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上网写字之后,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要用别人写过的话充当文章的内容,起码不能作为梁木和地基。别人的句子很精彩,引述也很省时省力,但我不要这种精彩,我也不要这种省力。如果是自己想出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是自己想出一个句子,纵然非常难看,纵然非常勉强,但这种事值得去做。失败十次,也许会觉得丢人十次。失败一百次之后,所谓的个人风格就开始出现。 同样的,在这个社会上和你做同样工作,同样生意的人很多。克隆做法和模式是最容易的,不是有个著名逻辑吗:反正想法大家都差不多,而且聪明人早就想好了,所以比拼的是速度,抄的速度,做的速度,赚的速度,谁快谁就赢。我一直不赞同,但我的确赚得少,赚得慢,所以一直也不敢大声说话。但是时间流逝,潮起潮落,我感觉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数,找到适合自己的步调,在同一件事情里慢慢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种解法要更好一点。起码潮起的时候不急,潮落的时候不慌,大家忙着换潮头的时候自己一点不忙。 老师在黑板上写完一个解法,停下粉笔,转身过来弯腰拄着讲台问:「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三四十年过去了,我现在理解这句话是想要表达两层意思:一层是询问可能的其他解法,开拓每个学生的思路。第二层是在告诉学生,你得努力试一下,试一试自己去找寻答案,去找寻别的可能。这不是课堂上的必须,也不是此刻和未来考试时候的必须,但你如果能做一下那会很好,它可能是人生中的一种必须。 我认为我听进去了这个提问,在后续的许多年里尽管我一直是个惫懒的人,但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也好,对自身虚荣的追求也罢,我一直在继续着找寻其他解法的尝试。大多数时候不成,但起码我会有一点自我安慰:他们是在同一条路上重复,我是在不同的路上倒下。 一直到今天,我都很高兴自己避开了绝大多数的齐刷刷,选择了另外一条曲折麻烦容易受挫的道路。所以,我偶尔也是写金句的那一个,但在大多数时候我绝不会是抄金句的那一个。如果你有一个好习惯,那么无论什么时代改变,什么产品侵袭,它们都不能轻易影响你,改变你。换句话来说,那就是: 在生活中,去找寻最费力最麻烦最消耗脑能量的参与方式。他们说人世如同一场游戏,而游戏的所有趣味就在于这种参与方式,这是玩家的方式。否则你就不是参与游戏,而是变成了游戏里的 NPC 和游戏运转所需要的干电池。对了,NPC 的对白特点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1】Feeds, feelings, and foc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xamining the cognitive and mental health correlates of short-form video use (https://psycnet.apa.org/fulltext/2026-89350-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