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ennis Li修改

独立开发者,跑步爱好者,漫无目的 Newsletter 主理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ennis Li的 RSS 预览

2025年7月阅读书摘

2025-08-04 22:08:07

7月阅读记录

  • 《在中国大地上》Done
  •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Done

7月阅读书摘

《在中国大地上》

第三章 开往北京的90次夜车

  • 我问这是什么战争,春歌的丈夫答道:“这不是战争,只是一段过渡期而已。如果足够了解中国历史,你就会明白的。在我们四千六百年的历史中,每逢改朝换代,都会有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短则六十年,长则一百年。

第四章 上海快线

  • 2025年7月阅读书摘

    在中国,一直有个难题。如果有什么地方风景特别好看,人们就会蜂拥而至,然后美景就被人群毁了。

  • 由于一整天都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我问道:“你觉得中国人以后会有私家车吗?” “极少数人会有的,但不是为了图享受,而是为了做生意。我们想要做的,是生产汽车,然后卖到国外去。出口市场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 然后我眼前就浮现出一堆红卫兵,他们手里拿着长剪子,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沿着南京路一路往前,边走边寻觅哪里有肥大的衣袖或者飘逸的长发。他们挥起长剪子,开始不停地剪,剪,剪!我意识到,一个狂热的青少年,手里要是握着一把剪子,简直比端着步枪的士兵还可怕。

  • 潘教授在这方面是个典型,但他给人的印象却不会因此而减弱。他轻声笑了笑,说:“美国人没理由惧怕中国人,一点理由都没有。在这世上,中国人只对两样东西感兴趣——权力和金钱。美国是最有权也是最有钱的国家,所以中国人永远都需要跟美国搞好关系。”

第五章 开往广州的快车

  • “我不是在说他们——我讲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好像正在消退。这就是为什么未来三四年至关重要了。很多公司都已经撤离,他们既不是慈善家也不是空想家。他们想赚钱,如果赚不到钱,他们就走。中国市场正处于大规模扩张阶段,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很多回报——因此没有理由让人寄予厚望或者吸引大规模投资。泡沫是会破裂的,而且一旦破裂,这里就会变成地狱。五年之内我们就会知道这样的事会不会发生。

  • 共同奋斗'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说法,体现着某种团结一致的思想,而如今这种思想已经销声匿迹。他们不再友善,不再礼貌。我觉得他们已经迷失,他们的结局会很可怕。

第八章 开往西安的104次列车

  • 正午时分,列车停在了处于铁路枢纽位置的宝鸡市。一位先生告诉我:“渭河里没有鱼。”然后,他大声清了清喉咙,往站台上吐了一口痰,随即习惯性地出于礼貌,用鞋底把痰擦了擦。 每个人都会像这样清嗓子、吐痰,他们的痰有时会成滴快速落下,有时则会拉成细条缓缓下流,就像顺着痰盂边缘而下的烛蜡。一般他们都会吐在垃圾篓里或者树干旁边,但就算政府专门发起倡议,也无法阻止一部分人随地乱吐,我见过有人把痰吐在地毯上,并且还记得要礼貌地用鞋底去抹两下。

  • 这对中国人来说再好不过了。或许他们已经认识到,游客的好处就在于他的注意力集中而短暂。对政府而言,游客要是只把观光作为旅行目的就太完美了。他们来访,去各处景点参观,等到把所有地方都转了个遍,就会马上离开。不以观光为目的的人往往会驻足徘徊,他们不看博物馆的介绍,喜欢问尴尬的问题,不是让人感到心惊胆战,就是把人搞得垂头丧气,所以他们最好不要来。

第十六章 开往大连的火车:92次列车

  • 虽然我在中国见过很多胆小鬼,但坚忍不拔却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

第十七章 开往烟台的“天湖号”游轮

  • 我想起了自己身边所有自命不凡的人和自认为无所不知的人,以及那些讨厌的教师、评论家和书评家,我希望他们都被赶上去内蒙古的火车,到那里去铲猪粪,住牲口棚。不过,我当然也会在其中。在中国,不干体力活的人通常都被称作知识分子。这群人太招人烦了,作为惩罚,我们都要在那里挖洞。这样的命运真是悲惨,但很容易就能想到相关政策是怎么来的。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希望过自己讨厌的人被车拉到别的地方去铲粪——尤其是那种四体不勤又心高气傲的人。

第十九章 开往上海的山东快线:234次列车

  • 这里的每个人都因农事而筋疲力尽,而且每一寸土地都已被开发利用。既然可以种菠菜,为什么要种花呢?既然阳光可以照耀庄稼生长,为什么要种树将它挡住呢?

第二十二章 开往西藏的列车

  • 外表越是普通,就越像救苦救难的英雄。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可以作为工作的爱好”和“不能作为工作的爱好”之间的区别

  • 全部行动都以“这个有用吗?”为标准筛选,人就会备受阻力,最终会丢失“做‘喜欢的事’且幸福地生活”这一初心,觉得只能做“有用的事”(合理的事)。这就是合理性陷阱。

序 一本让你找到“想做的事”的书

  • 因为对工作没兴趣,也就没有学习动力,所以无法成长。

误区2:找到想做的事时会有命中注定的感觉

  • 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找到“想做的事”,你开始也只会觉得“嗯?或许挺有趣的”,即仅处在感兴趣的阶段。

误区4:必须多行动才能找到

  • 去服装店可以随便挑选衣服的款式,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会怎么样呢?你也许会被“现在这个很受欢迎”“价格便宜”等与“自己想穿的衣服”不符的信息所影响,进而做了选择。

“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就只能试着先行动了”,这种想法中的陷阱

  • 人在选项多的时候往往会“不做选择”

“一直迷茫的人”和“走自己道路的人”之间唯一的区别

  • 不要把自己的判断标准建立在外部的“以他人为中心的坐标轴上”,必须切换到自己内心的“自我中心坐标轴”上。

公式1:喜欢的事×擅长的事=想做的事

  • 技能和知识是为了实现自己想做的事的手段。如果以使用技能为目的,人生当然会变得无趣。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了解自己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擅长的事”。在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之后,如果有需要的话再去掌握“技能和知识”也来得及。

如何找到实现“想做的事”的手段

  • 所谓的色彩浴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如果刻意关注一些事物,那么与之相关的事物就会很自然地映入你的眼帘。比如听到“请找出你周围红色的物体”,你就会看见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红色物体。

  • 色彩浴效应和实现“想做的事”的手段是一样的。确定好“想做的事”之后,色彩浴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实现“想做的事”所需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浏览信息时竖起“天线”,关注对自己想做的事有用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将它们收集起来。

所谓成功并不是“达成目标”,而是“活出自我的这个瞬间”

  •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得到金钱或名誉。如果对现在这一瞬间所做的事情感到充实才是幸福,才是人生的成功。

2025年6月阅读书摘

2025-07-01 19:28:00

6月阅读记录

  • 《黄永玉:人只要笑,就没有输》Done
  • 《在中国大地上》20%

6月阅读书摘

《黄永玉:人只要笑,就没有输》

我就揍他

  • 人只要笑,就没有输。黄永玉的存在证明了一项不会磨灭的人性真理——人生苦,但人大于苦。

我是在跑万米

  • 《紫苑草》讲了一种底层现实:纵然努力对抗命运,却依然负担着人生的无奈和沉重。
  • 他的心里并不是没有波澜,只是人老了,伤心是一种秘密。他和年轻时一样,听老歌会哭,读诗会哭,想起朋友时也哭,看到新闻莫名伤心了,不敢让女儿知道,躲在被窝里偷偷哭。他只能把这些说不出口的感情画到画里,写到书里。
  • 他连人生最后的细节都想到了,到时候送去火葬场,送过去就行了,不用想着领骨灰回来,“不好分,怪累的”,他打算跟孤魂野鬼一起过,大家一起热闹。他对于死只有一个要求:“到时候胳肢我一下,看看我笑不笑,”这是他的生死标准,“笑了,我就还活着。”活了一辈子,黄永玉只是黄永玉。这是他在《世说新语》里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再有两个月,这个人就要99岁了,人生再来个一百年,结局或许还是同一样——天地不仁,白云苍狗,但管他呢,我与我周旋了一辈子,黄永玉永远是黄永玉。

2025年5月阅读书摘

2025-06-08 10:22:13

5月阅读记录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Done
  • 《稀缺》Done
  • 《东京贫困女子》Done
  • 《悉达多》Done

5月阅读书摘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路易

  • 人们太高估感官愉悦了,将精神生活看作是对缺失的感官体验的补偿。然而,感官并不比精神更具价值,反之亦然。因为一切都是合一的,一切都同样美好。无论你是抱一位女子,还是作一首诗,都是一样的。只要那个核心在,即爱、热望和激情在,它们便是一体,无论你是在阿索斯山做隐修僧,还是在巴黎做花花公子。
  • 世界是肥皂泡,是歌剧,是欢闹的荒唐。

后记 回忆克林索尔的夏天

  • 尽管年轻人也没啥可羡慕的,但至少还一直有机会,从一个坚硬冰冷、迟钝无趣的世界中苏醒新生,而我们这些老人却来自于旧时代,那些曾被我们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如今却成了可笑荒唐的昨日黄花。时代惊人地变快了,更年轻的人们不再以年龄段、时代或至少五年期来计量时间,而是以每一年,所以相信1903年的人与相信1904年的人已经有代沟了。
  • 这就是克林索尔的夏天。闪耀的日子里,我在村落间和栗林里漫步,坐在折叠椅上,尝试用水彩保存下稍纵即逝的流光溢彩;在温暖的夜里,我在克林索尔宫殿那些开着的门窗前一直坐到很晚。我的写作技法比绘画更为熟练与严谨,我便用字句来歌唱这个永不停止的夏天。于是画家克林索尔的故事便诞生了。

山隘

  • 世界越来越美了。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我渴望成熟。准备好死去,准备好重生。

  • 远处并无战鼓传来,大时代再次由神奇日夜,由晨昏午暮所构成,世界那隐忍的心,重又跳动起来。当我们躺在草地上,耳朵聆听大地,或在桥上探身看水,或久久凝视明亮天空,便能听到那巨大的祥和心脏在跳动,那是母亲的心脏,我们是她的孩子。

牧师居所

  • 无论在舌尖上还是在脚跟上,无论在快慰中还是苦痛中,只要能感受到内在生命的颤动就是好的。感觉到我的灵魂是活着的,千百种幻想蕴藏于千百种形式中,在牧师或游子、厨娘或屠夫、孩子或走兽中,当然也在鸟儿、树木中,这才是重要的,这才是我的生命所愿所需。一旦无法再这样活着,而必须依赖所谓的“现实”,我宁可死去。

树木

  • 当我们感到悲伤,无法再忍受生活,一棵树就会对我们说:安静,安静!看着我!生活既非容易,生活亦非艰难。让神在你心里说话吧,那些妄念就会沉默。你慌了,因为你走的路偏离母亲和故乡;但其实你的每一步、每一天,又将你拉近母亲身边。故乡不在此处或彼处,除了在你心中,故乡不会在任何地方。

《稀缺》

引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 虽然会使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同时也是伴随一生的负担。因为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稀缺上,思想总是围着稀缺打转,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人生中的其他事物。
  • 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控制力。其影响力非常大。举例来说,贫穷状态会比彻夜不眠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更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穷人的带宽不及富人,而是因为贫困的经历会降低任何一个人的带宽。

第1章 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

  • 一旦你意识到意志力不过是去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想法时,就能开始提高自身的意志力了
  •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 人们常常会通过坚持最初的计划来避免选择的负担,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去做选择。

1美元的真正价值

  • 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所以说,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机会成本

  • 说穷人所拥有的是一种特殊技能:他们更善于维持当下的生计。他们能让1美元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这种专业技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因为管窥,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

《东京贫困女子》

如果不一直工作就会无家可归

  • 不仅是自治体,那些民间企业也经常会削减那些老实而顺从、从无怨言的人们的工资。像谷村女士这样老实、顺从又文静、得到的信息量很少的女性,率先成了财政困难的公共事业为了维持生存而献出的牺牲品。

这半年间,痛苦仿佛扼住了我的喉咙

  • 在人生经历和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匮乏的人,其判断标准往往会出现偏差。他们在向别人描述自己时总会把自己抬得很高。

2025年4月阅读书摘

2025-05-10 11:15:10

4月阅读记录

  • 《悉达多》Done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Done
  • 《如何度过每天的 24 小时》Done
  • 《东京贫困女子》80%

4月阅读书摘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2025年4月阅读书摘

我不想被这盛开的、铺张着所有颜色的陈列馆俘虏,我不要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这贪婪的、用鲜花伪装的燃烧的夏天。我要离开花边,走上地毯,脚下是坚实的柏油路,死亡就无法从地下爬上脚踝。

我挑衅赤身迎面而来的无常,却无力找到可以勉强自己顺应世俗的尺度。

最关键的东西往往无法言说,而言说的冲动却总在旁流淌。

远走他乡的树像背井离乡的人,在恰当的时刻离开危险的地方,找到一块不很恰当的土地,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停下来,无法决心继续走下去。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我把他吃了。 所有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国)王。每个王出场时,都会向别的王点头示意。王们不会离开自己的物体,但他们互相认识,在我的脑子里相遇后合为一体。他们其实是一个王,被遣到各处挑选赖以生存的新物质:象棋里的木王,风信鸡里的铁王,公鸡里的肉王。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在仔细观望时发现大脑中发生迷失的起点。事物的平凡处暴露出来,物质变成了人。同类事物间出现了不同等级,我和它们之间的差距更大。我必须应对自己展开的对比,却不得不败下阵来。和木头、铁皮或羽毛相比,皮肤是最脆弱的物质,我只得依赖国王时好时坏的权力。

在他头脑中,所有事情都联系在一起对我很不利,但我脑子里联系的是其他东西:如象棋子中站着一个王,微微鞠躬,审问者体内也有个王,是杀人的王。那是我刚刚开始受审的一次,一个夏日午后,刨子幽灵也来了。窗玻璃在阳光下泛着波浪形微光,在地板洒下一圈圈白色的光环。在审问者横穿房间时,这光环爬上他的裤腿。我暗自希望他蹒跚一下,让光环爬进他的鞋,穿过脚掌将他杀死。

照片上关于我的信息很少,更多是关于母亲的。从照片可以推断出以下三种状况。第一种:头发的中缝是歪的,两条辫子在耳后高低一样。说明父亲在前一天晚上只是微醉,母亲给我编辫子时心境淡泊,想着自己的事,手指习惯性地动作。婚姻总体可以,生活还能够忍受。第二种情况:头缝和辫子歪歪扭扭,我的头看上去像被挤过,脸颊错位。这说明父亲头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母亲一边梳头一边流眼泪。我成了一块多余的木头,像她常说的,如果不是因为我,她早就离婚了。第三种状况:头缝和辫子都很正,左右脑和脸完全对称。说明父亲前一天晚上回家时是清醒的,母亲心情轻松愉快,也能喜欢我了。不过显示第三种情况的照片很少。因为摄影师只在节假日来,平日里,我父亲在工作时间也会喝点酒,但节假日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大醉一场。他没有别的爱好,不像别的男人那样喜欢下棋、打牌、玩保龄球,他也不会跳舞,只是端着酒瓶站在一边看别人玩,直喝到眼睛臃肿,舌头变大,双腿发软。从我的相片也能倒推出他的三种状况,第二天通过梳齿钻进我的发型里。

沉默使我们令人不快,说话让我们变得可笑

表面看来,写作和说话很类似,但实际上,写作是一种独处。落在纸上的文字之于经历的事件,相当于沉默之于说话。我将经历转化为句子时,一个幽灵般的迁徙开始了。事实的内脏被打包进词语,学着跑步,跑向迁徙开始时还未知的目的地。为了停留于这样的意象,我在写作时,仿佛在森林里支了张床,苹果中放一把椅子,街上跑来一只手指。或者相反:手提包变得比城市还大,眼白比墙大,手表比月亮大。经历中有地点,头顶和大地之上有天空,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脚下有柏油路或地板;经历中有时间环绕,眼前是光明或者暗夜;对面有人或物。事件有开端、过程和结束;皮肤能感觉到时间的长短。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因词语而发生。经历作为一个过程嘲弄写作,与词语无法兼容

人们提到“手帕”时,他们指的是哪条手帕呢?哭泣时用的手帕,不是告别时挥舞的手帕,不是包扎伤口的手帕,不是人们伤风时擦鼻子的手帕,不是打结记事的手帕,不是怕丢钱把它们包起来的手帕,也不是在街边丢失或被扔掉的手帕。手帕永远不会是同一条。在简单的一句“那女人把手帕塞进衣袋”中,会潜伏着多少种可能性?

诗歌一直向我印证,我的人生没有出路。没人能说服外公放弃去填充那些表格。直到我进了城,背诵诗歌成了一种习惯,我才终于理解,外公的发票表格不是他的祈祷,而是他的诗歌,或者说是他的大丽花。

一次触摸,两次释放

我发现,是事物决定着一个人,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哪里忆起过去的人或场景。那些由坚不可摧的、没有生命因而更持久的、与我们自身完全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事物,决定着它们在大脑的回归。

因此这里的人们大多以为,我们必须与现实打足够多的交道,才能真正忘记过去。而我的经验是,人们愈是认真地参与当下,过去就愈加清晰地回到我们身边。

我越是仔细观察当下,它越是急切地想成为过去的范式。我脑子里如果没有当下,也就不会拥有过去。

从她们的行为方式上,我无法判断谁更不自信,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生人面前吃东西会是什么样。我仔细观察她们,是在她们处理面包屑的动作中寻找意义,还是说明我对自己缺乏了解,坐在别人对面缺乏自信,总希望在琐事中找出对与错?

红花与棍子

这个国家的年轻干部是最老的。因为他们模仿独裁者时毫不费力,比年长的人更加惟妙惟肖。当然,这是他们事业刚起步时必备的技能。后来,当了几天幼儿园教师,我才明白那不是模仿,他们其实是在扮演自己,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姿态动作。

每个人眼中飘落的雪花应该有不同的美,在这个国家却不能成为主题。

文明社会对个性的培养,从个体出发去理解自身及周围的事物,在这里不存在。这正是国家所需要的——软弱性格的培养要在皮肤还稚嫩的时候开始。将来要想克服自己的软弱,唯一的办法就是巴结权势,否定自我,委曲求全,惟其如此才有机会。无须逃避的自我意识,不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

客观上不应该给三岁幼儿灌输任何个人的东西,但主观上他们有这个潜质。到了五岁,主观的也不行了,已经为时太晚。这一点一天比一天更清晰地摆在我眼前。对人类本质的滥用在内视,在贪婪地延续。毁灭在幼年业已完成。

大脑直觉产生的文字,我们自然而然地援引并说出它们,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被阻隔。独裁统治下的社会,它在孩子们的教育中被阻隔。在成人世界,它在记忆中被剔除。

岛在内,国界在外

  • 孤独横穿日子,让生活中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那是我自己的疏忽和失败。
  • 然而,逃跑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上升到一种歇斯底里。对毫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厌倦,变成一种病态的希望,希望通过冒险在陌生的地方创造全新的生活。逃跑意识成为伴随日常生活的本能,人们把自己的国家看成临时居住地,早晚能逃出去的信念成为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这造就了大量的机会主义者。一方面,在事情搞定之前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事业有成:爬得越高,机会越大。利用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和影响力,利用对下级的压迫去谄媚和贿赂上级。很多干部都用“上台”作伪装准备逃亡,他们最终能够定居国外并非偶然,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他们自嘲地告诉别人,外逃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奢侈,他们都曾是“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人。众多高官逃跑后恐怕得重新定义政治觉悟这个概念了:社会主义觉悟的最高发展形式就是逃往资本主义。高干的外逃和普通老百姓绝望的逃亡不能同日而语,那是一种保险的交易,死亡风险为零。虽然大众没有这样的幸运,虽然逃离之前自由从未真正属于过他们,但是,看到高官与国家统治者背道而驰,他们还是会在一旁幸灾乐祸。

2025年3月阅读书摘

2025-04-12 11:18:06

3月阅读记录

  • 《猫鱼》Done

3 月阅读书摘

猫鱼

  • 2025年3月阅读书摘
  • 书名: 猫鱼
  • 作者: 陈冲
  • 简介:
  • 出版时间
  • ISBN:
  • 分类:
  • 出版社:

悲伤是黑镜中的美

  • 2025年3月阅读书摘

    📌 这话让我想到,创作的饥渴和激情,常常来自某种基于哀思的记忆和想象——那个用清澈双眼望着你说“我爱你”的孩子,终将长大离家去寻找别的爱;那段令你神魂颠倒死而后已的恋情,终将这样或者那样地结束;那个晨光里完美的蜘蛛网、蒲公英、凤尾蝶,那道划过夜空的火流星……一切穿刺到你灵魂的美都与母亲一样,终将逝去。这不可名状、无法安慰的渴望和骚动便是艺术的源泉。

  • 📌 写到一位垂死的老妇人,看到自己美丽而艰难的一生像电影那样闪回,她无法相信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尽头。然而在死去那一瞬间,老妇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也许她瞥见了宇宙与时间之前的虚无,知道了生命的奥妙。
    当时,她的体内有31470103497276—498750108327个原子,她的实质中,63.7%是氧气,21%是碳,2.6%是氮,1.4% 是钙,1.1%是磷,外加少量在恒星中产生的九十种其他化学元素。火化时,她身体里的水分蒸发了;她的碳与氧结合后,形成了气体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飘浮起来跟空气混合;她的大部分钙和磷燃烧成了红棕色的灰烬,随风散落在土壤里。
    曾经属于她的原子就这样被释放和蔓延开来。六十天内,它们便波及全球的空气;一百天内,她的部分原子——那些火化时蒸发了的水分——便凝结成雨水降落下来,被动物和植物酣饮吸收,转化成器官、骨骼、枝叶和花朵;孕妇们吃了那些动物和植物,十个月后,含有她原子的婴儿们便呱呱坠地……
    在老妇人去世的几年后,地球上会有数百万含有她原子的孩子;再过几十年,那些孩子的孩子身上也将包含她的一部分原子,他们的思想将包含一部分她的思想……曾经暂时属于她的那些原子,将永远循环在风里水里土壤里,在世世代代的生命与思想里。他们能传承她的记忆,感受她经历的痛苦与欢乐吗?当然不能,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积累和融汇了所有生命的记忆;也许我们所体验的无常,从来就是永恒。
    母亲将存在于万物中——这个想法给我带来安慰。

无法实现的梦想

  • 📌 我想起作家斯坦贝克的一句话:世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他冥冥中知道无法实现的梦想,但他会用毕生去希望和等待它的到来。人类因此而悲哀,也因此而伟大和辉煌

被遗忘的爱之夜

  • 📌 那时我还没有相机,时间没有从绵延的生命中被切割成一百分之一秒的单位,夹到相册里。那些没有被相机拍过的记忆——人脸、人声、语言、地方,熟悉的和不认识的,似曾相识的和梦里的,欣喜若狂或绝望无底的——像时间河流里的一块块石头,被岁月磨成了卵石,上面长出一层毛茸茸的青苔,边上沉淀了淤泥砂石。隔着漂动的水草和水波看它们,恍恍惚惚,阳光里一个样子,月光里又是另一个样子……

一点心

  • 📌 你在向外看,这正是你不该做的事情。没有人能给你建议和帮助,没有人;唯一能帮助你的是走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审视你写作的动机,是否扎根于内心最深处,向自己坦白,如果无法写作,你是否会死;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我必须写吗?如果你可以用一个强烈而简单的“我必须”来回答这个庄严的问题,那么就根据这一必须来构建你的生活;哪怕在最不重要和最微不足道的时刻,你的生活都必须成为这个回答的象征和见证。

  • 📌 把回想留给未来吧,就像把梦留给夜,泪留给海,风留给帆。

幻想博物馆

  • 📌 好像是博尔赫斯说的,我们是我们的记忆……那个不断变形的幻想博物馆,那堆破碎的镜子。从逝去的时间里,记忆只选择某些碎片,我们似乎总是在企图用碎片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现实,而记忆的选择又往往不是在发现,而是在隐藏事实。

停留在荒芜和黑暗的地方

  • 📌 父亲关起门来跟我们说,歌里面唱哪个地方是个好地方,就不能去那个地方。

将美丽带回人间

  • 📌 我想起剧本中王亚军念的莎士比亚台词,“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人到底只有这样一个选择。我只有继续。摇滚歌手大卫·鲍伊在一次采访里说过,最令人兴奋的创作,往往产生于你觉得脚尖够不到水底的时候,觉得自己要被淹没的时候。艺术创作是一种求生,是把全部的、最纯粹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而这个问题就是答案本身。

几粒金色的麦穗

  • 📌 我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句话,“说到底爱情是一种本能,要么第一次就会,要么就一辈子也不会。”

我们将死于梦醒

  • 📌 飞机开始升高,窗外渐远的灯火和渐厚的云层仿佛奇妙的海底世界,父亲大红色的泳帽出现在我的脑海,它在水里时而浮起时而沉没,不管池子里人多人少,不管他游到哪个角落,我都能从眼梢看见那团红色。不知父亲有没有留意我的蓝泳帽,感觉到某种心照不宣的亲情?

猫鱼

  • 📌 美国摄影师沙丽·曼在《留住这一刻》中这样写道:“早在 1901 年,爱弥尔·佐拉就指出了摄影对记忆的威胁,他说,如果你没有拍下来,就不能声称你真正看到了某物。然而,一旦被拍了下来,无论你‘真正看到’的是什么,都永远不再会被记忆的眼睛看到。”

  • 📌 沙丽·曼称之为“照片的背叛”。我们总以为照片能保存过去,其实它们把某些瞬间从人生长河中截出来,取代并腐蚀了真相,同时创造了它们自己的记忆。

  • 📌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童年的“猫鱼”,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本性中被遗忘或隐藏了的真相”;它是我们余生创作最汹涌的源泉,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每一个“奇迹”。我很难想象任何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核心图像,不是潜意识中来自童年的、某个强烈的视觉感知或幻想。

孤独和欲望的颜色

  • 📌 忘了是哪位作家说的,艺术家必是诗人,他不一定写诗,但是他眼睛里看到诗。

2025年2月阅读书摘

2025-03-04 21:35:31

2月阅读记录

  • 《猫鱼》60%
  • 《阅读不息》51%
  • 《达美乐——创意比萨巨头如何用科技创新客户体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