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15:22:05
本文是付费文章系列「破局之路」的第 29 篇正式文章,主要讲述以下内容:
本文的完整内容发布在语雀、小报童和微信公众号上,打包进专栏/合集中买断制出售;关于价格、大致内容范围以及适合人群等,请见该文章系列的介绍页。
2025-10-31 19:27:38
从在小红书发笔记并建群拉人那天算起,至今已正正好好过去三个月,没想到银湖创联居然能活到现在……
印象里,完全是我自己想做且去做了的事中,之前还没有哪件事让我一直连续做了三个月之久,这就证明做银湖创联大概率是件「对」的事!
经过这些日子的努力,银湖创联总算是运转起来并有要加速了的趋势。
在刚好三个月的这一天,用本文略微回顾下过去的种种,画上个阶段性的句号。
这仨月算是银湖创联发展进程中的第一阶段——摸石头过河,快速试错,聚集并连接初始人群,刷出存在感。
银湖创联诞生后,聊天群是信息流通的重要手段,由主要的微信群和过渡的小红书群构成,共有 336 人(未进行人员去重)。
在这阶段,「活动」是最关键的要素——
举办了 17 场线下活动,其中 12 场是官方活动,剩余 5 场为合作活动;每场活动参加人数的总和为 130 多人,总共有 56 人参加了不同的活动。
沉淀积累出 3 个活动系列:
活动所使用的场地则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起点,再到合作的工作室和商家,如:和光艺术空间、瑞咖啡。
去参加了 2 场自由职业者活动,上台分享并介绍银湖创联。
有至少 10 个通过各种渠道认识的人,明确表达出自己要与银湖创联合作的意愿,包括但不限于社区共建、活动或项目共创,有的合作已经实施。
想法的出现,掺杂着「心有不甘」——
2024 年 11 月 9 日,到黄山黟县参加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我在拍 VLOG 时表达了富阳不亚于良渚也适合搞数字游民或自由职业者社区的观点。
2025 年 6 月 29 日,从良渚 BuilderUp 活动开车回家途中,我问姜姜:「为什么是良渚?那些自由职业者、独立开发者、数字游民等为什么是聚集在良渚?最初的那批人为什么选择良渚?」
想法的落地,伴随着「不假思索」——
2025 年 7 月 31 日,真正开始全职做独立开发时发现,富阳银湖找不到便于与他人连接并线下交流的社区,一气之下到小红书发笔记召集自由职业者等,几天拉起愈百人的群,是为「银湖自由社区」雏形。
2025 年 8 月 9 日,在群里经过大家投票,确定社区的正式名称为「银湖创联」,同时小红书官方账号也投入运营,logo 暂用 AI 生成的图片。
2025 年 8 月 16 日,举办了社区第一场线下活动,也是第一场户外活动,正穿大洋坞小环线,有 4 人参与,算是正式见面会前的热场。

2025 年 8 月 21 日,作为活动合作伙伴入驻 NCC 的「游牧岛」。
2025 年 8 月 28 日,在向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社区正式见面会,有 24 人到场,「四喜器物」工作室赞助了一些纯铜器物作为每位参与者的小礼物。

2025 年 8 月 31 日,与「大力在银湖」录制一期简短的访谈节目,介绍自己为什么在银湖做银湖创联这个社区。

2025 年 9 月 1 日,注册官方微信公众号并投入运营。
2025 年 9 月 10 日,为促进形成银湖的「疯狂星期四」而设计的社区每周固定活动「非确定唠嗑儿」第 1 期在硅谷小镇客厅举办,有 13 人到场。

2025 年 9 月 11 日,与瑞咖啡(RAY-COFFEE-TEA)达成场地合作。
2025 年 9 月 15 日,与和光艺术空间达成场地合作。
2025 年 9 月 18 日,在和光艺术空间举办第 2 期「非确定唠嗑儿」,到场 11 人。

2025 年 9 月 21 日,举办了第二场户外活动,反穿大洋坞小环线,并将这类活动作为一个新的系列「一起去走走」,共 5 人参与。

2025 年 9 月 24 日,在瑞咖啡举办第 3 期「非确定唠嗑儿」,到场 9 人。

2025 年 9 月 27 日,与「和光美育」和「大写的M」的合作活动「杭州压力拯救计划:正念行走+摄影疗愈」顺利举办,这是第一场合作的活动,到场 12 人左右。

2025 年 9 月 28 日,举办第 2 期「一起去走走」,探路连起大洋坞水库与黄梅坞水库的环线,共 3 人参与。

2025 年 10 月 1 日,在瑞咖啡举办第 4 期「非确定唠嗑儿」,到场 6 人。

2025 年 10 月 2 日,与「金粟地」的合作活动「国庆喧嚣逃离计划:窑烤面包+植物拓染」顺利举办,到场 7 人左右。

2025 年 10 月 12 日,在「小雇·全国自由职业者大会·杭州站」上做主题分享《典型程序员跨界做在地社区是怎样一种体验?》。

2025 年 10 月 16 日,在瑞咖啡举办第 5 期「非确定唠嗑儿」,到场 7 人。

2025 年 10 月 21 日,与「和光美育」和「大写的M」的合作活动「新月正念冥想·内在秩序重建」顺利举办,到场 6 人。
2025 年 10 月 22 日,在瑞咖啡举办第 6 期「非确定唠嗑儿」,到场 6 人。

2025 年 10 月 24 日,在「全球自由职业者嘉年华」良渚分会场上台用三五分钟的 freestyle 介绍银湖创联。

2025 年 10 月 26 日,与「和光美育」和「云谿艺术」的合作活动「玩转美术馆游学: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顺利举办,到场 4 人。
2025 年 10 月 28 日,举办第 3 期「一起去走走」,挑战华庭云顶如意尖小环线,共 10 人参与。

2025 年 10 月 29 日,在瑞咖啡举办第 7 期「非确定唠嗑儿」,到场 10 人。

感谢关注银湖创联、参加社区活动、有合作意愿的每一个人。
特别感谢愿与银湖创联共同成长且相互成就的:
尤其要感谢姜姜,银湖创联起步时期做了绝大部分的落地执行工作;在社区逐步走上正轨的同时,她将卸下社区相关工作,转向其他领域。
在全力做社区后,时常有人问我这类问题:「你的主业是干什么?做银湖创联赚钱吗?」
我现在是个自由职业者,某种程度上也算创业者,职业是独立开发者,做银湖创联这看上去跟软件开发没啥关系的事就是我当下的「主业」。
由于银湖创联的定位,它是以人为本的,有收入盈余也是用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会被我个人占有,所以谈不上常规意义的「赚钱」。
从 11 月起进入第二阶段,我作为发起人兼主理人将和更多的个人与组织合作,让银湖创联形成可自动运转的结构化体系。
银湖创联不仅会活下去,还会越来越好,因为我认为这是「对」的事:
今年 3 月 18 日,在银湖街道银湖板块核心区域,硅谷小镇商务社区揭牌了。
7 月 11 日,位于银湖街道高桥板块的「YOU悦家」正式启用,它是富阳区人才服务中心,也是杭州全球青年人才中心富阳分中心。
7 月 31 日,银湖创联成立。
这几件事的相继发生,也许是某种「冥冥之中」?
2025-09-06 23:27:41
本文是付费文章系列「破局之路」的第 28 篇正式文章,主要讲述以下内容:
本文的完整内容发布在语雀、小报童和微信公众号上,打包进专栏/合集中买断制出售;关于价格、大致内容范围以及适合人群等,请见该文章系列的介绍页。
2025-08-04 22:33:55
上周四是 7 月的尾巴,这天不仅有 KFC 的「疯狂星期四」,对于在杭州的自由职业者来说,还有良渚的「疯狂星期四」。
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线下聚会,没有组织者,只有明确的日期和地点——星期四到杭一末玉鸟集店或同心荟就行,人们自发地过去办公,届时随缘聊天之类。
在良渚「疯狂星期四」出名之后,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出现模仿者,不过目前来看都是中心化的方式,还没形成氛围、文化。
实际上,就算不是星期四,就算不在杭一末或同心荟,良渚依然有很多自由职业者聚集的活动——那里已有很浓厚的此类氛围。
本来打算上周四去良渚的,但忘记是什么原因而没去了,可能是因为我生活所在的富阳银湖离那里太远了?单程开车走高架都要 40 来分钟,公共交通则要超过俩小时……
这让我感到有点憋屈,为什么家门口就不能有个像良渚「疯狂星期四」似的活动呢?!再加上想起之前从良渚 BuilderUp 回来在车上问俺家🐷的问题,越想越憋屈!
既然没有现成的,或者已有的不够好,那就自己创造一个出来——作为独立开发者的我,很自然地想到了这点。
于是,当天中午立即发了个朋友圈,想捞一捞可能在附近的人,但这概率还是太小了。
忽然想起了小红书,觉得那里是更适合募集的地方,就发了个笔记——果然不负所望,不到 5 天时间就找到了 50 来个人!
至此,可以说创造银湖「疯狂星期四」的第一阶段目标算是达成了,也就是聚集一些生活在同一片区的自由职业者。
然而,第二阶段目标就没那么容易了,只能随缘——形成良渚「疯狂星期四」那样人们自发地聚集并交流的氛围、文化。
即便起初会是我去发起和组织一些活动,以让这在地社区的巨大齿轮能够转动起来,但其应当是去中心化的,我自己不想也不应该成为中心。
接下来我会去实地考察适合长时间办公和交流的咖啡店或其他场地,再选择一周中的某天,尽量每周那天到那个地方去,如此往复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银湖「疯狂星期四」。
所谓「疯狂星期四」只是个符号、象征,不一定非得是星期四,也可以是星期三、星期六等,具体还得是符合银湖特质的日子。
上述银湖「疯狂星期四」中的「银湖」所代表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指以杭州地铁 6 号线银湖站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区域,再大可覆盖整个原受降镇,这是「银湖」的狭义解释。
但从行政区划上看,现在的银湖街道由原来的受降镇与高桥镇两部分组成,算作是广义上的「银湖」。
创造在狭义「银湖」范围内的「疯狂星期四」只是个开端,我更大的期望是有个影响广义「银湖」的自由职业者在地社区。
对于打工人来说,因强制性地被迫聚集在办公室或工厂内而不缺乏线下社交;虽说自由职业者没了这种困扰,可总是一个人独处从多角度看毕竟不行,还是很需要线下社交的机会。
这就凸显了身边有个在地社区的重要性:
上面所列只是比较突出的几个特点,实际的好处必然还会有更多!
这个社区依然是去中心化的,大家可以自由自发地发起与组织线下聊天、分享、共学等聚会活动;更可以再弄些细分社区,无论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
另外,社区并不局限于自由职业者,想探索新的可能性或尝试副业的打工人,退休了没事干的中老年人,只要愿意,都可参与到社区的各类活动中。
虽然这是个去中心化、松散的社区,但精神内核是一定的——自由、开放。
在地理上,富阳银湖北邻余杭闲林,可通未来科技城和西湖留下;东接西湖转塘,能达滨江、萧山。
狭义「银湖」距未来科技城和滨江这两大互联网打工人聚集地开车都半小时左右,鉴于房价和房租较那俩地区便宜,承接了很多溢出的打工人,尤其到滨江还有地铁直达。
随着发展,银湖也建了些自己的科技园区,过几年应该也会有通向北边的地铁线路,这些都会带来更多的人生活在这个片区。
虽说这会让这个区域本来较慢的生活节奏变快,但与未来科技城和滨江相比,还是会有很大差别。
银湖的自然条件很不错,群山环绕,有很多水库、山塘,还有野生动物园、湿地公园之类;可爬午潮山、如意尖,还能走山路到留下、转塘、大清谷、龙井等地。
因为处于未来科技城和滨江的「折中点」且居住成本较低,银湖承接了一些溢出的互联网行业打工人;又由于离浙音、国美象山校区等艺术院校及某些画室较近,银湖又住了些艺术人。
综上所述,将银湖可以追赶成为下一个良渚的特质概括为:
我认为只要有人牵线搭桥把在银湖的人给串起来,且坚持地去带动营造氛围,就很有希望!
我基于既为自己也为他人的目的想要创造银湖「疯狂星期四」,这既是银湖自由社区的一部分,又是它的开端。
我所期望的是在银湖生活的人能从由「附近」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在地社区中汲取能量,不断学习并突破自我,成为且成就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银湖「疯狂星期四」,还是银湖自由社区,都是去中心化的;虽然是我提出的这些概念,但我不想也不应该成为其中心,我只是个参与者,顶多是个发起者。
理论上,在我将募集而来的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微型企业创业者们都拉进一个群里后,我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已为原本不知道彼此存在的同类人创造了聚在一起的空间,虽说暂时是虚拟的。
以后就是随缘地在这块虚拟空间中自然发生些什么了,如交流自己的兴趣、事业,再在线下创造个真实空间等等。
我不会去成为银湖「疯狂星期四」和银湖自由社区的中心,最多也仅仅是作为群主维护下群内的秩序,这是群主的责任。
2025-07-28 18:15:58
号称「中国最大黑客松」的 AdventureX 2025 结束了,趁着「戒断反应」还未消去,赶紧写些文字略微总结下我的这几日。
首先来说说「参加干啥」,这是我故意说的有歧义的「病句」:
那我就分别说明下。
去年 7 月举办了第一届的 AdventureX,因报名有年龄限制而成为「只属于年轻人的黑客松」;第一次打开官网时看到自己没资格报名,直接把网页关闭了。
本来已经不关注这黑客松的动态了,但正在接触的两个组织 FreeBe DAO 和 OpenBuild 都有人要去活动现场,可以说我为了面基先后两次「不得已」去了现场。
门卫那的检查比较严格,当时给我的体验不太好,一直想吐槽来着;在比赛尚未结束与 demo day 中参观时,场地的环境与氛围抵消了那种不快感,反倒让我觉得还不错。
就结果而言,上一届年龄限制导致没能报名参加使我心中有点「小小遗憾」。
今年得知再办 AdventureX 2025 时,惯性地以为又有年龄限制,就忽略了这个活动的相关信息。
直到知晓 OpenBuild 要办一场 BuilderUp 活动,并且由刚成为杭州主理人的俺家🐷负责,令我不得不关注起 AdventureX 2025 来。
在与他人交流时知道这届并没限制年龄,为了弥补去年的「小小遗憾」,更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所以我报名了 AdventureX 2025,且很幸运地通过了审核。
报名审核通过后,在还没认真看过比赛规则前,我是打算继续做之前没搞完的 KnoSys GUI 应用,就算不与他人组队而只有我自己也可以。
过几天,仔细把《AdventureX 2025 终极指南》看了一遍,「不许自带项目」和「每支队伍至少两人」这两条规则推翻了我原来的计划。
在学术交流中心的开幕式结束后,我回到湖畔创研中心去结合刚公布的赛道信息思考:「做个什么东西能既是在想做的个人与家庭数智化领域,又能契合比赛并满足规则?」
直到第二天中午也没想出具体的来,只有模模糊糊的想法,令我感到头疼——
得做出让他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不然就会被问:「这跟 xxx 有啥区别或亮点?」
但无论从想达到的效果来看,还是说满足提交比赛项目的要求,皆需功能流程完整,这就触及到我的知识与经验盲区而难以评估复杂度和工作量,时间很可能不够用。
这使我有些精神内耗,并且几天前就开始心理状态不佳而较为脆弱,这一下心情再次跌到谷底,不想做自己的项目了,也不想进别人的队伍——已经心理上弃赛。
虽然我心理上弃赛而失去了获得奖金的机会,但仍可像游客一样尽量充分利用好活动提供的资源,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既然决定不做项目了,我立刻查看《终极指南》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它们加进日历行程:

大多或多或少让我有所得,分别为:
| 活动 | 类别 | 收获 |
|---|---|---|
| 飞书多维表格开放生态研发实战:从 “乐高” 到 “火箭”—— 搭建你的企业级应用引擎 | @Workshop | 飞书多维表格真的很强,付费后使用就是个无代码应用搭建平台,再加上它的开放性,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有可能开发出很有用、很畅销的解决方案。 |
| AI 创业,卷在国内还是卷向全球? | @Workshop | 羡慕 Iris 的表达能力,她说的一些运营技巧和策略对我做独立开发很有帮助。 |
| AI Agent的经济革命:用区块链实现自主协作与盈利 | @Workshop | 之前 OpenBuild 做过 Virtuals Protocol 的活动和内容,都被我无视了,但这次听了之后令我眼前一亮——智能体经济真可以是继知识经济后的另一重要趋势,两者可相辅相成,扩大「超级个体」的收益规模! |
| BNB Chain Mass Adoption 实验室:从代码到千万用户的商业炼金术 | @Workshop | 了解到币安对开发者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与 AI 相关的,我日后做的一些东西可以考虑投币安。 |
| AI 时代的趋势观察和创业者画像 | @Workshop | 听来自真格基金的合伙人刘元讲「投人」哲学,让我觉得如果自己需要融资,投资机构首选真格基金! |
| 正念创造力冥想 | 蓝调活动 | 在进行正念冥想中数冒出来的想法练习时,有那么一瞬间我有像进入梦境的感觉,身处一个周围是雪的环境,很是神奇! |
这些收获都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将影响着之后的人生道路。
在 AdventureX 2025 最后两天,跟三个熟人分别在不同层面较深入地谈论了我在个人与家庭数智化领域想做的事,交流后我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些都为我指明了接下来要重点去做的事:
忽然感到自己的未来更加明朗了~
通过 AdventureX 2025,不仅与只在网上相互认识的人见了面,也跟原本没那么熟的人加深了连接,还认识了几个全新的朋友。
虽然这届发生了很多负面事件,但作为全程参与者,我感受到了主办方的用心与工作人员的不容易,无法一刀切地全盘肯定或否定。
总的来说,若有 AdventureX 2026 我还会报名,希望到时再给我这个中年人一次「为创造失眠」的机会!
2025-07-21 13:22:18
每个人生下来后,都会被身处的文化桎梏所绑架——中日韩朝东亚几兄弟被儒家的糟粕(或者说扭曲的儒家)所折磨,而其他国家则基本是被宗教信仰。
进入现代社会后,东亚几兄弟共通的主流人生模式是:
背负着种种「责任」和「道德」过下去,如此模板化的人生,身为 21 世纪 70、80、90 年代出生的人,应该都是有很强烈体感的。
按照这模板去活的人,很难说他们有什么活力,焕发了什么生机——
很多人是 30 岁就死了,到 80 岁才埋葬。
上面这(据说是)出自本间久雄的名言,可谓是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主流人群的人生状态。
既然如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是「主流」状态,那就代表是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下面就以我的认知水平来浅谈一下比较基本的。
上文中提到的人在出生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民族文化、风土习俗、原生家庭氛围等作为信息壁的最底层,构建了一个人的基础认知。
学校教育、职场文化、网络推荐信息等会在扩展信息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强巩固原来的信息壁,促使一个人的认知变得窄化、固化。
信息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由信息壁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大家熟知的「舒适圈」。
困在信息壁之中的人,就像井底之蛙想象不到井口之外的世界是咋样,如同夏天的虫子不知道还有冰的存在。
可以说,对陌生事物默认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并保持警惕,这既是一种本能,又是在经受社会毒打后的选择——都是为了能够且更好地生存下去,这很好。
但是,在与信息壁的共同作用下,会让自己难以相信并接受新鲜事物,总觉得那是骗人的把戏,心想:「怎么可能有那么好的事情?!」
去年我在向 Web3 领域的全栈开发转型后,写了几篇经历总结文章,然后分发到掘金,有的人在评论区的发言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信息壁与不信任共同作用下的状态:

在与外界交互时,比如跟人聊天或做自媒体,完全不透露自己任何层面的真实信息是最安全的,但这永远无法取得他人的信任。
他人的信任是拿自己的真实交换的,要想被他人信任,就要先去信任他人。
对外界信任的程度,影响着自己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面对与外界的冲突矛盾时,绝大部分人的应对方式是消极地忍受或回避,而非去明争暗斗或绕路前行,也就是不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虽然让一个人不自信的因素有先天的,但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环境,如外界规训、他人负面评价等给自己的行为制造负反馈的行为。
大量的、持续的负反馈会使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变得不自信,令本来就不自信的人变得更加不自信,严重者会抑郁。
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往往影响着突破现状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什么是「死路」?
你无法选择在哪里及以怎样的方式出生,成长环境为你塑造了信息壁,使你对外界变得不信任,令你变得不自信。
你越不信任外界,越不自信,信息壁就越厚越牢固结实;相反,如果试着放下偏见去接纳,卸下防备去敞开,顶着压力向前走一步,信息壁很可能就变薄了。
如果你正在走的路没让自己感觉到是在「活着」,几乎没什么意义感,那这条路就是「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