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ML
工具
提交
English
LJF | 卢敬锋
修改
推荐
博客
阅读
卢敬锋,80后,17岁休学创业,长江商学院EMBA,今日半价创始人,微店副总裁。博客主要是阅读笔记。
RSS:
https://ljf.com/feed/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LJF | 卢敬锋的 RSS 预览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3 --- 企业经营要记录
2025-10-05 12:35:05
卷第二百零三 唐纪十九永淳元年(682)二月至垂拱二年(686),共4年11个月
日本企业家塚越宽提出一个“景气对策”的概念,就是说要在经济最景气的时候制定对策;而不是等经济危机来了,你再制定对策怎么应对、怎么“转危为机”—那一切都晚了
卷第二百零四 唐纪二十垂拱三年(687)闰正月至天授二年(691)十月,共5年
小人做事没逻辑,啥都敢干、无所顾忌,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永远不要只追求最好的结果,始终接受并确保最不坏的结果—这就是“不败兵法” 。结果如何,都是运气,我只负责全力避免失败。
我们知道的是,只要结论符合当权者的心意,理论越是荒谬,就越能显出自己的忠诚。
让”实质上才是兄弟价值观的核心。
孟子说,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的、持续的积累所产生的,是不能间断的。
在这个处处有人告密的时代,我们最需要防备谁?只需要防备一个人,就是自己。防备别人,就把别人分为需要防备的和不需要防备的,结果呢,就被不需要防备的人告密
卷第二百零五 唐纪二十一长寿元年(692)十一月至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共5年
亚里士多德写《修辞学》 ,说修辞是说服人相信及行动的语言艺术,有四个要点:普通的道理,简单的字词,特殊的句式和音韵,使人愉悦。
说服人,重要的是让对方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去思考。
我们今天的企业经营也是一样,要把记录作为头等大事,一切都要有记录,才能凝聚团队,传承智慧和文化。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 “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要垮掉。 ”
国家利益,并没有一个利益主体叫“国家” ,利益主体都是很具体的个人。国家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总是一些人压倒另一些人,让自己的利益成为“国家利益” 。
卷第二百零六 唐纪二十二神功元年(697)十一月至久视元年(700)六月,共3年6个月
善战者的胜利,都很容易,所以也没有什么智名勇功,没人觉得他了不起。他打仗不出差错,因为都是先胜后战,赢了再打,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卷第二百零七 唐纪二十三久视元年七月(700)至神龙元年(705)正月,共4年7个月
学习狄仁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没有私心,永远都没有私心。没有私心,你就可以言行自由,言所欲言,勇往直前。
领导者的典型毛病,是把个人偏好强加于人。
人性的弱点,就是拖延,不作为,混日子。
领导者也要知道,别人向你进言,大多都不会说透,总是有所保留—还是要靠你自己清醒!
卷第二百零八 唐纪二十四神龙元年(705)二月至景龙元年(707),共2年11个月
王同皎的教训很典型,对朋友,千万不要认为你对他好,你保护他,就认为他不会害你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被朋友出卖,骂朋友是没有用的,都是自己交友不慎。
突厥老是入侵怎么办?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对外的军事问题,而是我们的内政问题。
卷第二百零九 唐纪二十五景龙二年(708)至景云元年(710)七月,共2年7个月
只看结果,而轻视流程,是一种文化缺陷。
李显没有头脑,也没有做皇帝的常识。他以为做皇帝就是享有天下;不知道做皇帝最重要的事情,是随时警醒,保住自己的皇位和性命!求神拜佛,有害无益;唯一有用的,是管理好自己的修养和行为。
无论你多么爱一个人,多么想对她好,一定要有一个界限,不能无限,因为无限就会失控。
卷第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景云元年(710)八月至开元元年(713),共3年5个月
不求福报,只坚持信仰和志向,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开元二年(714)至开元五年(717),共4年
家族传承,最低层次是传下家财;再上一层次是传下家业,孩子不仅能继承财产,还能接班,继承事业;再往上一层次,是传下家风,即传下家族文化和风气。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社会学原理就是模仿律。在下位的人总是模仿在上位的人,而且模仿行为以几何级数增长。像李隆基这样立规矩:我和皇后可以,你们不行!那大家更加心痒痒地想模仿皇帝皇后了。
有时候,你什么也别干,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因为你没有添乱啊。
领导人任何一个奖惩,都要考虑到它的连锁反应,和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2 --- 人生只有两大挑战是懒惰和懈怠
2025-09-28 12:34:13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贞观十一年(637)五月至贞观十四年(640),共3年8个月
全部的儒家修养,可以浓缩为一个字——诚。至诚无息,至诚如神。
老师讲到未来工业的社长山田昭男先生,他是如何鼓励大家提建议的呢?他说改善提案不要审查,他只要肯交提案书,哪怕什么都没写,只写上自己的名字,也给500日元的奖励。这样,你才能发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得到每个人的智慧。
丰田汽车的提案活动,则强调三个原则:(一)多提方案比提出好的方案更有价值;(二)不允许对员工的提案,用评论家的口气提出疑问;(三)没有代替方案就别轻言反对。
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是很容易被眼前偶然的事物激发,很容易被正面的情绪煽动,然后一厢情愿,过分自信,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有句话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据说是巴菲特说的。假定是他说的,也是随口一说,逞一时口舌之快,不代表任何思想,因为巴菲特绝不是这样的人。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是永远都保持恐惧!
人们往往不容易吸取教训,根源在哪里呢?以我的观察,大人物往往都有两个坚定的信念,我称为“两个不一样” :这次跟以前不一样,我跟他们不一样。其结果呢?就是这次跟以前一模一样, “我”也跟“他们”一模一样,从过程到结果都一样。
成绩都是积累得来的,我们要认识到,随着自己越来越成功,我们的事业在进步,而我们的品行可能每一天都在退步。知道自己在退步,才能克己复礼,阻止退步。
守成之难,难在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君王,自己的懈怠、骄傲、放纵、荒淫,还有雄心壮志,总之是一切让你享受舒适和产生激情的美好事物。骄奢淫逸会把国家搞坏,雄心壮志会把国家拖垮。
守成之难,我就有很多朋友可以对号入座了,就是隋炀帝和汉武帝两种情况。隋炀帝的情况,是退居二线,享受生活,然后公司搞糟了;汉武帝的情况,是勇争第一,有钱好犯错,不断扩张,然后失控崩塌了。
创业成功,必须做对每一件事;守成呢,就是不能一错再错。
世界历史,就是野蛮征服文明,然后再被文明同化的循环。野蛮为什么能征服文明?就是因为文明国家的人民太安逸了,没有斗志了,勤劳勇敢的人民,既不勤劳,也不勇敢了,那就该灭亡了。
我们则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心情好的时候啥都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就地取材,找人找物发泄,谁碰上算谁倒霉。
公司员工犯错,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不管损失多大,只要不是故意破坏,都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也不影响年终分红和奖励。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也会犯错,公司应该允许犯错;另一方面更重要,如果出错就要被罚,员工就会隐瞒,错误得不到纠正,继续发展,直到“爆炸” ,那损失更大。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贞观十五年(641)至贞观十七年(643)三月,共2年3个月
像李世民这样的千古英主,也是经常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常有的“四个不知道” :一、做(说)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说)什么。二、做(说)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做(说)什么。三、做(说)之后,不知道自己做(说)了什么。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儒家强调的,不是得到土地,而是得到人心;而得人心,靠自己的品德
没有一个皇帝不想把国家搞好,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全国人民家家富足,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都没搞好呢?君王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教化百姓,而是不断地教育自己。就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的: “我的人生准则,就是不断地教育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教育自己。
“亲贤臣,远小人”也许是伪命题,因为你是在评判他人,而不是教育自己。当你需要按这六个字去做的时候,你已经是小人了。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贞观十七年(643)四月至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共2年2个月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打比方是思维不成熟的表现。用打比方来反驳,不是逻辑的说法,也不归到概念,而是以经验的方式,直接反对经验的东西。
领导者对人,应该“隐恶扬善” ,他有一点好处,就夸他那一点好处,用他那一点好处,让他能发扬那一点好处;他有不好的地方,我们略过不提,让他不好的地方自己萎缩。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贞观十九年(645)六月至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共2年10个月
我们给自己定很多的目标、原则,最后都不了了之,就是因为我们老是取法于上,标准定得太高了,所以干脆放弃了。
标准太高,感动自己,最后都是自暴自弃。我们应该遵守的是:取法于下,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其上;上不封顶!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贞观二十二年(648)四月至永徽六年(655)九月,共7年6个月
这样的大臣,唐玄宗得到了两个。他能得到,不是他运气好,是他的品德好,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能得到什么样的人辅佐。
家族亲戚之间是否和睦,女主人是关键。
俗话说: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爱好就是弱点,别人投其所好,就从你的爱好着手,接近你、影响你。李治焚毁足球,就是宣告天下,也告诫自己:我只有原则,没有爱好。
管理自己的爱好,克制自己的爱好,隐藏自己的爱好,是一个领导者,一个有志向的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武则天是典型的权力动物,她只爱权力,而不爱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女,她随时可以为自己的权力目的亲手取他们性命。她谁都不爱,却知道每个人爱什么,除了必须铲除的敌人,她能与任何人,无论贵贱,结成同盟,让人死心塌地为她卖命。
卷第二百 唐纪十六永徽六年(655)十月至龙朔二年(662)七月,共6年10个月
宫廷政治就一个字——宠。宠爱,是一种感情;宫廷政治,是一种感情政治。感情在,政治就在;感情不在,政治就不在了
司马光说,才和德是两回事,但人们都通称为贤,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才德兼备叫圣人,才德皆无叫愚人,德胜于才叫君子,才胜于德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到愚人,也不要用小人。
卷第二百零一 唐纪十七龙朔二年(662)八月至咸亨元年(670),共8年5个月
要干事,就只能致良知,凭着是非善恶的原则勇往直前,不能处心积虑地趋利避害,因为你要避也避不了!要避就不要参与,回家种田去!
在我看来,人和人的关系,或者说人对他人的评判,就一个区别:你是“一票通过” ,还是“一票否决” 。
对人一票通过,则海阔天空;对人一票否决,就选择自己过了,因为没有人经得起评判。
卷第二百零二 唐纪十八咸亨二年(671)至开耀元年(681),共11年
武则天能成就非常之举,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具备三大素质:一是确有治国之才;二是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权谋;三是绝对的冷血,毫不犹豫地下狠手
道德只能用来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对自己,要把道德当真;对别人,不能把道德当真。而人性的弱点,自己一肚子算计,却一厢情愿认为对方应该做圣人,而且还要去旁敲侧击地刺激对方:喂!你做得不对哦!
中国历史,记述的就是王朝兴替、国家盛衰、人生祸福的“算法” 。
人们喜欢讲如何应对挑战,这世界哪有什么挑战,人生只有两大挑战,就是自己的懒惰和懈怠!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1 --- 不要膨胀
2025-09-21 12:25:01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武德二年(619)正月至十月,不满1年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不受他人影响;只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受什么人影响。
骗子的特点,就是话多。因为他脑子里并没有真东西,只想糊弄人,又不知道哪句话能起作用,只觉得嘴不能停。
“不公平幻觉” 。这是一种社会学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因为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贡献,拿得少的当然觉得不公平;拿得多的,则会觉得跟别人差距还不够大,觉得老板搞大锅饭!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武德二年(619)十一月至武德四年(621)二月,共1年3个月
如果要抽奖,头奖应该低于正常的普通员工年终奖——这样,才不会出现干得好不如
赶上老板心情好、运气好的情况。
李渊的承诺,就是战争的潜规则:皇帝要地盘,将士们抢钱抢人
兵法,表面上看,是战略战术,底层逻辑还是看怎么分钱分利。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武德四年(621)三月至十二月,不满1年
将领们说凌敬一介书生不懂军事,那是因为他们不读书,不知道所有的军事情况书上全都有。凡是世界上的事情,书上都有;世上没有的事情,书上也有
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你不在高位,那是你的耻辱——因为你没做贡献。反过来,如果国家政治黑暗,你还在高位,那是你的耻辱——因为你同流合污。
什么是大义?义者,宜也,该怎样就怎样,你必须做出选择。不做选择,就是对双方以及自己都不义,三头不是人,怎么活得成?
卷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武德五年(622)至武德七年(624)五月,共2年5个月
史上,世上,愿意为万一的机会、掷下自己生命为赌注的人,数不胜数。
作为一家之长,则要做到:不管有人说什么是非,都不相信、不理会,全都按《论语》的“四非原则”处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绝对不能去给他们“主持公道” ,因为你判断不了,也没有精力去调查;而且越调查,越“主持公道” ,则是非越多。不听、不看、不说、不动,让矛盾自生自灭。至于大事,按自己的既定方针,一以贯之。
这就是一个管理现象:在一个组织中,无论你提出什么新的建议,都有一些人像快闪族一样跳出来,提出一大堆反对意见;其中最多的反对理由,就是各种执行的困难。
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这是人性,见不得别人干成一件事;又或者,这事情需要他们去办,如果通过了,就给他们添了麻烦。
反对,是正常人性;而赞同他人的意见,需要很高的见识和很大的胸怀,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如果谁提出疑虑,必须配套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对得益和损失进行评估,不能只管抛出问题。所有方案都会有一定问题;我们提出的方案,本身已经包含了我们对方案的怀疑,只是我们认为可以这么去做。这才是现实。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武德七年(624)六月至武德九年(626)八月,共2年2个月
很多荒谬绝伦的事,老板都会一本正经地讨论,只是因为焦虑。总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焦虑才能缓解。
一家人怎么才能和睦呢?就一个字——让!只要有一个人能让,就没问题;都不让,家人就比仇人还恶!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武德九年(626)九月至贞观二年(628)七月,共1年10个月
处理任何问题,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初心,二是真因和对策,三是对策的代价和后果。
首先,轻诺必然寡信,不要轻易许诺。其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已经承诺的东西,含泪也要交付。
司马光的话很深刻:一般人没什么特别的好坏,都是跟着上面的人走。所以,在上位的人不要太在意下面的人怎么样,关键是你自己怎么样。你怎么样,大家就会变成怎么样。
一个公司也一样。日子不能太安逸,钱太多你就把它都花掉,不要关心资产积蓄;要前进奋斗,所有人不能松懈。人一闲着,就出毛病、生是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都会有。
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
信任和透明的关系,不是信任就可以不透明,而是透明才有信任。身为大臣,不要有隐私,越透明越好,透明才能带来安全。有的大臣为了避嫌,不交结宾客。没朋友,就没私心,没私事,没私利。
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不在于克制,而在于转移:转移你的注意力,转移你的舒适区,转移你的兴趣爱好。
当发现别人意见对的时候,能果断放弃自己的意见。听从别人的意见,这也叫“善与人同” 。
打败敌人,不是我们自己能完成的,一定是和敌人“合作” ,他负责“败” ,我们负责“打” 。他已经完成了“败”的任务,我们却不打;等他转败为不败,我们打也没用了。
不是非要你管不可的事情,能不发表意见,就不发表意见,让臣下自己去做;不必事事都要让自己满意。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贞观二年(628)九月至贞观五年(631),共3年4个月
我们今天来看儒家思想,用于自我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用于治国,就跟不上现代社会了。
庸人之常情,是老看别人的缺点。为什么呢?潜意识里对任何人都有竞争心理,抓到他的缺点,他就不如我了,我就高尚了。
人们老想治别人,不知道关键在于治自己。而且你治不了别人,把自己治好了,别人自然就服了。
要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足以成为天下的表率。修身则道立,立的就是你自己率先垂范的行为,达道达德,浑然全备,足以为大家的表率,这就是领导力。
修身靠什么呢?不是全靠自己,靠良师益友,必须亲师择友,然后修身之道进
你的修养提高了,首先是影响自己的家庭,还有同姓的宗族。对自己的亲族施与恩泽都要加厚,不能跟外人一样。
恩怨恩怨,没有恩,就没有怨;有恩,就有怨;恩有多大,怨就有多深。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生怨,所以君子一定要注意。
李世民是天纵英才,但越是英主,越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做到“愚不可及” :不是谁也赶不上我的聪明,而是谁也赶不上我的愚蠢,你们都要努力帮我!
谁做都会有错,首先要接受有错误;然后,与其自己弄错,不如让别人犯错。不要跟下属比谁英明。下属的本事,都是你的本事;下属的坏事,则是他自己的,因为你可以换掉他。
激浊扬清,是抨击、清除坏的,表彰、发扬好的,这才是真正宰相的职责,不在于自己有什么才华,或者去做多少具体事。
所以,其他宰相级官员做具体事,而王珪呢, “断断兮无他技” ,没啥具体才能,只是擅长“激浊扬清”——他就超越了他们,在他们所有人之上;众人都表示“服气” ,恐怕也有不得不“客气”的成分。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贞观六年(632)至贞观十一年(637)四月,共5年4个月
人都喜欢给别人建议——这里面有好心,有热心,也有私心,这种私心,就是一种操控欲、表现欲,是自己需要警醒的。别人拒绝你,也是拒绝被操控。别人的游戏,他玩得挺开心的——你非要教他玩,还要手把手地教,差不多成了你来玩了——他当然就要反抗,你就自取其辱了。
领导不知道下属有多怕他,下属的心情往往是:能不见面就不见面,见面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所以,跟下属谈话,一定要和颜悦色地鼓励。
一个原则,每次开口对下属说话,一定从表扬、鼓励开始。
总之皇帝的心思你没法猜,也不要去猜;作为臣属,只要执守职责和道义,以道事君,一以贯之。
在《十思疏》中我们要真正认识的一条最大教训,就是“不要膨胀” ,要时时刻刻挹损、克制。我们每个人都会膨胀,无一例外。因为感觉好了就要膨胀,而膨胀起来感觉更好——但是,膨胀到了极点就会爆炸,就会毁灭。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0 --- 志向要适当,爱好要少
2025-09-14 12:34:58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开皇九年(589)至开皇十一年(591),共3年
对蠢人你不要跟他讲逻辑,一切要诉诸情绪,在情绪上鼓动他,激励他,逼迫他,最后他听你的,不是同意你的分析,而是在意志力上向你妥协。
中国帝王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使部属效忠。
唐代大将李靖说: “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 ”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冲锋陷阵的,不一定会死;吹了冲锋号不冲的,马上正法。
杀自己内部不听令的,才是立军威,立军法,让三军听令。
但是,他又有另一头的好,就是赏赐,凡是跟他的,有一点微小的功劳,都能得到赏赐,而跟别的大将呢,有大功也可能被文官驳回。所以,人人都愿意跟他。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开皇十二年(592)至开皇十九年(599),共8年
任何事情都不要要价太高,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则海阔天空
为管理者,应该约束自己,依法办事,而不是任情任性,以自己喜怒为标准
对下属应该宽还是严,不是领导力的重点。重点是首先心中有爱,然后能率先垂范,教化天下。有形的是法律制度,无形的是教化,双管齐下,则上下相安,各司其职。
保持特权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使用。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开皇二十年(600)至仁寿三年(603),共4年
人际关系是量子力学,有观测者误差,测不准原理,无论你听到别人说什么,你都不要信!特别是说坏话。哪怕是你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说某人坏话,你也不要信,放在一边,搁置起来就行。说好话呢,也不必信,也放在一边,搁置起来就行。
身为领导者,你周围的人怎么样,大部分不是他决定,是你决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是什么样的人,身边就有什么样的人,不是也会变成是。
我在社交媒体上有一个习惯,对所有不逊的留言一律不回应,即刻拉黑,不允许他关注我及在我的账号下留言
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仁寿四年(604)至大业三年(607),共4年
兄弟友爱,只有一个字做得到,就是“让” 。
高颎之死留下的教训就是:如果你心怀不满,不要寻找共鸣。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大业四年(608)至大业八年(612),共5年
志向要适当,爱好要少。如果志向太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容易折断;如果爱好太多,时间、精力、金钱都不够,什么也不能精通,还耽误志向,最后一无所成。
怎么样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从不给他人添麻烦开始,你留下的垃圾,自己收走;开车遵守交通规则;工作不把次品传给下一道工序,都是不给他人添麻烦。
为什么我们要读圣贤书,要读历史,因为所有的道理圣贤书已经讲完,所有的人和事的样本历史书上都多如牛毛。
给客户他需要的,不是他想要的。
但凡什么事,你想学方法,总是很难;而掌握了背后的理念,就自然而然,你也变成了那样的人
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变化气质” 。曾国藩说,读书不仅能改变气质,而且能改变人的骨相。那就是改变命运了。
想要称霸天下的人,有三个戒条:戒贪,戒愤,戒急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大业九年(613)至大业十一年(615),共3年
杨玄感不明白,经营就是风险,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不坏的战略。在失败即全家覆灭的游戏中,重要的是堵塞一切失败的漏洞,而不是去追求最好的可能性。
身为国君,有三大罪,杨广占全了:一是性格残酷,二是嫉贤妒能,三是拒绝谏劝。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大业十二年(616)一月至义宁元年(617)五月,共1年5个月
如何抵抗自己的玩心,唯有志向!王阳明说: “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 ”一旦我今天没有努力,我的心就会痛!我哪有心思玩?我玩什么,都是为了放松一下,以便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我的志向!
所以学习兵法,一定要多读战
史,通过案例教学。案例知道得多了,你就知道可以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案例读得少,靠自己推演去想,是想不到的。
一个员工,犯了错误,给公司造成损失,他应该承担责任受处罚吧?扣奖金吧?不!不处罚,不扣奖金。因为如果你处罚,他就会掩盖错误,直到掩不住为止,那事儿就大了。容忍错误,不处罚,鼓励上报,甚至奖励上报,才能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你一旦撒了一个谎,就必须一直撒谎,撒越来越大的谎;你一旦走错了一步,就必须步步将错就错,错上加错;如此才能勉强维持你的“正确” ,到最后盖不住了,就粉身碎骨。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义宁元年(617)六月至十二月,不满1年
你不是想当皇帝吗?要夺天下当皇帝,那是比登天还难!但是,老百姓要得到一个好皇帝,比你想当皇帝更难!所以,他们比你更急!只要你真的懂得这个道理,真的能诚意正心地去好好做,孟子就告诉你:王天下易如反掌!
军事上最危险的行动是撤退,因为你一撤退,敌人必定跟踪追击。
为什么要读书呢?你要处理的事情,书上都有,如果没有,那是你书读少了,或者没读懂。
为什么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我们没有学会一个本事——不动心。面对利益,面对诱惑,不动心,这是大本事。面对忧患,面对苦难,面对恐惧,不动心,这是更大的本事。
天大的志向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加一条——绝不志在必得,无可无不可,随时可以放下。
平时工作学习也是一样,时刻都不能松劲,你一放松自己,就落后了。
随机应变是一个很糟糕的词,事情应该有战略,有计划,一切尽在我掌握。随机应变,就是被动状态,还自作聪明,沾沾自喜,你能应多少变呢?你的每一次应变,都在制造新的事变。
才华横溢没有用,因为你有遗漏,就会败在你漏掉的地方。要想成功,必须深谋远虑,滴水不漏。
任何一个复杂的战局,都有其重心,军事上叫“战略重心” ,把重心解决了,其他地方就迎刃而解。
要读书,把书读懂,完完全全按书上说的去做,书是“人类总智慧”的精华,不要认为不能全信,全信可能有错,但是犯错的概率一定比相信自己的判断小很多。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修身以俟命,求仁得仁,无怨无悔,才是态度端正。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武德元年(618)一月至七月,不满1年
自古夺天下,急急忙忙称帝的,都是作死。
杨广太有才,兴趣爱好太广泛,太热爱生活,这就是他败亡的原因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承担大任的人,没有资格享受生活!
醇酒美妇,诗和远方,是美好的人生,但是代价高昂,高到皇帝都付不起!最好的人生,就是克己复礼,人生就是不断地教育自己,这也是读史的意义。
人要有志向,也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做物质的主人,不做物质的奴隶。
该死的时候就要以死相搏,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死得窝囊。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武德元年(618)八月至十二月,不满1年
身处乱世,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该选择哪个阵营,这是自身安全和家族兴亡的历史抉择,选择的标准是看谁能成事,而不是看谁能让我开心。不开心就走,下一个地方还是不开心。
如果觉得自己得不到信任和重用,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如果被贬,被贬的时候,就是赢得信任和重用的最佳时机,因为你此刻只需要毫无怨言,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就可以加倍翻本。
又厚抚初附之人,众心颇怨” ,这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的毛病,现在很多企业家也是这样,对员工,高薪去挖外面的人,伤了旧人的心。他总觉得外面的人优秀,其实主要是因为他对对方不了解,对旧人呢,他了解了,就认为人家不过如此。这就是不明白一个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的责任是创造环境条件让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不是挖来“人才” ,他就自动替我干出成绩了。
在这一页要学到的,有两条:
一是我们要永远按“老生常谈”来决策行事,老生常谈,就是绝对正确。但是,智力低下的人,就瞧不起老生常谈,总认为“这回不一样” “我跟别人不一样” ,实际上每次都一样,每个人都一样,这才会形成老生常谈嘛。
二是对自己不信任的人要及时处理,特别是已经知道他的毛病,还心软拖延。邴元真贪鄙,单雄信“轻于去就” ,就是“养不熟” ,随时会叛变投敌,转换阵营,这李密都知道,却没有及时处理。
尊重人,不存在服不服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我们对人的正确态度。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9 ---不要贪心,不要不服
2025-09-07 12:34:17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公元557年—559年,共3年)
不服就是罪,不服下一代是特别危险的罪。
每当世界改变,总有一些人拒绝接受,选择留在过去的世界,因为那里是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幻觉。
所有的历史都是选择性的,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其象征。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有刀就想杀人,有才就想说话,有德就想指责别人,都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修养不够。
曾国藩在讲孝悌时,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不要说些话让别人觉得你好、你对,你兄弟不好、不对。这是修行“兄友弟恭”最难做到的。
做个好人,但不要有好人优越感。
军事以不败为先,余孝顷本来已经得胜,但他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拒绝周迪的请和,最后自己反而被周迪生擒,这就是个教训。
原文: “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承担大任者,没资格享受生活。岂止是没资格享受生活,连“陶冶情操”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干工作,而干工作需要专注、钻研,不能分心,不能松懈。一旦分心,投入钻研工作的时间就不够;而如果松懈呢,马上就要出问题。
没有一个统治者不想把国家搞好,但是,有的统治者一是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各种欲望,二是国家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有冲突,所以最后很多统治者都搞不好国家,甚至于亡国。
不占他人便宜,这是很重要的品德。
读历史,不要只读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和我们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读这些小事上的“前言往行” ,才是自己的读书积德,资“自”通鉴。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公元560年—562年,共3年)
我的工作也是咨询顾问,我认为,给出三个方案都是“耍流氓” ,我从来只给一个方案,因为我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意见、一个策略、一个行动。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公元563年—566年,共4年)
集体决策会提高风险偏好,本来自己不敢干的,高元海都说可以干,那就干了!
总之,你有绝对信任的人,而你绝对信任的人又有他绝对信任的人,而且因为他只是转述你的话,危险性没有那么高,他的谨慎意识会比你更弱。这就很容易出事。所以,不该说的话,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而且想都不要想。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他犯错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见了。他改正错误的时候,所有人都仰望着。这话两层意思,一是你不要以为你犯错没有人知道,因为你高高在上,一举一动大家都看着;二是你犯错了也不要紧,只要你改正,还是万众仰望。
永远不要记着自己对别人有什么功劳,那是自取其辱,而要有归零心态
段韶所论,是一个“战略重心”问题。在复杂的战局中,要找到一个重心,把这个重心解决,其他的就不用解决,自然就瓦解了
当头的,不要老是想谁是我信得过的人,而是要想我是不是一个大家信得过的人,大家信得过我什么呢?既然我是领导者,大家就是信得过我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取得荣华富贵。他们信得过我,我自然也信得过他们。这“信得过” ,是一个心理契约,向对方交付什么,换取什么,都很清楚。如果“我”已经信不过了,那契约就已经失效了,没有什么人信得过了。
谥号是对君王的唯一约束,你在世时,一切权力都归你,你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你总得想想死后大家怎么给你盖棺定论吧
不贪心的原则,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而且让所有人都相信,我绝对不拿,今天不拿,以后也不会拿。
你必须服,真心服,还要“悦纳” ,喜悦地服,才能重建自己生存的生态。你不服,是觉得自己该得的,被别人夺去了,却忘了自己所谓该得的,也是当初夺了别人该得的。所以,没什么该不该得。人性的毛病,就是看自己都是正义,看别人都是非法。
《资治通鉴》中讲述的个人命运的历史教训,来来回回就两个“不” :不要贪心,不要不服。有了这两个“不” ,就是所谓“大智慧”了。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公元567年—571年,共5年)
为什么要读史?因为历史就是各种形势下的剧本套路,选项、人物、情节、结局都有固定模式,结局会有偶然性,但模式都是一样的。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公元572年—574年,共3年)
强的总是要打弱的,但你应该帮助弱的才对。你联合强者,那下一个被消灭的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中人,易受身边人影响。人人都自以为有自主意志,其实都没有。所以,对人要制定政策,听谁的,不听谁的;和谁可以接触,和谁不要接触。因为接触一个人,就等于接受他的影响。
要想传下家业,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对儿子的陪伴。但“爸爸总是很忙” ,爸爸忙什么呢?忙到最后,继承人都没教育好,不是白忙一场吗?
站队可以站错,但价值观不要出错。人各有立场,但是价值观标准是一样的。你能遵守共同价值,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道德标准,只用于要求自己,不用于要求别人,对他人要零期望,只看他做到的部分,不看他没做到的部分;只看他好的地方,不看他不好的地方;只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缺点。
祭祀在中国历史中,更多的是政治活动,而不是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各种邪教和迷信。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公元575年—576年,共2年)
所有的败局,都是自己败的,不是被别人打败的。
善战者都是先管好自己,让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不可被战胜,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时候能战胜敌人呢,则完全由敌人的情况决定。
善战者的做法,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当敌人的败局形成的时候,他不会错失机会。
一个人对一件事只能有一个观点,正确答案也只有一个,正确道路更只有一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拼命努力,才能勉强留在原地,更别说进步了。要想退一步也行,只是会一退千里,丧家灭国。
决策往往不需要理由,只需要情绪;分析也不需要逻辑,只是修辞引起的刺激反射。
记住,在我们的决策背后,都是情绪;让我们激动的,都是修辞。我们的病就是不讲逻辑。知道自己有这病——这是人类的通病,是人类认知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共同缺陷——才有可能去防止自己犯病。
领导者对下属不能只有恩没有威
世间就有这种人,他居于领导地位,把持着一切权力和财富,但是他什么也不干,死到临头也不能奋起行动,他最后的勇气,就是彻底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实际上的权力和财富,他还是把持着,但是你已经没有理由找他要了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公元577年—579年,共3年)
信任有三大原理,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是最后一条。第一条是看自己,我自己是不是一个被大家所信任的人,如果我自信大家都信任我,那我基本上可以信任大多数人。
第二条是看形势,看对方采取什么行动会对对方有利
第三条才是具体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这一条最不重要,因为人会变。
《大学》说: “一人定国。 ”君王一个人,就能决定整个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命运。一个好皇帝死了,一个坏皇帝继位,国家就天翻地覆,翻了个个儿。下一个皇帝是好是坏,对国家来说,就像是一次“开盲盒”的豪赌。
王阳明说,人人都有良知,暴君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只是他改正不了
你的力量来源于你自己积的德,不是父亲传给你,就都是你的了。
未来无法预测,趋势有必然,但最终结果都是偶然。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公元580年,共1年)
一个人的事业大小,往往由他的修养决定,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杨坚就是典型案例。
遇上请客吃饭,绝
对不能客气,绝对不能讲任何情面。很多人就是利用你的情面来让你让步,甚至取你性命。所以,关键时候,撕破脸很重要,因为你的脸面已经成为对方攻击你的掩护。
这是人类认知力的共性缺陷——一厢情愿,总是被正面的情绪所激励,而选择性忽视负面信息
看问题,关键在于你能往后看几步。韦孝宽布置的事情,开始时大家看不懂,等到成果显现,这才惊服,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眼前那一步,而看不到韦孝宽所看到的后面几步。人和人的差距,就在这里。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公元581年—583年,共3年)
领导者最大的职责,是培养新的领导者;大臣的职责,是举荐贤才。反过来,嫉贤妒能,或者阻挡贤才晋升之路,就是一个组织里最大的恶。
领导者永远要关注组织能力的成长,而不是个人能力。
管治他人,原则应该是凡是能不管的都不要管,只管非管不可的。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凡是能管的领导者都要管,管到实在管不了为止。这是人的本性:控制他人。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公元584年—588年,共5年)
人的修养,就一个“诚”字,唯有君王一片至诚,臣子才能有赤诚之心,团结一致,忠诚为国。皇帝心怀鬼胎,则所有人都做不了人,只能做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