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21:29:06
最近非常偶然的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叫做 Amazon Haul 的商城,这个 Haul 入口在 Amazon 整个应用内我都没有找到入口,必须用户手动搜索「Haul」然后才能找到入口,我就感到非常好奇,为什么这样一款以低价为营销点的独立商城需要这么隐秘,它和 Amazon 主站到底是什么关系,所以就去网上搜索整理出来这一篇文章。
Amazon Haul(亚马逊低价商城)是亚马逊推出的一项全新购物服务,旨在与中国低价电商平台 Temu 和 SHEIN 展开直接竞争。这一新兴平台以 " 极致低价 " 为核心卖点,通过独特的销售模式和运营逻辑,快速拓展至全球 25 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亚马逊电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Amazon Haul 并非传统的独立应用,而是嵌入亚马逊购物应用(Amazon Shopping App)内部的独立频道。用户可通过在搜索栏输入 "Haul" 或 " ホウル "(日文),或在应用菜单中选择 "Amazon Haul" 选项来访问这一低价购物区域。

Amazon Haul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激进的定价策略。平台内所有商品价格均设定在 20 美元以下,大多数商品定价不超过 10 美元,部分产品甚至低至 1 美元左右。在 Amazon 日本,最低价的商品可以达到 80 日元一件,贵的商品也基本上不会超过 1000 日元。
根据最新数据,Amazon Haul 已突破 100 万件商品低于 10 美元的里程碑,其中不少产品价格低于 5 美元,甚至 3 美元。
商品覆盖面广,主要包括:
比如我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把雨伞 80 日元,而相同质量的雨伞在日本本地则需要接近 1000 日元,同样的螺丝刀,剪刀,浴巾等等日用品价格都在 80 日元,这个价格已经肩比淘宝,拼多多。当然在收货的时候也能看到产地都是中国,深圳等地方。
简单地查看了一下,本以为 Amazon Haul 是从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进行发货,就像主站上经营的店铺一样,但是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Amazon 平台会直接从中国等地的制造商进行采购,绕过中间商、优化供应链成本来实现了商品的大幅降价。与亚马逊传统的 Prime 快速配送模式不同,Haul 采取延长配送周期(通常 1-2 周)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维持极低的价格水平。
Amazon Haul 在亚马逊应用内拥有完全独立的购物体验,包括专属的搜索功能、购物车和结算页面。
平台的页面设计更加强调视觉吸引力和快速转化,采用 " 低价爆品 " 的陈列方式,流量入口主要来自专属推荐位,而非传统关键词搜索。这种设计逻辑更接近于社交媒体 " 晒单 "(Haul)的概念,鼓励用户一次性购买多件商品并分享购物成果。
为了确保用户体验,Amazon Haul 提供了相对完善的配送和退货政策:
Amazon Haul 采用了 " 越买越便宜 " 的阶梯式折扣策略,鼓励消费者增加单次购物的商品数量和金额:
| 订单金额区间 | 折扣优惠 |
|---|---|
| $50 以上 | 5% 折扣 |
| $75 以上 | 10% 折扣 |
| ¥2,000 以上(日本) | 20% 折扣 |
| ¥3,000 以上(日本) | 30% 折扣 |
这种促销模式在平台初期尤为关键。以日本市场为例,亚马逊在 Haul 的测试阶段推出了限时促销活动,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折扣优惠,从而积累初期用户基数。
Amazon Haul 从 2024 年 11 月在美国推出后,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截至 2025 年 11 月,该平台已覆盖 25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为应对不同市场特性而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在成熟市场(如欧美),Haul 作为主站的内部频道运营;而在新兴市场,亚马逊推出了独立应用 Amazon Bazaar,采用更极致的低价策略和娱乐化玩法。
根据亚马逊官方数据,自 2025 年 6 月以来,Amazon Haul 的客户访问量实现了三倍增长,反映出在全球经济压力下,消费者对低价替代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作为一个消费者,看到 Amazon 推出 Haul 平台,当然非常高兴,当市场上多一个竞争者,受益的总是用户,Haul 上的商品比日本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商品都要便宜一个量级。并且日用品的质量并不输日本线下商品的质量,还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
Amazon Haul 低价商城代表了全球电商平台在低价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升级。作为亚马逊对中国低价电商平台的 " 正面回应 ",Haul 不仅通过激进的价格策略吸引用户,更通过整合亚马逊的信誉、退货便利、客服支持等优势,构建了一个 " 低价与保障兼具 " 的购物生态。
2025-11-22 13:18:52
本周二也就是 11 月 18 号,日本政府公布了 25 万亿日元(大约 1100 亿美元)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伴随着财政刺激计划的公布,日本金融市场遭遇了教科书上不应同时发生的事情,股票、债券、外汇市场同时溃败,出现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
这让我重新开始去了解日本的金融市场,重新学习日本的经济,也让我意识到了日本金融市场正在面临的一场危机。
股票市场的自由落体
日经 225 指数在一天内暴跌 3.2%,这是七个月来最大的跌幅。指数失守 50000 点大关,跌幅超过 1600 点。这不仅仅是数字的下滑,对于许多在东京的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数年的投资收益在几小时内烟消云散。
债券市场的定时炸弹
最令人震惊的是国债市场的表现。随着日本政府财政刺激计划的公布,40 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至 3.747% 的历史峰值,创下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攀升至 1.80% 以上,这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 17 年最高位。
对于不熟悉债券的人来说,这可能听起来只是数字的变化。但关键在于:收益率上升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日本政府债券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而现在投资者正在不计成本地疯狂抛售它们——这表明市场对日本国家信用的信心正在崩塌。当前,日本政府的债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 250%,利息支付已占年度税收收入的 23%,日债收益率每增加 100 个基点,日本政府每年融资负担额就会增加超过 2.8 万亿日元。
外汇市场的越线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跌破 155 这个关键心理关口。日本政府通常将 150 视为 " 警戒线 ",而此次跌破 155 意味着市场在公然挑战央行的底线。日元兑欧元更是跌破 180,创下欧元诞生以来的最弱水平。

现在回想起来,这场危机的触发点相当明确。由自民党内与首相高市早苗关系密切的议员团体提出的一个数字,成为了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25 万亿日元。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的 13.9 万亿至 17 万亿日元。前财务大臣铃木俊一随后的表态证实了这一计划,相当于政府官方为这个庞大的计划盖了章。
关键的悖论在于:为什么一个本应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反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我在许多东京的经济讨论中听到一个名词:" 早苗经济学 "(Sanaenomics),这是一种以高市早苗的经济理念命名的激进财政思想。其核心信条相当激进:只要央行配合,政府就可以无限发债刺激经济,直到经济完全复苏。这本质上是现代货币理论(MMT)的一个变体。
在过去三十年的通缩环境下,这种思想也许有其合理性。但现在,日本的通胀率已经在 3% 左右徘徊,经济早已走出了持续多年的通缩。在高通胀环境中注入 25 万亿日元的流动性,无异于火上浇油,可能导致恶性通胀。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正试图推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准备逐步加息。但这 25 万亿日元的新债发行计划,让央行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两难困局:
这背后的核心冲突是 " 财政主导 vs. 货币独立 "。政治家们为了选票——因为发钱最能拉拢选民——正在绑架国家财政,并进而威胁央行的独立性。
在东京的金融圈,许多人讨论起 40 年期国债的异动时,眼中充满了担忧。这类债券通常由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购买,目的是为了几十年的确定性,用以匹配其未来的负债。
当收益率飙升至 3.68% 时,意味着这些债券的价格暴跌,长期的确定性已经不复存在。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短期利率相对稳定,长期利率完全失控飙升——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市场认为日本未来几十年的通胀都将居高不下,因此要求更高的利息补偿。更重要的是,市场严重怀疑日本政府在 40 年后的偿付能力,或者届时日元的购买力将大幅缩水。这是一种对国家信用的极度不信任投票。
在我讨论这个现象时,许多朋友都感到困惑。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高利率吸引外资,推高本币汇率。但现在的日本恰恰相反。
这涉及到 " 坏的收益率上升 " 的概念:
这个区别对日本的金融稳定性至关重要。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 " 用脚投票 ",发出的信号是:" 我不相信了,我要撤出。"
尽管日本国债收益率有所上升,但与美国国债收益率(约 4.4%)之间仍存在巨大利差。对冲基金们已经看穿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只要日本政府坚持不负责任的财政扩张,日本央行就不敢大幅加息——否则政府会因利息过高而破产。只要央行不敢大幅加息,日元就仍然是理想的做空标的。
这为对冲基金创造了一场完美的做空盛宴:
我在东京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市场不再相信政策制定者能够控制局面。
2025 年 11 月 21 日将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日本政府将正式公布经济方案的具体内容,这将决定市场的未来走向。
市场的两个预期场景:
如果方案接近 25 万亿且纯靠借贷:周二的 " 三杀 " 将只是一个预演,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如果方案规模缩水(如 14 万亿)且更负责任:市场可能会暂时松一口气,迎来一波反弹。
这是一场政治逻辑与市场纪律的正面碰撞。自民党的激进派为了赢得选举、保住权力,必须撒钱讨好选民和企业。而财务省和央行则从专业角度出发,认为必须收紧财政纪律,否则国家将面临破产和货币崩溃。
当我研究这场危机的历史背景时,不禁想到 2022 年英国前首相利兹·特拉斯引发的金融危机。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令人震惊:
但日本的风险可能更大:
如果日本机构为 " 回国救市 " 而大规模抛售海外资产,将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我在东京的许多经济学家朋友都在讨论这个风险——这不仅仅是日本的危机,它有可能震撼整个全球金融体系。
作为刚到东京三年,我目睹了日本鸡蛋,大米,燃气涨价的过程。但这个 " 黑色星期二 " 提醒我们,恢复的基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
这场市场风暴的根源,在于市场不再相信日本政府有能力在维持财政扩张的同时控制住金融风险。25 万亿日元这个数字,成为了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市场用三个方面同时崩盘来表达其信息:
这背后,是政治家试图用凯恩斯主义的旧地图(撒钱),去走高通胀、高债务的新道路。11 月 21 日无疑是关键的审判日,日本政府的选择将决定市场未来的走向。
如果选择硬刚到底,我们需要系好安全带——不仅仅是投资者,而是整个全球经济体系。
2025-11-22 13:01:01
这两天,频繁的在各种新闻和经济播报当中听到一个词叫做「高市交易」。所以调查了一下,有了这篇文章。
高市交易(Sanae Trade,高市トレード)是指日本市场因预期高市早苗政策方向而产生的集体性投资行为。这一术语源于 2025 年 10 月高市早苗被选为日本自民党新总裁,并随后就任日本首相,成为日本第一位女性领导人。她的政策立场在瞬间改变了全球投资者对日本未来的预期,进而触发了一系列市场反应。
高市交易本质上是一场政治预期驱动的资产定价变革。投资者基于对新首相政策的理解,提前调整资金配置,重新定价市场中的风险与机会。这种现象展现了现代金融市场中,政治信号如何以极高的速度转化为市场行动。

在高市早苗就任首相当天(2025 年 10 月 4 日),日本金融市场呈现出典型的 " 高市交易 " 特征:
高市早苗被外界称为 " 女版安倍 ",但在多数政策立场上更显保守和强硬。她的主张包括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强化国防投资、科技产业自立、对华政策强硬,以及推行投资扩大和结构性减税。这些政策主张在市场中被解读为 " 日本经济重启 " 的信号,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买入反应。
高市交易充分展现了现代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性:市场不等待结果,而是提前行动。正如市场参与者所言," 政治尚未改变现实,却已经改变了定价 "。投资者基于对政策方向的理解,就开始重新配置资金,这种预期性的定价行为在短期内产生了剧烈的市场波动。
高市交易引发的市场变化,不仅影响了日本本土的资产价格,也改变了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策略。卖出美元、卖出日本国债、买入日本股票的 " 三位一体 " 策略,成为许多机构投资者的共同选择。
高市交易的初期表现异常猛烈。在最初的几个交易日内,市场对防卫、原子力、经济安全保障等概念的追捧达到顶峰。然而,市场分析人士逐渐发现,这种热情可能存在期限。从十月初的狂热到十月中旬的回调,市场经历了从 " 期望 " 到 " 现实 " 的理性回归。
高市交易的持续性受到更大宏观力量的制约。日美金融政策差异、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以及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风险,都可能影响这一交易的长期表现。
高市交易清晰地展现了政治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联动。盲目追风的 " 高市概念股 " 可能面临风险。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机会,出现在那些既能从新政策中受益,又具备强劲基本面的企业中。防卫产业、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如果企业本身具备竞争力和增长潜力,那么政策支持将成为锦上添花。
2025-11-22 11:25:40
最近一些机缘巧合获知了「一番赏」,在周围的商店里面帮朋友体验了一下抽选「一番くじ HUNTER×HUNTER Cross the "X-Day"」,因为每个人限定最多只能抽 5 张,所以就买了 5 枚 3950 日元,在剩下的 14 枚当中抽到了 B 赏,C 赏,2 个 K 赏和 1 个 L 赏。个人不太清楚这一个抽奖比率,所以回来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想要好好了解一下,一番赏这一个特殊的销售领域。

如果你曾经在日本的便利店里看到摆满彩色纸条的柜台,那就是 一番赏(Ichiban Kuji)。这是由日本玩具公司 BANDAI SPIRITS 推出、已经风靡超过 20 年的角色抽奖系统。与传统的单纯购物不同,一番赏是一种 " 支付费用体验抽签赢得商品 " 的游戏方式。
一番赏最大的特点是 " 签签有奖 "——无论你运气如何,都保证能抽到东西。这种 100% 中奖的设定消除了传统抽奖的失望感,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体验到那份期待与惊喜交织的快乐。
一番赏的底层逻辑不是赌博,而是一种保证有奖的抽奖游戏。消费者花钱购买一张签,撕开后,凭上面的字母兑换相应等级的奖品。关键在于它没有谢谢惠顾,每一张签都对应一个实物奖品。这在心理上将赌博的负罪感,巧妙的置换成了充满惊喜的购物体验。
更重要的是,一番赏的商品绝非普通周边。这些都是为了这次抽奖而创作的 独家限定商品——从精致的高质量公仔到创意十足的日常用品,每一件都凝聚了制作方的心血。
要理解一番赏在日本为何如此受欢迎,就需要了解日本人对 " 抽签 " 这一传统的痴迷。这种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奈良时代,寺院就曾用抽签来做重要决策;到了江户时代,为了筹措寺庙神社的修缮费用,人们创造了 " 富签 " 这种早期的博彩形式。
时至今日,抽签早已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庙会的抽奖、商店街的活动、初诣的御神签、便利店的收据抽奖……甚至手机应用里的扭蛋活动,都延续着这种 " 小试手气 "、" 感受惊喜 " 的文化 DNA。
一番赏正是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动漫热情的完美结合。它让粉丝们既能体验到祖先传承下来的 " 赌运气 " 的快乐,又能获得心仪角色的专属周边。这种双重满足感,正是一番赏能够吸引从儿童到成年人的秘诀。
一番赏一整套通常包含 70 到 80 张卡片,其中包含了 ABCDEF 等字母等级来区分奖项。奖品总数和比例是固定的公开的。
打开一番赏的商品配置表,你会看到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等级体系:
A 赏、B 赏等大奖 是收藏家们争破头的目标。这些奖项通常包含制作精良的公仔、玩偶、大型海报、抱枕等大件商品。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角色公仔——它们通常采用 MASTERLISE 或 Gracemaster 等高端系列,每个造型都精致细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由于大奖数量有限(通常每套只有 1-2 个 A 赏),抽到时的喜悦确实无与伦比。
向下顺序是C 赏、D 赏等中等奖,包含质量不错但数量较多的商品,中奖概率相对提高。
而 E 赏以下的常见奖 则是钥匙圈、杯子、毛巾、文件夹、笔记本、吊饰、徽章和餐具等小物件。这些虽然看似 " 实用性不高 ",但独特的设计和 IP 联名的价值,让它们成为粉丝们乐于收集的小玩意儿。
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 最后赏 "(Last One 赏)。这是只有抽到店家最后一张签的人才能额外获得的特别奖。最后赏通常是与其他奖项不同的限定造型或特别规格,在粉丝间人气极高。抽到最后赏时的成就感,有时甚至超过抽到 A 赏。
每一出的价格是固定的,在日本通常是 700 到 900 日元,在国内则是 50 到 80 人民币不等。这个价格设计的非常巧妙,在日本,它略低于一顿正餐的价格,高于一杯奶茶的价格,是可以让年轻人冲动一下,但是不会心疼的门槛。
东京游客常问:" 我从没玩过一番赏,怎么开始?" 流程其实很简单:
整个过程不超过 5 分钟。如果没有立即拿到奖品,店员会用平板或纸质记录告诉你目前的中奖状况——这是透明度的体现。
而如果你有特殊想要抽选的系列,你可以直接到一番赏官网去查看在哪些地方进行抽选,到对应的便利店或者玩具店购买即可。
在阅读相关文章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零售人员总结的在一番赏抽奖设计当中的两大点睛之笔。
一番赏的渠道铺的非常广,在日本,几乎渗透了所有年轻人会出现的线下场景,包括便利店、书店、游戏中心、玩具店。近年来,万代还开设了一番赏官方店,并拓展了线上抽选渠道,实现了全渠道的覆盖。2019 年 12 月,一番赏被正式引入中国内地。首站便选在了与日本模式最接近的罗森便利店之后,迅速拓展。
从财务数据看,一番赏所在的玩具和爱好者事业部在 2025 年贡献了集团 48% 的营收和 57% 的营业利润。
一番赏的模式极度依赖万代自身庞大且高质量的 IP 矩阵,包括了龙珠、海贼王、高达等为高价值奖品背书,没有这些国民级的 IP 这个模式就无法成立。这是一种典型的 IP 巨头才能玩转的奢侈游戏。
一番赏和盲盒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游戏规则上,一番赏是半开卷的考试,奖池里有什么每种奖品有多少,还剩下多少个,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店家墙上会贴一张清单,抽走一张划掉一张,消费者可以像玩 21 点一样,通过计算剩余奖品的价值和概率来决定是否下注。而泡泡玛特的盲盒则是闭卷考试,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店里的隐藏款是不是已经被抽走了,信息完全不透明。
一番赏和盲盒在游戏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成瘾性。特别是当你看到还剩 10 张抽签纸,其中有一张 A 赏时,也许那种下一张就是我的心理暗示会激发购买欲望。最后场的存在也会激发某些玩家包围的冲动。而盲盒设计上成瘾机制要强更多,因为奖池完全不透明,永远都有下一个就是隐藏款的希望。二手市场的价格炒作隐秘款可能卖到 10 倍,价格,让人幻想一抽就赚。
万代是典型的强 IP 驱动,作为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动漫故事。作为主题,奖品是这个故事中角色的实体化,消费者的情感早已被内容本身培养完成,而泡泡玛特则是新 IP 驱动,本身没有宏大的故事背景,更侧重于设计师的美学风格和系列感。IP 的价值通常需要通过产品本身和营销来构建。
在购买过程当中也会体验到非常大的差别。在抽一番赏时,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奖项的列表,剩余的抽签数量,已出的大奖信息,想好数量付款,抽签兑奖,整个过程清晰透明,通常不会超过 5 分钟。而在购买盲盒时,你看到的只是精美的外盒包装,知道哪 1 个 IP 哪一个系列,但完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这种未知感在当下是一种卖点,很多人正是为了那分开箱的惊喜而购买的,但这也意味着你要完全承担随机性的风险。
一番赏成功是基于一个诚实的设计,他不试图欺骗消费者,而是创造了一个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接受。即使你知道自己在买 A 赏的概率很低,你也愿意花 600 日元试一试。因为你知道自己在玩什么,风险在哪里?
每一次抽一番赏,你其实都在参与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对话——从江户时代人们为了寺庙修缮而买 " 富签 ",到现代粉丝为了心仪角色的公仔而排队……那份 " 期待与惊喜 " 的核心从未改变。
在东京,无论你是认真的收藏家,还是只想图个新鲜感的过客,一番赏都提供了同样的体验入口:一张纸条、一个价格、无限的可能。那份 " 不知道会抽到什么 " 的紧张感,那份 " 抽到喜欢角色 " 的狂喜,这些才是一番赏真正的魅力所在。
下次来东京时,不妨去秋叶原或新宿的一番赏店,花上 600 日元,体验这份属于日本人的 " 小赌怡情 "。谁知道呢?你也许就能成为那个幸运的 Last One 赏获得者。
聊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了另外一个日本独有的文化。每当年末的时候,很多商店甚至饭店都会推出福袋。通常花比较小的钱就可以购买一大包的相关产品。有些时候会得到非常不错的有价值的商品。但是也有可能得到一些商家的库存。其实站在商家的角度讲,这样一些常规的运营活动,既可以促进自己的销量,也可以将临期销售不佳的商品放入福袋清理库存,同样也可以给用户带来一些惊喜。
2025-11-15 13:52:21
在东京的音乐圈里,有一个神秘的白色录音室正在改变着整个日本音乐界的生态。自 2019 年 11 月 15 日诞生以来,THE FIRST TAKE 已经从一个 YouTube 频道成长为拥有超过 1000 万订阅者的音乐文化现象,总播放量超过 60 亿次。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 THE FIRST TAKE 的神秘面纱。
THE FIRST TAKE 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理念:在音乐流媒体时代,如何让艺术家的真实声音直达听众心灵。该频道的创意总监清水恵介曾表示:" 现场体验那种 ’ 不可复制的音乐享受方式 ’ 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以一次录制为核心的 YouTube 频道。"
这个概念在 2019 年 11 月 15 日成为现实,第一支上传的视频是上白石萌歌以艺名 adieu 演唱的《ナラタージュ》。从那时起,每周都有不同的艺术家走进那间标志性的白色录音室,面对一支麦克风,完成他们的一次录制挑战。

很多人好奇:THE FIRST TAKE 真的只给歌手一次录音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频道最核心的规则就是 " 一次录制 "(One Take Only)。不同于传统录音棚可以反复录制直到完美,艺术家们必须从进入录音室、热身、到完整演唱、再到离开,整个过程都由定点摄像机不间断拍摄。
清水恵介强调:" 我们最珍视的是 ’ 真实性 ’。我们会告诉音乐人 ’ 这不是录音,请把它当作现场演出来表演 ’。平常会被剪掉的部分,我们也会作为纪录片保留下来。" 这种不可预测性——无论是因紧张导致的失误,还是超常发挥的瞬间——正是 THE FIRST TAKE 的魅力所在。
THE FIRST TAKE 的商标由ソニー·ミュージックレーベルズ(Sony Music Labels)申请注册,制作公司为 TYO。虽然运营方并未大张旗鼓地宣传其背景,但从初期大量索尼音乐旗下艺人的参与,以及录音设备大多采用索尼产品(特别是索尼 1000X 系列耳机)可以看出其与索尼音乐的密切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频道影响力的扩大,THE FIRST TAKE 逐渐突破了单一唱片公司的限制,开始邀请来自环球音乐、独立厂牌等各种背景的艺术家参与。创意总监清水恵介来自 TBWA\HAKUHODO 广告公司,摄影师长山一樹负责所有视频和照片拍摄,这个专业团队的通力合作才造就了 THE FIRST TAKE 的高品质。
THE FIRST TAKE 最具辨识度的视觉元素莫过于每个视频缩略图中央的彩色竖线。这个设计绝非偶然。
清水恵介解释道:" 缩略图的设计追求简洁,要让人看一次就能记住。我最看重的是图标性和非语言交流。理想状态是尽可能简化到线、圆、三角、四方这种程度。" 他以 1964 年东京奥运会标志设计师龟仓雄策的 NTT 标志为例,认为那种一看就能识别的设计具有强大的力量。
这条竖线不仅代表 "FIRST TAKE" 中的 "1",还象征着艺术家之间的接力。当你在 YouTube 上下拉浏览时,这些竖线会连成一条直线,仿佛艺术家们在传递音乐的接力棒。而且,这个设计足够简单,任何人都可以模仿,从而产生二次创作,让 THE FIRST TAKE 成为一种 " 公共文化现象 "。
THE FIRST TAKE 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震撼的音质,得益于其专业级的录音设备和技术。
麦克风选择:频道使用的是录音室级别的电容式麦克风(Condenser Microphone),如传奇的 Neumann U87ai 等型号。这种麦克风能够捕捉到歌手的每一次呼吸、甚至衣服摩擦的声音,实现超高音质录制。
音像设计:音频工程师特别注重人声的音像设计,让听众产生 " 歌手就在面前演唱 " 的临场感。所有录音都采用与专业录音室相同的环境标准,确保音质达到 4K 视频配套的高保真水准。
视觉呈现:影像部分采用 4K 高清摄像机拍摄,背景全部采用纯白色,连麦克风线都经过精心布置以降低视觉干扰。定点摄像机的使用让观众能看到歌手的手部细节、口型变化等平常音乐节目难以捕捉的画面。
THE FIRST TAKE 在选择艺术家和曲目时有其独特的标准。从 LiSA 的《炎》、YOASOBI 的《夜に駆ける》等热门曲目,到 YUI 的《CHE.R.RY》、ASIAN KUNG-FU GENERATION 的《ソラニン》等经典歌曲,选曲范围非常广泛。
据观察,THE FIRST TAKE 的企划团队很可能是 20 代后半(25-29 岁)的人群,因为选曲常常能唤起这个年龄段观众的童年记忆,同时又紧跟当下热门动漫歌曲和流行趋势。
在艺人选拔方面,THE FIRST TAKE 更注重艺术价值而非商业数据。在其举办的选秀节目 "THE FIRST TAKE STAGE" 中,明确提出了 5 项选拔标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选拔过程中 不以播放量作为评判标准,这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2020 年 5 月,当新冠疫情导致紧急事态宣言发布后,THE FIRST TAKE 无法继续在录音室拍摄。但团队并没有停止,而是迅速推出了 "THE HOME TAKE" 企划。
这个新企划让艺术家在自己的家中或私人录音室进行一次录制,概念是 " 正因为是现在这样的时刻,才更要传递音乐。一切都从家中开始。"miwa、YOASOBI 的幾田りら、BLUE ENCOUNT 的田邊駿一等艺术家参与了这个项目。
THE HOME TAKE 的缩略图使用横线而非竖线,象征着在特殊时期的不同形式,但依然保持着一次录制的核心理念。甚至还实现了与韩国的 Stray Kids 进行东京 - 首尔远程连线拍摄,展现了团队的创新能力。
THE FIRST TAKE 的成功催生了多个衍生项目:
THE FIRST TAKE STAGE(选秀节目):2020 年 12 月启动的一次录制选秀节目,评审包括音乐制作人龟田誠治、OKAMOTO’S 的ハマ・オカモト等。第一届大奖得主是来自鹿儿岛的 20 岁创作歌手麗奈,她的获奖曲《僕だけを》播放量超过 200 万次。
THE FIRST TAKE MUSIC(配信专门厂牌):2020 年 11 月成立的数字音乐厂牌,专门发行 THE FIRST TAKE 版本的音源。LiSA×Uru 的《再会 (produced by Ayase)》和 milet×Aimer× 幾田りら的《おもかげ (produced by Vaundy)》都在这个厂牌发行,播放量均突破 1 亿次。
THE FIRST TAKE FES(音乐节):在演唱会场地进行的一次录制现场活动,ALI、岡崎体育、OKAMOTO’S 等乐队参加了首届活动。2022 年 5 月还举办了首次有观众现场演出 "INSIDE THE FIRST TAKE"。
With ensemble(交响乐版本):这是 THE FIRST TAKE 团队打造的姊妹频道,概念是 " 艺术家与管弦乐团相遇,诞生此时此地独有的声音 "。制作人是小提琴家兼 millennium parade 成员的常田俊太郎,创意总监是影像导演林響太朗。优里的《ドライフラワー》、藍井エイル的《I will…》等都推出了管弦乐版本。
THE FIRST TIMES(音乐网站):2021 年 6 月启动的音乐网络媒体,提供 THE FIRST TAKE 相关的独家内容。
THE FIRST TAKE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 YouTube 频道,它已经成为日本音乐产业的重要平台。截至 2024 年 11 月,频道订阅者超过 1020 万人,视频总播放量超过 60 亿次,海外观众占比超过 30%,覆盖 214 个国家和地区。
这个频道催生了 "THE FIRST TAKE 版本 " 这个专有名词,许多歌曲的 THE FIRST TAKE 版本甚至比原版更受欢迎。LiSA 的《炎》、优里的《ドライフラワー》、YOASOBI 的《夜に駆ける》、DISH// 的《猫》等 THE FIRST TAKE 版本都成为现象级作品。
更重要的是,THE FIRST TAKE 为新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YOASOBI 在这里首次公开露面,yama、麗奈等新人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柳田周作在 THE HOME TAKE 出演后成功签约环球音乐实现主流出道。
作为生活在东京的博主,我能深切感受到 THE FIRST TAKE 对这座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虽然录音室的具体位置并未公开,但据悉主要在东京都内的 Live House 进行拍摄。
这个频道不仅改变了日本年轻人听音乐的方式,也影响了全球对日本音乐的认知。在疫情期间,当现场演出几乎全部停摆时,THE FIRST TAKE 成为连接艺术家与听众的重要桥梁。它提供了一种 " 新的热情形式 ",让人们即使在家中也能体验到接近现场演出的感动。
2024 年 11 月 15 日,THE FIRST TAKE 迎来了 5 周年纪念。这一天,频道首次进行了一次录制的现场直播企划 "REAL TIME THE FIRST TAKE",将这种 " 一次性的紧张感 " 推向了新的高度。
THE FIRST TAKE 的成功,源于它对音乐本质的回归——剥离华丽的编排和后期修饰,只留下艺术家、麦克风和真挚的情感。正如清水恵介所说:" 音乐最有力量的时刻,是 ’ 偶然重叠的瞬间 ’。通过一次录制,艺术家高度集中,创造出极高热量的表演,或者因紧张而犯错……THE FIRST TAKE 想要捕捉的,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无法复制的瞬间。"
在这个可以无限次编辑、修改、完美化的数字时代,THE FIRST TAKE 反其道而行,用一次录制的真实与不完美,触动了全球数千万听众的心。这或许正是它最珍贵的价值——提醒我们,音乐的感动,往往就藏在那些无法重来的瞬间里。
2025-11-15 13:31:41
如果你经常看日本新闻或报纸,一定会频繁听到 "3 メガ " 这个词。这个看似简洁的缩略语背后,其实代表了日本金融体系的脊梁——三个最大的银行集团。无论你是在东京生活的上班族、创业者,还是长期居住的外国人,与这三家银行中的至少一家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塑造日本经济脉搏的金融巨头三角形。
"3 メガ "(3 Megabanks)是日本对三大银行集团的统称,指的是掌控日本金融命脉的三家最大银行。这三家银行不仅在资产规模上遥遥领先,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拥有广泛的支行网络,是大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根据 2025 年的最新数据,这三家银行掌控着日本大部分企业的主要银行关系。三菱 UFJ 银行以接近 13 万家企业为主要客户位居第一,三井住友银行拥有超过 10 万家企业客户位居第二,而みずほ银行则服务于 8 万家企业,位列第三。虽然排名有先后,但这三家银行几乎控制了日本金融的绝对格局。

三菱 UFJ 银行是 "3 メガ " 中的绝对老大,也是日本金融体系中名副其实的巨无霸。这家银行是由两个老字号银行合并而来的——1946 年创立的东京三菱银行(由东京銀行和三菱银行合并而成)与 UFJ 银行(由三和銀行和東海銀行合并而成)。2005 年 10 月 1 日,三菱东京金融集团正式收购 UFJ 控股,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三菱 UFJ 金融集团的诞生。
MUFG 的核心优势:
根据最新数据,MUFG 2025 年 3 月期的连结纯利润预计为 2.1 万亿日元,较前一财年增长 12.7%。这反映出即使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MUFG 仍然通过国际业务扩张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2018 年 4 月起,集团对外统一使用 "SMBC グループ " 这个品牌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是由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三井银行和住友银行在 2002 年 12 月正式合并成立的。与三菱集团的财阀背景不同,三井和住友两大商业集团的结合代表了商业精神与金融创新的碰撞。
SMFG 的核心特点:
SMFG 在 2024 年 11 月 14 日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显示纯利润同比增长 28.7%,增速领先其他两家银行。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和利率上升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SMFG 预计 2026 年 3 月期的全年连结纯利润将创历史新高。
2024 年 10 月 1 日,SMBC 卡公司完全收购 SMBC 消费者金融,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提高了对消费金融市场的掌控力。
みずほ金融集团是由两个老牌银行系统合并而来的——1877 年成立的第一银行(日本第一家国立银行,后来成为日本银行)和 1954 年成立的日本兴业银行经过复杂重组演变而来。虽然成立时间相对最晚(2000 年代初期成立现代形式的集团),但みずほ集团采取的 "One MIZUHO 战略 " 使其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综合金融平台。
みずほ的核心竞争力:
みずほ FG 发布的最新业绩预告显示,2026 年 3 月期连结纯利润预计为 1.13 万亿日元,较前一财年增长 27.6%,增速最快。这背后的支撑力来自于利率上升带来的资金利息收入增加,以及公司解决方案业务的强劲表现。
值得关注的是,みずほ银行头取(行长)木原正裕在最近的会议上宣布亲自创建 AI 代理系统,这是日本国内银行的首创,充分体现了该集团对数字化和 AI 技术的重视。
2025 年度上半年对比:
| 指标 | 三菱 UFJ(MUFG) | 三井住友(SMFG) | みずほ(Mizuho FG) |
|---|---|---|---|
| 纯利润增长率 | +12.7% | +28.7% | +21.8% |
| 上期业绩 | 3 年连续创历史新高 | 28.7% 增速最快 | 27.6% 增速最快 |
| 自行股回购额 | 扩大至 5,000 亿日元(历史最大) | 2,500 亿日元 | 3,000 亿日元 |
三大行 2026 年 3 月期纯利润预想: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利率上升、企业融资需求增加、以及全球资本流动活跃等经济动力。
作为在东京生活的人,无论你是日本人还是外国人,都可能需要与这三大银行之一开设账户。选择标准可以是:
如果你在东京的大企业工作,你的工资很可能通过这三大银行之一发放。
在东京购房或进行商业融资时,这三大银行是主要的融资来源。
如果你在东京打算进行投资或资产管理,这三大银行旗下的证券和资产管理子公司都是主要选择。
对于在东京工作的外籍人士,需要向国外汇款或接收国外汇款,这三大银行拥有全球最发达的汇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