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Eltrac | 極客死亡計劃修改

常讨论心理学和社会观察相关内容,不敢说很懂哲学;也会写笔记和生产力工具相关内容;还是学生。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Eltrac | 極客死亡計劃的 RSS 预览

存在主义简论

2025-10-27 21:47:00

书如其名,是有关存在主义哲学的简论,不过,如果读者对存在主义哲学和在书中提及的哲学家本身了解不多,你大概是读不懂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学教授,写的书也的确有很浓的教书味。本书充满了细碎而缺乏结构的事实陈列,就像是作者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股脑丢了进去,丝毫不考虑读者的体验。本书中提及的政治事件和历史故事要远多于更具价值的哲学思想。我的确读到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观点,但这是因为这些哲学思想本身就极具深度,而书本身枯燥无味,大部分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作者好像一直在自说自话,以至于我难以对存在主义本身,或者任何存在主义哲学家产生完整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读到最后一章实在啃不下去了,遂放弃。翻了一下豆瓣评论,有不少人觉得这书写得散漫,其中有一条评论我比较赞同:

导论类的书的确很容易就写成行家指点一通江山自觉良好,门外汉则一头雾水进而兴趣抹灭。

我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我不想否认作者本身的学识,但我不建议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去读这样一本简论,这样的书大概更适合对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萨特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来读,起到梳理思路的作用。如果是想要入门,还是换一本书吧。

似乎还有人批评书中一些名词的译法于现在常见的译法不同,但这个我就不太了解了。最近在尝试用英文记笔记,一些名词的确很难找到对应的原文,加上书的结构不算清晰,要把这本书当作词典来用也挺难的。

至于收获,读完之后我似乎只加深了对萨特的理解,其他哲学家的思想要么因为我本身的了解太少,读不太懂,要么篇幅太短,没留下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人在境遇中生存」的观点,其中的境遇,在萨特眼中,是事实性和超越性的模糊组合1,即人即使组成他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也是他身上的可能性——否认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不认为自己能够另一种方式接受事实并做出选择,就是一种不诚;另一种不诚是活在未来,只把自己定义为超越性,而看不见自身的局限。谈到局限,又不得不谈到加缪,作者在书中简短地提及了加缪的观点:西西弗斯只能选择无数次地推动石头,我们必须相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他接受了自己的局限而选择了生活。我尽力了,我在这本书中收获的就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读出来,我感到很无奈,因为这本书不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那样烂得可,但的确写得一般。

最后,还是不得不说,作者眼里似乎只有萨特啊!


  1. 我记得在《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这篇演讲里,萨特所言的是「主观性和超越性」,而没有提到「事实性」。我不确定这里是用词差异,还是说本身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

稻草人周刊 Vol. 52

2025-10-27 02:11:00

Charlie Puth 大概是最可爱的直男歌手了!很喜欢新单曲的 MV,定格动画、Charlie 的穿搭和编舞都很可爱,听他的歌总会感到一丝快乐。


ℹ️

周刊的「↯ · 当下」这一栏目被移动到了最后,除此之外周刊没有别的变化,感谢阅读!

⋈︎ · 连接

古罗马名医如何讨论健康

树老师在 第 265 期播客 中阐述了古罗马名医盖伦有关健康的思考,其中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健康锻炼」的想法。简单来说,盖伦认为「练得杂」比「练得精」更有益于健康,也就是说成为专业的健美运动员其实是对身体有害的,因为这会导致「臃肿」。身体训练应该是全方面的,长跑等针对某一方面的过度运动是臃肿的不健康的锻炼,一个人若要追求健康,就应该训练身体的各个方面,全方面发展身体素质。

对我这个双子座特质很强的人来说,「练得杂」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杂」就意味着我可以一直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我最近一个月就在坚持每天早上拉伸,猫牛式、蜥蜴式、下犬式全都练成条件反射了,有氧运动也从一开始的简单跳操转向了 HIIT 再到 TABATA1,每周也有一两次抗阻力训练。我想「练得杂」容易带来的问题就是容易落下旧的运动习惯,比如这个十月我居然只出门跑了一次步,实在是不应该,但这也是可以自己克服的。

另外,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全面发展」的精神(除了贴在初高中校园里的标语),我认为一个人应该会自己编程实现需求、会自己算命、会自己做全屋清洁、会自己做饭(包括自己熬油泼辣子、自己搭配膳食、自己杀鱼杀鸡)、会修电器、会养护植物、会写作、会驾驶、会搭配衣服…… 最终达到一种「没有人能帮我,因为我什么都能干」的境界。

#健康

故事与内容

树老师在 第 268 期播客 中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故事」和「内容」这两种叙事载体的区别。

  1. 内容是被制作出来的,而故事是被讲述出来的。
  2. 内容为产出而暂停生活,而故事因打断日常重复而被讲述。
  3. 内容因标签化而抹杀人格,而故事总是指向一个独特的英雄形象。2

总的来说,内容制作者在内容产出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内容是什么样的,并且会暂停真实的生活来演绎和制作一种生活化的内容(或者说内容化的生活),就算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内容制作者,他们也是通过对标签的反叛来展现个性的,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也是依赖于标签的——依照我的理解,「大厂裸辞」类的自媒体,就是典型的「对标签的反叛」,反叛的是「大厂打工人」这个标签。

播客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倡议人们多讲故事,而不是想办法制造内容,甚至将自己的生活内容化,变动空洞和无聊。故事就是在生活的重复中偶然发生的事情,故事处在被讲述的过程中时,讲述者不一定知道故事最终会被讲成什么样子。与服从于标签或简单地反抗标签的内容叙事不同,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是抽离于标签、高于人类这个抽象概念的具体且独特的人格,就像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同时又让人们为之感动的人物一样。

在我看来,「讲故事」即是一种创作态度,也是一种面对生活和死亡的态度。活在内容里的人想要自己的生活被看见,想通过流量和点赞数据来证明内容的质量,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比较的陷阱里;活在故事里的人更愿意去体验,感受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美好,也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相处,造就真正的个性。

#叙事

造神与失智

📜

文章简述了达芬奇的生平,以及他是如何被后世吹捧为「通才」并被编造出各种相关的阴谋论的。人们把达芬奇的生平故事断章取义、过度解读,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神一般的人物,甚至被一些作家打造成商品,让人们在消费时感受崇拜和典型的成功学快感,即读完之后觉得「我也行!」的快感。

文章还提及了虚无主义,即尼采的「上帝已死」。作者认为人们痴迷于「造神」的原因在于,人们失去了信仰,所以迫切地需要一个能解释一切、提供信仰、让自己获得希望的形象出现。人们在造神之后,又会很快发现神身上的瑕疵,于是抛弃了这个神,去找下一个神,继而陷入「造神」与「弑神」的循环。

作者提到,这种循环其实体现了人们精神的匮乏,并希望通过分享外界的「神性」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我看来,这一规律不只体现在造神上,对任何一种学说和主张的过度痴迷,并允许外界知识成为自己人格的全部,都是主体性缺失和精神匮乏的体现。显然,最强大且永不落幕的精神源泉就来自于自己。永远不要等待别人来拯救自己。

此外,人们不只爱造神,还爱抛弃人性去接近那个不存在的神性,比如厌恶真实的人类情感而过度强调理性;还有萨特所言的「不诚」,即否认自己的真实性3而只把自己定义为超越性4,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也是对不存在的神性的追求。在我看来,造神和妄图成神的想法都是自卑情绪的体现,因为个体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局限性和事实,所以逃到完美的幻想里度日。

#认知

Just Use cURL

📜

作者用有些暴脾气的语调表达了对 Postman 的不满——为什么你需要在你的电脑上启动一个 Chromium 实例,打开一个满是复杂 UI 元素的臃肿的应用,忍受长达十多秒的启动时间,就为了发一个 HTTP 请求?

用 cURL 就行了啊!

在终端里输入 curl example.com 就能给对应的网址发 HTTP 请求,作为一个上世纪就存在的、在每个人的电脑甚至冰箱和汽车里都有安装的软件,cURL 几乎能满足任何需求,POST 请求、附加 Headers、上传文件、使用 Cookies……

作为一个命令行工具,作者表示 cURL 还可以通过管道,搭配 history grep jq 等其他命令一起使用;还能被写在脚本文件里,放在项目目录里通过 Git 同步,自带版本管理和代码审查难道不比 Postman 提供的同步功能更好用吗?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我认为一项需求只要能通过命令行完成且不会太麻烦,就完全不需要安装基于 GUI 的软件,尤其是如果这个软件还是用 Electron 做的(既占磁盘又吃内存还慢得要死的邪恶的东西!)。在不久前我还卸载了 Intelligenti IDEA,一开始安装这个 IDE 只是因为课程需求,后来发现用 mvn 命令更快、更简洁也更透明,就毅然决然地卸载了这个 5GB 大小的臃肿软件,还写了一篇语气强硬的文章吐槽 IDEA——《 Java Development with True IDEA 》。非要在我的电脑上安装臃肿、冗余还难用的软件,就跟强奸没有区别,只有对自己的设备没有感情的人才会这样做。

#Geek

为什么 NetNewsWire 没有成为一个 Web 应用

📜

一个在美国用于显示移民和海关执法局探员的 App 在法律要求下被下架苹果 App Store,这一事件引发了 NetNewsWire5 开发者对自由软件的思考。他提到一些人认为,真正的自由软件应该是 Web 软件,所有有争议的内容都应该通过 Web 分发,因为存在于网站上的东西不会被要求从 App Store 下架6,毕竟 iPhone 和 iPad 用户没有办法从 App Store 以外的渠道安装软件。

尽管如此,作者也不打算将 NetNewsWire 做成一个 Web 应用,原因主要是如果做成 Web 应用,他将要支付服务器费用,为了维持运转就不得不向用户收费,这违背了他开发的初衷;就算做成可以自托管的开源 Web 应用,他也需要处理用户的安装问题。更重要的是,Web 应用是跑在别人的服务器上的,作者认为软件应该能在自己的机器上运行。综上所述,作者不打算在这些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之前,把 NetNewsWire 搬到 Web 上。

#Web #技术

⁂ · 星群

Mole

之前在 第 35 期周刊 推荐过 cleanmac ,一个用于清理 macOS 系统的命令行工具,这个工具主打简洁,但简单到甚至要自己把脚本放到 bin 目录或者设置别名,而且界面也十分简陋。Mole 同样是一个免费、开源的 macOS 清理工具,同样是命令行,但界面要友好得多。我试了一下,在同一天早上还用 cleanmac 清理过系统的情况下,Mole 仍然帮我释放了 2 GB 左右的储存空间。

要使用的话,用 Homebrew 安装即可。

brew install tw93/tap/mole

除了系统清理,Mole 还提供 App 卸载和磁盘分析两个工具。App 卸载我一直用的是基于图形界面的 AppCleaner,磁盘分析用的是 DaisyDisk;Mole 提供的这两个功能都还不错,如果你习惯命令行界面的话,完全可以代替前面提到的两个 App。

可以通过执行 mo 来访问交互式菜单,或者直接输入 mo cleanmo uninstallmo analyze 来访问对应的功能模块。

访问: GitHub - tw93/Mole

太空电梯

Neal Agarwal 制作的网页,可以通过向上滚动鼠标,从海平面往上移动,网页标记了各个关键的海拔高度,比如各种生物能够飞行的最高高度、自由落体的最高纪录、一些光电现象存在的位置,以及大气层的层次结构,是很有趣的体验。

访问: Space Elevator

被诅咒的知识

Immich 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技术被设计得反直觉的地方,比如 NPM 脚本每次执行时都会给 npm registry 发送一次 HTTP 请求;bcrypt(一个密码哈希函数)只会使用字符串的前 72 个字节,所以太长的密码会被忽略;图片的实际尺寸可能和 EXIF 元信息里的尺寸不对应,导致剪裁出现问题…… 总之都是他们用血泪教训换来的经验,值得一看。

此外,我之前还有记录每一个 Bug 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习惯,现在或许可以捡起来,说不定以后也可以做一个自己的 Cursed Knowledge 页面。

访问: Cursed Knowledge | Immich

↯ · 当下

网站的改动

  • 将博客从 Cloudflare Pages 迁移到了 Workers;还把原先的 Python 脚本都用 Go 重写了一遍,运行环境可以少一个 Python 依赖,但似乎把 Go 的编译时间加上的话,也没有让构建时间变快。总之是一个意义不大的折腾,如果迁移后博客出现了访问问题请告知我。

  • 弃用了用 littlefoot.js 实现的悬浮式脚注,现在脚注会被插入到对应的段落后面。

    目前还是实验性质的,如果体验上有不好的地方还请反馈给我。

  • 取消了粗体字的字体颜色,在粗体字下添加了 · 来起到强调的作用。

    image.png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展

星期日的下午,感觉自己待在家里快要发霉了,便问室友要不要出去看电影,可惜院线上还是没有太多有趣的片子!于是我们就搭轻轨去印象城看了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展。接下来放一些我比较喜欢的照片:

有些神奇的是,我在当天早上还在前文提到的 太空电梯 里读过有关「精灵闪电」的描述,晚上就在摄影展看到了照片,真的很美。

IMG_5659 Large.jpeg

最后附赠一张自拍 😁

茑屋书店和问闻书店

去摄影展之前,还路过了一家选品和分类都很用心的书店!在里面还发现了 Traveler’s Note 手帐本和各种文具(虽然都贵得吓人),真的很适合在里面逛很久。

逛完展之后顺带去看了西西弗总部的概念书店,也就是问闻书店。逛完之后,我对西西弗的印象又下降了几分。对比之下,茑屋书店的设计就要用心很多,不像西西弗居然会把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潜意识》放在「美国历史文化」这个分区里,还有高到没有人能拿到的书架,真的是很不接地气的设计,毫无实用性可言,设计是拿来用的不是来看的——就算是那种古典的图书馆,也会在极高的书架旁边放一把可以去用的扶梯。逛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有趣的书,便在哲学分区拿了一本萨特的《什么是主体性?》,毕竟我在几个月前还充了几百块钱的储值卡。


  1. HIIT 指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TABATA 是 HIIT 的一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高强度的锻炼效果,和一般的 HIIT 的主要区别在于每组的锻炼时间和休息时间都减少了。 ↩︎

  2. 此处的「英雄」是从叙事的角度出发的,即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故事中独一无二的人格就被称作英雄。 ↩︎

  3. 真实性(facticity),只个体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是客观的、现实层面的、当下的人。 ↩︎

  4. 超越性和真实性共同组成了人的境遇,人不仅是由客观事实组成的,还具有潜力,总是在超越自身的真实性。比如,仅仅把自己定义为真实性,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做不了某件事」,就是在否认自己的超越性,是另一种「不诚」。 ↩︎

  5. 一个免费的 RSS 阅读器,也是我一直在用的软件。 ↩︎

  6. 国内的 Web 因为备案要求,和美国有所不同,所以作者和其他国外的开发者没有考虑过 Web 也受到限制的可能性。 ↩︎

厌恶在个体之外无足轻重

2025-10-27 02:00:00

我很喜欢表达厌恶:我讨厌白羊座的特质,我讨厌在朋友圈立人设的人,我看到吸烟的人就会光速远离,我恨不得除掉世界上所有的灰尘,我鄙视所有不尊重食物和书本的人,我嘲笑所有死板且愚蠢的机构…… 我的好恶自然是我人格的一部分,任何人在表达自我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至少会隐晦地提及自己的好恶。那些声称自己不讨厌任何东西的人,要么是不诚,要么也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任何东西,就像声称自己没有敌人的人多半也没有朋友一样。

我的一个朋友似乎一直对我「讨厌抽烟的人」这件事心有余悸,尽管他没有明说,但他似乎认为我厌恶情绪的本身就是一种低认知的体现。然而,他的行径恰好也印证了他自己的观点,他对我的厌恶情绪有意见,难道不也是一件非常感性或者说情绪化的事情吗?如果他真的能做到绝对理性,他就能理解我厌恶情绪的背后有一个合理的原因,即使这个原因只对我这个人成立。我在最近的文章中反复提及,情绪和感性是人性的一部分,非要抛弃人性,去追求不存在的绝对理性所代表的神性,是荒诞不经的。妄图成为神的想法恰恰印证了自身个性的缺失和灵魂的匮乏,正因为精神枯竭,才会想要寻求一个近乎神的形象来填充自己的空壳。

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就是会有不理性的情绪的事实,并且接受这个事实,在接受情绪的同时保持理性,难道不才是高认知的做法吗?我的厌恶情绪实际上并不会妨碍到任何人,妨碍没素质的人在我面前散播尼古丁和 70 多种致癌物质的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道德规范,而非我作为个体的情绪反应。我讨厌那些不尊重食物的人,在餐桌上铺张浪费的人依旧不会消失,而我的厌恶情绪从始至终都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已。就像阿德勒心理学里那句著名的话:「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或厌恶都是个体自己的课题,要与其他人的课题进行分离。既然都做到了课题分离,那么个体就应该能够心安理得地表达厌恶,因为表达厌恶就是在表达自己;而对方如果也能做到课题分离,就会知道,别人的厌恶情绪与自己无关。有人会说,自己在发言和行动时应该考虑到,对方的主体性或许没有那么强,或许没有课题分离的意识——但那不就是他们的课题了吗?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会不会课题分离?这听起来很严厉且不具同理心,但若要把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的思想贯彻到底,就理应如此。人不能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会不会妨碍到别人,如果别人觉得有问题,就会自己提出来;如果他们没有提出来,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如果我是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我也可以在表达厌恶之前考虑对方能否接受我的言论,只不过,这种具有同理心的举动仍然是我自己的课题,即我在行动前想了很多,无论想得多的结果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如何,对方的反应又让我感觉如何,都是我自己要为「想得多」承担的后果,仍然是我自己的课题。我要不要想得多,应不应该考虑其他人的主体性强弱、会不会产生反感、会不会有焦虑情绪产生,都是我自己的课题,不应该有其他人来干涉我的课题。换句话说,不应该有人来规训我「应该考虑别人的感受」,除非我的所作所为真的伤害到了别人,干涉到了别人的课题。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指出我的行为以及行为所给他人造成的困扰就好了,我很愿意改正;在其他情况下,我认为表达厌恶在内的情绪没有任何问题。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视角转换到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当我行动、做出一个选择,我实际上为全人类做出了一个示范,即在我的观念里,一个人应该如何行动。当我表达厌恶,我就默许了其他人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厌恶。举个例子,我能够接受有人说「同性恋好恶心」,原因在于我也觉得「异性恋很恶心」,我认可这种生理反应是真实的,而且厌恶本身很无力,不具有冒犯性。当我表达「百事可乐好难喝」,我就必须接受会有另一个在我眼里看来毫无品味的人表达「可口可乐好难喝」;当我表达「我讨厌抽烟的人」,我就必须接受会有另一个人说「不抽烟的人没有感受过快乐」,即使我仍然保留自己对这种人的鄙夷。

我接受自己的情绪,因为我接受自己是谁;同样,我也接受其他人成为另一种模样的选择,因为我认为他们拥有自由。自由是一切的前提。我认可另一个人拥有自由,并不妨碍我进一步讨厌和鄙夷这个人;如果我不认可这个人有自由,那我对他的感觉就只有怜悯了。1

一旦我接受厌恶在个体之外无足轻重,我就允许自己厌恶一些东西,也允许其他人厌恶另一些东西而喜欢我所厌恶的东西,并且允许自己保留这种厌恶。很可惜,大多数人并不这样想,因为大多数人都惯性地认为表达厌恶就是在表达反对,并且大多数人都不能容许反对意见存在,非要把别人的主观厌恶变成自己的课题,并且进一步地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不过,我的确也需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之前我曾在某个社区内表达过我对社区吉祥物设计的厌恶,与其说是吉祥物,更准确的说法是「看板娘」。一方面我觉得这样一个没有太多特色的女性角色并不能代表社区的特质,另一方面,当时的我还是一个比较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看板娘是物化女性的体现。不过我也没有把我的帖子变成一种「声讨」,我只是表达了「我不喜欢这个吉祥物」的观点。可想而知,这样的言论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大多数都是在反驳我。另一位社区成员其实和我持相似的观点,不过他告诉我:我的确不喜欢,但我不会把这种情绪在公众面前说出来。

尽管我坚信厌恶在个体之外无足轻重,别人的厌恶对我而言没有意义,而我自己的厌恶也理应不该对别人造成影响,但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生活在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讨论观点、表达看法,所有人都认为情绪是一件合理且自然的事情的一个完美世界里。我必须认识到,世界上就是会有一群人因为我不吃海鲜而骂我没有品味,会因为我用 macOS 而不用 Windows 而认为我自恃清高,会因为我鄙视抽烟者而用可笑的烟草税为国家做贡献来反驳我——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人对我厌恶的厌恶,难道不就是我一开始所容许的东西吗?我表达厌恶,存在主义式地为人类做出了示范,认为人应该自由地表达厌恶,在这之后,有人因为我的厌恶而感到了厌恶,并自由地以相似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厌恶,我难道不应该为人类的自由而感到骄傲吗?

是的,朋友,尽管我鄙视你吃薯条蘸酱的行为,但我依然为你表达好恶的自由而喝彩。我不会自我感动式地誓死捍卫你说话的自由,但我一定会因为你拥有自由而感到欢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变得不同的自由,我们才拥有了君子般的和平。


  1. 你都这么惨了,那我就让着你吧!有些时候,那些不讲道理的人向我大吼,或者明明阐述不清楚自己的观点还非要我同意,我就会觉得他们在向我大喊:我都这样了,你就让着我吧!这确实很可怜, ↩︎

大概是下雨的关系

2025-10-23 23:07:10

好像有人喜欢淋雨,微雨、小雨或是大雨,喜欢感受雨水流过肌肤的冰冷触感,可我总是担心酸性的雨水伤害我的头皮。在有关雨的童年记忆里,有一段是我的父亲对我大吼,气冲冲地把电脑屏幕打翻了,我赌气冲出了门,淋着雨在我生活的那条街上走了好几圈,最后,我还是回去了,因为我必须在那天晚上用电脑做完第二天就要上交的任务。我回去的时候,大门已经关上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地敲了敲门上的铁皮,听见门卫问我是谁,我怕生不敢应答,而且,我也不知道要怎么称呼自己,在雨中站了十多分钟,直到母亲从门缝里瞧见我站在外面。

大概是因为那一段回忆,我一直不太喜欢下雨天,我在以前把这种讨厌归结于雨水浸湿袜子的不适感。从电脑音响里传出来的雨声令人放松,可从窗外传来的雨声,总是让我窒息。

我总是在雨天渴望拥抱,想象在一个寒冷从天而降的日子里,躺在温暖的房间里,倚在一个人的肩膀上,仿佛那就能补足我缺失的父爱似的。天气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打在我身上的雨点就是出好人的黄金棍——我确实没有成为一个世人眼中的坏人,但我绝对算不上完好。在一个久违的雨天,我的记忆又开始玩弄我,我也顺从它的意愿开始摆弄记忆,我又开始畅想 一种他重新进入我生命中的可能性 ,在没有人抬头的教室里痴痴地笑着,没有一个人看见。真是弄不明白,明明已经过去整整一年、比一年还要多的时间了,记忆里的这个人又开始不断闯入我的头脑,偷走我的理智。我想,大概是下雨的关系。

深情是懦夫的自我感动,放不下是不允许自己逃脱的谎言。 深陷回忆便是对我失败的提醒,我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世界上明明有更好的人,明明,他妈的,我自己就比那个人长得好看。我没有放不下任何人,我只是无法接受现实,但我又并非总是这样对自己不坦诚,果然,还是要怪天下雨吧。

还好明天只是阴天。

前提重掷

2025-10-22 13:57:00

我在几年前不太喜欢 Cardi B,对她歌曲中过度暴露的性描写没什么好感,也因此和一位朋友起过争执。当时的争论是这样结束的:我们各执己见,我把 Cardi B 的作品定义为「卖黄色」,他没能反驳,只是气冲冲地留下了一句「好嘛,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然后结束了对话。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正是讨论的前提,如果我们只讨论事实而不谈观点,也就不会吵起来,甚者,任何形式的辩论和智识交流都会变得没有意义——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所以完整阐述各自的观点、观点之间产生碰撞、在表达的过程中勾勒自己的个性,才造就了人的多样性——换句话说,我朋友用一句「废话」强制结束了对谈。说实话,这样的讨论其实让人很不舒服。

许多人讨厌「理中客」,是因为他们在争执的双方或多方之中没有选边站,而是自成一派,摆出一副「我来说句公道话」的姿态,把争论中的所有人都羞辱了一遍,尽管面对这样的争论,最明智的做法是完全不参与。他们不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动用他们眼中的理性,看似是在分析局面,实际上是在搅局——就像站在双方交锋的战场上,当情绪早已到达顶峰的时候,跟手拿枪械武器的士兵讲解和平,只有被两边集火毙掉的份。战争和吵架这种事情,要么用强硬手段打住,要么就让子弹先飞完,事后再复盘。

要我说,我最讨厌「理中客」的点,在于他们主动地失掉了自己的人性和个性,把一切都交给人无法企及的绝对理性,妄图呈现出一种「神性」,实际上是在逃避表达自己的观点1(或者是在逃避自己「没有观点、没有自我意识、主体性弱」的这个事实)。在我的观察中,理中客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前提重掷」。

前提重掷是有必要的,就像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但钻牛角尖总是令人讨厌。例如,在讨论一部小说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前提可能是: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小说写得好,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二、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从自身经历、自己的学识中产生的,理解没有高低之分。假设,A 和 B 正在讨论一部小说,两个人的理解相差很大,因此产生了一些火花;此时,A 正想要深入讨论某个具体的情节,而 B 却认为 A 的提问是在挑战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深入探讨 A 的观点,于是跳出原来的语境,说:「其实我觉得我们有自己的观点正好证明了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啦」,然后终止了对话。B 的行为让 A 感到恼怒,原因是:

  1. B 最后说的话正是他们讨论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才会进行这样的讨论;也就是说,B 用了一句无法被反驳的话堵住了 A 的嘴,而这句话无法被反驳的原因并不是 B 的观点被阐述完全了、逻辑足够自洽,2因为 B 直接放弃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转而用另一个不能被反驳的陈述在争论中压倒对方——这很狡猾。
  2. B 在 A 没有阐述完观点,还没有来得及深入讨论的时候,就自顾自地终止了对话——这很自私。当然,读者可能会反驳,对 B 提出继续讨论的要求也很自私,这是合理的,但关键在于双方对讨论的目的没有达成一个共识,没有商量讨论应该在何时结束。
  3. B 并没有直接说明「我不想继续聊了」,而是绕着弯子结束了对话——这不够坦诚,也是没有给予对话方足够尊重的体现。

最重要的是,B 在试图用一个位于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赢」得话语权,这样的「赢」不代表他自己有多厉害,仅仅是因为他把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抛出来了而已,没有进一步维护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对对方的观点作出反驳——换句话说,B 放弃了讨论,而这样的放弃居然显得是他说对了。如果真的不愿意继续对话,大可直接说明,而 B 不直接说明自身意愿的原因是,表达「我不想」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人性」的举动,对崇尚不存在的绝对理性的理中客来说,这是一种「降级」,就像男人不愿意和任何带有女性气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可笑思想一样。3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觉得那个人做得就是有错啊!」「我觉得不是凡事都要有对错之分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但人可以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你作为一个人,难道没有自己的原则底线,觉得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吗?难道「不是凡事都有对错之分」不正是我们讨论的前提吗?如果所有事情都有标准答案定义的对与错,那我们他妈为什么不直接去查这个标准答案,而是要两个人辩来辩去?还是说,你只是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原则底线,所以干脆无视所有人的价值观,去实现一个「没有对错之分」的绝对理性?

「那样的行为太傲慢了。」「可我觉得这种行为才是傲慢啊~」「那你说说为什么。」「嗯…… 我觉得还是要允许傲慢的吧~」——对啊,如果傲慢被禁止了,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人抓起来,正义得到声张之后还需要义愤填膺吗?你为什么只抛出自己的观点而不阐释,不运用理性去捍卫你的自我,而是在问及原因时,选择重掷前提避免讨论?只抛反对观点而不论证,就是在「抬杠」。 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不言自明的?

既然说到傲慢,我想再次引用之前在《 愤怒是一种正当的情绪 》这篇文章中引用过的观点:

只有你害怕观点之间的战斗,害怕对面那个人真的有可能是英雄、有可能是对的,害怕观点和观点之间有可能有高低之分,所以才会干脆在道德层面、世俗层面“立法”禁止战斗。

—— 独树不成林《小孩为什么不是公民》

前提重掷和理中客的行为,本质是将自我从讨论中抽离出来,以一个(虚假的)第三方视角发言。这听起来很理性,但真正的第三方不会加入对谈。理中客想要加入讨论(甚至想要赢过所有人,夺得话语权),却不敢承担表达真实想法之后的责任,也无能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由于迷恋理性又不懂得运用理性,理中客无法动用语言阐释自己的观点,并把这种无能表现为不屑。前提重掷是一个完美却卑劣的挡箭牌,挡住了观点的挑战,也沉默了自己的声音(还恶心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设想另一种情况:前提重掷并不是在逃避自我,而是在逃避表达。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过一两遍别人还是不能懂,那对方就是懂不了,没必要继续谈下去。要我说,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本质上是把自己语言表达的无能外归因了,这个外因就是他人理解的无能。如果自我如此封闭,那一开始就不要打开话题,不要做出任何的表达就好;在选择表达之后不阐述,而是用前提重掷等方式在感受到挑战之后,选择中途封锁表达,就是在逃避自己做出的选择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萨特说,你有选择的自由,但做出选择后就要承担责任,而且,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对参与对话的他者而言,前提重掷是极其自我的行为。并不是说不允许自我,而是说,在谈话、交流、辩论的语境下,个体选择参与对话就是选择了与其他个体建立联系,就要为自己选择加入的讨论负起责任。自顾自地撇下责任,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懦弱和一种没有来头的傲慢——你都没能把你自以为正确的观点阐述清楚,我怎么能够忍受你的洋洋得意?

A coward claimed he was a lion.

一个懦夫声称他是狮子。

——Taylor Swift《loml》

当然,选择在中途逃避责任也是一种选择,接下来理中客需要为这个选择承担的责任就是,不再有人愿意和他认真地交流。如果他能接受这一点,那也值得尊重。


  1. 这是我讨厌部分「文艺青年」的原因。 ↩︎

  2. 我认为阐述完全和逻辑自洽是衡量观点好坏的标准,在事实揭晓之前,以及在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下,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

  3. 举个例子,我的父亲在大街上看到戴冰袖骑摩托的男人都要骂他像女人,而他自己却坐在轿车驾驶座里,被一个巨大的防晒外壳庇护着。 ↩︎

Java Development with True IDEA

2025-10-20 16:16:00

Let’s be totally honest. IntelliJ IDEA is bloated, slow, and buggy. It’s not the worst tool but certainly doesn’t provide a comfortable dev experience, especially when it’s so damn expensive. Not to mention, it eats up precious storage space on my MacBook (that one’s probably on Apple though).

Stop taking things for granted (and making newcomers do the same)

The one thing I don’t understand is that people urge Java beginners to download this software filled with magic buttons when they don’t understand how everything works. Personally, I never fully understand the magic behind “Run/Debug” button — It does too many things! Depending on the project type and configuration, it can compile and run a single java file, or it can build, deploy, and start a local server.

When I started out learning Spring, people just told me to configure this and configure that, simply asking me to follow a set of instructions that seemed to come out of nowhere, with no further explanation. (I seriously doubt they understand it themselves) And then, I was told to hit the “Run” button. And boom. There’s your project up and running. Start Developing!

Software like IDEA makes development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needs to be, with too many layers of interfaces. It’s probably a fair trade-off for large teams, but certainly not for everyone. And there are better solutions. I can put up with photo and video editing apps like PhotoShop having complex UIs — there’s no other way to do it. But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Why would I need all those sections and subsections and sub-subsections in the setting panel, when a bunch of configuration files can do the work just fine?

With the IDE interface being bloated, learning Java development becomes two things: The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the syntax, common libraries and best practices) and HOW TO GET THIS GODDAMN THING TO F*CKING WORK.

I don’t see C programmers losing their minds because their editors break. In fact, let’s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C development. You got a simple editor, a trusty compiler, and… nothing else.1 Your compiler tells you what goes wrong, and you fix it. That’s it! JavaScript development also requires only an editor and a set of CLI tools (build tools and package managers) to work. There might be tools like ESLint and husky that add to the workflow, but they’re introduced by choice. We know what we’re doing and we know why we need them.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obs you of free choices and deliberate thinking, making you depend on defaults and automation you don’t fully understand. It’s got everything they think you need, covering it up with magic, and you just stop thinking and take them for granted along the way.

That’s stupid. Let’s just stop. Even if you do use an IDE, that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your own judgment. And trust me. You’ll probably find that you don’t need one.

The beauty of command-line interface

Almost every common task can be done with the right CLI tool. For instance, I never really used the database panel in IDEA. I just enter mysql or mariadb in my terminal and type SELECT * FROM .... SQL command not only works, but also is clear. You won’t get lost with interface navigation when you’re just typing text commands.

It’s true that CLIs are harder to learn. Beginners might take a while to understand what each command does and to remember their names. But the clarity is precious. You don’t just hit “Run” and expect magic to happen. You type mvn spring-boot:run and realize you’re starting a Spring Boot application with a Maven plugin. The server setup and annoying configurations are already simplified by Spring Boot, so a line of command can do the work. And if something goes wrong, you know what happened exactly. You don’t have to navigate through tabs just to find where the error log is!

The fact that I have to click through multiple menus to find what I need is insane! Everything should be at most one-click away and I should be able to navigate only using my keyboard! Mouse is the slowest input device if you’re not gaming.

For IDEs based on graphic interfaces, if you want to create a Spring Boot project, you need to click a “New Project” button. And then select “Spring Boot” in the left panel. And then click the inputs appeared on the right panel to edit names and stuff. And click “OK”. And scan a list of dependencies where you probably don’t recognize most of the items, and then select the dependencies you think you need. And hit “Continue”. Finally, after seconds (which can be really long depending on your machine) of loading, you’re in a whole new interface with panels and sidebars and split-views!

For command-line interfaces, you copy-paste and edit this command in your shell:

curl https://start.spring.io/starter.zip \
 -d dependencies=web \
 -d language=java \
 -d name=demo \
 -d packageName=com.example.demo \
 -d type=maven-project \
 -o demo.zip

Unzip it, open it with any editor you’d like (which is usually way faster than IDEs), and voilà — You got yourself a Spring Boot project ready to go. If you create new projects very often, you can create snippets, templates, scripts, or aliases in any way you want, simplifying this action to a single line of command.

One of the things I hate about IDEA is the “Maven” button. It only appears in pom.xml tab and sometimes disappears for no reason, making a simple dependency update unnecessarily confusing. I’ll have to navigate to a drop-down menu to sync my Maven dependencies. That’s stupid. Just type mvn clean install and hit enter.

If you want to push to the extremes, use Vim or Helix, an editor running in your terminal. Then all of your development can be done in one place, a place faster and more flexible than any IDE.

The True IDEA

  • Instant. After getting rid of the bloat, your project opens instantly. Goodbye to being stuck in the loading screen!
  • Deliberate. Every action you take is clear and judicious, for now you know exactly what every command does. No magic. Pure tech.
  • Elegant. No over-categorization of tabs, sections, trees, or the things I don’t even bother to name. In your sight is only the things you truly need, hand-picked by yourself.
  • Attentive. Focus on coding rather than learn how to make sense of such unnecessarily complicated software.

Plus, there’s more.

  • Universal. You now possess the tools to develop in any language with any tech stack. Who needs a 5-gigabyte software that mainly targets 2 languages?
  • Production-like. If you build using command-line, you can switch to a Linux server smoothly, where every action is done using commands.
  • Flexible. Tear down any part of your workflow and replace it if you don’t see fit. You have full control over you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y current setup is Zed + Ghostty for Java and JavaScript development. I also poke around with Go, Lua, Python, and other tech with that. With the right CLI and editor extension installed, there is zero friction.


  1. There are massive IDEs built for C, like CLion, also a JetBrains product. Honestly, I don’t really see many people using it. Maybe I’m biased. Correct me if I’m w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