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LiuYanDdong | 刘延栋修改

研究生搞网络和加密,就成了吃饭的饭碗。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LiuYanDdong | 刘延栋的 RSS 预览

No.538 WinRAR:技术天才弟弟与商业鬼才哥哥合作的产物

2025-08-15 09:42:00

我觉得只要你用过电脑,你就应该用过WinRAR这款软件。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压缩软件。它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由天才程序员、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时代需求共同谱写的传奇。

大家好,我是栋哥,咱们又见面了。

天才程序员的杰作

WinRAR的核心,源于一位名叫尤金·罗谢尔(Eugene Roshal)的俄罗斯程序员。他出生于1972年,毕业于俄罗斯的南乌拉尔州立大学。在90年代初,个人电脑正在普及,但硬盘空间却非常宝贵,因此文件压缩技术成为了当时的热点。

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压缩格式是大家都很熟悉的ZIP格式,它由菲尔·卡茨(Phil Katz)创造。关于Phil Katz的故事,在我的电台的第72期天才与酒鬼,自私与无畏中已经讲过了,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然而,罗谢尔认为他可以做得更好。他着手开发一种新的压缩算法,目标是实现更高的压缩率和更强的数据恢复能力。

这个算法的成果,就是RAR——Roshal ARchive(罗谢尔的归档)的缩写。

好的,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尤金·罗谢尔(Eugene Roshal),这位在软件世界中鼎鼎大名,却又异常低调的传奇程序员。

他的故事充满了天才式的创造和一种独特的专注,正是这种专注,让他缔造了全球数亿人电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WinRAR。

个人简介与教育背景

尤金·罗谢尔(全名:Yevgeniy Lazarevich Roshal,俄语:Евгений Лазаревич Рошал)于1972年3月10日出生在俄罗斯的工业城市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这个城市有个著名的事件,在2013年的时候,一颗直径约18米、重达上万吨的小行星以超过6万公里/小时的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它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约23公里的高空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解体,形成了一个比太阳还要耀眼的超级火球。

他毕业于南乌拉尔州立大学(South Ural State University),这是一所以技术和工程见长的学府。大学期间,他主修的是计算机工程相关的专业,这为他日后在软件开发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关于他的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甚至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极难在公开渠道找到。他是一位典型的“代码背后的人”,选择让自己的作品替他发声,自己则远离公众的聚光灯,专注于技术的世界。这种低调和神秘,也为他的传奇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三大杰作:RAR, WinRAR, 和 FAR Manager

尤金·罗谢尔的职业生涯主要以他创造的三个核心软件产品而闻名:

RAR 压缩算法 (1993年)

RAR 是 Roshal ARchive(罗谢尔的归档)的缩写,直接以他的姓氏命名。

在90年代初,ZIP是主流的压缩格式。但罗谢尔认为可以创造出一种压缩率更高、容错性更强的算法。RAR算法因此诞生,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尤其是在固实压缩(Solid Archiving)和数据恢复能力上,超越了当时的竞争者。

罗谢尔公开了解压RAR文件的源代码(UnRAR),任何人都可以基于它开发解压功能,这也是为什么7-Zip、Bandizip等众多软件都能解压RAR文件的原因。但是,压缩RAR文件的算法至今仍是**专有(Proprietary)**的,并未开源。这意味着,要创建一个标准的RAR压缩包,理论上只能使用官方发布的软件。

WinRAR 图形界面压缩软件 (1995年)

随着Windows 95的发布,图形化操作界面成为主流。罗谢尔顺应潮流,为他的RAR算法开发了Windows下的图形化前端——WinRAR。

巨大成功: WinRAR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如分卷压缩、加密、强大的恢复记录)和对多种格式的兼容性,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了压缩软件的代名词。它的图标——三本被皮带捆绑的书,也成为了电脑用户最熟悉的符号之一。

FAR Manager (1996年)

高手的工具: 在开发WinRAR之后,罗谢尔还创造了另一款备受程序员和高级用户推崇的软件——FAR Manager。它是一个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文本界面文件管理器,类似于经典的Norton Commander。

特点: FAR Manager极其高效、可通过插件高度定制,对于需要频繁操作大量文件、注重键盘效率的用户来说,至今仍是一款“神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罗谢尔本人作为一名硬核程序员的技术品味和开发理念。

独特的“兄弟会”商业模式

尤金·罗谢尔创造了软件,但商业上的事情他似乎并不关心。这就要提到他的哥哥——亚历山大·罗谢尔(Alexander Roshal)。

为了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软件开发中,尤金将RAR算法和WinRAR软件的版权以及商业运营权,完全交给了他的哥哥亚历山大。

这种兄弟间的明确分工,形成了一种非常高效且稳固的合作模式:

弟弟尤金: 专注于技术,负责软件的开发、更新和维护,不断打磨产品。

哥哥亚历山大: 负责商业决策,包括软件的许可、销售、市场推广以及法务问题。

正是这种模式,让尤金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他最擅长和最热爱的事情,而不被商业世界的琐事分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WinRAR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保持高质量的更新。

一个几乎“隐形”的开发者

尤金·罗谢尔是互联网上最成功的软件开发者之一,但也是最低调的一个。你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专访,也看不到他在技术大会上发表演讲。他的所有交流,似乎都通过软件的更新日志和哥哥亚历山大的商业实体来完成。

他不像比尔·盖茨或林纳斯·托瓦兹(Linux创始人)那样成为公众人物,而是选择了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方式。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不断优化代码,解决技术难题,并为全球用户提供一个稳定、强大的工具。

尤金·罗谢尔是一位纯粹的技术极客和天才程序员。他用代码定义了自己,用卓越的产品影响了世界,同时又成功地将自己隐藏在了这些产品背后,保持着一个开发者最纯粹和专注的状态。

1993年,第一个版本的RAR格式和对应的命令行程序发布了。它凭借比ZIP更高的压缩率,很快在技术爱好者中获得了关注。但真正让RAR走向大众的,是图形化操作系统的兴起。

WinRAR的诞生与崛起

随着Windows 95的巨大成功,图形界面成为了主流。罗谢尔看到了这个机遇,与他的兄弟亚历山大·罗谢尔(Alexander Roshal)合作,在1995年4月22日,正式发布了为Windows系统量身定做的压缩软件——WinRAR。

WinRAR不仅仅是给RAR算法加了一个“壳”,它还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功能,使其在与WinZip等软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比早期ZIP格式在处理非英文字符时可能出现的乱码问题,RAR格式对Unicode的良好支持,让它在中国用户中迅速赢得了口碑。

“永不过期”的试用: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

WinRAR最让用户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它那“名存实亡”的40天试用期。

从法律上讲,WinRAR是一款共享软件(Shareware),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和试用40天。40天后,每次启动软件,都会弹出一个窗口,提醒你购买许可。但有趣的是,即使你不购买,软件的所有功能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只是需要多点一下鼠标关掉那个弹窗。

这种看似“佛系”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商业模式:

“永不过期”的试用让WinRAR得以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对软件付费意愿较低的地区,实现病毒式的传播,几乎成为了个人电脑的“装机必备”软件,培养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习惯。

对于个人用户,官方采取了“闭两只眼”的态度。但对于注重软件合规和版权的企业用户,购买许可是必须的。庞大的个人用户基础,使得WinRAR在企业市场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从而保证了稳定的收入。

中国区的特色模式: WinRAR在中国区由代理商运营,并且探索出了独特的盈利方式。早期,它与下载站捆绑,后来则在软件中加入了广告弹窗。虽然这些弹窗有时会打扰用户,但也确实让这款“免费”软件得以在中国持续运营和更新。

压缩的原理

压缩的原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它是我们数字世界的基石之一。无论是发送照片、听音乐,还是打包文件,背后都离不开压缩技术。

我们可以将压缩的原理归结为一个核心思想和两大主要分支。

核心思想:消除“冗余”

所有数据压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消除信息中的“冗余”部分,从而用更少的数据位(bit)来表达相同或近似的信息。

“冗余”可以理解为数据中重复的、可预测的、或不那么重要的部分。

想象一下这个句子:猫猫说:“喵喵喵喵喵。”

这句话里有大量的冗余。我们可以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来记录它,比如:

猫(重复)说:“喵(重复5次)。”

你看,我们用更短的描述表达了完全相同的信息。计算机压缩算法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只是它们处理的是由0和1组成的数据流,并且方法要复杂和高效得多。

两大分支:无损压缩 vs. 有损压缩

根据压缩后能否完美地恢复原始数据,压缩技术被分为两大阵营。

无损压缩 (Lossless Compression)

顾名思义,无损压缩可以100%地、完美地将压缩后的数据还原成原始数据,不会丢失任何一点信息。

寻找数据中统计学上的冗余。它通过识别数据中的重复模式和规律,并用更短的符号来表示它们。

常见算法举例:

行程长度编码 (Run-Length Encoding, RLE): 这是最简单的压缩算法。它会寻找连续重复的数据,并将其记录为“某个数据 + 重复次数”。

原始数据:AAAAABBBBBBBWWWW

RLE压缩后:A5B7W4 (5个A,7个B,4个W)

这种方法对简单的图形(如logo、图标)非常有效,但对内容复杂的文本效果不佳。

哈夫曼编码 (Huffman Coding): 一种基于统计的巧妙方法。它会分析数据中所有元素(比如文本中的字符)出现的频率,给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分配最短的编码,给出现频率最低的元素分配最长的编码。

在英文中,字母 e 出现的频率远高于 z。标准编码(ASCII)中,e 和 z 都占用8个bit。但哈夫曼编码可能会给 e 分配一个2-bit的编码,而给 z 分配一个10-bit的编码。总体算下来,整个文件就会小很多。

LZ系列算法 (Lempel-Ziv):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无损压缩算法,是 WinRAR、ZIP、7z 等软件的核心。它的原理是建立一个“字典”。当算法在数据中前进时,它会不断地将遇到的新词组存入字典。如果再次遇到这个词组,它就不再存储词组本身,而是存一个指向字典里该词组的简短“指针”(例如,“回到前面第X个位置,复制Y个长度的数据”)。

在20世纪70年代,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成本非常高昂。当时主流的压缩技术是基于统计学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

哈夫曼编码的原理是分析数据中字符出现的频率,给高频字符分配短编码,给低频字符分配长编码,从而实现压缩。这种方法很有效,但有一个核心前提:你必须预先知道数据的统计特性,或者需要扫描两遍数据(第一遍统计频率,第二遍进行编码)。这使得它对于实时传输的数据流,或者内容特性不断变化的复杂文件来说,显得不够灵活和高效。

当时的科学家们正在寻求一种更通用的、适应性更强的压缩方法,一种不需要预先了解数据内容就能工作的“通用算法”(Universal Algorithm)。

故事的主角是两位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学者:

亚伯拉罕·蓝波(Abraham Lempel)和雅各布·立夫(Jacob Ziv)

他们两人致力于信息论和数据压缩的研究,并构想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新方法。

核心思想:用数据自身作为“字典”

Lempel和Ziv的核心创想是颠覆性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预先定义的、固定的编码本(字典)呢?我们完全可以用数据自身来动态地创建这个字典!

他们的基本逻辑是:在一段不完全随机的数据中,某些字符串序列很可能会重复出现。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重复的部分,并用一个简短的“引用”来替代后面的重复序列,就能实现压缩。这个“引用”就相当于告诉解压程序:“回到前面第X个位置,复制Y个长度的数据”。

基于这个核心思想,他们在信息论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上连续发表了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分别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实现算法。

1. LZ77算法 (1977年)

1977年,他们发表了题为《A Universal Algorithm for Sequential Data Compression》(一种用于序列数据的通用算法)的论文,正式提出了LZ77算法。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 LZ77的实现方式非常巧妙。它在数据流中维护一个“滑动窗口”,这个窗口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刚刚处理过的历史数据(作为“字典”),另一部分是即将要处理的待编码数据。 算法会努力在历史数据中为待编码数据寻找最长的匹配项。如果找到了,就输出一个指向历史数据的(距离,长度)对;如果找不到,就直接输出原始字符。

这个“滑动窗口”的思想成为了后续许多压缩算法的基石,包括大名鼎鼎的 DEFLATE 算法,后者正是我们今天每天都在使用的 ZIP、GZIP 和 PNG 等格式的核心。

2. LZ78算法 (1978年)

一年后,即1978年,他们又发表了第二篇论文《Compression of Individual Sequences via Variable-Rate Coding》,提出了对前一思想的另一种实现——LZ78算法。

显式构建字典(Explicit Dictionary) 与LZ77不同,LZ78不再使用滑动窗口,而是从头开始,逐步地、显式地构建一个字典。它会不断读取新的字符串,如果这个字符串不在字典里,就把它添加进去,并输出(字典中上一个匹配项的索引 + 当前新字符)。

LZ78的思路更清晰,也更容易在硬件中实现。它直接催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化变体——LZW算法(Lempel-Ziv-Welch)。LZW由美国学者Terry Welch在1984年对LZ78进行了优化,后来被广泛应用于GIF图片格式和早期的Unix compress命令中,是计算机数据压缩技术第一次大规模普及的功臣。

Lempel-Ziv算法的由来,可以看作是数据压缩技术从“静态统计模型”向“动态字典模型”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它摆脱了对数据先验知识的依赖,是一种真正自适应的“通用”压缩算法。LZ77和LZ78这两种看似不同但思想相通的实现,为后来的压缩技术发展开辟了两条主要道路。

从ZIP文件到PNG图片,从网络传输到数据存储,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地享受着Lempel和Ziv这两位学者在40多年前的开创性工作所带来的便利。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IEEE在2004年将他们的算法命名为“IEEE里程碑”。

我为什么对这个压缩算法比较了解,这与我曾经参与过的一个项目有关。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Sony的PlayStation 3发布,里面用的CPU叫Cell,是三家公司合作研发的,这3家公司分别是Sony,Toshiba和IBM,简称STI联盟。

这个Cell的CPU非常奇怪,当时大家都是搞对称多核,比如2个,4个,8个,16个核心,但是这个Cell是9核心。传统CPU就像一个(或几个)能力全面的“大管家”,每个核心都能处理各种复杂的任务。而Cell的设计则像是一个一个大管家带着八个小专家的团队。

1个“大管家” – PPE (Power Processing Element): 这是一个基于IBM PowerPC架构的通用核心,相对传统,负责运行操作系统、协调任务和处理常规逻辑。它的任务是“发号施令”。

8个“小专家” – SPE (Synergistic Processing Elements): 这才是Cell的精髓所在。每个SPE都是一个精简但高效的矢量处理器,它们不处理复杂的通用任务,只专注于一件事:大规模的并行浮点运算。这正是3D图形、物理模拟和视频编解码等任务最需要的计算能力。它们负责“干苦力活”。

理论上,当PPE将任务完美地分解并分配给8个SPE(PS3中为确保良率,只启用了7个)协同工作时,Cell能爆发出远超同期传统CPU的恐怖计算性能,其浮点运算能力在当时达到了惊人的230 GFLOPS,这在消费级产品中是前所未闻的。

但是,这对编程来说是个灾难。Cell的理论性能无比强大,但要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游戏画面,却给游戏开发者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甚至被形容为“地狱般的编程体验”。

但是也要推广啊,IBM就到学校里去推广这个Cell,先从学生入手。提交了就有2000还是3000的钱,如果再得一个奖,就更多了,我就跟2个同学去报名了,不管会不会,先报上名再说。反正大家都不会。

每个SPE都拥有自己的一块高速但极小的本地内存(256KB)。开发者必须手动编写代码,将需要处理的数据从主内存搬运到SPE的本地内存,计算完成后再手动搬回去。这个过程极其繁琐且极易出错,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性能瓶颈。

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游戏任务(如物理计算、AI、音频处理)完美地拆分成多个子任务,并让所有SPE高效地协同工作,这对程序员的并行编程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我们3个的目标是拿到这个钱,就做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把7-zip这个开源的代码,移植到这个Cell上跑,然后证明这个Cell确实比单核的NB。

后来我们确实拿到了钱,每个人分了1000块。不过也让我意识到,多核编程并不适合所有的任务。LZMA是字典式压缩,压缩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严重依赖前一步的结果。算法需要不断地在巨大的“字典”(刚压缩过的数据)中回头查找最长的匹配项,这个过程是线性的、串行的,很难拆分成8个独立的并行任务。 压缩算法充满了对比特和字节的操作、整数计算以及复杂的逻辑判断,几乎不涉及浮点运算。

而SPE是为海量的浮点数学运算而生的,这是图形学和科学计算的核心。SPE的内部逻辑单元很简单,没有复杂的“分支预测”等功能,它喜欢执行重复、直接的指令。

SPE依赖于从主内存到其256KB本地小内存的高速数据传输(DMA)。它最喜欢可预测的、连续的数据块。而LZMA的随机字典查找会彻底破坏这种模式,导致SPE不断地请求零碎、不连续的数据,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等待数据“喂”到嘴里,而不是在计算。

最终,所有这些复杂的、无法并行的逻辑和任务调度都只能由那个唯一的“大管家”PPE来处理。而PPE本身只是一个性能尚可的通用核心,它很快就会不堪重负,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而那8个强大的SPE“专家”却无事可做。

用Cell跑7-Zip,是一种典型的“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场景,无法发挥Cell的任何架构优势,最终的性能表现自然也不会理想。这恰好证明了在计算机世界里,“最合适的”远比“理论上最强大的”更加重要

有损压缩 (Lossy Compression)

有损压缩则会永久性地、有选择地丢弃一部分数据,以换取极高的压缩率。当然,它丢弃的不是随机数据,而是人眼或人耳最不敏感的数据。

利用人类感官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心理声学模型和心理视觉模型)。我们的感官系统并非完美,对某些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有损压缩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常见算法举例:

JPEG (图片)

人的眼睛对亮度的敏感度远高于对色彩的敏感度。JPEG会保留大部分亮度信息,但会将一些相近的色彩“合并”成同一种颜色,从而大大减少数据量。对于一张色彩丰富的照片,这种细微的色彩损失你几乎无法察觉。

它会将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波形,并大量丢弃代表图像细节(如纹理)的高频部分,因为人眼对平滑的低频部分更敏感。

MP3 (音频)

利用“遮蔽效应”,这是心理声学的核心。当一个很强的声音(比如鼓声)和一个很弱的声音(比如微弱的弦乐)同时出现时,你的耳朵很可能只能听到那个强的声音。MP3编码器就会聪明地把那个你反正也听不到的弱声音直接从数据中剔除掉。

MPEG/H.264 (视频)

视频压缩是集大成者。它不仅会对每一帧图像进行类似JPEG的有损压缩,更重要的是,它会分析帧与帧之间的差别。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人在说话,背景是静止的,那么压缩器就没必要把每一帧的背景都重新存一遍。它只会存储一次背景,然后只记录接下来几帧中发生变化的部分(比如嘴部的动作)。

简单来说,当你需要保证数据的绝对保真时,选择无损压缩;当你追求更小的文件体积且能接受微小质量损失时,有损压缩是更好的选择。这两类技术共同协作,才支撑起了我们今天高效便捷的数字生活。

WinRAR的核心算法属于无损压缩技术。

更具体地说,它主要基于大名鼎鼎的 LZ系列算法(Lempel-Ziv),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有的压缩算法。

WinRAR的算法是一种高度优化的、专有的无损压缩技术。它以LZ系列字典式压缩为核心,并融合了固实压缩、特定数据预处理等多种先进技术,使其在压缩率和功能性上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WinRAR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技术、远见和独特商业策略的成功案例。它诞生于一个对文件压缩有迫切需求的时代,凭借其创始人出色的技术实力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迅速占领了市场。而它那“永不过期”的试用模式,更是在商业世界中显得独树一帜,最终成就了它在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的普及度。

时至今日,尽管云存储和各种新兴传输方式不断涌现,但WinRAR依然是许多人电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下一次,当你熟练地右键点击文件,选择“添加到压缩包”时,可以回想一下这个由俄罗斯程序员兄弟创造的、已经流行了近三十年的软件传奇。

No 537. Ubuntu 20周年:一个亿万富翁的极客梦想和非洲哲学

2025-08-12 09:30:00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在开源世界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Ubuntu。对于很多程序员和科技爱好者来说,Ubuntu 是他们踏入 Linux 世界的第一步。它稳定、易用,并且拥有一个庞大的社区。但你是否想过,这个名字背后有什么含义?这个备受欢迎的操作系统,又是如何诞生的呢?它的创始人,更是一位经历堪称传奇的人物。

大家好,我是栋哥,咱们又见面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本世纪初,去探寻 Ubuntu 的起源故事,以及它那位缔造者——马克·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的非凡人生。

故事的起点,并非在硅谷的某个车库,而是在南非。1973年,马克·沙特尔沃思出生在南非一个普通的矿业小镇。从小,他就对计算机和技术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开普敦大学就读期间,他便积极参与了校园最早的互联网建设。

他的第一次创业,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1995年,还在大学的他,就在父母家的车库里,创立了一家名为 Thawte 的公司。这家公司做什么呢?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安全和信任是电子商务的基石。Thawte 做的就是数字证书和网络安全服务,为网站提供加密和身份认证。

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领先的技术,Thawte 迅速崛起。仅仅四年后的1999年,美国互联网安全巨头 Verisign 以高达5.7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 Thawte。年仅26岁的沙特尔沃思,一跃成为了亿万富翁。

马克·沙特尔沃思在大学期间创立的 Thawte 公司,在四年内就被天价收购。这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创业者抓住机遇的故事,它背后其实是一场90年代末,互联网安全领域巨头之间的精彩博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 Thawte 和当时的市场霸主 Verisign 之间的故事。

要理解这场博弈,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狂野西部”般的早期互联网时代。当时,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人们对于在网上付钱这件事还充满了疑虑。如何保证我输入的信用卡号不会被黑客偷走?如何确认我正在访问的网站就是它声称的那个,而不是一个钓鱼网站?

这就需要一种技术,叫做“SSL数字证书”。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网站的“在线身份证”,由一个权威机构颁发,可以加密数据传输,并验证网站的身份。而 Verisign 和 Thawte,就是当时颁发这种“身份证”的两大权威机构。

Verisign,作为美国公司,是当时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但它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在那个年代,美国政府将强大的加密技术视为“军需品”,严格限制其出口。这意味着,Verisign 无法向美国以外的客户提供最高安全级别的加密服务。

这就给了身在南非的 Thawte 一个绝佳的机会。由于不受美国出口法规的限制,沙特尔沃思的 Thawte 可以合法地向全世界的客户出售最高强度的加密证书。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市场缺口,迅速将 Thawte 打造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境外,能够提供全面安全电子商务服务器的公司。

于是,一个有趣的局面出现了:Verisign 雄霸美国本土市场,而 Thawte 则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到1999年,Thawte 已经成长为仅次于 Verisign 的全球第二大证书颁发机构,占据了约40%的市场份额。对于 Verisign 来说,这个从南非车库里冒出来的竞争对手,已经成为了心腹大患。

与其继续缠斗,不如将其吞下。这正是 Verisign 的策略。1999年12月,Verisign 宣布以价值5.75亿美元的股票,正式收购 Thawte。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直接将年仅26岁的沙特尔沃思送上了亿万富翁的宝座。

这笔交易对双方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对于 Verisign,它一举消灭了自己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巩固了在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霸主地位。而对于沙特尔沃思,他不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这次创业的成功给了他资本和信心,去追逐那些更加宏大,甚至有些“疯狂”的梦想。

正是这笔来自 Verisign 的巨款,成为了他日后探索太空、创立 Canonical、并最终为全世界带来免费、易用的 Ubuntu 操作系统的启动资金。Thawte 的故事,为这位传奇人物的下一段旅程,拉开了完美的序幕。

我觉得Verisign这家公司也很有意思,我来讲一下吧。

故事要从1995年说起,那时的互联网正处在商业爆发的前夜。人们对“在线购物”这个新概念既兴奋又恐惧。最大的障碍,就是信任。谁来保证网站的真实性?谁来保护用户的支付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最顶尖的加密技术公司 RSA Security 决定做一件事:分拆出一个独立、中立的公司,专门作为互联网的“信任代理人”或“证书颁发机构”(CA)。这家公司的使命,就是通过颁发我们后来熟知的 SSL 数字证书,来验证网站身份并加密数据。这家被寄予厚望的公司,就是 Verisign。

可以说,Verisign 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它继承了 RSA 的顶尖加密技术和行业信誉,成为了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在线公证处”。当你的浏览器地址栏旁边出现一把小锁时,背后往往就是 Verisign 的认证。它用技术的力量告诉全世界:这个网站是可信的,你可以放心交易。这为亚马逊、eBay 等第一代电商巨头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颁发安全证书,是掌握了互联网的“信任权”,那么 Verisign 很快又拿到了另一把更关键的权力钥匙——“地址权”。

互联网的地址,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域名,比如 google.com 或 amazon.com。这些域名由一个全球性的“总管理员”——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负责协调。而具体管理和运营各个顶级域名(如 .com, .net, .org)的,则是被称为“注册局”(Registry)的机构。

凭借其在安全领域的卓越声誉和技术实力,Verisign 被委以重任,成为了 .com 和 .net 这两个最重要、最具商业价值的顶级域名的独家注册局运营商。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全世界任何一个 .com 域名的注册、续费和解析,最终都要通过 Verisign 的系统。它成了全球互联网最核心的“地址簿管理员”。一手掌握信任认证,一手掌握核心地址,Verisign 迅速成为了互联网世界中一个低调但无人敢小觑的“基础设施之王”。

手握重权,Verisign 的行事风格也充满了“帝国”色彩。我们之前提过,它在1999年收购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Thawte,几乎垄断了高端证书市场。

但它的野心不止于此。2003年,Verisign 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史称“Site Finder 事件”。当时,如果你在浏览器里输错了一个不存在的 .com 网址,本应收到的是一个“无法找到服务器”的错误页面。但 Verisign 却悄悄修改了规则,将所有输错的地址,都强制重定向到它自己运营的一个充满广告的搜索页面。

这个举动立刻引爆了整个互联网技术社区。人们指责 Verisign 滥用其作为注册局的特权,劫持用户流量,破坏了互联网的底层规则。在ICANN和全球网络运营商的巨大压力下,Verisign 不得不很快叫停了这项服务。这次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将如此核心的权力集中在一家商业公司手中,是多么需要警惕。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互联网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SSL 证书市场涌入了大量新的竞争者,利润空间被逐渐压缩。另一方面,管理 .com 和 .net 这个核心业务,持续稳定地贡献着巨额利润。

Verisign 的管理者们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回归初心,专注命脉。

2010年,Verisign 宣布以近1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整个安全业务——包括SSL证书、身份认证,也包括当年收购来的 Thawte——打包出售给了安全软件巨头 Symantec(赛门铁克)。

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Verisign 剥离了它赖以起家的“信任”业务,将全部精力都聚焦在了“地址”业务上。从此,它不再是那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安全公司,而彻底转型为一家纯粹的、保障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稳定运行的后台基础设施提供商。

如今的 Verisign,虽然名字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它的重要性却有增无减。每一天,它都在处理着数千亿次的域名查询请求,确保你每一次输入 .com 网址时,都能准确、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Verisign 的故事,就是早期互联网从混沌走向秩序的缩影。它用商业手段建立了数字世界的信任基石,也曾因权力的扩张而引发争议,最终,它选择成为那个保障网络世界正常运转的、看不见的守护者。

接下来,再来讲Ubuntu的故事。

拥有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后,沙特尔沃思并没有沉溺于奢华的生活。他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决定——他要到太空去。2002年,在支付了约2000万美元的“船票”后,他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入了国际空间站。他不仅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非洲人,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二位自费的太空游客。

最近,孙割也搭乘Amazon的飞船上天了。

这段太空之旅,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地球和人类社会。而这次“出圈”的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埋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从太空归来后,沙特尔沃思将目光投向了他热爱的另一个领域——开源软件。

沙特尔沃思本身就是一位资深的 Linux 用户和开发者,尤其钟爱 Debian 发行版。Debian 以其强大的社区、对自由软件的坚定承诺和超高的稳定性而著称。但在沙特尔沃思看来,Debian 也有其“痛点”。

为了追求极致的稳定,Debian 的正式版本发布周期非常长,导致其软件版本通常比较陈旧。对于追求新功能、新体验的桌面用户来说,这并不友好。同时,Debian 的安装和配置过程,对于新手来说也颇具挑战性。

沙特尔沃思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创建一个基于 Debian 的 Linux 发行版,既能继承 Debian 的强大和稳定,又能做到更加易用、更加人性化,并且拥有可预测的、快速的发布周期?

2004年,他创立了一家名为 Canonical 的公司,并召集了一批顶尖的 Debian 开发者。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打造一个“为人类打造的 Linux”(Linux for Human Beings)。这个项目,被命名为“Ubuntu”。

“Ubuntu”这个词,源自南部非洲的祖鲁语和科萨语,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非洲人文主义哲学。它的核心理念是“I am because we are”,中文可以理解为“我是因我们而存在”或“乐于分享”。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社群和共同的人性。

纳尔逊·曼德拉和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都曾用这个词来阐释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代所追求的和解与社群精神。

 沙特尔沃思选择这个名字,完美地诠释了他对这个新操作系统的愿景:它应该是一个由社区共同构建、服务于社区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享它。这种“乐于分享”的精神,正是开源运动的核心。

2004年10月20日,第一个正式版本的 Ubuntu 诞生了,代号“Warty Warthog”,也就是“长疣的疣猪”。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古怪,但它代表了这个新生系统的谦逊和务实。Ubuntu 4.10 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易于安装、功能齐全的桌面环境。它开创性地承诺,每六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让用户可以持续获得最新的软件和功能。

更令人惊叹的是,为了推广 Ubuntu,Canonical 公司推出了“ShipIt”服务——任何人都可以申请,Canonical 会免费将刻录好的 Ubuntu 安装光盘,邮寄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那个宽带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个举动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尝试 Linux 的门槛,为 Ubuntu 赢得了全球性的声誉。

从“长疣的疣猪”开始,Ubuntu 的每一个版本都以一种动物命名,并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从“Breezy Badger”(活泼的獾)到“Feisty Fawn”(烦躁不安的小鹿),再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Ubuntu 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技术上的易用性和定期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一种人文哲学融入到了冰冷的代码之中。它告诉世界,软件可以不仅仅是工具,更可以是一种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马克·沙特尔沃思,这位曾经的互联网新贵和太空游客,用他的远见和财富,为开源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没有选择复制硅谷的成功模式,而是从自己的非洲文化根源中汲取灵感,创造了一个真正属于全球社区的产品。

Ubuntu 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技术、梦想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当你致力于为他人创造价值,当你相信“我是因我们而存在”时,你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又是一年330:女生喜欢你,她就会自己克服困难

2025-03-30 09:45:00

大家好,年年都有一段330。

330的来历,本来是调侃我的一位舔狗听众红薯的,因为他当年舔别人的时候,经常花330元请人家吃饭,最后啥也没舔到。只留下了一段330的传说。很多年过去了,这家伙竟然也结婚了。我已经邀请了他330次,但是他说什么也不肯再录节目了。最近红薯在群里说了一句话,我把他当成群的置顶留言了:女生喜欢你,她就会自己克服困难。同样,我觉得,男生喜欢你,他也会克服困难。

爱情这种东西,一般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红薯在经过一些波折之后,如愿的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我还是非常羡慕的。

钱钟书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以前,我认为老钱说这句话可太有真理了,但是现在,我经历过太多了,觉得其实也没有道理。钱钟书还是程序员思维,要么是城里,要么是城外。他完全没有考虑这里有个bug,城是有城墙的,有些人他既不在围城内,也不在围城外,而是骑在城墙上。

这些墙上的骑士,有男有女,你说他们结婚了吧?婚姻对他们一点约束力都没有。你说他们没结婚吧?他们确实在法律上有个合法的对象。他们同时拥有了未婚的自由和已婚的安稳,外面有情人,家里有对象。

这些城墙上的人,会自己克服困难。我们已经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瓜,相爱的人,一定会自己克服困难。这墙头上的男女骑士,可以千里迢迢的陪着情人去跟马拉松,结果不小心被拍在网上。

他们可以在汽车里搞,有个淄博的骑士下雪天开了40公里,到郊区里震的自家的电动车都快散架了,结果手机上收到车子被撞的提示。

出差的时候搞,接孩子的时候搞,开家长会的时候搞,去健身的时候搞,去银行取款机的小屋子里搞,在电梯里搞,去公司天台上搞,在公司消防楼道里搞,去人家老公抓到,自己裸体挂在几十米高的楼上,有的能徒手下来,有的则命丧高楼……

这些墙头上骑士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要彼此相爱,是不会阻止他们做爱的

有些人会说,没有房子,没有车子,家人反对,异地工作……总之,一大堆狗屁事情来说明不可能在一起。但是你要想一想,没有房子,墙头骑士们会去开房;没有车子,他们坐公交车都要见面;家人反对?别说父母了,墙头骑士们的父母老公老婆孩子们都反对,依旧阻止不了爱情的力量;异地工作?这更好了,墙头骑士们恨不得自己的另一半天天在异地呢?!一听说自己的对象要出差,高兴得像1岁的小孩见了奶一样。一听说自己的对象要回家,痛苦的就像2岁的小孩要断奶一样。

婚姻是一座围城,围城有一圈城墙,城墙上坐满了想出去却又不甘心的人。他们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对爱最勇敢的人。

美好的爱情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与想象里,一旦落实到了柴米油盐之中,就会失去原来纯粹的模样。

如果你还未婚,还站在城外,我希望你在进入这座城之前,能抬头看一看墙头的人,有一天,你会出现在墙头么?有一天,你的对象会出现在墙头么?就像是墙头上的狗尾巴草,摇得人眼泪掉,如果你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你就要慎重考虑了。

有多少人为了眼前的欢愉,压上了自己的明天。

有多少人为了虚幻的明天,放弃了今天。

有多少人四海漂泊为了养活一家老小。

有多少人亲手摧毁自己或者别人的家庭。

有多少人的围城没有出现裂痕。

有多少人已经紧闭了心门。

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身心。

有多少人坚守道义却满身伤痕。

有多少人结婚依旧想念着自己的前任。

有多少人离婚玩了一圈却又想着复婚。

有多少人手机里养着无数的情人。

有多少人微信里翻不出一个可以讲话的人。

我觉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出生的那一刻,生在什么样的人家,吃什么样的饭长大,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洽,会碰到什么样的事情,经历什么样的感情,跟谁结婚,会不会离婚,也许是注定的。当我们拿到了这个剧本,顺其自然吧。尽量把这个剧本演好一点。既然剧本不能换了,那就体验一下,这个剧本总有认为值得的地方。

最后,用红薯的话来结束:女生喜欢你,她就会自己克服困难。无论这个困难是房子,车子,父母不同意,孩子不同意,还是老公不同意,她们都能克服这些困难,跟你去上床的。同样,对女生也是如此:男生喜欢你,他就会自己克服困难。无论这个困难是房子,车子,父母不同意,孩子不同意,还是老婆不同意,他们都能克服这些困难,跟你去上床的。

对于爱情,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讲的,毕竟我没有爱情,我拿到的剧本是我爱她,她更爱她,虽然我们有相同的兴趣,但是爱是相互的,我还是没有她那么爱她自己。所以,我只能被迫的走出围城了。

我在电台里其实讲过很多次了,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张爱玲,我觉得我可以讲一下她认为的爱情。

张爱玲对爱情的解读深刻而复杂,既带有苍凉的现实感,又暗藏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她笔下的爱情绝非童话般的浪漫,而是交织着世俗算计、人性弱点与命运无常的纠葛。

她在她的小说《倾城之恋》中这样写过:“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在她笔下,爱情往往与金钱、阶层、生存需求紧密捆绑。

我只能默认大家读过张爱玲的书了,反正她写的书我应该全都读过了,甚至像《红楼梦魇》这样的我也读了。因为我自己的体验,再加上她写的书,可能让我的解读有些悲观。比如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本质是利益的博弈:白流苏需要婚姻保障生存,范柳原则追求情欲而不愿负责。最终,是香港的沦陷才迫使两人在废墟中缔结盟约。

《金锁记》这本书写的更加的扭曲一些,曹七巧更加极端。她被金钱异化,用黄金的枷角劈杀儿女的幸福,扭曲的物欲彻底吞噬了爱的可能。这本小说非常短,时间越久,经历越多,我越觉得这可能是我最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大家可以想一下,彩礼这件事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七巧最后,其实她唯一信奉的就是金钱,什么爱不爱的,没那回事。当下想想,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多少人最初也是有点爱情的,最后慢慢的消散,变成了对金钱的执着。

爱情是非常复杂的,她在《留情》这部小说中,写过这样一句话:“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鲜少有无私的爱,更多的是在情感中权衡利弊、互相试探。

最出名的话可能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即使你没有看过这本小说,你也应该知道这本小说的经典开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大家应该都看过汤唯演的《色戒》,其实这部电影是讲的她跟胡兰成之间的感情纠葛。在时代面前,个人的感情其实不算什么的。她这样写: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却像躺在齿轮上的玩偶,被撕成碎片。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是:时代的一粒尘埃,对个人就是一座大山。

那到底什么是爱呢?我不知道,因为没有人真的爱过我。但是我觉得她还有有点浪漫的,在她写的《半生缘》中,这句回答我最喜欢:“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我没机会再用这句回答来装逼了,但是如果听众中,你的另一半问你爱她值得么?你就套用这句话: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我以前也爱过别人,爱别人的时候,常常觉得亏欠;但是被绿之后,常常觉得亏本。我觉得,如果你觉得经常亏欠,说明你还在爱情中,如果觉得亏本了,可能有问题了。

最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蚤子。”如果有来生的话,希望不要再拿我这个剧本了。

No.495 分享那些我们陌生又熟悉的玄之又玄的事

2025-01-17 09:31:19

本期嘉宾有着非常传奇的人生,因为白化病的原因,视力非常差,但是又获得了物理竞赛的名次。后来又从事了IT行业。

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写了一本哲学书。经嘉宾同意,我把这本书放在我的网站上,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另外,还聊了不少玄学,气功等内容。我觉得开阔了我的视野。本期嘉宾有自己的抖音帐号,看起来像个培训班,但是实际上不是。

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去修道,在微信里,他说他要去闾山派学三年的道。希望他学成归来,给我画个符,求财求姻缘 🙂

我的信息茧房:2024美国大选

2024-11-09 10:18:34

作为一个业余的政治爱好者,我自信满满地做出了自己的预测,我认为今年民主党会获得胜利——结果证明我完全错了。

我对美国政治非常感兴趣,起源于2014-2015年,原因是那时候很想去读个书什么的。而当时我有几个同学已经在美国读博士了,我当时很想看看能不能申请到中下游的几个学校。也付诸行动了,最后没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我自己眼光不好,做出了非常错误的判断。

当时我就跟这些同学打听,要怎么申请大学。我当时能问到的人不多,我这个同学是大学两年的同学,他考上本科之后,对学校比较失望,不想上了,加上家里是很有财力的,大一大二的时候,天天学英语,国内大学没读完,就申请了一个国外留学,去了美国宾州一个学校,叫维拉诺瓦大学,因为那时候我也想申请个研究生或者什么的,找不到人问,辗转联系到他。越联系就越是朋友。算是见面比较多的朋友。

他是读的本科,又去读了博士,加起来搞了10来年,他搞绿卡的经历也是非常的曲折,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反正经常跟我诉苦。现在他已经入籍了。

川普在任的那几年,不是共和党把中的国几所学校列入了禁止留学的名单么,我当时的本科学校也在名单里。这哥们仅仅在我学校里呆了2年,都没拿毕业证,天天不上课,背英语单词,考SAT……我能确定他100%不是间谍。在川普在任的那几年,他已经工作了,有绿卡,只是没有入籍,竟然也有人去调查他。他现在做基金管理的,离钱比较近,但是与高科技,那是离的相当远。

他入籍的原因是被吓了一下,赶紧的申请入籍了。

我跟这哥们每届美国大选都赌一下,我赢了2次,输了1次。我自己的观点跟他十分不同,当然,我的观点是错的。但是我愿意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是:美国没有沉默的大多数,媒体不靠谱,但是民调是相对来说最靠谱的。对于上亿人的未来行为及其结果的预测,只有民调才有可能做到。那些试图通过个人观察到的现象,比如谁改变立场了,或者哪里死了一只网红猫什么的,这都是没有意义的,更多是自身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不相信媒体,我只需要把最后的那些A级民调,列出来,看看民调说谁赢就谁赢。

虽然2016年跟2020年,都有大量的民调翻车,但是远没有2024年翻车的多,今年最后一次民调说川普会赢的,只有两家相对出名的民调,其它全翻车了。我也翻车了。

但是我这个同学赢了,我想访谈他,但是他的身份不太合适讲这个,他讲的太过于阴暗,我只能转述一下,他目前是做投资的,管理基金的,肯定不是loser,可能心理是是loser,但是财产上,肯定不是loser,在加州有3套房,住一套,租两套,在新泽西有一套房,孩子放假了什么的,过去住几个月。

他自己说的,他虽然入籍了,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不投任何人的票。因为他觉得,民主党跟共和党就是哥们,跟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关系还亲密。他认为这些政客,基本上是哄选民的,比如比如里根、Trump、希拉里还有什么布隆伯格,都是看人下菜,都有过一次或者几次代表不同党派参选的经历。

他上的是一个天主教的大学,维拉诺瓦大学,他讲,大部分人的美国人淳朴到你无法想象。如果他们有中国人一半精明,也不至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受骗。我就问他,为什么叫几十年如一日呢?不是四年才骗一次么?他说,完全错误,红州一直是红州,很难改变。蓝州也是如此,可不是统治四年的事情,而是一统治就几十年。谁当总统,对那些地方,一点影响都没有。至于说非法移民,大部分非法移民也不会去红州,因为那里经济不好,但是红州却认为是非法移民抢了他们的工作。实际上,美国人不会去从事非法移民从事的工作。而蓝州是非法移民很多的地方,蓝州同样离不开非法移民从事的工作。

他跟我讲,可以把非法移民想象成在北上广深打工的,并且没有户口的人。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但是收入不高,保障很少。当然了,境况还是比北上广深的没户口的人要好很多,因为非法移民结婚生小孩,这些小孩是有美国户口的,但是中国的外来务工人员,生了小孩,只能放回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有点类似的是,这些非法移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是被被歧视的,也是用来甩锅的。

而且这哥们给我分析了一下,民主党跟共和党的理念都是缓慢变化的,就跟太极一样,慢到你感觉不出来,以前他支持的理念就全变了。他用共和党举例子,林肯是共和党的创立成员之一,要拯救黑人,要废除奴隶,那时候非常的激进,反而是民主党不太支持废除奴隶,总之,他跟我语音的时候,给我讲了不少历史,但是我对美国历史研究不多,但是他讲的很真。

最后的他的结论很有趣,他说,选共和党上台,就是给富人减税,选民主党上台,就是给穷人加税,比如你不买奥巴马的care,你就看不起病。而且他有数据支持,因为他是给富人打理资产的,基金。你会发现,这几十下来,富人的财富快翻了几十倍了,反而是美国的中产,还在苦逼的打工。他讲疫情对美国影响很大,但是富人是越来越富了,穷人要忍受高物价,越来越穷了。

他又给我讲了全球化,让我觉得这东西,可能他知道的比我多吧。他说全球化已经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再全球化,过度的全球化,反而会让全世界的穷人觉醒,不如每个国家搞成相对独立的状态,让这些穷鬼彼此讨厌与痛恨,而富人,早就是全球化配置资产了。总体来说,疫情来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疫情走了,要重建经济,穷人更穷。全球化,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逆全球化,同样是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他讲了一些疫苗的事情,我跟他都没打疫苗,但是动机不同。我是因为过敏体质,我怕打了这种灭活疫苗可能会有更大的问题。他则是认为疫苗的用处非常非常有限,老年人打可能有点用处,年轻人打,纯粹是给疫苗公司送钱。他在美国,不打疫苗,得了好几轮新冠,症状是越来越轻。当时我觉得他好像比较没文化,后来我看到的情况,他说的好像也没什么问题,美国的疫苗公司用处也不是很大,反而爆出了这些疫苗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疫苗,到处送钱,做广告什么的。还试图让人每年来一针。

我还跟他谈了是不是枪支,移民,堕胎,或者LGBT让人讨厌呢?他的回答是,这种问题,在美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无聊。这种争论相当于一些国家很搞笑的提案,在美国之所以这样被人吵,纯粹是两党的共谋。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争论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其实呢,在美国,你几乎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人管的。有本事定个计划,让收入提高多少,两党就不吱声,还是谈变性人的问题吧。

而且他还有个暴论,他觉得美国必须要选举,不选举,美国就分裂了。重要的是让美国人为美国骄傲,左也好,右也好。但是一定要让两党轮流干,而且比例差不多1:1,你喜欢的人干四年,我喜欢的人干四年,就很开心,觉得有掌控感。如果一直让一个党执政,那美国就分裂了。

后来谈到了为什么川普这么多选票,白人有60%多我能理解,为什么有大量的拉丁裔投川普呢?这哥们的解释是,虽然他们是移民,但是上车后的移民,上车后把门焊死可不止中国人会这样。民主党大赦非法移民,这些非法移民拿到美国身份,第一件事情就是选一个驱逐非法移民的人。所以这次拉丁裔的移民大量的投反移民的川普。(说实在的,对此,我很吃惊)

后来我们又聊到了乌克兰裔,会投拜登还是川普。他给我了一个宾州的数据,乌克兰裔投川普的更多。我表示不解,这哥们跟我说,你觉得在外国的中国人,是喜欢中国变强大,还是喜欢中国变弱小?如果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就能回答乌克兰裔为什么会搞川普,即使拜登确实在援助乌克兰。

我们也谈了一些其它方面的事情,比如美国人怎么看俄乌战争,他的回答是,乌克兰要么认输,要么拥核,没有第三条路。美国已经比以前衰落了,现在就是喊口号。所谓的美国优先,其实是没能力像以前一样当大哥了。以前听话的,现在也不听了。以前不听话的,现在想挑战一下了。不过碍于面子,目前还死撑着,最后肯定是撑不住的。不如早点美国优先,不当大哥了,你们爱咋咋地。

他还有一个暴论,中国普通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但是中国的女性比中国的男性社会地位高。美国普通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但是美国女性比美国男性的社会地位低。他的解释非常有趣,我不是认可,但是我觉得很有趣,只是不方便在电台里说。

他说,沉默的选民,就是民主党不去投票的人,这些人少了1200万人。不能说个顶个的讨厌女性,但是很大一部美国人,包括女人自己,从心里是瞧不上女性的。我问他,如果共和党也选个女的出来,怎么办?他说,如果这次选个女的出来,共和党也少1200万,大家就不投票了。投票率会创新低。

然后这哥们又批判了我30分钟,主要针对我曾经舔狗一样的生活。因为我感情生活非常不幸福,他是知道的。当年我曾经在他面前做了一件现在回想起来想扇自己耳光的事情,唉,舔狗不得好死!

当然了,他比我幸福多了,他老婆是波兰裔的美国人,当年南斯拉夫内战的时候,他岳父偷渡美国的,他媳妇是在美国出生的移民,铁杆的共和党。他岳父是民主党大赦的时候,拿到的身份,也是投共和党的,他岳父对乌克兰充满了仇恨,因为乌克兰是苏联的一部分,而南斯拉夫跟苏联也有无尽的恩怨。

这次的经历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信息茧房的影响。我也是生活在自己的信息圈里,我关注的媒体、社交平台都带有某种倾向性。这导致我获取的信息都是片面的,却误以为自己看到了”全貌”。

第二,确认偏误的陷阱。当我形成某个观点后,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否定相反的证据。我就是这样,把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新闻都归结为”有问题”。

第三,低估了”沉默的选民”。很多选民并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这部分人的存在会影响最终结果。

No.473 读到博士会怎样?一位青年教师的35岁焦虑

2024-10-24 16:35:58

小时候,老师家长总是这样说,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之后呢,还有研究生,还有博士生,当学历已经读到尽头,会是什么风景呢?

其实,并没有哪条路是容易的……

本期的嘉宾,是一位已经把学历打通关的博士,博士毕业以后,仍然要面对琐碎的人生,仍然有许多说不出的麻烦。35,不止是程序员的坎,也是公务员报名的坎,还是高校的老师申请青年项目的坎,这个神奇的数字,左右着无数的中国人。

下面这张照片是嘉宾读博期间拍的,早晨的校园,读博是一种修行,这条路需要无穷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