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eppWang | 德普王修改

男|程序员|爱折腾|工具控|五笔 er|麻将爱好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eppWang | 德普王的 RSS 预览

从羽毛球启发的「后端工程师等级说明」

2025-10-24 21:45:11

现在经常在打羽毛球,羽毛球等级森严,级别差太多根本没法打,只要差上半级,差的这边肯定打不过,差上两级,双方就没有体验感。有一位名叫「波澜不惊」的网友写了个很好的「业余羽毛球等级说明」,对级别的描述很精确,对每个等级具体需要掌握什么技术与这个等级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我作为软件后端工程师,虽然我们也有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的划分,但每个级别具体需要掌握什么,界限往往很模糊。我就在想能不能像羽毛球等级一样,也做一个「后端工程师等级说明」?这样既能认清自己的水平,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步。

2025 业余羽毛球等级说明

两个等级之间的映射

对于业余羽毛球初学者来说,正常的学习顺序是技术 -> 脚步 -> 球路 -> 体能,对应后端工程师,我将其它映射为技术 -> 业务 -> 架构 -> 兴趣。

羽毛球技术:握拍 / 发球 / 正手高远球 / 反手高远球 / 杀球 / 吊球,映射为后端工程师技术:编程语言 / 框架 / 数据库 / 缓存 / 中间件 / 容器化。其它一些技术如「勾搓扑挑」等映射为对工具的掌握,如「IDE、Linux Command、Git、Maven」等

后端工程师等级说明

0.5 级:刚接触编程

对应羽毛球室外打球阶段,核心特征是会刚接触编程。对 IDE、Git、Shell 等工具几乎陌生,只能照着教材输出“Hello World”,还分不清接口、数据库、部署之间的关系,只求代码能跑起来。

1.0 级:会点编程语言

对应羽毛球会握拍阶段,核心特征是会点编程语言。开始使用 IDE,能写变量、条件、循环、集合等基础特性,偶尔能写出小算法,可以照需求描述实现简单脚本或 demo,对数据库、缓存等还不太了解。

1.5 级:会使用框架

对应羽毛球会发球阶段,核心特征是会使用一种基础框架(如 Spring Boot)。开始理解接口开发的 POST GET 的区别,了解 Maven 命令,还不太会写数据库 SQL,还不能进行简单的业务开发。

2.0 级:初级工程师(大学毕业生水平)

对应羽毛球会打高远球阶段,核心特征是会能在指导下完成简单需求开发。会使用 MySQL 数据库,会写一些简单的 SQL,会使用 Git 。了解 MVC 开发,理解 ORM 等概念。能在指导下完成简单需求开发与 bug 修改,对表结构、用户登录原理与 Session 机制有初步认识。这个阶段更多是编码实现,也开始建立自己「实验室」通过 demo 代码实现各个技术点。

  • 「大学毕业生水平」:我觉得是一般计算机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就差不多这个等级

2.5 级:初级工程师+

对应羽毛球小对抗、会挑球 / 偶尔会吊球阶段,核心特征是能在指导下完成小模块开发。技术上熟练使用主力语言、框架、MySQL 关系数据库,会使用基础的 Linux 命令,理解 Git 原理。可以写简单 CURD 增删改查代码,但 Bug 较多。

3.0 级:中级工程师(高水平大学毕业生)

对应羽毛球小对抗、会杀球 / 吊球阶段,核心特征是能在指导下完成中等模块开发,能独立完成小模块开发与设计。技术上会使用常用中间件,会用缓存 Redis,理解 Maven 原理,理解 Spring 框架的核心原理,熟悉 Docker 基本用法。业务上熟悉基本的 API 设计,可独立设计 API;熟悉数据库设计,可以独立设计数据库表;有一定业务抽象能力,可以将简单业务抽象为数据库表结构与 API,会写单元测试;理解用户登录原理。开始形成以完成一个让别人 / 用户来用的比较完整的软件功能为主的「工作室」。

  • 「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学得好的,大学刚毕业就直接在这个等级

3.5 级:中级工程师+

对应羽毛球中对抗、会反手高远球阶段,核心特征是能在指导下完成中大模块开发,能独立完成中小模块开发与设计。技术上熟练使用 Redis,熟练使用常用中间件,如 Kafka。具备初步的业务设计模式意识,不只是按需求实现,开始理解业务需求背后真实的意图,可以指出需求中问题,帮助需求闭环。知道需求的优先级与重要性,合理分配精力与时间。开始对安全编程有一定想法与实现,代码不只是考虑功能实现。 开发的功能维护性在中等水平。可以快速定位独立解决中等难度的技术问题。开始建立起来对自己技术的自信。

4.0 级:高级工程师

对应羽毛球中对抗、普通大学校队水平、掌握各种杀球/吊球的阶段,核心特征是能独立完成中等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技术上掌握部分中间件原理,掌握 Docker 容器化原理,阅读过其源码。掌握数据库、Redis 关键机制。业务上可以快速的熟悉与理解新业务,并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上线工作。写的代码质量好,bug 少。开始在团队内形成个人影响力。开始建立自己的「工厂」,相比「工作室」,「工厂」有一整套的规范和标准。

4.5 级: 高级工程师 +

对应羽毛球大对抗、普通大学校队主力水平、会跳杀的阶段,核心特征是能独立完成大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开发,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技术上掌握中间件核心原理,从源码上理解。写的代码 Bug 非常少。各种业务系统的实现方式都已掌握,编码熟练使用各种设计模式,业务实现简洁但稳定,实现不仅考虑功能还兼顾安全,能承担核心技术攻关。开始发现现有架构的不足。这个等级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然到不了这个级别。在团队内形成稳定的个人影响力。

PS:羽毛球技术的核心是通透的发力,后端工程师技术的核心我认为是计算机基础。发力可以分为:手指发力、手腕发力、内旋发力、鞭打发力、腰腹发力等。计算机基础可以分为: 计算机组成原理、Linux 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网络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业务球友不掌握发力,可以到 4.0 级,但绝对到不到 4.5 级。同样,我认为后端工程师不掌握计算机基础可以到高级工程师,但绝对到不了「高级工程师 +」这个等级。

5.0 级:技术专家

对应羽毛球大对抗、普通教练水平阶段,核心特征是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扩展、优化架构。高级工程师主要是在已有的架构框架下完成设计,而技术专家会根据需要修改、扩展、优化架构。各种技术运用自如,熟练运用各种技术完成业务开发。并且有一两项突出的技术,比如对 Redis 的研究非常深,给它贡献过核心代码。可以快速定位独立解决很复杂的问题。独立开发与团队配合都很好,几乎是没有 bug 的。系统安全做得好。在团队内形成极强的个人影响力

6.0 级:初级架构师

对应羽毛球比赛级、地区普通组冠军水平阶段,核心特征是独立完成一个系统的架构设计。可以是从 0 到 1 设计一个新系统,也可以是将架构从 1.0 重构到 2.0。初级架构师负责的系统复杂度相对来说不高,例如后台管理系统、某个业务下的子系统、100 万 PV 量级的网站等。6.0 级别要么初级架构师,要么就是技术 leader,可以带一个小团队,开始有团队影响力。

总结

做这么一个等级表不容易,涉及不少东西,写了很久,但水平有限,可能不太准确。本来让 AI 写,不太满意,全部手敲。后面可能不定时更新这个等级表。

后端工程师依次提升的 4 维度是技术、业务、架构、兴趣,而针对全栈工程师(独立开发),4 个维度又不太一样,我认为是技术、产品、需求、推广。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 4 维度划分。

还有一点小感受,学习计算机技术与学习羽毛球技术一样,关键是要有成就感,要有瘾,也就是正反馈,所以这就是需要有正确的方式与路线来学习,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路线。

Link

注意力保卫战,我的注意力管理实践

2025-08-15 23:05:30

注意力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打开手机,短视频软件在推送今天的热点,社交软件的红点提醒你有新消息,游戏的活动通知吸引你再玩一局。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被无限分割的时代。

每个人每天的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就像手机电池一样,用一点就少一点。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消耗在娱乐和消遣上,留给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注意力自然就减少了。更糟糕的是,频繁的注意力切换会让大脑疲惫,即使想要专注时也难以进入状态。

影响专注的客观因素

有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不完全是意志力的问题,一些客观因素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专注能力:

  • 前一天没睡好,大脑处于疲劳状态
  • 饭后血糖升高,身体启动消化程序,容易犯困
  • 中午没有小憩,下午精力不足

这些客观因素虽然存在,但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是我们主动选择了分心。

正视人性的弱点

人性是有弱点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轻松愉悦的事物。刷短视频、追热点、看资讯,这些活动不需要深度思考,还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经不住诱惑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主动创造一个减少诱惑的环境。

与其依靠意志力对抗诱惑,不如从源头上减少诱惑的出现。

减少注意力分散的具体方法

智能手机管理

断舍离策略

  1. 不安装某些短视频软件,如快手、抖音
  2. 卸载 APP,改用网页版本,增加使用门槛,如 X(Twitter)
  3. 睡觉时手机不带进卧室,避免睡前刷手机和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
  4. 隐藏微信 APP 的朋友圈、视频号、搜一搜、看一看等分散注意力的功能

iPhone 专属技巧(安卓应该也能实现)

  1. 有时需要查点东西但不想频繁打开的,如小红书,可以卸载后使用快捷指令进行网页搜索
  2. 使用 APP 隐藏模式,将 BiliBili 等娱乐软件放入隐藏文件夹
  3. 开启「屏幕使用时间」,给特定 APP 设置每日使用限额
  4. 开启色彩过滤器,将手机调成黑白模式,降低视觉吸引力

电脑端防护

  1. 安装 BiliBili 自律插件:ProductivitiBili,过滤首页推荐
  2. 使用 YouTube 插件:Clean YouTube,隐藏推荐视频
  3. 安装搜索优化插件:AC-baidu,过滤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广告
  4. 工作时关闭微信桌面端,使用智能手表接收重要通知

其他方法

  1. 使用数据统计来自我督促,如 GitHub 统计图、微信阅读时长 Weight(iPhone)
  2. 突然想到或者想做的事,建立待办事项清单,避免注意力切换
  3. 按优先级处理任务,永远先做最重要的事
  4. 专注时开启勿扰模式,屏蔽非紧急通知

建立自己的信息源

正因为大脑天生喜欢轻松愉悦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去做不用脑的事。但我们可以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避免被动接受算法推送。比如:

资讯与新闻

稍后阅读

个人关注

专注的复利效应

成长的速度,取决于专注的时间。

当我们能够持续专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仅能够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还能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深度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远比刷短视频等获得的即时快感更持久、更有价值。

每一次选择专注而非分心,都是对未来的自己的投资。这些投资会像复利一样累积,最终带来质的飞跃。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够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900 元一个月的编程助手值不值?Claude Code 真实使用体验

2025-08-12 22:29:17

AI 编程工具的进化之路

过去几年,AI 编程工具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演变:从 GitHub Copilot 到 ChatGPT,再到 Cursor,最后到现在的 Claude Code。每一次迭代都在解决前一代工具的痛点。

Copilot 时代:开启了 AI 自动补全的先河,让编程不再是纯粹的体力活。但它只能做简单的代码续写,像是给你配了一个只会接话茬的助手。

ChatGPT 时代:终于可以理解复杂需求了,但每次都要手动复制粘贴代码,来回切换窗口。就像请了个高手给你写代码,但他只能隔着玻璃窗给你递纸条。

Cursor 时代:解决了复制粘贴的问题,直接在编辑器里对话和修改。但它把你锁在了 VSCode 生态里,用 JETBRAINS IDEs 的开发者只能干瞪眼。

Claude Code 时代:这是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它理解的不仅是代码片段,而是整个项目的上下文。更重要的是,它能与任何编辑器协同工作,无论你是 IDEA 的死忠粉还是 Vim 的极客。

上下文工程的威力

传统的提示词工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你得不断猜测 AI 需要什么信息。而上下文工程则完全不同——它让 AI 一开始就拥有项目的全貌。(ps:Claude 4 Opus 上下文容量 200K tokens)

想象一下,传统提示词就像给新员工一句话的任务说明,然后期待他完成整个项目。而上下文工程则是给他完整的项目文档、代码规范、历史决策记录,让他从第一天就像老员工一样工作。

Claude Code 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它能自动理解项目结构、读取配置文件、分析代码风格,甚至能理解你的 git 历史。这不是简单的”智能补全”,而是真正的”智能协作”。

Claude Code 的优势

对比 Cursor

Cursor 确实很强,但它把你绑定在 VSCode 上。而 Claude Code 可以与任何编辑器配合使用。我经常在 IDEA 里写 Java,在 VSCode 里写前端,Claude Code 都能无缝衔接。它不是要取代你的编辑器,而是成为你的编程伙伴。

对比 Augment Code

Augment Code 在速度上略胜一筹,但 Augment Code 只是作为集成环境的一个插件,不像 Claude Code,有自己的终端,使用场景更多,Claude Code 还可以在 GitHub 上直接使用。

国内用户购买指南

购买方式

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美区 Apple 账号购买。先用礼品卡充值 Apple 账号余额,然后订阅。这样既安全又方便,还能避免信用卡直接扣费的风险。

版本选择

我买的是 Max 版本,124.99 美元(24.99 的 Apple 手续费),约 900 元/月,使用至今基本没有触发过限额。相比之下,API 按 token 计费让人提心吊胆,总担心一不小心耗费太多 money。Max 版本让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只心疼一次,然后就是纯享受了。

使用环境

建议使用固定 IP,保持稳定的使用环境。我使用固定 IP,一直正常使用,没有遇到任何风控问题。

统计用量

使用 /logout 命令可以查看详细的 token 使用统计,了解自己的使用频率和习惯,判断是否物超所值。

实战技巧:让 Claude Code 成为你的超级助手

完整的需求链路

不要只丢给它一个模糊的需求。我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 给它需求文档 → 让它理解业务背景
  2. 生成技术方案 → 包括接口设计、数据库结构等
  3. 生成测试场景文档 → 定义清楚的验收标准
  4. 代码生成 → 基于上述所有上下文生成代码

这样生成的代码不仅能跑,还符合业务逻辑,甚至包含了边界处理和异常情况。

一次性给足信息

最好一次性把所有需求、约束、边界条件都说清楚。Claude Code 在拥有完整上下文时表现最佳。分段式的需求会导致它不断修改之前的代码,效率反而更低。

常见问题与解决

  1. 功能可以实现,但不是最优解:这时候可以明确告诉它性能要求或者提供参考实现
  2. 代码可读性问题:可以要求它遵循特定的代码规范,或者提供项目中的代码示例作为参考

让 AI 做脏活累活

单元测试、接口文档、数据 Mock、代码重构——这些重要但枯燥的工作,都可以交给 Claude Code。它不会抱怨,不会偷懒,而且比人工更细致。

总结:AI 时代的编程新范式

800 多块一个月,说贵也贵,说值也值。为了用回本,我发现自己写代码越来越多了。以前懒得做的个人项目,现在都能快速实现。在不熟悉的技术栈上,不用再从零开始摸索。

但要记住一点:AI 不会让你变成超人。如果你 hold 不住生成的代码,那它就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Claude Code 是工具,不是魔法。它能让优秀的程序员更高效,但不能让不懂编程的人变成架构师。

最后,这个时代的程序员是幸运的。我们有了真正的”编程伙伴”,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脏活累活交给 AI,创新和决策留给自己——这才是人机协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每个月看到扣款通知时,心还是会痛一下的。但想想节省的时间和提升的效率,这大概是我在自己身上做过的最值得的投资了。

Apple Watch 选购经验和使用体验

2025-08-05 00:29:49

去年双十一入手了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使用了大半年后,分享一下选购经验和使用体验,希望能帮到正在纠结的朋友。

我买 Apple Watch 主要有 2 个目的:运动记录,苹果生态完善。我买的 S9 蜂窝版,S9 是 23 年发布的,现在应该没有生产了,全新未拆封版本应该越到后面越不好买了。

版本对比

为什么选择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

蜂窝版 VS GPS 版

蜂窝版比较常见的问题:

  1. 有必要选择蜂窝版吗
  2. 蜂窝版会比 GPS 版本的续航更差吗
  3. 蜂窝版手机关机后也可以使用吗

我的实测经验:

  1. 蜂窝版的优势是可以独立手机使用,有 eSIM 卡,不带手机也能接打电话和联网使用网络。eSIM 一般每月额外需要 10 元费用,看你个人需要
  2. 开启蜂窝功能后,续航和 GPS 版差别不大(后面有详细测试数据)
  3. 可以,只是利用手机将 eSIM 写 Watch,Watch 中有了 eSIM 信息,eSIM 功能就不需要手机了

我选择了蜂窝版,主要因为其可以独立使用。

eSIM 不能保号

我原来打算买日版 iPhone,日版 iPhone 手机是单卡的,自己又需要 2 张卡,想手机插一张卡,Apple Watch 利用 eSIM 使用一张卡,但发现不行。

经我测试,蜂窝版 Watch 利用 eSIM 开通一号双终端后,可以独立 iPhone 使用手机卡功能,即使手机关机或者对应实体卡不插上 iPhone 上也可以使用。

但当 iPhone 连接配合使用时,其本身的手机卡功能不可用,我猜测这个原因是因为即使没有蜂窝功能的 GPS Watch,在连接 iPhone 时,本身也可以唤起与接打 iPhone 上的电话。所以当蜂窝版 Watch 连接手机后,蜂窝版 Watch 优先满足 iPhone 的通信功能,除非 Watch 的号码也在 iPhone。

最后的解决方案:买个双卡手机,用其中一个流量卡开通 eSIM。

SE VS S9

SE 便宜不少,但 S9 有几个优势:

  1. 颜值更高:屏幕体验更好,更亮、更大、全天候显示
  2. 健康监测更全:血氧、移动心电图、体温检测、心律不齐提醒、估算排卵日等
  3. 有手势操作:捏合手指就能操作。PS:实际基本没有怎么使用

手表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主要因为颜值,选了功能更全的 S9。

S9 VS S10

S10 是最新款,相比 S9 的有一些优势:

  • 更薄更轻
  • 支持音乐外放
  • 可视角度更好
  • 支持水温和深度检测
  • 可以显示秒表

但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就是国行版本阉割了快充功能,S10 要 1 个半小时才能充满电。S10 可能需要晚上专门充电,导致晚上不能睡眠监测。S9 有快充(从 0% 充到 80% 约需 45 分钟),早晚洗漱时充电一下即可。

S9 充电速度更快,价格还更实惠。推荐选 S9。

国行 VS 港版

功能差异主要是港版多了「睡眠呼吸暂停通知」功能。不过看 V2EX 上说国行也能通过一些方法开启,所以最后买了国行。虽然买了很久了,但也没有折腾开启这个功能。

使用体验

默认 Apple Watch 需要一台装有 iOS 18 以上的 iPhone 才能激活,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低版本 iOS 也可以激活 Apple Watch,可以在 BiliBili 上搜索教程。

续航测试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详细记录了几种使用场景。

日常使用(蜂窝数据开启,连接 iPhone):

  • 白天 12 小时耗电约 70%(初始设置)
  • 关闭噪音检测、Siri 抬腕唤醒、大部分通知后:耗电约 48-50%
  • 晚上睡眠 10 小时耗电约 26%
  • 运动 1 小时会额外耗电 10-15%

实际测试数据(关闭不必要功能后):

  • 2024/11/18:白天 13.5 小时耗电 56%(无运动)
  • 2024/11/19:白天 11.5 小时耗电 46%(无运动)

总的来说,不管运动与否,只要早晚洗漱时充电到 80% 以上,下次充电前都不会低于 20%。PS:打电话非常耗电

实用功能

使用大半年后,这些功能比较常用与实用:

  1. 运动记录:支持打羽毛球/游泳(防水功能默认开启)/徒步/跳绳几十种运动记录
  2. 睡眠监测:可以监控睡眠/深睡时长、心率、呼吸频率,但感觉时长数据不是特别准
  3. 活动圆环:可统计每天消耗能量/运动时长与站立小时
  4. 提醒事项:同步 iPhone 的待办事项,手腕上就能查看和勾选
  5. 定时器:厨房定时,午睡闹钟
  6. 起床闹钟:震动叫醒,不吵到家人
  7. 手电筒:晚上起夜不用摸手机
  8. 翻译:数据可以同步到手机
  9. 站立提醒:久坐党的福音
  10. 手表接电话:做饭、运动时特别方便,手机不在旁边也能接
  11. 语音备忘录:录音/快速记录想法和灵感
  12. 找手机:手机不知道放哪了,手表一键就能找到
  13. 心率监测:运动时实时查看心率,还有 HRV(心率变异性)分析
  14. 摔倒检测:给家里老人买的话这个功能很重要
  15. 心电图:移动心电图功能,可以检测房颤等
  16. 经期监测:女性用户的贴心功能
  17. 相机:手表控制手机拍照/录像

软件推荐

除了系统自带功能,这些第三方 App 也很实用:

  1. 两步路:手表运动轨迹,节约手机电量
  2. 西窗烛:诗词阅读,碎片时间学习古诗词
  3. 每日英语听力:练习听力,支持后台播放
  4. Daylight Goals:可以直接查看手机隐藏的日照时间功能
  5. Qweather:天气预报,数据挺准
  6. GrowPal:查看 HRV,我没买会员

局限性

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

  1. 声音不能外放,需要连接蓝牙设备(S9 不支持,S10 支持)
  2. 付款码无法针对个人付款,只能针对商家付款码
  3. 限制了长文字,像 Notes,Books 都不能用,只能用语音备忘录。这个倒能理解,手表戴着,手长时间放眼睛面前,手很累
  4. 没有浏览器 APP,Siri 不太好用
  5. 没有一个好用的词典 APP

最后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做一个记录运动的辅助设备,偶尔运动出门可以不带手机。但还是无法当做主力设备使用:1、没有摄像头,不能扫码登录/拍照;2、不支持个人付款;3、电池小,续航短。

只把 Watch 当成一个辅助设备,使用大半年下来,整体体验还是比较满意。如果你也是 Apple 生态用户,有以下需求的话值得入手:

  • 喜欢运动,想要记录运动
  • 对健康监测功能有需求

如果只是想尝鲜或者预算有限,SE / GPS 版也是不错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就好。Android 用户使用的话,激活需要 iPhone,有些跟 iPhone 关联的功能都用不了,如相机/相册,手机端查看更详细的数据。如果要买,更推荐买蜂窝版,可以独立连网。

Links

ProNotes,让 Apple Notes 支持 MarkDown

2025-05-20 21:01:26

我一直使用 Obsidian 作为我的笔记工具,虽然一直用 Apple 全家桶,但却基本不使用 Apple Notes,原因是因为它不支持 MarkDown。虽然不少人将 Apple Notes 称作是最好的笔记工具,但对我来说,支持 MarkDown 的 Obsidian 更适合我。 Obsidian 虽好,但手机端编辑还是稍微有点麻烦,没有 Apple Notes 那么方便。Obsidian 通过 GitHub 实现的同步也没有 Apple Cloud 那么无感。

最近了解到了可以在 macOS 13.0+ 上让 Apple Notes 支持 MarkDown 的神器 - ProNotes。具体的功能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可以直接看官网教程,或者 BiliBili 搜索视频教程。ProNotes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功能,就是支持笔记双向链接(Link),这功能也是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之一,使笔记间能互相索引。加上 Apple Notes 本身也支持的标签功能,可以说让 Apple Notes 具有了 Obsidian 最重要的 2 个核心功能。ProNotes 作者也很良心,目前核心功能全免费,只有附加的 AI 功能收费。

Apple Notes 有了 ProNotes,确实使 Apple Notes 有了质的提升,但我还不太适应 macOS 端 Apple Notes 编辑界面,觉得还是没有我 Obsidian 自定义的页面美观。另外就是虽然 ProNotes 可以复制 Apple Notes 内容为 MarkDown,但还是无法直接复制图片到 Obsidian / Typora 这类编辑器中,只能单独挨个复制图片。如果是直接复制通过剪贴板粘贴的图片,复制的图片会存在文件格式的问题而无法显示。我测试发现 Typora 可以直接复制 MarkDown 内容(包含图片内容)到 Notes,Obsidian 不行。

目前我尝试使用 Apple Notes 来作为我的主要笔记工具,看看效果怎么样。Obsidian 也还是会继续使用,毕竟像自动发布博客这种功能 Apple Notes 也做不到。

充电宝的额定容量与充电次数

2025-01-05 19:59:51

买了个酷态科(原 ZMI)的立式无线充电宝,商品介绍写的「电池能量 10000mAh,额定容量 5800mAh,iPhone 16 完整充满 1.8 次」。出现了 2 个数值,并且 iPhone 16 的电池容量是 3355mAh,两个数值除以 3355mAh 也不等于 1.8。比较好奇为什么这样,我查了点资料,以下是我了解的原因。

2 个数值 1.8 次

1、为什么电池能量是 10000mAh,额定容量是 5800mAh

电池能量是电池以内部电压 3.65V 存储的能量,额定容量是按 5V 标准输出的容量。这 2 个单位是毫安 mAh,但毫安不是能量单位,这 2 个数值都需要转为能量单位 Wh 来看。

这个充电宝内部电压是 3.65V,代表充电宝是以 3.65V 电压存储的能量,存储能量是 10000mAh * 3.65 = 36.5Wh。而实际充电时,是以 5V 输出的,会升压,升压过程会发生发热等能量损失,可输出能量是额定容量 5800mAh * 5V = 29Wh。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消失,只是部分转化为其它能量(比如热能)。相当于升压过程损失了 7.5Wh,也符合说明书里面写的是「电源转换效率:79%」。其实这个充电宝,应该标明其可输出的真实能量是 29Wh,但应该出于行业做法与宣传目的,没有写上这个数值。

2、为什么 10000mAh iPhone 16 完整充满 1.8 次

我也问了一下商品客服,客服说是实验室参数。我查了一下,iPhone 16 的电池容量 3355 mAh,内部电压 3.88V,电池容量 13Wh。

充电宝可输出的能量是 29Wh,电池能量是 13Wh,那应该可以充电 2.23 次。(13 * 1.8) / 29 ≈ 80.6%,因为充电过程中也会有手机、充电器发热等能量损失,所以充电能量转换率在 80.6% 左右。

3、充电宝最高可输出 20W,不同输出功率,是否影响充电次数

充电宝最高可输出 9V * 2.22A = 20W 功率给手机充电,如果充电功率越高,充电次数应该是达不到 1.8 次的,1.8 次只是以 5V 输出的理想数值。

因为升压越多,充电宝转换损失能量也就越多。手机将输入转存储损失应该也会变多,充电次数应该会减少。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