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7:44:00
本文显然是《 逃离群居生活 》的延续,不过这次的「逃离」倒不是像上次那样忍受到达了阈值之后的「应激反应」,而是一次平和的生活方式的转换。最近忙得脑子生锈,只能写点流水账,如果你感兴趣就继续读吧。
早在真的搬离宿舍之前,我就有和一位朋友讨论要不要合租(鉴于之后会一直提到他,就把这位朋友称作 O 好了),当时的我答应了,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1,后来 O 就一个人搬出去住了。几个月过去了,在三番五次、循序渐进地在朋友圈发疯之后,我的母亲终于意识到继续让我待在宿舍会对我的心理健康造成莫大的影响,我也得以解脱。独居三个月之后,我对自己住的这一套狭窄的单间并不觉得满意,而且房租的花费并不少,于是又跟 O 谈起合租的事情,后来两个人对了一下各自的租约到期时间,便约好在九月初看房。
刚开始独居的时候,因为太心急,在看房第一天的一个小时内就签了租约,不过当时确实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住的三个月也没有感到太多不适。O 告诉我他之前花了 11 天看房,这次也打算花四五天看房。不过,人之间的能量交换大概是很奇妙的,我们两个一起看房的时候,虽然没有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但的确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为了在文章的开头铺垫轻松的氛围,请先看看我这几天在路边拍到的两只橘猫!
这次租房好巧不巧赶上开学,房源稀缺,提前看好的一两套在看房的当天都被告知已经租出去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些老破小,还找不到地方放书桌——本人每天呆在电脑前的时间往往在五个小时以上,如果没有桌子我大概会死掉的。
由于提前在网上看好的房大多都被租了出去,中介又现场找了些新房源,于是就发现了一套位于商圈正中央的房,下楼就是奶茶店、桌游店和各种餐馆。装修是最吸引人的,两间卧室都铺满了榻榻米,主卧还有投影仪,次卧外有一个小书桌,客厅有一个很大的吧台。尽管采光不好,但这对于两个不喜欢日光的阴暗生物来说反而是优点。关键是房租也很便宜,两个人摊下来的话就比我现在的房租少了一百多。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非常戏剧化了。
中介照例给房东打电话确认情况,结果被告知已经有人在看房了。由于看上的房子在与房东联系之后才发现已经被租的情况在那一天已经发生了两次,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只能苦笑,不过中介转过头来问我们是不是真想租,并且很笃定地告诉我们说,如果那边还没有确定的话,就可以先交定金,谁先交钱房子就是谁的。由于不想显得太急促,中介想稍等一会再给房东打电话,与此同时让我们再广撒网看看别的,不过在对比之下其他的选项就逊色很多了。等再跟房东联系的时候,房东表示那边的租客已经准备租了,报价 1450,然后中介就用手捂住手机麦克风转头问我们要不要加价,于是我们报价 1500,并且商讨之后表示可以押一付三。我在旁边听到电话里的房东说那边已经在拟合同了,担心两边闹矛盾,于是中介开始讲理,还是坚持「谁先交钱就是谁的」这个逻辑,先转账了 500 块给他——总之好像很激烈的样子,震撼到我这个社恐了。
房东同意了之后中介就带我们去看房。我搭了 O 的电瓶车,中介自己骑车过去,在我们出发之前中介又接到了房东的电话,大概还是不太放心,这时中介才发现带着另外两位租客的中介其实是她的同事,而且他们现在还在房间里。中介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告诉房东没事,让我们先过去。
由于我们先到,所以在楼下先看了看。地点其实就是这附近最大的商圈,我和 O 都很熟悉了,不过要从住所的角度考虑的话,才发现这个位置真的很方便,下楼就有面包店(虽然我不吃早餐),楼对面就有一家剧本杀,离学校大门也近。中介到的时候还多带了一个男同事(从后面的对话得知,这应该是她的伴侣),我注意到她似乎有点担心会发生冲突,不过同事倒是情绪很稳定,说客户都还没看房,说不定看不上呢,没必要这么焦虑。哦对,我有说过另一边的租客和中介都还在房间里吗?意思是我们要在里面还有人的情况下以竞价者的身份当着他们的面打量他们本来已经看上的房。我认识的 INFJ 个个都是怪物,因为 O 好像一点也不觉得不妥,权当另外三个人不存在;只有我觉得局促不安,在里面呼吸和移动都是沉重的。尽管另一边的租客似乎也觉得尴尬,一直坐着低头看手机,但我还是感知到了至少是来自他们中介的不满。当 O 已经脱下鞋子爬上主卧的榻榻米的时候,我却完全不敢做出幅度很大的动作,但又不想让人发现自己放不开,于是垫着脚装作在往里看。2看完厨房,O 问我有没有问题、还有没有什么要检查的,我说没有,但其实我根本没怎么看,我只想快点逃走。等我们出来之后,中介让我们先下楼,我才觉得解脱了。
下楼之后,中介蹲在路边打电话,另一边大概是同事或者领导之类的角色。我能看到中介打电话的时候在咬手指甲,她看起来比之前焦虑了好多,刚才在楼上的时候,我也看到他在和同事解释情况。从对话的内容来看,当时的情况是那边已经定好了,并且把消息发在了他们的工作群里,但她没有看到消息,不知道是同事已经先定下了这单生意,之后又私下跟房东转了定金。由于同事其实要比我们的中介早十几分钟发消息,所以我们是理亏的一边,不过现在棘手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这边报价更高,房东想租给我们,于是同事那边就闹了矛盾;电话那边也觉得难办,因为两边都是自己的客户。这个时候中介带来的那个同事过来劝我们,我其实已经不想淌这个浑水了,但 O 还是想问「有没有操作的空间」。O 几次问我是什么想法,我一直说可以再看看别的——他反复问我意见的原因大概是他自己不太想放弃,但却没办法把话说得很直接。
之后中介带我们去另一个小区去看房,找到一两套不错的。我坐上 O 的车的时候,他还是表示可惜;在看下一套房的时候,他也时不时地说起这一套房。3不过,这对我来说倒也是很有趣的观察,如果把我和 O 当作两个样本的话4,其实能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情绪感知方式——我算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很容易察觉到其他人的情绪以及他们话语和行为的言外之意,这种察觉是否准确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察觉很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进而产生「我这样做是不是给他添麻烦了?」「我的行为是不是让他不爽了?」「我刚刚是不是说了蠢话?」这样的自我怀疑;O 在件事情中表现得更在乎自己的体验,比如他把在房间里那段令我想要逃离的经历称作「好玩」,在之后还在畅想如果当时租下了那套房子,生活会是怎样的。O 在失败之后还怀疑是不是竞价的钱没给够,而我会担心,会不会因为我们这边选择了竞价,对方也被迫多付房租才让房东回心转意,人家明明就比我们先定好。从某个角度来讲,他更在乎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解决问题、要怎么做才能更有效,而不是纠结这么做会不会伤害别人的情绪。我倒不是批评 O 自私,因为我认为我也是自私的,过度关注自己有没有出糗、在别人面前有没有做一个善良的人,实际上就是很自我的,我只是想把这种差异搬出来谈一谈。
O 带着失望而我带着心理创伤离开之后,我们就跟着中介去了另外两个小区,看了两套房,都是看图片筛选过,觉得没有硬伤问题、还不错的。第一套大概是因为装修比较新,要价 1900,似乎没有砍价的余地,摊下来就比我租单间的房租要贵了。这套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阳台上有一个装修很有个性的桌子,天气好的时候坐在那里喝咖啡、写作应该会很舒服。不过转了一圈没发现有什么地方合适放书桌,再加上房租超过预算,就没有看上。
下一套就在隔壁小区,小区绿化很好,在楼下散步会觉得心情愉悦,这是个加分项。这套房在 31 层,顶楼,那大概是我搭过最漫长的电梯了,不过其实也不会影响通勤时间,一栋楼三台电梯的运力也是足够的。这套房最大的加分项是有一个独立的书房(不过也很小就是了),另一个加分项是客厅有一个巨大的落地窗,能看到学校的图书馆和后山,以及周边的商圈和其他小区的建筑,只是这边还有一些建筑工地和烂尾楼,风景也不算太好。和 O 看了一圈觉得没什么问题,我很靠谱地带了一把卷尺,于是 O 就开始到处量尺寸。不一会中介突然从门外走进来,告诉我们房租砍下来了,砍到了 1600 一个月。由于九月份的房源确实比较短缺,而事到如今似乎也没有什么不租这套房的理由了,于是就这么决定了。
等等,虽然这次没有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但是我第一次看房时的确也只看了三套,果然还是没有逃过我的影响。速度快一点也不算坏事,毕竟租下来之后还是挺满意的。
不知道房子闲置了多久,这家人搬出去之后大概也没有做过清洁。厨房全是油污,地板是脏的,客厅的台面布满了灰,好在厕所还算干净。O 想当晚就搬过来,我提议要先做一下清洁。作为上升和月亮都落在处女座的人,家里没有齐全的清洁工具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和中介处理完合同的事情之后我们就出门吃饭,然后到我家拿上了白醋、小苏打、消毒液、杀虫剂、一次性抹布、刷子…… 总之两个人就这么从晚上八点刷到了凌晨,三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就只做了厨房——我实在是不能理解油污是怎么到橱柜里面的,但凡这家人能定期做一下简单的清洁都不至于这么脏。
晚上做清洁的时候遇到两件让人觉得无语的事情。一是我们一开始发现冰箱里的味非常刺鼻,想着要重点清洁一下,结果晚上 O 就从冰箱里面拿出了一盆已经无法辨认的变质食物,味道堪比化粪池,两个人尖叫着套了两层垃圾袋才把它丢掉。第二件事是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天塌了,暴雨的路上全是积水,两个人撑着一把伞完全遮盖不住,最后艰难地打车回了家,很晚才睡,第二天几乎睡了一上午。5
第二天下午又赶过去继续刷厨房,面对从出生到现在可能都没洗过的抽油烟机我实在是无能为力6,就下单了强力去油污的清洁剂,顺带买了专门清洁地板和冰箱的洗剂。抽油烟机和冰箱有些地方应该是变色了,刷不掉,好在没有异味也不影响使用。厨房之外的地方还算轻松。休息的时候商讨了一下房间分配,由于 O 在学校有工位,对书桌的需求比较低,书房就先给我用了。主卧和次卧其实各有千秋:主卧的窗户很窄,但是衣柜空间很大,而且床是两米宽的;次卧的飘窗几乎和房间等宽,但是柜子的格子很小,衣服只能叠放。其实两边我都能接受,权衡之后我选择了后者。收拾卧室的时候我把床移了一个位置(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所有人装房子都喜欢把床放在正中央,两边只能留下很窄的过道),把床头掉了个方向推到另一边之后,就留下了充分的活动空间。
到晚上我就回家收拾打包行李了。在美团上下单买了纸箱,装了一箱就太累了,打算第二天叫个货拉拉,睡觉之前看了看价格和小红书上的评价,觉得心里踏实了之后才睡去。比较明智的是我一开始没有在货拉拉上预定搬家的时间,因为我本来估算能一上午完成的打包居然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做完,要是师傅来了我还没收拾好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反思一下,打包效率低下的原因大概是我对自己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没有清晰的认知,分类都是装箱时临时决定的;由于没有提前清点整理,经常出现箱子已经封好了但突然发现柜子里还有东西的情况,或者是装到一半发现箱子不够用又临时购买。下次搬家的时候大概要提前做好规划。好在货拉拉接单的速度跟送外卖差不了太多,下单之后师傅很快就给我打电话了。除了到新小区的时候,因为找不到楼栋入口在地下车库转了三四圈,引得搬家师傅直骂脏话之外,搬运的过程都还挺顺利的,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搬完还没来得及收拾,第二天就是周一,要开始上课了。找了没课的一个时间段回旧家收拾了杂物,扔掉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搬家就正式完成了。
把东西全部收拾摆放好之后,整体的空间其实还空落落的。除了我搬了一个书架到客厅之外,公共空间几乎和搬进来之前没有变化。另一个原因是大落地窗让整个屋子显得太敞亮了(是的,这是一个缺点),而且大部分房间都没有暖光灯,大部分时候还是想要更加封闭、温馨的感觉。这间房子所有窗户都是装的百叶窗,有不少百叶窗都坏掉了——讨厌百叶窗是因为它不遮光,而且容易坏。
我的想法是可以自己装免打孔的窗帘,量好尺寸就行,不过这个想法目前还没有实施,原因挺好笑的。大概是因为楼层高,网络速度极差,用手机流量发微信消息都会转圈。房东留下了路由器但是没有留下宽带,要自己办理,中介给了一个办宽带的微信联系方式,大概是有佣金吧。看了看那边给的套餐,觉得性价比一般,O 就在抖音上找了一家,千兆宽带,一个月两个人摊下来大概是二十五左右。O 问我办宽带能不能留我的电话,我同意了,不过接下来的三四天里我一直没有接到电话,回拨了几个未接来电都没有拨通,所以这几天我一直依赖流量上网,或者干脆留在学校用校园网,在家就必须忍受不稳定的网络。这和我没有买窗帘有什么关系呢?原因是我在淘宝上选购物件的时候,由于商品详情页根本加载不出来,一怒之下坐电梯下了楼,结果准备选窗帘的时候发现没有量好尺寸再下来,其他东西下单之后就再也不想拿手机做任何事情了,在之后也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情。
周四让 O 问了问那边的客服,表示可以今天再联系,O 还把我的微信号发给了对方,之后他就出门了。后来很快收到了一条短信,是中国移动发过来的,提醒我有一条新来电,但是我没有接到这个电话,未接来电也没有显示,而且来电号码显然是个人号,不清楚是不是被当作骚扰电话屏蔽了。作为一个有电话恐惧症的人,我又被狠狠地创伤了……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业务不能通过短信或者微信联系确认,等待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过来的电话,错过了还得回拨,这真的很可怕!
下午接到了顺丰快递员的电话,问我方不方便送货上门,之后很快就收到了之前买的千兆路由器……
和路由器一起下单的还有一些置物架,以及一些放在卧室的小家具。我买了折叠书桌和一个折叠的椅子,用来放在卧室。之前在《 Steal like an Artist 》里读到,作者的工作区有两个桌子,一个摆放着电脑,另一个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只有纸笔和最传统的办公用具。他说,看看那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的人吧,他们双眼无神,哪像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人!我也很认同,创作,或者至少是产生灵感和构思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在纸笔上完成,因为电子设备最擅长的事情是把作品打磨到可以发布的状态。购置这个小桌子就是想要设置一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工作区,如此一来,原先充当电脑桌、书写区和餐桌的书桌终于可以解放了。
一直觉得飘窗这个结构很不好用,这次也买了一个放在飘窗上的小桌子和两个坐垫,平时可以坐在上面阅读、喝咖啡,室友在家的时候还可以坐在上面聊天、看风景、占卜,想想还是挺惬意的。还买了一个落地灯,是暖光的,价格很便宜但能达到照明效果就是好灯。被 查令十字街 84 号 上的文章种草了「雪平锅」,也买了一口试试看。此外就是一些置物架和常规的生活用品了。
在等待快递送达的时候,总会有一种等待生活被充盈起来的感觉,是一种很轻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我算是个不合群的人,这点从我搬出大学宿舍也能看出来。这件事情有利有弊,利是我不必混在人群里装成另外一个样子,做很多事情都会更轻松自在,弊是一些需要分组的课程我很难找到人和我一起做项目,以及在学校的时候可能根本不会和同学说一句话。说实话,我觉得没必要合群,因为学校里的团队并没有什么有实力的项目,而且大部分都极度无聊7,就算不谈学业我也跟他们聊不到一块去。在这样的圈子里找不到朋友,还是有些孤独的,合租的好处之一或许就是能缓解这种孤独。
O 一般回来得很晚,早上出门也很晚,我则是相反。我的空闲时间要么在图书馆,要么在家;O 则大部分时候都在学校。所以,合租的这几天总是让我产生一种这房子里只住了我一个人的错愕感。只有在我没有早睡的情况下会在深夜与室友短暂地相遇,在这段时间里跟人说说话,哪怕只是发发牢骚,感觉对我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帮助的。
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晚上和 O 坐下聊了聊,还帮他占卜了几个问题,也有和他聊到这种合租的好处,能打断自己消沉抑郁的状态。
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很讨厌高中生式的班级兄弟情,大学里的寝室兄弟情也是如此。不清楚这是不是我对于男性气质的厌恶,又或者是对「仅仅是共处一室就理应亲密无间」的狗屁逻辑的厌恶,总之我其实很排斥和一群男性社交,这也是我不去健身房的理由之一。虽然我也看不懂女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但在高中时代,我的确跟女性的关系更好,曾经还出席过只有我一位男性的生日宴。现在想来,高中时期和女生的友谊其实也不见得有多么深厚,和我所鄙夷的兄弟情大概只有形式的差别。脱离了集体之后,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孤独,大概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了,兴许和新室友打好关系就是一个开始吧。
谢谢你读到这里,祝你今天过得愉快。
说白了就是家长不同意嘛。 ↩︎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快受不了自己的扭捏作态了。 ↩︎
你们 INFJ…… 好可怕…… ↩︎
我居然已经开始把自己客体化了吗? ↩︎
干了几个小时的活,我饿的不行,在深夜的暴雨天里点了二十几块钱的炸鸡,给骑手加了红包才终于有人接单…… ↩︎
说真的,油污的厚度和粘稠程度已经颜色已经和粪便没有太多区别了。 ↩︎
之前教我 Java 的老师私聊我,用很爹味的语气让我准备比赛,想当我指导老师,说报名费帮我报销。我没理他,后来课程分数他给我打了 95 分——还挺爽的,说实话。在这之后他的课代表还来问我要不要参加他的一个项目,听到项目名字叫「医疗管理系统」之后我就推脱了——你们还能想出一个更无聊的选题吗? ↩︎
2025-09-08 07:47:00
Lady Gaga 为网飞剧集《星期三》制作的单曲 Dead Dance 发布。借着这个契机去看了这部剧,奇幻的世界观设定和主角的性格都是我很喜欢的类型,不过目前看来剧情还算一般。
假设养大一只火鸡需要 1000 天,在第 1001 天,火鸡将被宰杀。在火鸡的眼里,他每天会被喂食,安全感和对人类的信任会与日俱增。如果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计算,火鸡所面临的「风险」应该是逐日递减的——被喂食并存活的天数越多,下一天仍然安全的概率就越高,风险也就越低。这种精确的预测与事实恰好相反,因为它完全没有考虑可能会发生的未知事件。「火鸡的错觉」是一个金融投资领域的概念,指出人们不应该把短期规律视为长期必然,很多时候精确度量和预测得出的「安全」可能只是风险的积累。
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金融相关的概念,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展开了,读者可以自行阅读原文。
我其实想从一个奇特的视角理解「火鸡的错觉」。
如果火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第 1001 天就会被杀掉,它的生活会变得怎样?无力挣扎从而陷入抑郁当中,接受现实然后向死而生,还是用一千天的时间啄出一个通道,上演一场《肖生克的救赎》?如论如何,清楚自己注定的死亡终究会导致暂时或者长久的痛苦——人和火鸡的区别就是,人大概知道自己生命的尽头何时会到来,因此,人无法像火鸡一样在宝贵的 1000 天生命里享受真正的幸福和安全感,至少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接受自己终会死亡的事实。既然尽头都是死,那做一头快乐的猪,或许不比正确的悲观者差(或许另一个选项是做一个乐观的成功者)。
不过,我明天出门的时候就有可能被车撞死,要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这才算是真正的「火鸡的错觉」。
Rust 是一门以安全性著称的编程语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 Rust 严格的编译器是如何帮助自己提升编程效率的。简单来说,Rust 能够在编译时预测潜在的由并发导致的问题,相似的问题却无法在 TypeScript 编译器中检测到;作者还对比了 Zig 语言,他说 Zig 和 TypeScript 一样「吓人」。
由于编译器十分严格,许多难以发觉的错误在编译阶段就不会通过,这既保证了软件的安全性,也让开发者在编程时更安心,毕竟那些匪夷所思的 Bug 都被编译器挡在门外了。
我了解到有不少程序员会在配置好框架之后,想办法关掉开发环境中的代码格式化工具和 Linter 等保证编码质量的工具,因为这样的工具会把一些本身不会影响程序正常运行,甚至不会给出警告的代码拦截掉,无法编译和运行。这样舒适的开发体验是通过潜在的风险换来的,而且这种「懒得处理额外的报错」的心态实际上并不会提升写代码的效率。换句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1
不知道为什么,当作者把 TypeScript 和 Zig 描述为「吓人」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对于尖锐物品的恐惧。我身边有不少人对刀具的使用毫无顾虑——我的一个朋友一边玩聚会游戏一边切水果,她拿着刀上上下下的样子真的把我吓了个半死;我的父亲用水果刀拆快递,由于快递里面还有一层盒子,他没有把刀放下,而是把刀尖朝上(对准自己的头)往上用力把里面的盒子拔出来,如果用力过猛、摩擦力突然减弱,那把刀完全有可能插进他的眼睛里…… 不只是写代码,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不在乎生命安全,对风险熟视无睹。我对刀具的使用规则是,切完之后必须放回原位,如果有套子就套起来,如果要平放在桌子上,至少要把刀尖对着远离人的方向,并且一定不能放在桌子边上。对危险物品保持警惕能够保证你的人生安全,就像使用更严格的编译器能保证你的软件安全一样——无论在做什么,都不应该为了方便而牺牲安全。
伪装成鸡汤的运动博客。树老师在这期节目里通过健身的核心训练聊到了如何锻炼心理上的强大内核。和核心力量一样,个人的内核是不外显的部分,拥有强大的核心力量不能让自己能做更多事情,拥有强大的内核也不能锻炼出更多的技能,但是核心不稳定会让自己没办法做很多事情,或者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感到身体不稳。
树老师把自我的内核定义为「我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认为自我是由过去自己所做出的各种决定构成的,这种决定往往是在外界压力下做出的「我不想做这种事情」的决定,能够在压力下坚持自我做出这种决定就是内核强健的体现,就像健身时能用强大的核心力量控制身体不要弯曲、晃动一样。
锻炼核心力量的方式是抗阻力和抗弯曲训练,比如平板支撑。锻炼强大的内核要做的也是对抗某种外力,在被外界逼迫要做出某种决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是有选择的,应该问问自己「我究竟想不想要做这件事情?」
说到运动与自我,我的灵感笔记里一直躺着这样一条记录「生命应当是流动的」。这句话的灵感也来自健身,意思是人是由自己的习惯组成的,许多成就和特质并非一蹴而就。就像一个人是否拥有肌肉线条,是由他的锻炼习惯决定的,而不是在过去的时间里做过多少个卷腹和卧推,一时的激情并不能决定任何事情,也就是说,短暂的努力是无用的。生命应当是流动的,意思是一个人生命的质量是持续流动的水流决定的,如果只是一时倾泻而下,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并不会有多大影响。如何保持水流的稳定,就是如何锻炼强大且稳健的内核。
真的是慢慢长大了才会发现那些以前听起来很蠢的教育小孩的话真的是对的, ↩︎
2025-09-05 10:56:00
我在各类播客上时常听到「主体性」这个词,似乎人人都很熟悉这个概念,然而我却时常感到困惑。我明白这个词的大致含义,但与之相关的概念似乎很容易混淆。树老师在《 俄国文学中的哲学性究竟来自哪? 》这期播客中一直在混用「主观性」「主体性」和 Subjectivity 这几个词,它们在一些人眼里是同一个概念(毕竟 Subjectivity 的确有两个译名),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是中英文的用词区别吗?还是说有人误用了概念的名字?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的文章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Subject 是主体(在语言中叫主语),而 Object 是客体(也就是宾语)。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客体是主体行为的影响者、动作的承受者。换言之,主体具有行动、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客体则不具有,或者说客体就是主体之外的东西。譬如,在女性主义语境下,人们常说的物化(Objectify)女性,其实是客体化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剥夺女性行动、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权利。
从哲学的定义上来讲,主体(subject)是指具有能动性(agency)和意识体验(conscious experiences)的存在,并且处于与外界事物的联系之中;而客体(object)是主体以外的存在,在一个主体的眼里,其他主体也可以是客体。1请注意,这里的主体一直是 Subject 这个单词,而没有出现 Subjectivity——这个词实际上是 Subjective 的名词形式。
如果某个东西依附于意识存在,从一个具有感知能力的个体(a sentient being)的视角出发是正确的,那它就是主观的(subjective),主观可能受到偏见、观测、情绪、观点、幻想和体验影响;如果某个东西脱离意识依然成立,不受任何有感知能力的个体的视角影响,那它就是客观的(objective)。2Subjectivity 和 Objectivity 译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会更合适。
这样看来,哲学中使用的有关概念有两组:
在英文的维基百科中我没有找到与主体性对应的概念,于是我查阅了对应的中文词条,发现英文维基百科中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这个词条对应的就是 主体性 。不过,要是仔细阅读的话,就会发现这两个词条写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个东西。
中文词条把「主体性」和「主观性」视为 Subjectivity 的两种译法,是同一个东西,但同时又承认其定义的模糊性。在中文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主体性和主观性有三个常见的定义:3
- 某物是一个主体,狭义是指拥有有意识体验的个人和个体,例如观点、感觉、信念和欲望。
- 作为主体的事物,广义上是指具有能动性的实体,这意味着它对其他实体(客体)起作用或对其行使权力。
- 某些资讯、想法、情境(英语:situation)或物质性(英语:physical)事物从一个或多个主体的角度被确认为是真实的。
前两条定义对应英文维基百科中的 Subject and object ,即「主体」——拥有意识体验和能动性的实体。最后一条对应英文维基百科中的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即「主观性」——依附于意识存在的、从某个具有感知能力的个体的视角被认为是正确的。
如果以维基百科为准,中文语境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是同一个概念,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应英文中的 Subjectivity 或 Subject。比如,在中文里,说「人具有主观性 / 主体性」,意思就是说「Humans are subjects」;说「艺术具有主观性 / 主体性」,意思就是说「Art is subjective」。总而言之,这些概念的定义都很模糊,并且经常混用或者一起使用,在特定语境下分辨清楚词义就好。
让我们不情愿地把目光放到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一直被我鄙夷的主要原因是其参考资料的来源既不权威也不学术,甚至会引用微信公众号中的文章。不过,百度百科中的参考文献不失为一种了解「中文语境下人们如何使用和讨论这个概念」的语料库。尽管阐述弯弯绕绕,废话很多,但不难发现,百度百科及其引用的很多文章在讨论主体性时,也是在讨论人的自由、能动和意识这些话题。
在前文提到的《 俄国文学中的哲学性究竟来自哪? 》这期播客中,主体性这个概念也和「自我」「自我意识」这些概念一起出现,几乎是互相替换的同义词。根据前面所了解的,主体就是具有意识体验和能动性的实体,那么主体性自然也包括了自我意识这一部分。
不过,以上定义都是出现在哲学,或文学和社会学当中的。其他人讨论主体性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这里的其他人指的是中文互联网上的普罗大众。我们以《 如何真正长出“主体性” 》这期播客为例,主播声称找到主体性的方式是「倾听自己的声音」「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渴求」,主体性是对立于社会规则、社会期待和世俗价值的——总而言之,她在讨论主体性的时候,在讨论「实现自我价值」这个话题。在《 主体性测试:成为自己,还是成为「不被讨厌的人」 》这期播客中,主播认为主体性和「情绪稳定」「坚持自我」「表里如一」等特质相关。在《 「重建主体性」这件事,我终于悟了! 》这期播客中,主播说心理学中的主体性是「清楚什么是属于我、对我重要的东西」「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出决策的能力」,她认为主体性是「个体不受外界影响,跟从内心的能力」。总结一下,中文互联网上人们讨论的主体性是一个大众化的心理学话题,其含义通常是:
可见,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中,主体性并不是「定性」的,而是一个度量指标,也就是有强弱之分。主体性弱的人极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没有自己思考过想要什么,或者没有坦诚地面对过自己的欲望;主体性强的人不受世俗价值的影响,遵循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生活,颇有存在主义的味道。
试图搜寻心理学领域中「主体性」的定义,就不如搜索哲学资料那样顺利了。首先,维基百科中没有心理学相关的主体性词条。其次,无论用中文还是英文搜索,都找不到一个权威的定义,都是各个学者(或普通网民)自己的观点,能找到的有很多权威性存疑的「心理学词典」。在心理学语境中,「主体性」的词义仍然是模糊且混乱的,甚至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的《 基于主体性视角看主流心理学中的“人” 》中,作者依然在使用哲学中的主体性这一概念讨论心理学,即承认个体的差异,关注对个体来说特殊的、非事实的内容。
心理学和哲学视角明显的差异在于,心理学研究人,而哲学研究世间万物,这导致哲学很多时候听起来很空泛,因为它试图解释一切,而心理学则关注个体以及个体如何与其他个体互动,人们更容易从自身经验中找到例子。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文互联网上往往从大众化的心理学角度来讨论「主体性」这个概念。
请容许我再挣扎一下。在阅读与主体性有关的定义时,我突然想到,既然哲学中的主体是具有意识体验和能动性的个体,那中文互联网上人们常说的主体性有没有可能实际上是「能动性」(agency)?
能动性(agency)一词主要出现在哲学和社会学语境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派中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大致是相似的。维基百科给出的较为宽泛的定义如下:
Agency is the capacity of an actor to act in a given environment.
能动性是行动者在给定环境下行动的能力。4
在心理学中,能动性是指人主动发起并掌控他们行动的能力,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掌控感5;在行为心理学中,能动者是目标导向的实体,能够监控环境,选择并实施在当前环境下能够实施的有效行动,来完成某个目标6——这些措辞谨慎的定义已经让我想睡觉了。简单来说,心理学中的能动性指的是个体掌控自身行动来实现目标的能力。
这里强调的是「行动的能力」,和中文互联网中的主体性概念有差异,主体性除了行动能力,还包括和自己坦诚相待、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如果只考虑行动能力,那么完全遵从世俗价值来行动,实现结婚生子等自己从未思考过自己是否想要的目标,也算是具有能动性的表现,但显然也是主体性弱的体现。中文互联网中的主体性显然也包括了能动性,但能动性缺乏了一个前提条件。
在中文互联网的大众心理学当中,主体性强调的是「认识并维护自我的能力」,而这个概念似乎不是哲学和学术化的心理学关注的话题,自我实现更像是心理咨询等应用领域更偏好的话题。由于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也更高,这个概念也就在中文互联网上火了起来。
至此,我们大概捋清了和主体、主体性、主观和主观性有关的三个概念。
概念 | 定义 | 例子 |
---|---|---|
主观 | 不客观的,对某个个体来说是正确的,基于意识的 | “艺术是主观的。” |
主体(哲学) | 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实体 | “人是主体。” |
主体性(大众心理学) | 人认识自我,并通过行动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通常轻视世俗价值 | “讨好型人格主体性弱。” |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概念只是概括,而且,这三个概念在被提及和讨论时,通常会混用「主体性」「主观性」等名词,没有规范、统一、权威的名字,有的人甚至还会用到「自我」「自我意识」等词。
做文本考究十分消磨意志力7,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用词是很难统一的。一方面,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使用同一个词时,指代的是不同的概念,就算是同一个领域,也会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一个词也会因此产生多个含义;另一方面,人人都会使用语言,对于大众来说,严格的定义是极其无聊的,大部分人理解一个词的方式是观察别人是怎样讨论和使用这个词的(这也是人自然习得语言的方式嘛),这也就导致了在许多语境下,一个词的定义非常模糊不清,在每个人口中都有不同的说法。
我并不鼓励读者在了解一个概念时,从维基百科等来源阅读定义,因为这些定义尽管权威,但非常学术化。如果你想理解大众心理学中的主体性,查阅维基百科就会读到冗长的哲学定义,由于维基百科海纳百川,你还能读到不同学派、不同领域中有关这个词的定义。尽管全面,这实际上会占用很大的心智带宽,而且理解繁多的定义本身就是不必要的。
我鄙视「听完别人怎么说,就觉得自己懂了,也可以这样说」的行为,但我也承认,对话和文本等语境依然是人类习得语言的主要方式(而不是查阅词典)。我只希望人们在使用一个词之前,真的清楚这个词对自己而言是什么意思,在脑中有一个可能不权威不标准,但十分清晰的定义。
《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中有一条阅读技巧,作者表示读者在写大纲、做笔记的时候,应该把不同作者的用词统一起来,变成自己理解的词,因为不同的作者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词指代同一个概念,或者用同一个词指代完全不同的概念。这般混乱和模糊的用词不只包括本文讨论的「主观」和「主体性」,许多抽象概念都是这样的,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含义——换句话说,语言就是主观的。一个人的措辞方式和行文方式就反映了这个人如何思考,通过定义不明确等形式体现出来的语言模糊,也就反映了一个人思考的模糊。为了清晰地思考,人必须要在阅读和写作时,谨慎地对待词汇,至少要形成自己的理解。
参见:“In philosophy, a subject is a being that exercises agency, undergoes conscious experiences, and is situated in relation to other things that exist outside itself; thus, a subject is any individual, person, or observer. An object is any of the things observed or experienced by a subject, which may even include other beings (thus, from their own points of view: other subjects).” —— Subject and object (philosophy) - Wikipedia ↩︎
参见: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philosophy) - Wikipedia ↩︎
参见:“In psychology, agency is a person’s ability to initiate and control their actions, and the feeling they have of being in charge of their actions.” —— Agency (psychology) - Wikipedia ↩︎
参见:“In behavioral psychology, agents are goal-directed entities that can monitor their environment to select and perform efficient means-end actions that are available in a given situation to achieve an intended goal.” —— Agency (psychology) - Wikipedia ↩︎
也往往吃力不讨好,没多少人喜欢读这种又臭又长的文章。 ↩︎
2025-09-03 13:28:00
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有许多变体、许多不同的讨论,但大致来讲,决定论认为宇宙万物都只有可能按照一种预先决定好的方式发展,即一切都是既定的。决定论通常假设世界上一切结果都有其因,并且可以通过因果链追溯到一个最初的因,即第一因;如果观察者掌握被观察事物的所有信息,就能通过因推断出必定会发生的果,尽管这种推断可能无法实现。
不同的哲学家对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能否共存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分化出了相容论和不相容论两派。
2025-09-01 12:14:00
单身的欧美乐迷在七夕节有 Sabrina 的新专辑听,不需要男人,尽管这张专辑的名字叫做《Man’s Best Friend》。我尤其喜欢《Tears》这首歌,不过歌词嘛……
I get wet at the thought of you,
Being a responsible guy,
Treating me like you’re supposed to do.
Tears run down my thigh.
我意识到自己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很符合人们对男同的刻板印象的事情,所以,既然氛围到了,我就在这里放一个很 Gay 的 Emoji 吧:💅
littlefoot.js
)的样式做了调整,现在更小巧;解决了箭头和按钮对不齐的问题;移动端的样式也得到了改善。八月的文章质量相比七月依然是下滑的状态,自裁!自裁!大概是因为直到 12 号,我的感情问题才得到了结,而在那之后我一直生活在 余震 里,到八月的最后几天才缓过神来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毕竟夏天已经过去了。
作者在写一本关于软件开发的书,但第一个章节他选择了讲解计算机中最少被提及但也最重要的硬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的显示技术,计算机的形态将会大不相同。作者简要地讲解了屏幕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现在常用的两种屏幕(LCD 和 OLED)及其技术原理、显示器的未来发展等等。作者认为,对开发软件的程序员来说,理解屏幕的工作原理对软件开发也十分重要,否则在理解色彩显示的各种限制和权衡取舍时,会觉得莫名其妙。
这篇文章的语言较为通俗,除了少部分物理学、光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有名词可能需要查阅词典之外,任何人都可以花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了这样一句话:
If you made it to this point without losing the will to live, congrats, you have the same type of mental illness that I do and you are in the exact right place.
如果你读到这里还没有想死的话,恭喜,你和我疯得一模一样,而且你算是来对地方了。
我在想,我的这种好奇心是不是真的只有为了一盘醋包饺子的「疯子」才会有呢?无论如何,我都认为,如果自己每天都要面对和使用某项技术,从底层理解它是有必要的,否则容易陷入对技术的过度想象(看看人们是怎么想象 AI 毁灭世界的吧!),脱离实际,把科学当成魔法一样的存在。
作者作为从业者,解释了在网上买衣服「货不对板」的复杂原因——并不是商家单方面的故意偷工减料,而是在整个服装市场,人们普遍更愿意在成本更低却立竿见影的宣传投入资源,对于设计和产品质量,由于成本更高且见效更慢,通常被人们忽视了。又因为大多数人都把营销看得很重,那些轻营销、重质量的品牌则被挤压了生存空间,使得市场趋于「低质量、高包装」的状态。
对于消费者来说,高包装意味着高期待,而期待和实际产品之间的差距则加剧了心理落差,加重了「货不对板」的直观感受。讽刺的是,这些包装、宣传的成本最终也会以各种形式落到消费者的头上。
我一直觉得,很多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根本对不起它们的价格,但销售人员却极力说服你这笔交易很值,让你忽视各种客观因素、陷入幻觉当中。很多时候,人们付钱买的不一定是服务,买到的是来说服你花这笔钱的人。从我自己的兼职经历中,我发现我所工作的教培机构的市场部的人员规模要远远大于教学部的人员规模,这家工作花在招生和转化上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实际教学的成本,然而我却经常听到市场部的员工说服学生这笔钱花了有多么值、对自己多么有帮助。
因此,我抗拒推销,推销表面上是让顾客发现好的产品,但实际上是求着顾客给推销员佣金(包括推销员手上的传单、推销员所受到的话术培训,最终都是顾客付钱买的)——究竟在什么地方,我才不需要为广告付钱、为那些引诱我消费的宣传付钱,真正地为好的商品买单?这似乎没办法做到。更可悲的是,如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想购买商品时找所谓的「评测视频」,到直播间里自愿被带货——不知何时,给自己找广告看居然成了常态。
我认为,比起相信推销员、相信「评测」、相信直播间,不如去找身边真实的人。如果找不到真正体验过商品或服务的人,那自己就去做那个人——去尝试不同的品牌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持续地光顾自己认为好的店铺。
中文名为「专注飞机」,是 iOS、iPadOS 和 macOS 上的专注时钟应用。在包括笔记软件和番茄钟软件泛滥成灾的今天,我认为 FocusFlight 开辟了一条很新的路。
FocusFlight 把每一次专注比作一次「模拟飞行」,用户可以通过选择航班来到达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软件会根据距离计算飞行时长,而飞行时长就是用户在这次模拟飞行中的专注时长。我认为,比起新奇,这种设计有很多好处:
这种设计也有缺陷,作为一个专注应用,用户不能自行选择专注时间,因为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的距离和飞行时间都是固定的,而且,如果飞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周围可供选择的机场就很少,对专注时间的选择就更加局限(虽然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能找到 40 分钟左右的「航班」)。不知道未来开发者会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访问: App Store 中的 “FocusFlight”
MacOS 上的工具软件,开源且免费,提升窗口切换的体验。将鼠标移动到 Dock 栏上的某个已启动应用的图标上时,就会显示这个应用的所有窗口。对于日历应用和 Apple Music,还会相应地显示今天的日程和正在播放的音乐。
按下 ⌥+Tab 键,就能像 ⌘+Tab 一样切换窗口,但 DockDoor 使得你能在切换时看到所有的窗口,而不是只能看到图标。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在触控板上三指上划打开调度中心。
访问: DockDoor
这句古希腊文出自苏格拉底,意思是: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审视的意思是用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听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主流价值观的驱动下,人们很容易陷入和其他人相同的人生路径,或者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是否幸福。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生儿育女,但很显然大部分人都这么做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主动地把关于人生的思考让渡给了别人,没有思考「应该的」究竟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苏格拉底认为,就算接受主流价值观,那也应该是自己理性思考之后做出的判断。
苏格拉底认为缺少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生活是无意义的1。苏格拉底的另一句名言是: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在具体的自我审视当中,审视自己的无知也是有必要的。人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知道的东西,但若是不清楚自己的知识盲区、视野盲区和认知盲区在哪里,就没有拓展的空间——认识自己的无知是通往智慧的第一步。
由于各种不成文的想法、吐槽和日常分享都放在了 Telegram 频道 里,所以「切片」这个栏目在之后就不会出现在周刊里了。
2025-08-31 13:51:00
这个博客有过很多名字,相应地也有过很多外观设计,能被我记起来的有「考拉咖啡馆」「Isla」「Taco」等等。
过去的我常常推翻整个网站的理念、设计、代码然后重头来过,一些文章也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我现在把那些行为当作是一个小孩子寻找自我的方式,一遍又一遍请求别人「重新认识我」。如今我对自己建立起来的形象终于有些满意了,我便想要回顾、总结一下那究竟是什么样子,至少从最浅显的方面开始。
最近发现,对于个人来说,比起建立阐述完备的精确到每个细节的系统和文档,最重要的可能是明确且严格执行的「原则」。比如,我记笔记的原则是「用完即删」「提炼,永远不复制粘贴」和「保证清晰可理解」,除此之外我就不需要再耗费时间精力建立复杂的系统了。
以下是我在折腾这个网站时有意或无意遵守的一些设计原则,现在整理成文字:
对于注重用文字表达思想的博客网站来说,文字当然是最重要的。曾经加入过一个名为 Essay 的文字社区,主理人对于图片非常谨慎,因为图片一旦出现,就必然比文字更吸引注意力。一开始 Essay 的用户无法在发表的内容中添加图片,开放图片上传之后,图片默认是隐藏的,需要鼠标点击之后才能看到展开的图片——我很喜欢这种「文字优先」的做法。
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有:
我之前很喜欢折腾色彩搭配,但任何配色方案都有一个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问题)——容易看腻。腻了之后就想换掉,然后再费时间折腾一番。为了减少审美疲劳,网站使用了黑白的配色方案,如果要体现元素的主次,那么就通过调整灰度来实现(也可以用字体粗细来辅助)。
比如:
由于元素默认靠左排列,如果元素本身的宽度比较小,右侧就会大面积留白。如果右边还有空间,而下方还有其他宽度较窄的元素需要显示,那就排在一行里。如果没有,那就尝试缩短元素的宽度以便能在一行中排列。
许多自称「简洁」「极简」的博客主题,其实非常繁杂,他们只是选择了灰白的配色,没有过度的装饰而已。当然,如今「简洁」这个词早就被滥用了,失去了任何意义,每个人对「简洁」都有自己的认识。我眼中的「简洁」包括两点:
这里主要谈「简」。
许多博客主题会在侧边栏加上「相关文章」「最近评论」等栏目,不是因为这些内容多有用,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侧边栏还能放些什么东西,尽管大部分博客的内容结构还没有复杂到需要一个侧边栏才能显示足够的信息;一些博客还会在页脚塞满图标和文字信息(我尝试理解那些信息的时间已经足够我读完一篇文章了)。我不是说侧边栏和页脚应该被剔除,而是说,为了把一栏空白填满而往页面中添加不必要的元素是不好的。如今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网页也做得令人目不暇接呢?
此外,一些低频使用的元素(可以通过 Umami 等 Web 分析工具发现)也可以删除或者合并到其他页面里。比如,在我发现「打开搜索面板」是一个低频操作之后,我就移除了 ⌘K 这个搜索快捷键(减少需要加载的 JavaScript 数量),把搜索 UI 和标签、文章系列的列表移动到了一个页面,毕竟它们都是 搜寻 文章时会用到的工具。
Web 分析工具中有一个指标叫做跳出率(bounce rate),指的是访客在访问一个页面之后就离开网站的比率,能够反映网站留存用户的能力。对于个人博客来说,跳出率也能反映博客的内容是否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因为读完了一篇文章就继续读其他文章,这时就可以通过在页面中链接其他的页面引导读者。除了在写文章时引用旧文章,还有一些别的做法。
为了追求舒适的开发体验,使用第三方软件库是很好的选择,避免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重复造轮子。不过,第三方库为了考虑到不同的应用场景,会提供多种功能和设置项,其中有很多代码实际上不会被使用,这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还可能导致网页加载速度变慢。所以,考虑到用户体验,尽可能使用自己编写的脚本会更好。在评估某个需求是要自己编写还是使用第三方库时,我一般会考虑这几点:
有些需求不需要用到 JavaScript,比如
统计图表完全可以用 CSS 实现
。如果使用 Wordpress 和 Typecho 这样的博客程序,或者是静态网站生成器,一些需求有自带的解决方案,不需要全部在前端用 JavaScript 实现。例如,生成目录的
tocbot.js
在压缩后仍然有 12 KB 的大小,而这完全可以用 Hugo 自带的 {{ .TableOfContents }}
替代;如果希望在滚动到对应章节时高亮对应的目录项,也只需要额外编写很少的代码。
如果某个需求真的无法用其他方式实现(比如图片灯箱,自己编写有难度),我往会考虑以下几点:
尽管不兼容 IE 浏览器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许多网站也会提醒用户使用现代浏览器,但一些较新的规范在现代浏览器的旧版本中并不受支持。
:has()
伪类兼容性的描述不是所有用户都有更新浏览器的习惯,这就导致一些 CSS 或 JavaScript 的新特性不能在所有人的设备上正常工作。如果我想实验一些新特性(这里指那些还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但已经在大部分浏览器的正式版本中实装的特性),一些使用还没有兼容这个特性的浏览器的用户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体验。我开发的并不是什么需要交付给大众使用的产品,我不希望考虑太多兼容性问题,因此只要我认为一个特性已经得到大部分主流浏览器支持,我就会使用它。
如果你使用的是 Chrome(包括 Arc 和 Edge 等 Chromium 内核的浏览器)或者 Safari 的最新版本,访问我的博客应该不会遇到太多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博客其实有颜色很淡的背景,是有骷髅头图案的墙纸。网站的图标选择也十分特立独行,大部分都来自这个 RPG 游戏图标库 。一些操作的描述也带有某种中二气息。
在标签和文章系列页面中,读者可以选择隐藏带有这个标签的周刊(因为周刊的内容比较杂),隐藏周刊按钮的图标是一只乌鸦(Crow)。博客的周刊名字叫做「稻草人周刊」,稻草人的英文是 Scarecrow,因为稻草人是用来吓走啄食作物的鸟类的。这里玩了一个很冷的文字游戏,让乌鸦反过来吓走稻草人。
接下来是网站的 404 页面,至于为什么这么设计我就不阐释了……
博客的内容分区和导航设计也很值得聊一聊,比如首页的三个导航(最新、精选、搜寻)实际上是包括所有分区的内容视图,而顶部的导航条则是在不同的内容分区(议叙、卡片、书评和虚构写作)之间进行切换,其他的页面都在页脚(除了更重要的关于页面),不过这就不是「设计原则」的一部分了。
Happy coding~
这是通过 CSS 的 filter
属性实现的,代码来自
endtimes.de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