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9 14:37:23
这本书依然可以归为「外国人看中国」系列,这是这个外国人会说中国话,对中国一直保持有好感,身份比较特殊为新加坡前总理,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绝对是之前的那些「外国人」不能比的——比如曾经写过《江城》的何伟,书中无论是讲中国、欧洲、还是美国等,很多论调都基于对历史为依据进行判断,而不仅仅分析当前局势、双方势力等。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很不同,至少国内的大部分作家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敢这么写。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点:
新加坡建国,力排众议选用英语作为国家的第一语言,而不是普通话等,其根本原因是普通话的学习成本太高,很多新加坡人会说普通话,但也仅仅是会说能听,远远达不到流畅的听写,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作为官方语言最多的语种,选英语无疑会缩短和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交流沟壑,也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语言上。从结果上看英语能加剧无论是先进技术还是对外贸易在本国的快速普及。当然,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新加坡建国时,中国还不是大国。
历史的厚度有时候不是优势,有可能成为束缚。几千年文明形成的惯性不会那么容易的被打破,新的文明文化的侵入,势必需要考虑是完全要抛弃掉历史的厚度,如何突破纳溪而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历史几千年,可不仅仅是几千个数字,里面充满了经验教训,几乎刻在骨子里的东西,绝对不会因为某一个事件发生彻底的改变。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讨论某种形态对当下是否有利,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短短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在几千年前面前依然是显得是很微不足道。
李先生说「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有没有发现年轻人很多都不想结婚了,已经结婚了不想要孩子,或者不再有那么多的家庭想要二胎或者更多,哪怕是给了一定的政策,大部分人都依然是很清醒的。生育率下降,劳动力市场势必会有更多的女性、老年人来填补空缺,但就资本市场来看,年轻男性占据主导力量这件事儿短期内不会改变,虽然女性和老年人有他们的一些优势,比如薪水低、任劳任怨等等,但和年轻男性的优势比起来,大多都不值得一提。
AI和各种大模型,有可能会在某一些方面导致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精英年轻人,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到第三产业。但就人类本身而言,精英群体的产生,一定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基数下产生的,如果这个基数很小,反而要求精英群体的整体规模不变,其实也是个问题。
看完这本书关于中国的章节,才知道我们的改革开放和新加坡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让其坚定的认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先要条件。新加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多民族的融合,以及人均GDP亚太地区第一,其国家的廉政水平也非常之高。从某些方面来讲,新加坡是很多有移民的人的首选,至少我身边的人是这样,甚至还有很多去旅游都不想回来,想直接黑在新加坡的。就经济而言,改革开放有可能只是第一步,放手不干预,在适当的时候做监管,很有可能是第二步。
2024-03-12 10:41:48
这周末,得到一个悲伤的消息,就像标题说的那样:剪了10年头发的理发店要关门了。
有可能我有选择困难症,也有可能是我不想在已经确定的事情上再浪费更多的时间,日常消费购物,如果在某一家消费店消费感觉还不错,我会选择经常光顾,哪怕是离我日常生活的地方比较远,比如10KM,我都会凑空驱车去一趟。
当然,这些消费场景,并不是每日生活的必需品,出现的频次并不高,比如就拿理发这件事儿来说吧,大部分人有可能1个月、一个半月就会去一次,我一般3个月左右去一次。因为某些不想说的原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头发就没有短过,哪怕是最短的时候也都比大部分人长。
在这家店理发,理发师的手艺并不是我经历过最厉害的理发师,收费也不是最便宜的,但考虑到每次来回需要20+公里的路程,时间和消费成本并不低。iris拿这事儿笑话我有执念,一个是理发的事儿,一个是买衣服的事儿(某件衣服穿的舒服,会迅速的去一次性买很多件,穿很多年)。
从12年开始在这家店理发,见证了理发师的从单身、到有对象、一直到结婚生子,到现在孩子都上小学四年级了,在见证他的过程,我也紧随他的脚步完成了上面说的几件事儿。在见证他的同时也是见证我自己。这感觉很微妙。
印象中从1年后开始,每次理发都不需要和理发师说什么,他就能把头发剪到恰到好处的长短,恰到好处的发型,我也不用担心有太大的偏差导致情绪有波动。他稳定的输出,也是导致我能坚持去这么长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
虽然有微信,但我确实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每次过去都是像熟人一样打招呼,来了,走了。
最后,希望他这次关店只是因为房租比较高吧,期望他能在我下次剪头发之前,也就是3个月左右时间,能把店再开起来。
2024-02-06 17:08:17
我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潜意识里得到了一个信号:不要打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我都能克制住,但也有极少部分情况下克制不住。
就在前天晚上,回家后,iris 跟我说托管班的老师说需要教一教什么是大数,这个完全不会。我一边吃饭一边翻课本,发现大数就是3/4/5 位数,以及看到这些数怎么读,听到一个数字如何写下来。
吃完饭,到孩子的书桌前擦干净小黑板,尝试教他学。在教的过程中,抗拒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从开始的嘴里嘟嘟囔囔到后来的抓耳挠腮,直到说了句:我不学这个,我要去找妈妈。然后我抄起拖鞋把孩子给揍了。揍完了,孩子哭了。我帮他擦眼泪鼻涕,整理了下凌乱的头发。当他心情平复了一些后,我跟他说了几句话:
刚才教的是不是很难,一直学不会。他点点头。
不过,不用担心,爸爸陪着你一起学,我们肯定会学会。表情开始慢慢恢复正常,说明在认真的听我说的话。
遇到不会的东西,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都要尝试的学一下,如果真的学不会,爸不会怪罪你,也不会揍你。小心的看了我一眼。
刚才揍你,是因为你还没怎么努力学会,就想要放弃不学,这个是不对的。他点点头。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大部分小朋友都能学会的,我们一定能学会。他点点头,情绪稳定了不少。
然后开始重新学,从认识【个十百千万】开始,到百位数是几位,千位数是几位,我写数字他来读,我念数字他来写。 20 分钟左右学会了,他很开心,已经忘了刚才挨揍的事儿了,他还跟他妈妈炫耀自己学会了。
第二天早上,等他吃完早饭在沙发上消食,我问他还疼不疼,他说不疼。然后我摸摸他的头,出门遛狗去了。
打孩子从本质上是不对的,这点我认同。打孩子如果被报警,是会被警察抓走询问的,这个我也清楚。我小的时候,经常挨揍,很多时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长大了后,和父母聊天说起这个事儿,我妈说我知道有些时候是不需要打你的,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打完了你我们也跟着难受。纵观国内外历史名人传记,貌似家长打孩子很疏忽平常,几乎我看过的每一本传记里都有被挨揍的经历。
问题来了,不要打孩子,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
2023-12-22 18:23:36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已经去世的姥姥。
用我妈的话说,我姥姥这辈子没受过什么苦,至少在我姥爷也在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在我姥爷去世的几年后,由于受不了小儿子儿媳的气,于某一年的正月初三——山西的习俗是正月初三去姥姥家,自行服毒去世。这件事儿给我很强的心理阴影,中午还一起吃饭有说有笑的大活人突然就没了。以至于我在和 iris 谈恋爱结婚前的时候,跟她有个约定:不惹对方父母生气。
从我记事儿起,我妈寄希望于我能好好学习,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可都不做,我妈很勤劳,以至于我在上大学前几乎不做什么家务,也没有主动去学习做家务。这一点在我姥爷那里行不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某年暑假住在姥姥姥爷家里,我姥爷让我去扫扫院子,尝试了几下之后被呵斥不要再继续了,然后从此心理多了一层对姥爷的恐惧。还有一次姥爷从自家拿了一些土鸡蛋,希望我帮忙给拎到镇上的市场上,当我到了镇上的市场上时,发现碎了不少,心理上的恐惧又加剧了不少。再后来,姥爷突然得癌症去世了。
我上中学的时候,由于学校离我姥姥家比较近,大多数周末都是在我姥姥度过。在我姥爷去世后,我姥姥独自生活在老院子里,姥姥嘴上说是不希望给舅舅舅妈们添麻烦,本质上是不希望舅舅舅妈们对姥姥的生活进行干扰,期望独立生活,能随性一些。但在农村,农忙的时候家里的孙子辈总是要有人看的,偶尔摔一跤、衣服弄脏了免不了会被说几句,大部分情况下我姥姥都选择沉默不和他们争辩。但,不争辩不代表这些事儿已经放下了。日积月累,终于在某一年的春节的正月初三爆发,但是一直没有人察觉到这个点,直到那一年正月初三临近天黑我爸妈带着我和我弟弟刚到家,接到了大舅打来的电话,说是我姥姥服毒了,现在送医院了。我爸妈直接骑车就又赶我姥姥家,到了晚上,得知姥姥去世了。
开头说,我姥姥去世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从得知我姥姥去世到出殡结束,我全程都没有哭。没有哭的原因是我心理上、潜意识里认为我姥姥没有去世,虽然我当时已经在上大学且成年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直到姥姥去世半年后的某一天,独自在大学宿舍里,突然意识到姥姥去世这件事儿是既定的事实后,蒙着被子大哭了一顿。
后来在给 iris 解释为什么要有那么个约定的时候,我把我姥姥的故事讲给了她听,我在她面前讲着讲着就哭了。事后我问iris,你同意不是因为我哭了吧。她说不是,是她心里也是这么认同的,过自己的生活,让父母少操心。
某一年过年,我和我妈说起了我姥姥去世的时候我当时没有哭的事儿,我妈当时立即就哭了,嘴里说:你好狠心,在你上中学的时候你姥姥给你做饭洗衣服啥的,你竟然没有哭。我当时没有辩解。又过了几年,又和我妈说起我姥姥,我说当时我没哭,是因为接受不了一个大活人中午还给我做饭吃一起吃饭,到了下午突然没了这个事儿。这个时候我妈释然了,说还算你有点良心。我知道,这个事儿在我妈这儿,算过去了。
《秋园》这本书很朴素,文字真诚而感人。真实的写了个人和时代的印记,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交错,一个普通的女性,一个平凡而高贵的人。秋园是个名字,也是众多女性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写。
2023-11-18 12:06:29
「割韭菜」这个词应该都不陌生,一般情况下是指那些在喜欢“追涨杀跌”的这些人。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追涨杀跌”这个不好考究,问起具体原因,大部分都答不上来原因,能回答上来的都是我感觉会如何如何,我认为会如何如何,这些太过于主观的判断,主观的判断在实打实的数字面前非常不堪一击。
貌似这些人有个不变的定律一直跟随着他们:
一买它就开始跌;一卖就开始涨。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反向操作,在感觉想买的时候不动或者卖掉,在感觉想卖的时候开始买入这个思路没问题,但如何判断买卖的节点,又成了难题。想要准确的判断买卖的节点,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多年的经验做铺垫,这点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因此我只能给出非专业购买的基金的建议。
纵观几乎所有的可以股票、基金购买的软件,在首页或者其他地方推荐你买的,一般不建议买。具体原因姑且不谈,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基金或者股票为什么会被推荐,是被谁推荐的,推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些基金公司、代理基金公司挣什么钱。
什么基金会被推荐:
1 、本公司的基金。这个没什么太多说的,给谁也会这么做。
2 、佣金比例比较高的基金。任何基金软件都不能保证你肯定能赚钱,但基金公司为了存活得保证「自己」能挣到钱,佣金比较高的基金是肯定会被推荐的。
3 、波动/换手率比较高的基金。买购买一份基金,基金和相关机构都可以从中挣到一笔佣金,比如投资额的 3‰或者更低,越多的换手率意味着有越多的佣金。
在说我购买基金的方法之前,避免纸上谈兵,先贴一张我的收益分享图。
从收益角度来看并不突出,年收益率比我高的有的是,但从打败了整个平台 99%的用户这点来说,这个收益并不是特别差。从购买思路上来讲,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三个操作:
一,将可用的钱分成 2 份。一份用来获得稳定收益,购买一些货币基金的产品,比如余额宝、微信钱包里的零钱通。年收益率并不高,这部分钱是随时准备着购买基金使用,存取方便,还有一点利息。
二、只购买指数基金。这类基金有个特点,很多都是选取某个行业/名词的前 50 、 100名上市公司在股市的表现,比较容易追踪理解。甚至不需要去学习。
三、定投。虽然选择的这些指数基金好理解追踪,但并不代表能猜到最高点和最低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周定投是比较合理的购买方式。一方面资金压力不会太大,另一方面从长期持有的角度来看,定投也是比较合理理性的方式。
额外注意一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 allin,任何一次 allin 都是赌博,不是投资。
几个中年人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讨论这些,我把这套方法说给了几个朋友,大部人人表示比较认同,所以记录下来分享一下。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有可能全是错的。
2023-09-19 09:40:11
在 NewsLetter 上发布了后,引来一大批不同意的声音(不少人回复邮件且取消订阅)。有可能时大部分人没有完整读完整篇内容,导致有误会发生。本意是大家多看书,看书是有好处的,但只是一味的看书不去实践肯定是没用的,就像是看了 500 部古装电影,什么飞檐走壁、铁砂掌各种招式在心里过了几百遍,但不去实际操作一次,肯定是不会知道这些招式是否有用,到头来当别人说这些招式都是花拳绣腿,认为对方说的都是狗屁完全胡说八道。
说什么好呢,貌似什么都不说也没什么问题。希望大家多读书、少看手机、多健身吧。
————-
5 月份开始,突然没有了读书的欲望,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 8 月末,最近又重新开始了读书。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突然不想读书了,kindle 以前一直是随身带,在那段时间里不随身带了,每天放在电脑桌前,偶尔打开看看电池有没有电,或者给系统升个级,其余时间,甚至是晚上睡前也不再看了。
就像是读了这么多年书突然疲惫了,想放下书每天也刷刷视频打打游戏,感受下不读书的时候带来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睡眠不规律了,不小心陷入了睡不醒的循环,手机屏幕中的视频、游戏带来的冲击,会让睡觉时间很容易变成 12 点以后,第二天会很疲惫。
偶尔也有点当电影看了 1000+ 部以后,再看新的电影,突然没了兴趣去探索电影是否有新情节走向,总能在曾经看过的电影里找到类似的故事情节。曾经在某个地方看过一句话:「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电影行业的创作已经几乎停滞不前,没有新了题材可拍摄,后面拍的电影几乎都可以从以前的电影里找到类似的影子。」
这两天在刷 twitter 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说「《穷查理宝典》在我这儿永远不可能是宝典,充其量是一本公司内部训话。纠起原因:一个偷机的华尔街商人赚了一笔钱,把自己赚钱的过程归结于爱读书。」
什么原因导致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买了好几本 kindle,是我最近在想的问题。只看结果的话,貌似我看不看书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顶多就是能在同事面前吹吹牛多点谈资,通过不间断的写博客写读书笔记,认识了几个朋友,顺利的入职到了几家公司上班,当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时多几种思路和验证的方法,其他的,貌似真的什么都不会改变。
现阶段读书,也只是让我能有更好的作息习惯,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的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