说话,而是在使用“句型”来搭建结构,随后填充单词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去背诵或者记忆一些“句式”。就像是当我们听到了“How Are You?”时,条件反射地回答“Good. Thank You. How Are You?”,那些我们记住的句式,在以后同样会条件反射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下面列举一些我经常用到的句式,普通到总让我觉得我说话很无聊。
I think it’s (adj.) for me to do something.
I am not sure if I can do something.
Oh my god, really? I can’t believe that.
I have no idea to do something.
随着我们交流地深入和长久,我也会发现之前学习语法的时候,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句式也会慢慢涌现出来。
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不断使用,不断加深记忆,慢慢就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习惯了。
即使到现在,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意思的时候,我也难免会有一个脑内翻译的过程。
如何理解“脑内翻译”?就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率先出现在你脑子里的是母语,随后你在脑内把母语翻译成英语,再用口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和前文的“条件反射”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涉及到我们大脑熟悉的内容,我们会做出直接地反应,比如听到了“How Are You?”的时候。
一旦我们的大脑没有或较少接触某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迟钝,反应时间变长,过程中会调用翻译功能,而不是“反应”功能。
这也就是一些人在涉及到工作交流时没有障碍,但到了Small Talk的时候,大脑就总是频频“掉线”,需要不断搜索合适的词语去描述。
这是无法避免的,但破解之道似乎还是要去接触、去记忆、去使用。
当我第一次在梦里用英语说话的时候,我感觉我有点走火入魔了。
随后我意识到,这就是“语言环境”的魅力吧。当一个人持续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听、说和看到的都是英语,大脑就很容易也随之切换到英语模式。
同时,“语言也是一种世界观”。英语思维也在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一个人的表达和交流习惯。
就拿最简单的场景举例,在餐厅就餐,我们要点一杯咖啡。
相比于汉语的表达“我想要一杯拿铁”(I want a cup of coffee),英语是疑问句:May I have a cup of coffee?
此外,语言似乎也有一种“防护罩”的功能。有时候,用汉语表达不出来的意思,用英语反而更能让我直抒胸臆。
对于澳洲的新移民来说,可以考虑以下这些英语学习服务或工具。
AMEP(成年移民英语项目):这是澳洲联邦政府为新移民提供的语言学习服务,基本上在各个城市的TAFE,都有AMEP的办公室。在AMEP,你可以跟随英语老师学习,也可以和同一个班级、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联系。
英语角:一些图书馆、教堂,会免费提供英语角,同样是英语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的很系统,有的很随意,但也提供了不错的机会认识新朋友、锻炼口语。
英语播客:BBC Learning English推出了很多不同主题的播客节目,适合当作听力材料来学习英语。
Duolingo:这个英语学习APP对于有英语基础的人来说,会觉得过于简单了。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重复记忆是条件反射的基础,而Duolingo恰好可以帮助我们“重复记忆”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的单词和句式。
写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在我的潜意识里,语言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啊。
过去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和锻炼的机会,来到国外的,真的是想“疯狂英语”:不管说得对不对,就是一顿输出。
当然,语言学习也不能操之过急,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待量变引起质变,也就等到了花开结果。
2024-12-14 08:00:00
在《公寓电表更换历险记》中,我分享了因为收到了Synergy的天价电费账单,我发现家里的电表坏了,上报给Western Power并更换新电表的经历。
前两天,我收到了Synergy的新账单,其中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旧电表的读数,第二部分是新电表的读数。大致如下:
Supply Period | Previous Meter Reading | Current Meter Reading | Units Imported (kWh) | Meter |
---|---|---|---|---|
12 Oct 2024 - 20 Oct 2024 | 31067 | ^ 31084 | 17.0000 | Old |
21 Oct 2024 - 10 Nov 2024 | 0 | 41 | 41.0000 | New |
11 Nov 2024 - 05 Dec 2024 | 41 | 94 | 53.0000 | New |
这里可以看到“^ 31084”前有一个“ ^ “,意思就是估算值。
也就是说,Western Power把旧电表拆走后,也无法查看到实际用电量,针对2024/10/12-2024/10/20这一时间段的电量,只能通过居民用电习惯,估算出来17度。
新的电表的读数都很正常,整体平均下来每天的用电量大概为2度。
我看到账单后,挺无语的。
一方面是因为不管是Western Power和Synergy,都没有对上一次账单里350度的估算电量,进行解释和账单调整;另一方面是因为旧电表的用电量还是继续估算。
于是,我就在官网上问在线客服,之前明明说会在新账单里,对上一次的账单进行调整,为什么没有调整。
客服查看了之前的对话记录,也很无奈,只能表示歉意,并补偿了50澳元的电费额度,直接打进了电费账户余额里。
50澳元其实并不能覆盖着多扣我的钱,但我想想,真的懒得再和他们继续争论了,主要是太浪费时间了。
此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发放的第二次350澳元电费额度,也到账了。
现在澳大利亚的夏天来了,温度一高就想开空调。
希望后续电表不要再出问题了,账单也都一切正常吧。
2024-11-30 08:00:00
今年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Officeworks有针对MacBook的促销活动,价格十分具有吸引力。
我东拼西凑了各种优惠,以不到1000澳元的价格,下单了MacBook Air M2 16/256,让已经用了七年多的老款Macbook Air光荣退役了。
我购买的是MacBook Air 13” (M2) 8 Core CPU/GPU 16/256GB Midnight。
这一款MacBook在Apple官网的指导价是$1599,Officeworks的黑五促销价是$1327。
Officeworks有个很不错的服务:Price Beat Guarantee,客户可以通过比价的形式,获得更大的优惠——在竞价基础上再优惠5%。
刚好,Costco AU同样在销售这款电脑,会员价是$1299.99。尽管我没有Costco的会员,但是Officeworks依然提供了Price Beat。店员在对比了Costco的商品价格后,在$1299.99的基础上再优惠了5%,也就是 $1234.99。
Officeworks还支持使用礼品卡(Gift Card)进行支付。我在之前的文章有分享过用礼品卡在Lululemon买衣服,实现了变相“打折”。同样的,我使用了打折购买的礼品卡,也就相当于Officeworks的折上折了。
我这次购买的是在Coles销售的Celebration礼品卡。Coles针对面值100和200的礼品卡,进行9折促销。我买了$1200,也就是6张礼品卡,又购买了$40的Officeworks礼品卡,加起来$1240,刚好够用。这样 $1234.99的价格,就变成了 $1114.99。
支付的时候,店员帮我一张张刷了礼品卡,全部支付结束后,这笔订单就成功下单了。
我第二天收到了取货的短信,就到Officeworks取走了心心念念的新电脑。随即前往旁边的Apple Store,在Genius Bar店员的协助下,把旧电脑的数据传输到了新电脑上。
数据传输完成后,我想把旧电脑Trade in,店员评估后表示可以给我 $75的Apple Gift Card,可以购买Apple产品或者App应用。
此外,Officeworks和Coles是合作伙伴,Flybuys在黑五期间给我提供了一个Officeworks 10倍积分的活动,再叠加上另一个OnePass会员的5倍积分,差不多可以获得18万积分(相当于$90)。
最终算下来,我以不到1000澳元的价格,给自己买了一台新的MacBook。
MacBook Air最新款搭载的是M3芯片,而MacBook Pro已经使用了M4芯片。
但考虑到我个人的使用场景和需求,我没有追求最新款,而是选择了MacBook Air M2芯片这一款。它支持大部分MacBook的功能,包括最新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
我的上一款电脑是2017年购买的MacBook Air,当时正值返校优惠,送了耳机,我把耳机转卖后,差不多是五千多的价格买到的。
这款电脑陪伴了我七年之久,我用它写了很多文章、论文。即使我不更换,它也依然足够丝滑,应付日常使用。
但是因为使用够久了,电池有点问题,一年多前提醒我更换电池,我也没换,就连着接线板用,偶尔用电池在外面用。
我大多数时候就是使用MacBook浏览信息、撰写文章,偶尔剪辑视频。所以不管是新款还是原来的老款,都完全够用。
这也是我一贯的消费观念——不需要追求潮流和顶尖,只需要考虑自己的需求,设置预算,随后做决定。
这两天使用下来,我对这台新MacBook十分满意,有几个我比较喜欢的功能。
我主用账户登录了澳区的Apple ID,另一个账户登录了国区的Apple ID,两个加在一个家庭组里,从国区共享了iCloud,澳区账户使用的时候不是在云上贵州。
这种跨区组建家庭,只能共享iCloud,其他购买的应用不能共享下载。但是可以登陆App Store账号,下载国区之前购买的应用。
这个多用户账户的功能比较方便对国区ID进行管理,只要切换过去,就能直接使用了。
这个功能需要将系统语言选择为English(US),登陆澳区Apple ID。
设置完成后,点击Join Waitlist,不到二十分钟,就提示说可以使用了。目前它还是Beta阶段,我在Notes里试了试,有点像是一个内置的ChatGPT。
我手机还是iPhone 11,不支持Apple Intelligence,所以手机上暂时体验不到了。
旧电脑只有128GB,新的则是256GB,再加上M2芯片,感觉电脑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旧电脑是银色金属质感,灰尘不容易看到。
但是这款Midnight(午夜色),看起来很酷炫很性感,但是真的很容易沾上指纹或者手汗。所以用完我都会擦擦键盘。
这就是我对MacBook Air M2的购买过程和使用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澳洲的黑五活动,感觉促销力度还算可以,主要是没那么多“凑单满减”的数学问题,只是促销价格+优惠支付的简单计算。
最后,希望这台新电脑能陪伴我下一个七年或者更久!
2024-11-24 08:00:00
根据西澳州政府官网的最新消息,西澳将斥资1400万澳元,推行夏日公共交通免费搭乘活动,鼓励西澳居民在夏季外出活动。
西澳居民在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2月5日,搭乘公交车、火车和轮渡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无需付费。
在此期间,所有Transperth停车场的SmartRider持有者,均可免费停车。但要确保车辆已注册到SmartRider,并确保停车时完成刷卡。
这次公共交通免费搭乘计划,是库克工党政府在交通项目上的延续,包括学生乘车免费计划(Ride to School Free Program)和周日免费乘车计划(Fare Free Sundays)。
在去年,西澳政府已经推行过一次免费公共交通计划,SmartRider的使用量达到了830万人次,与2022-2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
因此,西澳政府鉴于去年计划的成功和广泛参与,决定再次推出这一举措,帮助家庭在节日期间节省交通费用。
西澳州长Rogers Cook表示:
我希望每位西澳居民都能在这个夏天外出,尽情享受我们城市的美好。应对生活成本压力是西澳工党的首要任务,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支持西澳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免费搭乘并不意味着直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所有乘客都需要使用SmartRider交通卡,进行刷卡。只是在下车的时候不会被扣款。
这里也要强调一下刷交通卡的重要性。我之前也分享过被交警查验车票的故事。
根据Transperth官网的介绍,如果你没有携带有效车票乘车,被交警发现后,会处以100澳元的罚款,最高罚款500澳元。
今年Transperth也推出了免费领取SmartRider交通卡的活动。
在2024年12月11日至2025年1月25日期间,你可以在Transperth的服务中心,填写信息并注册一张免费的SmartRider交通卡,或者可以致电136213登记后邮寄到家。
通常情况下,SmartRider交通卡的工本费是10澳元,这也算是帮乘客剩下10澳元的交通开支吧。
2024-11-16 08:00:00
每到春天,澳大利亚的街道和公园都会被一片片蓝紫色花海覆盖,那就是蓝花楹(Jacaranda)。尽管蓝花楹原产于南美洲,但如今它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春天的象征之一,尤其是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城市与乡村中,蓝花楹无处不在。
在悉尼之旅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街道上有许多正值花期的蓝花楹,随风摇曳,在日光之下营造出一种蓝紫色的清凉氛围。
蓝花楹最初生长于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的热带地区,19世纪时被引入澳大利亚。由于其迷人的花色和适应多种气候的特性,它迅速受到欢迎。尤其是在布里斯班和悉尼等地,蓝花楹成为了市政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园艺师们将蓝花楹种植在街道两旁、校园和公园里,使得这种植物成为了城市绿化的明星。在悉尼,每年蓝花楹盛开的季节也吸引了无数摄影师和游客。布里斯班,如今甚至被称为“蓝花楹之城”。
尽管蓝花楹并非本土植物,但它已经融入了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以其美丽的蓝紫色花朵,承载着希望、梦想和浪漫的寓意。
澳大利亚人特别喜爱蓝花楹,不仅因为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还因为它与许多生活片段息息相关。例如,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的一些地区,人们将蓝花楹视为好运的象征。如果一片蓝花楹的花瓣落在你头上,便预示着好事将至。
此外,蓝花楹还与学术生活紧密联系。每年10月到11月,蓝花楹盛开的季节正值大学期末考试期间,因此许多学生戏称它为“考试树”。这一时期的校园通常会被蓝花楹覆盖,既提醒着学生紧张的学业,也成为拍毕业照的最佳背景。
布里斯班:布里斯班被誉为“蓝花楹之城”,每年春天,整个城市都会被蓝紫色的花海笼罩。特别是新农场公园(New Farm Park),这里是布里斯班最著名的蓝花楹观赏点之一。
悉尼北岸:悉尼的北岸地区是另一个欣赏蓝花楹的好地方,尤其是基里比利(Kirribilli)和麦克马洪角(McMahons Point),紫色的蓝花楹与悉尼海港大桥相映成趣,令人叹为观止。
吉拉维纳(Grafton):新南威尔士州的吉拉维纳小镇因其每年举办的蓝花楹节(Jacaranda Festival)而闻名。这个节日始于1935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花卉节之一。节日期间,小镇被蓝花楹花朵点缀得美不胜收,还有游行、音乐会和当地美食吸引游客。
珀斯:珀斯国王公园(Kings Park)也是蓝花楹爱好者的必去之地。这里的蓝花楹与西澳本地植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我觉得,蓝花楹之于澳大利亚,就像是樱花之于日本。
樱花是粉色的、浪漫的、温柔的,而蓝花楹则是紫色的、洒脱的、清凉的,不仅点缀了澳大利亚的春天,也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