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Imzm | 陈仓颉修改

广东人,博客记录生活与思考,涉及阅读、电影、音乐和跨境电商。追求精神与物质满足。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Imzm | 陈仓颉的 RSS 预览

稀缺大脑

2025-04-08 14:45:36

Scarcity Brain,作者 Michael Easter。本书内容稍显冗长啰嗦,用了大量讲故事的叙事手法讲述一个核心概念:稀缺循环。排除掉过于繁杂的故事,剩下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精华。总共七个多小时读完本书,对神经科学有了一点新的粗浅认知。

稀缺循环

稀缺循环是指:

机会 -> 不可预测的回报 -> 快速可重复性
Opportunity -> Unpredictable Rewards -> Quick Repeatability

  • 机会:为了获取某些事物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 不可预测的回报:字面意思,我们期望中可能出现或不出现的那一刻
  • 快速可重复性:当我们越能快速重复做某个行为,我们越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

其中“快速可重复性”是当代强迫性购买患者的影响关键。这是最接近实践的一个理论,要打破稀缺循环,从而控制难以制止的购买行为(或相似成瘾行为),可以从改变快速可重复性下手。联动《掌控习惯》一书,即让它(坏习惯)难以执行,把它变得不切实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若是睡前总是玩手机,可以把手机放到离床最远的地方。

物欲

我们的消费需求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改变。我们不再因为需要什么而发明什么,而是发明了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商品,这些商品逐渐成为我们的需要。乔布斯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商人。他曾经这么说过: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乔布斯传》。尽管上下文是他对于人们面对科技的态度的看法,但放在2025年的当下,库克继承了这个思想)。

在现代消费环境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市场上出现这么一个商品,它恰恰满足我们(原本并不存在)的需求。

当社会还没像现代这么发达时,人们通常用已有资源来解决现实问题。到生产极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加倾向于发明新的东西来解决新的问题。书中论证,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的需求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在游戏产业朝阳期,《超级马里奥兄弟》(1985,FC)整个游戏只有 40KB,成为游戏史上销售4000万套的不朽之作。

当我们想要购买新东西或者捐出旧物品时,先思考60秒。放到当今环境,这个时间估计要拉长到24小时。我便是这么做的,成效颇丰。对于物品,我们不应该考虑其作为“东西”的一面,而是作为“装备”(gears)的一面。前者不过是增加我们库存收藏中的数字,而后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高的目标(有明确的目的)。

此为同时打破稀缺循环的三个环节。首先我们剥夺了“机会”,我们关注的物品提供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产生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1,“回报”变得更加有可预测性,购买前思考它的价值打破了“快速可重复性”。

信息过载

书中还提到,人类探索的动力来自对信息的渴求。这种近乎本能的欲望容易使我们陷入稀缺循环。现代的信息摄入充斥着快速刷新、浅薄、低信息量的特征,这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大脑思考的正常回路。深度思考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更大量无用信息消耗本应用于深度思考的资源。为了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可以从更费劳力的步骤开始(例如通过更多时间精力来搜寻想要的信息,从找到合适的书籍再到从书中找到正确的部分),对于记住有效的信息更有帮助。

由此,我们从识别、溯源,到跳出稀缺循环,最终转变为富足循环,达成正向循环效果。

当代青年把互联网世界当作逃避现实世界的避难所,要说越来越多人把现实世界当作逃避互联网时间的避难所。书中这么提到:

Brother Lawrence explained the appeal of working with our mind and body when he said, “It’s an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use of time and attention. Falling into the internet or TV is passive.” A manual hobby can create an abundance loop because it’s active and rewarding in a way that produces something tangible.

主动使用自己的脑子和身体,生产和创造一些手工物品,是抵抗互联网被动侵蚀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一个富足循环。如果强迫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远离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的事物,无论是互联网、游戏、美食还是电影,再次重新获得这些事物后,我们更能体验到这些事物的美妙。在书中这称作是一次“硬重启”。

感恩来源于匮乏。

掌控习惯

2025-03-27 18:01:24

我订阅了 James Clear 的 The 3-2-1 Newsletter,每周四固定发一篇心灵鸡汤给我,其中包含:3 Ideas From Me(James Clear),2 Quotes From Others,1 Questions For You,老实说我很少能在这上面获得非常有价值的内容。两年多下来,这些订阅邮件能让我感受到触动并记录下来的不过区区十几条。后来我发现 James Clear 写过一本书叫做 Atomic Habits,中文名《掌控习惯》,于是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共7个小时仔细读完,并做下不少笔记。不得不说,James Clear 在一本书内讲的内容价值,于我而言远远超过他每周一篇鸡汤。

读完后近一年时间里,我在日常生活中仍会常常想起他在书中所写,也发现能够精准应用日常生活中去。因为他的核心就像书名说的那样,小小的习惯带来的巨大势能可以改变一切。

part 1 微习惯的力量

全书的核心是序中的这一段:

只要你愿意坚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变化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复合成显著的结果。我们都要面对挫折,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品质往往取决于我们保持的习惯的质量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享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只要养成了更好的习惯,则凡事皆有可能。
在我从医学诱导的昏迷状态到入选学术全美队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唯一的决定性时刻,而是有很多这样的时刻。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变,由一系列的小胜利和微小突破串联而成。我取得进步的唯一途径——我唯一的选择——是从小事做起。

很正确,也很鸡汤。剩下的是具体如何执行的方法论:

  • 包括正向的复利代替负向的复利
  • 当下的状态(相对)不重要,整体路线更重要
  • 构建体系代替设定目标。

作者对于 Atomic Habits 的定义(我觉得翻译为 原子习惯 也许更好些):

微习惯指的是微小的变化、边际收益、1%的改进。但是微习惯无论多么微小,它们绝不仅仅是一些旧的习惯,它们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正如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一样,微习惯也是显著结果的组成部分。习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原子。每个基本单元都对你的整体进步有所贡献。起初,这些细微的惯常举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很快它们就开始相互依存,为更大的胜利注入动力,其翻倍扩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最初投入。它们微小,但很强大。这就是“微习惯”一词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有规律的练习或惯常举动,本身微不足道且简便易行,却是不可思议的力量之源;另外,它也是复合增长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的注释也很有价值:

你可能会问,运气怎么样?运气当然很重要。习惯不是影响你成功的唯一因素,但它们可能是你能控制的最重要的因素。唯一有意义的自我提升策略是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

这句话让我想起《飞驰人生2》中张驰那句:我努力过无数次了,机会只会出现在这其中的一两次。张驰在剧中控制的就是所有自我提升的时机,然后在最后的比赛中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

用构建体系代替设定目标。设定目标会把人限定在“狭隘的幸福观”里,而导致结果的根源是体系,需要改变的是体系而不是用设定目标来误导自己。并且设定目标可能导致两个结果:目标达成,动力大概率会因此消失;目标失败,可能影响情绪和自我认知。目标是“赢得这场赛事”,体系是 “持续参加这个赛事”

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好的结果,那就别再紧盯着目标不放,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

在这个过程里,落实一个好的体系比完成或拔高目标更有效也更重要,应追求过程而非结果。以我为例,如果我把目标定位成“写出一百篇文章”,远远不如定位成“写出更受自己和读者喜爱的文章”。前者是一个固定的 KPI,后者是一种系统的升级。或者另一个例子,我把学习法语的目标定义为“可以看懂法语文学”也要比“在多邻国上通关所有法语课程”更好些。

part 2 习惯塑造身份

行为反映身份,相信某种身份影响行为/习惯,越是以某个身份为傲,越容易保持维持该身份的习惯。我认为我是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身份的某个方面),别人相信了我是一个作家,我就会为了维护作家这个身份,给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一种正向复利,也是“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体系=信念+假设。《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是想象的共同体。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们都相信某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更容易朝着大家都希望的方向发展。

将健身融入自己身份的人不需要说服自己去定期锻炼。这事做起来很容易。

按照这段理解,自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原来想过关于“自律”是不是伪命题的问题,如果一个行为是习惯,没有消耗任何精神或抵抗任何事情,它是否应该被成为自律?“律”这个字有一种强迫之意,如果带有强迫性,那就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那么也就不是一种习惯了。“我是一个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的人”,而不是“我今天必须得去锻炼打卡”。

证据是关键要素,习惯塑造证据,证据越多就越相信自己是想成为的的那类人。书中给出了过程:1. 决定想成为那类人;2. 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其中的小赢就是一个个微习惯。习惯塑造身份,身份也反过来塑造习惯。

随着你持续将微小的变化层层叠加,人生的天平开始偏移。每次改进就像在有利于你的天平的一侧添加一粒沙,使它慢慢地偏向你。假如你能坚持下去,最终你会达到产生重大偏转的临界点。突然间,坚持好习惯变得轻而易举。整个系统开始偏向你,不再与你作对。

part 3 微习惯四步法

习惯创造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因为习惯一旦建立,大脑就会花更少负荷去完成这些习惯,释放更多负荷留给其他任务,“释放心智能力”。在后来读过的工具书籍里都提到了这一点,包括在《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心智带宽”。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概念,当我看到这个概念时,我立马理解了为何我时常在事物过多或者情绪波动时没法定下心来完成必要之事,因为我的带宽已经被其他事情占满。

习惯形成的四个阶段:提示 -> 渴求 -> 反应 -> 奖励

提示即线索,是我们想要获得的预期奖励,包括重要奖励和次要奖励。重要奖励是生存所需,次要奖励则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渴求。渴求是一种动力(但不是习惯本身),是习惯带来的状态变化,对某些事物渴求越大,反应(行动力)就越大,如果行动的需要超出预期付出,那么根本不会有反应,也不会构成习惯。奖励是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是获得满足感,包括解脱、愉悦、想要娱乐等情绪。一旦奖励获得满足,这个行为就会和最初的提示相关联,从而激励下一次循环循环的开始。

完成习惯循环,需要这四个环节都满足条件。任何一个环节缺失,习惯都不会形成。没有提示就没有习惯的开始,渴求不足就没有动力行动,行动过于困难则不会有奖励,奖励不满足需求则不会进行下一次循环。《稀缺性大脑》中也有提到类似观点。

习惯循环里分为问题阶段(提示、渴求)和解决阶段(反应、奖励)。

奖励的两个目标:1. 满足自身渴求 2. 对我们教益。

你的大脑是奖励探测器。在你的一生中,你的感觉神经系统会不断监测哪些行为能满足你的欲望并带来快乐。快乐和失望的感觉是反馈机制的一部分,帮助你的大脑区分有用和无用的行为。奖励会终结反馈回路,完成整个习惯形成的循环。

所有的行为都是由解决问题的欲求驱动的。有的时候,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注意到一些好东西,你渴望得到它。另一些时候,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你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你渴望减轻这种折磨。

part 4 改变习惯四大定律

  • 让它显而易见(无从显现)
  • 让它有吸引力(无吸引力)
  • 让它简便易行(难以执行)
  • 让它令人愉悦(令人厌烦)

这四个定律同时适用于养成好习惯和改变坏习惯。作者强调,设定的改变计划不能违背人性。

让它显而易见

生活中如果有一个指差确认系统,就能在改变习惯方面保持警觉。指差确认系统是一个对自己当下行为和情绪觉知的系统,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第三方来观察自己的方法,与《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 系统2 控制 系统1 有相似之处。要点是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无意识的)行为,察觉它,记录它,然后改变它。书中介绍的方法是使用习惯记分卡。在实践中使用习惯记分卡,来辅助自己建立一个指查确认系统,有助于让我们更快走上改变习惯之路。

对于坏习惯要保持警觉。第一要务是要发现和认清自己的坏习惯。通过习惯记分卡记录,通过指差确认来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加每次执行坏习惯的行动难度。同理,想要习得某好习惯时,通过指差确认,让自己意识到行动的必要性,减轻去行动的难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有意识外,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感官能力和周围的物理环境。

书中提到,视觉是人类最发达的感官,主动塑造环境是构建提示的有效方法。人是环境的反应器。让提示成为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习惯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环境/物体并不是重点,我与物体的关系才是重点。

因此,新环境(比旧环境)更容易养成新习惯,在新环境中旧习惯更容易被改变。如果无法获得新环境,布置旧环境也可行。

环境设计让你重新掌控自己,成为自身生活的建筑师。你要争取成为自己世界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它的消费者。

让它有吸引力

对于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可以使用习惯叠加+诱惑绑定公式:

  • 继 [当前习惯] 之后,我将 [我需要的习惯]
  • 继 [我需要的习惯] 之后,我将 [我想要的习惯]

所谓超常刺激,就是提高了我们行动欲望的加强版现实。诱惑绑定其实是创建任何习惯的加强版本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将它与你本想要的东西相关联

对于坏习惯则让其没有吸引力。书中这样解释:

看看养成习惯的任何一种产物,你会发现它并未让人产生新的动机,而是攀附在人性的潜在动机之上。 … 你的习惯其实是用以满足古老欲望的现代方法,也就是旧恶习的新形式

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与自己相关的事件,而未必是事件本身的客观现实。 … 你一直都感觉得到这些提示,但是只有预计到再不改变现状就会陷于不利时,你才会采取行动。 … 你当前的状态和你想要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为你提供了一个行动的理由。欲望就是你的现状与你设想中的未来状况之间的差别。哪怕是在最微小的动作背后,也隐含着想要改变现状以获得不同于当前感受的动机。

一个简单的方式,把【得(děi)】need to 换成【想】 want to。这样能把一个原来是负担的行为看作是一个新的机遇。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欺骗自己的形式,但这是用在好事上,属于好心用坏方法办好事,所以也不会有太多包袱。

建立仪式感(激励仪式,把习惯和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方法。例如在 NBA 比赛中,几乎所有球员都会罚球前拍几下球、深呼吸几次,这样的仪式感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无意识中能提高罚球命中率。

写到这里,信息量已经非常大,限于篇幅不再叙述。后面再慢慢补上和优化。

哪吒之魔童闹海

2025-02-25 23:52:43

五年磨一剑,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还在耳畔回响,没想到转眼到了今年春节,马上就能看到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的作品下限最高,自大电影以来技术力第一档,《哪吒》是最喜欢的动画电影系列之一。不出意外,这是我春节档电影的首选。仍记得第一部对哪吒以及一众角色形象和对原封神榜剧情的魔改,改出一种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审美和叙事,至少方向对了。

观影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续集又成了。动画技术力更上一个台阶,从开场不久的陈塘关人魔大战到片尾神仙大战,可以看到经费在持续燃烧,烧出来这部特效天花板。一刷时尽管我坐在第一排最边边的位置,两个多小时下来脖子酸疼无比,但仍体会到这部电影带来的极致观感。如有可能,务必要看 IMAX 版本,找一个好位置,体会一下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高动画制作水平。

春节过后,我回到深圳二刷,这次直接选择 IMAX2D 级别,位置选择在中后区域。这一次,我更加能看清电影中的细节,一刷时错过的小彩蛋和小细节这一次全部看清,并且重新感受了一次剧情带给我的震撼和触动,用更具有代入感的方式支持国产最佳动画片。我甚至忽略了这部电影有整整144分钟(2小时24分钟)。上映以来,《魔童闹海》一直在不停打破国产动画和国产电影的新纪录:春节期间早早就达到国产电影票房第一的里程碑(2月6日),此后是一系列的登顶单一市场票房冠军(2月7日),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冠军(2月9日),一百亿票房达成(2月13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2月18日)等等数不清的记录,截止今天(2月19日)已经达到影视票房第八。在密钥延期后,达到全球票房前五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这时候票房也不是特别重要了,反而是围绕着电影的一些讨论更加有意思些。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制作方面,《魔童闹海》就是当今世界动画特效第一档。无论是预告放出的切片还是全片内容,该有的特效量大管饱,我是吃得饱饱的,甚至还想在吃一顿 IMAX 版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申公豹划开天空放出海妖的那一瞬(多少想起《蜘蛛侠英雄无归》),还有第二场试炼哪吒和申正道在山间水中的战斗(突出迅猛、简洁、优雅和刚烈),以及最终大战阐教大军和妖魔大军、哪吒/敖丙之间的大战。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制作更加精细纯熟,有种过去多年所有成果都一股脑扔出来给观众检验的感觉。上映后不久得知,这是国内一百六十多家特效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代表了国内最高动画特效制作水准。这样的量很大,非常大,大到吃得有些撑,以至于在最终大战时有一点点小缺陷:经历两个小时的视觉盛宴,一波比一波更大,最终大战不可避免出现一定视觉疲劳(也许跟我看的 3D 版本 + 位置极偏强相关),看不清哪吒和敖丙出手的每一个动作(二刷时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IMAX2D 版本清清楚楚看清每一个动作,也没有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当然瑕不掩瑜,这种美学是对视觉的一种极大享受,将来必然会在线下细细拉片。

剧情方面,在第一部《魔童降世》后,如果继续严格基于原著,基本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展开。饺子聪明在延续第一部中给各个人物的性格设定,剧本框架拉高一个格局,从定位在哪吒和敖丙(和其他次要角色)身上的个人身份认同问题提升至神、仙、人、妖魔的阶级问题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一步靓棋。

这一部的剧情主线不复杂,照顾到所有年龄、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观众,但不同的观众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来。二刷以来,加上我自身的理解,我至少见过三种完全不同的解读角度。我的角度如上所述,细节不在这里展开。饺子的作品(从《打,打个大西瓜》开始)许多细节上的隐喻都十分明显,然而一起观影的朋友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有不少分歧。然而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质量,恰恰证明一部优秀的电影会存在多种解读空间,如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旦面世,(解释权)便不再属于他。我认为有一种解读十分有意思:若按照剧中世界观的设定,人(指区别于神仙妖魔的普通人类)命如蝼蚁,站在无量仙翁的立场而言,他的所作所为并无问题,为了自身的利益集团倾尽所能,即使使用下三滥的手段。在我看来,饺子用这样一种叙事方式,让观众都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理解,来更加认识(我们)自己。

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角色都延续了《魔童降世》中的设定,例如灵珠一分为二,一阴一阳,哪吒的阳和敖丙的阴相互扶持、相互成就,两者的性格在两部里都在关键时刻推动剧情发展。这一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申公豹的塑造。在第一部《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设定,具有一个反派该有的所有特点:狡诈、心狠、邪恶、无情,再加上一点口吃作为笑点。到了《魔童闹海》,申公豹依然具体这些特点,但是在剧情发展中,他有不少高光时刻:

  • 情义:在李靖保护申小豹后动了恻隐,而后给陈塘关伤员准备冗余的药材,以及岩浆熔城时只身对抗;
  • 自律:百年来坚持修仙,守城时仍在坚持训练且滴酒不沾;
  • 温和:与申小豹的互动中,言语里不愿让申小豹接触到他接触过的阴暗面,而是尽力保护好申小豹的赤子之心;
  • 果决和聪颖:第三幕发现三龙背叛时果断带走李靖殷夫人和海妖,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谁是真正的敌人,以及谁是(暂时的)战友,保证让消息得以成功传达给哪吒;
  • 冷静:见到申小豹受伤以及申小豹嘴里说出哪吒的名字,没有第一时间冲动攻击哪吒父母;
  • 坚韧:在被俘后未表现出一丝妥协,一身傲骨。

这些塑造让申公豹这个角色变得相当丰满,角色弧光完整,又让人感到一丝亲切,甚至有一些心疼。同时申公豹也是一个贯穿三部曲的角色(电影结尾的彩蛋能看出申公豹在第三部会承担相当重要的戏份),这样的塑造,对于推动剧情和与其他角色的化学反应都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有不少:李靖就像定海神针,稳住所有关键时刻;殷夫人贡献片中大多数催泪时刻,两次观影都听到影厅里到处都是啜泣声,我也没有忍住,一个对孩子温柔、对敌人手狠的伟大母亲就这么立了起来;太乙真人一如既往搞笑担当,这一部还丰富了一些设定,十二金仙席位和无量仙翁的师徒关系展现出部分复杂的社会学关系;东海龙王(人形)是颜值担当,一刷时东海龙王首次化作人形,影厅里“哇好帅”的声音此起彼伏;西海龙王敖润更是收获大量观众青睐,作为人(龙)美心狠的角色,富有个性的外观和表演一下就让人记住。

作为一部动画片,《魔童闹海》的缺点也有不少。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台词,这个问题从第一部起就存在,在一些场合下说出的台词有种明显的匠气,而不是顺着剧情发展自然说出,第一部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电影内核,然而放在原片中是有那么一点奇怪的。第二部结局大战同样如此,饺子沿用了第一部的剧本公式,在第三幕最高潮,让最重要的两个角色说出最能表现内核的台词,会显得为了这碟醋包了这盘饺子之感: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这样的句子放在文章诗词里相当气魄,但放在一部动画片里给只有三岁的主要角色讲出来,总有一些让人出戏。并非这样的表达不及格,而是我本能觉得能够写得更好,很遗憾我也不能写出更好的台词。相比之下,有些台词没有特别大的情绪起伏,也更自然融入剧情,例如结尾东海龙王对熬丙说:父辈经验,终是过往,未必全对。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几千岁的龙王也完成了人物弧光。

我最喜欢的台词,是李靖所说的:

(你们)自诩照世明灯,干的却是恃强凌弱、祸乱人间的勾当,你们才是邪魔外道!

放到现实世界里,无不有所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这个片名,魔童闹海,放在电影上映以来票房节节攀升后的舆论场,也显得无比贴切。

世事无常

2025-02-16 01:48:14

漂浮游弋的生命体,
离经叛道的异教徒,
散漫无边的闲云野鹤,
钢铁熔炉的炽热晶核。
噬美贼,饕餮兽,
世界一角有你撕咬的伤口。

在你离开的时候,文字已经代替你的心脏继续跳动。

R.I.P.

? – 2025-02-11

声明

纪念那位于2025年2月逝去的故友,本文改编自他的剧场序幕。

谨以此文纪念 Hannchin。原文改编自他的《剧场序幕》,遵循 CC BY-NC-SA 4.0 协议

My App Defaults 2024

2025-01-20 19:14:23

记录一下过去一年的常用应用,明年此时再更新,观察是否有所改变。

📨 Mail Client: 我使用 Gmail,网易邮箱和QQ邮箱,所有邮箱在 PC 都用网页端,移动端使用各自官方 App。
📮 Mail Server: 如上。
📝 Notes: Obsidian 是主力笔记软件,TiddlyWiki 是个人维基发布站点,轻度使用 Notion、Trilium 和 AnyType。
✅ To-Do: 我的待办事项记录在 Obsidian 内。
📷iPhone Android Photo Shooting: 使用 vivo X200 Pro 系统自带相机。
🟦 Photo Management: OneDrive 和 Google Photos。
📆 Calendar: PC 端和移动端均使用系统默认日历。
📁 Cloud File Storage: 使用 OneDrive、百度云盘、夸克云盘、阿里云盘、InifiniCLOUD、阿里云 OSS 以及一部分自建存储。
📖 RSS: 目前没有使用 RSS 订阅工具,短暂试用过 follow
🙍🏻‍♂️ Contacts: 使用系统自带联系人应用。
🌐 Browser: PC 端和移动端均主力使用 Chrome,辅助 Firefox。
💬 Chat: 微信、QQ、Telegram 以及一些不以即时通讯为目的的社交应用。
🔖 Bookmarks: 主要记录在 Chrome 的阅读清单和 Obsidian 的笔记内。
📑 Read It Later: 如上。
📜 Word Processing: 写作工具主要是 Obsidian,偶尔使用 Notion 和 AnyType 辅助,极端情况下使用 Notepad– 和记事本。
📈 Spreadsheets: Microsoft Excel 和 Google Sheets。
📊 Presentations: 较少使用,主要为 Microsoft Powerpoint。
🛒 Shopping Lists: vivo 的原子笔记。
🍴 Meal Planning: 不会做饭。
💰 Budgeting and Personal Finance: Notion。
📰 News: IT之家、微博新闻、公众号订阅、即刻、X。
🎵 Music: Apple Music 和 QQ音乐。
🎤 Podcasts: 不听播客。
🔐 Password Management: 脑子。

以下是小胡文章中提到的 extra categories 部分:

✈ VPN: PC 端使用 Clash Verge,移动端使用 Surfboard
😘 Blog Platform: WordPress
⌨ Text input: PC 端使用系统自带微软输入法,小鹤双拼,移动端使用 Gboard 和 vivo 输入法 Pro。
📖 Translation app: Google 翻译和 DeepL 翻译。
📚 Reading app: 主力是微信读书,辅助 Kindle App 和学习版 ePub 文件以及实体书。
🔧 Screenshot app: PC 端和移动端均使用系统自带截图软件。
🌁 Image Hosting: 阿里云 OSS。
☁ VPS Hosting: 老薛主机CloudCone。(第一个链接是我的 aff 链接,第二个链接是小胡的 aff 链接)

除了以上 app 之外,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台类 app,如淘宝、滴滴、各类政务和银行 app 等等。有些做得很不错,有些就是一坨屎,但不得不用。当然微信和钉钉是不得不用的两坨最大的屎。

便利店

2025-01-13 17:58:08

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倒闭了,没有一点预兆。前一天还在店里买这买那,某天再走近一看,大门已经封紧,透过玻璃能看到几位店员正在清点物资。第二天再去,货架上的商品已经搬空,那几位店员坐在箱子上聊着些什么,大门依然紧闭。到了第三天,店员已经不在,只剩下空落落的店面,外面玻璃上贴着几行字眼:

结业通知
本店因合同到期
现已结业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如有需求请移步
XXX 便利店

这家便利店是大名鼎鼎的711,在公司和紧挨着公司的两个写字楼各有一家,占据了写字楼大堂不小店面。从我进来这家公司起,我就在这个便利店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从零食到正餐到饮料再到纸巾和电池,完美履行其便利的名头。711有会员制,我买什么东西都会给我积分,分值就是价格。任何时候再买单,都能用先前累积的积分,除以100转换为人民币作为优惠减去,能够省点小钱。因为这个制度存在,我常常把积分囤到三四百,能换成三四块钱,然后一次去买多些玩意儿,看着收银机上减掉的金额,不失为一种快乐。

但是这样的快乐以后变得不方便了,我要跑到旁边写字楼的711去买东西。店员也不再是熟悉的店员,原来的店员阿姨们熟悉我平时喜欢买什么烟。偶尔中午时分去买点饮料,店员阿姨总是会笑眯眯问我一句:吃了没呀?然后我笑眯眯回应:刚刚吃过。尽管我可能还没开始吃午餐。下午嘴馋了想吃点小鸡腿,店员阿姨也记得我喜欢把食物烤熟些。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公司碰到店员阿姨拉着一车东西出去认出了我,还在笑盈盈跟我打招呼。

便利店不远处是一家瑞幸,我几乎每天下午雷打不动买一杯冰美式。但众所周知,瑞幸没有座位,我时不时买完咖啡就会顺便去便利店买点吃的,久而久之它成为一个暂时歇脚点。有时鸡腿啃着正香,突然门外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我那工作认真负责的同事,两眼对视,然后露出“原来你也在这个时候下来摸鱼呀”的眼神,不自觉互相笑出声。我也碰到过写字楼的工作人员进来买饮料,或者保安队伍一起进来吃个串串,也见过西装革履的人们在店里谈生意,细想起来好像也不是不行。最常见的仍是和我一样的、大量的普通打工人。

如今这家便利店已经歇业,不知道后面会变成什么门店进驻。纵观大堂所有店面,除了瑞幸坚如磐石,其他几乎每个门店都替换过,比如便利店正对面的肯德基,在我刚来公司的头两年他都是我的下午茶点,每逢疯狂星期四都会偷摸搓一顿,顺便晚餐也省了。不知何时变成一家与写字楼同名的店,有服饰球鞋还有卖咖啡蛋糕,九不搭八的,让人没有进去的欲望。


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