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23:05:30
打开手机,短视频软件在推送今天的热点,社交软件的红点提醒你有新消息,游戏的活动通知吸引你再玩一局。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被无限分割的时代。
每个人每天的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就像手机电池一样,用一点就少一点。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消耗在娱乐和消遣上,留给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注意力自然就减少了。更糟糕的是,频繁的注意力切换会让大脑疲惫,即使想要专注时也难以进入状态。
有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不完全是意志力的问题,一些客观因素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专注能力:
这些客观因素虽然存在,但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是我们主动选择了分心。
人性是有弱点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轻松愉悦的事物。刷短视频、追热点、看资讯,这些活动不需要深度思考,还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经不住诱惑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主动创造一个减少诱惑的环境。
与其依靠意志力对抗诱惑,不如从源头上减少诱惑的出现。
断舍离策略
iPhone 专属技巧(安卓应该也能实现)
正因为大脑天生喜欢轻松愉悦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去做不用脑的事。但我们可以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避免被动接受算法推送。比如:
资讯与新闻
稍后阅读
个人关注
成长的速度,取决于专注的时间。
当我们能够持续专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仅能够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还能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深度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远比刷短视频等获得的即时快感更持久、更有价值。
每一次选择专注而非分心,都是对未来的自己的投资。这些投资会像复利一样累积,最终带来质的飞跃。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够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2025-08-12 22:29:17
过去几年,AI 编程工具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演变:从 GitHub Copilot 到 ChatGPT,再到 Cursor,最后到现在的 Claude Code。每一次迭代都在解决前一代工具的痛点。
Copilot 时代:开启了 AI 自动补全的先河,让编程不再是纯粹的体力活。但它只能做简单的代码续写,像是给你配了一个只会接话茬的助手。
ChatGPT 时代:终于可以理解复杂需求了,但每次都要手动复制粘贴代码,来回切换窗口。就像请了个高手给你写代码,但他只能隔着玻璃窗给你递纸条。
Cursor 时代:解决了复制粘贴的问题,直接在编辑器里对话和修改。但它把你锁在了 VSCode 生态里,用 JETBRAINS IDEs 的开发者只能干瞪眼。
Claude Code 时代:这是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它理解的不仅是代码片段,而是整个项目的上下文。更重要的是,它能与任何编辑器协同工作,无论你是 IDEA 的死忠粉还是 Vim 的极客。
传统的提示词工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你得不断猜测 AI 需要什么信息。而上下文工程则完全不同——它让 AI 一开始就拥有项目的全貌。(ps:Claude 4 Opus 上下文容量 200K tokens)
想象一下,传统提示词就像给新员工一句话的任务说明,然后期待他完成整个项目。而上下文工程则是给他完整的项目文档、代码规范、历史决策记录,让他从第一天就像老员工一样工作。
Claude Code 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它能自动理解项目结构、读取配置文件、分析代码风格,甚至能理解你的 git 历史。这不是简单的”智能补全”,而是真正的”智能协作”。
Cursor 确实很强,但它把你绑定在 VSCode 上。而 Claude Code 可以与任何编辑器配合使用。我经常在 IDEA 里写 Java,在 VSCode 里写前端,Claude Code 都能无缝衔接。它不是要取代你的编辑器,而是成为你的编程伙伴。
Augment Code 在速度上略胜一筹,但 Augment Code 只是作为集成环境的一个插件,不像 Claude Code,有自己的终端,使用场景更多,Claude Code 还可以在 GitHub 上直接使用。
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美区 Apple 账号购买。先用礼品卡充值 Apple 账号余额,然后订阅。这样既安全又方便,还能避免信用卡直接扣费的风险。
我买的是 Max 版本,124.99 美元(24.99 的 Apple 手续费),约 900 元/月,使用至今基本没有触发过限额。相比之下,API 按 token 计费让人提心吊胆,总担心一不小心耗费太多 money。Max 版本让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只心疼一次,然后就是纯享受了。
建议使用固定 IP,保持稳定的使用环境。我使用固定 IP,一直正常使用,没有遇到任何风控问题。
使用 /logout
命令可以查看详细的 token 使用统计,了解自己的使用频率和习惯,判断是否物超所值。
不要只丢给它一个模糊的需求。我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这样生成的代码不仅能跑,还符合业务逻辑,甚至包含了边界处理和异常情况。
最好一次性把所有需求、约束、边界条件都说清楚。Claude Code 在拥有完整上下文时表现最佳。分段式的需求会导致它不断修改之前的代码,效率反而更低。
单元测试、接口文档、数据 Mock、代码重构——这些重要但枯燥的工作,都可以交给 Claude Code。它不会抱怨,不会偷懒,而且比人工更细致。
800 多块一个月,说贵也贵,说值也值。为了用回本,我发现自己写代码越来越多了。以前懒得做的个人项目,现在都能快速实现。在不熟悉的技术栈上,不用再从零开始摸索。
但要记住一点:AI 不会让你变成超人。如果你 hold 不住生成的代码,那它就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Claude Code 是工具,不是魔法。它能让优秀的程序员更高效,但不能让不懂编程的人变成架构师。
最后,这个时代的程序员是幸运的。我们有了真正的”编程伙伴”,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脏活累活交给 AI,创新和决策留给自己——这才是人机协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每个月看到扣款通知时,心还是会痛一下的。但想想节省的时间和提升的效率,这大概是我在自己身上做过的最值得的投资了。
2025-08-05 00:29:49
去年双十一入手了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使用了大半年后,分享一下选购经验和使用体验,希望能帮到正在纠结的朋友。
我买 Apple Watch 主要有 2 个目的:运动记录,苹果生态完善。我买的 S9 蜂窝版,S9 是 23 年发布的,现在应该没有生产了,全新未拆封版本应该越到后面越不好买了。
为什么选择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
蜂窝版比较常见的问题:
我的实测经验:
我选择了蜂窝版,主要因为其可以独立使用。
我原来打算买日版 iPhone,日版 iPhone 手机是单卡的,自己又需要 2 张卡,想手机插一张卡,Apple Watch 利用 eSIM 使用一张卡,但发现不行。
经我测试,蜂窝版 Watch 利用 eSIM 开通一号双终端后,可以独立 iPhone 使用手机卡功能,即使手机关机或者对应实体卡不插上 iPhone 上也可以使用。
但当 iPhone 连接配合使用时,其本身的手机卡功能不可用,我猜测这个原因是因为即使没有蜂窝功能的 GPS Watch,在连接 iPhone 时,本身也可以唤起与接打 iPhone 上的电话。所以当蜂窝版 Watch 连接手机后,蜂窝版 Watch 优先满足 iPhone 的通信功能,除非 Watch 的号码也在 iPhone。
最后的解决方案:买个双卡手机,用其中一个流量卡开通 eSIM。
SE 便宜不少,但 S9 有几个优势:
手表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主要因为颜值,选了功能更全的 S9。
S10 是最新款,相比 S9 的有一些优势:
但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就是国行版本阉割了快充功能,S10 要 1 个半小时才能充满电。S10 可能需要晚上专门充电,导致晚上不能睡眠监测。S9 有快充(从 0% 充到 80% 约需 45 分钟),早晚洗漱时充电一下即可。
S9 充电速度更快,价格还更实惠。推荐选 S9。
功能差异主要是港版多了「睡眠呼吸暂停通知」功能。不过看 V2EX 上说国行也能通过一些方法开启,所以最后买了国行。虽然买了很久了,但也没有折腾开启这个功能。
默认 Apple Watch 需要一台装有 iOS 18 以上的 iPhone 才能激活,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低版本 iOS 也可以激活 Apple Watch,可以在 BiliBili 上搜索教程。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详细记录了几种使用场景。
日常使用(蜂窝数据开启,连接 iPhone):
实际测试数据(关闭不必要功能后):
总的来说,不管运动与否,只要早晚洗漱时充电到 80% 以上,下次充电前都不会低于 20%。PS:打电话非常耗电
使用大半年后,这些功能比较常用与实用:
除了系统自带功能,这些第三方 App 也很实用:
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做一个记录运动的辅助设备,偶尔运动出门可以不带手机。但还是无法当做主力设备使用:1、没有摄像头,不能扫码登录/拍照;2、不支持个人付款;3、电池小,续航短。
只把 Watch 当成一个辅助设备,使用大半年下来,整体体验还是比较满意。如果你也是 Apple 生态用户,有以下需求的话值得入手:
如果只是想尝鲜或者预算有限,SE / GPS 版也是不错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就好。Android 用户使用的话,激活需要 iPhone,有些跟 iPhone 关联的功能都用不了,如相机/相册,手机端查看更详细的数据。如果要买,更推荐买蜂窝版,可以独立连网。
2025-05-20 21:01:26
我一直使用 Obsidian 作为我的笔记工具,虽然一直用 Apple 全家桶,但却基本不使用 Apple Notes,原因是因为它不支持 MarkDown。虽然不少人将 Apple Notes 称作是最好的笔记工具,但对我来说,支持 MarkDown 的 Obsidian 更适合我。 Obsidian 虽好,但手机端编辑还是稍微有点麻烦,没有 Apple Notes 那么方便。Obsidian 通过 GitHub 实现的同步也没有 Apple Cloud 那么无感。
最近了解到了可以在 macOS 13.0+ 上让 Apple Notes 支持 MarkDown 的神器 - ProNotes。具体的功能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可以直接看官网教程,或者 BiliBili 搜索视频教程。ProNotes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功能,就是支持笔记双向链接(Link),这功能也是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之一,使笔记间能互相索引。加上 Apple Notes 本身也支持的标签功能,可以说让 Apple Notes 具有了 Obsidian 最重要的 2 个核心功能。ProNotes 作者也很良心,目前核心功能全免费,只有附加的 AI 功能收费。
Apple Notes 有了 ProNotes,确实使 Apple Notes 有了质的提升,但我还不太适应 macOS 端 Apple Notes 编辑界面,觉得还是没有我 Obsidian 自定义的页面美观。另外就是虽然 ProNotes 可以复制 Apple Notes 内容为 MarkDown,但还是无法直接复制图片到 Obsidian / Typora 这类编辑器中,只能单独挨个复制图片。如果是直接复制通过剪贴板粘贴的图片,复制的图片会存在文件格式的问题而无法显示。我测试发现 Typora 可以直接复制 MarkDown 内容(包含图片内容)到 Notes,Obsidian 不行。
目前我尝试使用 Apple Notes 来作为我的主要笔记工具,看看效果怎么样。Obsidian 也还是会继续使用,毕竟像自动发布博客这种功能 Apple Notes 也做不到。
2025-01-05 19:59:51
买了个酷态科(原 ZMI)的立式无线充电宝,商品介绍写的「电池能量 10000mAh,额定容量 5800mAh,iPhone 16 完整充满 1.8 次」。出现了 2 个数值,并且 iPhone 16 的电池容量是 3355mAh,两个数值除以 3355mAh 也不等于 1.8。比较好奇为什么这样,我查了点资料,以下是我了解的原因。
2 个数值 | 1.8 次 |
---|---|
![]() |
![]() |
电池能量是电池以内部电压 3.65V 存储的能量,额定容量是按 5V 标准输出的容量。这 2 个单位是毫安 mAh,但毫安不是能量单位,这 2 个数值都需要转为能量单位 Wh 来看。
这个充电宝内部电压是 3.65V,代表充电宝是以 3.65V 电压存储的能量,存储能量是 10000mAh * 3.65 = 36.5Wh。而实际充电时,是以 5V 输出的,会升压,升压过程会发生发热等能量损失,可输出能量是额定容量 5800mAh * 5V = 29Wh。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消失,只是部分转化为其它能量(比如热能)。相当于升压过程损失了 7.5Wh,也符合说明书里面写的是「电源转换效率:79%」。其实这个充电宝,应该标明其可输出的真实能量是 29Wh,但应该出于行业做法与宣传目的,没有写上这个数值。
我也问了一下商品客服,客服说是实验室参数。我查了一下,iPhone 16 的电池容量 3355 mAh,内部电压 3.88V,电池容量 13Wh。
充电宝可输出的能量是 29Wh,电池能量是 13Wh,那应该可以充电 2.23 次。(13 * 1.8) / 29 ≈ 80.6%,因为充电过程中也会有手机、充电器发热等能量损失,所以充电能量转换率在 80.6% 左右。
充电宝最高可输出 9V * 2.22A = 20W 功率给手机充电,如果充电功率越高,充电次数应该是达不到 1.8 次的,1.8 次只是以 5V 输出的理想数值。
因为升压越多,充电宝转换损失能量也就越多。手机将输入转存储损失应该也会变多,充电次数应该会减少。
2024-12-21 18:27:27
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 是苹果推出的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 iPhone / Mac 等各设备上通过 AI 功能辅助提升用户体验。是苹果公司在近年新设备硬件升级不大的情况下,想通过软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新设备销量的手段。AI 限制了只有 8G 及以上运行内存的手机(iPhone 15 Pro / iPhone 15 Pro Max 及最新机型)才能使用。
苹果这次对 AI 使用了硬件锁,国行即使换区换网络也不能使用国外的 AI 服务提供商,只能使用国内的。国行 iPhone 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绕过限制,但也有一定的风险。
我上一个手机 iPhone XR 已经使用 5 年了,也到了换手机的时机了,我最终决定换 iPhone 15 Pro(主要因为重量和长焦) 。因为苹果 AI 只能使用国内 AI 服务提供商(传言还是百度)的原因,最开始是想着换一部日版 iPhone 的。另外我作为一位软件开发者,也想折腾下。再加上外版 iPhone 还有一些国行 iPhone 被阉割的功能。
花了点时间做了一下功课,我最终没有买外版 iPhone,以下是一些原因。
首先,我有双卡需求。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使用一张电话卡 + 一张流量卡。电话卡绑定了各个银行与各种服务,更换很麻烦。而我的流量卡又就是宽带,也不能换。我想尝试使用 Apple Watch 来绑定一张卡,手机插一张卡,发现不行。虽然可以购买港版 iPhone,港版 iPhone 有双实体卡 + eSIM,但我在重庆,港版 iPhone 15 Pro 货源太少,其它渠道购买有一定风险,也就没有考虑。
其次,我觉得手机 AI 功能没有那么重要。手机的 AI 功能很早就是一个宣传的卖点,但原来的作用很有限,也比较鸡肋。在大模型出现后,现在的手机 AI 可能更好用,但手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产力工具,手机的 AI 功能,我觉得没有太大的用处。另外,虽然在系统级别上限制了不能使用国外 AI,但国内 AI 虽然比不上国外 AI,但一半的能力应该也还是有的,等明年中文 AI 上线了,还是可以体验下的。
第三,外版 iPhone 的价格更贵了。以前的全新外版 iPhone 因为汇率等关系,相比国行,更有价格优势。而现在,购买全新外版 iPhone 比国行更贵了。对于我来说,用手机做的事情本来也不多,本来也需要少玩手机,太贵就没有必要了。毕竟也只是一个手机而已,也不是生产力工具。而在二手市场,相比大量的国行二手,不踩坑的买到合适的二手外版 iPhone 还是需要不少经验才行。
第四,外版 iPhone 没有阉割的功能在国内基本用不上。外版有而国行没有的功能大概有这些:eSIM/Facetime Audio/海拔/CallKit/Wi‑Fi calling/卫星通讯/Apple News+,除 Facetime Audio ,其它功能如果你在国内也用不了,只有在国外才能用,Facetime Audio 也需要对方也是外版 iPhone 才行。卫星通讯需要在美国才能用。而国行 iPhone 有个外版 iPhone 没有,却有点用的功能,就是可以针对每个 APP 设置「蜂窝与 WIFI」开启与关闭功能。
以上就是我没有买外版 iPhone 的原因,我觉得外版 iPhone 还是更适合留学生或经常出国的人,不管是 eSIM,还是 Facetime Audio,都是必备功能。对于有真正购买外版 iPhone 需求的朋友,我在准备买外版 iPhone 的过程中,我也在 V2EX 了解到了 2 个的淘宝店可以购买日版 iPhone(东尼乐园/六本木数码),因为我也没买,请自行判断。
我最终在闲鱼淘了台国行二手 iPhone 15 Pro,成色还不错。在闲鱼买 iPhone 也得出点经验,遇到低价合适的要先拍下,不然容易被截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