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Justin Yan | 枫影修改

苹果开发者,也是枫言枫语播客的主播。白天在微信打工负责视频号客户端团队,晚上鼓捣个人爱好。中文播客榜作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Justin Yan | 枫影的 RSS 预览

重读《史蒂夫·乔布斯传》

2025-08-04 00:05:59

Some notes from July 28 – August 1st.

1. 重读《史蒂夫·乔布斯传》

2011年十月,乔布斯去世19天后,他唯一授权的传记由好友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出版了。那时候我刚开始接触苹果平台的开发没多久,和所有果粉一样,听到乔布斯去世的消息十分难过。这本传记我第一时间买了,读完后只是单纯佩服他精彩的人生。

转眼十多年过去,读完《Make Something Wonderful》之后我想重读一遍这本传记。他的故事仍是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波澜壮阔,就像他的情绪和热情一样难以平静。

他不是一个工程师,Apple I是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做的;他也不是一个设计师,回归苹果后的很多想法是强尼·艾弗(Jony Ive)提的;他更不是一个广告人,一系列苹果载入史册的广告是李·克劳(Lee Clow)的Chiat/Day团队做的。

但所有与乔布斯共事过的人,在经历痛苦、怒骂与混乱后,如果最终选择留下,都会发现自己被他逼出了超乎想象的成果。有人说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但他们确实做出了Macintosh,做出了iPod,iTune,iPhone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产品,别忘了还有Pixar。

当主流科技公司纷纷生产毫无品位的产品时,只有苹果,做出了充满艺术感的作品。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苹果,没有乔布斯,这个世界将有多么无趣。

在我阅读的新版本中,作者在后记写到,本书出版后有很多人会对他发表看法:

还有第三类读者。时不时地,会有一个男人——是的,通常是一个男人,面带自鸣得意的微笑,大摇大摆地走到我面前,然后说:​“我读了你的书,我想让你知道,我跟乔布斯一样。​”我自觉好笑,但会不动声色地问,你哪里跟他一样?他们一般会这么回答:​“如果我手下的人做得不好,我就会直接说他们真是垃圾。我也不会忍受B级选手。​”这时我会微微颔首,心想:​“那你发明过类似iPhone的东西吗?​”

2.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白日梦想家》:Stop dreaming, Start living

《白日梦想家》(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主角Mitty是在一《Life》杂志工作了十多年的胶片洗印经理,经常放空做白日梦。

直到最后公司被收购,他的职业生涯迎来危机,终于放下一切踏上冒险之路。格陵兰,冰岛,跳海,火山,滑板,直升机,他的白日梦突然之间变成了现实。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然后在小红书上被推荐了这张电影胶片书签。到手后感觉比我想象的有意思。

不过最近又开始用电子墨水屏读书了,纸书先放一下,过一阵子再试试看这套书签好不好用。

3. 因为要用微信读书买了文石Leaf 5

以前我不用微信读书,因为Kindle阅读器的硬件性能领先,而且当时能买中文书。微信读书的社交功能是我不需要的,也是我觉得特别打扰我的,就一直没用。

Kindle退出中国之后我就一直买实体书,最近觉得太占地方了,于是在iPad上用微信读书看完了两本,觉得体验不错,于是买了文石的Leaf 5专门读书。

微信读书虽然社交功能太分散读书人的注意力,但它可以把所有社交功能全部关掉,而且能用“假书架”代替真实书架展示给别人。

我拿到任何一个读书产品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最受欢迎的划线”Popular Highlights功能,不希望被这些所谓的“受欢迎”的东西打扰我的阅读。Kindle和微信读书都支持关闭,但微信公众号不支持(只有作者可以关,读者没法关),比较可惜。

文石这个阅读器我用起来感觉不错,说明现在各家硬件已经都跟上了,他们的系统基于Android,还做了一些微信互传,接入第三方书城等非常实用的功能。这些都是Kindle没有的,用着比较方便。

不过文石的品牌名太复杂,不太利于用户记忆。他们有“文石”,英文Onyx,电子墨水屏阅读器产品线BOOX,具体型号Leaf 5,是有点过于复杂了。

另外是它的配件生态不如Kindle丰富,所以我买了官方做的磁吸外壳,至少品质应该有保证。

这台Leaf 5的性能不错,响应速度快,使用微信读书的墨水屏专用版,既能看微信书城的书,也能导入自己的书,非常方便。

不过今年开始Amazon也不允许用户下载自己买过的书了,非常可惜。以前我买了都会下载下来放在我自己家的书库,这下为了要自己管理电子书反而不得不用一些其他办法了,唉😮‍💨

总而言之,微信读书的体验确实不错,目前中文书库也非常全,Kindle退出之后就属它最强。虽然社交功能花里胡哨,但经过一系列不断关闭之后也能成为一个相对纯粹的阅读工具,还是不错的。

是当前在国内阅读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书的最优选择。至于其他地区的中文书或外文书,那就得走别的渠道了。

4. 好设计的十个原则,来自Dieter Rams的Vitsoe

由Justin Yan翻译自Vitsoe官网: https://www.vitsoe.com/us/about/good-design

早在1970年代,Dieter Rams就对周遭世界感到担忧:“一个充满形式、色彩与噪音的混乱不堪的世界。”

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重要贡献者,于是自问:“我的设计是好设计吗?”

他的答案体现在他的十条好设计原则中。

  1. 好设计是创新的

创意永不枯竭。技术研发经常给创新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创新设计必须与创新技术一起发展,设计的创新并不是目的本身。

  1. 好设计让产品变得好用

人们购买一个产品是要使用它的。所以产品必须满足某种标准,不仅是功能上的,还包括心理上与美学上的。好设计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同时摒弃一切可能干扰的因素。

  1. 好设计是美的

一个产品的美感品质也是它实用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每天使用的产品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只有那些被良好实现的产品,才能称之为美。

  1. 好设计使产品易于理解

首先,产品要有清晰的结构。更进一步的,产品自己能“说话”。最理想的是,产品无需说明,能自我解释。

  1. 好设计是内敛的

实现某种需求的产品就像工具,它们不是装饰品,也不是艺术品。所以,它们的设计应该保持克制与中立,给用户的自我表达留出空间。

  1. 好设计是诚实的

好设计不会让产品看起来比实际更具创意、更强大或更有价值。它也不会试图用无法兑现的承诺去操控消费者。

  1. 好设计是持久的

好设计避免追逐潮流,因此不会过时。与潮流设计不同,好设计可以历久弥新——即使在如今这个用完即弃的社会。

  1. 好设计注重每一个细节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应是随意的。在设计过程中的用心与精确,是对用户的尊重。

  1. 好设计是环保的

设计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好设计的产品应该节约能源,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小化物理与视觉污染。

  1. 好设计是越少设计越好

更少,但更好(Less, but better) - 因为它关注最重要的部分,甩掉一切无关紧要的累赘。

回归纯粹,回归简单。

5.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a product is integral to its usefulness because products we use every day affect our person and our well-being. But only well-executed objects can be beautiful.”

  • Dieter Rams

确实是这样的🤔

Vol. 148 东坡肘子: 闲来无事写写代码

2025-08-03 12:55:56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肘子的Swift 记事本》(Fatbobman's Blog)博主——肘子哥。他早年创业,涉猎多个行业,在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健康问题不得不暂停工作、关闭公司,休养了一段时间。

恢复之后,他重新拾起多年前的编程爱好,没想到这一写就是好几年,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创作之路。我们和肘子哥其实认识多年,但真正线下见面,是今年初在上海 Let’s Vision 活动的现场。那次见面让我们印象深刻:肘子哥不仅博学多才,线下更是活力满满、阳光开朗。

这期节目我们终于把他请来,一起聊聊他的创业经历、写作契机,以及他眼中的 Swift 和独立开发者世界。不要错过!

时间轴

  • 00:00:00 开场: 嘉宾 @东坡肘子
  • 00:00:45 方言打招呼
  • 00:03:47 网名的来历
  • 00:06:40 古早的博客之旅
  • 00:07:51 法律专业毕业后,开始开公司创业
  • 00:11:16 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就是想当老板
  • 00:13:39 一天飞四个城市,对出门没有欲望
  • 00:16:59 从 Swift 入门编程,做博客站
  • 00:19:27 最忙的时候患病,筷子都拿不住
  • 00:23:30 肾功能衰竭、ICU、透析、肾移植
  • 00:27:40 放下一切,调整心境,安心养病
  • 00:29:39 身体会有预警信号,但往往被忽视
  • 00:37:55 该努力,但别累的过度了
  • 00:39:17 Justin:乔布斯传里的故事
  • 00:42:03 康复后,大脑和神经受到了影响
  • 00:44:21 学习 SwiftUI 写记录身体指标的 App
  • 00:45:19 肘子:我的第二台电脑是 Apple II
  • 00:50:01 开始写 Swift 相关的文章,梳理思路
  • 00:51:47 每天都要吃 20 多片药,周期性复查身体
  • 00:54:45 保持年轻的心态,写作取悦自己
  • 00:57:08 欲望会影响初心
  • 01:03:39 能够放下很重要,脸皮厚一些
  • 01:05:18 听友提问:对 SwiftData 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
  • 01:12:32 对于 Swift 的现状怎么看?迭代速度满意吗?
  • 01:18:53 作为“反卷”安卓的框架 Skip 的发展现状如何?
  • 01:24:50 灵魂三问
  • 01:37:10 尾声

相关信息

  • 嘉宾: 东坡肘子
    Swift 技术博客 Fatbobman’s Blog 的博主,活跃于各大开发者社区和技术活动,经常以讲师身份分享 Swift 开发经验,也热衷于在网络社区中解答开发者的疑难问题。
  • 博客: 肘子的 Swift 记事本

幕后制作

联系我们

节目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Podcast, 小宇宙等播客客户端搜索“枫言枫语”来订阅收听本节目。

好设计的十个原则,来自Dieter Rams的Vitsoe

2025-07-31 13:35:23

由Justin Yan翻译自Vitsoe官网:https://www.vitsoe.com/us/about/good-design

早在1970年代,Dieter Rams就对周遭世界感到担忧:“一个充满形式、色彩与噪音的混乱不堪的世界。”
他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重要贡献者,于是自问:“我的设计是好设计吗?”
他的答案体现在他的十条好设计原则中。

1. 好设计是创新的


创意永不枯竭。技术研发经常给创新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创新设计必须与创新技术一起发展,设计的创新并不是目的本身。

2. 好设计让产品变得好用


人们购买一个产品是要使用它的。所以产品必须满足某种标准,不仅是功能上的,还包括心理上与美学上的。好设计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同时摒弃一切可能干扰的因素。

3. 好设计是美的


一个产品的美感品质也是它实用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每天使用的产品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只有那些被良好实现的产品,才能称之为美。

4. 好设计使产品易于理解


首先,产品要有清晰的结构。更进一步的,产品自己能“说话”。最理想的是,产品无需说明,能自我解释。

5. 好设计是内敛的


实现某种需求的产品就像工具,它们不是装饰品,也不是艺术品。所以,它们的设计应该保持克制与中立,给用户的自我表达留出空间。

6. 好设计是诚实的


好设计不会让产品看起来比实际更具创意、更强大或更有价值。它也不会试图用无法兑现的承诺去操控消费者。

7. 好设计是持久的


好设计避免追逐潮流,因此不会过时。与潮流设计不同,好设计可以历久弥新——即使在如今这个用完即弃的社会。

8. 好设计注重每一个细节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应是随意的。在设计过程中的用心与精确,是对用户的尊重。

9. 好设计是环保的


设计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好设计的产品应该节约能源,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小化物理与视觉污染。

10. 好设计是越少设计越好


更少,但更好(Less, but better) - 因为它关注最重要的部分,甩掉一切无关紧要的累赘。

回归纯粹,回归简单。

被苹果播客首页推荐是什么体验?

2025-07-27 23:50:13

以下是最近更新的短篇。

1. 被苹果播客首页推荐是什么体验?

Posted on July 21, 2025

昨天发现我们的播客《枫言枫语》被苹果播客中国区首页推荐了,非常开心😁。感谢苹果,感谢来我们节目的嘉宾以及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们🙏。

几年前Vision Pro还未正式上市前,我们在苹果的Lab试用开发版,当时点开Podcast App发现能看到我们的节目。那一下没反映过来,还以为苹果知道我们来Lab所以在里面设置了测试数据。

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啊,我们是以个人开发者身份来的,提交的资料里没说我们是做播客的呀😂结果再仔细一看,天啊!我们被苹果推荐了!

自那以后,我们就很期待苹果能继续推荐我们。我挺喜欢苹果的,当年毕业后从前端开发转做iOS开发也是因为苹果,之前还跟苹果的高管开玩笑说:“隔壁友台做社会新闻的,他们就很郁闷,明星不出轨不离婚了他们就没得聊了。我们就简单多了,只要苹果还发新产品,我们就还能发节目。”

这次被苹果播客推荐也是隔了蛮久一段时间,再次感谢大家,我们继续加油努力更新节目!💪

2. 在广东美术馆新馆看哥伦比亚博特罗胖胖的画

Posted on July 22, 2025

周末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大湾区艺术中心)看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的作品展,他画的人物动物都胖胖的很有趣。头大身小,像婴儿一样。搭配拉丁美洲的艳丽色彩,很有异域风情。

美术馆门口的翻页板(Split-flap display)也很有意思,不是老式垂直翻页,而是圆形的一个个点阵构成的文本。

另外还有法国艺术家贝纳·维内(Bernar Venet)的《观念与物质之外》展,用了不少函数图像,也蛮有趣的。

3. 披头士没有封面的神专,人称”The White Alum”

Posted on July 23, 2025

这张没有封面,几乎看不到标题的纯白专辑,是The Beatles 1968年发行的第九张录音室专辑,它的标题以压花形式印在唱片套上,与乐队同名。
这张唱片是继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之后次年发布的(P5),这张的封面也是创造历史,一共有58张脸出现在封面上。同时唱片质量非常高,还赋予了当时Harrison去印度旅行后带来的梦幻印度音乐,扭来扭去的很过瘾😂因为Sgt. Pepper封面人太多,于是这张唱片直接什么东西都没有,非常极端。
我手里这张是十年前在日本买的1976年东芝EMI的再版,质量很高。封面上还有个编号(P3),我这张显示“No. A 336321”。这个编号是当时白专英国首版发行时的编号,编号从 No.0000001 开始,编号最前的几张是 Beatles 自己成员拥有的(例如 Ringo Starr 拥有 No.0000001)。但东芝EMI再版的时候是印刷上去的数字,只是纯装饰,所以这个已经没有排序意义了。
之前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Beatles。
我想到最早是因为村上春树喜欢他们,乔布斯也喜欢他们,于是我开始试着听一下。发现他们当时音乐特别干净(当时接触的是Rubber Soul这张唱片),后来发现原来他们干了那么多先锋的事情,他们在商业成功与倾注热爱之前不断在痛苦中寻找平衡。以及后来乐队解散的故事,Lennon被杀害的故事,Paul McCartney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出自己的新唱片,我从中感受到了无比热爱创造的激情。
于是不知不觉收集完了他们所有的录音室专辑。今天分享的这张曲风也是多变,充分展示了Beatles们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意。从Back In the U.S.S.R.闹哄哄的摇滚开场,到Ob-La-Di, Ob-La-Da的俏皮,到Blackbird的闲适绵长,到Helter Skelter的Heavy Rock。
当时Paul想做一种新的特别吵特别重的摇滚,用以回应The Who的I Can See for Miles,于是录制现场巨吵无比,Ringo Starr卖力地打鼓直到最后大喊一声:“I’ve got blisters on my fingers!”
这声呐喊被保留在发行版中,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听一听这首Helter Skelter

4. She Her Her Hers

Posted on July 24, 2025

针不戳

盖茨1976年的《致计算机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

2025-07-25 11:34:08

1974年,还在哈佛上学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跟当时在霍尼韦尔工作的朋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起看到MITS的Altair 8800计算机即将上市的新闻,觉得这是一台足够强大,能运行BASIC解析器的计算机。他们一起在西雅图湖滨学校上学的时候曾写过BASIC,于是决定开发Altair的第一个BAISC解析器。他们俩再加上哈佛的另一位学生蒙特·大卫杜夫(Monte Davidoff)终于在次年开发出了Altair BASIC,并且成功和MITS签订合同。每销售一份BASIC软件,盖茨他们将分得一份版权费。

但是很快盖茨就发现,盗版的BASIC在当时各大计算机爱好者俱乐部中广泛传播。其中就包括著名的Homebrew Computer Club,这个俱乐部诞生了众多著名的计算机黑客和企业家,比如创办了苹果的乔布斯和沃茨。

于是盖茨写了一封《致计算机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当时Homebrew Computer Club有一个Newsletter,他们也刊载了这份公开信,引发大量讨论。

我最近在重读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读到了当时这个事件,于是找到那封信的原文,并进行了翻译,以下是译文。


致计算机爱好者的一封公开信

我认为,现在爱好者计算机市场最严峻的问题是缺乏好的软件课程、书籍和高品质的软件。一台爱好者计算机(译者注:hobby computer,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所以盖茨用的是爱好者/发烧友计算机这样的词)如果一台爱好者计算机没有高品质的软件,或者它的拥有者不会编程,那么这台计算机将毫无用处。所以爱好者计算机市场会出现高品质的软件吗?

大概一年前,保罗·艾伦(Paul Allen)和我觉得,发烧友市场可能会持续扩大,于是我们聘请了蒙特·大卫杜夫(Monte Davidoff)一起开发了Altair BASIC(译者注:Altair是MITS公司制造的计算机,1975年推出的Altair 8800被认为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计算机,也是盖茨他们开发的BASIC语言运行的平台)。虽然一开始我们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做好了第一个版本,但我们三人花了去年大部分时间给BASIC持续写文档,优化,添加各种特性。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4K, 8K, EXTENDED, ROM以及DISK版本的BASIC。我们花在这件事情上的时间大概价值 $40,000 美元。

我们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数百位使用过BASIC的人都说很棒。不过有两件事情让我们颇感意外。1) 我们大部分“用户”都没有购买BASIC(只有不到10%的Altair使用者购买了BASIC),2) 而我们从爱好者市场收到的版权费,平均下来让我们在 Altair BASIC 上投入的时间,每小时报酬还不到 2 美元。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部分爱好者应该都很清楚,你们在偷我们的软件。硬件必须付费购买,但软件却可以随意分享。谁会在乎这些写代码的人能否拿到报酬?

你们这样做公平吗?盗版软件可不是解决你们和MITS之间问题的办法。MITS并不以售卖软件盈利。支付给我们的版权费,印刷手册,磁带成本以及各种管理的费用,算下来差不多收支平衡。但是你们确实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阻止优秀软件的诞生。没有人可以无偿进行专业的软件开发。你告诉我哪个计算机爱好者可以投入三人年去写代码,修复Bug,编写文档,而且免费对外发行的?事实是,除了我们,没有人愿意在爱好者软件上投入大量资金。我们开发了6800 BASIC,也开发了8080 APL和6800 APL,但我们几乎没有动力把这些软件提供给爱好者们使用。直接点说,你们就是在盗窃。

还有那些二次售卖Altair BASIC的人,他们不就是在赚爱好者软件的钱吗?是的,不过那些被我们举报的人,最后可能会吃亏的。是他们带给了计算机爱好者坏名声,他们无论出现在任何一个计算机爱好者俱乐部都应该立即被踢出去。

我欢迎任何愿意付费,或提出建议的人给我们来信。请寄到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东南阿尔瓦拉多街 1180 号 #114,邮编 87108。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开心的了:能够雇佣十个程序员,为爱好者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软件。

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 Micro-Soft)


当时盖茨21岁,微软还不是corporation,而是合伙制企业,所以他的署名是General Partnet。微软那时候也不叫Microsoft,而是

Microcomputer Software,所以用连字符署公司名。

这次公开信事件之后,盖茨觉得按版权分成方式不靠谱,于是改为和MITS签署固定价格合同,后来微软和Commodore PET, Apple II, Radio Shack TRS-80 等平台销售的 BASIC 软件也都是采用固定价格合同模式。苹果1976年在宣传Apple I的时候特地说明Apple BASIC是完全免费的。

参考链接: 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 - Wikipedia

我们去了趟乔布斯创办Apple Computer的车库

2025-07-20 21:32:22

Some notes from July 14–18.

广州K11的哆啦A梦巡回特展

由ARR创意工作室携手原作漫画家藤子不二雄的公司“藤子创作”,再次举办哆啦A梦巡回展,在夏天来到了广州K11。我上一次在广州看到哆啦A梦展已经是2013年的12月,当时的展出主题是“哆啦A梦诞生前100年祭”。
哆啦A梦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动漫之一,非常喜欢藤子不二熊天马行空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小时候香港翻译是《叮当》,台湾翻译是《机器猫小叮当》,大陆似乎也是“叮当”为名。那会我家里还有几本哆啦A梦的大长篇,最喜欢的是《大雄与铁人兵团》,《大雄的日本诞生》还有《大雄的海底鬼岩城》。这次在K11也看到了不少原画的复制品,童年的回忆一下子涌现出来。
广州K11的展览地方不大,感觉规模比十多年前正佳的还要小一点。分为付费ABC区和几个免费区,拍照的人非常多。我去的时候户外的12米巨型哆啦A梦已经爆掉,变成一个喝了“神奇药水”液态化的哆啦A梦了😂(P7)
但总的来说哆啦A梦粉丝们还是很值得去看一下的,室内场还有两个不能拍照录像的影象区,也蛮有意思。

The Köln Concert - 用烂钢琴即兴的传奇独奏会

1975年Keith Jarret在西德科隆的钢琴独奏会,当时工作人员准备钢琴的时候出了差错,组织者Brandes要求一台Bösendorfer 290 Imperial钢琴,而工作人员错误地放了一台只用于排练的,音准和踏板都有问题的小尺寸钢琴: Bösendorfer Baby Grand Piano。Jarret从苏黎世赶来的路上也出了些问题,好几个晚上没睡,因为背痛还不得不穿上固定支架。
但最终Jarret还是上台演奏了,他把演奏集中在琴键中部,避开这架钢琴尖锐单薄的高音区和音量微弱的低音区,仅用一两个和弦就能长时间即兴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我在第一次听这张唱片的时候,也感觉到Jarret随着演奏的展开渐入佳境的感觉,越听到后面越觉得沉醉。
这张唱片最终也成为历史上爵士乐史上销量最高的钢琴独奏专辑,创造了历史。
今年是该唱片发行50周年,有一部以这场独奏会为主题的德国电影“Köln 75”在欧洲上映,但似乎并未在美国与亚洲有上映的计划,比较可惜。

我们去了趟乔布斯创办Apple Computer的车库

昨晚给同事们分享了我上个月去WWDC25的见闻,在准备这份Keynote的时候我想到”One more thing…”曾经是Steve在舞台上常用的伎俩。
于是我在Keynote最后放了一张Steve车库的照片(P1)。这张照片拍摄于1996年,Steve站在他小时候的家门口,他身后的车库就是跟Steve Wozniak一起鼓捣出Apple I从而创办Apple Computer的地方。
我和朋友们去了这个车库门口,在2066 Crist Dr, Los Altos。现在是他的adoptive sister Patty Jobs住在这里,可能因为来的人太多,门口立了几块牌子声明“私人重地,请勿打扰”。
我们把车停在一两个街区以外,安安静静地走到这里,安安静静地拍了两张照片。然后走了。
有这群朋友真好。Thank you guys。

Make Something Wonderful

2023年,"Make Something Wonderful"一书出版,收录了乔布斯生前大量的演讲、采访和邮件。内容涵盖乔布斯从车库创办苹果到被踢出公司,创办NeXT、管理Pixar,最后到回归苹果,到最后临终前一封辞职信。书名的副标题是: Steve Jobs in his own words。
用他自己讲的话来讲故事再适合不过。通过精选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全情投入在每一个项目当。“创造”是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读他NeXT和Pixar时期的邮件,颇有见字如面之感。回归前这12年,乔布斯变得愈发坚韧,比起年轻时的狂妄,42岁的他在孤傲中多了一层饱经沧桑后的沉稳。
在他的一生当中,世界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他"热爱创造"的态度,就像乔布斯在扉页所说的,希望我也能倾注巨大的热爱,Make Something Wonderful。

"There’s lots of ways to be, as a person. And some people express their deep appreciation in different ways. But one of the ways that I believe people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to the rest of humanity is to make something wonderful and put it out there.

And you never meet the people. You never shake their hands. You never hear their story or tell yours. But somehow, in the act of making something with a great deal of care and love, something’s transmitted there. And it’s a way of expressing to the rest of our species our deep appreciation. So we need to be true to who we are and remember what’s really important to us."

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经典设计: Lamy 2000钢笔

这支Lamy 2000诞生于1966年,由德国工业设计大师Gerd Alfred Müller设计,他曾在博朗公司设计过KM3厨师机(P8),SM 3刮胡刀(P9),还有跟Dieter Rams(P10,参考25/07/04的图文)一起设计PC 3唱机,这支钢笔是他离开博朗后在Lamy公司设计的。

笔身采用拜耳公司于1958年研制出的新材料PC Makrolon。这是一种聚碳酸酯材料,轻盈而且具有玻璃的透明感。笔尖采用半包设计,所以虽然是金尖,但不如常规金尖柔软。笔头采用不锈钢,全身拉花条纹,握感非常不错。

相比起五大的华丽,拿起Lamy 2000时更感觉到德国工业设计的冷静与稳定。而且定价人民币千元左右,跟五大比起来,这支笔的价格也要亲民得多。我一般很少会复购同一款笔,但这支笔我买了两次,是我的笔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