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10:37:38
我第一次知道刘心武的名字是看了他在百家讲坛做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节目,后来知道他不仅是一名红学研究者,还是一位著名小说家,他早年的作品《钟鼓楼》在很早就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二届,1985年)了,我最近这段时间在按图索骥,“系统性”阅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次排到《钟鼓楼》了。
这本书是长篇小说,但是时间跨度很短,所有的事情就发生在一天的白天,确切地说,是从1982年12月12日清晨卯时(5点)到下午申时(17点)的短短十二个小时里。
我后来在很多文艺作品中见到这种把所有情节压缩在一日之内的叙事方式,也不能确定是不是《钟鼓楼》小说是首创。不过我早年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艺作品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惊艳的,比如美剧《24 Hours》以及前两年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
小说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这天清晨卯时北京钟鼓楼下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面展开,薛大娘家当天要娶媳妇办喜事,随着婚礼流程的开始,热心肠又爱管闲事的詹丽颖大妈,京剧演员澹台智珠和李凯夫妇,年轻的厨师路喜纯,领导干部张奇林一家,高材生荀磊,浑不吝的卢宝桑,叛逆迷茫的中学生姚向东,老编辑韩一潭,农村女孩杏儿,胡爷爷和海老太太等人先后登场。
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处处流淌着真实的生活气息。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八十年代北京钟鼓楼下四合院中各色人物群像,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
情节之外,作者还在情节中不时插入一些他本人的对书中情节涉及的社会现象的评论,我感觉这种“作者站出来说话”的方式有点突兀,小说的力量,往往在于“展示”而非“告知”,讲好故事,有心的读者自然会自行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在小说中介绍了不少北京民俗和历史文化知识,我觉得这些内容挺有用的,比如钟鼓楼历史的介绍,我特地摘了一段: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在京城北面。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在元代时名齐政楼,到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才被改建于现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楼西边,还有一条“旧鼓楼大街”,所以要知道元代齐政楼的位置,并不困难。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宫室坛庙,嘉庆五年(1800年)对鼓楼进行过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镇守于全市中轴线北端的位置。据说当年鼓楼上面安置着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径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张的牛皮蒙制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鼓楼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仅余一面,而且鼓面上还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
钟楼在元代时是万宁寺的中心阁,明代未动,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后,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
直到1924年以前,钟鼓楼都履行着向全城居民报告时辰的职责。
用什么来计算时间?
最早,在鼓楼上置有铜铸刻漏,据说是宋朝传下来的国宝。所谓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铜壶中均匀滴漏,而度量出时间来的装置。据说当年的铜漏壶一共有四个,从上到下依次的名称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漏壶之间安有铙神,设有机械,能按时击铙发声,每次击铙八声,颇为准确。铜壶中自然需经常添水,冬天为了防冻,则注入温水。可惜如今的鼓楼上仅有漏壶室,铜刻漏已荡然无存了。到了清朝,改用更香来计算时间,从精确度上说,似乎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
钟鼓楼怎样报时?
白天,正午时分钟楼要鸣钟。
夜晚,鼓楼要报出五个更次。第一更约在晚上八点,报这一更叫“定更”。然后每一更次击鼓一通,每次击十三下。二更约在夜里十点,三更约在午夜零点,四更约在深夜两点,五更约在凌晨四点。当年的文武百官听到三更鼓后便要准备起床,四更鼓后便要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鼓后便要鱼贯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称为“海墁”的地上“听旨”。
“定更”时不仅要击鼓,还要相应地撞钟。到四更报“子正”时,又要再相应地撞钟,这一次报时活动有个专门的称谓,叫“亮鼓”。
在“定更”与“亮鼓”之间,每隔半个时辰(今天的一小时),钟楼还要独自撞钟一次。
“定更”与“亮鼓”的击鼓、撞钟法,是这样的:两名更夫到时候分别在钟鼓楼上,手提“孔明灯”,遥相对照,作为信号(当年人们称之为“对灯儿”),然后分别进入楼内击鼓、撞钟。击、撞都采取“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奏,并重复两遍,共计一百零八下。击鼓在前,撞钟在后,悠悠然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2025-07-28 21:36:26
《我主沉浮》和《我本英雄》是周梅森的两部情节发展先后衔接的当代官场小说,《我本英雄》是《我主沉浮》的后续。
这两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在汉江省经济发展过中,以赵安邦为代表的汉江省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白原崴为代表的商界人士的合作与斗争。
原本我看这两部小说被归为官场小说,以为主题是和《人民的名义》一样的惊险刺激的高阶反腐斗争,读下来发现虽然都是官场小说,但是主题不是反腐,是对省市经济发展的探讨。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阅读反腐和政治斗争为主题的“官场小说”,所以我个人对这两部小说的评价不是很高,但是我看互联网上也有不少对这两部小说给出很高评价的,理由是描述了一批敢闯敢干的领导干部,在21世纪初的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他们一心想着带领地方发展经济,要提高效率,把握到战机,很多时候就会“灵活处事”,“大胆突破”当时不太开放的政策,有些一不小心还陷入了腐败中,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同志,既有好同志,也有阶下囚。
在阅读中我一直在想作者虚构的这个汉江省是不是就是以他出生和生活的江苏省为原型。
书中的平州和宁川两个城市,处在汉江省的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处临海位置,有港口,像似江苏的苏州和无锡两个地级市。
其中宁川市一直在“跑机场”项目,他们认为他们作为一个经济起飞的城市,需要建设一座机场,这和当下的苏州非常相似。
然后是处在北方的文山市,那就更像今日的江苏省徐州市了,早年以矿山重工业为基础,经济还是很好的,在改革开放后新式经济发展中,相对南方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了,而且还很“不幸运”的摊上了书中的田封义这个的贪腐市长。
后来我在网上看书评的时候,发现很多其它省份的读者网友也有类似的看法,巧合的是他们也认为书中描写和他们的省份也极为相似。
比如福建省的网友说,宁川是泉州,平州是厦门,文山是宁德。广东网友说宁川是深圳,是副省级城市,这个比苏州更像,而且,这部小说在拍摄成电视剧的时候,导演直接用了广东的地图挂在省长的办公室了。
据说,小说作者周梅森本人说汉江省的原型是浙江,宁川的原型是宁波。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读了该书的读者能在他们的省份对应上的?
2025-06-29 22:36:48
前些日子又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北上》被拍成电视剧了,媒体宣传的时候我发现小说的故事背景与我老家所属地级市淮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找来了小说读了一遍。
读完小说最大的感触是我作为一个淮安人,对自己的故乡淮安这座有着“运河之都”称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我小时候比较幼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恨族”,只知道淮安市的经济在江苏省内属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后来知道是苏南太强了,淮安无论什么时候放到全国都是中上水平),而我老家的地理位置距离省会南京又不远,老家周边的人到南京的频率远超去淮安市区的,自然都“向着”省会南京多些,加上以前没有这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太了解家乡地市级似乎也是正常情况。
随着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我慢慢对淮安有了更多的了解,说他是人杰地灵,英雄豪杰辈出一点都不为过,也逐渐喜欢上了这座家乡的城市。
今年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特地带着老婆孩子自驾去淮安玩了一圈,游览运河文化长廊和漕运府衙的时候还是能想象到明清大运河繁华时代的南船北马交汇处的繁华。在淮安短短两天我们也没有进行深度了解,不过以后肯定还是会再去的。
还是回到《北上》这部小说上来。
小说作者出生在淮安隔壁的连云港,我在B站看了他的一个访谈,他在淮安读大学时候对淮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毕业离开后还多次回到淮安走走看看,正是淮安的运河历史底蕴给了他灵感,让他创作了这部以运河为主线的获奖小说。
这部小说的架构很有特点,情节的展开采用的是类似于电影里常见的平行叙事的方式,即以四五条叙事线交叉讲述发生在大运河上跨越百余年的故事,最后又因为运河沉船考古研究汇聚到一起。
小说开篇先写了当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故道的一份沉船考古成果里提及的一封意大利人写的信件作为引子。
小说正是开始是清代1901年的故事线,一个名为保罗·迪马克(小波罗)的意大利维罗纳人,对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很有兴趣,从苏州无锡地界乘船北上过境镇江扬州淮安济宁天津等地抵达北京,途聘请(偶遇)了谢平遥、邵常来、孙过程、周义彦等人帮忙,最后小波罗被敌视洋人的义和团拳民打伤,抵达北京的时候去世了,弥留之际他把随身携带的物品送给了同行的中国人,也吐露了他到中国真正的目的是寻找他的弟弟,就是前面考古发现的信件中的主角。
在小波罗北上的过程中出现的谢、邵、孙、周等人的后人在当代的故事线中陆续登场,作者给每个人都写了一段相对独立的故事,最后因为那一封信汇聚到了一起。
我个人很喜欢邵家的故事,邵常来的后人邵秉义以及邵秉义的儿子邵星池是在运河上跑船的“船上人家”,这段故事中描写了很多船上人家的习俗,在江苏这个多水的地方,有不少专业跑船的人家,他们一般以船为家,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我的故乡也在一条河边,她是一条连着洪泽湖的“迷你运河”,小时候也听说过一些船上人家的习俗,在小说中读到,有几分亲切感。
相比而言,我最不喜欢的是谢平遥后人谢望和的故事,太油了,不知道为啥很多男作家都喜欢塑造那种油腔滑调的中年男人的形象,平日生活中处处露着轻浮感觉,最后还特喜欢给自己弄一个特深情的结局。这种形象经常出现在王朔小说,冯小刚电影里面,我年轻时候还挺向往那种状态的,现在只觉得油腻。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平行叙事”,是以小波罗的弟弟,就是那封信的主角费德尔·迪马克(中文名马福德)为主角的一段故事。
费德尔因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参军来到中国,但是他因为他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的影响,喜欢中国文化,娶了中国女孩做媳妇,但是他的媳妇却为了包含孙女被入侵的日本侵略军队的狼狗活活咬死,活下来的孙女名为马思意,意大利的“意”,她的儿子胡念之是一名考古学家,在被人请去研究小说开头提到的那个沉船的考古工作后,接触到那封信,与谢、邵、孙、周等人的后人汇聚到了一起。
总体来说,我感觉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要是分开看每个故事都挺好看的,但是非要在最后让当年小船上的后人又聚敛到一起有点牵强,当然,也能说是无巧不成书嘛。
2025-06-12 21:47:28
耳夹式蓝牙耳机是最近两三年流行起来的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TWS)。
它最大的特色是佩戴方式是通过“夹”在耳廓两侧的方式固定在耳朵上,这种佩戴方式解决了之前TWS耳机的两大痛点,即半入耳式容易掉落和入耳式容易引发耳道不适感。
我的耳甲腔是属于那种戴不住半入耳式耳机的一类,半入耳式耳机戴上一歪脑袋就会掉,所以选购无线耳机的时候只能选购入耳式的,我手边有两款都是这样入耳式的。最近越来越发现入耳式的塞进耳道里面不舒服,尤其是现在是夏天,经常出汗,更是戴不住,了解到耳夹式耳机后,我就准备选购一款耳夹式无线蓝牙耳机。
通过搜索了解,目前耳夹式蓝牙耳机评价最好的是华为的 Free Clip,不过和华为的手机一样,近些年的产品价格已经“遥遥领先”,我不是耳机音质发烧友,要选购耳夹式耳机主要是为了“听个响”,并避免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的不适感。当然,还有一个需求是耳道对外开放,佩戴耳夹式耳机不像入耳式耳机,哪怕没有听音频,也会影响耳朵接收外部声音。
以下是几款耳机的试用心得。
这款耳机标榜是京东耳夹式耳机销量最高的,我也是第一时间购买的它,结果到货后,佩戴方面确实很舒服,据说这高仿华为 Free Clip 的模型,佩戴感觉直逼 Free Clip,而价格只要 1/5 。不过说实在的,我试了一会,感觉音质估计也只有华为 Free Clip 的 1/5 吧,实在是拉跨,听着刺耳,也就不想要了。
在买这款耳机之前就在小区电梯里看过这款耳机的广告了,因为对塞纳 S60S Pro 的音质不满意,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弱水时砂的音质不错,那就买了试试吧。
拿到实物发现音质是比塞纳好不少,但是耳机仓和耳机的做工质太差了,就是一山寨品牌在互联网上搞营销的典型产品,小红书和 B 站上植入广告很多,产品质量并没有那么好。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耳机仓盖子松松垮垮,打开盖子只要一松手,就会自动合上。
漫步者这个品牌产品的音质对我这种非音乐器材发烧友来说是很不错的档次了,我大学时候第一台电脑配的音箱就是漫步者,对音质非常满意。选购耳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家也有耳夹式耳机在售,于是也进行了试用。这款音质是真的好,果然是音频产品大厂出品。不过它的造型有点另类,前后两个主体都是长条形,不符合耳朵的人体工学,而且左右两只夹力不一致,右侧带着明显感觉耳廓被夹着难受。
花再是漫步者的子品牌,我之前没有关注这类新闻,不明白漫步者为什么要弄出这个子品牌,说是主打年轻人市场的?我看这款耳机造型和华为 Free Clip 那种圆润的造型很像,试用下来,果然是比漫步者的 Comfo Clip 舒服很多,音质我也很满意,不过这款耳机作为漫步者的子品牌,价格倒是比漫步者主力品牌产品都高。
我最后发现漫步者 Comfo Clip Q 的,它是 Comfo Clip 的 Q 版,这个 Q 版我估计是改良+轻量化的意思。
外形上摒弃了老版本的细长造型,也是和华为 Free Clip 一样的圆润造型,而且耳机的重量也有所减轻,C 桥的夹力也有所减小,我一看,那不就是把我之前试用过的不满足的地方都优化了嘛,然后价格比花再 Zero Clip 还便宜几十元,于是我最后选择了它。
我看网上很多评测博主写这类耳机的测评,都重点写到续航时间,有的是 7 小时有的是 8 小时,对我的使用场景来说没有啥区别,所以我都没有在意这方面的区别。
我不是专业做测评的,以上言论全是本人体验,不代表所有人的体验。
2025-05-06 22:14:45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战争与和平》读完了。
对于这样的文学史上顶级巨著,翻看网上已有的信息,各种评论和读后感可谓汗牛充栋,各种高水平的评价分析文章也是应接不暇,我这个水平的读者自然也不敢对这本书进行“点评“,历史已经给出了评价,我只能说说读后感。
这个读后感,也不限于这本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为此前的一段时间,我一度以为我对这些名著小说”祛魅“了,以至于产生了一个“幼稚”的观点:
所谓名著小说大都挺无聊的,故事情节也不是特别吸引人,甚至有些作品看了一半,就猜到结局了。
书中的情节无外乎是几个王公伯爵争权夺利,或者是A公爵爱上B伯爵的女儿,B伯爵的儿子失手杀了C男爵的亲属;抑或是是甲公爵家的美丽的女儿爱上了穷小子已,甲公爵起初看不上穷小子乙,后来穷小子乙机缘巧合认识了某个富豪丙,拿到了巨额财富……
比如《战争与和平》也可以这样”归纳“其故事情节,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大家族中,有”好人“有坏人,他们的后代有的参军保家卫国献出生命,有的成天争权逐利,有忠贞的女子,也有放浪的女人,而这一切又嵌入到拿破仑与俄国的战争大背景下,拿破仑、亚历山大、别图佐夫等历史名人也在后半部作品中”亲自“露脸。
抛去书中的一些作者托尔斯泰评述历史事件的段落,就情节而言和我小时候读过的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类似,没有太大的惊喜。
后来,在网上看一篇网友称赞名著小说的帖子后,我醍醐灌顶,之前是我搞错了。明明是我小时看的那些小说电视剧”参考借用“了名著中的情节设定,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是”首创“这个情节架构,在小说类作品的创作中,能首开一种情节架构的,就是”名“著,甚至可谓之伟大。
比如以前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一种借鉴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情节桥段:主角处在人生的低谷,又身陷囹圄,然而就在那个困境中,他意外获得某武功秘笈,然后神功大成,脱离困境后开启爽文模式,快意恩仇。熟悉金庸小说的,应该很快能想到令狐冲、张无忌、杨过、段誉、虚竹等人都有类似的获取神功的经历。
这里我声明一下,我不是说金庸的作品的不好,我本人是个深度的金庸书迷,其实很多人写过这样的桥段,恰恰是金庸的伟大,才让我们普罗大众都知道。金庸自身有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他把这些桥段又融合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成就了他那写脍炙人口的作品。
言情小说反面,《呼啸山庄》和《简爱》都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些”套路“。
还有前几年好评如潮的电视剧《琅琊榜》,整个故事多多少少也有《基督山伯爵》和《哈姆雷特》的影子。
所以,我读完《战争与和平》后最大的收获是在看别人读后感的时候认识到名著”首创“的伟大,很多经典情节在数百年前就被创造出来了,在多少年后的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有意无意都会用的桥段,真可谓尽管沧海桑田,经典永闪耀。
此外,也有书友跟我说过,读书,尤其是名著小说,不要拘泥于情节,任何小说作品都可以用枯燥的三五句枯燥的话来概括,我们读书,要读出书中的人性。
2025-02-01 23:52:05
《白门柳》三部曲的具体名字分别是《夕阳芳草》、《秋露危城》和《鸡鸣风雨》,其中第一、二部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是刘斯奋。
我最近几年陆陆续续一直在看(有时候听音频)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这部长篇巨作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春节前后,我把三部曲全部看完了。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特地研究了小说的名字,跟风问了AI,AI说,“白门”取的是南京的别称,也是书中主要情节发生地--明朝“留都”,而“柳”则从《诗经》开始就有着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象征,这和本书的整体氛围很贴合。
《白门柳》三部曲合计有130多万字,不过情节时间跨度并不长,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崇祯皇帝去世到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与覆灭再到南明鲁王唐王小证券的抗清与失败,拢共只有三年左右,但是却描绘了一大批明末清初大江南北轮番登场的知名历史人物的群像。
小说的主角团是庞大的江南文人团体,也可以说是“士”族阶层,以钱谦益、冒襄、黄宗羲、史可法为代表人物,反面形象的马士英阮大铖这些人,如果不关心南明历史的,可能了解不多。
书中的很多情节基本上在以往的历史类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有过了解,比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冒襄与董小宛的故事,唯一让我有兴趣研究的是“复社大会”。
书中详细描写了复社虎丘大会的前前后后,那个年代,非官方能组织成号称上千人同时出席的会议,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感觉那个复社已经有点现代政党的组织能力了,而且社中的一些高层为名为权争斗的过程和一些现代政党的权力斗争也很像。
我查阅了历史,复社除了在苏州虎丘的千人大会,还在南京组织过金陵大会,出席人数也很多,只可惜复社的这些文人公子们和很多文艺作品中描述的书生一模一样,有着家国情怀,但是“战斗力”确实是差了点,“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其实整个小说的情节和我之前看的顾诚的《南明史》有很多呼应,如果有朋友要看,可以搭配《南明史》一起看,对比了解小说作家和历史学家对相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也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