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iff | 客旅日记修改

80后,出生于长沙。基督徒,设计师,流利说早起员工。22年移居美国。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iff | 客旅日记的 RSS 预览

做木工又贵又累还费时间,为什么我坚持做?

2025-04-14 09:08:10

到美国后,我开始做一些木工,主要是一些小家具,如桌子、书架、围栏等等。有一次,妻子问我这些木工材料的成本是多少。我告诉她一个数字,她感到非常惊讶。因为用同样的钱,完全可以在家具市场买到看起来品质更高的现成家具。那为什么我还要自己做呢? 自己做,不仅要承担原材料的成本,还要投入大量的体力,要反复奔波建材市场。之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去设计、裁剪木头、拼接、打磨,完善各种细节。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高于直接购买。那么,这样的投入,真的值得吗? 对此,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选择做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消费者。 在今天的时代,做一个消费者实在太容易了。想买什么东西,只需下一单,很快就能送到家。虽然这没什么不好,但我觉得还不够。我更享受做一个创造者——去思考、去规划、去动手,一点点地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一步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建立这样的意识,去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消费者。不要小看生活中那些点滴的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用创造的方式思考问题,那么将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他也会自然地带着这种思维去面对挑战。 第二,是“越做越敢”的过程。 我记得在上海买的第一套房子时,前任房主把电视机从墙上拆下来,留下了破损的墙纸和一个大洞。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找个装修师傅来修复,而不是自己动手。为什么?因为我从未做过类似的事。 但来到美国之后,由于这里的人工费用很高,我开始不得不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自己疏通过管道、安装过排气扇、粉刷过车库、修补墙面、安装净水器……越做,胆子越大,经验也越来越多。 当我回头看在上海时那个小小的电视墙洞,才发现当初的自己其实有些可笑。为什么那样简单的事情都不敢尝试?当然,这也无需自责,因为动手的信心,确实是靠不断尝试慢慢累积出来的。 第三,是享受过程与成果所带来的满足感。 当我按照自己的图纸和规划,把一个东西从无到有地建造出来时,我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我享受与木头接触的感觉,享受使用工具的过程。尤其是在打磨的阶段,用砂纸一点点将木头磨平,就像在雕刻,既专注又放松。 当这个作品最终摆在家中,被家人实际使用时,甚至哪怕被女儿不小心破坏,我仍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与成就感。 所以如果真要算一笔账,我认为自己动手做木工所获得的收获——无论是心灵上的、经验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都远远高于单纯用金钱购买所能得到的回报。 这,就是我愿意亲自动手去做的原因。

设计师不要做消极的妥协

2025-04-11 22:49:45

在设计行业,妥协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有两种妥协:积极的妥协和消极的妥协。 所谓积极的妥协,是在经过充分的沟通、切磋,甚至是对抗之后,最终你从心底发现,对方的思路、创意、方案比你的要更好。这时候,你勇敢地、坦诚地说:“嘿,你的更好,我服气。”这就是积极的妥协。积极的妥协往往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当你妥协的对象是你的下属、是非设计专业的人士,甚至是用户的时候。 所谓消极的妥协,是当你使尽浑身解数去推销一个设计创意方案,但最终却不被接受,甚至对方以某种设计专业以外的气势来压倒你。比如说:他是甲方、是你的上级、是客户,等等。这个时候你就被迫接受这个方案,这就是消极的妥协。消极的妥协往往很容易。很多时候,你的内心独白是:“好吧,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谁叫你是甲方、是老板、是领导呢?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当设计师抱着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态,做了一个消极的妥协之后,便会想:做得好和不好都是你的主意、你的决定,我只是负责执行。这样对我来说会更轻松,反正都是拿一份报酬,为什么我要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但其实,消极的妥协背后,对于职业来说有两个重大的伤害。 第一,设计的锅最终还是由你来背。当你收到一个设计反馈的时候,不管是任何人的反馈,它可能是个好的反馈,也有可能是个坏的反馈。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反馈在整个设计的体系里面都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即使它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反馈或者想法,当你消极性地接受一个反馈的时候,如果你不再一次主动地去消化这个反馈,而只是消极性地接受并执行,那必然会最终引起整个设计的逻辑不能够自洽,甚至最终会导致整个设计漏洞百出,以至于最后它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设计。 但如果情况真的走到如此糟糕的地步,那谁应该对这个惨淡的设计结果负责任呢?即使你心里想说:“当初不是你做了决定吗?我只是执行。”但往往这个时候,不管是你的客户,还是你的老板、你的领导,他们都可以理直气壮、天经地义地说:“你才是设计师,你才是我付了钱的那一位。”的确,他们说得没错。你才是设计师,你才应该为这个设计的结果负责任。 第二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不断的消极妥协正在损耗你宝贵的设计激情。每个设计师如果还在坚持做设计,特别是在刚刚从事这个行业的最初几年,我想,每个设计师都是怀抱着设计的激情和对设计的追求。这样的激情和追求,其实就是对设计的爱,这是极为宝贵、极度需要去守护的一点。 当你时常做出消极性的设计妥协,为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勉强维持现在的职业的时候,其实你是在用设计师最为宝贵的设计激情去换取其他东西。用另一句更为现实的话来说:你正在杀死住在你身体里的那位伟大的设计师。 所以,作为设计师,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动机、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立场,甚至是底线。一个没有任何追求、立场、底线的设计师,是不值得与之合作的。 因此,《圣经·箴言》四章二十三节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 我想起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全职设计工作。当时应聘的是长沙一家初创互联网公司的设计职位。因为公司小,所以我直接合作的对象就是老板。 最后老板问我:“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要求?”我当时说:“我之后与你的合作中,你可以提任何的反馈或者要求,但请一定要具体说明其中的原因或者理由。我不能接受过于主观的反馈,比如‘我感觉不好’、‘我觉得很奇怪’这样的表达。” 老板略感惊讶,但也表示赞许。或许他看到或感受到一个有设计追求、有设计态度的设计师的样子——即使他只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设计新手。

基督信仰与股票投资

2025-04-10 21:35:49

昨晚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到以前一位在杭州的弟兄,他现在暂时离开了信仰。今天早上再次联系他,与他有一些简单的交流。 因为有一年多没有联系,所以就聊得比较宽泛,信仰、生活、工作都有一些涉及。刚好得知他在做股票,忽然就有一个想法,和他聊到股票与基督信仰的关系。 世界上有很多的股票选择,也有很多的宗教信仰,但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一个人来说,你可以选择不买任何的股票,但信仰就不太一样。即使你不选择信仰任何宗教,比如基督教,即使你不做这个选择,但无形之中,你也是在信仰某一种类型的宗教。因此,有人说,人其实不是要选择有没有信仰,而是要选择信仰什么。你不选择任何的信仰,其实也是一种信仰。 那一个人为什么要主动选择一种信仰,或者说为什么要选择去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好其内在的价值,并且是看好其长远的价值。 我与这位朋友坦诚地分享,对于基督信仰,虽然我已经“持有”了将近二十年,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依然在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与信仰隔离的状态,是一个不幸的状态。但是因为我看好信仰的长期价值,所以我还一直在“持有”。当然这是从人的视角,其实我能依然在信仰里面,完全是上帝的怜悯与保守。 这个就与我所崇尚的价值投资很像。如果你真的认定一家公司、一个股票的长期价值,那你就应该长期“持有”,不要去做频繁的买入卖出交易动作。对于信仰也是一样,我的信仰曲线是起起伏伏的,如果真的认定了,也就长期“持有”。 在这个“持有”的过程中也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如同在做股票投资一样,其实是需要不断地去学习,通过学习去了解其内在的价值到底如何。基督信仰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去操练,去操练与上帝的关系、与人的关系,还有与自己的关系。 如果硬要将基督信仰与股票放在一起对比,我觉得买入基督信仰的策略其实是非常大胆的。它要求我们 all in。就像马太福音十三章所说,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我很喜欢这样的投资策略。看清楚了,就下定决心全部投入,坚定地“持有”。

生病的感受

2025-04-09 21:18:32

在我的经历里,有两次生病的经历。第一次是在2017年,当时发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冷,导致我的尾椎不太舒服。那一次我整整在床上躺了三个礼拜,不能起床,不能走路,只能躺着。第二次比较严重的就是这一次,应该是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性结膜炎,差不多也持续了将近两个礼拜。我的结膜炎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时不时会反复发作。 像这样长时间的生病,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因为长时间缺席,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安排和整体的工作计划,而且一时又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人手,很多时候会因此感到压力很大,或者说是有一种内疚感。面对家庭也是一样,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或者说能做的很少,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负担,也会有这种不好的内疚情绪。 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处在病痛之中,会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关心。所谓的关心,是那种很真切的问候、察看病情、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多时候,即使家人已经做得很好了,病人的内心仍然会觉得不满足,总觉得还有所缺失,也因此生出很多自怜和埋怨。 过去的一两天,我的过敏性结膜炎反反复复,还伴随着鼻塞、咳嗽,有时候甚至还有一点哮喘。我的心情也起起伏伏,有时因为想到一两句圣经中的话语而得到安慰,心里存着盼望;有时候情绪又非常低落,生出很多抱怨和不满;有的时候又对未来感到无限的担忧。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波动着。 昨天晚上,这个生病的状态达到了一个高潮。眼睛因过敏而引起视线模糊、刺痛,加上咳嗽、喉咙痛和发烧,一切交织在一起。我只能早早地裹在被子里躺着休息,但其实根本睡不着。于是我听语音圣经,听启示录,一边听,一边有了一些反思。 在启示录第三章中,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里说:“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 这和我过去一段时间的状态、心态,以及现在的病症,是多么相似啊。

闲聊安全边际

2025-04-08 08:36:20

我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也是一个安全意识很强的人。所以,当我读到《价值投资》中关于“安全边际”这一概念时,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它,也很认同,并愿意在实践中去执行。 最近,在特朗普提出“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下,全球股市出现了剧烈下跌。我自己的美股账户浮盈,也从之前的 80% 跌落到大约 45%-47%,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但即便如此,我的内心依然相对平静,因为至少还有 40% 多的浮盈空间作为缓冲。 让我能够在当前股市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内心相对平稳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所谓的“安全边际”。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我之前买入的股票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即便经历了这样剧烈的市场动荡,整体的收益表现仍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确定一个“安全边际”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这只股票当前的价格是否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第二个,是这只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我来说是五年或者十年),其价值是否具备足够的上升空间。 这两点,其实都非常难以判断。股票的实际价值本身就很难准确评估,而它是否具备足够的上升空间,同样也难以预测。正因为如此,股票投资这件事,本质上就需要非常的谨慎、小心与保守。 当然,今天我并不是想要谈论股票,而是想聊聊“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很多道理,听起来好像非常学术,其实在生活中却是非常朴素、实用的。 比如说:开车时要和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再比如,长途驾车时,不要等到油箱快空了才去加油,而是始终让油箱维持一定的油量。对我来说,我通常不会等到油量低于剩余 100 英里(约合 160 公里)的续航时才去加油。 甚至我还可以分享两个和“安全边际”有点类似概念的生活例子。 在下雨天开车时,我从来不会把雨刷开到最高速那一档。我总是习惯把那一档留给万一出现更大暴雨的时候。 同样地,从小使用电风扇时,我也从不使用最高档位。我总是把最高档留给那个可能会出现的最炎热的天气。 尽管现实中,那样极端的暴雨或酷热的天气,我似乎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

流行音乐与赞美诗

2025-04-07 09:32:05

当我把流行音乐——当然这里特别是指中国的流行音乐——与赞美诗放在一起做对比时,产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感受与发现。 我第一次听到赞美诗是在 2006 年。到了 2008 或 2009 年左右,我的生活就开始慢慢远离流行音乐。这种远离并不是出于刻意,而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我想等会儿我会谈到其中的原因。 在那之前,我一直非常喜欢听中国的流行音乐。以我有限的理解,可能很多人会认同这样一个观察:大多数的流行歌曲都是围绕爱情的主题展开的,而绝大部分又是在讲述失败的爱情——关于失恋、伤痛与回忆。 我似乎很少听到赞美幸福爱情的流行歌曲。因此,大多数流行音乐的基调是一种伤感、一种对过去的悔恨与怀旧,对逝去感情的遗憾。 我觉得这很有趣。似乎人们天生就容易沉迷在这种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乐于回忆、念旧,并在悲伤中找到某种“情绪上的享受”。特别是当你正处在恋爱失败或失意的状态下时,这样的音乐仿佛更加贴近内心,甚至让人不愿意走出来。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2005 年,我经历了第一次恋爱的失败,那段时间我深深地沉浸在伤痛当中。很多流行歌曲让我感到强烈共鸣,比如周传雄的《黄昏》。那种悲伤与音乐交织的状态,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把我拖拽在那段伤痛之中,甚至让我愿意沉溺其中,不想离开。 但当我开始接触到赞美诗之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或许从音乐类型来看,赞美诗和流行音乐本不该放在一起比较,但从情绪的引导与心灵的回应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却非常明显。 当我听、或者唱赞美诗时,我的目光不会停留在个人的伤痛之上。即使我是带着伤痛来聆听,它也会很快地把我的注意力引导到神的身上。 赞美诗带给我的是盼望,是信心,是对未来的期待。它让我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力量。这种经历与听流行音乐时所得到的感受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赞美诗带给我的并不只是心理层面的安慰,而是真实的心灵改变。许多赞美诗是直接取自圣经经文,或有清晰的经文依据。而圣经是神的话语,神的话语是带着能力的,能带来医治、安慰和更新。 与流行音乐相比,赞美诗带我走向的是光明、平安与喜乐,而不是将我困在伤痛、悲伤和对往昔的留恋中。 当然,我偶尔还是会去听一听过去的流行音乐,听一听老歌,特别是一些粤语的流行歌曲。即使它会带给我伤感,但那毕竟是伴随着我的成长,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想我也是不愿意忘记这一部分的。 怎么说呢?我想到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喻:流行音乐对我而言,就像是“不健康食品”。我明知道那不是好东西,吃的不过是那些调料的味道,但偶尔还是忍不住想吃上一两口,仅仅是为了回味那个熟悉的味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