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EST修改

EST = Extrospect, Sein & Tao ,后端工程师。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EST的 RSS 预览

语言,逆差

2025-04-15 05:54:00

又睡不着,琢磨一段话

多戲超人 @DoubleFakeCute: 文字很容易传播仇恨,但很难传递感动。
@yetone: 是的,换句话说文字传播感动是需要功底的,但是传播仇恨不用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

这句话背后揭示了一个道理:表达愤怒、抱怨、不满,似乎是语言最原始、最本能的用途。人类还未掌握完整的语法与修辞,就已学会了哭泣。

新生婴儿落地的第一声啼哭,正是一种天赋的语言——一种对环境提出抗议的表达。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在生命伊始,我们的语言边界,即是对苦痛的感知;我们最早学会的,是如何说“我不喜欢”。

相较之下,笑,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学会的回应。但当笑成为一种礼貌、成为一种职场的面具,它也就褪去了它的真实。于是我们在笑中疏离,在沉默中彼此冷漠,脸上浮现的,是长久训练出的 poker face,那张扑克脸仿佛是一种文明社会强加的伪装。

最近 realDonaldTrump 把🇨🇳进口关税从10%,20%,54%,104% 一路干到154%。 仿佛数字本身也在喊叫。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 王渊源John 打趣地说 trump 的支持者之所以对“涨关税”拍手叫好,是因为“trade deficit”(贸易逆差)这个词在英语里带有天然的负面含义——“deficit”意味着赤字、亏空,仿佛国家正在负债累累。而在中文语境中,“逆差”这个词更像是一种经济现象,而非道德沦丧,无需过度反应。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语言误会的悲剧——美国的“war on drugs”(禁毒战争)之所以久攻不下,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败在语言上。在英语中,“drug”一词含义,既可以指药品(medicine),也可以指毒品(narcotics)。这导致在大众语感中,毒品并没有一种“邪恶之物”的鲜明面孔。相比之下,中文中“毒品”与“药品”泾渭分明,一个是治病,一个是害命,“吸毒”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罪与恶的意味。而英文中的“drug overdose”,只不过是一场“药物使用过度”的中性描述,仿佛只是剂量出了问题,而非价值观的崩塌。

语言之毒,在于其无形;它不像刀剑那样可见、可防,而是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感知。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庄子又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虽巧,往往意在蛊惑;修辞的闪光点,也可能是陷阱的倒影。语言的本质是媒介,而非终点。

古代巫师、祭司、先知,其实都是语言的炼金术士。他们并非真正能预见未来,而是能以一字一句为符咒,将人的心智引向他们想要的方向。如《盗梦空间》中,那个悠悠旋转的陀螺,不断将人困于梦与醒之间,真假难辨。

语言即现实的建构者,它能唤醒你,也能奴役你。它是文明的基石,也是误解的温床。传播仇恨,只需几句粗陋的标语;而传递感动,却如雕刻光影,需要时间、技艺与赤诚。


15:12 根据ChatGPT润色了文章。太他妈吊了。

Su7🔥,智驾,假风口

2025-04-01 23:48:00

车祸和智驾

北国春深,乍暖还寒。3月29日夜,三位大四女学生开着小米Su7新能源轿车,在安徽高速上着火出事,不幸香消玉殒。

恰好米车上市刚一年,卖得十分火爆。因为新能源起火+死人,31日,1日舆论爆炸。作为全程吃瓜群众,觉得有必要写一些我的感知。

还记得,首先乱七八糟群里看到各种截图和聊录,抖音哭惨。有家属(事后被证实是女主男友)痛陈了米车 刹车,“自”燃,车机死机,智驾,AEB等诸多技术问题,以及封号删帖等不公正掩盖行为。

随着消息丰富和媒体报道,事实的大概的轮廓逐渐清晰:

  1. 车是Su7标准版,电池应该是弗迪,女主家里出资买的
  2. 车主归女主男友所有,因女主还未毕业,拿不到车贷
  3. 女主和两位同学去外地考试,给女主母亲说的坐高铁
  4. 女主“借车”出行,夜里出车祸,起火燃烧,前排两人遇难,后排被破窗拉出,遭遇不测。

本能的带入思考一下,车烧人陨,算是大事了。如果是旧能源车,起火怪车子质量,撞车怪驾驶。但是着是新能源,就得更加细分:

  • 起火原因,普遍观念,重点看用的什么电池。三元锂肯定不如铁锂。但是出事的恰好是标准版,多半是铁锂。我觉得,PACK设计,是否CTB和电芯倒置也很重要。
  • 司机用了智驾,小米的公告说提前2秒退出,都不用猜肯定是这个结果
  • 因为事故当时高速在修路,有各种桩桶水马,那么有没有超速,避险,甚至路政设施不到位的问题?
  • 最后才轮到司机自身问题

截止现在 20250402 00:04,矛头普遍指向米车智驾NOA太烂。各种短视频、自媒体、矩阵号扮演不懂就问,把民意引导扩大到米车质量问题,营销问题,雷军人品问题了。

我想说:啊?智驾难道还有不烂的?

作为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如果我在高速遇到事,比如爆胎,首相想的就是怎么从路政拿到赔偿,而不是怀疑轮胎或者车辆本身有啥猫腻;回到前面,发现一个重大差别:车是借的。民间有说法,车和女人不外借。出事的车上还有其他两位女性,如果有赔偿问题,车主肯定首当其冲。车主不会选择漫长的从路政那里维权,找最快引爆流量的方向——从车企入手。

于是问题的矛盾集中在智驾爆发了。

智驾这个关乎生命安危的议题。我对它的接受设定为:

  1. 可以不用,但是最好有
  2. 如果某一次生效,把车从事故边缘拉回来一次,就算值了。

但显然大众对智驾有更高的看法和期待,幻想能完全保驾护航。

设想一下女性单独出远门长途,夜里开车,加上出事的现场在打围修路,需要变道往对向车道,开着100+的NOA超速,稍有不慎处置不当,这不妥妥大事故。夜里过往车辆少。错过宝贵的救援窗口时间。你最好祈祷智驾在这期间要么工作0次,驾驶员直接接管,要么成功100%,

三条人命就这样消失了。


说说小米

我当年一直给各种Samsung刷机MIUI。当smzdm说MIUI做手机了,果断冲了首发,然而米1手机有个电池虚焊的致命硬伤,变路人;抢红米抢不到,感觉被猴耍,变米黑;突然有一天,雷总说给1999返现,我又转粉了。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汽车类资讯,也感叹米车的成功。雷军的爆款思维很是有一套。

面对车祸带来的口水👊,斗胆对万亿总裁指点一下江山:现阶段智驾是个假风口。

雷军很喜欢讲顺势而为,风口的猪也能起飞,记得一次采访他说之所以造车是因为小米集团里的人才都跑去做车机,做智驾了。然后🇺🇸一制裁duang你手机芯片成问题了。拿干脆下场做车得了。新能源技术卖点,除了三电还能有啥,就是智驾。

我看待智驾的出发点:它永远无法达成L4 L5的目标。更不要说纯视觉方案了!理由很简单,就算你训练AI做得和人一样聪明,最顶尖的人类驾驶员开车也会犯错,AI有何根本机制避免?既然AI无法避免,车企担责就是不可避免的。

顺着这个出发点,那么现阶段最好的智驾供应商,天生有一道护身符。如果它出了事,可以拿“市面上你也找不到更好的智驾”给圆过去。比如鸿蒙M7出事,KOL可以大大方方造谣说是博世方案的锅,虽然舆论也很难看,但是华为方案这个核心并未受到挑战。因为它就是无可争议的No.1

但是老二和老三就难受了。消费者愿意为了最好的东西支付溢价。这场比赛可没有“顺势”。所有擂台上甘拜下风的竞争者,遇到逆风局,都只能被动挨打。这是个赢家通吃的游戏。

今天小米公告,雷军的发言,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想平息,并没有太好的针对措施。技不如人,还能咋办?等热度过去,继续x砸钱干研发呗

这事还有更主动的出路。在前面已经列出关键——路政。

家属和民意选择往车企身上靠贴,你车企不知道往路政靠?毕竟未来的智慧交通,“车路协同”,V2X,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直接大大方方承认,智驾无法单独承担责任,遇到静态物品太迟。就算人开车,也不能很远发现前方路况出什么事了。过去出租车司机靠对讲机通风报信,现代人不也是要靠GPS+地图路况。高德那个山路弯道会车提醒就广获好评。同理,遇到道路施工或者险情,路政是不是应该能主动下发推送,提前切断区域内所有智驾,推送降速行驶指令呢?

所谓“赛博桩桶” 是也。

雷军作为人大代表,北京现金王,完全应该站出来,倡议这件事。跳出“智驾”这个死局,开辟新的路线。有些“势”就不能等别人造,得自己突破。

技术上做这个事情太容易,电子路标,还有雷军倡议的智慧车牌。就拿现有的框架,ETC龙门架就可以下发一定的数据。新车也是强制配备ETC终端的,完全可以跟智驾通信。

这样,以后如果路政没设置电子围栏,至少也分得大锅。

路政不愿意接受,米车之间能不能组一个路况网呢?加上蔚小理搞个实时路况联盟行不行呢。单机蒙猜,不如群体智慧。这事就算没法立刻落地,至少也是个话题讨论点,怎么也能熬过这次危机。

安全开车这事,没必要指望那点可怜的CMOS像素和矩阵乘法来承担一切

早高峰路上的碎碎念

2025-03-24 09:40:00

周一早上,刚刚在人形匆匆里送完孩子到校,回头又开车出门。通勤路上,这段时间一直在琢磨孩子的事,比如这将来升学就业压力。因为被网上出生人数年份图片给弄焦虑了,活在生育高峰的不幸,从就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早高峰堵车是最影响人一天心情的,我习惯见缝插针搓方向盘。突然思维有些碰撞。你说这车道,是不是就很像人生?

如果车流量小,你敞开跑,那就看自己能力有多快。

如果车多呢?能不能到达你的目标,就不是你自己说算了。得考虑peer pressure,和你选择的车道。

城市多车道道路上,有小客车道和大车道之分,理论上左侧车道速度最快。实际呢?最右侧最快!至少在我的城市里是这样。真正的老司机会不惧进出口,去挑战复杂性,往往最右侧车速比最左侧快。大车因为起步刹车比较费劲,会选择右2车道。

你在社会阶层里,感去挑战最底层吗?想起来一句话“农村包围城市”,“得屌丝者得天下”。真是富贵险中求啊。

当然,以上的情况是开放式道路,比如城市环线。如果是封闭式道路,比如高速呢?

恰好我每天通勤就要经过一段连续高速。作为一个一般都是我超别人,别人很少超我的坏习惯司机,我分析了一下我路怒症的根源,那就是频繁变道。

频繁变道是一个投机行为。特别尴尬的是你费老鼻子变过去,发现更堵了,你之前的车道反而跑起来了。这个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1. 回到之前的位车道,但是会掉几个位置,
  2. 你头铁,既然我都换车道了,就干脆再等着,再看看有没有机会

我的经验是,往往这个场景下,第二种选择会一落千丈,更糟糕。因为你初次判断的车道拥堵程度,一般都是从客观出发,最准确的,后面多半是冲动,主观的情绪主导了你的判断

这该死的沉没成本!放不下面子的悲剧就在此。很多人辞职换赛道,也是一样的心态。好马不吃回头草,更多的人是选择继续再换另外一个车道。哈!虽然走回头路会显得很小丑,但是有的时候就是——唉,真香

糟糕的情况,真正得到缓解,是时代的变迁,比如遇到高速出入口汇入汇出了。患得患失,人生大忌!

疯狂超车,往往只是一个错觉。有的时候明明你超了很多车,但实际上你就只比别人早到一两分钟。总体差异不大。城市道路里,你付出的诸多努力,一个红绿灯就给你抹平。或者大直道你拉爆别人,但是遇到龟速车阵你也只能干瞪眼,别人也缓慢追上。人的努力固然重要

一个社会的总进步空间是固定的,有可能局部胜利,多次胜利,但是总体胜率也不能改变你的排位。

都在说阶级固化,我倒反而觉得,只要车子在缓慢走,那么大部分人不会太焦虑;如果车子完全不动,那么大家心态就很崩溃,感觉窗外路边一棵草都比人过得好。所谓的流动性,不是说你一定要超过多少人,而是说如果看到别的车道走的快,有机会能够跳过去。

比堵车更痛苦的,是好死不死,前面刚好有个傻逼,空出很长很长一段距离,隔壁的车一辆接一辆插入,你却无可奈何,隔靴搔痒。就像你看别人都发财了,你却无计可施,急死了。现实世界,人和人对于有限岗位的竞争,所谓长幼功序排资论辈,莫过如此。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来,人多的时候机会也多。你的市场也更大,人少了,这个市场也会减少。

孩子的培养和性格,跟车子一样。在长期竞争里是多维度的。比如谁牵引力大,起步快,谁就能很快的抓住一些短期的利益。但是长途路上是否开着舒服,它需要看底盘的平衡和座椅的舒适。遇到车少的蓝海,这个时候就看你爆发的巅峰技能,谁极速高谁能更快到达终点。

正则获得国际电话前缀

2025-02-25 11:38:00

2013年的时候喷过ITU这个国际电话号码,前缀是变长的问题

今天遇到问题,需要按国际区号初步分析归属地和供应商,stackoverflow和AI给的都很渣,写了个正则:

re.compile(r"""\+
    (1  # north america
    |(?:  # 3 digits
        21|22|23|24|25|26|29|35|37|38|42|
        50|59|67|68|69|80|85|87|88|96|97|99)\d
    |[2-9]\d)  # two digits
""", re.VERBOSE)

+1 开头的是北美,然后依次寻找3位的,再匹配2位的。

+7 本来是苏联的,现在给 哈萨克斯坦 和 俄罗斯 了,就当成两位的判定吧。

面向老外最容易理解的“春节”定义,以及其它

2025-02-12 16:06:00

用英语把 春节 讲明白

最近小红书 #tiktokrefugee 以及所谓的“中美对账”很火,然后又吵到 Chinese new year, 和 lunar new year 怎么叫,案例说闲来无事,我想搞明白究竟春节是怎么定的?

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为正月初一

依赖历法,那么接着查

冬至所在之朔望月为十一月

这又是太阳历又是月亮历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要把“春节”这玩意脱离汉文化的基础背景定义下来,很麻烦。在翻二十四节气的时候,灵机一动,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和公历几乎严丝合缝,公历又和星座能对应的上。那么春节其实可以最大程度的简化定义为:

水瓶座的新月夜。

新月就是看不到一丁点月亮,和满月相对。

AI 能理解 春节 吗

为了验证我这个说法,我问了ChatGPT:

What's the new moon day of 2025 Aquarius zodiac sign?
The new moon in Aquarius for 2025 will occur on January 29, 2025.
What's the new moon day of 2024 Aquarius zodiac sign
The New Moon in Aquarius in 2024 will occur on February 9, 2024

2024年差了一天怎么回事?新月 (new moon) 作为天文现象是发生在一个确定时间的。但是对应到世界各地,当地时区的原因,可能差1天。所以我感觉这个说法是 close enough 了。

国产AI Deepseek 思考的也不错:

What's the new moon day of 2025 Aquarius zodiac sign?
the new moon day for the Aquarius zodiac sign in 2025 is January 29, 2025.
how about 2024
the new moon day for the Aquarius zodiac sign in 2024 is February 9, 2024

我想看下 R1 推理能力,于是问了一嘴:

what's the special holiday of this day?
For January 29, 2025, the new moon day in Aquarius, there are no major globally recognized holidays

看来傻了。我换了下 ChatGPT

any holiday on that day?
Yes! January 29, 2025, falls on Lunar New Year’s Eve, which is the day before the Chinese New Year (Year of the Snake).

R1 对自己上下文可能不太重视。

春节 怎么翻译

这个问题想完,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有人说 CNY 和 LNY 都不好,不如直接叫 Spring Festival 。我觉得,很有道理。毕竟英语对所有外来词都是音译。比如

  • 春卷,英语一般称为 Spring Roll,而不是 Chinese Burrito
  • 馒头,英语一般称为 Mantou或者 Steamed Bun。而不是 Chinese Bread
  • 云吞,英语一般称为 Won Ton。而不是「Chinese Ravioli

但是进一步想,英语为啥就能接受 burrito、ravioli 这样的外来词汇,不如干脆直接叫 Chunjie ?

其实,全世界的主要语言里,只有汉语还在坚持“意译”。别的语言早弃疗了,直接音译或者 transliteration。原因很简单,全世界主要语言里,只有“中文”是非 alphabet 体系。其它的文字都是表音的。只要发音一样,就是同一件事物,按不同的字母表书写而已。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全世界的拼音语言,不出意外,都会趋势都会被英语统一,成为 Lingua franca。这也是我前一篇blog说为啥要学习英语

除了一个例外——中文。主要语言里,只有中文还在孜孜不倦的把一切外来和新鲜事物,用古老的文字重新描述 “reinterpret” 一番。久远一点的,国外叫 twitter,国内非得叫 sina microblog, sohu microblog, tencent microblog,近一点的,全世界都叫 AI,LLM这样的缩写,就国内坚持叫 “人工智能”,“大模型”。 大模型还省略“语言”两个字

homeless 和房产税

又想起这段时间 “中美对账”引发的第二个问题。老美很多 homeless,所以有讨论国内为啥没流浪汉。很多人说是因为城管,户籍制度。因为社会主义有一个操作叫“遣返原籍”,无论你去哪个城市流浪,总能根据身份证地址把你搞回老家。

既然有老“家”,其实按字面意思,不能算 home-less 了。只能说当地无房而已。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房产税和户籍制度是矛盾的。老美因为没有 property 所以变 homeless 所以没有 bill address 所以无法申请社保和银行卡,无法参与社会生产从而只能乞讨。如果国内也开始搞 property tax,那么首先的技术问题就是在哪个环节征收?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交易环节。那么大不了不卖了,就出租,子子孙孙传一辈子。退一步说,你欠房产税,行政部门会把你房子拍卖吗?如果你觉得会,那么问题来了,和欧美最大的不同,请问你没房之后,户籍地址写哪里?

有人说,上集体户啊。集体户其实从设计上来说,必须得有“单位”挂靠的。就算最近几年搞出来所谓“人才落户”,这也建立在你在当地有一定就业能力,有潜在的“雇主”背书的。你都交不起房产税了,哪个人才中心敢接收你的户口啊?接收户口,意味着以后所有关于这个“人”的麻烦都归属地管理。

按照这个推演,房产税只有三个结果:

  1. 不实施;或者实施了不怎么收(参考重庆上海)
  2. 实施+欠费没收,动摇户籍制度
  3. 只针对多套房产实施,那么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技术性离婚。

中美最卷

和朋友聊中美话题,说现在贸易战产业转移,印度和东南亚有没有可能崛起。我说了几个反驳的理由:

  1. 东南亚是产业“回流”,不是转移。别人70年代红红火火的,是广东抢走了饭碗。现在是吐出去
  2. 东南亚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我觉得 "developed" 在英语里,压根不是“发达”的意思,而是 过去时,表示 发展到头了,没进步空间了,天花板了。去过几次东南亚旅游发现当地20年、30年前怎么样,现在还是那样。
  3. 一个国家能否崛起,从草根视角,就是看喜欢打拼的人,有没有出头之日?有的话,这个国家就会超过中美,如果没有,中美就会收割。。。印度和东南亚里,有这样的制度和文化的吗?在国内,这样的制度和文化其实不是好事,而是一种压迫。
  4. 全世界只有华人和老美最卷。前几天听到一个老美vlogger说了个事让我震惊,她说老美觉得休假是“可耻”的。之前也有耳闻,老美吃午饭特别怕耽误老板时间,也不敢午休。Hacker News上一些欧洲人也经常评论说老美的 work culture 是非常 toxic 的,太拼了。

全世界只有老中和老美最拼,这个说法,是我从一个拿了中国绿卡的美国演员 曹操 那里听到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e4y1o7wg/

他的理论是,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挣钱能凑合过日子就行了。work to live。那种不要命挣钱,live to work的文化只有儒家有。美国出发点不一样,全世界那种少数天生喜欢拼命挣钱的人,都受不了当地懒散和松弛,润美去干大事挣大钱了。

言之有理啊。以前欧洲那种日子过不下去敢去一个陌生的未知的新大陆打拼的,都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一代传一代搞出来这么一个打拼的文化。


今日份的胡思乱想就到这了。

纸吸管“环保”的说法是一个4年级小学生发明的

2025-02-09 10:51:00

之前看到elon吹捧川普取消纸吸管是最伟大总统,一大早看到pg转的

As a curious fourth grader who had just started an environmental project to discourage restaurants from providing straws by default, Cress decided to look online to find out how many straws are used each 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 being able to find any statistics, he called straw manufacturers directly and estimated the 500 million figure based on numbers they provided him.

In February of 2011, Milo Cress (then nine years old) founded the Be Straw Free Campaign project to work together with members of the straw industry, restaurants and other businesses, schools, environmental groups, and concerned citizens to reduce the use and waste of disposable plastic straws.

这个是npr报道的,还是比较权威的。很多饮料是塑料杯子,然后吸管给你搞成纸质;或者纸质吸管外面用塑料包一层。只能说欧美搞这些也挺草台班子的。想起之前那个how dare you小学生,感觉是这个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