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5:25:21
23年ChatGPT横空出世,有人靠套壳赚了钱,有人靠卖Key赚钱,有人卖课赚钱,有人一月10万,有人一天10万,有人一年4000万。
都是同样的机会,在不同人面前,不同的操作,价值就是这样不一样。
这两天遇到个同样机会的事,分享给各位,一张图,懂的人就懂了。
不侵权,不订阅,就赚信息差。
2025-04-02 09:44:58
从2021年8月开始了做原则科技这家公司,行情好,融了一些钱,这几年几经波折,去年也尝试过几乎平衡,战略性亏损等等,但总体上现金是持续在减少,但这一问题到2025年3月底彻底结束了,完全结束了,彻底结束了!
这没什么值得炫耀,这只是一个节点。
这么算下来,用了 3 年半的时间,实现了解决生存问题。也仅仅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回想经营一家商业公司,就是要赚钱,但我用了这么久才做到不亏损,确实挺难的。
但这也是我的选择,因为这次我拥有了一个更有战斗力的团队,当年做幕布是 2 个人,靠卖货解决早期生存问题,
现在是一个 7 人团队,整建制的团队,靠我们自己做的软件解决生存问题。
这只是一个节点,一个开始的起点。
原则科技 1.0 解决了大家生存问题,
原则科技 2.0 要解决大家生活问题。
原则科技 2.0,我们要做更有挑战,能做很久的,有积累和复利的产品,
这一次选择就是原则科技最后的一次选择。
最后的一次从 0 到 1 做产品,这将是真正能被更多人知晓和记住的的产品。
选择了一个领域,然后深耕进去,我会为此至少付出 5-10 年。
2025-03-28 21:38:53
今天周五了,又是一周一次的直播时间,上周就因为过敏没有播,今天又是直播时间,
我也准备了提纲,但我没开博,在这里写博客。
感觉有点不太对,不知道是自己的状态还是该换个时间直播的时间了。
再往前的一周的周五晚上就没播,当时带孩子去医院了,回来十点多了,就临时调整到了周六晚上。
周五晚上,是一个打工人休息的时间,放假的时间。
这个时间点做这个事,可能就不太合适。
甚至我也在想,是不是应该换个平台了,比如来视频号,
是不是应该换种形式了,比如降低频率,提升质量,或者采用异步的方式,比如录制短视频。
这样内容留存的还多和久一点,直播对用户的要求太高了。
3月马上结束,2025年过去四分之一了,一个季度过完了。
虽然营收在持续增加,突破新高,但我这心里感觉很失败,我真不想一次次做小工具了,对我毫无成长,对团队也已经没有成长了,
一次次在新手村里刷怪,只能刺激多巴胺,过去了还需要持续再找刺激,再找下一个怪,再次开始从0到1,对于我,对于原则科技,真的没什么磨练了。
我需要带着团队往下一个阶段走,需要选择一个方向,然后扎根进去,然后深耕领域,在领域里做出成绩,争取前三位置,然后一步步做到第一,我知道这个过程很难,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但需要这样,这才是原则科技下一个阶段该做的事。大家一起成长,做更大的事,解决更大的问题,对应赚更多的钱,让大家有成长,同时生活可以好一点,办公环境可以好一点。
内心悄悄种下一个种子,希望一年内可以给团队同学薪资翻倍,希望可以给大家换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办公室,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再好一点的办公环境。
这次的选择很关键,很关键,很关键,选择一个正事,用心做,做十年。
2025-03-26 09:40:04
今天早上读完了《详谈·赵鹏》采访传记。
BOSS直聘被称为中国唯一的 ToB SaaS,也是这个领域唯一的上市公司。
创业这么多年,我从来不碰 ToB,因为我知道ToB没有标准化,小公司没有复购,因为公司都很难存活,大公司又不要SaaS,大公司都是要定制化,私有化。
这就是我从来不做 ToB 的根本原因,在中国,我大概率永远不会做ToB。
但,赵鹏的 BOSS 直聘做成了,做的人很多,做成的就这一个。
大到字节跳动也是单独开个职位招聘,没有定制化,小到一个初创小公司招聘也是开个职位。
以上这两种角色的使用,我都经历过。
说到这里,多补一句,在中国,ToB只有两个需求:招聘和营销。
这也是百度死不了的原因,在 PC 上(虽然没什么增量),百度依然是流量入口,那么企业为了「营销」就需要给百度充钱,因为确实有效果。
因为只有招聘和营销,所以「提效」不算,这个很难衡量,这大概率也是「飞书」「钉钉」「企微」都赚不到钱的原因,但大厂竞争,你做我也得做,都是防御措施,都是担心错过。
说说这个本,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选择一件「正事」然后倾注全部精力,聚焦做,就一定可以!
「正事」就是一个确定的需求,一个正确的事,这个「正事」难也不难,难点在于选哪个,不难在于选择很多,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思考,常识就可以列出来很多。
比如:电商的多快好省,生活的吃喝玩乐;孩子要教育,老人要健康,女人爱美,男人好色;企业要营销,个人要赚钱。
难的地方,在于选什么,选哪个..
说说我们自己,我一直记得有个朋友在X上吐槽说我「虎头蛇尾」,做了很多,但没有战略定力,一直老换。
前一段时间去见我们投资人,也给了差不多的反馈,做了很多产品,就好像东打一拳,西打一拳,没有合力,赚不到什么钱,公司也值不了什么钱。
说到这里,突然一瞬间的感觉就跟一个人整天在打零工一样,打零工一定可以有点收入,但真没有积累,也没有沉淀,更没有一直挂在嘴边的复利。
一次次地在起跑线上起跑,也确实可以跑赢一些新手。
就好像一只在新手村玩,每天都有新人加入,确实比纯新手厉害一点点,但这有什么意义呢,背后是错失了后面无限关卡的乐趣。
想想是真的后怕呀!
选择大于努力,经常从0到1,已经没有挑战。这恰恰说明已经在舒适圈里了,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复,而不自知。
选择一件正事,然后像农民种地一样,默默耕种。
认真、努力,低头躬身入局,这才是我该做的创业,才会有积累,有复利,才有可能让跟着我的兄弟们过上好日子。
算是有一点意识了,该好好想想属于自己的「正事」了,
还是要多读书,多反思!
2025-03-24 22:34:10
谈了个新朋友,人在日本,聊了好几次,上次去上海我还单独去见了一次,团队的小伙伴也都简单聊过天,日本市场,我决定让他试试。
但是直接上来就全职,成本也挺高,彼此风险也很大,万一我没倒闭了,他还需要重新找工作,所以找了一个折中方案,也算是过渡方案,
这里也给各位分享下,可能在招聘环节用的上:
1、过渡时间 6 个月,这期间签署一个短期合同。
2、过渡期工资发人民币,每月 X 元。
6个月基本够验证产品的可行性/这个人工作能力。过渡期发人民币,也解决了早期发日元的问题,注册日本公司问题等。
这样对彼此都有个缓冲,当然更多是对公司有个缓冲。
总失措成本是固定和有上限的。能接受,就值得干!
这也符合做产品的的一个小原则:低成本地快速尝试。
目前有3个产品可以作为弹药给他尝试,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我想试试,也值得试试。
2025-03-06 23:55:04
今天的 manus 火爆了全网,一天时间,完成验证了 Agent 的下一步方向,也是用户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也帮助很多创业团队找到了方向。
做 Agent,可以有比较高的天花板,因为是刚开始,比较蓝海,但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有人做通用 Agent,就有人可以做垂直 Agent,这就个过去两年做大模型一样,有通用,就有垂直。接下来 Agent 的发展也会同理,就跟人一样,分专业,分工种。
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确定性的事,在往下一个阶段,就是结合硬件,就是具身智能了,这也是确定性的事。
今天起,大、小厂都开始做 AI Agent 了,可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很多变种,会加剧竞争,但对用户是好事。
无论如何,感谢 manus!
Monica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