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Hong修改

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分享生活,分享观点。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Hong的 RSS 预览

What I’m doing

2025-11-25 19:52:21

What I’m doing:

  • Practicing English/Japanese speaking
  • Preparing for the JLPT N1 certification
  • Learning programming (focusing on Python now)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running

2025-11-25 19:41:53

The first principl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 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Richard P. Feynman

我尝试过跑步,后来放弃了。当初放弃跑步,似乎就跟温度有关。去年十一月月份左右,开始跑步。可那时没能早起,也冷,我还得七点半左右出门上班。种种因素,就没跑多久。

现在呢,外部环境没怎么变,冷风该吹还是吹。变的是,我早起了,也不再七点半就出门上班。这两个因素一变,时间上就允许我早上按时按点穿上鞋、出门去公园,在公园跑上半小时。

从八月份开始跑,从室内快走开始,从只在平地跑,从每天十分钟,到现在是每天去公园,围着公园跑,跑上三十来分钟,大概五点五公里。

跑步教会我什么呢?

开始跑步以后,关于爱氏1情绪相关的观点,我的理解度又有提升。困难有两种,一种是物理困难、一种是想象困难。大多数时候,我不是被物理困难给难住的,而是被想象困难恐吓着、控制着。通俗地讲,人总是容易失去理性而不自知。

举个例子,还没开始跑,我的脑子里会自然出现跑步后的不方便。在没有爬坡之前,我也会有各种爬坡的困难。可实际上,这些困难都是不符合逻辑的——我都没有实际经历过这些事情,又怎么会提前知道这些困难呢?而且,这中间明明有很多可能性,而我怎么就偏偏认定某些困难一定会出现呢?没有道理的。一开始我也没意识到这些事情,是在跑步的时候想清楚的——原来爱氏说的想象困难是这么回事。

再举个例子,之前放弃跑步的理由是,早上冷风吹、也没时间去跑步。可事实上,早上没有那么冷,只是在刮风的时候,体感可能会骤降几度。其他的“冷”,都是想象出来的冷。“没时间”也没理由,那个时候我也能决定不再七点半出门上班。早上出门跑步这件事,只要穿上鞋、走出门,困难都会消失。到了公园,两只脚就会跑起来。

许多困难都不存在,是想象困难,是自欺欺人。就是,决定不做某件事时,我总能找到理由来说服自己——人最容易的还是自我欺骗。物理困难往往不是困难、有处理办法。

跑步还教会我两件事情: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坚持的作用。

爱氏说的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也包括非个体的其他人。跑步时,其他人就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你必须专注于你自己,包括呼吸方式、心跳速率、手势摆动、当前的体力状态等等。你必须专注于自己,在自己的实际情况基础上调整跑步方式。如果过于关注环境,比方说别人怎么跑、前方那位是不是美女之类的,那你就会开始混乱起来。脑子一乱,手脚跟着乱。环境是重要,比方说你前面有个人在散步,那你就得往边上跑一跑,这都是合理的。你的决策可以随着环境调整,但不能让环境控制你的决策。这是两码事。在跑步的时候,合理的做法是根据环境来调整行为,而不是让环境去操控你、控制你的行为。另外,如果环境实在不便于跑步,那就换个环境。

草原五班号称是班长的送葬场,可这对许三多没有影响。许三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叠被子、修路,做有意义的事。环境对许三多的影响不大。这是合乎逻辑的。就你做一件事,如果总是将借口丢给环境,那么,这当然轻松、可对自己没有什么实际好处的。2

那什么是坚持?我之前认为,做一件事情,如果喜欢做,那就去做、用不着坚持。跑步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坚持还是有道理有作用的。一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可能感受不到乐趣。可练习量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可能会慢慢体验到乐趣。那么,至少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这件事,还是不喜欢这件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为什么需要一定的练习量呢?随着练习量的增加,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会增加。随着认识的增加,再做这件事情,它有机会给你一个正向反馈,包括成就感在内的正向反馈,然后会促使你去自愿或者说更加愿意去做这件事。这就表现为喜欢做这件事。正向反馈带来激情与热情,表现为喜欢与热爱。坚持的作用就是这个。

我还在跑。对我来说,跑步是认识自我、理解并应用某些事情的方式。我的自我认同包括 runner。


  1. 爱氏,是指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对我影响至深。 

  2. 许三多是《士兵突击》中的主角。 

how to keep writing/blogging

2025-11-18 04:14:21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与春秋。

魯迅《自嘲》

人类社会正大迈步走进 AI 时代,而写博客是反 AI 时代。甚至,连我都在问 AI,什么情况下,人容易放弃写博客?缺乏时间、缺乏动力、缺乏读者/互动、完美主义、技术困难、生活变故、内容枯竭、自我怀疑、与他人比较、目标不明确。

那么,要想长期写博客,就得面对这些问题。

首先,为了降低技术难度,我选择将博客托管在 GitHub 仓库。同时,我选择简洁主题,这样就能专注于博客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使用 Markdown 的初衷也是如此。一开始就很幸运。

写文字是枯燥的、几乎没有外部奖励的。在 AI 时代,写博客是反潮流的行为——AI 会提供人们需要的答案。在搜索时代,写博客也是反潮流行为——他人都是为了找内容、而不是找人才看博客的。换句话说,对写博客的人来说,写博客是展现自我;而对其他人而言,博客更多是提供内容、而不是人。这两者是矛盾的。那么呢,如果是为了读者而写博客,那么,我大概率会放弃写博客。而且,怎么会有人期待着我写的内容呢?我又不是 Buffett。

对我来说,写出来就是奖励,良性读者/互动是额外奖励。

我写博客,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认真活着的交代。更重要的是,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写下某些东西。写作和跑步一样,都是自个儿的事情。跑步,你需要做的是调整个人姿势、呼吸速率等等——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在乎他人,跑步就难。

当然,跑步能改善身体素质,写作也有实际好处。

写作能够让我想清楚某些东西。Paul 说的对,就是,脑子里想的东西是没有具体结构的、是抽象的、无序的。但是,一篇文章是有具体结构的。比方说,写下 Life Formulas 之前,我只是对某些东西有个大概想法。写下之后,我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该专注什么。另外,写下的东西,还便于日后回顾之前是怎么认识某些事情的。

再有一个,写下的东西还能充当“垃圾版本”。垃圾版本可能复杂且臃肿,但是呢,我能够在这个垃圾版本的基础上不断削、砍、雕、琢,最终使之简单到一目了然、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与需求——持续不断的德明循环。比方说,关于个人笔记仓库的文字,我前后写过至少四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在简化、简化再简化,弄清楚哪些内容是必需的、哪些是可以舍去的、哪些是可以留着的。像是观影记录、读书记录……前面几个版本都认为是必需内容,现在我不需要它们。写下的文字蕴含着珍珠。

所有写下的文字都有一个版本号,只是说更新迭代的时间不确定罢了。我也想写下存活周期长的文字,可实际情况不允许——当前的阅历与写作水平还做不到这一点。再有,他人的博客是他人的理解。如果有人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分享某些内容,而我能读到并认识个人的错误、增加自己的理解,这不是幸运吗?

因此呢,上面提到的困难,只有“生活变故”因素是我无法控制的,像是残疾、拘禁……

反正就是,写作/博客,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认真活着的交代,而不是为了得到读者。活着是为了做喜欢的事情,而写作就是我喜欢的事情之一。如果分享出来的东西能够帮助到他人,那就是神的恩赐、我的幸运。

the reason why I study English

2025-11-11 05:54:45

在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为什么我仍决定且在“学习”英语?

首先,我得声明:我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英语学者,也不是为了成为英语文学专家,抑或是英语语言学家。而且,学习英语,并不是因为英语这门语言高人一等。我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英语来做日常生活,包括阅读与交流。更具体点,要有能够看懂英语字典的能力,也能用英语讲述某件事情。顺带能通过某种英语考试、获得证书的话,那就再好不过。

那么,为何我仍决定且仍在“学习”英语?降低语言对我的影响;减少他人借助语言来欺骗或操纵我的可能性。

每门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这种结构会不知不觉影响使用者的关注重心。比方说,汉语的表达方式会省略某些内容,而英语则要求每一句话必须要有明确的主谓语。这种表述结构,会让人下意识地关注不同的事情——输出要求会让人关注不同的事情,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竹塹玻璃工藝博物館],建於西元1936年,為日治時期自治會館,亦為日本昭和皇太子來台巡視時之行館,整體東方現代化的建築,不僅表現出歐洲風格的豪華氣派,更因座落於麗池旁,與人典雅幽緻的印象。(《典藏心築》,P.35)

Hsinchu Glass Art Museum was built in 1936; It was used as the local government building under the Japanese ruling. It also served as the residence for the Japanese Prince, Zhaohe, during his visit to Taiwan. Its modern, oriental design not only expressed the European grand, luxurious style, but also gave an impression of elegance and tranquility due to its location near Pond Beautiful.

——刘美君《英文文法有道理》1

例如,上面的两个汉语、英语句子的表达方式对比,汉语会省略语境下的“不说亦可理解”的部分、即整个句子的主语。可是英语则要求每句话(包括子句)都必须标明主词、受词和所有者。语言的结构要求有着明确差异。

再有,语言表述结构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我仍记得的一个案例,其来自《黑箱》:

他力气大到我无法抵抗,身体和头部都被死死按在床上。我又一次被强暴了。当我合上腿,蜷缩起身体时,山口把脸凑上来想要亲吻我。我拼命反抗,把脸扭到一边,整张脸都埋在了床褥里。

由于身体和头部都被他按住,并压在身下,我渐渐变得无法呼吸。几乎要窒息的一瞬间想到的是:“我要被杀掉了。”假如赤裸着身体,以这种状态被发现的话,父母该有多么伤心。混乱之中,有一刹那,我脑中浮现出自己的死讯被早间新闻报道时,母亲哭泣的面容。这样的结局,我绝不接受。我死命绷直身体,又再蜷起,把双腿合拢,拼尽全力持续不停地反抗。终于,按住我头部的手松开了,总算可以呼吸了。

“好痛!请停下!”

山口却一边反问:“很疼吗?”一边使出蛮力,试图掰开我的膝盖。膝盖的关节阵阵剧痛。不知道究竟跟他缠斗了多久,我绷紧了身体,竭尽全力继续抵抗。

终于,山口停下了动作。而我也气息奄奄地向后横躺下去,同时在脑子里搜索着骂他的话。在此之前,我一直反复哀求“请你停下”,气势太弱了。

我劈头用英语骂了他一句:“What a fuck are you doing!”

这句话翻译成日语,或许只是“你想要干什么!”但实际上,它是更为激烈的脏话。

“Why the fuck do you do this to me?”(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I thought we will be working together and now after what you did to me, how do you think we can work together?”(对即将一起共事的人做出这种事,你究竟是什么意思?)

事发之后我也曾想过,对即将成为自己上司的山口,我一直用的都是敬语。女性面对比自己年长、位高的男性时,可以使用的平等抗议性语句,我却无法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或许日语里原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语句。

然而,在此之前,我留学海外,每当有人半开玩笑地请求“教我几句日语的骂人话吧”,我却总是回答“日语里没有那样的脏话”,并且对此深感自豪。

——《黑箱》2

除了语言本身的影响,还有两个原因:语言中的“自由市场”和“翻译是译者的理解,即转写”。

事实就是,有些语言受权力影响过大,以至于使用这门语言的群体能用什么词、不能用什么词,都受制于组织。组织甚至会污染词汇。词汇呢,最终会影响人的思维,进而影响人对某些事情的认识与判断。是的,我说的就是“审查制度”。当然,英语也有“审查制度”,例如 White/Black 的禁用。可是呢,英语的受众非常广泛、是跨国度的。某个词禁止在 A 国使用,但未必会禁止 B 国、C 国使用。而且,这种禁止使用的原因会记录在案,以便其他地方的人或后人查询。这样一来,权力3对用词的操纵就会弱许多。在我的理解中,这是自由市场的表现。而有些地方的政治权力不可能放弃政治审查制度,因为这种政治审查制度是组织的生死存亡之关键4

再有,翻译是转写,是译者对 A 语言的理解、再用 B 语言来表述。如果译者足够可靠,那么,你可以相信译者的翻译。可是,你怎么能确定译者足够可靠呢?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译者未必总是足够可靠。译者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喜好与偏向。这种喜好与偏向会促使不同的译者选择不同的用词来“翻译”相同的 A 语言。王小波曾坦言,自己写作路上的恩师们就是那些了不起的译者。那些译者们,对同一段话是有不同的翻译风格的——译者们借用原著的壳来表达自己。

不说你我皆知的“常凯申”,就昨天翻读《Poor Charlie’s Almanack》,看到“Don’t run trains”,我心生奇怪:汉译本似乎不是这句话,毕竟我读过多遍汉译本。于是呢,我找来汉译本,发现汉译本的表述是“不要横穿马路”。

Don’t run trains.

不要横穿马路。

这两者能是一回事吗?Don’t run trains 暗含着不要和拥有巨大优势的事物做竞争,后者就……

再有,我曾使用 AI 大模型“翻译” Thomas Sowell 的书,结果 AI 将“White Liberals”翻译成“白左”。要不是熟悉 Thomas Sowell 的行事与写作风格,我多半就接受这种翻译了:Thomas Sowell 不太可能使用这种暗含强烈情绪的词来作为书籍标题并讨论该事情。

这些都是我能意识到的不对劲,那么,那些我意识不到的不对劲有多少呢?

今年犯过的一个巨大错误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用再学习英语”的情绪观点,想都没想就接受、然后我真的实践了。结果就是,中断英语技能的累积进度,同时浪费好几个月。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久?具体时间可能因人而异。可是,如果学习某样东西之后,它能给你带来几十年的收益,且这种收益是无法估量的,那为什么不学习它呢?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更别说英语是事实上的世界通用语。在我眼里,掌握英语是正确的事情。

我决定继续学习并使用英语。


  1. 刘美君《英文文法有道理》,这本书是从语言结构角度来讲解英语语法的。刘美君老师的讲解,不仅让人对英语语法“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著;匡匡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4 

  3. 当我说“权力”时,不仅仅指政府这个组织拥有的权力,还包括某种社会共识或压力。例如,出版《动物农场》时,奥威尔几经波折,经历多家出版社退稿,原因就是当时苏维埃还是朋友、斯大林仍是伟大领袖。具体可见:Animal Farm - Wikipedia。 

  4. 参照郝明义的《紀念「跪著造反」的出版人沈昌文》,“沈公說:就在大家都很興奮的時刻,中共的元老陳雲說話了。陳雲講了一句話:「你們都忘了共產黨是怎麼起家的嗎?」”。郝明義/紀念「跪著造反」的出版人沈昌文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about Kangxi Red Tickets

2025-11-04 08:17:28

《康熙的红票》,这本书读完快两月了。我呢,一开始只想写下这本书讲了什么,现在却打算再写写这本书聊了哪些错误、或者说帮我纠正了哪些错误观念。

这本书讲了什么?康熙是怎么接触到传教士的、康熙与传教士之间的相处以及雍正帝禁传教士的原因。这几件事,作者的讲述非常精彩,去读原书吧!

这本书聊到了哪些错误?闭关锁国、“奴才”、自由市场下的知识利用。

闭关锁国

众所周知,你我从小到大的历史教科书都以”闭关锁国“作为清政府近代史饱受欺凌的原因。可实际上,”闭关锁国“是简单、但未必正确。

清政府统治期间,地理环境仍是人类难以逾越的障碍。当时从欧来华有两条路:陆路由沙俄垄断,而沙俄也不愿放弃垄断权力;海路则耗时长、且风险难测,只有传教士与商人愿意走海路来华。后面,康熙派在华传教士去欧洲传话,走的就是海路。结果呢,一大半的传教士都死在海上。

蒸汽机的改善在康熙死后。取消传教士优待的是雍正,乾隆续之。

出于个人经历,康熙欢迎、甚至渴望传教士来华,尤其是一技之长的传教士。传教士入华后,往往会受到康熙的优待,如各地购买土地、可与康熙直接通话等。雍正即位后,出于个人宗教爱好,抑制传教士、推崇佛教。注意,在康熙、雍正乃至当时文人圈子中,传教士与和尚道士没有区别,都是宗教。甚至,他们不在乎传教士之间的教派区别——康熙就不愿意扯进传教士们之间的教派争执。雍正在位十三年,抑制传教士十三年。乾隆即位后,也没有像康熙那样特别优待传教士,采取的态度是:有传教士来是好事,没有传教士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那么,传教士的遭遇是怎么影响清政府的后续命运的呢?

乾隆即位后,在华有话语权的传教士,其派系被教宗取消,这就使得即使在华传教士写信回欧洲,欧洲也没法派人来华传教——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传教士不仅仅是传教士,还是世界各地知识传播的使者。比方说,奎宁就是传教士教给康熙用的。皇帝排斥传教士、没有传教士来华、欧美技术跃进又刚好是在那个节点……这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政府技术仍停留在冷兵器+落后热兵器层面,而欧美社会则已进入到最先进的热兵器时代。印第安琼斯都知道吧?你刀耍得再花,印第安琼斯的一颗子弹也能让你脑袋开花。就这样,洋人开着蒸汽船、拿着先进热武器,从海入华、直插腹地。

闭关锁国,简单、未必正确。

奴才

“奴才”两个字后面的是什么?鲁迅写过一篇杂文,专门痛斥“某些人自愿做奴才”,可“奴才”两个字代表的是什么呢?是清人起事、发家、逐鹿中原并掂量九鼎的人事制度。“奴”指人身归属,“才”指依附者的能力。简单地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奴”、“包衣奴才”即是来源自此人事制度。此人事制度有两个特性:家族式附庸、可自由转移奴籍。例如,年羹尧父亲就是雍正家奴,顺带着,年羹尧哥哥和年羹尧都是雍正的家奴。在这种激励制度下,清人作战往往不怕死,愿意冲锋陷阵——明军的军功激励制度不如清军有效,输得不冤。

前面有说,康熙往往会优待在华传教士。优待的原因是什么?顺治立康熙,就与传教士的建议有关——传教士告知顺治,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得天花。此事极大地增加顺治立康熙的权重。另外,康熙自幼就与传教士相处过密。这种相处过密,又给康熙以机会,得以享受纯粹知识的乐趣。对于这种知识的渴求,也是康熙派遣在华传教士去欧洲的一个理由。另外,传教士还能发挥制度以外的政治作用——传教士可作为皇帝本人的私人代理参与各种对外事宜,如对俄谈判等。后面,为了方便管理,康熙下令,由内务府签发在华传教士的“籍贯证明”——内务府专门管理皇帝本人的奴才。也就是说,康熙是认可在华传教士为家奴的。

那为什么鲁迅的痛斥有道理,而康熙时期的在华传教士也不认为“奴才”制度是错的?鲁迅的那个时候,”奴隶制“已成为文明中的不道德,而直至雍正时期,世界上仍未普遍认为“奴隶制”是道德错误。也就是说,关于“奴隶制”的观念,在那一两百年间发生极大地反转,而且这种反转是先在欧美社会发生的,随后才传递到儒家文化圈子——你可以翻看儒家各种典籍,没有任何一句话指责过奴隶制。在华传教士呢,也不自认为 slave,而是“骑士式的效忠”。因此,这两者并不冲突。

只是说,当爱新觉罗坐稳皇帝位置、整个华夏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时代后,这种“奴才”制度的作用便在减弱,但并未消失。这也是鲁迅指责“某些人自愿当奴才”的起因。

自由市场下的知识利用

康熙享受传教士带来的知识,而且往往还能有所突破。只是说,这些突破碍于文字不通,没有传回欧美、没有使欧美社会认识到这些突破。可是,这种知识上的突破,有什么作用吗?今人再发现这些已经过时的突破,有什么作用吗?

我想的是,康熙及其手下的人可以突破某些知识难点,可是,这种突破为何没有影响社会、甚至改善整个社会?而且,康熙为何仍在等待传教士带来最新的知识进展?后来我明白了,对康熙来说,这种纯粹知识的享受,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乐趣,与打猎无异。正因如此,这种知识水平上的突破根本不会回馈到整个社会。

我无法理解的是,这种无法回馈社会、仅仅保留在故纸堆上的过时突破,怎么会成为某种骄傲呢?在我看来,这是错误。

如果说,传教士们忙着介绍知识给康熙、翻译汉籍,那么,怎么当时华人读书人没有翻译、转售传教士们的书籍呢?我的猜想是,传教士群体始终与政治息息相关,要么过分亲密、要么过分疏离,康熙雍正时期的读书人不太可能冒着巨大政治风险与传教士来往。以至于乾隆朝,当时人视洋人为稀有物、甚至不知道曾与传教士有过来往。别忘了,文字狱贯穿着整个清政府生命周期。换句话说,政治风险抑制着社会传播知识。

康熙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作用,指责他也没有用——整个华人社会就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那么,在哪种制度下,知识最容易发挥作用呢?自由市场下。在自由市场下,人们会想方设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与运用,包括在“想法设法”中。

一些问题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几个疑问:

  • 闭关锁国,这四个字的发源与兴盛,以及是如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的?
  • 奴隶制,是怎样成为道德错误的?
  • 天才从何而来?天才们是如何反馈社会的?

some notes

2025-10-28 04:48:22

商人参与政治始自光荣革命,至今不过四百余年。四百余年,人类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可是,怎么盛行将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问题都归咎于商人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商人甚至从未有过政治话语权,但是社会矛盾几乎都归咎于商人。而被指责的商人,往往也都沉默不语。(红顶商人是其他政治人物的政治权力之延申品,并非是其本身有政治话语权)现在中国城市的一个普通人,其生活水平甚至好于帝制时代的皇帝。即便如此,社会矛盾也往往集中于没有政治话语权的商人、而非拥有实质政治话语权的政客。马克思主义是一门让人合理嫉妒并伤害他人与自我的主义。

经济学不教人怎么判断“价值”,而是教人怎么从价格来推测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价格是人付出的,价值是人得到的。经济学的角度看,价值是主观结果。那么,哪一门学科教人正确认识价值呢?投资学。

一个人用文学来表达自己,那么,世人会理解、甚至认可这个人。可是,如果一个人用投资来表达自己,那么,往往会得到众人的冷嘲热讽。这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文学可以教,是容易的学科。投资无法教,会投资的人往往不会选择教学。投资是人人必学、但学校无法教学的知识学科。

数据能说谎。“我从三月份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到现在(十月份)减了二十多斤。”这听着好像没什么,毕竟,半年时间,怎么都能减下来。可如果换种表达方式,“我从三月份开始调整生活方式,五月份差不多就减了二十斤。后面就一直在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体重就减得慢,可能就几斤。”这样一说,这种方法的效率是不是就高很多?人还是容易上当受骗。

困难有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一种是主观意识上的困难。前者是无法控制的,后者是个人选择。跑步爬坡时,需要的体力是客观困难,脑子想象出来的体力消耗情景是主观意识上的困难。一旦爬坡,就只剩下客观困难。在做事情时,人难以区分这两种困难。爱氏教人注意的,就是这两种困难的区别,并教人如何面对主观意识上的困难。在大多数时候,这种困难会表现为拒绝学习有用的东西、放弃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历史不是预言,也不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日志。历史的作用是,提供一种模拟情景,让读者能够理解快速理解并适应部分现实,随后做出良好决策。如果历史是预言、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日志,那么,历史学家们早就凭借着预言而举足轻重。

情绪是工具,而且通常是效果不太良好的工具。怎么去掉信息中的情绪?可能还是要借助于 5W1H 法。Learn in Public 是非常棒的策略。可是,怎么才能去掉各种反馈中的情绪呢?5W1H 法。甚至,现实沟通的时候,也可以用 5W1H 来理解对方传达的信息。而且,为什么要求对方照顾自己的情绪呢?当个人的目的是获得有用讯息来帮助自己的时候,就不能指望、甚至应该主动要求对方放弃照顾情绪——某人反馈时,如果还要照顾对方的情绪,就是要求对方多做一层转换,即将个人最熟悉的表达方式转换成接收方情绪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这无疑是增加反馈者的反馈成本。总而言之,新闻学的 5W1H 法确实好用,是帮助人去掉情绪影响的好工具。

重复是学习的关键。这本是常识,当下似乎却成为秘诀。不可思议。

经济学就是对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利用之研究。那么,什么是显而易见的稀缺资源呢?人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说的是优先级,而不是必然前后级。一个人,总要先照顾好自己,才不会成为他人之负担,然后才能照顾家人朋友。后面看着,或许能够到治国、平天下的阶段。一般来说,修身、齐家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学问。许多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经济情况,却总想着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