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00:00:00
鬼使神差地,我从九月份开始规律地去健身房了。
我在 ChatGPT 里面输入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健身目标,它像是一位私人健身顾问,为我提供了一套方案。来回对话了几轮,我确定了自己的碳水和蛋白质摄入(增重和增肌)、力量训练计划。
自此,我周三、周四下班后、周六、周日上午,就去健身房运动了。
在此前,我更多的是一些自重训练,在瑜伽垫上做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相比现在的力量训练,那些像是“拉伸”。现在的力量训练,我在慢慢地提升重量,一点点挑加大挑战,又不想因此而受伤或耗尽自己。我想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来澳洲以后,饮食变得单调,体重回落了。几个月来,运动之外,我的核心目标是把体重吃回去,所以开始摄入过去两倍的量,这才意识到我过去吃得是多么营养不均衡。
现在我稍微重了两公斤,又不是脂肪的重量,就觉得格外有成就感,更别提肉眼可见的手臂、胸肌以及体能的变化。
健身之初的感受,或者说身体的关注点,并不是力量训练后的肌肉酸痛,而是突然变化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作息紊乱。比如,我会早早地犯困,又突然在凌晨三四点醒来。但随着逐渐适应了工作、运动和休息的“时刻表”,我的身体时钟也慢慢规律起来。
关于肌肉酸痛,我也从最初的不习惯,变成了与之“共存”。像是在一遍遍撕碎自己,再拼接在一起,随后再次撕碎和重塑。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着迷于那种运动过后的畅快感。即使工作一天,觉得疲惫了,但运动完却感觉身体得到了解放,连脑雾都随之消散。接着是期待下一次地锻炼,大脑在等待新的多巴胺(dopamine)奖赏。
不过,我也出现了一些训练过度的负作用,用同事的话说,是“run-down”。比如口腔溃疡、皮肤爆痘等等。不算大问题,但也让我开始思考,或许一周四次,也可以间隔着来,比如这周我就只去了三次(但今天还是停不下来,去游泳了)。
其实在过去,关于健身,我更多的是理论性地纸上谈兵。随手引用一些学者的金句,勾连起健身、量化自我、身体等关键词,进行一番文化批判:
数字化疑心病,运用健康及健身Apps长期进行自我测量,使生命降格为一种功能。它被剥夺了所有能创造意义的叙事,它不再是可讲述的,而是可测量、可计数的。(韩炳哲《妥协社会》)
体力劳动不再是创造性的,手臂的使劲不再移动木头或汲水,而是肌肉的拉紧要求健身房会员资格、练习装备、特殊器材、教练和指导员,而产生的肌肉可能不用来做别的事。……身体成了娱乐而非实用工具,不劳动,而只练习。(丽贝卡·索尔尼《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
当这样的健身计划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整个身体代谢、生活方式也都稳定下来了。我似乎变成了一个新的“我”。
我自认为并不是一个高能量的人,但现在我却能量十足。可能是营养摄入更多,又或是体能变好,我没有之前那种动不动就疲惫的状态了,反而是可以连续地做很多事。
我的身体也慢慢地“躺不平”了。我终究是活成了澳洲人早睡早起的样子,九点多睡觉六点多醒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运动,以至于坐在沙发上没一会儿就站起来走走。
脑雾(Brain Fog)似乎慢慢消散了。这是一种在国内工作了几年后开始出现的精神倦怠,总觉得脑子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现在反而觉得没那么浑沌了。
我也意识到那些学术性的批判是多么抽象和疏离,而忽视着一个人作为个体的具体、微观和感性的自我感受。
回到健身本身,是关于一个人如何让自己找回身体存在本身的事。
2025-07-27 00:00:00
在《迟到的年终回顾》中,我写到在澳洲转行,并幸运地找到了新的工作。
如今,半年过去,我顺利度过了六个月的试用期(Probation),并在这周的Performance Review上,被告知了涨薪。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值得记录和纪念的事情。所以在本文,我来聊聊我的工作。
Dental Lab的工作不需要直接面对牙科患者,更多的是完成来自Dental Clinic的工单。我们Lab的主要业务包括Crown & Bridge、PFM、Implant和Vacuum Formed Appliance。
作为一个Assistant,我负责的部分就是Plaster Room和Vacuum Formed Appliances。前者是在收到牙医发送的Impressions后,利用牙科石膏材料,灌筑成Models,以供同事们继续完成后续任务;后者则是在Models基础上,制作Splint、Sports Guard、Retainer等相关的Appliances。借助3D打印技术,我们也会收到来自牙医对患者牙齿的扫描文件,并在3D打印机上完成打印,随后继续作业。
我在工作之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能够在试用期结束前,顺利学会各项工作,并能独立完成。
但事实上,我确实学了很多,但距离保质保量和独立完成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最近两个月,由于负责的内容越来越多,我总是会在不同的地方犯错,一度导致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很危险。
在Performance Review上,我和老板一对一谈话。我说起我的目标和差距,他说,你对自己太Hard了,我其实对你的工作很满意,尽管有不足,但都是可以不断累积经验后改正提升的。同时,Dental Technician也确实需要团队合作,在你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共同讨论,这样也可以让工作更顺利得完成。
我想,既然我能够度过试用期,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吧。毕竟在半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学了一个短期课程的门外汉。接下来的目标,是能够不断减少工作上的失误,让自己做出来的东西都达标。
工作之外的部分,就是和白人同事们的交往。之前有位菲律宾的老师傅,但几个月前离职了,现在只有我这一位亚洲人了。尽管我的同事说我讲英语像是一个机器人,但我发现同事们的理解力和包容度都很高。
我对自己的“人设”也只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第二语言是英语的、不断学习的Assistant。当所有人都知道我的英语并不是“母语水平”,也就不会对我产生过高的语言期待,甚至会向下兼容,并且我们还会以一些“误会”为乐,这也让我完全不会对语言感到焦虑。
令我意料之外的是,老板竟然还给我Communication & Teamwork这一项,打了5分(0-5)。也可见,语言之外,人际交往之中的基本礼仪和全世界通行的社交规则,才更重要吧。
聊完现在的工作,我再说几句在国内的最后一份工作。
当时,我是在一家人民币基金的VC公司,工作氛围压抑扭曲,女领导不断Gaslighting,切切实实让我感到“上班如上坟”,给我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即使过去三年,我还是会时不时做关于它的噩梦。梦像是一些在反复“证明自己”的“平行宇宙”,弥补心中的遗憾,仿佛怎么也过不去那道坎。
昨天醒来前,又是一场惶恐不安的职场噩梦。我醒了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把微信里相关的人都删除了,希望这样可以放过自己。
我想,这也是上文我写到的“危险”和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的来源之一。这是解释得通的,既是我个人的生命经验,也是一种文化性的集体特征。
与此同时,我现在的老板认为我不像他们喜怒形于色,而我却总是快乐的,或者seem happy。我的同事则问我为什么似乎总能够不被负面的事情所影响。
在阅读《八十年代访谈录》时,刘索拉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怀,大意是美国人随便经历个什么就会掀起巨大的心理危机,而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怎么还能这么坚强。
有时候我会想,这种坚强、这种稳定的情绪,也是一种麻木的表现——当快乐不够高昂,难过不够激烈,生命就是平平淡淡。
这才是更大的文化差异所在吧。
2025-04-22 00:00:00
In early April, we visited Bali.
Compared to the dry climate of Perth, the moment we stepped off the plane, we could feel the humidity of the tropics. It was already midnight when we arrived, and we took the hotel shuttle to our accommodation. It wasn’t until the next day that we truly saw Bali — sun-drenched and completely exposed under the daylight.
On social media, I had seen countless beautiful, sunny photos and glowing descriptions of Bali. But once we got in a car and drove through its streets, I was struck by a sense of unexpected disparity.
Bali follows the same British-style traffic rules as Australia. The roads are narrow, usually just one lane in each direction. Cars and motorbikes share the road, creating a scene of chaos and congestion. On smaller roads — often still two-way streets — passing vehicles becomes a real test of driver skill.
Looking through the car window, the urban landscape reminded me of a run-down county town in China from 15 or 20 years ago. The houses, shops, and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roads startled me — I’m used to a sense of “order,” and this was far from it. To think that such a messy and dilapidated place is a top destination for vacationers was a surprise.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deepens this impression. Though motorbikes and cars aren’t separated, there are still sidewalks. But walking on them requires caution — you need to watch out for motorbikes brushing past. On one busy road, we didn’t dare cross for quite a while. Thankfully, a kind motorcyclist slowed down to let us pass.
The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s were all aged — some open, some abandoned. Even under the bright tropical sun, they seemed to wear a layer of dust. Still, the lush tropical vegetation added a hint of freshness. Especially when we drove into the Ubud area — dense forests and religious statues brought a sense of history and mystery to the buildings, making me turn my head for a second look.
So no, I don’t reject Bali’s “shabbiness”. I just needed time to adjust to the gap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reality. I haven’t been to othe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 only had airport layovers — but W said they’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No matter what, a five-day trip is, by nature, partial — geographically limited, and cognitively biased.
Just like how social media and films tend to romanticize Bali, those less-than-beautiful corners are often conveniently left out. Even we found ourselves saying that Ubud didn’t feel so chaotic at night — perhaps the chaos just faded into the shadows or got lost in the darkness beyond the lights and lenses.
At night, Ubud feels a bit like Wuzhen — or maybe Bali is a kind of Wuzhen, a place made of curated scenery. Someone on Xiaohongshu described Bali as “one giant photo studio.” Tourists wander between photo ops, capturing picture-perfect moments for their feeds — and the rest of the time, they just close their eyes.
We didn’t visit too many places. The most notable was Alas Harum Bali, famous for its terraced rice fields. You’d expect a natural landscape, but in reality, it’s more like a theme park centered on rice terraces. There’s even a massive open-mouthed head sculpture, reminiscent of Temple Run — everyone lines up to take photos.
The rest of the time, we mostly stayed in our resort hotels — one in Uluwatu, the other in Ubud. The former sits atop a seaside cliff, with a public pool overlooking the ocean, and a decent restaurant. Uluwatu felt even hotter and more humid than Ubud — just standing outside made you sweat. The Ubud resort was nestled in a rainforest, with a small stream flowing through a gorge. Our room hung over the valley — at night, the sound of running water lulled us to sleep. In the morning, I’d wake up naturally, like a plant responding to the sun.
This was our first time abandoning the “commando-style” travel itinerary, where every minute is scheduled — and instead embraced the so-called “white people vacation mode”: waking naturally, loose planning, avoiding the messy “outside,” retreating into the hotel for food, entertainment, massages, and exploration. Immersing ourselves in another kind of partiality.
Watching some young influencers dressed in vibrant outfits, striking dramatic poses like spider demons from Journey to the West, taking 30 minutes just to get a perfect shot — I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why does Chinese-style tourism feel like a job? Are people really enjoying their vacation?
All the downsides mentioned aside, Bali still has many upsides. For one, it’s close to Perth — just over three hours by plane, even shorter than flying to Sydney. Secondly, it’s cheap. For the same Australian dollars, you can get much more in terms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at sense, it’s very cost-effective.
All in all, this trip was relaxing and enjoyable. Next time, we might just pick a resort with a different vibe and continue chasing that feeling of quiet, peaceful time.
Enjoyed the article? I write about 1-2 a month. Subscribe via email or RSS feed.
2025-04-08 00:00:00
四月初,我们前往了“澳洲的海南岛”“白人的精神故乡”——巴厘岛。
点击《在巴厘岛,像植物般苏醒和呼吸》观看视频
相较于珀斯干燥的气候,一下飞机,我们就感觉到了热带气候的潮湿。这时候已经是午夜了,我们搭乘酒店的接驳车来到酒店。直到第二天,我们才真正看到一个曝晒在日光之下、一览无余的巴厘。
在社交网络上,我看到了太多关于巴厘岛美丽、明媚的照片和描述。但当我搭乘汽车,穿梭在巴厘的街道上,才感觉到一种异于预期的“落差”。
巴厘的交通规则和澳洲一样,都遵从英国模式。这里的马路狭窄,通常是左右各一条车道,汽车和摩托车没有分流,一片繁忙和拥挤。如果是非主干道,甚至是一条双向车道,会车时,非常考验司机们的技术。
透过车窗,看巴厘的城市风貌,像是回到了15或20年前,一个破旧的中国县城。道路两侧的住宅、商店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让习惯了“秩序感”的我,感到一阵惊异——被无数人追捧的度假胜地,竟然如此脏乱。
下车后,步行在马路上,则会有更切实的感受。尽管汽车和摩托车没有分流,但保留了人行道。行走其上,要留心擦肩而过的摩托车货汽车。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上,我们迟迟不敢横穿马路。但也遇到好心的摩托车车主,主动减速让我们通过。
临街的建筑都有些年头了,有的开着,有的空置,尽管阳光明媚,但都像是蒙上了一层膜。但热带植被的点缀,还是带来了一些新鲜感。尤其是当汽车行驶在Ubud区域,茂盛的绿林和密集的宗教雕塑,为建筑增添了历史感和神秘性,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
因此,我并不是无法接受巴厘岛的“破旧”,只是暂时无法接受与预期之间的落差。我没有去过东南亚其他国家,只在转机时停留在一些机场,但W说,其他国家差不多也这样。
无论如何,一场五天的旅行,势必在地理意义上是局部的,在认知层面是片面的。
就像社交网络或者影视内容里对巴厘的迷恋,那些不那么“美”的局部风景,总会被不知不觉地遗漏。我们自己也会感慨,夜晚的Ubud似乎没那么混乱了——那些局部的混乱,只不过被灯光遗漏在眼前或者镜头的阴影里。
夜晚的Ubud如同乌镇,或者巴厘就是“乌镇”,由诸多人造景观构成。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点评巴厘,像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游客游走在各个摄影点之间,把美景留在镜头里,美图分享在网络上,其他时间只需要闭上眼睛。
我们去的不多,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Alas Harum Bali,一个以梯田闻名的景点。当你以为这会是自然景观,实际上,这更像是一个梯田主题的公园,甚至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张开大嘴的头部雕塑,让人想起神庙逃亡的起源,纷纷在这里拍照打卡。
其他的时间,我们更倾向于呆在度假酒店里。一个在Uluwatu、一个在Ubud。前者坐落于海滨峭壁之上,公共区域游泳池、眼前就是大海,餐厅味道也不错。Uluwatu似乎比Ubud更热更湿,仅仅是站着,就会不禁冒汗。后者位于一片雨林之中,有一条小溪在峡谷中流淌,房间则悬在峡谷之上,夜里有潺潺水声助眠,清晨我会像一棵植物般自然而然地醒来。
这是我们第一次放弃“特种兵”争分夺秒的攻略式旅行,而选择了所谓的“白人度假模式”,自然醒、随意计划,回避酒店之外的那些“局部”,收缩在酒店里吃喝、娱乐、按摩、探索,沉浸在另一种“局部”之中。
当看到一些年轻博主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裙子,如同盘丝洞的蜘蛛精们摆着妖娆的姿势,花费半个小时以上摆拍。我不禁感慨,为什么中国式旅游像是在工作?大家真的在享受休闲的时间吗?
巴厘岛的缺点如上所述,但优点也很多,比如,它距离珀斯很近,三个多小时的航行时间,比去趟悉尼都近。其次,物价便宜,花费同样的澳元,可以得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可以说是性价比很高了。
这次旅行整体上还是很放松、很快乐的。或许下次,我们会选择一个其他风格的度假酒店,继续“岁月静好”。
2025-01-19 00:00:00
我总是一个喜欢先去做、成了以后再公之于众的人。这也是2024的年终回顾,只有在此时落笔,才变得有意义。
因为我在周一入职了新公司,顺利完成了第一周的工作。这一切,又都要从我在2024年来到澳洲以后说起了。
我和W在2024年3月搬来了澳洲,W很快就开始工作,我则是暂时闲居在家,重点处理“新移民”的种种事宜,比如Medicare、驾照、各类账户以及生活上的琐事。
我的英语听说不太行,报名了澳洲政府面向新移民的英语项目(AMEP,Adult Migrant English Program)。报名、测评、等待、注册,一整个过程耗时了几个月,直到7月份新学期(2024 Semester 2)开始,我才真正开始上课。
这期间,我也不能单纯地“等待”,就重点做了三件事:
在附近的图书馆,参加一些免费的英语角活动。可能在墙内太久,这种身边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但相聚一堂的氛围,在最开始让我觉得心生震撼。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活动真的能提升我的英语能力吗,这要打个问号,但确实给我提供了一种英语社交环境。
开始找兼职,最终在咖啡厅做起了服务生。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招工信息,试工后做起了Casual Job,有时一周会被安排两三天,有时一周没有一次排班。因为是中国老板,也不存在什么西式的职场氛围了,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更多是赚点外快、贴补家用了(2024年一共赚了近五千澳元)。
报名TAFE课程,获得了入学资格。我本来是想在完成AMEP的英语课程后,再开始选择职业课程的。但后来发现这些课程入学要求也不高,我就随心报名了一个免费课程,纯粹是想把它当成英语课上。在提供了教育和工作经历,并完成了英语测评后,我获得了入学资格,同样是7月开学。
这门课程叫做Dental Lab Assisting,是一个免费的三级证书课程,每周一到周三面授,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然而,英语课是周一到周四,时间刚好冲突。因此,在我上了第一节英语课以后,我就问老师能否修改课程时间。经过协调后,英语课变成了周一和周三的晚间课程。
2024年7月之后,我每周的上半周都十分忙碌。白天上专业课,晚上去上英语课。下半周的话,取决于咖啡厅的排班情况。两项课程的密集英语输入,以及和同学的交流,确确实实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也帮助我迅速地融入了本地生活,交到了一些朋友。
随着课程往后推进,我开始尝试寻找一些Dental Laboratory的工作机会,这也是我当时非常焦虑的一大原因。
尽管我一开始是想把它当成英语课来学习的,但上了以后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也十分乐于进入这个行业继续做下去。此外,Dental Lab和Dental Clinic的用工市场区别很大,后者可以在招聘平台看到很多职业需求,但前者相关的并不多。老师的建议就是自己主动联系,询问是否存在开放的职位。
我尝试联系了十几家,打电话或者邮件发送简历,但基本上都碰壁了,市场似乎是“零需求”,以至于我一度想要放弃,准备去思考接下来再去学哪个职业课程。毕业前一个月,老师邮件群发了几个Dental Lab的职位,我就继续申请。
然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了毕业典礼上。我刚巧在拍照的时候,和一个女生简单寒暄,一问才知她是某个Lab的学徒,而我也意识到我在网页上看到过她的照片。我说老师发了邮件后我就立即申请了,但还没有收到回复。她说是的,但快了。
我厚脸皮半开玩笑地让她推荐我,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老板的语音留言(我因上班而漏接来电),回家后和他电话聊了聊,约了下一周面谈,次日收到了口头Offer。圣诞假期后,签署了书面合同,职位是Dental Lab Assistant。
上了一周的班之后,虽然我的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但我的心情真的非常愉快。老板和同事十分友善,工作氛围也很包容,我的表现也获得了初步的认可。
我在文章开头说:我总是一个喜欢先去做、成了以后再公之于众的人。如果我没有找到这份工作,我对2024的回顾可能就会变成通过两个课程同时学英语了。
但我确确实实有点运气,一切都那么巧,而我也在面试的时候变现得不算差,让我幸运地获得了职位,也转变了我对2024年的解读。
2025年,我的生活就会围绕这份工作展开,我也会努力工作,努力存钱,好好生活。
Be Chill.
2024-10-25 00:00:00
不知不觉,有笑有泪地看完了7季的《The Office》,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小说。
在最初的第1季,我完全感受不到好笑之处,只觉得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第2季之后,办公室里角色们的形象逐渐丰满,以至于让我总能在滑稽之下感受到一丝丝悲凉——最典型的就是灵魂主角Michael Scott。
Michael在一家名为Dunder Mifflin的纸品销售公司工作,从销售一路干了20年,终于成为了Scranton分部1 的总经理。他大多数时候都非常神经质、低情商、古怪,只是偶而靠谱。他把Scranton分部视为自己的“家”,而员工们则是自己的家人。显而易见的是,员工们反过来不会这么想,只是把他视为老板而忍让和迁就。
Michael对亲密关系和家庭有着一种理想化的迷恋。这种迷恋会投射到他与员工、上级、约会对象等人的身上,而这种投射的“错配感”常常会成为剧情中的笑点。直到S2E18,Michael借用儿童节目录像带中童年的自己,说到他的理想:
get married and have 100 kids, so I can have 100 friends, and no one can say ‘no’ to being my friend.
一句台词勾勒出了Michael的画像:没有朋友、渴望家庭;也解释了他为何如此喜欢待在办公室:因为公司上下级之间的契约关系,没有人可以拒绝成为自己的“朋友”。然而,Michael又不是威权式地命令,而是真的喜欢公司和员工,在他的心目中,只有Prince Paper(一个家庭经营的纸品公司)可以与Dunder Mifflin媲美。
Prince Paper出现在S5E13,Michael接受任务要去这家公司打探“敌情”,但了解过后才意识到这家公司就是自己梦想中的公司(家):父亲是老板,母亲是前台,儿子是销售,孙女做作业。Prince Paper无比温馨,以至于他离开后一度不忍将情报汇报给上级,不愿意这个公司(家)被毁掉。
Michael的确非常喜欢Prince Paper,在他决定辞职(S5E21)之后,他的就职意向清单上只写了两行:
Prince Paper;Other Companies
Prince Paper是除了Dunder Mifflin之外,他第一也是唯一想去的地方,可惜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是:我们已结束经营。不知Michael是否会在某个时刻怀疑,是自己毁掉了自己梦想的公司(家)。
尽管Michael曾说过在办公室里,Pam是妈妈,Ryan是儿子,并且还把这两个人拉来一起开了一个“家庭”纸品公司(Michael Scott Paper)。但是,他也的确想要组建一个基于情感关系的真实家庭。
Jan是Michael的上级女领导,她在Michael为数不多的发光时刻中着迷了,随后两人开启了一段“虐恋”。Michael总让Jan感到抓狂,但Jan却表示自己沉醉在这种失控感之中。而当Michael和Jan正式同居在一起,Michael才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亲近而遥远。
我们可以在著名的Dinner Party(S4E13)中看到他们如何相处:卧室里,Michael睡觉的地方是床尾凳上;腾出两个房间给Jan发展香薰蜡烛事业,而自己待得最多的地方是车库;为Jan挥金如土甚至要去兼职话务销售员,但只为自己买了一个奇小无比的壁挂电视;因为Jan多变的情绪,多次为之做接扎。
Michael爱上Jan,可能是因为没想到如此漂亮的Jan竟然愿意和自己约会。他似乎没有去考虑两人是否合适,以至于他时常觉得不快乐,在这种有毒的情感关系中倍感失落。最终,两个人分手了。
Holly是Michael的同事,两个人在一个频道上,笑点一致,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在一起了。但总公司认为分部经理和HR作为恋人,有违公司管理,于是将Holly调往了7小时车程外的另一个分部,两人也不了了之。
Michael始终难以忘记Holly,编剧也终于让Holly在第7季回归了办公室。两人重新走在了一起,在Michael向Holly求婚时,我发自内心地感动。因为当我理解了Michael的一些落寞,也就希望有个人能够和他真心相爱,温暖彼此。
沉浸在幸福之中,Michael决定离开办公室之家,前往Colorado,和Holly一起生活,组建自己的家庭。Michael也在此告别了《The Office》剧组,不再担任第8、9季的主角。
当然,除了Michael,《The Office》的其他角色也都各有亮点,总能让人捧腹大笑。我觉得这部剧属于远臭近香,尤其是第1季太过冷幽默,我一度放弃了。后来从第2季重新开始看,才感受到了The Office的魅力。
用Billie Elish的话说:“When I wake up, I put on The Office. If I’m making a burrito, I turn on The Office.”
Scranton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次于费城、匹兹堡、阿伦敦、伊利和雷丁的第六大城市,开车2小时可前往纽约市(Dunder Mifflin总部所在地)。Scranton也是拜登的出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