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13:02:58
朋友,国庆假期快乐。
在半个多月前,我尝试了一个App团购的项目,但项目似乎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兴趣。
在我的项目设想里面,App团购肯定是有机会的,但需要找到用户的痛点是什么,就能够把项目推出去。
在复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个设想之中。
连用户需求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根本没法承诺一定是有机会的。因为我连用户需求都没搞明白,仅凭自己对事情的感受,而忽视了最根本事实:所有产品/项目的成功,都是用户主动性选择的结果。
这种思想我在不少文章和书里面都曾经读到过,叫做自我认知的偏见:人会偏向于按照自己对事情的认识,认可「自我感受」,而忽视最核心的问题。
从书中读到的,跟实践中得来的,在我的经验体系中,完全就是两码事。
从别人的实践中接受知识很容易,但在实际项目中接受与自己认识相反的知识,却非常的困难。
我可以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引用各种名人的思想,显得自己非常「聪明」,但到了实际项目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新的项目的来源,一定是完全基于对于用户价值的理解,找到用户、找到需求、找到需求跟用户匹配的场景。如果需求是来自于别人的经验、已成功的项目或者是行业报告,那不得不说,这会是一个很平庸的洞察。
正如张一鸣一直讲的:做一个 ego 小的人才会有大的格局。能在现实与自我感受矛盾与冲突的时候,选择事实而非自我感受,很朴素的道理,却少有人能做到。
在我计划中的另外一个线下的近景魔术项目,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我觉得一定会有需求,因为有朋友成功举办了一个小型的音乐节。
只能说是幸好项目还没开始做,否则我还是会使用错误的方法继续贯彻错误的思想。
在我以「项目一定能成功,因为别人已经成功了」的思路去规划一个项目和产品时,就陷入了「自我感受认同」的错误,很大概率上难以达到期望。
上面的思路,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我参考别人的方法起号却流量很低、为什么我的想法很好但没有用户等等。这根本是站在了用户价值的对立面,从自己对事情的感受出发,丝毫没有想到用户对于事情的感受和理解,自然会遇到这些让你感到痛苦的问题。
别人的成功,不等于你的机会最先出现在🍺 IceBeer。
2025-09-17 16:28:01
判断一款产品有没有价值的唯一条件,是能有效匹配用户需求。凡事在验证后发现是臆想出来的需求,会被称为是伪需求,有效的需求会才会被进一步验证、细分和具体化。
推演到最开始,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抓住变化窥得其中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是作为一名独立开发者所最需要关心的。
那么,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呢?
主要有三个途径:1 技术的变化 2 文化变化 3 自我的变化。
今年的苹果的新品,我最喜欢的是 AirPods Pro3,一方面是从工业设计角度重构了耳机入耳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心跳传感器。
对我来说并不喜欢戴手表,因此在健身的时候并不会太在乎心率,由于我太过于 I 了,耳机反而成了必备的,每次去健身房一定会打开降噪选一期播客听。
在 AirPods Pro3 增加了心跳传感器后,心跳能够作为健身的实时反馈,今天目标完成了没,结合我的身高体重、体脂率等换算出今天运动消耗的热量,以及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出一套更加科学的健身教程。
技术的出现,让我出现了这些更加具体的需求。
在入手 AirPods Pro2 了解到有运动传感器时,我就开发了一款能检测低头的产品,用于矫正我在工作时脖颈压力太大的问题。
同样 AI 与 AirPods 的结合,也出现了有趣的玩法:外区的 AirPods Pro 在 Apple Intellgence 的加持下已经支持了同声传译的功能,也就是在佩戴 Airpods 时,无论交流的对方说的是哪国语言,你听到的都会是中文。
技术的变化会带来的需求变化是最明显可见的。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游戏王》这部漫画,后来分享给周围小伙伴看之后,我们就会一起满城到处溜达寻找能买到卡牌的玩具店。
当时在学校比较流行的还有战斗陀螺、四驱车、悠悠球等的小玩具,在他们看来游戏王纸牌并没什么意思,也如同我们看他们不如游戏王好玩一样。
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版,但是我们会选择 40 张纸牌很快乐地做在一张桌子前玩到天黑,并模仿漫画中赢家能从输家卡牌中任选一张拿走。
其他的同学也一样,有的在球场打到天黑,也有的在家玩电脑,不同的兴趣之间就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不同的小圈子之间在需求层面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园班级里面,把这种文化的差异投射到社会中,就会发现会有无数种文化:车友群、果粉、骑友等等。
当社会文化因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
本季番《胆大党》第二季热度很高,漫展上就会逐渐出现其中的人物,对于 cosplay 外设的需求就会增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低层级的需求在被满足后,往往就会去追求更加高级的需求。
对于食物的功能性需求满足了,人们就会去追求吃饭的环境、餐具的摆放、餐品的外观、口味的层次感等等,就不会再因为吃不饱饭而感到焦虑。
在我眼里一条爱马仕丝巾的价值可能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别人眼里可不一定这么想。因为我仍然处于比较低的需求层级中,而别人早已满足了低级需求,开始追求品牌的溢价。
在这套理论将人划分为几个层级,所处在不同层级的人核心需求不同。就如同一款 App 有的用户看中的是功能,有的用户看中的是价格,有的看重的是交互。
当一名用户从对功能的追求,到了对交互的追求,可能你的产品就会失去这名用户。因此你需要的是抓住对功能有需求用户的核心场景是什么,在场景下猛功夫,就能获得更多相同的用户。
当从低层级到了高层级时,人往往会很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就会诞生全新需求。
所谓的刺激起来的需求,都会随着刺激的减少而逐渐消失,不存在的需求就是不存在。
你的产品能在那种程度上让用户满意,取决于你对新需求的把握能力。千万不要再去幻想用户有哪些需求了,看看周围的变化,就能发现不少可以实现的有趣的产品。
–>END
我最近在做一个精美独立产品试用和团购的实验,如果试验成功我会尽快上线相应的产品,目前我已经联系了多款产品参与团购(flomo浮墨笔记、白描等),独立开发者或者对产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下面二维码加群。
2025-08-09 20:53:25
拉着窗帘,上午的空气显得格外沉闷。
天气预报里说今天会有大雨,屋里的我完全感觉不到,空调吹到身上的凉意,并没有感受到下雨天应该有的潮湿气息。
一杯加了好多冰块放了几片柠檬的玻璃杯,外壁上厚厚的水雾,提醒着我窗外应该是知了都闷热得吵叫不停的夏天。
一整个星期时间里,只有这短暂的几个小时完全属于我自己。
在三十五岁这个时间段,身边就会认识各种人,有的人已经是知名企业的高管、有的人在自己创业开始展露头脚、有的人在体制内正处于爬坡状态、有的人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有的人热爱运动、有的人跟小时候一样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全世界地旅行、有的人在山区支教、有的人在陪小孩、有的人在失眠 …
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距离人生的结束还有很长的路。
身处于迷雾之中时,就会因为看不到远处而丢失坐标,不知道如何做下一个选择,也不知道现在的方向对不对,会有种卡住的感觉。游戏里的战争迷雾,通常去过之后一切就会明朗,如果开局不去探索的话,敌人从哪里来可能都不知道,只能被动的防御。
而持续的被动防御,找不到出招的对象,才是最累的。
在我很小的圈子里,那几个「过上了更好人生」的人,他们都具备一个共性:有很稳定的内核,不会因一些琐事而 burn out。
他们有了充足的心力作为支撑,就能在更加困难的时候坚持走下去。
李翔在纪录片《激流2》中引用过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坚持自我是好的,但不去适应环境的坚持自我,是愚蠢的。
在我的小时候,常被父母说心眼太少,要多学学别人的家的孩子。于是我刻意就让自己保持敏感,留意别人的评价,感受来自别人眼神的深意,并不断地以此鞭策自己。小时候就建立了一套极度依赖于外部的自我认识系统,别人的看法构成了我的看法,而这是作为一个能够自省的「好孩子」的标准。
我靠着这个脆弱的系统,一直到了二十多岁。期间,来自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讽、房东的抱怨、同事的打趣、领导的不满,每句话都在内心膨胀,压过了成功带来的自我肯定,为了赢得好的评价,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哪里出现问题就立马冲过去,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给别人造成困扰。
也就是,我希望成为「别人眼里」的完美的人。
于是,我就是那种「在维持所有人情绪安全的前提下,不断牺牲自己」的人,没人问我累不累,大家只希望我能继续「稳」。
我已经不记得上学时导师给过我哪些指导,但导师这个词显得格外的有分量。
「别人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那是别人的课题,关键是你怎么想的」这是导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
在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研究方向,但无一会因无法快速掌握而失败。
「课题分离」的方法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改善,并意识到了自己系统的亟需矫正之处。
别人怎么看我,那是他的事情,我是否要接纳他的看法,是我的事情,两者本身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即便是别人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是我的自由。
坚持自我,在有些时候也是愚蠢的,因为「自我」此前可能并不存在。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主角 Cobb 在电影的开头就讲了一句话
一个想法就像病毒,顽强无比,感染性极强,再细微的念头也会生根发芽,它能塑造你,也能毁灭你。
当新的思维方式出现后,就像病毒一样在原来的系统中疯狂生长,就会让原本的系统变得脆弱,新生长出来的跟旧有的还会出现不兼容的情况。
以至于我会很分裂,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身体好像会自动运行脚本一样,还会按照之前的套路去做,出来结果后悔恨不已。
带给我两个最为显著的问题:一是做事时而符合之前系统,时而符合新系统,让我感觉很分裂;二是我经常处于拧巴状态,把自己淹没在机会成本中,故意拖延做选择的时间。
我不知道电影中 Fischer 是如何一觉醒来就全然贯通了被植入的念头,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一切都要慢慢来才行,要是有意念植入这种方法,那真的是太方便了。
我有一个老毛病,在消费中习惯的用性价比来衡量,明明有条件,也会选择没苦硬吃,故意给自己造几个困难,看来那句老话「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真的是害人不浅。
不过,每次的冲动消费都会让我感觉真的很爽,不是说花钱很爽,而是好东西的体验真的很好。
消费不是为了买到什么产品,重点是带来了哪些更好的体验。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我明明知道这一点,但有时候大脑故意跟我作对。
旧的系统还在隐隐约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据说每七年人全身的细胞都会全部更新一次,是不是在几年后,这些就系统就会被新的系统所取代?
那时候我可能就已经快要四十岁了,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看来,我会是怎么的。
算了,这些都不重要。
他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他的自由,而我,更想去看些从没没见过的东西。
换个角度,用体验来衡量人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杯子里的冰块已经都化成水被我喝完了,泡过水的柠檬格外的湿漉漉,就跟窗外的大雨一样。
窗帘拉开了,属于我的时间结束了。
2025-08-03 23:48:00
程序员是世界上最依赖确定性的职业。
前两天我在逛 reddit 时看到国外一名前端小哥的吐槽:
每周我们按照需求文档和 Figma 设计做功能,今天上线,第二天就要重构——因为有人又改需求了。
…
我们要重新做第十次,只因为产品自己都没想清楚想要什么。
看来全世界不论是哪里的公司,都有不停改需求的习惯,程序与业务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共同所面临的历史性问题。
程序设计是一条因果链。之所以会对变更需求存在抵触情绪,是因为之前的沟通中已经明确了需要的输入是什么,流程怎么走,每个分支如何捕获、错误如何处理等等每一处逻辑,一旦其中一个细节发生变化,整体都会受到牵连。
可以说,没有非常确定性的需求,就无法正常完成工作。
也因此,程序员会对确定性的细节有极强的执念,不能拿到事情的每一处细节的做法,就不清楚应该怎么完成工作。
编程是面向确定性的工作,而业务则完全相反,业务是在随机性的市场中动态地获取信息并转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研究如何通过不确定性获益的工作。
业务会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调整就意味着会优化原来的工作流,也就会调整对原有技术产品的需求。
在公司层层信息过滤后,对于「保护」在内部的程序员来说,只需要知道确定性的结果即可。
然而,编程之外的事情,并不像程序设计的那样,可抽象、可预期、可复用,一切都是动态的,毫无确定性可言。由于一直处于确定的环境中,长期就会生成「逻辑闭环」的思维,产生一种幻觉:稳定才是常态,变化才是例外。
职业的思维逐渐会主导自己,成为行为和思考的方法。
确定性给出了一个静态的思维模型,模型的背后是对波动性的不理解和厌恶,是对所不能控制事情的合理化,会天然的认为随机性的事情也会在自己掌控的范围之内,无视风险,一旦出现了偏差就认为是世界错了。
如 reddit 帖子中的用户,会恼怒于需求的变更,为了确保自身思维的正确性,建立起一种需求变化快等于团队不靠谱的逻辑,来解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法并没有问题。
用这个思路来看,我意识到非常多确定性带来的习惯:
总之一句话,就是句句不提自己的问题,错的是这个世界。
未来会杀死我的,从来不是世界有多混乱,而是我一直活在一个「需要一切都确定」的幻想里。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义务按照我理解的方式运行。
真正需要升级的,也许不是需求文档和业务模式,而是自己的操作系统。
–> END
会杀死我的,是确定性最先出现在🍺 IceBeer。
2025-07-31 20:54:30
我的思路卡在了做 PC 软件之中。
做过的几款 App 都没能获得预期的反馈,一直苦于找不到原因。近期发现,竟然是因为我的思路出现了问题。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介绍 App 的时候说:这是一种新的范式,用户可以直接触摸到软件。
我丝毫没 Get 到这句话的点,觉得 App 只是一种轻量化的电脑软件,让用户能给随时随地地都能使用软件或者服务。
PC 产品设计的思路影响我太久,我一直以为这是正确的。
PC 产品设计理念是基于键鼠组合操作,与电脑的交互依赖于点击和敲击完成:眼睛盯着屏幕,一手握着鼠标,一手敲击键盘。
现在来看 PC 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任务型」产品,有固定的使用方法,用户的每次输入都会以特定的程序处理,输出标准的结果。虽然产品比较复杂,有着无数的菜单和功能,学习又很成本高,但能解决非常多的问题。
App 不是简化版的 PC 软件,两者的交互存在巨大的差异。
App 的核心是实时反馈,对设备环境、用户触控、输入等各方面做出实时的响应,可以是轻微震动、也可以说有力的震动,或者播放声音、动画效果,这种直接触摸到信息的体验构成了 App 的范式。
因此,在 PC 上很热门的产品往往迁移到 App 很难适应,比如说万能工具箱这类 All in one 堆叠功能的思路,很难让用户有种「我在触摸信息」的感觉。同样的,抖音的电脑端之所以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为它再将 App 的交互搬到了 PC 上面。
–> END
2025-07-14 20:45:31
先来看一个问题,小米汽车纽北跑圈意味着什么?
纽北是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简称,拥有170多个复杂弯道,地形复杂,而且刷圈的话要在时限内完成,对一辆汽车来说可谓是底盘调教、动力性能、高速制动、操纵精度等各方面的整体成绩。
小米作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全系都有刷圈记录,还在纽北而取得了 7 分 04 的好成绩,要知道保时捷 911 GT3 最好成绩也只是 7 分 04 。
小米纽北跑圈,就是在拿成绩告诉国产的车商:我不是说哪一家企业不行,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在国内汽车逐步普及的这些年里面,汽车是出行的替代词,包含了家庭、商务、旅行等几个场景。考虑到收入水平,性价比才是最重要的,空间要大,安全性要好,其他都不重要。这也决定了国产车不会花额外的成本去纽北跑圈,消费者也不在乎成绩是多少。
这次,小米在广告里面不再使用「年轻人的第一个xxx」广告文案,而是换成了「国内没有做过这种车」。
在这句广告的语境里面,是在强调车辆本身的性能,因为时过境迁,消费者已经迭代了好几个年龄段,对于汽车的印象和要求已经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你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爸爸来着一辆桑塔纳,追求的是不再风吹日晒,全家想去哪就去哪;而今天国内所有车都是换了品牌和外壳的桑塔纳,车企对消费者的认识还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消费者,看向海外的汽车市场,了解到了有跑车、越野、瓦罐等等。
小米汽车就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切入的差异化,别人都还在说沙发电视冰箱、5 秒破百的时候,用纽北战绩的硬实力说话:有本事来跑一跑?
小米汽车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案例。
当你要做一款新品的时候,先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当下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当下的方案跟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如果用户需要一款笔记 App ,你费尽千辛万苦做了一款应用,加上了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但你发现用户当下的方案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小,用户实际上需要的只是 Apple Note,那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差异化产品。更好的差异化,是瑞幸冷启动时删掉了第三空间体验转而提供外卖咖啡,就跟当时的咖啡出现了本质的区别,不用下楼走半天找星巴克,就能在需要的时候喝上一杯咖啡。
一个好的差异化选择,要远大于在产品上的努力,用户还在用更原始的、更低效的产品时,你就有切入的机会。
之前讲到过,从特定的群体中找到的共性需求,要远好于找到一个通用的需求,因为后者的场景太过于碎片化,不能用一款产品来涵盖全部场景。
特定的群体的待办事项,就是他们的需求,当前需求的解决方式,就是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找到当下解决方案与群体期望之间的差异,当你的产品与期望之间的差异足以让用户放弃之前方案的时候,就是一个好的差异化定位。
任何产品的启动逻辑都可以使用这个思路分析,最近银幕上最火的电影 – F1 The Movie。
虽然是好莱坞很俗套的剧本,但借助于影院的观影方式,拍摄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口碑好到爆的体验,因为「之前没人拍过这种电影」。
像小米一样做差异化产品最先出现在🍺 IceB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