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22:24:04
1.0 时代:最早做笔记,是开会时一边开会,一边人工做记录,比如腾讯会议+录音+传统笔记,边开会边记录,然后在会后根据记忆+笔记+录音整理记录。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交流完成后,人工通过文字笔记+重复听录音文件(或用三方工具把录音转成文字),整理会议记录,提炼信息,分享给团队成员。
2.0 时代:AI 时代早期,海外产品推出了 Otter 和 Notta,以 Bot 身份加入到会议中,录制会议内容,转成文字稿。在国内对应就是飞书妙记、腾讯会记、通义听悟等。开会录制,完成后自动整理成文字稿,还能提取一些关键词,方便检索信息,但依然需要「人」在去整理会议记录。这类产品以会议记录员,企业内部沟通会议记录等等。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交流完成后,通过会议的文字稿,人工整理会议信息,提炼要点,然后写一篇交流记录,分享给团队其他成员,如果团队成员有疑问,咨询记录人。
3.0 时代:后来迭代出来了 Granola 为代表的 AI 会议笔记产品,在原有录音的基础上,可以无侵入会议(跟会议解耦)+自己手写,完成会议后自动整理成一份可分享的提纲,方便内部分享,简单说就是在飞书秒记的基础上,增加了「模版」的功能,可以专注交流本身,交流结束后,通过套模版直接使用的内容,不需要「人」再整理内容了,整体阅读性很好。Granola 的用户以 VC 这个群体为代表,他们需要跟外部创业者交流,然后内容给团队内部同步分享。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完成后自动整理会议纪要,提炼出关键信息,方便一键分享给团队其他成员,如果团队成员有疑问,可以直接在文档上 Chat,AI 回答交流的信息。
4.0 时代:不仅仅是在会议后做什么,而是开始参与会议本身,大致流程就是:在会议开始前,以知识库+AI通用能力参与,类似一个个人私有 Agent,在会议中实时辅助参会方去表达或回答(海外 cluely ),可以提供实时辅助和建议,提升会议本身的质量,会有的整理等等也是基础能力,用一次就能体验到价值。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交流过程中问到的一些信息,投资人问创业者的一些数据或行业信息等问题时,AI 可以实时读取本地知识库数据或者联网搜索,帮助创业者更好回答,提现专业性。
2025-06-18 17:37:16
投资股票,难吗?我感觉不难,也确实不难,但做到的人确实太少了。
投资股票市场,就是打明牌,在同一时刻,永远有人买,有人卖。
有时候是恐慌,有时候是贪婪。
股神巴菲特,每一次操作,大家都知道,都嘴上想当巴菲特,但不按巴菲特的做法行动。
因为大部分人的需求是「花股市赚的钱,而不是在股市中持续赚钱」
就好像我们经常会在耳边听到的一句话,等我有钱了,我就XXX(辞职环游世界,买买买)。
但说这话的人的需求就是花钱,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应该更多注意力放到「赚钱」上。
因为赚钱了,才能花。
这本《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是从樊登读书听到的,感觉不错,就买了纸质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今年有点颓,读书有点慢。
整本书读下来,投资真的不难,做个优秀(赚钱)的投资人更简单。
作者也是真掏心分享自己的投资心得,还给提炼好了三句话:
1、避免重大风险
2、只在股价合理时买入高质量企业的股份
3、永远地持有他们
这是股市赚钱之道,不是买卖,而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高质量的股票,然后永远持有,一直享受复利。
在这里,说说作者做到的投资机构:那烂陀资本,2007年他创立了一家名叫那烂陀资本的投资公司,在15年多的时间里,那烂陀的首只基金即实现了年化复利收益率20.3%(扣除费用后),比孟买敏感30指数和中型股票指数年均高出10.3%。显然,作者不仅仅是跟着印度市场大盘乘势上扬,而是自己“有货”,并经历了两轮经济周期的考验(一般周期7~9年),15年间的投资回报倍数高达15。
他就是一个「巴菲特」级别的投资人,起码这十几年来的「成绩」是这样的。
他的投资策略核心就是上面说的三句话。
回想我这几年我在股市上精力或者注意力,大概 0.1%
我就买我认可的、我最关注的:理想、特斯拉、苹果
本身就关注,然后就买了,然后就一直放着,放着,放着。
投资股市,真的不难,选好,买定离手,就一直放着。
我如果自己总结一条:那就是买最贵的。因为这是市场已经帮你选出来的。涨,它会涨的更多,跌,它也是最扛跌的。
细化一下就是:1、关注下重大风险,2、在合适价格买入,3、一直持有
其实如果从长期来看(比如持有10年以上),买入的时间都不那么重要了,当然在合适的时间资金利用率更高。
投资股票就是在短期波动时买入好股票(好公司),然后一直持有,享受复利。
毕竟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2025-06-05 18:10:17
上个月,公司现金流正了,从2025年5月开始,原则科技开始赚钱了,接下来就是持续赚钱,还账了。
经营一家公司很简单,经营一家赚钱的公司,还是有点难度的。
这就好像是投资股市,绝大部分都是不赚钱的,都是人们口中的「韭菜」,都是分母,都是外行。
当然这些人也自我认可,投资有风险,股市赚钱就是有风险。赔钱是正常的,但投资的本质是要赚钱,如果做不到赚钱,那就不要投资。
这也是股神巴菲特说的,投资第一原则是不赔钱,第二条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回顾这几年,在股市中,我确实践行了,也确实做到了不赔钱,因为不赔钱,反而稍微赚了点。
但经营公司,我就正好相反,一直在赔钱,持续赔钱,赔钱了好几年。
我现在回头看,就是付费上班,付费创业的感觉。
别人做公司是赚钱,自己做公司也是为了赚钱,但赔钱了好多年。
其实现在复盘,少做几个产品,早就赚钱了。
这几年,迟迟没做到收支平衡,就是因为做的太多了。
做多精力就分散,没有沉淀,持续从 0 到 1,且 1 也不大,没有什么含量。
这些年,看似勤劳,实则没什么战略能力。
能理解这些,可能就是一种认识了命运吧。
最近经常反思,真的不能做太多产品,
要开始践行,先赚钱,再发展。
要开始践行,先做广,再做深,慢慢构建小公司的护城河,提升公司商业价值。
减少做决策,减少做改变,持续做,认真做。
2025-05-22 22:29:24
我一般读书都是纸质书,偶尔在通勤路上或者等人的时候会打开微信读书,这本《认知觉醒》是微信读书推荐的,零零散散读了好久,今天在地铁上读完了。
做任何事,都有正确的方法,俗称法门,修行也好,成长也好,赚钱也好。都有已经成功的人给予分享的「秘密」,关键在于是否知道和认可。
我自己北漂这十几年,核心能和身边人有点差距,最大的外部因素是运气,自身因素是我读书稍微比他们多一点点。我就是只掌握了「一个读」和「半个写」,我写的没读的多。
今天这本书读完,作者分享了他的法门:早冥读写跑,可能不太好记,我就稍晚改造下:冥早读写跑,谐音就是:明早读写跑,扩写一下就是:明天早上读书、写作和跑步。
这几个法门,是一套组合,掌握一个远远不如掌握全套,这就好像打游戏中的套装,远远大于单件装备。
并且这个套装,其实不难凑,不难「打造」,关键是你是否认可。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有时候遇到一个观点或者建议,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感觉正确,那就试试看,反正成本又不高,所以我其实没什么大道理或强逻辑,很多我的认知,都是实践出来的。
我认为对,我就听,我就改,我就学,学不会没事,学个一知半解也没事,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所以,我准备试试看,感受下「套装」的体验和威力。
我最近确实没有什么「成长」,该适当做成一些调整,试试看。
反正又没什么成本,试试呗。
好了,我去冥想了。
2025-05-10 08:22:45
2025-05-07 21:43:18
下午见了个新朋友,第一个标小兔产品的用户。
标小兔是一款 AI 写标书的产品,当初做这个产品,就是想到需求广,同时可以和 AI 结合,当然我们做的很浅,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工具。
上线几个月了,用户和营收整体属于持续上涨,当然营收的绝对值并不高,还难以养活一个人。
但经常会接到 toB 的需求,接到用户咨询能不能私有化,能不能定制化等等,
甚至还聊了一个客户,都走到了招投标环节,我们自己评估下,放弃了,这不是我们喜欢和擅长的,也不是我们当前精力所在。
所以,标小兔就是一直低功耗运营,偶尔做做 AI SEO,用户自己找来的,这个之前写过专门的介绍。
今天聊的这个朋友,是做了很多年招投标,用过很多产品,AI时代,也在思考,结合自身经验,看是否有什么机会做产品。
下午聊了一些,互相介绍过往经验,交流分享。
他给我分享了一个点,让我对 ToB,有了更深一点点的理解,之前我一直都说 ToB 就是做关系,产品不重要,有关系就能卖。
但今天,他给我分享,他是如何寻找「关系」的,让我明白,原来「关系」是能找的,是可以用产品解决的,是 ToB 这个行业最痛的需求。
如果能找到关键人,打通关系,那后续用不用 AI 写标书,根本不重要。
做一款产品,可以帮用户找到「关键人」,帮用户打通「关系」,这很有价值,很值钱,这才是 toB 行业最痛的需求。
当然,在中国可能没有 toB,只有 t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