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22:38:31

首先来复习一下一张图片,我之前很多次在星球里分享过,其实和认知曲线有点类似。

叫做技术成熟度曲线,又叫盖特纳曲线。说的是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一项新技术发展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
从早起的野蛮生长,到黄金时期,再跌落低谷,然后缓慢爬升,最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大众熟知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同样如此,移动互联网浪潮也可以套上,一直到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人工智能等等。
我个人在房地产行业经历十数年,也有幸经历了几个周期,从早期野蛮发展,到后来的黄金时期,以及白银时代,直到最近几年的低谷,都是如此,有人说为什么我对房地产的未来发展依然这么看好,难道是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亦或者是身在局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甚至于言辞激烈的人认为我是个房吹。
正是由于我去年从事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的很多数据和体感比其他人都更有体会,并且我也是个普通消费者,所以我能体会到这个行业发展的脉搏,和切实的走势。
以前做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立项到建设过程,到最后的交付投入运行,一般都会非常顺利,这是因为处于行业的上升期,或者说是黄金时代。但是很多人包括当时的我自己并没有体会到这个行业是处在这个时期,想当然的认为这个行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未来也会一直这个样子。
当你经历过几个周期后,你就会有感同身受的深刻体会。到最近几年,交付项目或者说推进项目难度越来越大,从几年前,每每到要交付项目,都得脱一层皮。发展到最近这几年,项目推进都会让人脱一层皮,体感非常差,管理的摩擦力剧增。
现在一个稍微上点规模的项目,参建各方的团队动不动就得大几十号人,这种低耦合的合作团队更加加剧了项目本身的推进和建设。
所以项目延期甚至烂尾成为常态,即便能交付的项目也是一地鸡毛。
身为从业者,对这里面的细枝末节早已经了然于胸,但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个阶段都会经历的阵痛和低谷期。
想来,现在的地产行业仍然处于从高处坠落的低谷期,具体有没有触底,尚不明朗。
这十几年来,我同样是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消费者,眼看潮起潮落,现在无论是 web 3 还是人工智能,我认为都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只要你在一个行业深入的时间足够,你会有切身的体会,按照这个模型去衡量,一般都不会偏差到哪里去。
越早有清醒的认识越是好事,能很好地为你提供决策判断依据。
上文:调整写字的作息和节奏
2025-11-09 22:36:49

之前我一直用 「写作」 这个词来定位我在公众号和星球里更新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觉得在互联网上写字和传统意义上 「写作」 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以后将用 「写字」 来定义我目前的写作行为,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为了做个区分而已。平日里我们如果用写作,大家会默认以为你是那种写书或者出版业的那种写作,而说 「写字」 就相对随意的多,也符合目前在互联网上的这种码字属性,更多的是随性而动,没有那种严肃、刻板。
最近我的写字行为遭遇到了一些挑战,之前作息时间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写字的时间也只能跟随作息做一些调整。
也曾经尝试过在早上写作,但是按照现在的作息,那得起床非常早,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就能在那个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白天基本上很少有时间用来写作了,所以目前只能讲写字的时间放在晚上。
我也观察过不少长期更新的写手,他们的大部分推送时间其实是大早上,想想这个时间其实很难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作,所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前一天把文章写好,编辑好,设置成定时推送。有的甚至在周末抽出大段时间连续写好几篇,然后一周其他时间只需要编辑好就行了。在也能在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保持不间断更新。
这种方式虽然在时效性上稍微差了一些,但是更加从容,我之前更多的方式是采用即兴创作的方式,写上就推送,定时推送的方式用的不多。
现在想来,定时推送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无论是对于人阅读还是推荐系统,能够有规律可循,那么就更加容易被人记住,也更加容易被推荐系统记住。
我已经在晚上写字并且推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晚上推送的坏处其实也非常明显,从数据上来看,很快这一天就要结束了,这一天的数据肯定不会太好看,而早上推送就会占不少便宜。
白天空闲时间很少,无论是运行星球还是公号,都得将时间挪到晚上,好像目前下班时间固定,相对而言,下班后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多一些,包括投资方面的内容也都得放在下班后的晚上进行,这就意味着得采用长期投资策略,制定好操作原则后基本上可以很少甚至不用操作。而平时,只需要关心行情走势是不是和自己既定的相符,如果一旦出现重大偏离,再做出策略调整。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也能避免陷入短期波动焦虑中。
无论是副业还是投资,我构建的都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形式,虽然在短期可能难有作为,但是结合职场人的实际情况,这可能是最符合职场人的副业方式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写字这件事本身就很难取得成果,除非你是全职做这一行的,那也就不在副业这个范畴了,把副业干成主业虽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我依然认为主业工作依然不能马上放弃,除非你的副业已经足够强大,并且时间和精力上不允许你两者兼顾。



2025-11-08 20:05:55

若是在几年前,说这个话题,肯定不受待见,以为那时候大家的工作收入就已经足够可观,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八小时外还要赚钱的事情,并且想当然的以为,未来收入还会每年持续增长,好的年份,真的会涨 20%。
但是我们低估了经济周期的威力,行业周期的威力。疫情后的这几年,很多人降薪,甚至面临失业和还贷款的双重夹击,不得不同时打几份工来维持生活。
以往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已经告诉我们了,经济是过几年就要来一下子的,而且终究会进入低速发展时期,甚至是经济萎缩时期,这种波浪式的发展早已经是被验证过的了。只不过过去 20 年的告诉发展让很多人忘了这个基本的规律。
现在就开始,甚至是今早开始构建八小时以外的一种的商业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可以从小处着手,久久为功,享受时间的福利效应是最好的,同时间来换钱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获得收益,但是长久来看,无法实现边际成本递减,也就不太可能大规模复制,形成规模效应。
这些年,我在互联网上四处游荡、观察,我看到的两个商业模式至少是可以实现这种的效果的。
一个是投资,在前期虽然投入本金很小,收益也会非常小的情况下,很多人是看不上的,但是只要坚持下去,随着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本金的增长随着时间的福利效应显现出来,会出现指数级增长。当然,你得考虑投资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种,具体投什么,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总之,以 10 年这样的维度去考量大概率不会犯错。
另一个就是构建于互联网上的模式,互联网的传播成本很低,甚至于接近 0,一旦你的商业模式构建在互联网上,就能搭上便车,而这几年人工智能大部分也是依托于互联网来实现的,很多人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早期的先发优势,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商业模式,能用极低的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当然,依托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很多种,比如创作内容,写字、拍图片、拍视频、做教程等等。最重要是要找到适合你的。就像前面说的,这两年我见到了不少人,利用人工智能的信息差,实现了不少商业模式,并且真的赚到了钱。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继续发展,围绕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还会更多,机会也会更多地显现出来,就像十年前移动互联网发展一样。
作为一个普通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模式不容易,首先,你还是得学习一些基本的支持结构,了解你想从事的领域才行。
2025-10-28 08:29:30

说一下最近我在星球里和朋友圈都分享的一件事情,具体不细说了,就是一个叫 nof1 的公司在做一个实验,将全球 6 个顶尖的 AI 大模型对接到虚拟货币的投资交易所账户,每个账户里充 1 万美元,设定好一些限制性条件,然后让他们各自自己做决策来投资,每一步操作和都会在网站上公布 (https://nof1.ai),所有人都能看到,期限是下个月截止。
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工智能具体在投资领域的表现怎么样,他们是怎么考虑的,而且能明显看到差异性。感兴趣的你可以去网站上查看详细情况。
截止到目前已经进行了 10 天左右,来自中国的两个 AI 大模型 DeepSeek 和阿里 Qwen 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今天下午实现了资产翻倍,而来自美国的另外四个 Claude 、Grok、Gemini 、GPT 表现均不佳,在通用领域被认为目前最强的 GPT 目前垫底,亏的还剩三千多美元,前两天一度亏到只剩两千多美元。
目前行程过半,各家表现着实让很多人打脸,大家现在都关心的是,最开始给他们设置的是什么限制条件,这个实验结束后,官方会揭晓。
这个实验到目前的情况来看,让老美人工智能业界大跌眼镜,当然,你可能要说,不同的 AI 产品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
是的,但是也不得不说的是,中美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处于齐头并进的领先地位。好像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和这个没关系一样,当然事实上肯定不是,只不过那些微弱的声音小到我们根本听不到。
这个实验同样也告诉大家,之前可能有人听说过量化软件,也就是在证券市场上,设定好一些参数,然后电脑会自动帮你按照这个设定的条件去买卖,比如跌到什么价买,涨到什么价卖,当然还有更多参数可以设定。
而这一次不同的是,或者可以说是更进一步的是,以后直接可以调用 AI 产品的 api 还实现了,而且人家还有思考的过程,相对于量化交易,更加智能一些,他们可以模仿人类思考来做决策,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
当然,既然是实验,说明还有很多的玩法和调整的空间,从目前都数据表现上来看,前端时间虚拟货币的调整直接将几个 AI 模型整的挺惨。当然,也有其他人已经开启了类似的实验。
可能到年底前,用 AI 来代替人类去投资,就会走进现实,并且真的能帮你赚到钱。当然,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你看,也有的模型亏的裤衩子都快没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AI 走进我们生活的各种场景,正在加速到来。
推荐:房地产行业还有未来吗 上文:金九银十的房地产数据来了
2025-10-25 08:34:59

每月 20 号统计局的 70 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发布已经有两天了,波澜不惊。房地产行业的总数据也来了,和体感的差不多。
以往好的年份,金九银十是房地产行业的关键月份,大量的交易会在这两个月完成,因为年初很多拿地开发的房子,到这个时候差不多上市交易了。一手房数据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看了,毕竟强制不允许涨价降价等因素比较多,而二手房交易数据更加具有市场参考因素,毕竟只要买卖双方同意,就能促成交易。

同样的,100 表示持平,高于表示增长,低于表示降低。比前几个月数据更差的,这一次 70 个城市价格全部下跌。10 月份已经进入下旬,数据可能和 9 月差不多。
因为宏观上,数据还在下跌通道中,所以最具代表性的 70 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就不太可能好。

从上图可以看到,距离持平的正负 0 水平线越来越远。所以说,企稳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还在量价齐跌的通道中,无论是全国房企还是地方城投,都投不动了,你可以关注你所在城市的土拍情况,是不是一样惨淡。其他数据走势我就不贴了,感兴趣的自己可以到统计局网站去看。
作为一名长期房地产从业者,无论从个人体感还是宏观数据来看,整个行业的出清还没有结束。现在很多人担心的是,我们会不会陷入和日本当年一样,失去的 30 年。如果这要这么长时间,那么将是非常悲剧的。意味着大批中产返贫,伴随着的是大量失业人群以及后续一系列的问题。
日本这些年应该说还没有完全从当年下跌的后劲中摆脱出来,本来安倍经济学有望让日本摆脱当年的下跌陷阱,可惜日本证券更迭频繁,政策被迫中断,甚至左右摇摆不定,客观上让这个复苏的周期拉长了。
大家现在寄希望于 2026 年,新的五年计划出台,2025 年基本上不太可能扭转现状了。联想到这个月万科的动荡,这个房地产优等生都已经如此狼狈,你还能说啥。
作为从业者,也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是这一股洪流中无法独善其身的一员。且行且珍惜,顺势而为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2025-10-23 13:37:28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奋斗,要上进,要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当下经济经历低谷期,之前的高歌猛进戛然而止,更多的人甚至朝不保夕,那个不太理想的工作也摇摇欲坠,这让人看不到希望,年轻一代,更看不到未来在哪里。
这两年我见识了不少人,想法其实早已经看开了,甚至于前几年经济好的时候,就已经和自己和解了,刚开始我很好奇,忍不住问,前些年经济行情好,为什么还愿意就这么躺着。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是所有人都整天想着奋斗的,有时候停一下,享受当下的生活,无不是个好选择,甚至就此停下,将更多的热情和注意力倾注在生活上,也不是不可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
你无法要求被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多样性本来就是人类应该遵从的基本原则。
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流行后,干掉了不少传统行业,很多人不愿意再从事以前的行业,因为拿个手机开个直播就能月入过万,大量的人都被这样的信息轰炸,并且信以为真。虽然现在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已经数千万级别,你说他解决了很多就业吧,好像也是,但是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无法覆盖生活成本。
原因很简单,任何在线上的资金,都是通过线下的生产活动取得的,哪里有那么多榜一大哥,榜一大哥的钱也是要挣的,不是大风刮来的。
做过新媒体的人都知道,最终的商业模式也是最赚钱的商业模式,依然是卖货,而这些就不得不链接线下,工厂、流水线、物流、售后等等。所以,想当然的以为,用一个手机就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其实并不太现实。这是现实情况罢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些热衷当下生活,将注意力放在身边的事和人身上,是一种更加值得被尊重的生活方式,踏实,不虚无缥缈,不被线上束缚,远离那些纷纷扰扰没什么不好,回归到生活的本质上去。
即便在别人看来,好像是一条咸鱼,放弃了奋斗、放弃了当下时兴的那些玩意,劈柴、喂马、耕地、吃饭、睡觉,专注于那些人最本质的核心。
上文:空调一夜转向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