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23:34:03
一直骑摩托上下班,前几个月一次雨后上班被一位女司机给撞了,责任清晰,对方全责。前两天雨后下班,2 个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雨后路滑,制动距离变长,差点撞到了。一旦遇到交通事故,有监控还好,没监控万一遇到特殊情况,难免扯皮。为了安全,决定还是整个行车记录仪。自己规范行车,但保不齐别人不遵守规则。
适合的场景
正常运动相机效果没有手机好,不适合场景
优势
要解决的问题
摩托车的机震可能导致手机摄像头光学防抖损坏,我也是最近才知道这个知识点。如果行驶过程中还录像,因为光学防抖会主动矫正摄像头,那会加速光学防抖损坏。
即使不在行驶过程中使用手机录像,也会经常使用手机导航,虽然不使用手机录像相比使用手机录像时机震影响要小很多,但是还是有一定风险。最好还是使用个减震的手机支架,我试用了下摩多狼的减震支架,但发现没有用,减震固定得太死了,找摩友要了他正在使用的「灯昕磁悬浮减震支架」,减震可以灵活移动,效果要好不少。
不过最好不使用手机导航时揣兜里,人体的减震性最好。
山狗与其它运动相机没有裸机防水功能而没有考虑。主要考虑大疆与速影 C200 系列。纠结的点主要在于大疆的价格,觉得 1000 多的售价,与基本只做行车记录仪的定位有点不匹配。看到了速影 C200 系列,就买来对比了下。
特点
注意点
价格
C200 优势:便宜 200
C200 PRO 优势:
实测 2 个防抖都不太行,直接安装在摩托车镜座支架上都不太可用
C200 PRO 优势
Action4 优势
两者都不能云端自动备份,不能丢失时也能看到之前录制视频。
C200 系列因为有车载模式 / 有防水充电线,更适合直接固定安装在车上,但其防抖性不太行, 可能配置个运动相机减震支架会好点。但如果不安装在车上使用,其车载模式与防水充电线优势也就没了。又多了劣势:如果不取掉充电口盖子,不太易用,每次充电要拆边框。取掉了又没有了防水的优势。
Action4 相比有了防抖优势,可以配合支架直接安装在车上使用,也可以使用挂脖与安装上头盔上使用,当不安装在车上使用时,也不需要车载模式与防水充电线。
我想平时还是挂脖使用,离车后也可以连续录制。最后天猫买了大疆,总价 1220,1170 + 50 挂脖支架,原来有 A2 内存卡。
天猫旗舰店
京东
拼多多
PS:拼多多「品牌好货」不是拼多多自营的,拼多多的「品牌好货」是聚合的三方商家店铺,只提供了一个「品牌好货」的入口,消费者看不了具体的三方店铺信息,客服也第三方店铺的。
只当行车记录仪可以上 C200,使用相对防盗的方式直接安装上车上。满足基本行车记录仪需求,可以区分事故责任,晚上可能看不清车牌号,防抖性一般。或者直接买更便宜不防水的汽车行车记录仪,自己 DIY 一下。
如果考虑还会拍点东西,建议直接上 Action4。其颜值更高,更愿意拿出去拍,易用性也很好。C200 PRO 有点不上不下,当运动相机拍可能功能不太够;安装上车上防抖跟 C200 差不多,有点划不来。贵的东西除了贵,确实优点更多。而大疆 Action4 做行车记录仪,完全够用了,完全不用什么 Action5 PRO 什么的了。
下大雨或者可视距离变少同时又下雨(如晚上下雨)的情况建议还是不要骑摩托车了,使用其它交通工具更安全。
顺便说一句,大疆还是有点格局的,可以激活试用。在中国,像京东/大疆这样的大厂,还是越多越好。
2025-11-01 16:15:40
我 Apple TV 现在是配合极米投影仪在使用,现在基本只偶尔使用 VLC + NAS 看电影。买过一段时间 Arcade 玩游戏,玩的频率不高加上订阅制不太划算,Apple TV 就只用来看电影了。
前两天突然想到能不能 Apple TV 玩下小时候的魂斗罗之类的游戏,折腾试了一下,还真可以。

我是使用的 RetroArch 实现的,可以按这 2 个视频教程操作,讲得挺详细。
RetroArch 的核心 Core 是模拟原来经典游戏主机的模拟主机系统,它提供一系列 Core,可以模拟原来各种经典游戏的主机,是一个 Core 集合,但它不提供具体的游戏,需要你自己去找。
这几个网站的资源实测可用:

因为 tvOS 本身没有 Files APP,RetroArch 是利用 tvOS 的 80 端口,即 Apple TV 对应 IP 地址 ( http://192.168.31.111/ ) 上传资源 。当打开 RetroArch 时,就会弹出这个提示。同一个局域网的其它设备或者说连同一个 WIFI 的设置,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地址上传游戏资源。
但需要注意:要使用 Safari 浏览器打开这个地址,我使用 Chrome 就打不开,折腾半天。
在玩「超级马里奥」时发现「跳跃键」跳不高,换了个游戏资源也不行,最后发现是输入映射时不小心将跳跃键键映射到了 Turbo 这个键上,按 Y 键取消映射了就好了。


FC游戏机,是任天堂(Nintendo)生产、发行和销售的8位第三世代家用游戏机。日本版官方名称为家庭电脑(日版名:ファミリーコンピュータ,Family Computer,Famicom),俗称“红白机”,1983年7月15日在日本推出;欧美版名称为任天堂娱乐系统(英文版名: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NES),俗称“灰机”,1985年10月18日在美国推出。
所以:
| FC | NES |
|---|---|
![]() |
![]() |


2025-10-24 21:45:11
现在经常在打羽毛球,羽毛球等级森严,级别差太多根本没法打,只要差上半级,差的这边肯定打不过,差上两级,双方就没有体验感。有一位名叫「波澜不惊」的网友写了个很好的「业余羽毛球等级说明」,对级别的描述很精确,对每个等级具体需要掌握什么技术与这个等级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我作为软件后端工程师,虽然我们也有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的划分,但每个级别具体需要掌握什么,界限往往很模糊。我就在想能不能像羽毛球等级一样,也做一个「后端工程师等级说明」?这样既能认清自己的水平,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步。

对于业余羽毛球初学者来说,正常的学习顺序是技术 -> 脚步 -> 球路 -> 体能,对应后端工程师,我将其它映射为技术 -> 业务 -> 架构 -> 兴趣。
羽毛球技术:握拍 / 发球 / 正手高远球 / 反手高远球 / 杀球 / 吊球,映射为后端工程师技术:编程语言 / 框架 / 数据库 / 缓存 / 中间件 / 容器化。其它一些技术如「勾搓扑挑」等映射为对工具的掌握,如「IDE、Linux Command、Git、Maven」等
对应羽毛球室外打球阶段,核心特征是会刚接触编程。对 IDE、Git、Shell 等工具几乎陌生,只能照着教材输出“Hello World”,还分不清接口、数据库、部署之间的关系,只求代码能跑起来。
对应羽毛球会握拍阶段,核心特征是会点编程语言。开始使用 IDE,能写变量、条件、循环、集合等基础特性,偶尔能写出小算法,可以照需求描述实现简单脚本或 demo,对数据库、缓存等还不太了解。
对应羽毛球会发球阶段,核心特征是会使用一种基础框架(如 Spring Boot)。开始理解接口开发的 POST GET 的区别,了解 Maven 命令,还不太会写数据库 SQL,还不能进行简单的业务开发。
对应羽毛球会打高远球阶段,核心特征是会能在指导下完成简单需求开发。会使用 MySQL 数据库,会写一些简单的 SQL,会使用 Git 。了解 MVC 开发,理解 ORM 等概念。能在指导下完成简单需求开发与 bug 修改,对表结构、用户登录原理与 Session 机制有初步认识。这个阶段更多是编码实现,也开始建立自己「实验室」通过 demo 代码实现各个技术点。
对应羽毛球小对抗、会挑球 / 偶尔会吊球阶段,核心特征是能在指导下完成小模块开发。技术上熟练使用主力语言、框架、MySQL 关系数据库,会使用基础的 Linux 命令,理解 Git 原理。可以写简单 CURD 增删改查代码,但 Bug 较多。
对应羽毛球小对抗、会杀球 / 吊球阶段,核心特征是能在指导下完成中等模块开发,能独立完成小模块开发与设计。技术上会使用常用中间件,会用缓存 Redis,理解 Maven 原理,理解 Spring 框架的核心原理,熟悉 Docker 基本用法。业务上熟悉基本的 API 设计,可独立设计 API;熟悉数据库设计,可以独立设计数据库表;有一定业务抽象能力,可以将简单业务抽象为数据库表结构与 API,会写单元测试;理解用户登录原理。开始形成以完成一个让别人 / 用户来用的比较完整的软件功能为主的「工作室」。
对应羽毛球中对抗、会反手高远球阶段,核心特征是能在指导下完成中大模块开发,能独立完成中小模块开发与设计。技术上熟练使用 Redis,熟练使用常用中间件,如 Kafka。具备初步的业务设计模式意识,不只是按需求实现,开始理解业务需求背后真实的意图,可以指出需求中问题,帮助需求闭环。知道需求的优先级与重要性,合理分配精力与时间。开始对安全编程有一定想法与实现,代码不只是考虑功能实现。 开发的功能维护性在中等水平。可以快速定位独立解决中等难度的技术问题。开始建立起来对自己技术的自信。
对应羽毛球中对抗、普通大学校队水平、掌握各种杀球/吊球的阶段,核心特征是能独立完成中等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技术上掌握部分中间件原理,掌握 Docker 容器化原理,阅读过其源码。掌握数据库、Redis 关键机制。业务上可以快速的熟悉与理解新业务,并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上线工作。写的代码质量好,bug 少。开始在团队内形成个人影响力。开始建立自己的「工厂」,相比「工作室」,「工厂」有一整套的规范和标准。
对应羽毛球大对抗、普通大学校队主力水平、会跳杀的阶段,核心特征是能独立完成大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开发,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技术上掌握中间件核心原理,从源码上理解。写的代码 Bug 非常少。各种业务系统的实现方式都已掌握,编码熟练使用各种设计模式,业务实现简洁但稳定,实现不仅考虑功能还兼顾安全,能承担核心技术攻关。开始发现现有架构的不足。这个等级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然到不了这个级别。在团队内形成稳定的个人影响力。
PS:羽毛球技术的核心是通透的发力,后端工程师技术的核心我认为是计算机基础。发力可以分为:手指发力、手腕发力、内旋发力、鞭打发力、腰腹发力等。计算机基础可以分为: 计算机组成原理、Linux 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网络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业务球友不掌握发力,可以到 4.0 级,但绝对到不到 4.5 级。同样,我认为后端工程师不掌握计算机基础可以到高级工程师,但绝对到不了「高级工程师 +」这个等级。
对应羽毛球大对抗、普通教练水平阶段,核心特征是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扩展、优化架构。高级工程师主要是在已有的架构框架下完成设计,而技术专家会根据需要修改、扩展、优化架构。各种技术运用自如,熟练运用各种技术完成业务开发。并且有一两项突出的技术,比如对 Redis 的研究非常深,给它贡献过核心代码。可以快速定位独立解决很复杂的问题。独立开发与团队配合都很好,几乎是没有 bug 的。系统安全做得好。在团队内形成极强的个人影响力
对应羽毛球比赛级、地区普通组冠军水平阶段,核心特征是独立完成一个系统的架构设计。可以是从 0 到 1 设计一个新系统,也可以是将架构从 1.0 重构到 2.0。初级架构师负责的系统复杂度相对来说不高,例如后台管理系统、某个业务下的子系统、100 万 PV 量级的网站等。6.0 级别要么初级架构师,要么就是技术 leader,可以带一个小团队,开始有团队影响力。
做这么一个等级表不容易,涉及不少东西,写了很久,但水平有限,可能不太准确。本来让 AI 写,不太满意,全部手敲。后面可能不定时更新这个等级表。
后端工程师依次提升的 4 维度是技术、业务、架构、兴趣,而针对全栈工程师(独立开发),4 个维度又不太一样,我认为是技术、产品、需求、推广。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 4 维度划分。
还有一点小感受,学习计算机技术与学习羽毛球技术一样,关键是要有成就感,要有瘾,也就是正反馈,所以这就是需要有正确的方式与路线来学习,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路线。
2025-08-15 23:05:30

打开手机,短视频软件在推送今天的热点,社交软件的红点提醒你有新消息,游戏的活动通知吸引你再玩一局。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被无限分割的时代。
每个人每天的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就像手机电池一样,用一点就少一点。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消耗在娱乐和消遣上,留给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注意力自然就减少了。更糟糕的是,频繁的注意力切换会让大脑疲惫,即使想要专注时也难以进入状态。
有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不完全是意志力的问题,一些客观因素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专注能力:
这些客观因素虽然存在,但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是我们主动选择了分心。
人性是有弱点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轻松愉悦的事物。刷短视频、追热点、看资讯,这些活动不需要深度思考,还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经不住诱惑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主动创造一个减少诱惑的环境。
与其依靠意志力对抗诱惑,不如从源头上减少诱惑的出现。
断舍离策略
iPhone 专属技巧(安卓应该也能实现)
正因为大脑天生喜欢轻松愉悦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去做不用脑的事。但我们可以主动构建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避免被动接受算法推送。比如:
资讯与新闻
稍后阅读
个人关注
成长的速度,取决于专注的时间。
当我们能够持续专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仅能够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还能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深度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远比刷短视频等获得的即时快感更持久、更有价值。
每一次选择专注而非分心,都是对未来的自己的投资。这些投资会像复利一样累积,最终带来质的飞跃。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够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2025-08-12 22:29:17

过去几年,AI 编程工具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演变:从 GitHub Copilot 到 ChatGPT,再到 Cursor,最后到现在的 Claude Code。每一次迭代都在解决前一代工具的痛点。
Copilot 时代:开启了 AI 自动补全的先河,让编程不再是纯粹的体力活。但它只能做简单的代码续写,像是给你配了一个只会接话茬的助手。
ChatGPT 时代:终于可以理解复杂需求了,但每次都要手动复制粘贴代码,来回切换窗口。就像请了个高手给你写代码,但他只能隔着玻璃窗给你递纸条。
Cursor 时代:解决了复制粘贴的问题,直接在编辑器里对话和修改。但它把你锁在了 VSCode 生态里,用 JETBRAINS IDEs 的开发者只能干瞪眼。
Claude Code 时代:这是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它理解的不仅是代码片段,而是整个项目的上下文。更重要的是,它能与任何编辑器协同工作,无论你是 IDEA 的死忠粉还是 Vim 的极客。
传统的提示词工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你得不断猜测 AI 需要什么信息。而上下文工程则完全不同——它让 AI 一开始就拥有项目的全貌。(ps:Claude 4 Opus 上下文容量 200K tokens)
想象一下,传统提示词就像给新员工一句话的任务说明,然后期待他完成整个项目。而上下文工程则是给他完整的项目文档、代码规范、历史决策记录,让他从第一天就像老员工一样工作。
Claude Code 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它能自动理解项目结构、读取配置文件、分析代码风格,甚至能理解你的 git 历史。这不是简单的”智能补全”,而是真正的”智能协作”。
Cursor 确实很强,但它把你绑定在 VSCode 上。而 Claude Code 可以与任何编辑器配合使用。我经常在 IDEA 里写 Java,在 VSCode 里写前端,Claude Code 都能无缝衔接。它不是要取代你的编辑器,而是成为你的编程伙伴。
Augment Code 在速度上略胜一筹,但 Augment Code 只是作为集成环境的一个插件,不像 Claude Code,有自己的终端,使用场景更多,Claude Code 还可以在 GitHub 上直接使用。
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美区 Apple 账号购买。先用礼品卡充值 Apple 账号余额,然后订阅。这样既安全又方便,还能避免信用卡直接扣费的风险。
我买的是 Max 版本,124.99 美元(24.99 的 Apple 手续费),约 900 元/月,使用至今基本没有触发过限额。相比之下,API 按 token 计费让人提心吊胆,总担心一不小心耗费太多 money。Max 版本让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只心疼一次,然后就是纯享受了。
建议使用固定 IP,保持稳定的使用环境。我使用固定 IP,一直正常使用,没有遇到任何风控问题。
使用 /logout 命令可以查看详细的 token 使用统计,了解自己的使用频率和习惯,判断是否物超所值。
不要只丢给它一个模糊的需求。我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这样生成的代码不仅能跑,还符合业务逻辑,甚至包含了边界处理和异常情况。
最好一次性把所有需求、约束、边界条件都说清楚。Claude Code 在拥有完整上下文时表现最佳。分段式的需求会导致它不断修改之前的代码,效率反而更低。
单元测试、接口文档、数据 Mock、代码重构——这些重要但枯燥的工作,都可以交给 Claude Code。它不会抱怨,不会偷懒,而且比人工更细致。
800 多块一个月,说贵也贵,说值也值。为了用回本,我发现自己写代码越来越多了。以前懒得做的个人项目,现在都能快速实现。在不熟悉的技术栈上,不用再从零开始摸索。
但要记住一点:AI 不会让你变成超人。如果你 hold 不住生成的代码,那它就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Claude Code 是工具,不是魔法。它能让优秀的程序员更高效,但不能让不懂编程的人变成架构师。
最后,这个时代的程序员是幸运的。我们有了真正的”编程伙伴”,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脏活累活交给 AI,创新和决策留给自己——这才是人机协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每个月看到扣款通知时,心还是会痛一下的。但想想节省的时间和提升的效率,这大概是我在自己身上做过的最值得的投资了。
2025-08-05 00:29:49

去年双十一入手了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使用了大半年后,分享一下选购经验和使用体验,希望能帮到正在纠结的朋友。
我买 Apple Watch 主要有 2 个目的:运动记录,苹果生态完善。我买的 S9 蜂窝版,S9 是 23 年发布的,现在应该没有生产了,全新未拆封版本应该越到后面越不好买了。
为什么选择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
蜂窝版比较常见的问题:
我的实测经验:
我选择了蜂窝版,主要因为其可以独立使用。
我原来打算买日版 iPhone,日版 iPhone 手机是单卡的,自己又需要 2 张卡,想手机插一张卡,Apple Watch 利用 eSIM 使用一张卡,但发现不行。
经我测试,蜂窝版 Watch 利用 eSIM 开通一号双终端后,可以独立 iPhone 使用手机卡功能,即使手机关机或者对应实体卡不插上 iPhone 上也可以使用。
但当 iPhone 连接配合使用时,其本身的手机卡功能不可用,我猜测这个原因是因为即使没有蜂窝功能的 GPS Watch,在连接 iPhone 时,本身也可以唤起与接打 iPhone 上的电话。所以当蜂窝版 Watch 连接手机后,蜂窝版 Watch 优先满足 iPhone 的通信功能,除非 Watch 的号码也在 iPhone。
最后的解决方案:买个双卡手机,用其中一个流量卡开通 eSIM。
SE 便宜不少,但 S9 有几个优势:
手表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主要因为颜值,选了功能更全的 S9。
S10 是最新款,相比 S9 的有一些优势:
但有一个巨大的劣势,就是国行版本阉割了快充功能,S10 要 1 个半小时才能充满电。S10 可能需要晚上专门充电,导致晚上不能睡眠监测。S9 有快充(从 0% 充到 80% 约需 45 分钟),早晚洗漱时充电一下即可。
S9 充电速度更快,价格还更实惠。推荐选 S9。
功能差异主要是港版多了「睡眠呼吸暂停通知」功能。不过看 V2EX 上说国行也能通过一些方法开启,所以最后买了国行。虽然买了很久了,但也没有折腾开启这个功能。
默认 Apple Watch 需要一台装有 iOS 18 以上的 iPhone 才能激活,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低版本 iOS 也可以激活 Apple Watch,可以在 BiliBili 上搜索教程。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详细记录了几种使用场景。
日常使用(蜂窝数据开启,连接 iPhone):
实际测试数据(关闭不必要功能后):
总的来说,不管运动与否,只要早晚洗漱时充电到 80% 以上,下次充电前都不会低于 20%。PS:打电话非常耗电
使用大半年后,这些功能比较常用与实用:
除了系统自带功能,这些第三方 App 也很实用:
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
Apple Watch S9 蜂窝版做一个记录运动的辅助设备,偶尔运动出门可以不带手机。但还是无法当做主力设备使用:1、没有摄像头,不能扫码登录/拍照;2、不支持个人付款;3、电池小,续航短。
只把 Watch 当成一个辅助设备,使用大半年下来,整体体验还是比较满意。如果你也是 Apple 生态用户,有以下需求的话值得入手:
如果只是想尝鲜或者预算有限,SE / GPS 版也是不错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就好。Android 用户使用的话,激活需要 iPhone,有些跟 iPhone 关联的功能都用不了,如相机/相册,手机端查看更详细的数据。如果要买,更推荐买蜂窝版,可以独立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