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Guoxiaoli | 郭晓力修改

幕布联合创始人,原则科技(芦笋录屏)创始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Guoxiaoli | 郭晓力的 RSS 预览

读书《赢在顶层设计》高建华 - 20250724

2025-07-24 09:13:27

赢在顶层设计.jpeg

用了5天,读完了《赢在顶层设计》,这是我做笔记最多的一本书,翻看了下一共写了 14 页。

这本书非常适合已经度过生存线,开始寻求发展的团队,在通用一点就是适合那些寻求突破,寻求转型的团队,恰好原则科技正处于这个阶段。

原则科技,经历了近四年,实现了稳定的收支平衡,下一个阶段就是要去思考如何发展了,这也到了开始进入深水区的范畴,毕竟过去的我,也只是做到了收支平衡,微微有点小利润。

如果没有现实基础,看这本书感觉都是大道理,各种谈战略,谈管理,谈转型等等。

关于战略,这次我学到了一句话:战略就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

所以,战略就是让组织如何赢的思考,战略不是计划,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叫做战略,战略是一套系统性工程,是让组织成功的逻辑,而寻找整个逻辑过程就是「顶层设计」。

这个顶层设计中,会有组织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一本书《系统之美》,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的不是赢下一场战斗,而是要赢下整个战争。

读这本《赢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总是背后一凉,原来自己在组织思考层面几乎为0,毫无章法,都是零碎散漫的。以至于这几年下来,确实靠「人的智商」实现了生存,但没有「组织智商」积累,没有沉淀。

如果想在「未来2年实现10倍增长」,那么靠过去的方法一定很难,甚至就做不到。过去就是游击队,这里打一枪,那里打一枪,为了实现十倍增长,就必须升级组织,成为有组织,有纪律,有章法的团队,当然这也很难,也是新的挑战。不过我意识到了,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想起了张一鸣表达过的一个观点:「认知是最大的竞争力,其他生成要素都可以构建」。现在能懂了,能感受到力量和正确性了。这也是我之前潜意识里意识到的,做一件事,可怕的不是不会,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而自大,甚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在字节内部,张一鸣还提过一个思考/方法:把「公司」当产品打造,而公司对外提供的产品,是「公司」这款产品的外显。马斯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们制造了机器(超级工厂),而机器又制造了机器(特斯拉汽车)我们的竞争力不是特斯拉,而是我们的超级工厂。

虽然我之前也在日记中写过,但这次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永远不是产品,而是看不见的组织能力。具备了组织能力,才能打造出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当然组织能力可以和打造产品同步构建,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组织能力提升不起来,就无法打造优秀的产品。持续打造出优秀的产品,就是组织能力提升到了的表现。

原则科技的下一步也是同理,对于我来说,打造组织能力,比在做一款产品本身更重要。这一切的根源是认知,认知到这件事很重要,最重要。对于我也是下一个阶段成长目标,从能自己做产品,成长到能做一家聚焦优秀成员,然后他们为用户做产品。只有这样,必须这样,才能实现「10倍」增长。

这样去想问题,那么原则科技下一款产品做国内还是出海,也就不本质了。因为已经从「摸石头过河」变成「从后往前看」,以终为始的结果导向思维。

关于「从后往前看」这几个字,也是我在这本《赢在顶层设计》中学到的秘密。这是一种思考方式,读书和看电影可以从前往后,但做企业,一定要从后往前,这就要求必须想清楚,先谋定而后动。这对应到组织中就是思考清楚使命,愿景,然后从使命往前推,为了实现使命需要做什么,这个做什么的过程就是定战略,战略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这就通了,呼应上了。

想清楚使命愿景,然后往前拆解,确定战略规划(5年/10年),然后在往下拆解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那需要搭建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架构,对应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了留住人才,应该怎么激励等。

这就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想清楚,然后推演,直至最后形成战略(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具体方法),最后就是执行了。

这也是原则科技这几年犯的错,没有战略,没有使命愿景,一直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完A产品,就做B产品,做B产品的时候A产品就放下了,这几年做了很多,但留下的很少,组织也不具备运营多款产品的能力,同时剩下的几款产品虽然有收入,但彼此之间无法形成合力。不赚钱,也不值钱,只能解决温饱。

原则科技的下一步,不能仅以做什么产品为导向,而是同步需要以建设组织导向,打造一个有智商的组织,通过文化吸引人才,通过激励留下人才,共同为用户做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将是我在原则未来2年最重要的事,只有实现,才能有「10倍」增长。

对我也是新的挑战,如何打造好「公司」这款产品。

其实这些问题,应该在4年前就想清楚,当然4年后的我看今天,一定还会有新的认知,这就是成长吧~

爱情是相遇,亲情是分离 - 20250721

2025-07-21 16:48:31

前几天回老家住了几天,把老家房子贴了个墙砖,屋里的吊顶也处理了一下,让老房子看起来稍微新一些,这个房子差不多 30 年了。之前商量过是否要重盖一下,但还是决定先这样,毕竟家里一般人不多,目前就老爹自己在家住。


上午给老爹微信视频,看着他满头白发,回想小时候的爸爸是那么雄壮魁梧,搬不动的东西,找不到的路,都是找他,现在的他已经只能在家照顾自己了。

在记忆中,爷爷才是这样呀,然后开始有了一种恍惚感,我看到的是爸爸,还是曾经的爷爷...

今天的老爹,就是25年后的我,到时宇哲也会有我今天的感受。

最近偶尔看到孩子小时候的照片,看到过去的照片,我都会有莫名的伤感,感觉天都有点暗了,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

无论我们多么不舍,多么努力,多么挣扎,我们都无法阻止岁月的侵袭,我们都将会老去,都将离开这个世界...


前天柴来我找,看到后说我脸圆了(就是胖了),16年宇哲出生时是我最胖的时候,现在的我,已经持续在当时的记录数值很久了。

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他们也在都在说,少吃减肥,减肥已经成为全民话题。我也有心减,甚至想着这一个月自己在北京,是不是可以少吃多运动,是不是可以早晚都去跑步,是不是可以...

但我并没有行动,也没那么大信心真的可以减下去。

可能是没有精力了,也可能是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可能就只是单纯的懒...


爱情是相遇,是美好,是我们憧憬,是我们想拥有的追求

当爱情变成亲情后,就开始了分离,

孩子一天天成长,我们希望陪伴,但他们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父母一天天老去,需要我们陪伴,而我们却离父母越来越远。

这可能就是亲情的价值吧。


小王说: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

我常说:好好照顾自己~





AI会议笔记产品迭代观察-20250703

2025-07-03 22:24:04

1.0 时代:最早做笔记,是开会时一边开会,一边人工做记录,比如腾讯会议+录音+传统笔记,边开会边记录,然后在会后根据记忆+笔记+录音整理记录。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交流完成后,人工通过文字笔记+重复听录音文件(或用三方工具把录音转成文字),整理会议记录,提炼信息,分享给团队成员。


2.0 时代:AI 时代早期,海外产品推出了 Otter 和 Notta,以 Bot 身份加入到会议中,录制会议内容,转成文字稿。在国内对应就是飞书妙记、腾讯会记、通义听悟等。开会录制,完成后自动整理成文字稿,还能提取一些关键词,方便检索信息,但依然需要「人」在去整理会议记录。这类产品以会议记录员,企业内部沟通会议记录等等。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交流完成后,通过会议的文字稿,人工整理会议信息,提炼要点,然后写一篇交流记录,分享给团队其他成员,如果团队成员有疑问,咨询记录人。



3.0 时代:后来迭代出来了 Granola 为代表的 AI 会议笔记产品,在原有录音的基础上,可以无侵入会议(跟会议解耦)+自己手写,完成会议后自动整理成一份可分享的提纲,方便内部分享,简单说就是在飞书秒记的基础上,增加了「模版」的功能,可以专注交流本身,交流结束后,通过套模版直接使用的内容,不需要「人」再整理内容了,整体阅读性很好。Granola 的用户以 VC 这个群体为代表,他们需要跟外部创业者交流,然后内容给团队内部同步分享。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完成后自动整理会议纪要,提炼出关键信息,方便一键分享给团队其他成员,如果团队成员有疑问,可以直接在文档上 Chat,AI 回答交流的信息。



4.0 时代:不仅仅是在会议后做什么,而是开始参与会议本身,大致流程就是:在会议开始前,以知识库+AI通用能力参与,类似一个个人私有 Agent,在会议中实时辅助参会方去表达或回答(海外 cluely ),可以提供实时辅助和建议,提升会议本身的质量,会有的整理等等也是基础能力,用一次就能体验到价值。

场景:投资人跟创业者交流,交流过程中问到的一些信息,投资人问创业者的一些数据或行业信息等问题时,AI 可以实时读取本地知识库数据或者联网搜索,帮助创业者更好回答,提现专业性。


读普拉卡·普拉萨德的《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20250618

2025-06-18 17:37:16

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jpeg


投资股票,难吗?我感觉不难,也确实不难,但做到的人确实太少了。

投资股票市场,就是打明牌,在同一时刻,永远有人买,有人卖。

有时候是恐慌,有时候是贪婪。

股神巴菲特,每一次操作,大家都知道,都嘴上想当巴菲特,但不按巴菲特的做法行动。

因为大部分人的需求是「花股市赚的钱,而不是在股市中持续赚钱」

就好像我们经常会在耳边听到的一句话,等我有钱了,我就XXX(辞职环游世界,买买买)。

但说这话的人的需求就是花钱,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应该更多注意力放到「赚钱」上。

因为赚钱了,才能花。


这本《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是从樊登读书听到的,感觉不错,就买了纸质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今年有点颓,读书有点慢。

整本书读下来,投资真的不难,做个优秀(赚钱)的投资人更简单。

作者也是真掏心分享自己的投资心得,还给提炼好了三句话:


1、避免重大风险

2、只在股价合理时买入高质量企业的股份

3、永远地持有他们


这是股市赚钱之道,不是买卖,而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高质量的股票,然后永远持有,一直享受复利。


在这里,说说作者做到的投资机构:那烂陀资本2007年他创立了一家名叫那烂陀资本的投资公司,在15年多的时间里,那烂陀的首只基金即实现了年化复利收益率20.3%(扣除费用后),比孟买敏感30指数和中型股票指数年均高出10.3%。显然,作者不仅仅是跟着印度市场大盘乘势上扬,而是自己“有货”,并经历了两轮经济周期的考验(一般周期7~9年),15年间的投资回报倍数高达15。

他就是一个「巴菲特」级别的投资人,起码这十几年来的「成绩」是这样的。


他的投资策略核心就是上面说的三句话。


回想我这几年我在股市上精力或者注意力,大概 0.1%

我就买我认可的、我最关注的:理想、特斯拉、苹果

本身就关注,然后就买了,然后就一直放着,放着,放着。


投资股市,真的不难,选好,买定离手,就一直放着。

我如果自己总结一条:那就是买最贵的。因为这是市场已经帮你选出来的。涨,它会涨的更多,跌,它也是最扛跌的。

细化一下就是:1、关注下重大风险,2、在合适价格买入,3、一直持有

其实如果从长期来看(比如持有10年以上),买入的时间都不那么重要了,当然在合适的时间资金利用率更高。

投资股票就是在短期波动时买入好股票(好公司),然后一直持有,享受复利。

毕竟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晓力投资收益






这些年,产品做的太多了 - 20250605

2025-06-05 18:10:17

上个月,公司现金流正了,从2025年5月开始,原则科技开始赚钱了,接下来就是持续赚钱,还账了。

经营一家公司很简单,经营一家赚钱的公司,还是有点难度的。

这就好像是投资股市,绝大部分都是不赚钱的,都是人们口中的「韭菜」,都是分母,都是外行。

当然这些人也自我认可,投资有风险,股市赚钱就是有风险。赔钱是正常的,但投资的本质是要赚钱,如果做不到赚钱,那就不要投资。

这也是股神巴菲特说的,投资第一原则是不赔钱,第二条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回顾这几年,在股市中,我确实践行了,也确实做到了不赔钱,因为不赔钱,反而稍微赚了点。


但经营公司,我就正好相反,一直在赔钱,持续赔钱,赔钱了好几年。

我现在回头看,就是付费上班,付费创业的感觉。

别人做公司是赚钱,自己做公司也是为了赚钱,但赔钱了好多年。

其实现在复盘,少做几个产品,早就赚钱了。

这几年,迟迟没做到收支平衡,就是因为做的太多了。

做多精力就分散,没有沉淀,持续从 0 到 1,且 1 也不大,没有什么含量。

这些年,看似勤劳,实则没什么战略能力

能理解这些,可能就是一种认识了命运吧。


最近经常反思,真的不能做太多产品,

要开始践行,先赚钱,再发展。

要开始践行,先做广,再做深,慢慢构建小公司的护城河,提升公司商业价值


减少做决策,减少做改变,持续做,认真做。

冥、早、读、写、跑 -20250522

2025-05-22 22:29:24

冥想、读书、早起、跑步、写作

我一般读书都是纸质书,偶尔在通勤路上或者等人的时候会打开微信读书,这本《认知觉醒》是微信读书推荐的,零零散散读了好久,今天在地铁上读完了。

做任何事,都有正确的方法,俗称法门,修行也好,成长也好,赚钱也好。都有已经成功的人给予分享的「秘密」,关键在于是否知道和认可。

我自己北漂这十几年,核心能和身边人有点差距,最大的外部因素是运气,自身因素是我读书稍微比他们多一点点。我就是只掌握了「一个读」和「半个写」,我写的没读的多。

今天这本书读完,作者分享了他的法门:早冥读写跑,可能不太好记,我就稍晚改造下:冥早读写跑,谐音就是:明早读写跑,扩写一下就是:明天早上读书、写作和跑步。


这几个法门,是一套组合,掌握一个远远不如掌握全套,这就好像打游戏中的套装,远远大于单件装备。

并且这个套装,其实不难凑,不难「打造」,关键是你是否认可。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有时候遇到一个观点或者建议,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但感觉正确,那就试试看,反正成本又不高,所以我其实没什么大道理或强逻辑,很多我的认知,都是实践出来的。

我认为对,我就听,我就改,我就学,学不会没事,学个一知半解也没事,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所以,我准备试试看,感受下「套装」的体验和威力。

我最近确实没有什么「成长」,该适当做成一些调整,试试看。

反正又没什么成本,试试呗。

好了,我去冥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