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Ivone | 刘一峰修改

热爱互联网,喜欢研究技术,也喜欢自己做点小东西。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Ivone | 刘一峰的 RSS 预览

原来我和 AI 的能力结构,是同一种模型

2025-11-13 22:35:17

我将人的能力总结为一个名叫「N+1」的模型,其中,1表示所具备的核心能力,N 表示模块能力

原来我和 AI 的能力结构,是同一种模型插图

这个模型,我在无数的思想中都有看到过。

要理解其实很简单,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核心能力是能将事情的核心逻辑抽象出来,当我选择辅助以编码、数据库设计能力的时候,我就可以运用代码来实现我的抽象;当我选择辅助以实际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时,那我就可以通过文档将这种抽象跟团队沟通。这也意味着我可以通过能力模块来实现不同的职业身份。

从根本上来说,我的核心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用能力模块拼接组装,构建出不同的能力。当 N 足够多的时候,我就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种事情。

我一直以为,这个模型是作为人所特有的,直到看到了 Claude 发布的 Skills,AI 也开始了模块化自己的能力。

原来我和 AI 的能力结构,是同一种模型插图1

在 Claude 官是这么说的:

Skills 是一个集合了指令、脚本和其他所需资源的文件包,Claude 可以在特定的任务中动态加载所需要的能力,Skills 告诉了 Claude 如何完成特定的任务而不需要每次需要时都重复说明。

Skills 的出现,意味着 Claude 会作为核心能力,通过组装能力模块的方式,实现了与人类类似的能力模型

在 Skills 发布后,不少人还不理解 Skills 跟 Rules 与 Prompt 有什么区别,我举个例子来看看其中的差别:

当你有件事情脱不开身,同时又有别的事情很紧急的时候,你安排下属来做就一定会千叮咛万嘱咐,这个是 Prompt。当下属是从别的部门借调过来的时候,你还需要说明项目的背景和你的一些要求,这个是 Rules。而当你在处理工作中,发现传来的文档有非常多分散的数据,你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做出数据模型预测了明天的订单量,这个是 Skills。

在此就将 Skills 翻译为「能力模块」吧。

通过与能力模块的拼接,AI 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拓展能力。

早期的 AI 是完全做不到知行合一的,只会通过聊天的方式,告诉你一些很不切实际的方案,因为 AI 自己不需要实际执行;过去 AI 只能给出方案,但无法验证方案能否落地;现在借助 MCP 的多工具协同与 RAG 的知识回调,AI 已经能在现实中完成一整套知识的闭环;而现在 AI 完全能够做到「感知 – 理解 – 执行」的闭环,通过模型的核心能力,加上 MCP 和 RAG ,再结合「能力模块」就能很好地提出方案,在你的同意下按照方案执行。

原来我和 AI 的能力结构,是同一种模型插图2

此时,人与 AI 究竟还存在哪些差异,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回归到人最基础的「N+1」模型中,人的核心能力是应该是无法被替代的。

即便是 AI 具备全世界最前沿的科研能力,但 AI 无法成为我的「手感」。前文我也有提到过,「手感」是无法被表达出来的,而 AI 只能依赖可以被显性化的知识。就如同代码跑不起来,下意识地我就能猜到可能是哪里出问题,而 AI 目前还只能通过检索日志、编写测试用例的方式做排查。

因此,AI 只能是我的「N+1」模型中的其中一个 N,成为我的「能力模块」,在我需要时,通过我的「手感」来让 AI 给我规划可执行的方案,同时我的「手感」也会告诉我 AI 的方案究竟可不可行、能不能落地、落地有哪些阻碍等等,毕竟太多在暗处流动的知识,是 AI 所无法学会的。

🔚

原来我和 AI 的能力结构,是同一种模型最先出现在🍺 IceBeer

从饿了么改名,看懂什么叫「能力错配」

2025-11-06 22:21:34

从饿了么改名,看懂什么叫「能力错配」插图

饿了么改了个名,闹得沸沸扬扬,我觉得从改名这件事情里面可以提取一个很重要的观察。

要知道饿了么从来都不是一个外卖平台。

饿了么是一款解决终端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产品,美团也同样。饿了么的核心能力,是匹配需求、货物和运力,并能撮合在一起 30 分钟内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

饿了么从诞生起,就是在培养这种能力。

而之所以做外卖,是饿了么基于核心能力所延伸出来的最高频的场景,只有大量的需求才能快速地叠加手感,推动飞轮迅速转动。

当年外卖大战中死去的平台,在今天看来,绝大多数是因为能力的错配,而做不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可见,产品本身的价值,是极度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所以说,饿了么改名为淘宝闪购,淘宝的核心能力与饿了么高度契合,换个名字并没什么不妥,也不值得被过分解读。

把上面的这个观察落地到所有想做「一人企业」或者「独立开发者」身上,就可以被当成一面镜子,看清楚很多潜在的问题。

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就在投机:看到什么火就跟风着去做。自媒体火,就去做自媒体;别人做小红书能赚钱,就转投小红书。核心的驱动因素是 fomo,具体做这些事情跟自身能力有没有关系,并没作为一项关键思考,保持着一种「别人能做成那我也行」天真的愚蠢,以至于最后一点手感也没积累下来,就顺手把责任推给概率,说做事的成功率太低了。

之前有写过一篇独立开发者特别喜欢自嗨的文章,有提到过,不论是做产品,还是做「一人企业」,一定是基于能力的延伸,而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一定是在不断加强核心能力。

前面说到的手感这个词,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有很皮毛地带过,说白了,为什么别人能行而你不行的关键就是手感不足。

身边的人每天都在摄入相同的信息,可为什么就有人能得出不同的思考?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获取的信息源有很大的差异,而是他积累了很多「手感」,就能看透信息背后的事物。而当你试图去学习、去理解这种「手感」时,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即便是最聪明的AI也无法给你提供「手感」。

因为手感是一种基于核心能力的隐形延伸,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里,它是无法被表达、无法用文字和图形展示出来的知识。冰山模型就很适合对于手感的描述,所能被看到的能力下面是数倍于显性能力的手感。

你看到的无数的外卖小哥、小哥手机里的提示,都是饿了么的手感。

天天都被说烂的复利,通俗来说就是手感的累加。

很多人其实都是在做填空题,我要做xxx,这个xxx是来自于别人成功的故事,在脑子一热就跟风去做。从上面的观察来说,更重要的是做好选择题,自身是否具备能力,能力与所做的事情能否相关,手感是否在不断的累加,才是做好选择的关键要素。

🔚

从饿了么改名,看懂什么叫「能力错配」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如果你期待世界改变,那你就必须是变化本身

2025-10-20 16:24:30

AI编程

今年上半年我写的 AI 编程手册,修改了部分章节后在亚马逊出版了,不到一周时间进入了畅销排名前十(是的,又一个人生成就 Get)。

如果你期待世界改变,那你就必须是变化本身插图1

目前这本书只有 Kindle 渠道,如果你想阅读,可以在文末找到关键词,免费获得此书的电子版。

原来自己写一本到出版,并不需要沿用书架上摆着那一堆教我写作书里面的方法,原本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竟然能给我如此大的收获。

发布到 Amazon Kindle 平台的初衷,是前几天我在听播客的时候,主播说的一句话,她说:

你可以将事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能做到且我能做的很好的;第二类是确实做不到的;第三类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好的,因此你可以去尝试一下。

我反复思考了这句话。

在读到这句话之前,我习惯使用二分法来做分析,事情我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最后只会得到两个相互对抗的答案。

引入了这种灰度的思考法,实际上是在探索更多可能的机会:因为我不知道事情会怎样,所以我想先去试一下。

比如说:

因为我没做过个人IP,我可以先在几个平台上发几篇;因为我没做过独立产品,我得开发一款才会知道;因为我没写过书,我可以写一本出版试试 …

在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断地试探。

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小马过河一样,不论是老牛伯伯说水多么的浅,以及小松鼠说的多么可怕,这都不能成为做决策的依据,而应该是:我不知道水多深,得试试才知道,太深我就换条路走,水不深的话恰好满足了我的期望。

因此,如果你希望世界要成为你期待的样子,那么你就必须成为变化本身。先改变自己,然后去改变世界。

我做的事情究竟能不能改变世界,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试试。

🔚

如果你想要获得这本电子书,可以到我的公众号「知墨」回复「AI编程」获得。

PS:
今年 Vibe Coding 可太火热了,在第一版手册发布之后,免费带一百多位群友实际操作了使用AI开发小程序。现在我想免费帮3位朋友深入解决一下在AI编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有想聊聊的,可以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 跟我聊聊。

如果你期待世界改变,那你就必须是变化本身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别人的成功,不等于你的机会

2025-10-01 13:02:58

用户价值

👋 朋友,国庆假期快乐。

在半个多月前,我尝试了一个App团购的项目,但项目似乎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兴趣。

在我的项目设想里面,App团购肯定是有机会的,但需要找到用户的痛点是什么,就能够把项目推出去。

在复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个设想之中。

连用户需求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根本没法承诺一定是有机会的。因为我连用户需求都没搞明白,仅凭自己对事情的感受,而忽视了最根本事实:所有产品/项目的成功,都是用户主动性选择的结果。

这种思想我在不少文章和书里面都曾经读到过,叫做自我认知的偏见:人会偏向于按照自己对事情的认识,认可「自我感受」,而忽视最核心的问题。

从书中读到的,跟实践中得来的,在我的经验体系中,完全就是两码事。

从别人的实践中接受知识很容易,但在实际项目中接受与自己认识相反的知识,却非常的困难

我可以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引用各种名人的思想,显得自己非常「聪明」,但到了实际项目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新的项目的来源,一定是完全基于对于用户价值的理解,找到用户、找到需求、找到需求跟用户匹配的场景。如果需求是来自于别人的经验、已成功的项目或者是行业报告,那不得不说,这会是一个很平庸的洞察。

正如张一鸣一直讲的:做一个 ego 小的人才会有大的格局能在现实与自我感受矛盾与冲突的时候,选择事实而非自我感受,很朴素的道理,却少有人能做到。

在我计划中的另外一个线下的近景魔术项目,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我觉得一定会有需求,因为有朋友成功举办了一个小型的音乐节。

只能说是幸好项目还没开始做,否则我还是会使用错误的方法继续贯彻错误的思想。

在我以「项目一定能成功,因为别人已经成功了」的思路去规划一个项目和产品时,就陷入了「自我感受认同」的错误,很大概率上难以达到期望。

上面的思路,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我参考别人的方法起号却流量很低、为什么我的想法很好但没有用户等等。这根本是站在了用户价值的对立面,从自己对事情的感受出发,丝毫没有想到用户对于事情的感受和理解,自然会遇到这些让你感到痛苦的问题。

🔚

别人的成功,不等于你的机会最先出现在🍺 IceBeer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

2025-09-17 16:28:01

判断一款产品有没有价值的唯一条件,是能有效匹配用户需求。凡事在验证后发现是臆想出来的需求,会被称为是伪需求,有效的需求会才会被进一步验证、细分和具体化。

推演到最开始,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抓住变化窥得其中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是作为一名独立开发者所最需要关心的。

那么,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呢?

主要有三个途径:1 技术的变化 2 文化变化 3 自我的变化。

1 技术的变化

今年的苹果的新品,我最喜欢的是 AirPods Pro3,一方面是从工业设计角度重构了耳机入耳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心跳传感器。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插图

对我来说并不喜欢戴手表,因此在健身的时候并不会太在乎心率,由于我太过于 I 了,耳机反而成了必备的,每次去健身房一定会打开降噪选一期播客听。

在 AirPods Pro3 增加了心跳传感器后,心跳能够作为健身的实时反馈,今天目标完成了没,结合我的身高体重、体脂率等换算出今天运动消耗的热量,以及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出一套更加科学的健身教程。

技术的出现,让我出现了这些更加具体的需求。

在入手 AirPods Pro2 了解到有运动传感器时,我就开发了一款能检测低头的产品,用于矫正我在工作时脖颈压力太大的问题。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插图1

同样 AI 与 AirPods 的结合,也出现了有趣的玩法:外区的 AirPods Pro 在 Apple Intellgence 的加持下已经支持了同声传译的功能,也就是在佩戴 Airpods 时,无论交流的对方说的是哪国语言,你听到的都会是中文。

技术的变化会带来的需求变化是最明显可见的。

2 文化的变化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游戏王》这部漫画,后来分享给周围小伙伴看之后,我们就会一起满城到处溜达寻找能买到卡牌的玩具店。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插图2

当时在学校比较流行的还有战斗陀螺、四驱车、悠悠球等的小玩具,在他们看来游戏王纸牌并没什么意思,也如同我们看他们不如游戏王好玩一样。

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版,但是我们会选择 40 张纸牌很快乐地做在一张桌子前玩到天黑,并模仿漫画中赢家能从输家卡牌中任选一张拿走。

其他的同学也一样,有的在球场打到天黑,也有的在家玩电脑,不同的兴趣之间就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不同的小圈子之间在需求层面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园班级里面,把这种文化的差异投射到社会中,就会发现会有无数种文化:车友群、果粉、骑友等等。

当社会文化因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

本季番《胆大党》第二季热度很高,漫展上就会逐渐出现其中的人物,对于 cosplay 外设的需求就会增加。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插图3

3 用户的变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低层级的需求在被满足后,往往就会去追求更加高级的需求。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插图4

对于食物的功能性需求满足了,人们就会去追求吃饭的环境、餐具的摆放、餐品的外观、口味的层次感等等,就不会再因为吃不饱饭而感到焦虑。

在我眼里一条爱马仕丝巾的价值可能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别人眼里可不一定这么想。因为我仍然处于比较低的需求层级中,而别人早已满足了低级需求,开始追求品牌的溢价。

在这套理论将人划分为几个层级,所处在不同层级的人核心需求不同。就如同一款 App 有的用户看中的是功能,有的用户看中的是价格,有的看重的是交互。

当一名用户从对功能的追求,到了对交互的追求,可能你的产品就会失去这名用户。因此你需要的是抓住对功能有需求用户的核心场景是什么,在场景下猛功夫,就能获得更多相同的用户。

当从低层级到了高层级时,人往往会很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就会诞生全新需求。


所谓的刺激起来的需求,都会随着刺激的减少而逐渐消失,不存在的需求就是不存在。

你的产品能在那种程度上让用户满意,取决于你对新需求的把握能力。千万不要再去幻想用户有哪些需求了,看看周围的变化,就能发现不少可以实现的有趣的产品。

–>END

我最近在做一个精美独立产品试用和团购的实验,如果试验成功我会尽快上线相应的产品,目前我已经联系了多款产品参与团购(flomo浮墨笔记白描等),独立开发者或者对产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下面二维码加群。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插图5

新需求是怎么来的最先出现在🍺 IceBeer

我内心的猛兽

2025-08-09 20:53:25

养育自己

拉着窗帘,上午的空气显得格外沉闷。

天气预报里说今天会有大雨,屋里的我完全感觉不到,空调吹到身上的凉意,并没有感受到下雨天应该有的潮湿气息。

一杯加了好多冰块放了几片柠檬的玻璃杯,外壁上厚厚的水雾,提醒着我窗外应该是知了都闷热得吵叫不停的夏天。

一整个星期时间里,只有这短暂的几个小时完全属于我自己。

01

在三十五岁这个时间段,身边就会认识各种人,有的人已经是知名企业的高管、有的人在自己创业开始展露头脚、有的人在体制内正处于爬坡状态、有的人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有的人热爱运动、有的人跟小时候一样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全世界地旅行、有的人在山区支教、有的人在陪小孩、有的人在失眠 …

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距离人生的结束还有很长的路。

身处于迷雾之中时,就会因为看不到远处而丢失坐标,不知道如何做下一个选择,也不知道现在的方向对不对,会有种卡住的感觉。游戏里的战争迷雾,通常去过之后一切就会明朗,如果开局不去探索的话,敌人从哪里来可能都不知道,只能被动的防御。

而持续的被动防御,找不到出招的对象,才是最累的。

02

在我很小的圈子里,那几个「过上了更好人生」的人,他们都具备一个共性:有很稳定的内核,不会因一些琐事而 burn out。

他们有了充足的心力作为支撑,就能在更加困难的时候坚持走下去。

李翔在纪录片《激流2》中引用过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坚持自我是好的,但不去适应环境的坚持自我,是愚蠢的。

03

在我的小时候,常被父母说心眼太少,要多学学别人的家的孩子。于是我刻意就让自己保持敏感,留意别人的评价,感受来自别人眼神的深意,并不断地以此鞭策自己。小时候就建立了一套极度依赖于外部的自我认识系统,别人的看法构成了我的看法,而这是作为一个能够自省的「好孩子」的标准。

我靠着这个脆弱的系统,一直到了二十多岁。期间,来自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讽、房东的抱怨、同事的打趣、领导的不满,每句话都在内心膨胀,压过了成功带来的自我肯定,为了赢得好的评价,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哪里出现问题就立马冲过去,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给别人造成困扰。

也就是,我希望成为「别人眼里」的完美的人。

于是,我就是那种「在维持所有人情绪安全的前提下,不断牺牲自己」的人,没人问我累不累,大家只希望我能继续「稳」。

04

我已经不记得上学时导师给过我哪些指导,但导师这个词显得格外的有分量。

「别人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那是别人的课题,关键是你怎么想的」这是导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

在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研究方向,但无一会因无法快速掌握而失败。

「课题分离」的方法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改善,并意识到了自己系统的亟需矫正之处。

别人怎么看我,那是他的事情,我是否要接纳他的看法,是我的事情,两者本身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即便是别人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是我的自由。

坚持自我,在有些时候也是愚蠢的,因为「自我」此前可能并不存在。

05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主角 Cobb 在电影的开头就讲了一句话

一个想法就像病毒,顽强无比,感染性极强,再细微的念头也会生根发芽,它能塑造你,也能毁灭你。

当新的思维方式出现后,就像病毒一样在原来的系统中疯狂生长,就会让原本的系统变得脆弱,新生长出来的跟旧有的还会出现不兼容的情况。

以至于我会很分裂,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身体好像会自动运行脚本一样,还会按照之前的套路去做,出来结果后悔恨不已。

带给我两个最为显著的问题:一是做事时而符合之前系统,时而符合新系统,让我感觉很分裂;二是我经常处于拧巴状态,把自己淹没在机会成本中,故意拖延做选择的时间。

我不知道电影中 Fischer 是如何一觉醒来就全然贯通了被植入的念头,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一切都要慢慢来才行,要是有意念植入这种方法,那真的是太方便了。

06

我有一个老毛病,在消费中习惯的用性价比来衡量,明明有条件,也会选择没苦硬吃,故意给自己造几个困难,看来那句老话「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真的是害人不浅。

不过,每次的冲动消费都会让我感觉真的很爽,不是说花钱很爽,而是好东西的体验真的很好。

消费不是为了买到什么产品,重点是带来了哪些更好的体验。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我明明知道这一点,但有时候大脑故意跟我作对。

旧的系统还在隐隐约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据说每七年人全身的细胞都会全部更新一次,是不是在几年后,这些就系统就会被新的系统所取代?

那时候我可能就已经快要四十岁了,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看来,我会是怎么的。

算了,这些都不重要。

他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他的自由,而我,更想去看些从没没见过的东西。

换个角度,用体验来衡量人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杯子里的冰块已经都化成水被我喝完了,泡过水的柠檬格外的湿漉漉,就跟窗外的大雨一样。

窗帘拉开了,属于我的时间结束了。

我内心的猛兽最先出现在🍺 IceB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