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Ivone | 刘一峰修改

热爱互联网,喜欢研究技术,也喜欢自己做点小东西。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Ivone | 刘一峰的 RSS 预览

我内心的猛兽

2025-08-09 20:53:25

养育自己

拉着窗帘,上午的空气显得格外沉闷。

天气预报里说今天会有大雨,屋里的我完全感觉不到,空调吹到身上的凉意,并没有感受到下雨天应该有的潮湿气息。

一杯加了好多冰块放了几片柠檬的玻璃杯,外壁上厚厚的水雾,提醒着我窗外应该是知了都闷热得吵叫不停的夏天。

一整个星期时间里,只有这短暂的几个小时完全属于我自己。

01

在三十五岁这个时间段,身边就会认识各种人,有的人已经是知名企业的高管、有的人在自己创业开始展露头脚、有的人在体制内正处于爬坡状态、有的人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有的人热爱运动、有的人跟小时候一样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全世界地旅行、有的人在山区支教、有的人在陪小孩、有的人在失眠 …

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距离人生的结束还有很长的路。

身处于迷雾之中时,就会因为看不到远处而丢失坐标,不知道如何做下一个选择,也不知道现在的方向对不对,会有种卡住的感觉。游戏里的战争迷雾,通常去过之后一切就会明朗,如果开局不去探索的话,敌人从哪里来可能都不知道,只能被动的防御。

而持续的被动防御,找不到出招的对象,才是最累的。

02

在我很小的圈子里,那几个「过上了更好人生」的人,他们都具备一个共性:有很稳定的内核,不会因一些琐事而 burn out。

他们有了充足的心力作为支撑,就能在更加困难的时候坚持走下去。

李翔在纪录片《激流2》中引用过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坚持自我是好的,但不去适应环境的坚持自我,是愚蠢的。

03

在我的小时候,常被父母说心眼太少,要多学学别人的家的孩子。于是我刻意就让自己保持敏感,留意别人的评价,感受来自别人眼神的深意,并不断地以此鞭策自己。小时候就建立了一套极度依赖于外部的自我认识系统,别人的看法构成了我的看法,而这是作为一个能够自省的「好孩子」的标准。

我靠着这个脆弱的系统,一直到了二十多岁。期间,来自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讽、房东的抱怨、同事的打趣、领导的不满,每句话都在内心膨胀,压过了成功带来的自我肯定,为了赢得好的评价,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哪里出现问题就立马冲过去,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给别人造成困扰。

也就是,我希望成为「别人眼里」的完美的人。

于是,我就是那种「在维持所有人情绪安全的前提下,不断牺牲自己」的人,没人问我累不累,大家只希望我能继续「稳」。

04

我已经不记得上学时导师给过我哪些指导,但导师这个词显得格外的有分量。

「别人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那是别人的课题,关键是你怎么想的」这是导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

在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研究方向,但无一会因无法快速掌握而失败。

「课题分离」的方法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改善,并意识到了自己系统的亟需矫正之处。

别人怎么看我,那是他的事情,我是否要接纳他的看法,是我的事情,两者本身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即便是别人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是我的自由。

坚持自我,在有些时候也是愚蠢的,因为「自我」此前可能并不存在。

05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主角 Cobb 在电影的开头就讲了一句话

一个想法就像病毒,顽强无比,感染性极强,再细微的念头也会生根发芽,它能塑造你,也能毁灭你。

当新的思维方式出现后,就像病毒一样在原来的系统中疯狂生长,就会让原本的系统变得脆弱,新生长出来的跟旧有的还会出现不兼容的情况。

以至于我会很分裂,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身体好像会自动运行脚本一样,还会按照之前的套路去做,出来结果后悔恨不已。

带给我两个最为显著的问题:一是做事时而符合之前系统,时而符合新系统,让我感觉很分裂;二是我经常处于拧巴状态,把自己淹没在机会成本中,故意拖延做选择的时间。

我不知道电影中 Fischer 是如何一觉醒来就全然贯通了被植入的念头,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一切都要慢慢来才行,要是有意念植入这种方法,那真的是太方便了。

06

我有一个老毛病,在消费中习惯的用性价比来衡量,明明有条件,也会选择没苦硬吃,故意给自己造几个困难,看来那句老话「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真的是害人不浅。

不过,每次的冲动消费都会让我感觉真的很爽,不是说花钱很爽,而是好东西的体验真的很好。

消费不是为了买到什么产品,重点是带来了哪些更好的体验。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我明明知道这一点,但有时候大脑故意跟我作对。

旧的系统还在隐隐约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据说每七年人全身的细胞都会全部更新一次,是不是在几年后,这些就系统就会被新的系统所取代?

那时候我可能就已经快要四十岁了,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看来,我会是怎么的。

算了,这些都不重要。

他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他的自由,而我,更想去看些从没没见过的东西。

换个角度,用体验来衡量人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杯子里的冰块已经都化成水被我喝完了,泡过水的柠檬格外的湿漉漉,就跟窗外的大雨一样。

窗帘拉开了,属于我的时间结束了。

我内心的猛兽最先出现在🍺 IceBeer

会杀死我的,是确定性

2025-08-03 23:48:00

程序员是世界上最依赖确定性的职业

程序员是世界上最依赖确定性的职业。

前两天我在逛 reddit 时看到国外一名前端小哥的吐槽

每周我们按照需求文档和 Figma 设计做功能,今天上线,第二天就要重构——因为有人又改需求了。

我们要重新做第十次,只因为产品自己都没想清楚想要什么。

看来全世界不论是哪里的公司,都有不停改需求的习惯,程序与业务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共同所面临的历史性问题。

程序设计是一条因果链。之所以会对变更需求存在抵触情绪,是因为之前的沟通中已经明确了需要的输入是什么,流程怎么走,每个分支如何捕获、错误如何处理等等每一处逻辑,一旦其中一个细节发生变化,整体都会受到牵连。

可以说,没有非常确定性的需求,就无法正常完成工作。

也因此,程序员会对确定性的细节有极强的执念,不能拿到事情的每一处细节的做法,就不清楚应该怎么完成工作。

编程是面向确定性的工作,而业务则完全相反,业务是在随机性的市场中动态地获取信息并转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研究如何通过不确定性获益的工作。

业务会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调整就意味着会优化原来的工作流,也就会调整对原有技术产品的需求。

在公司层层信息过滤后,对于「保护」在内部的程序员来说,只需要知道确定性的结果即可。

然而,编程之外的事情,并不像程序设计的那样,可抽象、可预期、可复用,一切都是动态的,毫无确定性可言。由于一直处于确定的环境中,长期就会生成「逻辑闭环」的思维,产生一种幻觉:稳定才是常态,变化才是例外。

职业的思维逐渐会主导自己,成为行为和思考的方法。

确定性给出了一个静态的思维模型,模型的背后是对波动性的不理解和厌恶,是对所不能控制事情的合理化,会天然的认为随机性的事情也会在自己掌控的范围之内,无视风险,一旦出现了偏差就认为是世界错了。

如 reddit 帖子中的用户,会恼怒于需求的变更,为了确保自身思维的正确性,建立起一种需求变化快等于团队不靠谱的逻辑,来解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法并没有问题。

用这个思路来看,我意识到非常多确定性带来的习惯:

  • 旅行时的规划出现一点偏差,赶不上下一个打卡点,就会怪罪交通和天气
  • 到了约好的时间,对方还是没到,就开始怀疑对方人品
  • 找不到工作,认为是面试官故意出难题,或者是大环境不好

总之一句话,就是句句不提自己的问题,错的是这个世界。

未来会杀死我的,从来不是世界有多混乱,而是我一直活在一个「需要一切都确定」的幻想里。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义务按照我理解的方式运行。

真正需要升级的,也许不是需求文档和业务模式,而是自己的操作系统。

–> END

会杀死我的,是确定性最先出现在🍺 IceBeer

为什么我做的 App 都反响平平?

2025-07-31 20:54:30

我的思路卡在了做 PC 软件之中。

做过的几款 App 都没能获得预期的反馈,一直苦于找不到原因。近期发现,竟然是因为我的思路出现了问题。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介绍 App 的时候说:这是一种新的范式,用户可以直接触摸到软件。

我丝毫没 Get 到这句话的点,觉得 App 只是一种轻量化的电脑软件,让用户能给随时随地地都能使用软件或者服务。

PC 产品设计的思路影响我太久,我一直以为这是正确的。

PC 产品设计理念是基于键鼠组合操作,与电脑的交互依赖于点击和敲击完成:眼睛盯着屏幕,一手握着鼠标,一手敲击键盘。

现在来看 PC 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任务型」产品,有固定的使用方法,用户的每次输入都会以特定的程序处理,输出标准的结果。虽然产品比较复杂,有着无数的菜单和功能,学习又很成本高,但能解决非常多的问题。

App 不是简化版的 PC 软件,两者的交互存在巨大的差异。

App 的核心是实时反馈,对设备环境、用户触控、输入等各方面做出实时的响应,可以是轻微震动、也可以说有力的震动,或者播放声音、动画效果,这种直接触摸到信息的体验构成了 App 的范式。

因此,在 PC 上很热门的产品往往迁移到 App 很难适应,比如说万能工具箱这类 All in one 堆叠功能的思路,很难让用户有种「我在触摸信息」的感觉。同样的,抖音的电脑端之所以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为它再将 App 的交互搬到了 PC 上面。

–> END

为什么我做的 App 都反响平平?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像小米一样做差异化产品

2025-07-14 20:45:31

先来看一个问题,小米汽车纽北跑圈意味着什么?

纽北是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简称,拥有170多个复杂弯道,地形复杂,而且刷圈的话要在时限内完成,对一辆汽车来说可谓是底盘调教、动力性能、高速制动、操纵精度等各方面的整体成绩。

像小米一样做差异化产品插图

小米作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全系都有刷圈记录,还在纽北而取得了 7 分 04 的好成绩,要知道保时捷 911 GT3 最好成绩也只是 7 分 04 。

像小米一样做差异化产品插图1
数据来自维基百科

小米纽北跑圈,就是在拿成绩告诉国产的车商:我不是说哪一家企业不行,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在国内汽车逐步普及的这些年里面,汽车是出行的替代词,包含了家庭、商务、旅行等几个场景。考虑到收入水平,性价比才是最重要的,空间要大,安全性要好,其他都不重要。这也决定了国产车不会花额外的成本去纽北跑圈,消费者也不在乎成绩是多少。

这次,小米在广告里面不再使用「年轻人的第一个xxx」广告文案,而是换成了「国内没有做过这种车」。

在这句广告的语境里面,是在强调车辆本身的性能,因为时过境迁,消费者已经迭代了好几个年龄段,对于汽车的印象和要求已经与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你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爸爸来着一辆桑塔纳,追求的是不再风吹日晒,全家想去哪就去哪;而今天国内所有车都是换了品牌和外壳的桑塔纳,车企对消费者的认识还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消费者,看向海外的汽车市场,了解到了有跑车、越野、瓦罐等等。

小米汽车就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切入的差异化,别人都还在说沙发电视冰箱、5 秒破百的时候,用纽北战绩的硬实力说话:有本事来跑一跑?

小米汽车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案例。

当你要做一款新品的时候,先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当下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当下的方案跟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如果用户需要一款笔记 App ,你费尽千辛万苦做了一款应用,加上了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但你发现用户当下的方案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小,用户实际上需要的只是 Apple Note,那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差异化产品。更好的差异化,是瑞幸冷启动时删掉了第三空间体验转而提供外卖咖啡,就跟当时的咖啡出现了本质的区别,不用下楼走半天找星巴克,就能在需要的时候喝上一杯咖啡。

一个好的差异化选择,要远大于在产品上的努力,用户还在用更原始的、更低效的产品时,你就有切入的机会。

之前讲到过,从特定的群体中找到的共性需求,要远好于找到一个通用的需求,因为后者的场景太过于碎片化,不能用一款产品来涵盖全部场景。

特定的群体的待办事项,就是他们的需求,当前需求的解决方式,就是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找到当下解决方案与群体期望之间的差异,当你的产品与期望之间的差异足以让用户放弃之前方案的时候,就是一个好的差异化定位。

任何产品的启动逻辑都可以使用这个思路分析,最近银幕上最火的电影 – F1 The Movie。

像小米一样做差异化产品插图2

虽然是好莱坞很俗套的剧本,但借助于影院的观影方式,拍摄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口碑好到爆的体验,因为「之前没人拍过这种电影」。

像小米一样做差异化产品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多做一些「没用的」事情

2025-06-29 14:27:48

AI 帮我做的第二款 App 已经在测试了。

原本是没有做 App 的想法,是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因为低头看电脑,时间久了就会脖子僵硬疼痛,但因为工作专注的时候会忘记,不经意地就习惯性长时间低头。

我把苦恼发给 ChatGPT ,交流了几轮,告诉我可以考虑开发手机 App 来监测有没有低头,在低头时实时发送推送消息,慢慢养成不低头的习惯。

倒是个好主意。

我做好了基本功能需求说明,丢给了 AI ,不到半天时间就出来了一款可以直接使用的 App ,可以实时监测我有没有低头,只要低头超过 10 秒钟就会立刻给我发送提醒,可谓是解决了我习惯性低头带来的不健康的姿态。

多做一些「没用的」事情插图

(如果上面视频不能正常播放,你可以点击👉这个链接 继续阅读文章)

开发这款 App 期间,它的优先级一直都是最低的,排在工作、学习、阅读后面,想起来的时候就更新一下 bug 继续使用,感觉就是在做一件「没什么用」的事情。

之所以说没什么用,是因为这件事情并不会直接给我带来收益,只是把生活的边角料填充了进去,不会让生活过于无聊,没有这款 App 我还可以通过健身的方式活动下肩颈肌肉。

而让我后知后觉的是,用 AI 开发 App 过程中遇到了特别多的细节问题,比如:bug 重复出现、开启新对话会丢失不少上下文导致代码逻辑混乱、超出 token 长度之后要不停地给 AI 讲需求 … 这些折磨人的小问题,在开发中我有一一思考,并实验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我把方法简单分享出去后竟然反馈还不错(接下来我会把我的方法单独写一篇内容),这个原本只是做做玩玩的 App 竟然会因为我的 AI 微调的方法而变得有趣。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工作 – 生活似乎是个不停歇的循环,工作赚了钱能好好的生活,生活休息好了就能继续投入工作,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另一个也会崩坏,特别是在当下不确定性太大的环境中,有没有一个办法能跳出这个无尽的循环。

我想到的答案是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就会增大抓住机会的概率。想到这里,似乎想明白了,似乎没想明白:我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没有方向。

好巧的是,这款 App 就是在我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开发的,一款「没什么用」的 App 开发过程中让我不断地思考、总结,时间的利用效率反而比在 Coursera 上面学习更高,获得的知识更深刻。

这么说或许说服力还不够,还有件事情,让我觉得应该要多去做「没什么用」的事情。

我的 Blog 网站一直被朋友说没什么用,都是我自己的碎碎念而且搜索引擎收录效果也不好,每周几千的访问也带来不了什么影响力,建议我把时间专注放在「100个思考」专栏的更新上面,最后出版一本书效果更好。

然而就在上周我收到了一封邮件,具象化了我所有「没有用」文章的意义。

多做一些「没用的」事情插图1

就像《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书中讲到偶然性事件巨大推进作用那样:

有时候,实现“宏图大志”的最佳方法,便是“不刻意追求某个特定志向”(因为越是刻意追求,越是事与愿违)。 机缘巧合在生活中所扮角色的分量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这并非毫无道理。

「没用的」事只是在主观上看不到事情短时间所带来的收益,因此才会被定义为没有用。然而,事情的随机性发展并非会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前进,个人意志会过分的强调「对自己的帮助」而忽视太多,牛顿头顶的苹果也不是根据他的意志掉下来的。

还是多做一些「没有用」的事情吧。

–> END

如果你也对 AI 编程感兴趣,你可以到我的公众号「知墨」回复关键词「AI编程」免费获得 AI 编程手册一本。

此外,我的「独立开发方法论」专栏,也能给你AI编程的起步阶段,提供一些小小的启发。

多做一些「没用的」事情插图2

多做一些「没用的」事情最先出现在🍺 IceBeer

就是要做你想都想不到的手机

2025-06-10 21:12:25

ios26

每次 Apple 发布会之后,都会在网上看到非常多的吐槽。早些年会说只会屏幕拉长、摄像头突出容易磨损,这几年集中在刘海屏、挖洞屏不够美观,系统越来越像安卓等等。

说到底,其实就是 iPhone 并没有满足网友们对所能想象到手机的样子。或者说,你所能想到的,苹果也都想过了。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你要是问用户想要什么,用户只会觉得自己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而这就是优秀创新者的分界线。

网友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更符合「手机样子」的手机,设计语言、外观风格这些都要符合「常规的」认知。然而,苹果给你提供的并不是一匹更快的马,由于不符合你对马的认识,就会下意识产生反感,直到你体验到了,就会发出“哇,手机还能这样”的感叹。

把手机做得「像手机」,诺基亚、黑莓就是被自己认知所困住了的猛兽。

Apple 的每一种前端设计都是在为背后的创新妥协。iPhone 突出的摄像头是为了更好的拍照体验,刘海屏是在更大的屏幕面积之下提供面部识别功能,iOS 26 的设计语言变动则是为了统一多端交互做下基础。所以大部分网友的吐槽都以最前端做的外观妥协为对象,而这些才是背后所看不到的创新,构建起了手机行业不断升级的基础设施。

如果按照网友们的审美,Apple 停留在乔布斯 4s 的时代不再前进,就符合对「好手机」的认识了吗?符合了网友们对于想象中手机的认知,但却无法再体验到在此之后手机所带的便利性。

把这个思考推而广之,是要做符合用户的产品,还是要做用户所想象不到的产品,这中间存在的巨大的断层。

前者更简单更容易,而后者会因为用户思考的惯性,不会那么容易被接受。

有学者把前者叫做颠覆式创新,后者叫做渐进式创新。

再拿微信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在骂微信越来越臃肿什么都要加进去,搞得不像是个聊天工具。

可微信本来就不是一个聊天工具,微信的定位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都看到了其他的聊天工具有哪些功能、特点、玩法,就喜欢拿来跟微信比较。可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聊天工具是符合人们对于「聊天软件本来的样子」的期待,但生活方式的却是他们所想象不到的。

乔布斯也说过,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把产品放到他面前。

等新的系统和设备发布之后,相信我,一定还是会销量火爆,虽然嘴上不停地吐槽,但真正的用户还是会用脚来投票,因为这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手机的样子。

–> END

就是要做你想都想不到的手机最先出现在🍺 IceB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