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21:37:17
执行力,是万病的良药!
想太多,没用,事业是干出来的。
执行力虽不是最关键的,但一定是最重要的。
选择大于努力,但选择是极少数的动作,努力执行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当把「时间」的维度加上,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选择」也就没有那么关键了。
随便一个选择,用心努力执行 10 年,20 年,一定可以做出还不错的成绩,起码能衣食无忧。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太多,做太少,担心试错成本。
但人生,就是活着的哲学,就是「去」活,「去」生活,「去」努力。
努力让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一点。
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用心,努力,干!
最终这个社会回馈给你的结果就不会太差。
如果现在你的焦虑不安,请放下焦虑,去执行,执行你任意一个想法,用心把事做好。
比如我,一直在思考做国内还是海外,海外是选欧美还是日本。
为什么要选择,应该都去尝试,目前国内在尝试了,日本和欧美应该同时开始尝试,低成本的尝试,试试看,打一枪,等一会,就知道了。
最多就是没反应,就是多一次失败而已,反正也没成功,怕什么。
当然如果有反应,那就继续快速迭代就好。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执行与不执行的选择,相信都是最好的安排,干就完了!
2024-12-19 19:06:34
经常会有新的想法,我发现我就喜欢这种从0到1的感觉,我适合待在创新部,产品上线后,进入稳步迭代,我的价值和作用就不大了。
现在做的业务,其实我已经淡出一些了,我最近一直在想下一个产品,虽然这样并不好,一直在低水平重复。
上一篇说过上次出差学习到一个词:公司复利化,这个事我会推行下去,不断复制,复制,复制,提升多渠道收入,多尝试,多失败,再尝试,反正就是干!
你们都去出海,做最新,最热门的事,我就在国内做一些大家看不上,但确实多少可以做点收入的小产品,赚点小钱,下一个产品基本确定了,今天确定的,嗯就这么快(cao shuai)。
下一个做个 AI 标书生成的工具,今天和朋友说,错过了 Gamma(PPT生成),不能错过标书生成。标书是比 PPT 更大的市场,过往都是人工写,现在大模型来了,AI 可以写了。
这就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用新技术解决确定需求,且需求还不小的市场。
标书代写,论文代写,专利代写,都是确定性的大需求,无论你做不做,都会有人做。
因为需求太确定,市场很大很大。
创业,减少创新,减少需求创新,要做确定性的创新,做解决方案上的创新,毕竟创业是为了成功,是为了商业化。
AI 来了,可以盯着热门领域,但不是只有热门领域,还有很多很多传统行业等着被「拯救」,多试试,万一呢!
2024-12-15 18:04:30
从杭州回来2天了,今天也没出门,在家养身体(调整时差),电商行业的节奏比互联网更夸张,也了解了一些电商大佬背后的故事。
回头复盘,最大的体会,感受,心得就是:复利。
从打工到创业,做互联网产品,是一种单位时薪到复利的过程。也是我过去十年追寻的。
过去或多或少做出了一点点成绩,但观察跟自己同样起步的同龄人,已经可以做到几个小目标的年收入了。
思考自己和他的不同,寻找对方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远远大雨失败的经验。
只有成功,才可以再次成功。
我和他最的不同就是没有把「公司复利化」,语言本身就是局限的,表达出来的就是不完成的,我就暂且用这个词来表达我和他的差异点了。
我做到了产品化,这样实现了时薪的复利化,投入同样的时间,收入可以指数提升。
而他,不仅仅产品化,还做到了把公司也复利化,做了无数个公司,每个公司都有产品,每款产品都有指数增长和收益,当然不是绝对的每个都赚钱,但大部分是,整体收入就是类似众星捧月,有主营收业务,但还有无数有营收的业务,而过去的我,只是单线程做了一款产品,做完卖掉或者关闭,然后再做第二个,你应该能理解我说的意思。
这是这次出差,最大的收获了,我如果想实现简单的财务回报,那我下一个阶段需要做多,把业务做多,把收入来源做多,才有可能在最终的收入上实现目标。
这种关系就好像:
第一层:上班是自己时薪赚钱,就像是在挑水喝。
第二层:创业是自己产品赚钱,就像是打了一口井。
第三层:投资多个创业者,创业者帮自己赚钱,就像是打了无数口井,甚至开凿了一条河。
当然,第三层不一定是投资,也可以是自己团队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大,能做的越来越多,所以收入越来越多。
这个过程是一层层递进的,过程是培养也好,是合作也好,就不本质了,关键是越来越大。
上一篇日记说过,如果当初 ProcessOn 是王旭做的,幕布也是,如果这些产品还在,包括新产品,那就是有多款产品供贡献收入,那就已经自由了。
当然上面只是类比和举例,不代表什么实际意义,供你理解这种思维。
有些道理,就是需要时间感受和体会,就像我简单几百字写出来,你看完,字都认识,但无法感同身受。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有道理的。
当然,一切都还不晚!
2024-12-13 23:50:24
周三从家里出来,去了一趟青岛,跟老友王旭聚了聚,还有一个神秘朋友,因为保密就不说名字了。
王旭去青岛定居差不多半年了,我们也快一年没见,这次过去,叙叙旧,聊聊天。现在在青岛的他及家人,都很不错,相对慢一点的节奏生活,办公室也便宜,吃饭也便宜,养了一条边牧,其乐融融。
ProcessOn 他是核心,他做的,幕布,他是核心,也是他做的。我非常相信,他还是可以做出一款被用户接受并喜欢的产品,当然也需要创新,持续创新,做出用户需要和喜欢的产品。
下午一起去海边待了一会,看了看青岛的海,不一样的海。人生匆匆,一起共事都十多年了。
周四早上出发,周四下午到了杭州,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飞总和易总。这次来,最不习惯的是他们的工作节奏,他们是下午 1 点到凌晨的 3 点,到 12 点的我,就有点扛不住了,外加前几天从青岛到杭州,睡眠比较少,今天起来还有点头疼,感觉有了时差了。刚才 12 点送快递的来了。这就是杭州电商行业的节奏。
在这边,再待几天,我的生物钟就适应了。
不过,我明天 12 月 14 日就回北京了。这两天在杭州,也没顾得上和其他朋友约,在青岛更是没顾得上。有时候出差就是身不由己,行程越多,时间就越多。
不过这次出差之旅,我的答案已经找到了。白瓜面试持续做,先把眼下,手中的事做好,也是活在当下的体现,把白瓜该做的,都做好,先从工具切入,后续做大学生求职一站式服务。起码在春招之前,都不会做海外业务,春招之后,再看情况,即使做,也是小范围试验,低成本试验。
要一步一步做好,一步步走好,稳字当头。
不死,就还有机会。
2024-12-05 08:28:44
好久没读书了,因为在 7 月份立了个 flag,在营收 50 万内,不读新书 ,当时就是感觉「自己读了好多书,依然不赚钱」
现在也没达到,但现在达到了收支平衡,冷静下来,还是需要读书。
我也经常这样,我也只是个普通人,很多时候说到,但其实做不到,但不影响我持续立 flag,做不到就做不到,做不到下次目标低一点就好。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对就在来一次。
说说读书,我很喜欢读书,最喜欢读人物传记,还有就是一些通识/常识类的书。
我认为这个太重要了,毕竟我们是个人,完整的人,我们需要了解更多。
而且我读书,很简单,一本书我只要学习到一点,我就感觉值了,赚了。
第一次听说梁宁老师,是在得到学习「梁宁·产品思维30讲」。
21 年得到上买的,听了好几遍,确实值得听好几遍。
这本《真需求》。我最大的收获是 PMF 的定义。
PMF,不是给产品找用户。不是先做产品,再去匹配市场。
PMF,是先找到市场需求/用户痛点,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匹配做产品。
做产品,几乎是最后一步了,起码营销/推广需要做到产品前面。
书中提到一个小点,我深有同感,这句话是这么说的:
「简单」这个词,几乎是所有工具之争的制高点。
互联网产品,只要降低一个难度门槛,往往就会获得一批新用户。
之所以深有同感,是我们始终在贯彻这一原则:把工具做薄,功能做精,是我们最重要的竞争力。
还有一个值得分享认知/常识是:
很多创业者居然都不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创新不赚钱。
无数人在回顾自己创业道路时,都委屈地说,创业时就想创新,认为只要创新,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但事实上,创新不赚钱,创新是花钱,创新是一路花钱、花时间、交各种费。
真正赚钱来自:变现。
书中还讲了大量案例,站长之王的蔡文胜,hao123 的李兴平等等。有幸我过往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很多都知晓一二。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书中讲到的「价值、模式、共识」,我其实没太看懂。可能未来某一天就能懂了,这就好像我有时候给一些朋友分享观点,他们也一时理解不了,毕竟大家的认知,关注点不一样。
这是一本值得翻阅的互联网故事/互联网创业常识书。
最关键的就是书名《真需求》,为用户做产品,解决用户真需求,解决社会真问题。
PS:这本书刚出来时很难买,我就在拼多多参与预售,等了很久,然后就收到货了,一看是盗版。后来一想也是,毕竟只花了 9 块钱 ,怎么可能买到正版呢。
在这里给梁宁老师说声抱歉~虽然老师看不见。
2024-12-04 20:40:57
初期立项,要做个产品,规划重要吗?答案:不重要
之所以聊这个话题,是因为目前团队中遇到了,就记录分享下,我的答案就是不重要,下面说说我的思考。
产品初期,主要是为了验证想法,为了产品和需求的快速匹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速度一定要快,产品不需要完善,只需完成。
产品要尽快上线,越快越好,上线后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这个过程中一定可能会有一些推倒重来/重构的部分,看似是浪费了,但凡能遇到需要重构,那说明一定程度是已经验证了需求。
过去一个多月,我们做的小产品,核心流程的一个关键节点,连续重构了三次,一次比一次体验好。
这些不是规划出来的,因为根本规划不出来,还有就是早期的规划,会消耗很多精力,还有就是在执行中,就会按计划进行,因为有计划了。
按计划进行,看似是好的,但毕竟早期的规划,往往不太靠谱,这个经验,我们经历过好几次。
每次都是全团队上,干 1-2 月,结果很惨淡,过程中,我们都采用的迭代,需求/功能都如期上线了,就是没用户,没增长,没收入。
所以近2个月,采用了瀑布式协同方式,最多确定未来一周的工作重点,剩下就是快速开发,快速上线,快速验证,反馈不好,就改,改完继续验证。
这样的方式,才有了短时间内重构三次的可能。
早期产品验证,最重要的就是快,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干就完了!
当然这处于从 0 到 1 节点,就是快速验证,一切以用户反馈为主,
当验证后,开始从 1-5-10 的阶段,就需要有规划了。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思维方式,一种追寻的是「确定性」
而另一种追寻的是「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