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Guoxiaoli | 郭晓力修改

幕布联合创始人,原则科技(芦笋录屏)创始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Guoxiaoli | 郭晓力的 RSS 预览

创业初心-20251116

2025-11-16 08:59:01

原则科技用了四年渡过了生存线,下一步发展是个问题,这是我花费大量时间在思考的事,就是公司下一步怎么走,甚至有时候会有截然相反的动作,在团队内部有时候大家也不理解,感觉方向老变。

最近几个月,公司一直在朝着减法做,从 8 月开始,想着把提词器业务独立出去做,9 月想着把录屏业务和提词器业务一起做,融合成一个产品,11 月的现在,我又有新想法了,现在面临 2 个选择,

第一个是聚焦做深,就做「提词」能力,围绕提词能力展开做产品,比如直播提词器、提词团队版、提词器硬件、提词器出海、提词器 SDK 等等,这个选择意味着,「提词」是核心,所有动作都围绕它展开。

种垂直做「提词场景」可以做深,有望构建壁垒,毕竟做的越深,竞争越小,理想状态可以在这个小领域做到很好的位置,甚至拥有定价权。但这个方向的风险就是,可能某一天不需要提词了,提词变成一个极小的市场,或者无法构建壁垒,没啥技术含量,大家都能做。

第二个是横向展开,围绕现有用户做产品,现在用户很多都是自媒体中的短视频创作者,围绕他们做视频录制、剪辑、数字人、提词等等,那么提词就只是他们工作流中的一环。这个选择是围绕用户展开,用户群体可能更大,但资源有限,要做的事很多,以至于每个能力只能做到 60 分,最后没有产品竞争力,后续得卷入价格战,最后沦落销声匿迹。


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事。


既然今天写这个日记,意味着我有答案了(也跟已经渡过生存线有关),我认为创业做公司,是需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要有为社会创造价值追求,因为我们的存在,这个社会如何变的更好,如果我们倒闭了,这个社会会有什么损失。


现在的原则科技,能渡过生存线,就是靠提词器,但我们在提词器上投入并不多,这可能就是老天给的暗示,这也是一种运气好。误打误撞做了个小产品,让公司活下来的。其实创业就是这样,能做出超预期的事,都是运气大于实力的,当年卖幕布,就是典型的运气好。之前投资人朋友也说过,有些创业者自己坐在金矿上,不自知。


回归创业第一天,创业初心是什么?初心不只是钱。要做对的事,然后再把事做对,只要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不会太差


说这么多,就是说我选了第一种,这个符合一直再做减法的逻辑,也符合为社会做出独特价值的逻辑(因为我们的存在,要让「提词」这个事更好),虽然有可能做不大,有可能小而美,有可能半路倒闭,但能去做,就很幸福了。


老天赏饭吃,那就吃好这碗饭。

读书《2049》凯文凯利-20251108

2025-11-08 20:19:20

凯文凯利《2049》

忘记从哪儿看的信息,然后就买了一本凯文凯利的新作品《2049》,一个周末读完了~

书中预言,并不是说看的了未来,而是一种希望未来的发展方式,希望未来是这样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


书中介绍了社会、组织、医疗、太空、中美关系等等多方面的预言,结合我自身,我最关心的是组织,我自己总结了下我的理解,未来的组织是这样的:

未来的组织竞争,是 AI 数字员工的竞争
现在很多人用AI,只是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 我用AI写文案,但写什么和写完之后,还是需要我自己去发帖。更好的用AI方法是,打造一个「AI 发帖员」,我只需要给它讲清楚需要和要求,它可以自己每天自动发帖,我只需要定期去Review,然后改进就行,它就是我的一个「虚拟下属」。
未来的组织之间竞争,也一定是AI数字员工差异化竞争,谁能拥有更多,更靠谱的AI数字员工,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胜出,这个逻辑,在个人身上也是一样,要自己打造更多 AI 分身(AI 下属),来完成过去需要自己亲自做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提升工作效率。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AI 为我提效」,转变成「AI 帮我工作」,我们作为人,更多需要做的事是观察和思考,然后做出判断,下一个需求做什么,然后由「AI员工」来完成。每一个「AI 员工」,只需要做好一个点就行了。
然后我们持续创造「AI 员工」,然后让「AI 员工」帮我们做产品,做开发,做运营,做推广。
只有让更多「AI 员工」帮我们工作,我们才能有时间去学习和思考,以及陪伴家人。
其实,我们已经一条腿迈进「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时代了



还有一个很兴奋的地方,就是在个人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AI助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跟一个明星或者富翁一样,享受有「人」专属服务的工作与生活。注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未来加油,你我加油!

读书《能人谋势》冯唐- 20251101

2025-11-01 22:04:37

能人谋势

这是在刷抖音时看到的一本书《能人谋势》,冯唐讲的,就买回来了。

放了有一段时间,某一天打开后,就断断续续读完了。

读书这个事,跟看电视剧一样,不看是不看,但凡开始了,基本都能看/读完。

如果一本书读了一部分,读不下去或者读不完,不想翻开了,那就放弃就好,别太有压力。

这本《能人谋势》是一本「历史」书,通过读《资治通鉴》,来反思指导现在的工作,如何创业,如何做管理,如何分权/分钱等等。

「以史为鉴」,是真有道理的,通过过往历史,来指导现在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现在面临的任何问题,在过去都发生过,而且有成功经验,我们需要在遇到同样问题时,如何用对的方法把事做对


分享 2 个从这本书学到的认知:

1、分钱,应该更侧重后端还是前端?

书中说了刘邦打完江山后的真实案例,当时三大功臣:张良(战略)、萧何(后勤)、韩信(打仗)。

刘邦创业过程中,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整个创业过程汇总,萧何是后勤大管家,韩信都是萧何招聘的,张良就是刘邦的「诸葛亮」。

这三个人,你感觉改给谁分最多的钱?

刘邦的做法是:张良第一,萧何第二,韩信第三。

这就跟现在企业管理一样:

韩信:一线销售/研发/运营等等,有很大的功劳,但都是单点价值,是组织的一部分(螺丝钉),可替代性高

萧何:中后台是整个组织效率的提现,所以大企业会有专属的 HRD,CFO等等,这些职位远比一个纯技术岗的人才更难找,是服务/打造组织的人,可替代性很低。

张良:战略,是服务 CEO 的人,是梳理完成目标的路径的人,是该最难寻找的人,也是最少的人。


当然,如果只有战略,无法落地,那就是纸上谈兵,也没意义。

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组织,是一个整体,就好像身体,韩信是手和脚,萧何是内脏,张良是脑子。


2、优秀组织的两项标准:员工维度和市场维度

员工维度:就是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让员工有成长,收入有提升,大家愿意持续工作。

市场维度:这个世界/社会,因为这家组织提供的产品,人们物质/精神更富足,社会更美好、更稳定。


只有朝着这2个方向努力,组织才有可能长久,

符合上面两条的公司很多,比如我喜欢的胖东来、有人喜欢的苹果,有人喜欢的华为,有人喜欢的小米。

随着时间变化,有些组织会越来越好,有些会慢慢淘汰,也会有新的优秀组织冒出来。


希望有一天原则科技也可以被喜欢,我们需要让员工有成长,能赚钱,我们需要做出用户需要的/喜欢的产品,和优秀的企业,一起让社会更美好,人们更富足。

要坚决一点 - 20251012

2025-10-12 22:25:42

「要坚决一点」今天同时有2个人给我说这个话,给我这个建议,回想自己,确实在很多事上都是这样,这大概率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劣势吧。

希望面面俱到,那就是做不好,不喜欢有冲突,那就会损失自己,如果只是双方,自己损失也还好,毕竟影响的只是自己。

但如果是工作,是经营公司,如果遇到潜在冲突,自己选择了退让,部分看似受益了,但损失的是公司整体利益,最后就会落得个「唇亡齿寒」,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过程严苛,最后的结果就会好,结果好,大家都好。

过程松散,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结果不好,公司倒闭,大家都不好。


在孩子教育上也是一样,之所以会有溺爱,就是因为父母太希望孩子好,事事迁就孩子,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孩子好,等孩子走进校园,走上社会,就会遭受源源不断的毒打。

为啥自古以来就会说,穷家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从小经历了,孩子小的时候,严苛一点,看似对孩子冷酷,但对孩子一生都受益。


发现规律了吗?好像都是反的,希望公司最后好,那创业过程中对每一个人都要严苛一点;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好,那就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严苛一点。

还有一个特征,「短期」和「长期」,这可能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解释。

短期痛苦,往往就会得到长期快乐,比如上学的几年,努力学习,清华毕业,一生安安稳稳(大概率)

短期快乐,往往就会得到长期苦难,比如上学的几年,浑浑噩噩,名落孙山,一生颠沛流离(大概率)

注:学历不是唯一出路,但确实是大部分人的出路。


如果你现在已经在上大学了,你是会选择过好大学「四年」,还是准备过好大学毕业后的「四十年」?你知道该选哪个答案。


我也知道我的答案。


做爆款产品核心的核心-20250916

2025-09-16 16:58:49

做产品十年了,到今天才算真的懂了,这个过程经历了从不懂,到认为懂了,到发现不是真的懂,再到真的懂了。

当然,真的懂了,不代表能做到,毕竟「知道」和「做到」有本质的不同。


做产品,关键是降低门槛

做产品,核心的核心是收重度用户的钱,收重度用户的钱,才能让产品长久运营下去,才能实现用户和营收双增长。

这也有点 ToB 的感觉,客户购买,用户使用,是两拨人。

爆款产品,就是小白用户使用,重度用户付费,因为不赚钱,无法持续。

通过降低产品使用门槛,让小白用户进来,通过优秀的产品体验和解决方案,在解决用户问题过程中,让小白用户成为重度用户,然后产生口碑和付费。

最终实现,用户持续增长,持续迭代产品,营收持续增长,成为爆款产品。

幕布是这样,ProcessOn 是这样,扫描全能王是这样,Figma 也是这样。

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具备成为爆款产,就是看用户和营收这两条曲线是不是同比都在增长。普通的产品,就是一条上涨,可能是用户,可能是营收,当然大概率是都不涨,是一条波浪曲线或者突然崛起,然后缓慢下降的线。

做产品,不要收小白用户的钱,小白用户本身就很难,刚开始做一份工作或者一个任务,我们的产品应该能帮到他,哪怕不赚钱,这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真的做到帮助用户,帮用户解决问题,用户自然会留下继续使用,随着时间增长,部分会成长成重度用户,设置一些针对重度用户的小卡点,这些重度用户自然会付费,也愿意付费。

真正持续用产品的人都是你的重度用户,他们持续用,才能产生留存,一个爆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留存好。

人生过半,要开始学会做减法 -20250910

2025-09-10 09:33:58

今天是教师节,也是原则科技成立四周年的日子,一切都很冷清,回想这几年,想做的太多了,折腾了太多,尝试了太多,但确实没什么沉淀,没什么积累,现在的原则科技,就是一堆破烂,能有小收入,但仅此而已。

25年开始,其实我已经慢慢开始做减法了,产品做少,尝试做少,关注减少,活动也减少,其实就是能把手里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就挺不容易的了。

8月底,原则团队重新合并,老林他们一起回归,一次重新融合的过程,虽然人变多了,但事要做少,要做减法,要聚焦,一定不能出现人多了,收入没变化,那就不太好了。

随着年龄/经历的事,慢慢就懂得,不是所有事都能做,都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精力有限,知道自己真的只是普通人。

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接受自己的普通,认清现实,沉下心,做好手里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