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Eltrac | 極客死亡計劃修改

常讨论心理学和社会观察相关内容,不敢说很懂哲学;也会写笔记和生产力工具相关内容;还是学生。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Eltrac | 極客死亡計劃的 RSS 预览

稻草人周刊 Vol. 55

2025-11-17 09:57:00

I wanna punch the mirror , to make her see that this won’t last.

It might be months of bad luck.

But what if it’s just broken glass?


⋈︎ · 连接

吵架的目的从来不是胜利

📻

当你真的决定要跟人吵架的时候,你应该记得:你愿意跟人吵架意味着你还愿意继续跟他说下去,你不想把他从你的人生中删除。所以吵架是一种成年人的奢侈品。它预设了平等,它预设了这种更高的善意,它预设了未来可以继续对话的可能性。

这期播客听得我很爽,因为我感到有人终于帮我把我对争论和吵架的想法阐述清楚了。虽然我不像树老师那样喜欢吵架,但我认为争吵是有巨大价值的,并且是绝对不应该逃避的。我想起了我上周听的一起博客《 一场建设性吵架,是终结内耗的最佳途径 》,其中的主播之一就是曾经会在吵架中转移话题避免冲突的人,我听完之后直冒火,我极度厌恶那些让争论进行到一半,不直接表示想要退出,只是通过各种方式转移话题或者直接不理人的人;情绪缓和之后,我开始欣赏她改变自己对吵架想法并不继续逃避的做法。

树老师在这期播客中的先阐述了什么是「小学生吵架」,以及成年人之间的吵架应该是怎样的。她认为,小学生吵架主要通过比拼词汇量和道德模板进行——谁的污言秽语最多,最先让对方破防,谁就赢了;谁套用的道德模板最高级,能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碾压对手,谁就赢了。这些东西与吵架本身无关,只是小学生或还像小学生一样吵架的成年人们在吵架之前就已经学到过、吸收到、积累到的东西。她还认为,那些能共同过权力压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不能够通过语言解决,因为吵架预设了参与者之间是绝对平等的,正是因为这种平等才允许人们在智识层面进行切磋。吵架可以有情绪,并且绝对不能上头,不应该翻旧账,不应该人身攻击(如果对方说的话真的让你对他这个人感到鄙夷,那么令你鄙夷的人是不值得与之争吵的)。

其中最让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当你在吵架的过程中感到了侮辱,或者感到对方没有预设吵架应有的平等,那么你为什么要在乎这个不会吵架的人嘴里吐出来的话?更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和这种人吵?吵架意味着你希望这个人继续留在你的生命里,如果你把这个人从你的生活中降级为零,那他说的话对你而言就毫无价值。

不过,我也要反思,我似乎也没能避免关注吵架的输赢这件事情,但我想这是因为我十分在意吵架要有个结尾这件事:任何一方诚实地提出自己不想继续参与争执,这是一个结尾;两个人各自保留部分观点,并得出了一个两人都满意的结论,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尾;一人被说服,承认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结尾也同样好;两人各执己见,最后表示今后应当避免谈论此类问题,这个结尾不太好,但很合理,也算结尾。而在争吵的中途擅自离开,仅因为自己受不了争吵,还不直接承认自己不想争吵这个事实,只留下对方一个人还在先前的观点纠葛和情绪中,是非常令人火大的——逃避问题不会解决问题,认为问题不需要解决就是对关系的不负责。目前我对那些逃避争执的人的做法是:远离他们,将他们从我的生活中降级。

我想我对这种人有种失落感,因为我之所以愿意跟他们进行观点的争论,就是因为我原本以为他们是可以交心的朋友,毕竟吵架意味着在乎彼此,逃避吵架不仅仅是逃避了关系本身,还表达了「我不在乎你这个人的存在」这一层含义——这可能不是对方的直接目的,但行为的确反应了这一点。

FFmpeg 对 Google:捐钱,不然别给我们送 Bug 了

📜

FFmpeg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源软件库,它用于转换音频和视频,包括 YouTube 在内的许多网站和软件都使用了 FFmpeg 提供的库。和许多其他的开源库一样,FFmpeg 面临资助不足的问题。这个开源库几乎完全是志愿者维护的,大家是把这件事情当作爱好进行免费劳动,开源软件几乎都是这样的。然而,近期 FFmpeg 却和 Google 闹了矛盾。

简单来说,Google 使用他们的 AI 机器人不断地向 FFmpeg 发送 bug 反馈,要求维护者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安全风险当然重要,FFmpeg 也声称他们非常注重软件的安全性,但问题在于,Google 发送报告的速度太快,已经给这些维护软件的爱好者带来了压力,而且,大部分所谓的潜在安全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紧急需要修复。更何况,FFmpeg 是用 C 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的,汇编程序维护起来有多困难不必多言,大部分的这些问题其实不值得汇编程序员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很多人看来 Google 用 AI 找 Bug 给这些爱好者增加工作量的做法无疑是在耍流氓,但有人声称:反馈问题也是对开源软件的一种贡献!真的是很流氓了。

在之前,libxml2,同样是一个基础但重要的开源软件库,维护者因为每周需要在这个没有金钱回报的项目上花费太多时间精力而退出了工作。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对待开源库的维护者,包括大公司在内依赖的底层软件库可能都不会有人维护了。

XLST RIP

📜
📜

Google 即将在 Chromium 中移除 XSLT(将 XML 转换为其他格式显示的技术,被用在许多政府网站和一些 RSS 订阅源中),相关代码将在 2026 年 11 月完全废除,他们称此举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浏览器」,并且 Mozilla 和 Apple 也将跟随 Google 的决定——很恐怖,Google 的一个决定就可以改变全世界的 Web 体验!Google 这边的说法是:

The continued inclusion of XSLT 1.0 in web browsers presents a significant and unnecessary security risk. The underlying libraries that process these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libxslt (used by Chromium browsers), are complex, aging C/C++ codebases. This type of code is notoriously susceptible to memory safety vulnerabilities like buffer overflows, which can lead to arbitrary code execution. For example, security audits and bug trackers have repeatedly identified high-severity vulnerabilities in these parsers (e.g., CVE-2025-7425 and CVE-2022-22834, both in libxslt). Because client-side XSLT is now a niche, rarely-used feature, these libraries receive far less maintenance and security scrutiny than core JavaScript engines, yet they represent a direct, potent attack surface for processing untrusted web content. Indeed, XSLT is the source of several recent high-profile security exploits that continue to put browser users at risk. The security risks of maintaining this brittle, legacy functionality far outweighs its limited modern utility.

大意是,XSLT 的底层库已经很老了,是很复杂、维护起来很困难且有很多安全风险的 C/C++ 代码库,这类代码往往有缓冲区溢出的问题,可能会被利用执行恶意代码。又考虑到,XSLT 在目前的 Web 环境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更现代的做法是使用 JSON 而不是 XML,也不会直接转换数据文件本身,通常会用获取并解析 JSON 数据的方式通过 JavaScript 展示。这么看,其实移除老旧,还有安全风险的技术而不是重写,是比较方便的做法。

另一边,XLST RIP 这个网站的作者声称,自 Google 移除 RSS 阅读器 Google Reader 以来,他们又杀死了近 300 项技术,几乎可以肯定 Google 厌恶 XML 和 RSS。作者呼吁所有人在自己的网站上添加 XSLT,不要让 Google 轻易地又杀死一项技术。这个网站的作者认为,目前还没有 XLST 用户被黑的案例,Google 说什么安全风险是在把用户当猴耍。

我的 RSS 源 也使用了 XLST,我是不希望这个技术消失的。并且,浏览器明显应该尽量向下兼容。在我看来,Google 不一定邪恶,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很懒,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把实现 XLST 的底层库用更安全的方式重写一遍,比如用自家的 Go 语言——不过指望他们这么做大概是不可能的,毕竟 他们一直给开源库反馈 Bug 却从没想过捐钱或者自己修

适宜的大小

📜

人们时常想象巨人的出现, 生物学家 J. B. S. Haldane 在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个生物不可能只改变大小,而不改变形态和结构。他举例说,假使一个羚羊变得更大,它要么像河马一样长出更粗壮的四肢来支撑重量,要么像长颈鹿一样将四肢展开、倾斜。变大意味着重量会快速增长,如果结构和形态不变,骨头就没办法支撑,轻微的移动都会导致骨折。此外,如果变大,生物也需要更粗壮的血管,因为需要更大的血压来降血液输送到全身;呼吸也是一样;还有对食物和热量的需求,仅仅是长大十倍,就意味着机体需要摄入一千倍的热量。体型巨大的生物受重力的影响更大,相比之下,小老鼠和蚊子就受重力的影响就很小,不过,蚊虫受表面张力的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在沐浴之后即使身上附着了几斤水也没事,但虫子被浸湿了却是要命的。

总的来说,每一种动物都有他们的最佳尺寸。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推广到人类组织,对于一个团体、组织、政党或企业,扩大规模意味着机制、结构和运作模式也要发生改变,规模越大也意味着复杂度越高。就像动物只变大而不进化出更复杂的结构会是致命的,人类组织要是只增长而不调整,也会出问题。

记忆系统的一种用法

📜

作者是一个物理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这篇文章里他介绍了他使用 Anki 等记忆系统的方法。顺带一提,这篇文章是博客文章《 阅读的目的从来不是获取知识 》下 @pepperex 推荐给我的。

作者会把自己在视频、电影和影视剧里看到的,给他带来极大情感触动的画面做成记忆卡片,放在 Anki 里,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时常回忆、重新思考这些由视觉信息触发的感受。这种做法对我而言很新奇。作者把 Anki 当作一个「创造意义的语境」,他会写在卡片里的东西并不是「我觉得自己应该感兴趣、应该记住的东西」,而是他真正感兴趣,但因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不能够阐明意义、理解透彻的东西。把这样的东西写成记忆卡片,每天回顾,能帮助自己思考和建立新的理解。

Anki is especially helpful in areas which you are very interested in, but don’t yet have the expertise to enable rapid encoding of new memories.

Anki 在那些你感兴趣,但并不具有能够快速编码新记忆的专业能力的领域,尤其有用。

作者还引用了美国作家 Edwim Schlossberg 的话:

The skill of writing is creating a context in which people can think.

写作的技巧在于创造允许人们思考的语境。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要创造作者自己能够思考的语境。如果做得好,产生新想法就会变得简单。对他来说,写 Anki 卡片就是能够创造这种语境的写作方式。

作者提出的这种方法似乎对初入一个新领域的学习者十分有用,正好我最近也在学些新东西,确实也可以写一些卡片来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

美国的书籍审核

📻

仲树老师描述了美国出版界的现状。传统上讲,在美国出版书籍需要经过同行审核(peer review),这导致的问题是那些挑战领域内传统观点的书籍很可能得不到出版。如今,在美国出版不仅有同行审核这个障碍,还有政治正确这个障碍。出版社会雇佣「敏感审查员」,帮助作者和图书编辑把书本内容变得不那么「敏感」,防止书籍在出版的最后阶段被取消,或者在发布之后被群情激愤的读者「取消」。这些敏感审查员不需要任何资历,只需要属于某一群体,比如,一本描写了黑人生活的书,就要交给一个黑人敏感审查员审查,他们会关注「这个黑人晚餐吃了什么」这种无关紧要但不知为何十分敏感的细节。

诚然,敏感审查员对一本书的文学和思想价值毫无帮助,在美国出版界却是必不可少的。树老师认为敏感审查的做法无疑是加重了群体之间的矛盾,规定「黑人只能吃某种晚餐」「黑人只能说饶舌俚语」本就是在加深刻板印象、加剧种族歧视。

社交媒体上如 Cancel Culture 这样的风气如今也开始影响传统纸质媒体和书籍出版了,这很可怕,而且在中国(中文是除了英文之外受众最多的出版语言),这种趋势也有苗头。

⁂ · 星群

AI 世界时钟

作者让不同的模型每分钟用 HTML 和 CSS 生成一个带动画的时钟,做成了一个网站。我不清楚作者开发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但我极度怀疑他是为了展示 LLM 的平面想象能力有多么弱智。

目前看来,只有 Kimi K2 生成的时钟质量比较稳定,至少是为数不多能用的。

访问: AI World Clocks

↯ · 当下

开发 wthis

我对自己的设备有种奇怪的洁癖,会不定期浏览电脑上安装的 App 并卸载长时间未使用的,即使这个程序不会占用太多的存储空间。某天,我把目光转向了 macOS 上的命令行工具,运行 brew list 发现 Homebrew 列出来的大部分软件包我都不认识,用 brew info 查询的结果可读性极差,遂用 Go 写了一个 命令行工具

看到不认识的 Formula 就大喊「What the HeckHomebrew is this?」,即可获取必要信息:

wthis <formula_cask_name>

个人认为最有用的是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个包是自己运行 brew install 安装的还是作为依赖自动安装的,如果是作为依赖安装的,则会列出依赖于这个包的其他包。同时还会查询对应二进制文件上次被访问的时间,也就是可以看到自己最近有没有用过这个软件。我把这两个部分的信息称作「用户交互记录」,这么看的话就会很清楚某个软件包为什么出现在列表里,以及应不应该留下。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运行一下命令安装 wthis。

brew install BigCoke233/tap/wthis

开发过程很有趣,第一次写 CLI,控制换行和排版什么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学到了一些 Homebrew 相关的基础概念。写 Hugo 主题的时候也会用到一些嵌入的 Go 语言代码,但整体写的不多,所以在做这个程序的时候也难免求助 ChatGPT。从敲代码的体感上,Go 很像是现代化、更花哨也更好用的 C 语言,虽然结构体和指针一个不少,但写起来还算方便(但是 Go 移除了三目表达式,这个还是非常不习惯的!)。做完 v0.1.0 版本之后就去看 Go 语言文档查漏补缺,今年年初为了做游戏学了 Lua,那今年就以入门 Go 作为结尾吧——总觉得这两门语言在气质上有些类似,尽管一个是脚本语言,一个是更底层的语言。

访问: GitHub - BigCoke233/wthis

学习 Go 语言如何助长我的语言偏见?

这 Go 语言越学,我就越讨厌 Java 这门语言。无意冒犯 Java 开发者,但我愈发觉得,人们使用 Java 的最大原因并非是这门语言和它的技术栈有多好用,而是因为技术债务1、传统、人力资源2和让人产生依赖的软件生态。事实上,选用其他编程语言和技术栈照样可以写出健壮、功能完善的后端程序,性能、速度和安全性可能还更好。

我承认我对 Java 有偏见,我的确不喜欢这门语言,从刚接触到这一门语言和热门的 Spring 框架起,我就疑惑为什么实现简单的需求需要编写这么多文件和类、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抽象、为什么有这么多我不清楚原理的「魔法」。即使弃用了 IDEA,转用一个简单的编辑器和命令行进行开发,做到了尽量透明可控,我依然对这门臃肿、啰嗦、复杂的语言提不起好感。

诚然,我接触 Go 的时候也感到不适应,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要移除这么好用的三目表达式?为什么编译器这么严格,未被使用的引用居然会导致编译时报错?为什么没有传统面向对象编程的类和继承?不过很快这些疑问就得到了解答,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门语言以及它背后的各种编程哲学。我正在逐条学习 Go Proverbs ,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条是:

Clear is better than clever.

聪明比不过清晰。

本周看了什么?

《地狱客栈》(Hazbin Hotel)第二季更新到第六集了,这个剧情走向越来越让我感到迷惑。本来以为在铺垫,但是这季总共也就八集啊…… 我认为问题可能在于剧情线太多了,每个(组)人物都需要占用时间铺垫和表现,以至于第二季的叙事在我看来有些慌张,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都挺令人费解的。如果每集时间更长或者剧集数更多的话,或许观感会有提升。

目前最喜欢的音乐片段来自我最喜欢的角色 Husk(谁会不喜欢酒保猫恶魔!)。

周五看了有名的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看到四分之一的样子就没看了。我得说我不太能欣赏得来,叙事和音乐在我看来都有些乱乱的,兴许过几年再看会能够理解吧。

周六看了 Apple TV 的新剧《同乐者》(Pluribus),很喜欢。这应该是今年看的第二部来自 Apple 的美剧了,第一部是《人生切割术》的前两季。目前的印象是,Apple TV 的剧集质量都还不错。《同乐者》是科幻题材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美剧,除了主角和少数幸存者,地球上所有人类都成为了一个集体意识,这让我想到了《瑞克与莫蒂》里的 Unity。不幸的是,尽管集体意识能够满足主角的所有需求,甚至带她找到其他的还保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她依然感到孤独和不快乐。目前《同乐者》只推出了三集,这三集我都很喜欢,期待后续。

2025 年年底真的有很多好东西,本人的文娱生活算是有救了。尽管还没定档,但今年年底应该会上线音乐剧《魔法坏女巫》的第二部分,美剧《怪奇物语》也会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播出。

今年第一次去酒吧

本人患有癫痫,不能饮酒,所以基本不去酒吧。上次去酒吧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喝的是可乐;周日晚上被朋友叫去了酒吧玩,喝的是椰奶。酒吧不是夜店那种氛围,有点像夜间版的咖啡馆。我们都没怎么喝酒,只是在聊天和玩游戏。不过朋友叫了三个来自中东国家的外国友人(他们穆斯林似乎也不喝酒),全场没有一个人的母语是英语但不得不用英语交流,再加上拉人的这个朋友自己还喝醉了,玩游戏的时候语言功能至少丧失了 50%…… 总之整个局的氛围挺奇妙。

大家离开的时候明显没有特别开心,我觉得我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分析一下原因,还挺有意思的:

三个穆斯林小哥是兄弟,一开始只来了一个,在场大部分都是女性的时候他的行为和他的兄弟来了之后的行为明显不一样。一开始他会拿牌玩魔术逗人开心,行为很有分寸,等另外两个人来了之后他就和他们一起讲荤段子了,甚至连笑声和笑容都变了——和我同行的基本上都是女性,他们对这种玩笑感到不舒服。我觉得最令人不适的一个玩笑是: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让他们猜同行的一位女生喜欢男性还是女性,他伸出两根手指让女生选一根,然后因为女生选了更长的那根就说她喜欢男的……

在我的观察里,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同伴压力,或者用上野千鹤子在《 厌女 》中提到的「男性同性社会同盟」——当男性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会避免被其他男性认为「不是真男人」。他们在开男同玩笑的时候,还说「Real men fuck real men.3」这种话。

我其实不觉得这三位男性有多坏,我只觉得这是普通直男在同性群体里常有的表现,尽管我表示鄙夷。


  1. 技术债务(technical debt)指开发人员为了加速软件开发,在应该采用最佳方案时进行了妥协,改用了短期内能加速软件开发的方案,从而在未来给自己带来的额外开发负担。这种技术上的选择,就像一笔债务一样,虽然眼前看起来可以得到好处,但必须在未来偿还。—— 来源: 技术负债 - 维基百科  ↩︎

  2. 学过 Java 的人一定比学 Go 或其他语言的多,除了 C 语言、C++、Python 和 JavaScript 这些一般不会用在 Web 后端开发的语言。不过现在用 Node.js 写后端也很常见了。 ↩︎

  3. 真男人才操真男人。 ↩︎

我全面抛弃了数字记录

2025-11-16 13:38:00

我已经忘记契机是什么了,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去年年底彻底 弃用了 Notion ,把主力笔记工具换成了苹果原生的备忘录,在那之后也有手痒把 Logseq、flomo 下回来把玩,但都没有长期使用,后来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连备忘录都不想打开,因为在电脑前工作的时候很少查看手机和 iPad,我也不习惯在电脑上打开备忘录。我逐渐发现,备忘录成为了我临时打草稿的地方,我把重心从「记笔记」转移到了「做好事」上,为此也写下了 一些思考

到了 2025 年年底,也是水星逆行的期间,非常适合重新整合和复盘,我打算再对我的工作流和自我管理方法进行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主题是:去数字化

数字记录的利与弊

使用数字记录好处多多,不必多言。用一个词总结的话就是「方便」,不过就我这一两年折腾效率工具的经验来看,「方便」其实是把双刃剑,可以说数字记录的利和弊都集中在它「方便」的特性上了。

在一篇题为《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Keyboard 》的报告中,研究员发现使用笔记本电脑记笔记的学生,在面对概念性问题时,表现得比手写笔记的学生更差,原因在于使用键盘记笔记可能导致粗浅的信息处理。这些学生可能记的内容更多,但倾向于转录讲课内容,而不是自己理解。在我看来,正是因为键盘比写字方便太多,才导致了使用键盘记录的效果更差。

效率这个词很容易被误以为是速度的同义词,这其实要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效率。我们挪用物理学里的「功」这个概念——效率就是输出功和输入功之比,即产出投入比。如果你认为输出功是产出的笔记字数决定的,那么数字记录的确效率更高;如果你认为输出功是人脑理解概念的程度,或者产出实际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那么这个问题就需要多费脑筋思考一下了,毕竟这可不好量化。我们也可以假设人脑的效率是基本恒定的,不受工具影响,原因在于使用数字记录时,人向系统输入的功也变少了,因此,就算数字记录达到的实际效果不如纸笔,效率也不比纸笔差,因为输入功和输出功都不多。

你发现了吗?提升「效率」的好处其实很有限,因为效率高不代表产出高,耗费的精力少,得到的结果可能也少了,而且,消耗的时间可不一定更少。

数字记录还有一些更直观的弊端,但我要说明的是,以下这些描述全都是我自己的主观体验,每个人使用工具的方式以及对工具的需求都有很大不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方案,读者当个参考就好。对我而言,数字记录最大的弊端就是电子设备本身的用途太多,很容易产生干扰。即便我打开勿扰模式,把主屏幕上的应用图标都隐藏起来,只留下效率工具,打开电子设备这个动作本身就会让大脑感到困惑,因为当你把手放在键盘或触摸屏上时,你的大脑会预测各种可能:

  1. 我是不是要点外卖了?
  2. 我这个时候是要查收电子邮件和检查微信消息吗?
  3. 我要查看昨晚的睡眠数据吗?
  4. 我要不要移动到负一屏,看看那里有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
  5. 我要查看 RSS 更新吗?
  6. 我是不是该回顾一下我记账软件里的流水了?
  7. 我或许应该运行一下 brew update,更新一下软件包。
  8. 我今天有解过新的 Wordle 题目吗?
  9. 我好像是要查看待办清单的,是吗?

即使不玩游戏,应用删得很干净,通知过滤得很安静,对我来说,「打开电子设备」都不是一个确切的操作。即使我在拿起手机、唤醒屏幕之前有明确的目的,当我的注意力放在设备上时,我也非常有可能被我脑中的各种预测干扰。此外,待办清单、日程和规划被藏在各种图标和界面的后面,即使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也需要几次操作才能找到,这本身就是一种阻力。

前面提到「方便」是把双刃剑,电子设备的「多功能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你需要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把瑞士军刀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什么东西需要去数字化?

这几年热衷于尝试各类工具,手机和电脑上早已塞满了各种新奇的 App,它们看起来都很有用,似乎解决了一些痛点问题,还让我的生活看起来更有条理了。不过,其中很多都可以用更简单而且免费的纸笔记录来代替。

举个例子,我购买了 Waterllama(喝水羊驼)的终身会员,这是一个记录每日饮水量和咖啡因摄入的 App,还能设置智能喝水提醒。养成每天喝 2L~3L 水的习惯之后,喝水提醒就没那么重要了,但这个 App 本身会被我当作每日的饮水进度提醒,让我知道我当天已经喝了几杯,还需要喝多少毫升水。然而,我逐渐发现,我每天喝水都用同一个水杯,容量相同,不需要按毫升计算饮水量。我用 400 ml 容量的水杯喝水,一天只要 6~7 杯水就能完成饮水目标,至于咖啡,每天不要超过两杯就完全没问题。把颗粒度放大之后,记录就变得简单了——我只需要在本子上画六个格子,喝完一杯打个勾,如果六个格子都被填满了就算完成饮水目标。

这是个比较小众的需求,但即便是这样冷门的需求都能够通过纸笔满足,其他更常见的效率工具就更容易被纸笔替代了。对于任务管理,手帐圈子里比较流行的是 Bullet Journal(子弹笔记);对于时间管理,也有很多本子(或活页本内页)有时间轴记录的模板;对于习惯打卡,网格内页就非常适合,当然也有专门用作习惯追踪的功能性内页——如果你不喜欢提前写好的内页,简单的网格内页发挥空间也很大。在我看来,手帐本里常见的月历页、周计划页、一日一页,非常适合个人知识管理圈子里的 Perdiodic Notes(周期性笔记),也很适合做比较长期的规划。据我所知,一些小众的店铺还会售卖专门用来做会议记录、项目管理、记账的内页,也有不少网站提供模板,可以自己下载并打印,按照自己的需求装订到本子里。

大部分数字记录的功能可以用纸笔实现,不过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功能需要去数字化?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因人而异。一些人觉得写日记记录生活,是为了方便日后回顾,所以需要检索功能,方便的关键词搜索是纸笔不能做到的;而另一些人会认为,写日记是为了当下的正念,重在记录时的镇静作用,而日后回顾只是顺带的好处。总之,我的观点时,用于规划自己生活的功能,应当尽量去数字化,原因在上一小节有讲到,主要是为了减少自己拿起手机的频率,和使用手机时脑子预测的可能性。

还要额外补充一点的是,用纸笔记录不会有任何数据和隐私风险。如果你用的是像 Notion 这样的基于云服务的笔记软件,那你的数据其实并不真正属于你。尽管本地优先的软件可能会好一些,但前提是储存在本地的是开放的数据格式(例如 JSON、Markdown 等纯文本),否则还是会被锁死在一个软件上。就算有幸找到了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软件,那也要做好数据备份,而且,设备联网本身就有被黑的风险。你可能觉得这些说辞有些杞人忧天,但的确是实实在在的风险,而写在纸上的东西,除非遇到洪水、火灾被毁掉,或者有人跑进你家里来翻你的本子,就不可能出现问题,总之会让人放心许多。我记得《Office》这部美剧里,Dwight 被问到他在本子上写的是什么的时候,他说:To keep secrets from my computer(向我的电脑隐藏秘密)。尽管这是个笑话,但我建议你学习他,毕竟许多网站真的会建议用户把账户恢复码写在纸上,放到一个不会有人找到的地方。对于真正重要的信息,用纸笔是最安全的!

你的第一个本子

如果你读到这里,我就假定你决定尝试纸笔记录了;就算还没有下定决心,也可以看看纸笔记录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我得承认,选择一个合适的本子其实不比找到自己觉得好用的效率软件简单。现在罗列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寸的本子可能会劝退读者,所以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你认为尺寸合适的定页本就好了。本子总是会用完的,可以等到积累了一些经验、了解自己需求、对纸笔记录有一些认识之后,再更换适合自己的本子。

这是我几个月前使用的一个本子,尺寸是 B6,跟一本书的大小差不多,对我来说可以轻易地塞进包里携带,不过这对一些人来说可能稍大了些。我展示了部分内页,采用的是一日一页的模式,每天都会写计划,除此之外,自己想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也会写在同一页的另一栏里作为备忘。很多人关于手帐的误区是觉得手帐一定要整洁、字一定要好看,但我觉得能够满足需求,而且自己用起来觉得开心就好,我也经常划掉已经写好的内容,字写得乱乱的,贴纸贴得毫无美感,还有各种留白没写的地方。反正本子是给自己看的,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展示给人看——这也是纸制记录的另一个优点,天生不适合展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折腾心理,毕竟有不少人折腾是为了有一个可以给别人炫耀的看起来很酷的系统。

在以前我除了做计划、写备忘,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自己在不同时间段里做了些什么事情。因此,你可以看到,这种最常见的网格内页究竟有多么好用,格子可以用来让字保持在一条线上,也可以作为待办清单的标记方框,还可以放在时间轴里表示五分钟或者十分钟,也很适合用来画日历、画习惯打卡的方格。总之,我认为网格本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本子,很适合用在摸索的初期。

我认为你在选择第一个本子的时候,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本子的尺寸,其次是厚度。因为那种自称「效率手册」,把什么内容都写好、分区固定的本子,实际上很容易因为和工具磨合不到位而产生不必要的阻力;而且,我认为纸制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强迫自己从零开始建立系统,而不是使用软件已经提供好的工具;再者,如果开始考虑这种设计好功能分区的本子,就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心态,想要在近乎无尽的商品页面里找到一个完美的本子。在实际使用中,刚开始写纸制记录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心理障碍,而尺寸不合适(太小写不下字、太大不便携……)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阻力。我的建议是,选一个尺寸合适的网格本就好了,不需要纠结太多。

本子,尤其是手帐本中的活页本,尺寸其实非常混乱,你只需要记住几个就好。如果你身边有 A4 纸,把它对折,就得到了 A5,再对折就得到了 A6(A6 也是标准明信片的大小)。B 系列的纸张尺寸也是这种对折的逻辑,不过 B 系列要相对大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是比 A4 小一些的 B5,基本上文具店里能买到的学生用的大笔记本,都是 B5,把这个尺寸对折就是 B6。

A5、A6、B6 就是最常见的笔记本尺寸。如果你追求轻便,也不要求一页能写太多内容,就选 A6;许多书本的尺寸和 B6 差不多,书多半还大一圈,如果你习惯把书装在包里,你可能会比较适应 B6 的尺寸;如果你不在意便携性,希望一页里能写的东西尽可能多,或者字比较大,就选 A5。

记录的形式

手帐圈子和知识管理圈子里有很多通用的黑话,所谓的 All-in-One 就是一个例子。我室友曾经就跟我说过跟他在用的某个本子是 All-in-One,我听了觉得那话说了等于没说,除了让不懂这三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的人感到些许震撼之外就传达不出别的信息了,而且,对纸质笔记来说,所谓的 All-in-One 不就是个「杂记本」嘛。我的建议是,不要一上来就去复制其他人的笔记方法和系统,这点也是写手帐和知识管理的共通之处。

纸笔的好处之一是非常适合打草稿和头脑风暴,所以,不妨把自己的需求逐条写在一张纸上,或者写在本子的第一页,提醒自己不要整太多没用的花活。比如,对我来说,我用纸笔记录的目的是记录每个月要做的事情,以及把这些事情和临时出现的人物分配到每一周去做,当我需要做每日计划的时候,就会从周计划里找任务来做;此外,除了基于时间的任务管理,我还需要以结果或项目为导向的;除了有产出的任务,我还希望用这个本子来管理生活,比如记录我做家务、买菜的频率,或者提醒我每天拉伸、早晚刷牙和喝酸奶等等。总而言之,我希望这个本子的功能是帮我规划生活、学习和工作(生活放在最前面)。

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跟随功能)。既然功能确定了,记录的形式就很好确定了。无论是数字记录还是纸笔记录,个人认为,最忌讳的就是四处收集别人的效率系统长什么样,因为那样很容易只看到形式而容易忽略功能。

任务管理与 Bujo

如果你希望用纸制记录代替数字的待办清单,那么 Bullet Journal 可能很适合你,这套方法也简称 Bujo。不过,我不太建议你去官网上看 Bujo 应该怎么用,那太商业化了,和很多效率工具一样,Bujo 被作为一套人生操作系统(Life OS)宣传,我很讨厌这种说辞,而且你不需要购买他们的本子也能创造自己的 Bujo 体系,这可能还更适合自己。

Bujo 里的 Bullet(子弹)其实就是网页设计中常见的无序列表(<ul>)中列表项前的小圆点,这种列表被称作 Bullet List,一条记录叫做 a bullet point——这些是英文里本来就有的说法,不是 Bujo 独有的。简单来说,Bujo 的核心就是用不同的子弹标记不同的记录,比如用「·」表示今天做的一件事情,用「-」表示今天深有体会的一句话或一条观念,用「°」表示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日程,用「=」表示今天的心情。

根据你自己的需求,你完全可以创造一套自己的标注体系,比如下面这个就是我的体系。我喜欢用方格表示待完成的事项,打勾表示完成,画叉表示错过,整条用横线划掉表示取消,勾画一半表示正在进行,方框内画一条短横线表示这条人物被移动到其他页面了(推迟)。画方框可能没那么方便,所以我也会画圈。

子弹笔记的实际演示,标注了不同类型的符号代表的含义

我使用的子弹笔记标注方法。

任务管理与周期计划

市面上很常见的一类手帐本叫做「周计划」,也叫 Weekly 或者 Weeks,这本子或内页会把页面划分成归属于一周七天的不同区域,既可以做整体的周度计划,也可以每日计划。缺点是书写空间狭窄,只记任务的话大概够了。除了把两页分成备忘、周度待办和每周七天的书写区域的周计划,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周计划本是在左边的页面上分出七天,但是在右边的页面使用空白或网格内页供自由书写。

有周计划,自然也有月计划,有不少手帐本会在本子前面添加月历页,在后面添加周计划或一日一页的页面,如果用活页本的话也可以单独买到月历页内芯。页类页面上可以在空白区域写上当月最重要的几件事情,标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也可以简单在格子里写写画画记录生活,总之用途要看自己的需求。如果不喜欢以月为单位进行规划,其实也可以不用月历页。

图源: printablepaper.net

也有年历页,不过这类页面大多数时候只是起到日历的作用,标注一年中的关键日期或者在填入月历页的日期时用作参考,由于用处不大,可有可无,这里就略过了。如果真的需要写年度规划或者新年愿望的话,用横线或者网格页就可以写。另外,以上的这些内页如果不想单独购买或打印,其实也可以自己拿尺子和笔在网格页上画出来,数好格子就行,这就是网格页的魅力。

这类页面的用途,在我看来,是为了帮自己找到某个阶段的重心,同时更好地拆解和分配任务。个人而言,我会在月历页上写下一个较大的目标,比如「学 Go 语言」,那么我在做周计划的时候,可能就会写「掌握 Go 语言基础语法」「理解 Go 的常见概念」「学习 idiomatic Go 的思想」,在每日计划里,我会把这些计划再次拆分,写成「掌握 Go 的变量和控制语句」「学习一条 Go Proverb」「学习用 Go 模拟 OOP」等更具体、可执行的任务。

当然,如果你更在乎记录,也可以在每日一页里用 Bujo 记录这一天做过的事情,然后在周计划页面里标注当天印象最深刻的几件,在月历页里再进一步总结当日或每周的高光时刻。还是那句话:形式跟随功能!

时间管理与时间轴

市面上也有不少本子提供时间轴内页,这类页面的特征是在页面左侧标注了 1~24 的数字,有的本子受于尺寸限制,会砍掉早上睡觉的一部分时间,只有 7~24(对早起型的人可能不太友好)

网传美国国父 Benjamin Franklin 就用时间轴的方式规划自己的生活,但我没有找到相关出处,真实性存疑,但这不妨碍时间轴本身作为一种很好的时间管理方法。

图源: Examined Existence

时间轴的用法非常多样,取决于你的需求,毕竟从形式上来看,时间轴就只是自带数字的一页白纸而已。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例子:

  1. 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这是时间轴最常见的用法,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在相应的数字旁边标注,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在当天的某小时内做了些什么。如果你用的是网格页,也可以用一格表示五分钟或十分钟,用荧光笔填涂再用中性笔标注,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时间的使用情况。上图中 Benjamin Franklin 的时间记录比较松散,你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
  2. 以小时为单位规划任务:把时间轴和 Bujo 结合,在对应的时间旁边写下待办事项,也能让自己清楚地看到每小时应该做些什么。这在月计划到周计划再到日计划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个维度,写完日计划之后,你可以把这些计划合理地分配到每个小时。不过,我并不喜欢这种灵活性欠佳的规划方式,我只需要在一天内把写好的三四件事情做完就好了。
  3. 「人生弹幕」:这是我从某个手帐博主那里听来的说法,所谓的「弹幕」就是指在某个时间点下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她会把这些想法记录到时间轴上,就像从自己生活里飘过的弹幕一样。

习惯追踪与打卡页

对我而言,习惯打卡不是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而是提醒自己好好生活。 一年前 我就意识到,自己某段时间的精力和日常习惯的完成情况有很大关系,如果太忙、没精神,自然没法完成每天拉伸这种很小但费力的习惯,记录习惯完成的情况可以帮我评估当下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跟随习惯追踪系统去完成这些小事,能帮我建立对生活的确定感,对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

要在纸笔上实现习惯打卡,只需要一个网格页,当然市面上也有适用于一个月的习惯追踪页,能回顾一个月的习惯完成情况。我自己用过滴答清单的习惯打卡、Petual 和 Streaks 等各种习惯打卡 App,他们的设计都很不错,不过数字的统计图表的确没什么用,对我而言完全可以换成纸笔。

用网格内页制作的简易打卡分区;MTWTFSS 是一个星期内每天的英文首字母

从网上购买的以月为单位的打卡页

各种清单

据我所知,有不少人会在手帐本里单独预留一两页,用来写读书记录、观影记录和某一年内完整听过的专辑,甚至有的人会专门买一个小一些的本子做这些记录。我也打算效仿,因为如今人们在一天内接收到的信息很多,一年内就更不用说了,把自己看过、听过、读过的东西写下来就是整合的过程。这些内容用简单的横线页或万能的网格页就可以书写,当然也有专门的清单页可以打印或者购买,这就看自己的需求了。

让本子变得更趁手

讲完重要的,现在来讲讲稍微不那么重要的,也就是如何 DIY 你的本子,这和折腾数字工具其实是一样的。做好了是真的能提升生活质量,但过火了容易丢西瓜捡芝麻,这也是我把这一小节放在最后的原因。

现在让我来谈谈之前一直避之不谈的话题:手帐本的类型究竟有多么混乱?以及你要如何在混乱不堪的市场上找到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本子?

定页本

最常见的本子是定页本,比较劣质的定页本会使用胶封,而且是粗暴地把纸张叠在一起,这导致本子会摊不平,非常难写。最好的选择是线封,这类本子的装订方式有点像是把若干的薄本子装订到了一起,使其非常容易摊开。在购买的时候,注意看商品详情页有没有写「可 180° 平摊」,因为商家不一定会标注装订方式,就算有,也有可能是「书脊裱布锁线装订」这种全是噱头、让人看不懂的说辞。

许多定页本会分出「内芯」和「封皮」的区别,这说明这个本子提供不同类型的内芯(空白、横线、网格等),但封皮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有不少本子的封皮和内芯是完全分开,可以替换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很喜欢一个本子,在用完之后你可以购买新的内芯,套上原来的封皮。淘宝上也有专门卖「书衣」的店铺,我就买过布制的书衣,手感很好,只要尺寸合适,就能套上内芯使用。这也是定页本为数不多的灵活性了。

定页本的书写体验是最好的,因为很厚实,写的时候笔尖有支撑,而且往往可以平摊。其他类型的本子就没这个好处了。

除了定页本,许多资深的手帐爱好者往往会选择另外两种类型的本子:TN 本和活页本,

旅行者手帐

TN 是 Traveler’s Notebook 的缩写,在国内被称作「旅行者手帐」。这种本子的特征是,有一个带有绑线的封皮,中间夹的是两到三个很薄的定页本内芯,而内芯是用本子自带的松紧带绑住固定的。这种本子之所以叫 TN,是因为它最初由日本的 Traveler’s Company 推出,是真皮本子,价格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高了(300+ RMB)。国内也有价格更低的 TN 本售卖,但普遍较贵。

旅行者手帐的优势在于,它尽可能保留了定页本的书写体验,由提升了定页本的灵活性,因为你可以把不同的内芯用作不同的内容分区,一个本子可以当好几个来用。其次,旅行者手帐的尺寸非常名副其实,能收纳各种机票、单据和旅行手册;如果不喜欢太大的尺寸,也有较小的「护照版」尺寸,可以把护照之类的东西夹在里面。再次,有不少人(比如我)即便不经常旅行,也很喜欢 TN 本的装订方式,其形态本身就很惹人喜欢。

活页本

活页本大概是手帐界最大的一个坑了,没有心理准备别往里面跳……除了中学生记笔记会用的活页夹,活页本一般是皮质或布制书皮,加上金属的活页夹,长这样:

一个 A5Slim 尺寸的八孔活页本。

看到这个形态你大概能猜出这种本子有多少排列组合了……

首先,活页本的尺寸比定页本和 TN 本都要多,而且更混乱。除了前文提到的 A5、A6,把 A5 的宽度截掉 38mm 就会得到全新的尺寸——A5Slim。A6 也会分出来 A6 Personal 和 A6 Personal Wide 的变体。把 A6 对折得到的不是 A7,而是 A8,也叫做 M5……

我没有自信讲清楚这么复杂混乱和不成体系的东西,所以就请你看这个视频吧:

除了尺寸不同,活页本还有打孔数的区别,同样的 A5 尺寸,你可能会在市面上买到 6 孔、8 孔、20 孔的内页和活页夹,并且有不少打孔数不同的活页夹和内页是没有办法通用的。比如 8 环的活页夹夹不了 6 孔的活页内芯,因为开孔位置不一样。最通用的内芯是 20 孔的,基本上 6 环、8 环、20 环的活页夹都能夹。

这是活页本的最大弊端:尺寸和环数(孔数)都太混乱了。而且活页本书写体验比起定页本直线下降,因为活页环很高(为了能装下更多的内页,金属环的内径不能太小),在左侧页面书写时会硌手(除非你是左撇子,左撇子在书写右侧内页时也会硌手)。为了保证书写体验,很多时候我都不得不把一页纸取下来,放在垫子上写字。习惯之后会发现这样反而更自由,但总体而言,活页本不太适合大量写字的场景,也就是不太适合记笔记和写作,但用作日程本就还不错。还有人会诟病金属环的自重太大,不便携,但我总是背包出门,从不觉得本子重。

既然有这么多的弊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活页本?灵活性是最大的因素。我印象中有人会使用钱包大小的活页本,随身携带,在做记录和查阅的同时,还会在里面存放票据和现金(TN 本和活页本都有可以装订在本子里的收纳袋)。对于喜欢在本子里贴贴纸和夹单据的人来说,活页本也没有定页本夹太多东西容易爆本1的烦恼。

灵活性这个词可能太抽象了,我举几个例子:

  1. 你写错了几个字,或者不小心弄破了页面,总之出于某些原因你想要废除掉一页。如果是定页本,你只能撕掉,这会影响美感;如果是活页本,你只需要把这一页从本子里取出来就好了。
  2. 你原本把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放在本子的最前面,后面是项目管理页,但你逐渐发现,自己其实更需要以项目和结果为导向的任务管理方法,时间是更次要的,所以你想要把项目管理页放在前面。这对活页本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3. 你给读书笔记预留了 20 页的书写空间,但今年的读书进度远超预期,而读书笔记分区后面是另一个区域,已经有内容了。如果是定页本,你就没有办法接上以前的内容继续写读书笔记,但对于活页本来说,你可以直接在读书笔记分区后面加上几页。
  4. 原本的系统执行半年之后,你发现使用的内页存在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你的痛点,你决定更换带有更多功能的内页,这对活页本来说是小菜一碟。
  5. 你对内页的多样性有要求,比如,你希望在日程管理分区和笔记分区之间做一个分隔,并附加索引让自己更容易找到,这很简单,这个分隔页和索引页到处都有卖,而且你也可以拿一张 A4 纸裁剪自制——如果你有打孔器的话。
  6. 你想要把男朋友的照片放在第一页,除了用胶水贴上去,你也可以给照片打孔,或者贴上带孔的贴纸,这样就可以灵活地放进本子里,即使分手了也不需要撕掉纸张就能轻松取下来。😉
  7. 上一点对于其他类型的素材、资料来说也一样,如果你最近正在研读某篇论文,而你觉得纸质阅读更有沉浸感,那么把这篇论文打印出来并打孔装进活页里就是很好的选择。你还记得吗?A5 尺寸就是 A4 对折后得到的,如果你使用的是 A5 大小的活页本,把 A4 纸打印的资料对折就可以收进本子里!

这就是活页本,它更复杂、更混乱,但是也更强大。我非常建议你试一试。

我的 2026 年手帐设置

虽说是 2026 年的手帐体系,但很有可能还没到 2026 年我就又回炉重造了。 因为我有乱买本子的癖好,所以前几年囤积了许多没有用完的定页本,我一直在克制自己买新本子,想要陆陆续续把它们消耗掉——直到我发现这是不可能的,都已经是沉没成本了,没写完就没写完吧。以前的我很嫌弃活页本,因为书写体验极差,很讨厌硌手的感觉,可我今年在用 TN 本的时候,又因为被绑带绑着不方便打开、觉得本皮太娇贵不敢随手扔进包里,导致使用日程本的频率骤减。我痛定思痛,买了个便宜的活页本,这下用起来就不心疼了,原先的日程本被我改成了用来写日记和做拼贴的本子(TN 本的好处,要更改用途只需要换一个新的内芯就好了)。

这个活页本我选择的是 A5Slim 的尺寸,这个尺寸很小众。我选择它的原因是我很喜欢窄的本子,因为我发现自己无论写 A5 还是 B6 的本子都没办法写完一横排,毕竟日程本上也不会写大段的文字。被截窄了一节的 A5Slim 就很合适。用上之后,我逐渐发现 A5Slim 简直是最完美的手帐尺寸:

  1. 把一张 A4 纸三折过后,就可以和 A5Slim 的尺寸完美对齐,还能留下打孔的位置。打上合适的活页孔就能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本子里,可以夹资料、地图或者是打印一些东西放进本子里随身携带。
  2. A5Slim 和标准版 TN 本的尺寸一模一样,而活页本的本皮两边一般都带有票据夹,这个票据夹可以把TN本内芯夹进去,也就是说活页本里还可以夹一个定页本作额外的功能分区。
  3. TN 本之所以叫旅行者手帐,就是因为各种票据、导览手册的大小几乎都和 TN 本的尺寸相宜,夹在本子里非常合适。由于 A5Slim 和标准版 TN 的大小一致,自然也继承了这个优点!

要说缺点的话,就是这个尺寸用的人太少,本子和内芯的选择很少(虽然也可以裁A4纸自制……),但换个角度想也可以防止花太多钱吧。

目前我的分区设计是这样的:

活页本内部分隔了三个区域:时间管理(TIME)、项目管理(PROJECT)和备忘录(MEMO),在后面还夹了一个标准 TN 本,横线内页,用来记笔记,读书、听播客、阅读 RSS 更新时发现有趣的内容都会记下来。之所以用 TN 本来记笔记,是因为 TN 本的书写体验更接近定页本,写起来会舒服很多。

「TIME」分区首先是一个三折的月历页,包含月度待办、进度追踪等模块,不过我使用了几天之后打算弃用了,因为这个三折页展开其实很不方便,要写东西更是艰难。我打算换成一个半折页,折页上可以写这个月整体的目标和待办,这样做周计划的时候就可以露出折页(也就是翻到其他页面的时候也可以看到这个突出的部分),一边写周计划一边对照月度的列表,不用时可以折起来。

然后是一个专门的月度习惯打卡页,也是三折,这里的不便还能忍受,因为折页的部分只是用来打勾的,不需要书写。这个页面用来管理日常生活,所以旁边原本是任务列表的地方被我换成了月度的购物清单,兴许也能写一下这个月想看的电影和书之类的。

重头戏在后面的周页面和每日页面。我不得不吐槽买活页的店铺实在是太喜欢在这种页面里加上「习惯追踪」板块了,导致我的月计划、月日常和周计划页面都有一个习惯追踪。周度页面的追踪我主要用来监督任务和项目的执行情况,用途不和前面的月度习惯打卡重合,左侧的清单我会写紧急程度比较高的任务,右侧的清单写更重要、更长期主义的任务,最上面我会抽塔罗牌看每周的运势和行动建议。

至于每日页面,我采取的是每日半页的模式,所以一周只需要两张纸就可以写完日页面。每日的半页会写四个东西:重要任务、提醒、已完成事项和日程。重要任务代表今天的重心,通常只列三件事情,从周计划中拆解,也包括一些临时起意和临时通知要做的事情;提醒是来自周计划以外的,和生活琐事相关的,比如买水果、取快递之类的,没做也没关系;已完成事项记录的是那些不在计划里但自己仍然做了的事情;日程是那些需要在特定时间前往特定地点完成的事情。

然后是「PROJECT」分区。这里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任务管理分区,用于把一个巨大的任务拆解成可以分配到月和周中完成的小任务,有相关的头脑风暴和点子也应该记在这里。我对「项目」的定义很广泛,不只是写代码,只要是一件能给我带来成就感的较大的事情都会被我定义为「项目」,比如:更换家中的塑料制品、改造书房、搭建一个网站、学一门语言等等。

最后是夹在票据夹里的 TN 本,算是个杂记本,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或者在任何地方发现了有意思的新东西,我都会写在这里。一个 TN 本很薄,夹在活页本里也不会太厚,需要书写的时候可以从活页本里拿出来,会比直接在活页本里书写舒服很多。每周结束的时候我会把这里的内容整理并发表在 周刊 里,或者写成卡片,其他的内容可以时不时翻阅回顾,不过对我而言,笔记的内容就算忘了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记笔记的过程对思维的锻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自我管理系统一直在迭代更新,还在教培机构兼职工作的时候,我也时常跟我的学生分享我做计划和记录自己的方式,他们之中有不少真的采纳了我的建议,我很开心,但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望而生畏,说:「你一定是个 J 人!」在此,我想说,我的 MBTI 类型是 INFP,可以说是十六个人格里最弱的那一个了(对不起,INFP 读者们!)。真的要从 MBTI 理论的角度来看,人格的任何一个维度反映的都是「认知偏好」,而不直接决定性格和行事方式,偏好和使用某种心理功能的能力是要分开过讨论的,毕竟能力可以后天培养,所以网络上 P 人、J 人自嘲的言论当个笑话看看就好,不必因为自己是 P 人就自认为完全没办法让生活变得更有条理。

顺带一提,P-J 维度代表的其实是个体在面对外部信息时,更偏好使用感知功能(Perception)还是判断功能(Judgement),所以 P 人们在做纸制记录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更容易感知到当下的情绪和体验,这是非常值得写下来的东西!


  1. 爆本的意思是,纸张之间夹了太多东西导致本子变厚,出现本子无法正常合上的情况。一般来说线装的定页本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但线圈本、活页本就不会,因为本身的容量很灵活。TN 本和一些定页本会提供绑绳,绑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绑住可能会爆开的本子。 ↩︎

He's Not Your Soulmate

2025-11-13 23:25:00

周一早上五点,我醒来,意识到自己好像梦到了 ,梦里他看起来和我记忆中的模糊印象不太一样,好像更高更瘦。梦里他和一个女生在一起,而我目睹了我不应该看见的画面。我跌跌撞撞地跑进厕所,意识模糊,很快又回到了床上,试图继续那个梦境,我大概觉得自己需要也能够改变那个梦。

周二,我拿到了新的活页本,比我想象的要大一些,但装上自己选的内页,划分好分区之后,还是觉得很满意——之后就完全用这个本子规划和记录生活吧!我在纸上写字,试图填充自己,可当我把本子装进挎包,走出家门,站在无事可做的通勤路上,那个梦又来烦我了。我没有把它写下来,我总觉得我该记下这个梦的,但我没有这样做,可能我害怕向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暴露那种可怕的感受。不过,总归是要面对的,它很快会再找上我。

周三,我确认自己完成了本子上所有的计划,也做完了第二天的规划,打算补上今天的拉伸之后就上床睡觉。我在卧室地毯上做蜥蜴式,头埋进手心,贴在了地上。地毯或许该洗了,我有些委屈。我想起室友说我把卧室布置得像是私人影院,于是我又想起了和那个人在私影看恐怖片的记忆。我感觉把自己压在地上的并不是我的肌肉力量,也不是重力,而是那个 在我脊髓间穿梭的恶魔 ——我知道了,我会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只不过,要等到明天……

我夜不能寐,把记忆里他的形状拉到我的表意识,想象我靠在他的肩上,或者他偎在我的怀里,什么都好,我只是想要糟糕的感觉停下,可我做不到。半个小时后,我意识到自己没办法就这样睡去。我打开手机,去翻找半年前我和他的聊天记录。我记得他给我发过好几张照片,我想找到。我大概是疯了,但我早就习惯自己失去理智的样子了——这毕竟是深夜,月亮就是会让人发疯的。

我没有找到任何一张照片,但我没有忍住读了好多以前的消息,听了他发过来的语音,听他软软的声音。我在笑,我似乎很开心,为什么呢?搞懂原因或许不再重要了,因为我很快发现了沉浸在梦里的我没有发现,或者说刻意忘掉了的事实——

He’s just being nice.

我不清楚半年前、一年前的我有没有读出过他消息里的敷衍,因为他实在是把自己的不关心包装得太好了,如今的我,在产生了一些距离之后,才感受到那种防备。我也不清楚那时的我有没有因为他没回复消息而辗转反侧,因为事实是,他并不是每条消息都回,可我记得,我总是向别人说:「他会很认真地在我发的一长串消息里看我说了哪几件事情,然后引用每一条,一条一条地回复」。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未满二十岁的那个我,究竟有没有发现,这个人实际上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理解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而我自己也不总是和他说一样的语言——我究竟知不知道,他并不是那个我不需要多言就能被理解和接受的一个人?

He’s not your fucking soulmate. Wake up.

我放下手机,躺下了。我的心不再惴惴不安,只是被一阵纯粹的失落占据。睡着之前,我还在想,刚才听到的声音,似乎也和我记忆里的不太一样。我的脑子不再有复杂的想法了,认清现实总是万灵药,只是治不好伤心而已。

周四,我继续生活,一边拉伸一边盘算着出门之前要完成哪个待办事项,结果我什么也没干,只是看完了 RSS 更新。我出门了,又走在神奇的通勤路上,一个声音出现后就没有停下,我也不希望它停下:He’s not your soulmate. He’s not your soulmate. He’s not your soulmate.

突然想听摇滚,在 Apple Music 上找到了 Green Day,播放了《American Idiot》这张专辑,让吉他声和鼓声在我的颅骨里回响。我听不到世界的声音了,但我还是能听到,有人在几乎没有间隙的摇滚乐里,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他不是你的灵魂伴侣

稻草人周刊 Vol.54

2025-11-10 09:31:00

Stop Me If I'm Saying Too Much

Chris James

Chris James 的歌总能给我一种很纯粹简单的坠入爱河的感觉,对我来说是一种拥有后会导致痛苦,但没有的时候也会想得发慌的感受,所以,暂时就听听歌,和它保持适当的距离吧。


⋈︎ · 连接

Minecraft 为模组制作者移除混淆

📜

《Minecraft》Java 版原先一直在代码中添加了混淆,这是游戏行业的惯用做法,但这么做给 Mod 制作者带来了困扰。之前,Mojang 的做法是提供 Source Map 供开发者查阅,不过最近他们选择直接移除代码中的混淆,这样开发者就能直接看到必要的源代码了。

游戏代码中的混淆大概是为了防破解,而《Minecraft》作为自由度本身就很高且 Mod 社区非常活跃的游戏,混淆大概的确是没有必要的。而且《Minecraft》做到今天,大概也有了很大的底气。

如何博学得令人生厌

📜

行文很像是某种「宣言」,作者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学历无关,他在文中分享了一些他认为成为博学之人1给了一些建议。

The disgustingly educated are not “know-it-alls.” They’re “want-to-know-it-alls.”
博学得令人恶心的人,不是「懂王」,而是「想要懂得一切的人」。

Start collecting knowledge like it’s Pokémon cards. Share it. Obsess over it. Make people wonder if you’re secretly working on a thesis.
像收集宝可梦卡一样收集只是。分享,沉迷,让人们好奇你是不是在偷偷地写一篇论文。

The most educated people admit ignorance. They ask questions like, “Can you explain that to me?” or “Where did you read that?” or “What am I missing here?”
最博学的人承认无知,他们会问「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或者「你在哪里读到的?」或者「有什么我不知道的?」这样的问题。

This isn’t humility for show ,it’s the real secret to learning. Curiosity is loud. Ego is dumb. Choose curiosity.
这不是在自讨羞辱,这是学习的真正秘诀。好奇心就是吵闹的,自大才是愚蠢的。选择好奇心。

不过,作者也表达了一些我不太认同的观点:

They listen to podcasts at 1.5x speed while annotating a book.
他们用 1.5 倍速听播客,还能同时标注一本书。

不,永远不要那么对你的注意力。我敢肯定,一边加速听播客一边读书的人什么也学不进去。我眼中的博学者是涉猎广泛但专注当下的人。

⁂ · 星群

App Store 网页端源代码

这周 Apple 更新了网页版的 App Store,现在可以在浏览器里查看和搜索 App 了,不过并不能安装。很快有人发现苹果没有在生产环境里禁用 Source Map,扒出了 App Store 前端的源代码,发现是用 Svelte 写的,还在 GitHub 上开源了。不过,目前这个仓库已经被 GitHub 限制访问了,毕竟版权是 Apple 的。

回看前面 Minecraft 为了模组作者主动移除混淆的做法,Apple 这边就显得有些好笑了。似乎今年年初 Apple 还因为忘记续签 SSL 证书导致 Apple Music 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访问,这家曾以关注细节著称的公司似乎正在失去这种特色。

访问: GitHub - rxliuli/apps.apple.com: App Store web version

₷ · 垂涎

🎉

恭喜你发现了随机出现的新栏目,我会在这里分享一些菜谱。这个栏目不会出现在每一期周刊,但我还是希望能通过频繁更新菜谱的方式来精进自己的厨艺的!

酸辣娃娃菜

自从读完《 控糖革命 》,得知餐前喝醋和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可以抑制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我就经常把这道菜当作开胃菜。

原料

  1. 一颗娃娃菜,切掉底部,分开叶片并洗净2
  2. 2~3 瓣大蒜,切成蒜末
  3. 2 根小米辣,切成小段3
  4. 小葱(可选)
  5. 生抽、蚝油和陈醋

步骤

  1. 大火,热锅热油,先下葱姜和小米辣爆香
  2. 倒入娃娃菜并搅动
  3. 待娃娃菜体积变小并略微出水后,倒入调料
    • 生抽适量
    • 蚝油适量
    • 醋少量
  4. 继续翻炒
  5. 翻炒一段时间后盖上锅盖焖一会,如果比较干可以倒入少量的水
  6. 撒上葱花出锅

成品

番茄鸡肉意面

番茄大概是除了土豆以外最完美的蔬菜了。

原料

  1. 沙瓤番茄或普罗旺斯番茄4,2~3 颗5,切块
  2. 鸡胸肉一块,切丁6
  3. 意面,螺旋状或长条都可以,主食的量自行决定
  4. 小葱(可选)
  5. 生抽、蚝油和番茄沙司

步骤

  1. 腌肉,在切好的肉中加入适量料酒、生抽和蚝油,抓拌均匀过后倒入一定的食用油继续抓拌,腌制至少十分钟使用
  2. 选一口底径较小且锅体较深的锅,喷上少量油,倒入番茄,中火
  3. 略微翻动番茄,等番茄出汁之后倒入调料
    • 适量生抽
    • 少量蚝油
    • 根据口味偏好加入番茄沙司,不希望太甜就少加一些
  4. 翻拌均匀,然后盖上锅盖煮制十分钟左右,直到番茄软烂,此期间可以打开锅盖搅拌并查看情况
  5. 烹饪番茄的同时将腌好的肉,热锅冷油倒入炒锅内,翻炒至变色
  6. 将炒好的肉丁倒入锅内和番茄一起煮
  7. 开始煮意面,根据不同的类型、海拔差异导致的沸煮时水温的差异以及个人的口味偏好,煮制适当的时间,煮好后沥干水分待用7
  8. 番茄汤大火收汁,变黏稠过后浇在意面上,然后撒上葱花

没用的小妙招

  1. 腌制鸡肉或猪肉的时候加入一些老抽上色,可以营造出类似牛肉的色泽(虽然味道不会有任何改变)
  2.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在煮番茄的时候加入一些洋葱
  3. 煮完意面之后,可以在收汁前倒一点煮面水到番茄汤里,煮面水其实就是浓度较低的淀粉水,可以起到勾芡的作用
  4. 如果不排斥番茄皮,切番茄的时候可以不去皮,因为番茄红素(抗氧化物)基本都集中在番茄的皮里,皮实际上是最有营养的部分

成品

另附番茄汤沸腾的动图展示,看起来很治愈。

↯ · 当下

博客的新页眉

重新设计了博客的页眉,将站点图标和标题放在了左侧,导航和切换语言的按钮放在了右侧,同时把原先和首页导航放在一起的统计页面图标和语言切换按钮放在一排。

此外,博客还新增了 碎言 页面。这是效仿 Owen的博客 ,这个页面本身是一个单独的 Markdown 文件,会不定期更新。由于发布内容在社交媒体和 Telegram 频道中都会出现在其他人的时间线上,有一些内容我会担心在发布的时候打扰到别人,所以就放在这里啦。和 Telegram 频道一样,这个页面是「阅后即焚」的,内容会在一段时间后删除,除非我特别想要留下来。

咖啡馆的闲暇时光

这周周一上完第一节课突然想去咖啡馆,想起之前去过的一家,就在学校外面不远的地方,于是就走过去了。点了一杯水洗瑰夏,热美式。上咖啡之前还给了一杯温水,这就很专业了,商业咖啡店是不会想到让客人先喝白水洗去嘴里的杂味再品咖啡的。高温段入口有杂味,似乎还有细粉,不过温度降下来就还不错,很干净的风味。由于印象很好,所以周六又去了一次,这次点了菜单上的草莓甜心,没细看,但应该是日晒豆,这杯不如那杯瑰夏,而且我也没喝出甜感。

其他地区的读者可能觉得这样的咖啡店比较一般,但在重庆,还是在比较偏的地区,这样的咖啡店是真的很稀有了。店家还提供学生优惠,之后也应该会常去的。这家店叫「红豆子咖啡」,店家在小宇宙上还有自己的播客《包出幻觉》。

周四的时候我本来还打算去一次,结果跑空了,到门口才知道他们周四休店,于是拐弯去了西西弗,花了更贵的价钱买了一杯更难喝的美式。西西弗的向量咖啡里的美式真的是寡淡如水,整家店的牛马氛围倒是很浓,目及之处全是学生和抱着笔记本电脑的打工人。这倒也有好处,坐在那里的一下午效率高得出奇。

准备渡过水逆期

本人太阳双子,月亮和上升在处女,都是水星守护的星座,水星开始逆行我就又要开始受难了。不过,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水星逆行期我会很自然地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流和各种系统,这段时间本身也很适合复盘和整理,正好水逆前半段还是月相从满月到新月的过程。自己随机发作的购买欲又让我掏钱买了一堆本子,所以,这次水逆就干脆来重构一下自己的手帐体系,另外,我也打算抛弃除写文以外的所有数字记录,饮水、饮食、习惯等都写在日常使用的手帐本上。

水逆期也打算降低博客更新的频率,减少表达,增加输入,所以最近书评可能会发得比较多,文章内容也会偏向记录「最近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最近思考了什么」。

水逆前买了一块烟晶,也就是茶水晶,据称可以缓解焦虑、减少他人对自己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辟邪。水逆期戴在身上当个心理安慰挺好的。

最后,每次水逆几乎都是不需要我查日历就能自己感觉到的,这次水逆之前的十天就有很明显的情绪波动和精力波动;昨晚(也就是水逆前一天晚上)自己莫名其妙睡不着觉还饿了,从床上爬起来点了个炸鸡吃(还巨难吃);今天,水逆第一天,骑车的时候前面有人突然停下来,我连忙刹车,结果打滑摔在了地上,帽子眼镜都飞了,手擦破了皮,缓过神来的时候那个人也不见了——我记得我给自己水逆期定的目标是要活下来来着,原来这么难吗……

啊,不过水逆的时候自己的攻击性下降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1. 「博学之人」的原文是「be disgustingly educated」,这里我没有译出作者自嘲式的幽默感,原本的意思应该是:受教育程度高到令人恶心。文中,作者也以类似「在吃早午餐的时候讲哲学毁掉所有人的兴致」的玩笑表达了相同的幽默。 ↩︎

  2. 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换成卷心菜,这个做法做很多绿叶菜都很好吃。 ↩︎

  3. 如果怕辣可以只放一根。 ↩︎

  4. 这两个品种会更出汁,也会更有番茄味。我个人不太喜欢吃完整的番茄块,我更喜欢多煮一会把番茄煮烂,这种番茄就很合适。 ↩︎

  5. 根据大小决定数量,如果比较大就用两颗,较小就用三颗。 ↩︎

  6. 也可以换成别的肉,总之切丁就好。 ↩︎

  7. 意面煮好之后番茄锅应该也差不多了,如果还需要多煮一会,可以将意面泡在冷水里防止口感变黏变干。 ↩︎

阅读的目的从来不是获取知识

2025-11-09 21:19:00

为什么人类的所有智慧还没有被总结成一张长长的清单,没有被提炼为简单易懂、容易记住的记忆卡片,而一个人同时只能精通一两个领域呢?为什么书动辄两三百页十万余字,而一些「高效」的读者自以为可以将书本的内容总结为两三条知识点呢?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的巨人,都这么啰嗦,不能好好说话,要把好好的知识写成天书?——因为他们比你更有智慧。

仲数老师在播客《 最优秀的学生为何失去了读书的能力? 》中提到了一位教授在教经济学时,有学生抱怨:为什么亚当·斯密要把《国富论》写得这么啰嗦?这位教授反问:对啊,为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来试图回答。

书籍是低速的知识媒介

我本想用「低效」这个词,但「低速」其实更为妥当。不少人抱怨自己读不进去书,还煞有介事地声称抖音短视频能让自己学得更快。他们和大学里的广大学生一样,抱怨书本太啰嗦,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好像自己的时间真的很宝贵。这些人中不乏中老年人,而他们已经和他们时常嘲讽的青年沦为了同类。

诚然,单从获取知识的速度来看,读书的确很慢,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生在期末周速成某门课程时会选择观看充满了快速解题技巧而忽略基本原理的教学视频,而不是老老实实地去读教材(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教材普遍质量低下,防自学属性拉满)。我正在读一本名为《绝佳时间》的科普书籍,书中附带了几张卡片,我认为很有意思:

卡片 A:尽量在晚上 6 点前吃完最后一餐。同样的食物晚上吃比早上吃更容易升血糖,更易发胖。

卡片 B:清晨 6 点到中午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比其他时间高出 49%。考虑到发挥药效所需的时间,睡前服用降压药效果更佳。

卡片 C:下午和傍晚是运动的最佳时间。此时肌肉力量和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会达到高峰,消耗的热量通常比早晨多 10%。

这些卡片的字体出奇得大,不费力气也能阅读,就是专门为懒人设计的。现在,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出版商不直接售卖一叠一叠的卡片,把书中的所有知识都提炼成这样简短易读的句子?1如果这样的知识卡片就能够满足需求,那人类还有写书的必要吗?是不是看抖音短视频就真的能替代读书这项活动了?常规来讲,要获取这些知识,通过读书的话,可能要读好几页,而用知识卡片的话,几秒钟就能「学」到,不是吗?

当然不是。

有一句中老年人很喜欢说给小孩子听的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像有不少人自己忘记了。读书的确低速,但绝非低效;反过来,用知识卡片学习当然快速,但绝非高效。

背单词与语境

每个读过书的人应该都受过背英语单词的折磨,沉浸在这种痛苦中太久,人们似乎从没想过还有另一种提升词汇量的方式——广泛地摄取语境。接下来的内容可能有自吹自擂之嫌,但的确是事实:我几乎不背单词,我唯一一次背单词是临近四级考试,我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开始复习,觉得应该看一看,于是下了个软件背了一两天单词,第三天就完全抛之脑后了。我几乎是没有准备地去参加考试,裸考考了 615 分,之后的六级考试我就心安理得地裸考,同样考过了。

背单词其实和背知识卡片本质相同,都是在记忆已经提炼过的知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在接受反哺,吃别人嚼碎过的东西,食之无味,弃了其实也不可惜。罗肖尼的《 如何永远学会一个单词 》这期视频讲得很好,不过习惯了背词和刷短视频的人可能会说:一个方法论视频为什么要拍接近一个小时,怎么看得下去?之前有人问我是怎么记住单词的,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讲不清楚,于是发了这个视频给对方,不一会儿,对方回复:谢谢你,但是这种方法太慢了,我只是想要过四六级考试——我敢肯定那点时间不足够她看完这期视频。

耐人寻味的是,那些不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学习和阅读的人,实际上是最不需要费力就能通过考试的人。

我学会一个单词的方式非常不正经:

  1. 初中听 Taylor Swift 的《You Belong With Me》,学会了 Belong 这个词,还疑惑为什么介词是 with 而不是 to。
  2. 高中玩《Undertale》,从船夫的台词2里学到了 Beware 以及相关的 aware 这个词,被我写到了英语作文里。
  3. 刚开始写博客时还用的是 Typecho,回声(echo)这个单词就是这么学会的;当时在一个 Typecho 主题作者的群里,见到了主题的新版本会在首页以特殊样式显示最新的文章,那一栏的标题是「Latest」。我发出疑惑:这是「最晚的」?作者嘲讽我:去学学英文吧。于是我再也没有忘记「Latest」的意思是「最新的」。

大部分单词我都忘记自己是如何学会的了。我现在也写 英文博客 ,不少用词和句式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学来的,只是写完上一个词脑中就蹦出了下一个词,写完之后,我才从文章咄咄逼人的语气读出来——我就是 Hacker News 上面的文章读太多了。如果去看那些外语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学习语言的方式大概不会是机械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而是从各种途径摄取了大量的语境。

单词卡和知识卡片都被剥离了语境。没有了语境,就没有人知道 ball 这个单词是「球」还是「舞会」还是「睾丸」还是「胆量」的意思,而背单词的人会觉得一词多义很烦人,因为要背的内容变多了。功利主义的学习方式剥夺了学习的愉悦感,在我看来,fine 这个词既可以表示「好」又可以表示「罚款」,明明就是非常有趣的词源学素材,而功利主义者只会觉得荒谬。同样地,如果《绝佳时间》这本书的小卡片变得复杂起来,字写得再小一些,读者就会唾弃它。不过,我到底是为什么会需要知道「吃降压药的最佳时间是睡前」这条随机出现的知识呢?难道知道「锻炼的最佳时间是下午和傍晚」,就要否定「早晨血糖水平低,胰岛素水平也低,脂肪不易储存,空腹锻炼可以更好地燃脂」这条知识了吗,就要不顾一切把锻炼安排在下午吗?这些都是一张可笑的卡片解释不清楚的,因为它完全脱离了语境。

书籍提供体验的上下文

关于阅读与体验,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论述:《 阅读应当是一种体验 》。

我想补充的是,完整的阅读体验和割裂的知识卡片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阅读提供了上下文,也就是语境。《控糖革命》这本书虽然写得没有多好,但提供了完整的上下文,而不是像个爹一样告诉你「你应该在饭前吃绿色开胃菜,你应该在饭前喝醋汁,你应该在饭后运动」,让人感到疑惑又恼火。这里的语境,具体而言指某条知识相关的背景原因原理

《控糖革命》这本书里所有的建议都离不开前两章讲解的「葡萄糖的危害」和「为什么要控糖」,作者还提及了如今的包装食品和精致食品缺少膳食纤维且添加糖含量很高,人们很容易接触到会引发血糖飙升的食物,这就是一个大背景。背景被交代之后,读者又了解到葡萄糖和葡萄糖峰值的害处,也自然就理解了控糖的原因。由于了解了葡萄糖峰值是怎样形成的,后文的降低和减少葡萄糖峰值的建议就变得合理了起来,这就是原理的作用——让人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容易理解知识,接受和理解过后,记住知识就非常容易。就像一些理科生记不住公式,干脆在考试时现场推算公式一样,理解了知识的上下文之后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比知识和上下文更重要的是思维

获取知识不需要读书,要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就需要了解知识的上下文,这其实也能通过一个更长、更详尽的逻辑清晰的视频或音频讲解清楚,一些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在授课时提供的就是知识的上下文。既然阅读不是获取知识和上下文的唯一途径,那为什么一定要阅读?

语言是理性思维的外延,一个作者在阐述知识的上下文的过程,就是他思维方式的具象体现。《C 语言的科学与艺术》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选择不让读者一上来就使用 scanf() 函数,而是封装了 getString() 这样的自定义函数?除了学习应当循序渐进的考量,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反映了软件开发领域中相当重要的思想——模块化、单一职责和信息屏蔽。这才是能让读者真正受益的部分。

除了只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思想,有一些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并且这些思维方式会在各种阅读材料中反复出现,从各个角度不断地塑造自己的认知。此时,这些思维方式就不再是形如「你应该……」的说教,而是已经内化于心的东西了,成为了自己人格或者说灵魂的一部分。一本书对你认知的塑造,也会影响你阅读下一本书的方式,甚至会影响你写作、发言、吃饭和睡觉的方式。

在字里行间被捕捉到并记住的,作者人格的某一个面,远比一个自称智者但只会说教的人罗列出来的有关做人的知识,对自己的影响要大得多。人人都能在网上建议你不要做一个讨好型的人,但唯有通过阅读(以及人生的体验,阅读只不过是体验的一种),你才能将「不讨好」的人格特质融入自身。人生苦短,当有人已经将一段你或许不会有机会亲自经历的体验提炼到一本小小的书里,你为什么又要嫌弃这体验不能变得更加短平快?这也是我认为小说、传记和散文可能比科普、自助类书籍更有价值的原因,它们不关注知识,而是关注一个人能从书中获取的最具价值的东西——体验,以及读者能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的升华。


  1. 有趣的是,我的确购买过这样的卡片,认真浏览过一遍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们扔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读《 厌蠢的人一定智慧不足? 》这篇文章。 ↩︎

  2. 「Tra la la. Beware the man who speaks in hands.」——游戏里的经典台词,被认为指代游戏剧情中未曾出现的神秘角色 W. D. Gaster。 ↩︎

鼠疫

2025-11-08 23:09:00

可鼠疫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

内容和内涵都很丰富的一部小说,虽说只有两百多页,是很常规的长度,但总觉得这部小说讲了很多人的很多面,让我感到有点不知从何谈起。整体而言,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合适」——小说描写的是疫情,而主角是个医生,这自然非常合适;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克制,关键人物通过前三部的铺垫,在第四部得到了极致的暴露,在第五部又获得了各自的结局,这也是很适宜的做法;小说里哪些人死了、哪些人没死、死了的人又是怎么死的,在我看来,设置得都非常恰当;小说的叙事风格也是尽力客观严谨的,然而又不缺乏感性的、让人有代入感的描述,笔法上也非常合适。如果说有一本小说也想要描写疫情,或者说用疾病反映些什么,我觉得它就应该长成加缪写出来的这个样子。如果要给「合适」换一个词,可能就是「老练」吧。

抽象与具体的生命

“不,您不能体会。您说话用的是理性的语言,您生活在抽象观念里。”

这是一个病人给主角里厄大夫的评价。小说的确也费了大量的笔墨谈抽象的人,从开始到结尾,小说都穿插着对城市里人们行为的描述,而且描写了不同类型的人,与亲人分别的人、失去爱人的人、和妻子分隔两地的人。读者能从这些描述中看到鼠疫前中后,人们生活的改变。

人们在谈及抽象的生命与死亡时,实际上并不会感到痛心,至少不会那么强烈。比如,在鼠疫中期,人们一批一批地死去,尸体多到没法处理,一开始,下葬这件事情还由家属料理,后来市政府就接管了,把死人成堆成堆地埋进一个大坑里,每扔进去一个人,就浇上石灰,再后来,集体填埋也无济于事了,政府就把死人都拉出城,拉到火葬场,尸体燃烧产生的黑烟笼罩着城市——同胞的死又以一种具体的形式来烦扰人们了。

对小说中的人物来说,这种死亡也是抽象的,成为了当局每周或每日发布的数字。被这种抽象又夹杂着具体案例的死亡折磨神经太久过后,人们对死亡感到了麻木,以至于应该祭拜死人的节日到来时:

死者再也不是每年一次需要未亡人来身边进行辩解的被冷落的人了,他们成了闯入生活的必须忘记的不速之客。

小说中具体的生命的死亡也存在,而且更令人痛心。法官奥东的小儿子之死就是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例子,加缪用好几页描写了这种男孩是如何从深夜开始在病床上挣扎,到黎明有些许好转,之后又被瘟神折磨了一整天,最后痛苦地离世的。当时,医生里厄和小说中其他的关键角色都在场看着他,包括一位名为帕纳鲁的神甫。医生给这个小男孩试验了新研制的血清,可这只是让他多撑了一会,延长了他的痛苦而已。在场没有一个不痛心的,也让读者感到心惊肉跳。

另外两例具体的死亡,属于两位关键角色,帕纳鲁神甫和塔鲁。他们的死亡都与各自的人物形象有很大关联,所以会在之后详细阐述。

信仰与矛盾之死

在他的病历卡上写着:“病情可疑”。

帕纳鲁神甫在目睹了法官儿子的惨死不久后就去世了,在去世前的这段时间里,帕纳鲁神甫的信仰和认知有了非常巨大的转变。在他目睹了具体的人被上帝创造的恶疾折磨至死后,他的信仰不至于崩塌,但他的确陷入了一种矛盾。我不熟悉基督教教义,所以我不太能阐述清楚这种矛盾。不过,矛盾的焦点在于:一个信仰上帝的人究竟应不应该看医生?帕纳鲁神甫认为,如果他向医生寻求救赎,这就是对他信仰的违背。也正因如此,在他疑似患上了鼠疫时,他几次拒绝他的照顾者请大夫来的建议,直到最后病情完全恶化,他告诉别人:不要请医生,送我去医院,应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法国小说似乎不对宗教做出一番嘲弄,就算不上合格。在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 》中,代表科学和进步的药房老板就和代表传统和宗教的神甫有过数次冲突。福楼拜采用的实际上是第三方的观察视角,他通过这两个人描述了保守与进步之间的矛盾;而加缪的笔法也不失稳妥,他只是在描写不同的人对鼠疫的不同反应而已。

最后,帕纳鲁神甫死于一种奇怪的病——像是鼠疫,但又和流行的鼠疫症状差异显著,医生只得诊断为「病情可疑」。读者大概只能把这种死解读为信仰与矛盾之死。

一辈子的鼠疫患者

塔鲁是小说中最为关键的角色之一,仅次于里厄大夫。塔鲁实际上是在鼠疫开始前不久搬来这座城市的,照理说不应该对这种城市有深厚的情感,所以,当塔鲁在小说第二部末尾决定带头组建防疫队伍,我感到有些诧异。在剩下的三部分里,塔鲁都以一种冷静、克制、忍耐的态度对待鼠疫和相关工作,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但令人费解的责任心——这城里并没有他关心的人,他自己也不是医生,为什么愿意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塔鲁的第一次亮相也十分特殊。小说虽然是第三人称视角,但叙述者实际上是里厄,他常引用塔鲁笔记的内容来拓展小说视角,描述他自己没有见过的事件(按小说结尾所言,里厄是在塔鲁死后拿到笔记的)。小说第一部就引用了塔鲁的笔记,内容是塔鲁第一次来到城市的所见所闻——所以塔鲁是以「笔记的作者」这一身份登场的,这就给人印象很深刻。顺带一提,从这份笔记开始,塔鲁就有一直在关注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会在白天出来逗猫,然后往猫身上吐痰,这是他的快乐来源;鼠疫初期,这老人找不到猫了,只得在街上游荡、无所事事,看起来好是抑郁;鼠疫结束后,猫又出现在了大街上,而塔鲁却没有找到这位老人。1塔鲁对其他人的态度也很难不让人对他的动机感到好奇,可以说,塔鲁表现得就像一个到地球来观察人类活动,作为高等文明帮助人类摆脱危机,但又不能干涉其文明进程的外星人一样。2

单作为一个人来说,我很喜欢塔鲁。他行事十分有分寸,从不说废话,也不做没有意义的行为,他的一言一行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但至少是一种基于经验和阅历的谨慎。我更欣赏的,是塔鲁的诚实和他对真实的执着(从这点看来我觉得他更像 INTJ 而不是 INFJ 啦,甚至有点像 ENTJ)——在给人祝福时,对方问塔鲁是否在说真话,塔鲁回答,到了他这个年纪,非说真话不可,撒谎太累;在患上鼠疫被病痛折磨时,塔鲁要求守在自己床边的里厄不要对病情撒谎,不能给他盲目的希望。这种真诚需要勇气,是许多人做不到的。

这个可疑但讨人喜欢的角色终于在第四部时,在十分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向里厄医生袒露了心声。我又用了「恰当」这个词,是因为塔鲁的形象在前三部已经得到了很完整的描写,至少外显出来的特质都已经被读者熟知了;而在坦白发生之前,塔鲁还在一个夜晚和医生去到城外洗海水浴,为的是放松抗疫带来的巨大压力,两人已经在肉体上坦诚相见了,此后在精神上相互坦白就显得适宜。真可惜这不是一部耽美小说。 两人在防疫工作的喘息之际,爬到了一家人的屋顶上,听着城市的声音,之后,塔鲁询问里厄是否想让他们的友谊更进一步,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坦白。

里厄将自己称作一辈子的鼠疫患者,说他在认识这座城市之前就患上了鼠疫。这里的鼠疫是抽象的,含义不明确,但指代的是一种困扰自己、让内心得不到安静的,精神上的矛盾。塔鲁的父亲是一个检察官,拥有判人死刑的权力。年轻时,塔鲁受邀旁观一次判决,当他看到台上那个真实的人那样慌乱、害怕地认罪,而其他人却义愤填膺,父亲却宣称他应该被执行死刑时,他感到了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他认为没有人有权力决定另一个人的死亡。在那之后,他一蹶不振,更深刻的是(这也是这部小说体现存在主义哲学的部分),他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在默许这种判人死亡的行为,而他作为一个人,没有办法阻止其他人杀死另一些人,他的内心备受煎熬,找不到一点安宁。如此一来,塔鲁的动机就被道明了——他之所以参与到鼠疫的防疫工作来,是为了给自己找到安宁,将人从死亡中救出来。

在第五部,也就是小说的最后一部分,鼠疫已经开始消退,人们开始提前庆祝,在城市的欢呼声中,塔鲁却病倒了。小说在前文提到,历史中的一次鼠疫唯一的幸存者是一个死人挖坑的人,人们数次提到那些离鼠疫越近的人反而是更不容易死于鼠疫的人。这对里厄和其他关键人物有效,对塔鲁来说却不是真的。这个一辈子都被抽象的鼠疫折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和具体的鼠疫抗争的人,竟然同时死于两种鼠疫,最后死神赐予了他安宁。

唯一不能被原谅的人

柯塔尔是塔鲁不能原谅的人。这个人在小说中没有作恶,或者说加缪并没有直接描写他的恶行。在一开始,柯塔尔以一个自杀未遂者出场,随着情节的推进,他才在和塔鲁的对话中坦白,自己是畏罪自杀。柯塔尔的行为十分反常,在所有人都在为鼠疫感到惴惴不安时,他却活得十分潇洒;在鼠疫表现出消退迹象时,他却感到慌张。原因在于,当人们忙着处理鼠疫时,公安部门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

在我看来,柯塔尔最大的恶并非是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的他所做的违法行为,而是他对人类的漠不关心,无论是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人,这点从他对鼠疫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塔鲁并未阐明他讨厌柯塔尔的具体原因,实际上,在鼠疫的中后期,塔鲁实际上对柯塔尔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笔记中有好多内容都是在写他,两人也时常在一起谈话。在了解了塔鲁的故事之后,读者可以知道塔鲁一直在对抗非人道的正义的谋杀,而柯塔尔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这种谋杀——在鼠疫即将消退时,他却期望疫情能一直持续下去,以此来逃脱最终会到来的惩罚;他不关心同胞的死,因为他觉得死神不会找上他。

小说以柯塔尔被逮捕结束。在鼠疫彻底退散之后,司法机关找上了他,不久之后,他就发了疯,拿着枪在楼房里射击每一个试图靠近建筑的人,甚至还开枪打死了一条狗。最后,他被制伏,当着里厄的面被拖走。

无法逃脱的外地人

当鼠疫开始变得严重起来时,城门就被封上了,这是生活在 2025 年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局面。小说中有一个想要逃离封城的人,名叫朗贝尔。他一开始和里厄大夫交涉,也找过无数的政府官员和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试图获许离开城市,原因是:“您瞧,我是个外地人。”——朗贝尔数次重复这句话,让读者不禁怀疑,这并非他想要离开的真实原因。事实的确如此,朗贝尔是想要出城和他的爱人重聚,他身处在一个没有爱人的地方——这才是「外地人」的真实含义吧。

发现没办法通过讲理,以正规途径离开城市,朗贝尔逐渐开始找关系偷偷溜出城,这一过程,里厄和塔鲁也都清楚情况,并且支持他离开(至少没有表达反对),毕竟朗贝尔的真实动机已经暴露了,谁能反对爱人重聚呢?所有人默认那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朗贝尔在多次尝试后都没办法离开,在第二部的结尾,他终于放弃了离开,决定和里厄一行人一起抗疫。我认为,此时朗贝尔是意识到,在鼠疫的折磨下,他没办法再做一个具体的、有自我情感的人了——在第二部的开头,加缪写到,所有人都经历着相同的痛苦,以至于每当有人开口诉说自己真实的挣扎,就会有人认为那是陈词滥调。

如果以更抽象的方式来理解鼠疫,小说中的鼠疫实际上象征着生活本身,或者是把矛盾放大了的生活,朗贝尔的妥协实际上很典型——人的真情实感和正当理由在残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无法逃脱。

科学进步对人性的消解

“是的”,里厄说,“埋葬方式相同,但我们却登记了卡片。进步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当鼠疫发展到死亡人数多到无法处理,政府开始「高效地」填埋尸体时,里厄作出的评价。我认为他话里有话,但说得很克制。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用更高效的手段处理死人的确是一种进步;从感性的角度来看,这充满了荒诞。

在后文,塔鲁去参观了架设在体育馆的隔离场所,那里的人们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到吃饭时间,所有的人都被要求回到各自的帐篷内,这时会有一辆轨道车载着一大锅饭,依序经过每一个帐篷,停下的时候,帐篷里面的人就用一个很长的勺子打饭,打完之后车就会开到下一个帐篷面前停下。塔鲁评价说“这很科学”,体育馆的负责人为此显得很煎熬。同样,这的确很科学,也的确非常荒诞。

荒诞的原因在于这种做法消解了人性,仅仅是满足了人作为动物的需求,而完全忽略了人性层面上的情感需求,让人没法像人一般生活。3我认为这也提醒了人们现代社会重理轻文在长远意义上的可怕之处:当人们不再关心人文,人们也就失去了对人性的理解,开始科学、进步地却荒诞不经地生活。

本来想单开一个消解讨论「机构的愚钝和乐观主义」,但写着写着发现与这个小节的主题有些相似,故放在一起。当鼠疫刚开始时,当局并没有及时反应,并且,为了不引发恐慌,官方的通告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选择性地阐述有关鼠疫的情况。这出于某种在集体主义下必须考虑的谨慎,也出于人以一个群体行动时展现出来的某种愚蠢。总之,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考虑的是程序合规与公众反响,在某种程度上,这和科学与进步是类似的,这把人当作需要管理的客体并且不可避免地将人抽象化,并且是抽象为近似动物的存在而非人。诚然,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这种愚钝是不可避免且应该允许的,不过,这的确是很尖锐的矛盾了。

被疾病分隔的爱情;抽象概念与幸福

前文已经提到了朗贝尔对爱人的思念,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朗贝尔在后来才意识到,他一直在想办法出去见自己的爱人,却正因为忙着想办法,自己忘记了爱人的存在。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人们开始想办法见到分隔两地的亲人时,就放下了对亲人的思念。用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思维和情感的区别,也就是俗称的 T 人和 F 人的区别。当朗贝尔在思念爱人时,他运用的是情感功能(F);当他在想办法动用一切手段离开被鼠疫笼罩的城市时,他运用的是思维功能(T)。小说侧重描写的是后者,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我认为「为了爱情而出逃」的动机非常合理,但我却一点没觉得感动。

里厄大夫作为幸存者,并没能和自己的妻子团聚,原因是在鼠疫发生之前他的妻子就身患疾病,在他被困在疫城的这段时间里,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他的妻子也被鼠疫抽象化成了一封电报消息,他的妻子的死亡没法被实在地感知到,只能以一条消息的形式出现。里厄的母亲万分悲痛,但里厄自己却没有哭,我想这有两个原因:一、他早已料到事情会如此发展;二、他在鼠疫期间为治疗病人忙得焦头烂额,早已没有力气思念自己的妻子,兴许,在某种意义上,她的妻子也死于了鼠疫,提前死在了他的脑海里。仔细思考的话,这也是思维功能(T)占据上风,情感功能(F)被压抑的体现,似乎灾难都会这样对人——不只是具体的鼠疫这样的灾难,还包括抽象的鼠疫,即生活的荒诞往往也让人们优先动用理智而不考虑情感,这也是对人性的消解。

在文中,这种 T 与 F 的矛盾被描述为「抽象概念」与「幸福」的矛盾。评价里厄生活在抽象概念里的人,是朗贝尔:

他(里厄)的母亲在夜里两点开门迎接他时,为他漠然的眼神感到伤心,他惋惜的正是儿子不在意他当时惟一能得到的缓解重负的母爱。想要对付抽象概念,就得大体与他相似。但怎能让朗贝尔敏感到这一点呢?在朗贝尔看来,抽象概念就是一切反对他幸福的东西。事实上,里厄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位记者是对的,但他同时也知道,有时抽象概念显得比幸福更有效力,那时,也只是在那时,就必须重视抽象概念。

在后文,从人们对鼠疫采取的种种措施中可以看出这种「对抽象概念的重视」,上一小节所写的「科学进步对人性的消解」就是一个例子。如此看来,鼠疫让人们不幸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疾病本身,二是人们在此种情况下不得已的对抽象概念的重视,在体现为进步、科学、规章制度的抽象概念中,人们暂时地失去了幸福和一切正常的情感。这种矛盾,哪怕是不在具体的鼠疫中,也能感知得到。

并非英雄主义

从小说的开头,加缪就给全篇打下了基调:每当提起人们为鼠疫做出的种种,他就得在前面「叠甲」,论述下文描述的必要性,避免显示出些许不适宜的热情,准确来说,是避免展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狂热。我很欣赏这种冷静。

“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没有什么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怎样做人。

这是里厄和塔鲁在屋顶上对谈时说的话,也是里厄为数不多的表达的观点。如此看来,里厄在鼠疫时将抽象概念置于幸福之上,为的就是实现人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和其他由官方执行的对付鼠疫的政策对比来看,里厄大夫要显得更具有人情味(塔鲁也承认里厄比他更有人情味)。

在鼠疫结束过后:

他还在继续行医,病人是没有假日的。

这句话很微妙,加缪写的不是「医生没有假日」,而是「病人没有假日」。

我决定就此打住,因为再继续阐述的话,我可能会展现出一种不必要的热情,而这与小说的基调不符。简单来说,里厄在小说中的各种贡献并没有那种令人恶心的自我感动和狂热(加缪也写道这种英雄主义是令人恶心的),他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人应该做的。

关于加缪所写的这种「令人作呕的英雄主义」,我深有同感,我在无数个讲话爹味的人口中听过无数遍「榜样的故事」「刻苦的精神」,这对弘扬这种精神来说没有帮助,甚者,这种精神根本就不存在,是英雄之外的人硬造出来的——所谓的英雄自己不过是做了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而已,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只有狂热的追随者身上才有这种令人作呕的英雄主义。人们应该宣扬的不应该是这种不存在的主义和精神,而应该培养对的认识和理解。

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

据医书所载,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它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在房间、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这是整部小说的最后一段话,我很喜欢这个结尾。这呼应了塔鲁在对里厄的坦白中提到的一句话:

“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

这时再翻回本书的第一页,小说在开头引用了丹尼尔·笛福的一句话:

用别样的监禁生活再现某种监禁生活,与用不存在的事表现真事同等合理。

此时,再回顾小说中一位老人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可鼠疫究竟是怎么回事?

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

显然,加缪通过对鼠疫这一病害及其带来的「监禁」的描写,表现了另一个监禁生活,这个监禁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因为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真情实感与正当理由处处碰壁的现实、科学与进步对人性的消解、置于人幸福之上的抽象概念,这些都是人们身患鼠疫的体现。照塔鲁的话来说,让他内心不得安宁的矛盾就是鼠疫。我想,人们之所以身上潜伏着鼠疫却没有感到病痛,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塔鲁那样感受到生活的荒诞感。我想,在这场鼠疫过后,里厄大夫也会陷入好友塔鲁生前所不能逃脱的那种不宁静——现实的鼠疫过去了,潜伏在他身上的鼠疫就应该要爆发了。这大概也是「快乐的猪和痛苦的人」这个问题的再现。

所以,如何脱离这种不安宁?小说中,是死神让意识到自己终生患有鼠疫的塔鲁获得了宁静,而摆脱这种荒诞所带来的痛苦的唯一途径一定是死亡吗?我很期待在加缪的其他作品里找到答案。


  1. 由于他对其他人的观察如此细致入微,我一直觉得塔鲁很有可能是 INFJ 或者 INTJ。 ↩︎

  2. 哇,外星人这个描述也确实很 INFJ 了。 ↩︎

  3. 关于人性和动物性的论述,可以阅读《 何以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