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4:12:00
秋夜凄凉,月光暗淡。如墨般漆黑的夜空中却闪着几点星光。我抬起头,凝视着天上闪光的星,想起我妈曾经在星空下和我说过的:每个勤劳善良的人,在死后都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保佑着地上的人。幼小的我便在想,里面的哪一个会是奶奶呢?
今天乡下的月很圆,后山的土地和院里的人沐浴着同样的月亮,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只有月亮还和几年前的一样,看着它,思绪就跨过了时间,回到了过去橱柜子上的罐子里。
那时我还只有几岁大,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乡下。当时我的话都说不太利索,天天只知道向外跑,对许多新奇东西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总是喜欢跟着大声嘎嘎叫的肥鸭绕着院子转。在屋里的各东种小东西都喜欢看一看,摸一摸,有时甚至还会用嘴尝一尝。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毒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刺眼的阳光令人望而生畏,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客厅里乱窜,一转头,又跑进了厨房看到了正在忙活着的奶奶,极度无聊的我看见旁边的柜子上有一个罐子,里面似乎装着些什么。我努力地伸手想去拿,可就是差那么一点。奶奶好似背后也长了一双眼睛,看见了我踮着脚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罐子。她水龙头都没关,放下了手上的东西,就毫不犹豫地冲了过来,赶忙用双手小心翼翼地给我抱到旁边。然后才注意到我是想要罐子,于是便帮我拿了下来,拿着小勺子喂了我一点。这时我才看见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是许多的白色小颗粒,入口时这种甜蜜的味道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大脑。后来奶奶每天都会给我吃一点,每次我都笑的非常开心,奶奶明明没吃,却也和我一样。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来到城里读书,也是在厨房里,我看见了一个差不多的罐子,里面也装满了白色小颗粒。我欣喜地拿了一点尝了尝,却是一股酸苦味,后来我才知道什么是糖,什么是盐。可是这时我已经无法向她撒娇要糖吃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有记忆中藏在罐子里的爱,温暖依旧。如今看着月光,再回想这些事,脸上纯粹的笑容,眼角晶莹的泪花,都变成对亲人、对亲人的爱的怀念了。
原文作者: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星星中学初三年级14岁学生龙睿熙
从这 看到,douyin上 有人说 然后有图片。用qwen识别了一下
前两页图片

最后一页图片见这里
网上流传的是老师改编版。说实话老师把最后一段改得很成功,原作者不够最后一击的“豹尾”那么有情绪冲击力。
2025-11-16 12:41:00
刚睡到11点半起床,看到个推
Driven by Compression Progress: A Simple Principle Explains Essential Aspects of Subjective Beauty, Novelty, Surprise, Interestingness, Attention, Curiosity, Creativity, Art, Science, Music, Jokes
压缩过程驱动:简单道理解释 美、新颖、意外,趣味、关注、好奇、创意,艺术、科学、音乐和笑话 的基本面
https://arxiv.org/abs/0812.4360
这个副标题听上去就很带劲儿,这么大文科味儿的东西怎么就能被「压缩」给解释了,那么多主观的东西,就这?正如 Musk 说的:
Schmidhuber invented everything 尤根早就发明了当前AI的everything!
Juergen Schmidhuber 是 LSTM 的发明人。LSTM 是一种AI技术能长时间理解上下文,能处理复杂时间序列,解决了早期 RNN “记忆很快消失”的根本问题,这才让“听懂一句完整的话”成为可能。而且他做出这个研究是在 1997 年!
于是赶紧拜读一下这篇大作。它这个说法,大框架来说有4个要点:
Juergen说上面这个框架可以概括所有「好奇」和「创意」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副产品:
Beauty, in this framework, is recognizable compression progress. A painting, a symphony, a theorem, a punchline all trigger a sudden “Aha!” of re-encoding the data more efficiently than before.
The observer literally rewrites its internal model of the world in a simpler, more elegant form. The emotional spike we feel is the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at rewriting.
读完之后,我感觉。。。挺民科的,但是又似乎没啥大毛病。或许情绪和主观,就是人脑内在的一个激励机制?Juergen能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都归纳到「压缩」上面也是挺能干的。
要知道,那可是他90年代就想明白的事。
2025-11-15 10:17:00
觉得最近Tim和军儿都着了道了,两个同样都是内容创作者,关注度较高,最近都被“舆论”冲击。为他们可惜。
一开始我不太明白,为啥会有那么极端的傻逼莫名其妙的把原视频曲解成那样?影视飓风这个澄清印证了,这些hater其实本来就拒绝看原视频,它们出于本能的讨厌会加倍传播“掐头去尾”的误解。
上学的时候,注意力涣散和理解偏差的人被认为是“差生”,对个体的人为的分类和教正,在强调“公平”的成年人社会是反过来的。老师给「听众」贴标签的权利是学校赋予的,脱离校园进入社会,是听众给「老师」打分。
平台和舆论很傻逼怎么办?没办法。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
网上有句笑谈,傻逼是优质国家资产。启蒙傻逼犯罪。所以,国家需要保护傻逼。作为个体,最优解是想办法盘活这个资产并最大化的从资产身上得到收益;对于Tim和军儿,他们需要处理这部分负资产。
舆论风险不是公平的,谁不掌握言论的「防卫权」,谁就是被审判的人。突然想起来,Elon Musk这招才是绝杀。democrats 当年那个呼风唤雨,直接把 TWTR 买了。甚至都不用删号,直接后台凝视,这些矩阵号都不敢乱来了。
矩阵号,切片传播是不是要故意恶心人呢?在赞美和诋毁之间,它们选择了起号。在输和赢之间它们选择了流量最大的打法。捕风捉影是基操。
军儿本来手上是有“米聊”之类的社交牌的,他自己放弃了。金山、小米都是千亿市值的企业,每年出一点养老的钱维护个app有那么难?
回忆起来,我也一度非常想创业做社交,大部分人都反对,理由担忧监管压力,运营风险。
是的,他们说得没错。现在也看明白了,你不承风险,风险就跑到别的平台上蛐蛐你。
另一方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 podcast 话题尺度比较大。因为没法截图断章取义。只能一段一段听完。
2025-11-12 17:36:00
网上很多套Cloudflare教程,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前置作为反向代理,CF的IP如果不挑选,则喜提“减速乐”
我这边的情况是该死的 Google 把我IP送中了,打死不提供 gemini 服务,为了解决锁区问题,本来以为简单用一下 Cloudflare Warp 就行,没想到是个大坑。花了好几天研究。
核心问题是, warp-cli connect 之后就失联了,ssh 都连不上。
warp-cli 网上很多教程都过时了。它命令行改版了。最简单的 warp-cli mode 其实官方教程都不全,它的 warp 和 warp+ ,改成 tunnel_only 还是不行。寄希望于 proxy 模式,官方博客说 "use the proxy (HTTPS or SOCKS5)",我实际测试,这个默认端口 40000 都是拼凑搜出来的。 然而我打死也没测试成功如何用 HTTP_PROXY 。AI 说只有 win/mac 的桌面版本支持?wtf。
没有希望,看下别人怎么解决的,大神给出的解是 一键脚本。
Cloudflare WARP 多功能一键脚本,支持纯IPV4/纯IPV6/双栈V4V6的VPS共9种情况随意切换安装,screen一键手动/自动刷新支持Netflix奈飞的IP(自动识别WGCF与SOCKS5环境,自定义刷新奈飞IP的时间段间隔,自定义奈飞区域国家,自定义仅刷区域国家),支持升级WARP+及Teams账户。
搜到最早的出处应该是 p3terx 的。但是这种一键脚本我都不太敢用,万一写个什么后门之类的你怎么知道。
大概读了下,会执行下面的脚本:
curl -fsSL git.io/wgcf.shcurl -fsSL git.io/wireguard-go.shgit.io 是个第三方短链服务,可能会看人下菜碟?怕怕
看了半天发现回到原点,核心原理还是proxy然后socks5。或者把 wireguard 配置提取出来自己配路由
有没有什么不用第三方复杂配置,用官方的 warp-cli 但是保留几个tcp端口可用呢?
于是同 ChatGPT、gemini 两位老师向 Linux 网络栈 展开了斗智斗勇。真是苦啊。需要在 warp 生效的时候测试不同的方法,就在那个贼难用的 noVNC html5 based VNC client 里一行一行代码试出来的
得到了以下宝贵教训:
ip route 路由也不是全部,其实还有 policy based routing 叫 ip rule
其中 warp-cli 会创建一个叫 cloudflare-warp 的 nft,还有一个叫 CloudflareWARP 的 dev。然后在 ip rule 里会添加一条
32765: not from all fwmark 0x100cf lookup 65743
这里学到几个冷知识:
/etc/iproute2/rt_tables 定义一套alias耍聪明把INPUT流量标记一个 0x100cf 是不行的。以为是配置问题用 tcpdump 发现甚至只有 SYN 包。后来才知道去折腾 nf-tables。
echo "200 inbound" | sudo tee -a /etc/iproute2/rt_tables 或者这一步不做也行,后面所有的 inbound 都替换成 200 就行sudo ip route add default dev eth0 scope link table inbound 这个是因为我VPS是on-link的。如果是实体 dev 自己换下warp-cli connect 这玩意会在所有自定义 ip rule add 前面加一条策略所以记得先连,再加自己的策略 sudo ip rule add from all sport 6666 lookup inbound pref 500 这里的 500必须比默认的 32765 低。所以要先连上 warpsudo nft insert rule inet cloudflare-warp input tcp dport 6666 accept 入站 接受sudo nft insert rule inet cloudflare-warp output tcp sport 6666 accept 出站 接受因为步骤3 执行之后你ssh就掉了,记得做成一个 .sh 脚本。。。
然后每次断开连接 warp-cli disconnet 之后,记得删除第4步里创建的
sudo ip rule del pref 500
否则的话,该死的 warp-cli connect 会创建一个 pref 499 在你前面卡位!
curl -sk https://www.cloudflare.com/cdn-cgi/trace
折腾结束。这应该是全网第一个不动官方 warp-cli 能开端口的方法。
2025-11-07 09:49:00
前段时间记录了下 Hinton 一句话总结了教育的本质,有朋友看后说,你这个太幼稚
教育怎么会仅仅是传输,是灌输呢?他说,教育的内涵是建立一套世界观,是一个彼岸。在这个世界里,包含你在成年生活中可能用到的一切知识,有深度,也有广度。你需要去感知、去理解、去体会。
人又不是机器,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教育绝不是被动接受数据就完事。教育提供的是一种能力,让后人能够不断超越前人。
面对这浓浓鸡汤味的一番道理,我觉得道理也没错。于是我突发奇想问:“教育,是不是就好比给孩子装一套操作系统?”
朋友懵逼了一会儿。我又接着问:“如果用 10B/s,比软盘还慢的外设来装系统,你不会觉得痛苦吗?”
朋友半天只回了一个:“……”
虽然这个比喻是灵机一动,但人生确实需要安装太多驱动。经典的“学好数理化”就是理工科的内核。而当你真正脱离父母、走出学校时,你还会发现人际交往的 IO 才是最麻烦的驱动。
我还特意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类似的陈词滥调:
抛开教育是什么不谈,只说教育的缺点,我看是时效性问题。浪费很多时间学习过时的东西。前段时间我SO在考一个证,习题反复出现的一个考察知识点,数字信息有哪些存储媒介?答案:硬盘软盘,还行;光盘,可以接受;集成电路卡,这……是什么鬼?
我想起来中学还学过Flash。虽然我一直认为Flash技术很先进,但这个技术栈还是避免不了没落。大学有朋友还深入研究过 ASP.NET Atlas技术,后来却被 AJAX 无情地抛弃。很多东西,往往两三年就过时了。
无论你把教育当作安装操作体系,还是世界观和认知,或是什么人文 科学,教育的瓶颈已经凸显了——你都只有 10B/s 的带宽来进行同步。而且在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K12 高等教育里,还存在大量浪费的无用甚至负用教育。
按我说,教育就应该这么办:
教育说完了,说说学习。
这几天恰好跟娃的成绩着急,前面讲的,后面就忘了。本来白天上班就够焦虑了,晚上给人整崩溃。
恰好刷到别人转的 一则 RT
你总是觉得累,并不是因为你工作太多,而是因为你有太多“没闭环的事”。
那些你还没回的讯息、还没说出口的道歉、你一直在逃避的决定、你一再拖延的谈话。这些事整天在你脑海的后台运行,不断消耗你的能量。
关闭这些循环,完成它们。你会发现自己的精力在慢慢恢复。心理负担,比任何体力劳动都更让人筋疲力尽。
这突然启发了我——这不就是成绩差的原因吗?前面的问题还没搞懂,老师就讲到后面了。知识点千疮百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套路题的套路背下来了,结果计算出错或条件带入错误。唉……
你说补习吧,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到处都是问题,没有一个闭环。想象“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人对知识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都有追求,他们甚至喜欢手绘一整套知识地图。
怎么解决呢?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ADHD 和拖延症有些相似,核心在于多巴胺的分配机制。多巴胺,简单说,就是驱动力,也可以理解为精气神的“气”。
当人意外完成某件事并获得好处时,多巴胺会让行为与结果之间产生联系(建立神经通路),并奖励人不断重复这个行为。只是这种奖励感不等同于直接的快乐。在长期多巴胺作用下,相关神经通路会不断被强化。如果强化过度,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产生渴望和欲望。
优秀的学习者会追求更高的水平,所谓“优秀是卓越的大敌”。
这个机制有一个致命缺陷:它是一个点。它控制经过这个点通路的 YES / NO
小学之后,知识就变成了“面”或者“体”。学习中大量的中间环节,是一个毫无奖励的枯燥序列,一堆前置知识就能把人烦死。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无法在上下文中长时间保持,最终结果肯定会 fail。
文史类的还可以胡诌几句,数理类的就直接完蛋。这和拖延症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太宏大的目标,往往难以执行,迈出第一步尤其困难。
当然,成年人面对的工作任务、老板布置的指令、甲方提出的需求,比学校里人工设计的题目扯蛋一万倍。考试至少有明确答案,而在现实世界里,你提出的问题方向可能都是错的。
学习的方法论:在你多巴胺失效之前,探索一条每一步都有正向激励最短路径完成图遍历。
方法论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学习流程设计里了。很多码农都喜欢折腾一套todo,为了帮助拖延症同病房的学习困难症患者,那么接下来让我从一个简单的 TodoMVC 原型开始……算了拉倒吧 🤣
2025-11-06 17:53:00
偶然刷到这么一个人的童年:
奇妙的经历,估计好多人感觉都有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