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Hecaitou | 和菜头修改

知名博主,槽边往事。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Hecaitou | 和菜头的 RSS 预览

人有柔弱处

2025-10-28 11:57:00



先记录一件几分钟前刚刚发生的事情:

在2018 年 1 月 3 日我写过一篇文章《你穷你有理和被坑你活该》,文章的主旨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新的一年到了,我想我们做一个约定:在这一年里尽量不要用「你穷你有理」和「被坑你活该」两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人和世事

这是接近八年前的一篇文章,几分钟前,具体说就是今天 10 点 46 分,文章下面多出来一条留言,来自一位关注我长达九年的读者,他说:

时隔这么多年后亲身经历的电诈,虽然也损失了一部分,就想起来了这篇文章,所以就又来看看了,很多事情夹杂在一起的时候,理性会时不时短路。想起小姨子被骗时候,自己也觉得为什么会那么傻,很惭愧。」

今天我的本意是想讨论一下歌手郑智化作为身障人士抱怨机场无障碍服务的话题。但是当我看到上面这条留言时,突然觉得意兴阑珊。因为类似的观点我表达过不止一次,也不止是在今天。如何呢?八年多过去了,人们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苛刻,越来越冷酷,越来越不宽容。或者公允一点说,也许柔软、善良、宽容、有同理心的人们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只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已经逐渐沉默,声音变得越来越小。

我为今天那位留言的老读者感到庆幸。当他自己遭遇到和自家妻妹相同的事情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反思自己,能够找到这篇文章,能够在文章后面勇敢留言,坦诚地写下自己的反思。我为他高兴,因为他终于意识到人都有柔弱处,自己并非例外,他也许会因此而产生内心的转变,这对于他周围的人,尤其是他的妻子儿女是一件好事---他终于能够体谅他人,理解别人的处境,而不是像网上那些自认为穿着钛金材料盔甲、锃光瓦亮通身无眼儿的贵物那样,习惯于苛责他人。

人有柔弱处,自己也不例外---这是很简单的一种人生见识。

许多我的读者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近年来和菜头老了,提不动刀了,很少再看到他犀利的回复。我是在老去,但是和我很少再拉满伤害输出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我当然知道怎么回复才会让一个人疼得跳来,关闭页面之后好几天脑神经还是会觉得灼烧。是我自己选择不去那么做,原因我现在能够理解人们之所以会那么说,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不知道世事,不知道知识,然后,也不知道自己。

网络放大了这个问题,他们不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进一步认定自己都知道,而且因为算法制造的茧房而相信自己人在网上很多,网上的喧嚣是一种社会共识,所以自己非常自然且习惯地站在正确的一边,是按照「强者」的思路在思考问题,没事就要以教育和吊打想法不一致的网友为乐,直到有一天---

自己幸运地也遭遇到网络诈骗,或者惊讶地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强者,而是属于自己先前践踏的弱势人群---因而能反思自己的人是幸运的,但我猜幸运儿总是少数。
因此,在我四十五岁之后,每当胸中的战意勃发,准备精准攮出一刀时,我总是会忍不住想起很多年前的那个男大学生宿舍夜话段子:「兄弟们,你们说,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什么可怜的家伙长了两颗蛋蛋?」。段子里的宿舍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我也同样会放下刀子,为他极柔弱处的硕果仅存而祈祷,而不是为了「可怜」两个字而生气,并且诚心诚意地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发现真相,做个幸福且满足的人。

最后作为一条老登建议,我把我个人对网络投诉、网络抱怨的想法分享如下:

如果你打算在网上投诉,在网上抱怨,最好不要使用文字形式,因为每一个字眼都会被人仔仔细细抠过,然后断定是撒谎。所以,你的正确做法是一旦动了投诉、抱怨的念头,就立即放出随身携带的三台无人机,一台升空提供全景俯拍镜头,一台抵近提供动作和表情特写镜头,最后一台环绕自己飞行,提供 360° 无死角记录。然后你去发布视频,配上字幕,但不要发文章,这大概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而你自己,至多需要面对一个质疑:

「什么人会出门的时候带三台无人机?」。柔弱的正常人。



------



一张测试定力的图片

2025-10-27 11:13:00



首先声明,今天我要分享的这张图片其实是一个人类视觉实验,和定力测试没有任何关系。但世间凡有一物,未必只有原初设计时的唯一功用,人们总是可以想出奇奇怪怪的其他用法来。

这张图片对应的概念叫做:特克斯勒消逝效应( Troxler’s Effect),由德国-瑞士双国籍哲学家兼医生伊格纳兹·保罗·维塔利斯·特克斯勒在 1804 年发现。这个效应具体是什么内容,不妨等我们试过再说:



在上面这张图片正中有一颗黑色的十字准星,周围分布着五彩斑斓的色斑。现在请你放轻松,别眨眼,盯着那个准星专心看。正常来说,如果你足够专注在那个点上,几秒钟之内整张图片就会开始褪色。如果你的定力足够强,能够保持足够强大和平稳的专注力,那么正常图片会彻底褪色成为一整片白色或者灰色,只剩下中间的那个黑色十字准星。

当然,只要你稍微走神,或者眨一下眼,颜色在瞬间就会重新浮现出来。要持续保持眼中一片白茫茫,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它原本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证明人类的神经适应性,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下去,降低能耗,神经系统会适应那些稳定不变的外界刺激,不再去持续关注。在这张图里,那些低对比度、形状模糊的色斑完全静止,毫无任何变化,于是视觉神经很快就放弃了持续追踪和分析它们,不再浪费算力,以至于它们在视野里很快消失。

这样的话,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分配给那些具有强烈对比度的外界刺激,比如说一只老虎身上的虎纹。可以分配给那些处于运动状态的外界刺激,比如说一头冲出草丛正向自己狂飙而来的老虎。于是,我们可以及时伏下身子,一个滑铲将老虎放倒并加以捕捉。事情就是这样,正是凭借大脑的算力分配,祖先们才有足够的能量和注意力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个滑铲,于是今天才有你我的存在。

如今世道变了,全球各国政府都不再允许国民滑铲老虎,背摔狗熊,否则会罚金甚至入狱。但是利用特克斯勒效应制作的这些图片依然很有用,最简单的一个用途是哲学上的启发:

当你反反复复试过多次,视野中的颜色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也许你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明悟---当自己想要认识什么事物的时候,你需要把目光聚焦,去研究它的细节;然而,当你的目光足够聚焦,当你的精神足够专注,这个事物却会因此而消失不见。

你想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当你紧盯着股票的技术图形,你的钱也就悄然消失了。当你紧盯着自己心仪的对象,整个世界和所有其他人也就悄然消失了,于是你在别人眼里就变成了痴汉/女。

除了哲学上的启发,我个人主要用这张图做测试和训练。


测试什么呢?测试情绪的稳定程度。如果心似奔马,念如瀑流,那么定力就不容易提起来,于是盯着十字准星到色斑消失的时间就会延长。所以,如果一眼看过去,整张图片在一两秒内开始褪色,甚至保持稳定的白色,那我就知道目前我的内心没有多少压力,情绪稳定。而如果我需要尝试一段时间,然后不断地掉落出来,我就知道自己的内心波动很大,无法集中注意力,需要去滑铲个什么先。

训练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自我调节,让自己处于一种不松不紧的状态,让图片尽可能长地保持白色。你自己试一下就知道了,走神肯定是不行的,太过用力,太想立即变成白色也不行。然后,其他的外界刺激会带来扰乱,随时打断你,你得继续专注在十字准星上,一旦有所偏离就立即拉回来。最后,你可能会发现,当你保持这种状态的时间越久,心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越沉静越平和,自己的感知似乎比之前变得更清晰更敏锐,就像是谁做了空气除尘似的。

这世界上有许多「心系一处」的训练方法,原理都类似,让人专注于体外某处的一个点。特克斯勒效应的图片相比之下有个优点,那就是它能很快让你感受到自己提升定力之后产生的效果,这要比盯着一点跳动的烛火,或者一个小球一个小木块要容易很多,毕竟在你非常熟练之前,你的视野里不会因此而立即产生什么变化,于是你因此而认为自己毫无进展,陷入焦躁,然后很快放弃。

希望你喜欢今天我介绍的这个小玩意儿,就一点:你自己玩可以,但不要分享给你那些主修神经生物学的朋友。对于你,你因此免不了一顿科普说教,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现象,背后有什么神经生物学基础,视觉神经运作原理。

对于我,我因此逃不过一通声讨---把严肃的科学和莫名其妙的什么定力训练联系在一起,不知所谓,简直就是亵渎科学。到时候我又忍不住要滑铲对方,你夹在中间就很难做人,你说呢?



------


刚刚兜了一圈风

2025-10-26 18:00:00

 


写完《网约车能加一个「非电车」选项吗》之后,我突然想起自己其实有一台燃油车。而且在去年年底我还发过宏愿:在未来的一年里,保持每个月开车出去一趟,免得蓄电池再次挂掉。转眼之间,我好像又有五个月还是半年没有碰车了。

套上棉服,戴上耳机,提起垃圾袋,我下楼准备开车出去兜一圈。

到地库坐进车子按下启动键,车子轻喘了一声就陷入了全面黑暗。再试一次,连喘一下都没有了。没办法,找人开了一部车过来,用车上的蓄电池帮忙发动引擎,成功了。对方交代我,看检测结果蓄电池应该没问题,但已经处于过度放电状态,麻烦在未来半小时不要熄火,不然车子又会趴下。

我想正好,之前还知道应该开车去哪里呢,不如直接开车上四环兜一圈风,周末的太阳晒了,电池也充上了。车子开出去之后又开始告警,胎压感应器故障。我想行吧,绕四环一圈也很无聊,正好安排了新项目:周日修车。

先去了最近的一家维修点,维修师傅告诉我说没配件,必须去 4S 店找专人维修。我搜索最近的 4S 店,还好只有 5 公里,于是我一路没熄火,从维修点开出来,直接上北四环。

上了北四环,我的记忆突然复苏:为什么我的车一放就是半年,出门习惯性地在电梯里直接叫车,仿佛根本没有车一样?周日北京的下午三点半,我在北四环上以蜗步前行,谁能想到这个时间还有那么多车堵在路上?那个曾经的我又回来了,和过去一样,又一次在车龙里慢慢爬行,看着日头慢慢落下去。

我喜欢开车,年少时梦想着拥有一部自己的车,「想开去哪里就开去哪里」,就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但我不喜欢在堵车的时候开车,我不喜欢并道,不喜欢转弯,我也不喜欢找停车位且根本找不到,只能一圈一圈地绕,像是只鸬鹚在等水下的阴影出现。现实就是如此,等到有车之后,自由我没有感受到多少,麻烦和压力倒是一点不缺。除了梦见参加高考,找不到厕所,找不到停车位是我个人排名第三的噩梦。唯有大雨大雪天打不到车,只能在雨雪中步行回家能够短暂治愈,但只要开车出门就极易复发。

在回忆里,我开车最为奔放的时代是在深圳创业那会儿。晚上 10 点从深圳开车上广深高速,直奔广州而去。见过朋友,吃过宵夜,然后凌晨 4 点再从广深高速一路不减速狂奔回深圳。只有在那段时光,我的车子才算是酣畅淋漓地奔跑过。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它都在小碎步慢慢走,就像是动物园里的非洲斑马。

4S 店以娴熟的刀法攮了我近八百块,不意外,还是熟悉的配方,配件费加上工时费,以及热情的招待和打折的声明。坐在休息室包扎伤口的时候,我也在想这部车子存在的意义为何?很明显,我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开车的生活丝滑切换到打车的生活。如果不是今天我抱怨坐电车后排容易头晕恶心,如果不是我抱怨之后电卫兵疯了一样攻击我,仿佛我说出在后排不舒服这件事是亵渎了什么神灵一样,我都想不起我的燃油车来。

出门前叫个车,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乃至于在车上用耳机听音乐,在车上看网络小说,在车上回复读者留言,都再自然不过。

然后我就稍微跳跃了一步,想象了一下未来。在未来,电动车只是个开始,无人驾驶的电动车才是终局。电动车上配个司机,这应该是一个过渡性方案。所以,未来的世界应该更为方便,出门就可以叫到无人驾驶的电动车,行驶平稳,运行安全,而且效率比人类司机要强,也不聊天。最大的优点是人被排除在外,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电卫兵,狂战士。

然后,我还会保留一辆燃油车。作为一个应急备选方案,比如说中心服务器崩坏,比如说大规模断电,又比如说我就想感受一下自己驾驶车辆,就想坐在司机位置上看风景。我得有那么一台车,就像是我的磁带机,我的黑胶机,我的无源音箱一样。人人都可以用手机听音乐,巨富和贫人都用一个品牌的手机,一个流媒体平台的音乐文件,这是未来的趋势。但是播放器还会存在,功放机还是会存在,HIFI 音响和耳机还是会存在。

堵在北四环上的时候,我环顾四周,也就三四年的时间吧,车流中的绿牌就从零零星星变成了占五成以上。电车应该是个大趋势,那么,它全面抵达无人驾驶的时间也应该不远。这样的话,就没有人再和我争吵究竟是电车本身不行,还是司机的驾驶方式或者驾驶习惯不行。主要是没什么要捍卫的东西了,就像是现在没有人会捍卫燃油车一样。

在休息室等待的时候,我接到了平台方的一通消息。很客气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没有提供选择燃油车的选项,困难在什么地方。然后也很体贴地给出了替代性方案,希望我能够出行顺利。看了半天各种电卫兵的冷嘲热讽,不是让我去叫奔驰豪华车,就是问我有没有叫过豪华车,反观平台方的态度让我很是感慨,觉得人世间还是存在人性之光。我甚至都不算是投诉,只是一个建议。但在同一天里,我先是被当做是投毒对待,然后又被当做是乘客对待,这种对比有趣极了。

我期待平台的替代方案能及早实现,即便是大趋势如此,市场上依然还有燃油车制造商,还有对应的工人,还有开这种车的网约车司机,当然,也还有希望乘坐燃油车的乘客。有得选,哪怕只是一时,也总比没得选要强。为此,我愿意继续打车,预约制,加费用都可以。看完手机上传来的消息,我和 4S 店的人约定:下次电池要是又废了,我直接来找你们。

开车回家的路上,交通拥挤状况已经缓解,今天的夕阳也美极了。我觉得这是完满的一天---我有所呼吁,对面有所回应,某种社会大众的需求也许会在未来得到满足,这是正常人类社会应该有的样子---每个人都尽可能创造便利,创造价值,相互帮助,相互关照。而且,我还把我的车子维修到了可用状态,现在随时可以去看晚照。



------





网约车能加一个「非电车」选项吗

2025-10-26 11:14:00



我是滴滴打车V7会员,因为出门少,从之前的V8跌落下来,由此可见朋友们都住得有多偏僻。

最近一年,我在叫网约车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免电车,原因是我坐在后排经常感觉到恶心,想吐。燃油车没有这个问题,我反复做过对比,在出门和回家的两趟中分别选择不同的车型,感觉非常强烈。

在今天之前,对于这个现象我倾向于自我问责:可能是因为我矫情,可能是因为我前庭发育不全,可能是因为我老迈带来的神经系统衰退。但是今天我做了一点功课,发现不是我一个人如此,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报告。所以,我不是那个人类进化路径上唯一的败类,没有跟着科技树一起成长。

我继续查找资料,证实我在电车后排遭遇的是「晕动病」,由于大脑接收到的视觉、内耳平衡感和本体感觉信号不协调而感到眩晕恶心想吐。在乘坐电车时,这种现象比传统燃油车更为常见,对后排乘客来说尤其如此。原因是:

1、电车普遍使用了「能量回收」功能,司机只要松开油门,车速就会快速衰减,这样可以回收能量。燃油车司机松开油门,车速缓慢而均匀地下降,不会产生类似电车那样的刹车感。

2、电车启动时,可以在瞬间输出最大扭矩,于是乘客就会感觉到背后猛然一推。燃油车扭矩输出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没有这种瞬时的推背感。

3、燃油车在加速减速时,发动机的轰鸣声会发生变化,乘客习惯了这种背景音乐之后,内心对车辆加减速有预判,于是会提前准备。而电车没有发动机的背景音乐,在静谧的车厢里不断突然加减速,让乘客毫无准备。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出行,交通环境复杂,于是电车司机频繁地用松油门的方式减速,马上又用踩油门的方式加速。这种交替变化太过频繁,变速太过峻急,坐在后排的我,以及我的同类就会被诱发运动病,前庭无法适应频繁的变速,于是很快就会被反复前后晃到恶心想吐。

一位司机师傅和我说过,可以通过调节能量回收功能的强度,平滑这种速度变化,从而改善后排乘客的感受。我看了资料,还可以通过坐在前排获得实时视野,不去低头看手机屏幕等等方法缓解这个问题。但我想,最好不要麻烦司机师傅。司机师傅尽量回收能量,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行为,因为他们要养家糊口。过去他们也省油,现在他们要省电,都是一回事。

坐在前排且不看手机,这在今天也是一件相当尴尬的事情。司机师傅在前排,乘客在后排,这样大家都更自在一些。更何况,副驾是在遇险时最容易被一把方向盘让出去直面危险的位置。

所以,我认为没必要麻烦司机师傅,也没必要改变乘客行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网约车软件上增加一个打车选项,「非电车」或者「燃油车」,乘客可以指定自己只乘坐燃油车。目前的软件里虽然有「车型勾选偏好」,但只有综合最优、上次呼叫车型两个选项,不涉及到动力类型划分。有「应答车型偏好」,但只有综合最优、最快车型优先、低价车型优先、高档车型优先,也不涉及到动力类型划分。

我无意于讨论燃油车和电车的优劣,也没有提出类似「无臭味车厢」、「全女司机」一类的严苛要求。我只是想要一个选择燃油车的按钮而已,在打车的一级页面里甚至有「宠物友好」的车型选项,我认为「运动病友好」更有理由出现在这里。

每次打到电车,我都要哀鸣一声,就像是一枚鸡蛋那样,在后排被一只大手攥住,然后疯狂摇晃,车行一公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人黄都被摇散了。很多时候,下车我就要去吃饭。朋友们看着我苍白的脸,问我:「最近瘦了?」。我哭丧着脸举起拳头气若游丝地呼喊口号:「为了环境保护,为了人类科技进步!」。

不上「非电车」这种消极选项,你哪怕加个更加正面积极的「减肥车型」或者「控制胃口车型」呢?



------


跟上时代的脚步

2025-10-25 11:58:00


别看我快五十岁了,其实我就一直没弄懂「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哪怕在那么多年里有那么多人对我讲过那么多次。

这可能是微型知识分子的通病,学问没有大知识分子多,但是多虑的毛病一点不少。听到类似的话,我总是忍不住去问:什么是时代?请定义一下。什么是时代的脚步?请定义一下。什么是跟上,怎么个跟法?请定义一下。然后别人就想残暴无情地殴打我,打到我闭嘴,所以我很早就不那么提问了,但是问题一直都在那里。

现在我终于获得了来自年纪的福利,那就是无需论证直接说结果,而且大家似乎都根本不在意。能理解,古代人当年抓来一头活了一万年的乌龟,用火去烤它的龟甲,然后解读烤裂的纹路作为占卜---乌龟直接给出了答案,古人并不需要乌龟回答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所以,我现在想说的结论是:

「时代的脚步」这种说法是一种后见之明。

就是说,假设存在时代的脚步这种东西,你在当下并不知道这脚步在哪里,走向何方。然后,你发动战争践踏一类的技能,像是吃多了发酵甘蔗醉酒的大象一样,一通乱踩乱踏,大发酒疯。等到酒醒,你扭头一看:咦?怎么感觉我踩对了点?好像每一步都走对了?于是,你强忍着宿醉的剧烈头疼,微微一笑说:「我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止如此,你还扭头向周围安安静静啃草皮的小象极深沉地说:「做象呢,最紧要的就是跟上时代的脚步」。

但这是后见之明。还有数量更多的大象也吃了发酵甘蔗,也撒了酒疯,当初蹦哒得比你还厉害,但没有踩对点。问题是,当大家集体撒酒疯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一只大象在四处践踏的时候确知自己已经踩对还是踩错,也并不知道时代的方向具体是东南西北哪一个方向。都是事后确认,都是事后追认,都是事后解释,都是自我合理化。否则的话,现在大家应该手持比特币和黄金,早就卖掉了房子对吗?

当然又会有人抬扛:我就做到了。那么,来,你来,来这里写一下五年之后时代的脚步具体是穿几码的鞋,走什么方向?你应该知道的,毕竟你和时代共享了实时地图。

如果承认所谓「时代的脚步」是一种后见之明,那么在当下的人们就可以从由期待而来的恐惧、焦虑、贪求中解脱出来,因为你不需要再担心「跟不上」或者「掉队」这样的概念,也不用为「万一发达了该怎么办」一类的狂想而夜不能寐,第二天起来小便也不会赤黄。

还是用我自己来举例子好了,这样不容易得罪人。

都说 AI 是未来,都说我们在步入 AI 时代。那我跟了什么?我用 AI 绘画,用 AI 制作视频,用 AI 制作音乐。但几年看下来,我用 AI 绘画最多,那这算不算「跟上时代」?

如果我当真要「跟上时代」,应该去研究各种大模型,而不是在应用层面上折腾。即便是在应用层面上折腾,也应该选择 AI 视频,而不是 AI 绘画。但我为什么整天在使用 AI 绘画呢?因为在每一天里我都要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需要一些配图,我用 AI 可以很方便很快捷地产出这些图片。

也就是说,这一切出于实用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虚无飘渺的「跟上时代脚步」。AI 是新技术,AI 带来新时代,但落到我这个具体的人头上,AI 需要一个具体的点和我相结合,我才会去使用和学习,比如说 AI 绘画和文章配图之间,就存在一个真实的结合点。AI 绘画在未来的图景里究竟会有什么位置,我不关心。能不能靠 AI 绘画在新时代里为我赢得一席之地,我不关心。我关心此刻,这个早上,我能不能用 AI 绘制一张插图,这张插图是不是我想要的模样。

正因为这样,一年又过一年,无数人浅尝辄止,而我还在继续绘制图画。这一幕其实大家都很熟悉,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听进了许多名人的话,去学 Python 语言,学会 Python 就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未来的世界人人都需要编一点程。可是,学会一门计算机语言从来不是终点,学会编程技术也从来不是编程,问题永远都是一个:你用代码去做什么?

许多人学会 Python 之后去立即去做个爬虫程序,请问,你要爬什么数据,你爬来这些数据又做什么呢?如果你根本就没有真实的需求,并不打算真正做个什么程序出来,满足你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特定的具体需求,它对你就没有用,你也很难继续下去。
但很多人还是学了 Python,现在也有很多人付费去学 AI 绘画,AI 编曲,AI 视频,而自己心头并没有一张此生必须画出来的作品,必须唱出来的歌曲,非得改编成影视形态不可的故事。为的只是个宽心:因为我学了,我就跟上时代脚步了。甚至是:因为我加了个 AI 群,我就跟上时代脚步了。

那么,你的所学和你当下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吗?无论时代前往何方,无论未来在哪个方向,我们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它们都是连续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你的目标再怎么伟大,再怎么遥远,再怎么明确,你都需要从此刻出发,在你眼前一步的地方放一块砖,走上去,再放下另外一块,目的是为了可以跨出一步。我是不大明白,在10 米外扔一块砖头,自己又根本跨不上去,这是为了什么?

时代要去哪里,未来会怎样,我不清楚。也许,未来可能会和 AI 有关,时代也是朝着那里去的。这很好,但我还是把今天的图画完先,这件事时代帮不了,未来也不在我跟前。




------


脑腐

2025-10-24 12:13:00


从前天开始,我在各处高高兴兴地张贴一张截图,并且要求看到的人感谢我。以下就是这张截图,为了方便视障朋友阅读,我还会把文字版后附:


本日最好笑研究:

在训练 AI的时候,如果强迫 AI大量阅读社交媒体,会对 AI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与在高质量数据上训练的对照组相比,持续投喂垃圾数据(确切来说是让它拼命刷推特)的LLM 在推理、长上下文理解和安全性能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衰退。模型在性格测试中表现出精神病态和自恋等特质的得分显著提高。错误分析显示,模型的主要病变是思维跳跃,即越来越倾向于截断或跳过解决问题所需的关键推理链条

研究者比较了什么样的帖子最有「毒性」,发现最好的相关性指标是参与度,也就是一条贴文有多火。最容易病毒式传播的内容也最容易导致脑损伤。

这种认知衰退具有持久性。在模型出现脑损伤后,再用高质量的干净数据对其进行指令调整和继续预训练,也只能观察到部分但不完全的治愈。模型的表征漂移仍然存在。

你很难不怀疑这个研究是在指桑骂槐。

这个研究是真的,来自德克萨斯 A&M 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普渡大学的一篇论文,论文原文地址在:

https://llm-brain-rot.github.io/

也有公众号把这篇论文翻译之后发布出来,地址是:

喂了几个月的垃圾推文,大模型得了「脑腐」,这病还治不好

请根据你的语言能力,选择适合你的链接阅读。

如果你看过这篇论文的摘要,那么你会很容易理解截图里那句「你很难不怀疑这个研究是在指桑骂槐」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 AI 大模型会因为社交媒体上的垃圾内容而变傻,那么就有理由相信相同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当然从科学上来说,这个推论不够严谨,太过跳跃,中间都没有动物实验阶段。不过,互联网从诞生那一刻起,就直接进入了临床阶段,你我就是动物实验里的动物,和小白鼠、猴子相比,稍微贵一些就是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多年来不做标题党,不追逐热点,不传播垃圾营销内容,文章保持克制,不使用文字挑动读者的情绪,督促读者思考鼓励读者阅读写作,于是流量一年低一年,逐渐变成了一个过气网红---这都是为了保护你的脑子啊!还不说声「谢谢」你在等什么呢?都赶紧的。

且让我揉揉脸,严肃起来。

其实不需要这篇论文,你我的经验早就已经得出了结论。比如说 Deepseek在春节推出的时候,是个很聪明的模型。各个平台接入自己的系统之后,用自己平台上充斥着的各种垃圾内容训练之后,看起来这些定制的 DeepSeek 分支更加能说会道了,但胡说八道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了---这个变化你我都应该经历过。

回到更早之前,我记得我好像在文章里说过自己的担忧:当时我观察到许多年轻时候很聪明的家伙,人到中年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也开始在群里转各种无脑文,垃圾营销文,和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大爷大妈妈没有任何不同,似乎之前他们的才智、学养、聪慧、阅历根本就没有起作用。于是,我开始担心自己年纪再大一点之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这个样子。

那么,现在我算是找到了一个解答: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太长,读了太多垃圾文章,这些文章造成了他们脑腐。脑腐到一定程度,就他们开始向群里转发他们认为很有道理的文章。他们是真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他们是真觉得文章内容相当好。是的,大学教授也可能转发每日口服 7 颗绿豆能够逆转高血压、或者永乐大典拥有人类一切知识奥秘的的文章---学术训练的强度和社交网络垃圾文章洗脑的强度不可同日而语。

除此之外,就你的观察和个人感受,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人,注意力正在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就是说,不大能专注地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张专辑,倾听别人完整表述自己的观点.......你有很多次中断,你有很多次跳转,你的注意力忙忙碌碌,蹦来跳去,最后一天下来,感觉脑子忙得不得了,然而具体思考一下究竟做了点什么,发现心头一片茫然......

但是这一天里,你点赞过很多回,转发过很多回,浏览过无数个页面,无数条文字,无数条视频。这些动作是连续且持久的,动作的对象,那些对应的内容,则是破碎且跳跃的。而因此产生的个人情绪,却是一波接一波,强烈而持久。以至于你放下手机很久之后,心潮依然澎湃,忧思依然缠绕,泪水时不时涌出眼眶。而且,如果你想要激发或者维系这些情绪,你会发现大量的同类,他们在不断发表类似的内容,可以让你心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所以,你并不需要这篇论文,靠你的个人观察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当然了,如今互联网世界里提出「脑腐」这个概念,会让类似的结论快速传播,引发更多讨论,这是造词、造概念的好处。然而,知道一个新的流行词,一个新的概念之后,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事实上,「脑腐」也可能成为垃圾营销内容的一部分,夹带其他东西汹涌而来,不如说每天口含八颗黑豆可以防御脑腐一类的事情。

这里我有个不是建议的建议,那就是请你去查看一下那些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创始人的日常生活,查一下他们中有几个人每天是长在手机里,又有多少人远离手机还有别的事情去做。然后再思考一下,做出社交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人,为什么自己不投入其中?当你试着去找寻答案的时候,也许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最后,今天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写了什么?你还记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