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12:55:22
不准确,但差不多。我还是在 RSS 阅读器里接连看到几篇「写博客 X 周年」的文章才想起自己写博客有二十年了——转瞬即逝。我写第一篇博客文章大概是在 2004 年 5、6 月份,初时无从下笔,便把动画课拉片时看的一部短片改编成了两段小故事。但是后来几次更换域名、服务器,导出、导入的时候有些损失,加之每次做这种搬迁的工作难免要回顾旧文,看了感觉羞耻的古早文章也删掉了一部分。现在难说有没有后悔的情绪,不过应该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完全不是不舍得再删,其实全部归零也无妨,只不过,删删减减,像是还在修补颜料早就干裂的自画像。
扯远了,但不算跑题。写博客当然是一种写作,不管是像我这样写自己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还是写技术博客记录心得、制作教程。写作总归会让写作者从日常不自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里跳出来,去和读者对话,哪怕读者就只有自己。妳会用写作,尝试着和读者沟通,挑战她也好、说服她也好……就连哪些留哪些删,这个动作,或者决定全然不删,这种态度,其实也都是沟通的一部分。或许正是二十年里的无数次和自己的沟通,让我接受了曾经的自己,找到了想成为的自己。
fin.
2024-11-18 12:04:22
要不要增加一个专门记录每天喝了什么咖啡的页面呢,不少博客有 TIL 页面,我这个就叫 TID ……种类繁多倒是有趣,但是又担心回顾时发现每天都喝那么多,会产生负罪感。不过既然想到了,今天暂且记下一笔:
冲泡方案:粉水比 1:16,水温86,砂糖颗粒研磨,萃取总时长 2 分 30 秒。咖啡豆信息:
fin.
2024-11-16 13:41:22
最近胡乱翻豆瓣,想找部剧来看。接连看到好几条评论,表达的含义类似,是说:很难理解日剧里的角色,比如《重启人生》的角色为什么重生好几次还是和相同的人做朋友,明明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事情让她们建立起特别深厚的友谊,生活环境也没怎么发生大的变化;《住宅区的两人》也是,做了大学老师、插画师,为什么还待在原来的生活区,努力地学习工作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吗……
我不了解日本,甚至不了解这些影视剧的创作背景,不过抛开这一切,我们还是可以说,人的追求何必千篇一律?有些人觉得搬到大城市去是改善生活,有些人觉得背井离乡其实不是个好词。有些人一起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事也会走散,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认识了,就平平淡淡伴在左右几十年。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其实一直有个被忽略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接受并且尊重他人的不同。
关于街坊邻里也写过不少次了,有必要声明一下:我不是要粉饰现状;岁月静好可以当作人生追求但远未完成,它同样需要争取、维护,甚至说更需要加倍付出努力才行。因为若是一心只想拼搏进取、进大厂、住大房子、换大城市,我倒不认为这些是绝对错的,但妳得承认这样很容易就成了牛马。但若是把理想定为住在小社区,结识有限但具体的人,过自得其乐的小生活,代表着妳是笃定了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做了人,妳就会想做公民了。做公民,这条路肯定是更难的。
《住宅区的两人》我才只看了一集,作为咖啡师,我不会像剧中的阿奈这样冲咖啡,注水太靠边缘的话,水流会不参与萃取而直接流走,闭着眼睛数秒而不观察粉层状态也会导致……啊,我真扫兴,自己在家做的话,妳会喜欢这种低萃取率的咖啡也不一定。人生只有一次,怎样都试一下怕什么呢。
fin.
2024-11-13 12:46:22
「还是妳的叙利亚风格」,老顾客花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新店地址,进门后对我这样感慨。虽然在我的设计思路里,这次装修加入了很多中式元素,想营造一种近似于禅的意境,不过这不是重点,我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因为被误解而专门写篇文章来排解。重点是「叙利亚风格」真的不是一个合适的称呼。
就像有装修设计里有中式、日式风格一样,叙利亚悠久历史,的确也有叙利亚风格——色彩明快、光洁的瓷砖、纷繁花纹的挂毯、吊灯、花瓶……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了解这些。但是,显然大家却都知道作为流行语的所谓叙利亚风格——战火造成的简陋的、破损的景象。拿别人的苦难来调侃,实在不合适。
说完重点再回过头来聊聊设计。几个月前,我店旁边的街上开了一间餐馆,拆开的纸箱展平了订在大白墙上,毛笔歪扭地写了几个本地方言发音的、读不通顺的大字。我猜设计者——如果有设计的话——或许把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时下流行的店面设计归纳为破败,然后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破败出来。结果显而易见,没人喜欢在令人不适的地方久留,更别提用餐;这家店已经关张。
空间的氛围来自背后理念的传递。为什么同样是大白墙或裸砖墙,有的让人感觉舒适自在,有的却让人不安?原因往往就在设计师的态度和表达。活跃的人传递热情,缜密的人表达冷静。而缺少关怀的人、用刻板印象和简单标签来看待世界的人,只能展示麻木。
fin.
2024-11-10 23:11:22
之前常对女儿说,要过不后悔的人生。我当然也是这样自我要求的。不过逐渐意识到,不后悔的字面意思过于简单,而潜在含义又太多,就这么随口说出来,实在太草率了。尤其对年轻人,不后悔其实是更容易的事——相比反省而言。
仔细想来,我想传达的无外乎还是:「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这样的人生之所以不后悔,不是倔强地拒绝反省,而是在抉择之前保持自我觉察,追问自己的真实心意,明确要承担的后果。不是无视过错,而是在犯错之后正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行动之前深思熟虑,行动之后坦然面对。
说得再详细也不够,人生总要自己踩实了脚步真正活过一回才能透彻。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儿倒也不必太在意我的意见吧,只要妳也在找自己的路就好。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