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LJF | 卢敬锋修改

卢敬锋,80后,17岁休学创业,长江商学院EMBA,今日半价创始人,微店副总裁。博客主要是阅读笔记。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LJF | 卢敬锋的 RSS 预览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6---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025-08-17 12:35:38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公元505年—507年,共3年)

  • 不要轻视手握大权的年轻人
  • 我们读史,不是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代入自己,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 没有固定立场,就容易被人蛊惑
  • 去就之际,往往就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抉择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万事不遂,都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解决之道。因为你怪国家,怪“大环境” ,怪别人,都没有用,你搞不清别人是怎么回事,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不要去猜测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公元508年—514年,共7年)

  • 打仗靠集中优势兵力,靠压倒性投入,怎么能要求以少胜多呢?那是小概率事件,不能赶上一次,就认为是理所当然,把它变成“考核指标” 。
  • 每个人都会痴心妄想,否则就没有“痴心妄想”这个成语了。痴心妄想,就是人性。
  • 君子之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价值、独立格局,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把任何人当靠山。如果你的“强”来自于“倚” ,来自于靠山,那你离了他连活命都做不到。你的靠山如果一时不太稳,晃了一晃,你就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如果和别的山摩擦摩擦,蹭了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你的靠山如果倒了,你就被埋葬了。所以靠山靠山,靠得再大都是冰山。
  • 当国家有道,君子一定是立于朝堂,不能立于朝堂,那是你没本事。当国家无道,如果你还立于朝堂,那你就是同流合污,和昏君奸臣一起干坏事,所以君子一定要退隐。退隐,等待下一任君主
  • 领导不要跟下属比赛,搞得人家难做。如果忍不住要比,你就要放下领导身份,不能跟人计较。
  • 以利为利,只会求利得害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公元519年—523年,共5年)

  • 宰相起于州郡,猛士起于卒伍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公元524年—525年,共2年)

  • 对于高层,需要长期激励;对于基层,偏向短期激励。对于战场上的士兵,分分钟都会死亡,必须短期激励,及时激励。要赏罚,就要把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观察记录得很清楚,很公平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公元526年—527年,共2年)

  • 我们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我听到什么,甚至亲眼看到什么,我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是非善恶的大原则,只做历史判断,不做现实判断。
  •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 “哎呀我的妈呀!苍天啊!大地啊!连颜回都偷食啊!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 “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 “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灰尘抓出来,又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大为震动,说: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而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坚守自己的原则,所谓“求仁得仁”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
  • 从公司经营角度来说,经营为价值观服务,就是求仁得仁;价值观为经营服务,就是没有价值观。求仁,就是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得仁,就是我已经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已得其所,止于至善,不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怨无悔。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公元528年,共1年)

  • 人们都想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有脑子的人,思考问题和行动决策一以贯之
  • 一以贯之,就是他的观点、立场、追求、做法都始终不变。所谓求仁得仁,不管形势有利还是不利,不管结果如何都不改变,因为任何事情对他来说都没有他一以贯之的“道”更重要,放弃了自己的道,一切都没有意义
  • 不要高估自己对别人的贡献和恩德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公元529年,共1年)

  • 聪明人不能避免骄傲,但是绝不能懈怠懒惰
  • 人性天生会夸大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他人和时运、环境的影响。成功了都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失败了则归纠于大环境不好,运气不好,手下人不好。而成败的真因往往相反,成功是因为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失败则全是自己的责任。
  • 聪明人,或者取得了成就的人,都容易骄傲,这很难避免。但是不管你多么骄傲,你一定不能骄怠,不能懈怠,不能懒惰,不能安于享乐,一定要勤奋,永远保持勤奋!
  • 要取得成功,并且保持一生不败,需要具备三大性格品质:聪明、勤奋、人品好!聪明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勤奋获得,只是比天生聪明的人晚十年八年,也没关系。但是勤奋必须终身保持,一懈怠,就落后了。而你的人品,就是你的环境。
  • 要决策,就要做自己的旁观者
  • 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此外就是受别人影响。
  • 我们要决策,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观察自己的初心、本谋、情绪,观察自己如何受他人影响,才能拨开精神的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公元530年,共1年)

  • 他有两大致命性格,一是嫉贤妒能,见不得别人的意见被采纳;二是要钱不要命,舍不得给人钱。这就完了。
  • 古代英雄豪杰,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必有威望以服其心,智力足以制其命,然后才能推心置腹,让有疑虑的人安心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公元531年—532年,共2年)

  • 中国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谁说了算谁就说,只在自己说了算的范围内说话,自己说了不算的范围,说了算的人真心来征求意见,我就说;他不问,我就不说,省得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招祸。
  • 一个军阀的部队,如果突然开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就不是要抢钱抢粮抢地盘,而是视天下百姓为自己人,立志要夺天下当皇帝了。
  • 我们对待一个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问我怎么待他。
  • 人的第一个毛病,就是老去评判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不是关注自己要做一个好人。
  • 人的第二个毛病,是往往因为人家做了一件坏事,更有甚者,是听了别人说他一句坏话,就否定他。这是巨大的弱点,而且非常普遍。
  •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的行为,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人跟人没法比,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
  • 历史评论,往往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代,我的“讲透资治通鉴”相反,更多的是用古代的观念来看现代。因为我觉得,用现代观念看古代,看不清;用古代观念来看现代,反而看得清。
  • 宫廷政治,皇帝的个人意志是决定性的,而谁最接近皇帝,谁就能影响皇帝的意志,差不多就可以分享皇帝的权力
  • 上天跟谁都不亲,谁有德,他就眷顾谁。
  • 世上没有“大功告成”这回事,永远都有挑战,永远都在孕育覆亡之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5---赏罚要及时

2025-08-10 12:35:23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公元479年—483年,共5年)

  • 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却喜欢冒犯上级的,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那从来没有过。
  • 学会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因为解决问题的代价可能很大,而且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 为国立功,那是人臣本分,不要给自己定价,要随时归零。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公元484年—489年,共6年)

  • 一个社会,上层阶层应该承担更大责任,才能领导下层阶层。皇亲国戚全部免除赋税徭役,成为寄生虫,这是很不好的文化。
  • 书籍是“人类总智慧”的集合,你有天大的才华,也大不过过去所有人的总和。所以,你在哪个领域耕耘,就应该首先学习掌握这个领域的人类总智慧,要早早立志,确定学习方向,才能有成果,有效率。
  • 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自制力,就要靠大人管束他,强迫他,盯着他,守着他学习,不能说两句就算了,要花时间在他身上。
  • 士大夫集团,跟中世纪欧洲的行业工会一样,是一个垄断组织,垄断工作机会,这是核心利益,皇帝也碰不得。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公元490年—492年,共3年)

  • 有句古话,叫作“疏不间亲” ,就是关系疏远的人不要掺和人家亲人之间的事,如果掺和,只能说好,不能说坏。
  • 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你对他好,就激励他向好;你对他坏,就刺激他更坏。所以,当他对你坏的时候,不要轻易对等报复,或加倍惩罚,而是对他一如既往地好,让他转变过来。如果他执迷不悟,再采取断然措施,也不再来回纠结。这就是拓跋宏的胸怀和张礼所言宰辅的对策。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公元493年,共1年)

  • 好的政治、领导人并不让人民感动。相反,如果法制健全,建设完备,人人自便,那人民都感觉不到领导人存在。
  •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公元494年,共1年)

  • 交错朋友,误人一生
  •  “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 ”这是讲赏罚要及时,做好事的利益,让他马上得到;做坏事的惩罚,让大家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 今天的企业社会,员工随时就另投明主了,三年考绩也太长,最多一年,就要给个说法。
  • 忠臣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奸臣则是一切服务于个人得失,观察皇帝的意思,附和皇帝。人都喜欢跟自己意见一致的人,所以奸臣永远得到皇帝喜欢。附和甚至鼓励皇帝的错误意见,即便最终结果是错的,因为是皇帝带的头,也没有责任,而且和皇帝有患难之交的感情。
  • 忠臣有立场,有观点;奸臣没有立场,没有观点,一切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忠臣公忠体国,奸臣包赚不赔。

 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公元495年—496年,共2年)

  • 人类普遍存在认知缺陷,容易被正向的事物激励,不可能的事,只要符合他的期望,他就会认为有可能,
  • 成就来自修养,越大的成就,越是靠修养。因为小成就靠个人本领,大成就靠众人支持,最大的成就靠你不认识的、看不见的、想不到的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以支持你、成就你为乐,这完全来自你的修养,修养就是天爵。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孔子说,领导者如果自己行得正,不待下令,那事自己就行了。领导者如果自己行不正,他下命令,也没人听。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公元497年—498年,共2年)

  • 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需要自己小心谨慎,不断获取,每一天都是自己挣来的。
  • 成功的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的“超级弱点” ,防范自己的超级弱点,避开自己的超级弱点。
  • 不义之人,总是看见别人的不义,看自己都是义。守义之人,总是看见别人的义,而每天在自己身上找不义之处。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公元499年,共1年)

  • 人们会在他已经下注的地方继续下注。如果他曾经对一个人太好,不管对方多么令他失望,他都会继续对他好。因为如果不继续对他好,已经在他身上倾注的感情——也就是投资——就白费了。
  • 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儿子,习惯性轻视自己的儿子,是很多人不知不觉的毛病,就是总有长辈看晚辈的眼光,像对小孩子一样
  • 人可以真诚,但是不能天真。然而真诚的人,往往会犯天真的毛病。
  •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不是我们的主观努力所能决定的,我们只能放弃大部分欲望,全力保一个最不坏的目标,而不能追求最好。因为追求最好的风险太大,与所得完全不对等。要追求利益最小化,也就是活命就行;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公元500年,共1年)

  • 学会闭嘴,这事很难!人们都热衷于胡乱指导别人,所以有事也不要随便问人意见。
  • 我们得以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很强,而是因为对手太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本事,下回遇上一个智力正常的,我们可能就输了。
  • 有拖延症的人,对什么事都喜欢说“还来得及”或者“还没到时候” 。也就是说,只有到了来不及的时候,他才会考虑行动。而这时候又已经来不及了,行动也没用,他就放弃了。和这样的人共事,如果你不能强迫、推动他,就只能把自己憋屈死。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公元501年,共1年)

  • 大人物也会犯超级愚蠢的错误,这是个心理学问题。他能自动屏蔽一切最简单的道理,只按自己的一厢情愿来思考。
  • 每个人都在做事,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很难。萧衍就是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 皇帝最难得的,是有“纯臣” ,什么叫纯臣呢?就是“思无邪” ,一心一意为国尽忠。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4---有恩必报,施恩必忘

2025-08-03 12:35:25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公元442年—446年,共5年)

  • 好的政治,好的政府,好的治理,都是奢侈品!能赶上好时代,就是幸运。
  • 名将不一定是因为会打仗,往往是因为他分钱分得好,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死战!
  • 君子如履薄冰,小人什么都敢干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君子如履薄冰,小人什么都敢干。
  • 君子、小人对待自己前途命运的区别,就在一个侥幸心理。
  • 只要是自己所期待的,他就会相信。而如果是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反例,再怎么证据确凿,他也会找理由把证据排除。
  • 读书与不读书,是两个世界。不读书的人,只有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而读书的人,则能获得前人的所有经验。
  • 《资治通鉴》的主旨,是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书关键在于进德,磨炼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我们从范晔身上要吸取的教训。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公元447年—450年,共4年)

  • 你解决问题的举措,总会制造出新的问题,可能比你解决掉的那个问题更大!
  • 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是历史的悲剧
  • 人都会膨胀,崔浩就膨胀了,人都希望什么事按自己的意志来办,膨胀了之后,就会越加放大这一人性,眼里看不见别人
  • 学问不是懂得什么,而是一种行为准则。
  • 所谓价值观,就是我真的会这样去做。而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价值观。一说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做都是眼前利益观。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公元451年—452年,共2年)

  •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解决,战争就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 处理一个问题,不是看之前发生的事“该”怎么处理,而是看这样处理之后,对之后其他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公元453年,共1年)

  • 当我们有一个秘密,绝对不能跟任何人说,尤其是不要告诉你认为“告诉他没事”的人
  • 再好的朋友,也不要把你的秘密告诉他,除非你需要他参与,或者对他有什么价值。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公元454年—458年,共5年)

  • 知命的君子,不会立身于危墙之下,自取覆压之祸
  • 天下既不可强夺,也不可智取,都是顺势而为,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像刘骏取得帝位,也是命运使然,不是他处心积虑抢夺来的。
  •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就是尽心知命。尽自己的正心诚意,尽自己的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什么结果,就接受什么结果。天降我以福,顺而受之;天降我以祸,也顺而受之。我只是遵道而行,顺受其正。
  • 劝人向善,不听就算。人各有命,别把别人的未来,当成自己的责任。
  • 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反而被疏远。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
  • 感情不能考验,要讲感情,你只能问自己对别人的感情,不能考验别人对你的感情。考验本身就是一件伤感情的事。
  • 人的底气,在于自己知道自己,不在于有没有别人理解。
  • 多自省,想想你怎么看自己;别老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关注自己怎么看自己,就是教育自己,修养自己,养浩然正气,顶天立地。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就是敷衍修饰,纸糊的形象, “皇帝的新衣” ,一戳就破。
  • 现在这样的人很多,一个员工,他认为上级应该提拔他,却提拔了别人,于是就对老板有怨愤,要辞职,辞职报告一提出来呢,老板马上就批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公元459年—464年,共6年)

  • 所以恩怨、恩仇,没有恩,就没有怨,没有恩,就没有仇。曾经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就有多大仇。
  • 代入自己,切己体察,想想自己,是不是你帮过谁你记得特清楚,谁帮过你,你可不一定记得。有一天他提醒你,你会想:我的天,他居然认为他帮了我多大忙!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自身修养开始,管理者最大的任务,不是管别人,是管住自己,率先垂范,自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
  • 穷人发达了,要给子孙建立富人思维。像刘裕那样,已经是帝王家,就要建立帝王新气象,你却老跟子孙讲农家的事,身份、思维都错乱,没有用。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公元466年,共1年)

  • 团结不是大家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两个人是没法团结的,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另一个人。
  • 人们常常因为地位或钱财的分配而攀比争执,翻脸成仇,真是鼠目寸光!因为他们攀比、争执、翻脸的,都是跟自己一个阵营的,最近的、最亲的、最重要的人。外面那么多人都比你地位高,都比你钱多,你无所谓,自家同僚、朋友、兄弟比你钱多,比你地位高,你怎么就受不了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 既然要夺天下,就应该明白,没有退路,你只能当自己已经死了,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还想求生,根本就不应该参与。
  • 追求安全要有限度,不能追求绝对安全
  • 觉得自己被压抑,其实原因往往是自己总想压迫别人而已。没能压迫别人,就觉得自己被压抑了,一旦自以为机会来了,就开始压迫别人
  • 制定战略,应该是以不败为原则,要“利益最小化” ,不要“利益最大化” 。确保一个最低目标,把结果留给天命,则上不封顶。相反,如果总想利益最大化,追求一个最高目标,自以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结果往往是下不保底。因为并没有什么逻辑能保证,你取法乎上,至少能得其中,可能其下都得不到。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公元467年—470年,共4年)

  •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但人性的弱点,就是只看见利,看不见害;而且明摆着没有利,他也能一厢情愿地看出利来,而明摆着有害呢,他还能心怀侥幸,或者掩耳盗铃。总之不把自己作死,是决不罢休的。
  • 在语言中, “积极形容词”与“消极形容词”的使用是不对称的,人天生会使用正面的词汇,就像我们会问一个孩子“聪不聪明”不会问他“笨不笨” 。
  • 在修辞学中,把“使人愉悦”作为说服的重要手段,因为他愉悦就会赞成,不高兴就会反对,和事物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情绪。
  • 诱骗一个人往往是非常容易的,你只要正向激励他,他就会上你的当。旁人看他,怎么这个当都上!但是对他来说,上当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因为他始终得到正向激励。
  • 人类的灾难和祸患,都是因为要追求一个完美结局。人们没有智慧,就是总要思考哪个选择最好,而不是思考哪个选择最不坏。还是我前面讲的乐观假设和悲观假设的道理。学会悲观假设思维,可以避开好多祸坑。
  • 学会接受失败,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 失去的,就是已经失去了。要重新开始,就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这也是经济学的“沉没成本”原理,已经沉没了,别想“捞回来” 。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公元471年—475年,共5年)

  •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追求绝对安全,必定带来更大的代价。我们必须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而不要试图去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你解决问题的举措,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 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不要试图给子孙后代安排一个温室花园,他们有他们的挑战,你想在生前都给他们安排好,那是不可能的,这是痴心妄想,也搞错了方向。
  • 一个文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习惯共同体。
  • 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下来,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的祖先。
  • 成功人士一定要牢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比起仰慕你,为能亲近你而激动万分来说,拉你下马更能给“小孩子”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 斯宾格勒说,历史就是野蛮征服文明,再被文明同化的过程。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公元476年—478年,共3年)

  • 不想承担责任,你就退位远走。要在那个位置,就必须牢牢掌握权力。万事只能选一头,失败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两头都要。
  • 有时候,决策不是考虑未来怎么做,而是今天怎么做才有未来。
  • 有恩必报,施恩必忘,才是轻松自在
  • 正确的问题,不是“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 ,而是“我不能做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把标准立好了,自然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如果只去要求别人,而不省察自己,永远不能进步。
  • 不是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而是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 我们要学到的是,当过去不如你的朋友超过了你,要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位置。
  • 人性有三大弱点:懒惰症、拖延症、侥幸症,这三个弱点往往是配套的,我称之为“懒惰拖延侥幸综合征” ,人人都有,大抵人生失败,病根都在这儿。
  •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如果你平时没有养,对他们没有恩,这兵你就不好用。怎么养呢?曹操说要“厮养” ,厮,就是耳鬓厮磨,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才叫带兵。
  • 要处罚人,通常你需要有两个资本,一是你对他有恩,二是你所要求的,自己率先垂范都已做到。如果光是靠赏罚就能做领导,那岂不是太简单了?
  • 有的时候,有错也不能罚!甚至要反过来,鼓励大家暴露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你罚,大家就会掩盖错误,不让你知道,就不会被处罚,最后错误积累越来越大,直到崩盘。
  • 不懂得施恩于人的,都有一个特点,总觉得大家都欠他的。
  • 历史上这些人物,搞到家破人亡,都是一个原因:他们总想得到一个最好的结局,而不是求一个最不坏的结局。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3---团结是一个人的事情

2025-07-27 12:34:34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公元405年—408年,共4年)

  • 我们对人做出判断和赏罚,总是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爱憎好恶为标准,而不是以事实为准绳。
  • 有使者来,先让助手去迎接见面,知道要来谈什么事后,然后再接见。否则如果直接见面,仓促之间,考虑不周全,表了态,就不好改变了。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公元409年—410年,共2年)

  • 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你对一个人太好,好得超过了界限,最后就不得不撵他走,因为你养不起他,或者不愿意养他了。
  • 小人难养,不要养小人,更不要做难养的小人。
  • 历史上以死求名的人多得很,我们不断会遇到。人并没有那么珍惜自己的生命,很多东西都愿意拿命去换
  • 决策者可以乾纲独断,自己拿主意,也可以舍己从人,听别人的。但是,一定不要把一个人决策,搞成两个人摇摆决策。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公元411年—414年,共4年)

  • 不服高人有罪,刘毅就犯了这个死罪。
  • 多读书,多认识往圣先贤和千古英雄,就知道自己啥也不是,不敢低估他人
  • 少想自己“要什么” ,多想自己“凭什么” ;少想别人该给我什么,多想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
  • 万事不能势在必得,要学会认输,学会接受失败。
  • 不撒谎的人,不了解撒谎的人什么谎都敢撒,走一步撒一步,走一路撒一路。对这些撒谎成性的人,你既不能听其言,也不能观其行。因为他的行为,也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都是权宜之计,不代表他的任何看法或战略原则。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公元415年—416年,共2年)

  • 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坏人不是一个物种。
  • 天大功劳,自己都要随时归零,更何况是你自以为有功而已,老板不一定认为你有多大功,只是跟着一起成事罢了。
  •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未来能给组织带来什么,而不是他过去有什么功劳
  •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千战略,万战术,商量来商量去,其实都没有用,因为成败的真因,和战略战术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派去的人不行,换一个人就解决了,不用开会讨论新战略。
  • 上兵伐谋,不是说要用计谋,上兵是用实力,计谋没有什么用。伐谋的意思,是伐掉他的念头,或伐掉他的主谋。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公元420年—423年,共4年)

  • 学习不是晓得些说法,而是一种行动反射,知行合一,应事接物待人,你按什么标准去行动。
  • 不是你的鬼神,你却要去祭他,就是谄媚。
  •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
  • 比如你拜佛,那你必是信佛,按佛的话去做,按佛的价值观去行。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公元424年—427年,共4年)

  •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始终是第一大事,至少要和创业并列第一,这一点,有多少人能真正知行合一!于国家,第一是办教育;于家族,第一是抓子弟教育;于公司,办企业就是办教育。因为没有教育,就没有传承;没有教育,你干什么都是白干!
  • 要真正提高认识,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就要树立一个理念,你是在为下一代做事,而不是只为自己。
  • 团结不是二十个人的事,甚至两个人的团结,也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没有“大家要团结”这回事,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大家。这个能团结大家的人,必定自己足够强大,又能够相让,能让到什么程度呢?让到可以让出一个国家。
  •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轻于去就” ,是职场大忌,就是一有不爽就辞职,稍有利诱就跳槽,不能在一个地方扎下根的意思。
  •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接收的信息完全不同,思想认识差别可能非常大。人们很容易有一种假设,即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或者说他“应该”知道,殊不知别人根本不可能,也没途径知道。
  • 人为什么失败,都是因为胜心太重,没有遵守“不败兵法” 。
  • “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
  • 唯有多读书,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才能修养这些道理,光靠自己是悟不到的。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公元428年—430年,共3年)

  • 与人相交,最重要的是“忘势” ,忘掉自己和对方的地位和势力,不要因为对方位置比自己高,就卑躬屈膝;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对方地位比自己低,就盛气凌人。
  • 对上有礼,对下有恩,是我们要学到的。还有一个背后的根本,就是不要把人分成“我瞧得起的”和“我瞧不起的” 。
  • 作为领导者,不要以喜怒爱憎为标准来对待他人。不以喜怒爱憎为标准,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是非善恶为标准。这一条为至难!因为所有的决策和行为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
  • 作为领导者,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英明,不是一个好习惯。尽量把正确决策的功劳让给下属,不必担心大家不把美誉归之于你。如果你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谁也不敢反驳,但是大家干起来就没意思了。
  • 对身边人尤其要注意,不能偏心,因为你领导的人很多,而能接近你的人很少,如果对身边人偏心,离得远的人就没有盼头了,你就不能有效地领导所有人。
  • 姚耸夫死得冤不冤呢?不冤。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站在国家的立场、站在皇帝的立场看问题
  • 金墉城到底跟姚耸夫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跟国家有关系、跟皇帝有关系,就跟他有关系。这才是正确的立场
  • 面对这些大是大非的关口,不能思考“我该怎么做” ,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你必须无我,要思考“国家需要我怎么做” “皇上希望我怎么做” ,那才是正确的问题,才有正确的答案。
  •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两个字——知胜,在发动之前,能预知胜败,有胜算,就打;没有胜算,就不打。
  •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好自己,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不可战胜的。
  •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当敌人犯错误,露出败象的时候,不要错过行动的时间窗口。
  • 真正知胜的人,是拓跋焘。他能采纳正确的建议,也能识别错误的意见。所以,对崔浩说得对的,真心感激,因为帮到他了;对崔浩说错的,则不计较,因为误导不了他。这是真正的英主!
  • 士可杀,不可辱。任何时候要注意尊重他人。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公元431年—435年,共5年)

  •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又有一句话叫守住本谋,你本来是怎么想的,你就一以贯之。犹犹豫豫,无法决断的人,就是耳根子软,谁跟他说一句话,他就稀里糊涂地听从了。
  • 这就是常见的会议讨论情形,人们总说怎样是不好的,然后否定方案,却拿不出建设性方案,白白拖延时间,错过时机。说方案不好,却忘了自己根本就没有好的选择,只是在两个坏的选择里面,选一个不是最坏的选择而已。
  • 你向皇帝进言提拔了某人,你不可让别人知道是你建议的,更不能去找某人卖人情。皇帝最痛恨的,就是你卖这样的人情。如果是你提拔的,就是你的人。大家都是国家的人,朝廷的人,皇帝的人,怎么能是你的人呢?
  • 要回报社会,也要纳入国家的体制,不要自己去干,容易犯忌。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公元436年—441年,共6年)

  • 人只能凭着大是大非的善恶标准去行事,把结果交给命运和运气,不要妄图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心里。
  •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随时调整自己的位置,特别是随时调整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如果别人的位置超过了自己,不管是因为他上升了,还是自己下降了,都要马上主动调适到新关系,不要老记着当初我比他高的时候,或者我和他差不多的时候。如果你不会做人,别人就要教你做人。
  • 读史的目的是积蓄自己的品德
  • 读史的目的不是研究历史,而是积蓄自己的品德,所以读《资治通鉴》 ,主要是以历史人物为镜鉴,以他们的话为教诲,以他们的失败为教训,修养自己的品德
  • 德鲁克说: “专业人士不应该追求自己的表现。 ”就是说,你解决问题就行,不要追求自己姿势优美。
  • 天下无二道,皇帝不应该既学儒家,又学道家。这一点我体会很深,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道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面对一件事情,儒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与道家完全不一样,你会怎么做,那就是你的学问。
  • 困难能帮我们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 善战者,善于治气,能治自己的气,也能治敌人的气,把自己的士气治得高高的,把敌人的士气治下去。
  • 读书与择友是人生进步两大事。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3---管好自己就能管好天下

2025-07-20 12:35:32

卷第一百零五 晋纪二十七 (公元383年—384年,共2年)

  • 军队最大的危险,不在于交战,而在于撤退。因为一撤退,士兵就会没有斗志,指挥也有困难,敌人一旦追击,就容易崩溃。
  • 对于军事行动,最高领袖要避免自己直接做决策,因为最高领袖做决策,往往他的风险偏好会加大,领袖要脸面,而又没有人能问责于他。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很少,我们只是尽自己的本分,然后听从命运的安排。
  • 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该怎样就怎样。什么是“该”​?​“该”就是是非善恶,致良知,凭着大是大非的标准去做,勇往直前。
  • 我们怎么学习?就是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历史不在于其事实,而在于其象征,包括传说、隐喻和寓言,正是这些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组成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规则。
  • 整个局势中,我们能学到的有两点。
    一是凡事不能“期必”​,不能期待事物必然会怎样,而是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站位。
    二是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注意识别博弈中不同的参与方,而且随时会有人退出、有人加入。
  • 领导者容易有这种幻觉,觉得天下人都爱戴他,不知道大家都是被逼的
  • 升米恩,斗米仇,这是中国民间的常识智慧,对人不能无缘无故的太好。因为一个人得到太多之后,他的期望值就提高了,甚至资源条件也变了。
  • 什么是明智?英国思想家伯克说:​“明智者的所有目的,无非是避免最糟糕的结局。​”
  • 追求最好的结局,则下不保底;避免最坏的结局,则上不封顶。
  •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避免最糟糕的结局,把最糟糕的可能性尽可能堵死,然后接受过去一切不可改变的经历,接受现在一切不可控制的事件,接受将来一切出乎预料的结果,并真心悦纳这种命运。

 卷第一百零六 晋纪二十八 (公元385年—386年,共2年)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领导者永远不能放下自己的责任,不能贪图安逸和快意人生。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 有一个流行的问题,问什么是真正的奢侈品,说不是财富地位,而是健康的身体,云云。读史读多了,你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奢侈品?是国家有一个好的政府!因为一个好的政府能让一切都好,一个坏的政府能搞到天下大乱,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 人生最大的奢侈品,是遇上一个好的时代,而好的时代,就需要有好的政府。

 卷第一百零七 晋纪二十九 (公元387年—391年,共5年)

  • 祭神,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 不要听“小报告”​,因为你是领导,管理工作是靠“大报告”​,任命官吏也是“大报告”​,如果在“大报告”之外,你还有一个“小报告”系统,首先是自毁长城,把自己的“大报告”系统破坏了
  • 好的管理,靠好的政策,好政策能让坏人变好,坏政策能让好人变坏,都在你自己身上,不用成天去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那都是动态的。

 卷第一百零八 晋纪三十 (公元392年—396年,共5年)

  • 老板本身都有“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会极大地高估自己的实力,相信本来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附和的人多了,还可能出现集体自欺欺人的情况,上上下下都信了,至少能让不信的人不敢说话。
  • 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周围的下属,或者“朋友”​,他们都想给你点建议,显示他们对你的关心,而这其中多数人是智商不够,也不负责任的。他的全部目的,就是展示他对你的关心,让你觉得他关心你而已。
  • 领导者的主要目标,是要让自己有能力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我们做事业,本来就是“经营风险”​。
  • 随便给人“建议”​,也对自己的形象和信用有害,因为你的话不值钱。一定要“贵言”​。我们的话很金贵。
  •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就是说,这人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必定说到要害上。
  • 所谓“道理”​,只是看问题的某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看有道理而已,终究不过是“盲人摸象”​。决策者听人意见,如果不能识别道理背后的角度,是不是关键因素,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会做出错误决策。
  • 将领最大的本领,不在于进攻时能上阵杀敌,而在于撤退时能全师而退,这都是军事常识。
  •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偷得一刻安逸,就败到国破家亡。天道酬勤,要知行合一,守一个“勤”字。

 卷第一百零九 晋纪三十一 (公元397年,共1年)

  • 破坏决议的人最可恨, 这种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议而不决,二是决而后议。
  • 谁也不能打败谁,失败者都是自己败的,一切都在自己,就是这个道理。失败本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人性的弱点,就是总会创造性地自取灭亡。
  • 要做权奸,就必须好勇斗狠,不能贪生怕死。
  • 当我们觉得压力山大、困难重重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知道,敌人的压力和困难,至少和我们一样大。谁先顶不住,还不一定呢!
  • 这种惩罚别人时不顾自己的情绪冲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在单位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就用离职来惩罚上司。但是,​“不公平”的待遇哪里都有,不过是让自己受损而已。
  • 对朋友之间的矛盾,人们要么是保持中立,要么是和强者站在一边,要么是见谁就附和谁,没人会跟其中某一方“同仇敌忾”​,因为跟他没关系。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公元398年,共1年)

  • 历史就是这样,越是波澜壮阔,越是人间地狱;​“可歌可泣”​,就是英雄可歌,百姓可泣。如果“无事可记”​,就是太平盛世,幸福生活。
  • 所有的决策,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不可用理性解释。永远不要高估人的理性和智慧,情绪和愚蠢才是主流。
  • 好事坏事,都要做到底,这叫一以贯之,而且让别人对你的举动有准确预期,大家才好相处,各安其位。
  • 名气就是权力,光环就是力量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公元399年—400年,共2年)

  • 一到乱世,人们就面临这样的选择,未来会怎样?往哪里去?归附谁?于是士人成为游士,人民成为流民。英雄逐鹿,鹿死谁手,大家就是那鹿,英雄也是鹿。
  • 作为领导者,是你坐庄,只有你明确地在一头下注,大家才能跟庄。当你两头下注,跟你的人也两头下注,这样就凝聚不起力量。
  • 计谋越复杂,需要的前提条件就越多,一个前提不成立,或者一个环节断掉,整个计谋就失算了。与其在复杂的计谋上胜过别人,不如简单直接地在行动上走在敌人前面。
  • 做人不能靠用计,要靠诚意和勇气。
  •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公元401年—402年,共2年)

  • 这也是培根所说的“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激励,并拒绝接收负面信息,甚至自己给已经很明显的负面信息找理由解释,来支持正面信息的成立。
  • 战乱时期,人口是稀缺资源,因为人口既是劳动力,也是兵源,还有女子是战利品。所以,每次攻打敌国,打胜了都是把当地百姓强迫迁回自己国内,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 一场大战,往往就是这样,其实双方主帅对对方都怕得要死,随时准备逃跑、投降甚至束手就擒。最后的结果呢,就是你怕我,架不住我更怕你!桓玄本来怕得要死,但是司马元显更怕。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公元403年—404年,共2年)

  • 所谓管理,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如果你管不住自己,那就绝不可能管住别人;只要你管住了自己,​《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能管住全天下。
  • 不要在意什么形象,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是谁呢?就是离得远的人,没有直接打交道的人,甚至正在洽谈的客户,都不必在意。在意谁呢?在意你身边的人,公司的员工,正在合作的客户。他们对你的看法,才是唯一重要的。
  • 一般来说,好人不愿意自己有太好的“形象”​,因为他要保留自己做“坏”事的权力,不要别人用好形象来道德绑架他。坏人就很在意“形象”​,因为坏事干得太多了,不让别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