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08:00:00
自从 2022 年 5 月 4 号抵达新加坡,已经近乎快满三年了。我来新加坡的旅程相当坎坷,具体过程记录在了《那一天,我决定踏出一步》 中。此后,我几乎没有在博客里记录过关于这个国家的任何评论,很大程度是因为我想要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国家,才好更客观地评价,特别是拿这个国家与之前呆了二十几年的国家进行对比,这样才不失公平。三年过去了,我想是时候重新回顾下这段旅程,也为后来人做一些参考。 在 2022 年来之前,我在上海的境遇不能说不好(抛开封城特殊时期不谈),但也绝对算不上体面。我应该算是有一个体面收入的软件工程师,基本享受了外卖自由,超市自由,打车自由和餐馆自由,我在大部分事物的消费上几乎不需要怎么在乎价格,因为日常消费的东西很少能超过一天的工资。但是这座城市似乎论资排辈并不看重这些,在另一种评价体系里,我是一个没有上海暂住证更没有户口的外地人,租着一个一居室的老破小,依靠自己的收入几乎不可能在上海比较体面的地段买得起体面小区的房子,更别提这些房子还在大幅度涨价。至于户口,在当时的政策下,我基本没有什么可预期的途径拿到上海户口,最快的方式可能就是花个大几十万以及综合两年的时间成本去读个英国硕士然后回来落户。而没有户口又影响了能够购买的房子以及何时能够购买,后者又影响了买房的价格 —— 在当时永远上涨的预期下。所以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大概率最后我还是要“降级”回二线城市。 而三年后在新加坡的今天,我这三年里点外卖的次数低于五次,超市几乎每样东西都要关注价格是否打折,迫不得已不会打车,除非重要日子否则只去价格 Bottom 20% 的那些餐厅。从生活质量上看,与上海对比,显然是极大地降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在大约 2 年的时候拿到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然后以外国人的身份在这里买了房子,并且有了自己的养老金和公积金。按照政府的正常规范路径,只要我自己愿意,并且持续工作下去,我可以很快还清房贷并且在 55 岁有着不错的退休现金流。至于到时候我要去哪里花这笔现金流,完全由我自己了。 所以当我客观地回顾对比在这两个国家生活的境况时,很难得出一个简单结论 ———— 哪里生活更好。如果以证券来比喻,上海更像是股票,新加坡更像是债券。持有股票,你不知道明天是涨是跌,但是你很清楚至少今天在涨,先把今天过好。持有债券,名义上票面利率已经确定,本金也一定会归还,你明确知道未来的收益预期,但就今天而言你最多只能获得今天的利息。 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更加主观化 ———— 你愿意在哪个国家生活 。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加坡,下面是我为什么选择新加坡的理由,也是我这三年的生活体验。 生活半径 许多人一提到新加坡,会用一种轻蔑的口气谈论它的「小」。这是事实,但是这仅在把它作为国家而言,才是事实。作为一个城市,新加坡恐怕要比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要大得多,特别是欧洲。柏林人口 370 多万面积 891 平方公里,马德里人口 330 万面积 604 平方公里,而新加坡人口 600 万,面积 735.2 平方公里。虽然人均面积肯定较小,但是似乎也没有差距很大?刚好就是一个城市大概应该有的面积大小。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市民,只有自己能够实实在在会去的地方,才属于这个城市的有效面积,而非地图上的实际面积。上海人恐怕大部分都没有去过临港,即便那里地铁都能到达,也属于上海辖区。我也从没有听说过在上海有人周末会约去海滩,抑或是爬山,骑自行车更加是通勤才会做的事情而非休闲。绝大部分上海的小区附近也绝非是跑步的好地方。而这些实实在在都是在新加坡的人周末甚至下班后会做的事情。在上海,休闲活动往往选择不在上海,这才让上海人总是把江苏和浙江当作自己的后花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海才是真正的小,小到得离开上海才能有正经的休闲活动。 最后,有效的生活半径也有一定的时间尺度极限,比如开车 20 分钟内。在新加坡,绝大部分人的居住范围内,20 分钟车程都能覆盖从海滩到山林再到市中心的各种博物馆餐馆,小区楼下也大概率一定有适合跑步的步道,如果住的是公寓更会自带健身房和游泳池。这些都是在上海无法想象的市政设施的可触达便利性,这一方面有面积小所带来的紧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市政规划的刻意为之。 运动氛围 正是因为生活半径内能达到的地方非常多,而这里大部分地方又都是运行场所,加上这里一年 365 天都是夏天,所以在新加坡很容易养成喜欢运动的爱好。我在上海几乎不怎么运动,首先上海的市政规划就基本没有给你运动的选项,其次上海的天气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也并不适合室外运动,再者周围的人确实也都没有运动的氛围。 但在新加坡,地铁上一眼看过去大部分年轻人的身材都能看到运动的痕迹。特别是男性公民,在 40 岁之前,政府都会强制每年都要回军队复训和体检,如果不合格会要求参加额外体能训练。与此同时,各种保险以及政府软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优惠和补贴,总之在新加坡,运动能赚钱是真的。 我现在每个周末基本都会安排至少一次运动,可能是骑车,可能是徒步,也可能是跑步,也可以是跑步完后徒步,或者骑车完后跑步。在我家往北 2 公里可以到达一个非常大的碧山公园,往南 5 公里可以直达国家体育馆和旁边非常大的一个公园联合体,所以每周可以在地点和运动项目间互相组合出不同样的运动安排。 人民素质 我不会说新加坡人的素质就比上海人高。在我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但是,新加坡的教育和法律让这里的人「看起来」素质确实要比中国高一大截,特别是遵守规则方面。我搬进现在住的公寓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人的鞋子都放在门槛的位置,而非连接门槛的走廊上。在我的观念里,你在你家门口放你的鞋子总不能算是过分的事情,虽然严格来说,家门口的走廊确实也是公共区域。但是新加坡人对公共区域的不侵犯到这种程度也是让我非常震惊。而在国内生活过的人应该都知道,侵占公共空间在国内不是什么大新闻。即便有物业,大部分业主也并没有把物业的规则当一回事。 和穷山恶水出刁民反过来,养尊处优也比较容易出善良的国民。新加坡人就是这样的群体。我在新加坡遇到的善意要比我在上海多很多。我遇到过给我修锁的师傅觉得我外国人来打工不容易主动给谈好的价格减价,给我缝针的阿姨不要我钱,甚至给我来装门铃的小哥看到我大门关门特别响额外专门给我调整了下螺丝。作为回报,我也为新加坡人贡献过很多善意。这是一份互相传播的善意氛围,激励每个人都加入到这个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而在中国,很多时候你的善意无法得到同等的回馈,或者是对方每天过于忙碌而没时间来为你的善意反馈,久而久之你也不会习惯于付出善意了。特别是,如果对方本身就是依靠自己的技能来谋生,反倒是你要求对方牺牲自己的利益贡献善意显得特别邪恶了。而新加坡,做这些工作的不一定是非常缺钱的人,甚至真的有住别墅的老人为了打发时间出来做一些手艺活的。他们的善意对他们来说成本就要比中国这些欠发达地区低很多了。 法制环境 对我而言,法制的意思就是有事情我们提前说好,有地方可以检查我要做这件事要符合的所有准则,只要我按照你说的做,你就别来找我麻烦。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明白,在中国,要达到这么基础的要求有多难。举些简单的例子,谁能列出来开家咖啡店一共需要哪些明里暗里的程序,色弱到底能不能考驾照,我交了养老金到底未来能够给我多少钱是不是一定会给我钱,甚至是天价买的房子 70 年后到底归谁怎么归属都没人能说明白。 在中国,如果你按照程序办事,恐怕你会寸步难行。我在中国的色盲鉴定标准就是色盲,即便我能够分辨绝大部分颜色。但是我依然考出来了驾照,依然读了规定色盲不能读的计算机专业,你说我怎么办到的 :) 。如果按照新加坡人的遵守规则的准则,我恐怕现在在中国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然而我就是一个想要遵守规则的人,但是同时我也不想要失败。
2025-02-24 08:00:00
我是在 2023 年 9 月 28 号去到的阿塞拜疆,而刚刚在一周多前的 9 月 19 日,阿塞拜疆刚刚针对被亲亚美尼亚势力实际控制的纳卡地区展开了所谓的“反恐行动”,控制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地区。我在阿塞拜疆的旅程也被笼罩在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领土争端气氛中展开。 纳卡问题 如果你看到纳卡地区的地图,你便知道为什么阿塞拜疆一定要拿下这片土地: 纳卡地区就是一块国中国飞地,虽主权也并不归属亚美尼亚,但是其土地上生活的大部分人都是亚美尼亚人。但倘若你再完整看一看阿塞拜疆的地图,可能又会有另一个疑问,这个纳希切万又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也横插进了亚美尼亚的国土里? 纳希切万恰好就是纳卡地区的反面,虽然身处亚美尼亚腹地但生活的大部分却是阿塞拜疆人,名义上也是连亚美尼亚都承认的阿塞拜疆正统领土。这么一看,亚美尼亚反向申索对纳卡地区的控制似乎又显得没有那么强词夺理了。 纳卡问题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多次战争,总体来说,俄罗斯支持的是亚美尼亚,土耳其支持的是阿塞拜疆,两边都在打着代理人战争,长期以来,阿塞拜疆实际上是被亚美尼亚压着打,属于下风,毕竟整个高加索地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说都还是俄罗斯人控制的地盘。然而之所以在 2023 年一举被阿塞拜疆拿下纳卡地区,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自己都在乌克兰战场自顾不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时的亚美尼亚帕希尼扬政府也在寻求渐渐脱离俄罗斯的控制,转向美国甚至寻求加入欧盟,导致俄罗斯对亚美尼亚的态度也发生了逆转。 事实上,以今天发生的现实来说,亚美尼亚这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已经不能再一直为了另一个国家土地上的亚美尼亚裔人而一直被绑架,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放弃了对这块土地的实际控制和支援,然而纳卡飞地上的居民并不这么想,依然坚定认为自己就不属于阿塞拜疆,至少也应该维持自治地位,从而爆发了冲突,但是又孤立无援,进而被阿塞拜疆完全掌控。 艺术品中的领土痕迹 前面讲到了阿塞拜疆复杂的领土问题,所以自然阿塞拜疆人在这件事情上也非常敏感。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系列用阿塞拜疆的传统工艺——毛毯和纺织——来表达阿塞拜疆完整国土的作品。 露天的战争博物馆 前面讲到在大部分历史时间里,阿塞拜疆一直是被亚美尼亚压着打,所以长期以来积累了无数的窝火,直到最近几年才胜仗频出,特别是一周多前彻底解决了纳卡问题,所以自然要向民众大肆宣扬战果。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国家会对战争的宣扬像阿塞拜疆这么露骨,直接在市区腾出一大片空地,把真实的战场摆进市区,而且摆的还是亚美尼亚的军营,所有装备素材全部都是从亚美尼亚那里得到的战利品,从床铺,宣传海报到实实在在的坦克军车和飞机,直接 1:1 还原,甚至还建了大量战壕和铁丝网带。从博物馆角度来说,这是我去过的最真实的博物馆。从人性角度来说,看着那些小孩笑嘻嘻地在坦克上爬来爬去,心里很不是滋味。 战利品的意思是,这里每一个军事装备背后至少有一条人命的丧生。 从照片的背景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接近市中心的地方,背后是静静地里海。我很难用复仇来形容这种公开的展示,因为大部分前来的阿塞拜疆人都是微笑的,甚至都没有很严肃对待,可能这是我永远无法理解的情感。 流油的巴库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石油的地方,巴库油田有一个特点是分布分散,这导致这个国家到处都字面意义地在流着石油,也到处可以看到一些小到像是农具的石油钻井,还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所谓的永恒之火。 自由的巴库 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巴库的自由程度是我在其他国家所没见过的,甚至是以世俗化著称的土耳其我觉得与之相比都有所逊色。不仅饮食上无所禁忌,甚至在博物馆里,到处都陈列着前卫露骨的艺术作品,在部分街区,有一种来到了巴黎的感觉。而在另一些角落,还能看到一些前苏联审美,更是让这里显得文化更为多元和包容。 离开阿塞拜疆 事实上,之所以把阿塞拜疆作为高加索三国的第一站,也是因为阿塞拜疆的特殊政治。因为阿塞拜疆对亚美尼亚有着极为强烈的仇恨,导致如果是先去了亚美尼亚,会极难入境阿塞拜疆,而亚美尼亚对阿塞拜疆的旅游经历倒不特别关心。但是这两国之间本身并不开放通行,所以为了去亚美尼亚,还得先到格鲁吉亚中转。 即便你生性不关心政治,但是在高加索,政治才是这里最大的景观。
2025-02-01 08:00:00
2024 年,是我大规模重构投资组合的一年,主要还是由于在新加坡的身份转变后,具备了投资新加坡房产的资格,从而让投资结构从简单的股债配比转向了更多元复杂并且加入了房贷这一杠杆的组合。 我的投资组合计算 我在思考投资组合的时候并非像部分人一样,只是把资产的一部分活钱作为投资资产然后仅计算这部分资产的涨跌。这种方式虽然计算上更加简单,但是实际上会出现股票账户翻倍,个人总资产却没啥波动的情况。所以我会把所有资产甚至是公司期权和公积金都算入投资组合中。 我不会记录每笔交易,因为不只是投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交易,记账不完整等于没有记账。但是我会大约每个季度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基于那个时间点的最终资产份额以及价格,构建一个 Snapshot ,这样我可以建立起一个「资产状态」的时间序列: 基于这些表之间的 Diff,我能够清楚知道任意两个时间段间,我做了哪些有实质性大变化的操作,一些小操作比如个股的小规模买入卖出则会反应在最终资金的盈亏上但是剔除交易本身的细节。 2024 的重大操作 更换券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防御,我在 2 月从富途彻底转到了 IBKR , 转仓方式是现在富途先全部卖出所有股票然后买入 JEPI , 然后通过 JEPI 这一更稳定的 SPY 载体, 转仓到 IBKR。 原本的预期是这样做,可以在 SPY 不暴涨的情况下,最小化中间时间的收益损失。且不用付高额的银行电汇手续费。不过转仓时,SPY 有了一些下跌,所以马后炮看,远不如当时直接换成现金,再在 IBKR 买入。不过好在最终损失也不大。 大规模买入美债后再卖出 2024 年中的时候,10 年期美债利率已经来到了 4.9% , 在上半年我一直在构建我的债券阶梯,具体方法是定投买入从 1 年期到 15 年期的美债,每个期限的美债份额固定。这样做就几个好处: 我每半年都会有一大笔美债利息到账,可以继续拿来投资。 如果我都采取持有到期的策略,我在未来 15 年每年都会有一笔美债到期,我可以根据当时的利率以及市场,决定是否继续买入新的 15 年美债,抑或是直接投资到股票市场。 如果人生出现了变化,需要用到大笔资金,由于我是在利率非常高的时候买入的美债,且平均期限才 7.5 年,我亏本卖出债券的概率非常低,可以直接把这部分美债作为活钱来用。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策略非常明智,我最终走到了第三步方案,在 8 月因为要准备购房资金清仓了刚建完的美债阶梯。巧合与惊喜的是,在 2024 年 9 月的时候,美债利率还不降反升了,而我的美债都是在 9 月之前卖出的,所以还躲过了一波下跌。最终以盈利几千美元结束了这笔因为生活改变引发的混乱操作。 精简持仓,专注两大指数 过去我虽然相信指数是穷人的最强武器,但是依然忍不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信念之上做一些微操。比如买入 JEPI。 JEPI 是在 SPY 基础上执行 Covered Call 策略的类指数基金。它的好处是,在指数震荡或者下跌或者微涨的时候依然能盈利,暴涨的时候会损失超过正常范围的涨幅。所以它可以被理解是一个更为稳健的 SPY 指数。但是 2024 年是美股疯涨的一年,所以这个策略就不生效了。
2024-12-10 08:00:00
重新思考 Go 系列:这个系列希望结合工作中在 Go 编程与性能优化中遇到过的问题,探讨 Go 在语言哲学、底层实现和现实需求三者之间关系与矛盾。 前言 过去一段时间,在大量的线上服务 case study 过程中,逐步深入了解了如今的业务 Go 进程是如何在一系列繁杂的基础设施之上运行的。有些表现在意料之中,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发现。 我很喜欢一个叫做「 机械同理心/Mechanical Sympathy 」的概念,大体的意思是你必须深刻了解你的程序/机械装置是在一种怎么样的环境下运行的,设身处地地在这个运行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帮助你写出更好的程序,或是解答一些奇怪现象的原因。 本文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构建这份「机械同理心」。 程序能使用多少计算资源?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大多的计算平台都会要求你建立服务的时候就指定好「需要的计算资源」,但这与你的「能使用的计算资源」是两件事情。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大部分人现象,甚至都不是一个常量,也无法使用公式简单计算。抽象地讲,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指的是内核 Cgroups 以及容器调度平台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设置。这是硬指标,大部分时候也是常量。 「地利」指的是部署的实际物理机的繁忙程度。 「人和」指的是写程序的人得在能够有更多计算资源可用的时候真的让自己程序用上这些计算资源。 接下来我们逐步分节来详细探究这个问题。 被封装的 CPU 谎言 在 Oncall 中常见的一个误解是,研发人员在容器平台上申请了 4 核 CPU 的容器,然后自然而然认为自己的程序最多只能使用 4 个 CPU,于是按照这个计算能力去估算需要的容器数量,以及对自己程序套上这个假设进行参数调优。 上线后,进到容器用 top 一看,各项指标确实是按照 4 核的标准在进行。甚至用 cat /proc/cpuinfo 一看,不多不少刚好看到有 4 个 CPU。。。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只是容器平台为你封装出来的一个美好的假象。之所以要把这个假象做的这么逼真,只是为了让你摆脱编程时的心智负担,顺便再让那些传统的 Linux 观测工具在容器环境中也能正常运行。 但是假象终究不是真相,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是想要去编写极致性能的代码,你会发现这些封装出来的抽象把你的理解带的有多偏。 我到底能同时使用多少个 CPU ? 在 K8s 的环境里,CPU 是一个时间单位而非数量。正常情况下,一个拥有 64 核心的机器,你最多能同时使用的理论 CPU 个数是 64 ,即便你创建容器的时候申请的是 4 核。
2024-10-18 08:00:00
TMB - Tour du Mont Blanc 很多年前就听说勃朗峰周边有一条多日徒步线路,从霞慕尼出发,环绕勃朗峰徒步一整圈最后回到霞慕尼。但是由于很难请到这么长时间的假期,所以一直没能如愿。甚至四年前的时候还去到过霞慕尼,但是那时候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景点,简单去了下南针峰从山顶观看勃朗峰。那时甚至都霞慕尼这个地方大头来头,也没来得及在当地住一晚细细品味它的户外氛围。 今年十月,终于得愿完成了这条此生必去的徒步线路。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考虑,我在网上订了一个包含了住宿餐食和山地向导的国人徒步团,基本把除了走路之外的麻烦事都帮我解决了,每天就是到点徒步,到站睡觉。唯一的遗憾是,这次走的是所谓的精华路线而非完整路线,大概只覆盖了完整线路的一半左右。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以个人的形式重新完整走一次这条线路。 行前准备 身体准备 在 2024 年前半年的时间里,颈椎病让我的身体状态特别糟糕,别说徒步,感觉长时间的伏案工作都已经很成问题。所以我上半年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锻炼身体和用各种手段治疗颈椎病上。这也让我的身体素质得以迅速提升,刚好在九月已经恢复到几年前的水平。 由于长期居住在新加坡,所以很难找到一些较大强度的多日运动能够来测试我的身体状态,这次,我也是拿 TMB 来为我半年的身体训练做一次压力测试。说实话,在去之前,我是做好了不行就撤退的准备。所幸的是,我不仅没有撤退,甚至走的还算是在队伍的前列,这可能是整趟旅程最让我高兴的事情。 装备准备 十月 TMB 的气温大概在 5 度到 20 度左右,我最后真正用到的装备有: 防护层 1 件 Patagonia Boulder Fork Rain Jacket 1 条 Outdoor Research Ferrosi Convertible Pants 1 条 KAILAS 徒步裤 中间层 1 件 Patagonia Down Sweater 1 件 Patagonia R1 贴身层 1 件 Decathlon 美丽奴羊毛 T 恤 1 件 Smartwool 美利奴羊毛衣 1 条 Icebreaker 美利奴羊毛裤 2 双 Smartwool Full Cushion 美利奴羊毛袜 4 条 Smartwool 美利奴羊毛内裤 徒步装备 Hanchor MARL X 轻量化背包 Salomon X Ultra 4 Mid GTX 徒步鞋 Black Diamond Distance Carbon Z 登山杖 其中,Patagonia 的 Boulder Fork Rain Jacket 配合 Hanchor MARL X 防雨背包,绝对是提升我整段徒步旅程体验最大的装备。在风雨雪交加的情况下,我没有一次用到雨衣和背包防雨罩。在降水量最大的一天,也只是导致了我中间层羽绒个别地方略微湿润,背包里非常潮湿,但是都没有明显进水的迹象。考虑到我非常讨厌行动受限的感觉,这两款装备的互相配合基本能让我在中等程度降雨量的情况下,都维持自由行走的状态。
2024-04-07 08:00:00
特摩索斯(Termessos)位于土耳其南部城市安塔利亚的北面大约 30 公里,是一座起源神秘,消亡也神秘的深山古城。它第一次被历史提到是在公元前 333 年亚历山大大帝包围这座城市时,但即便是征服了希腊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并未能成功征服特摩索斯。 特摩索斯建于海拔 1000 多米的山口位置,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完善的水利设施,所以即便被包围也只需要一小只军队便可守卫,这帮助这座城市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得以一直以独立城邦的状态存活下来。一直到公元 5 世纪的一场地震摧毁了这座城市的蓄水库,导致居民不得已陆续搬迁,最终荒废并被人们所遗忘。一直到 19 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才重新发现了这座城市,但即便到今天,特摩索斯一直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旅行目的地。 我知道特摩索斯,是机缘巧合在 YouTube 搜索安塔利亚的视频时,偶然间看到了一个特摩索斯徒步视频,即便画质极其粗糙,依然还是被这座山顶古城给震撼到了。更因此将安塔利亚作为了土耳其旅行的其中一站。 到达安塔利亚,我们在 Airbnb 上约了一个本地向导 Onder 带我们开车到达北部的居呂克山-特摩索斯国家公园,从国家公园徒步前往特摩索斯所在的山顶。Onder 的本职工作是老师,但十分热爱特摩索斯甚至他的硕士论文写的课题便是特摩索斯,所以业余时间也通过做特摩索斯的向导赚点外快。 虽然特摩索斯的城市部分主要集中在半山腰和山顶,但是山底相当于这座城市的郊区,和现代城市的郊区一样,往往是平民的生活聚居地。 首先看到的是城市的宗教区域,哈德良庙,但如今只剩下了一扇门孤零零地在山脚下伫立,既神圣又凄凉: 在哈德良庙的另一边,是居民的墓地区。特摩索斯的墓十分有特色,都是以露天石棺的形式“展览”在地表之上。石棺的雕刻也别有一番讲究。 普通平民的石棺是以两个太阳加中间方块的形式,太阳是特摩索斯的标志,这里也被称之为太阳城: 而士兵的石棺会在太阳上增加武器的标识,寓意太阳的捍卫者: 无论是平民还是士兵的石棺都略显单调和同质,特别是人死后,棺材还会被摆在地表被长久展示,这导致石棺本身变成了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化身。如果没有钱请不起好的雕刻工匠,就靠战斗获得荣誉来装点自己的石棺。如果有钱,就极尽工匠精湛的工艺让自己的石棺变成华丽的艺术品: 又或者是更为有权势的领袖,可以直接在岩壁开凿更为壮阔的仰望式墓藏: 考虑到两千年后,我们还依然在为他们的石棺赞叹,当初他们的「虚荣」如今也被岁月洗涤成了「实荣」。 沿着山路,陆陆续续会走过众多城墙和古罗马式引水渠,以及如今已不知为何物的废墟: 在半山腰,还能看到一个保存地非常好的体育馆遗址: 以及曾经的祭坛: 接着便来到了特摩索斯城市最最核心的基础设施 —— 蓄水库: 由于地震已经毁坏了蓄水库很大一部分,所以今天的蓄水库为了维持稳定,能够看到有很多人工固定的痕迹,但是能够两千年前在一个山顶开凿一个如此巨大的地下空间还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大约花了一小时的路程,便可抵达特摩索斯的山顶,在一个转身间,看到了我在土耳其见过的最震撼的一幕: 特摩索斯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非常短暂,也没有名气,更没有对任何历史节点产生重要影响的小城市。特摩索斯的统治者也并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侯将相,甚至这座城市更像是纯粹的自治军事城邦而非君主制的王国。但是如此小的城市居然会为了其居民建立如此恢弘的一个剧场。更何况这里不靠近雅典也不靠近罗马,地处希腊世界的边陲。 站在特摩索斯的山顶上,我眼望着希腊文明的「边际产物」,如同看到了一个外星文明一般陌生。从山脚下看到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山顶上对自然与人类文明极致的审美表达。特摩索斯的居民在群雄逐鹿中维持了独立,依靠工程学知识建立起了少见的防卫居住一体的水利设施,甚至还在这种山城里建立起了不输其他同等规模但地处丰饶平地的希腊城邦的剧院。 我在之后的土耳其境内的希腊化古城邦旅途中,也遇到了更多比特摩索斯大得多,恢弘得多的城邦,但是特摩索斯一直是最特别的那个,也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以特摩索斯作为我在古希腊-罗马世界的游历起点,很难想到比这更好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