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emoChen | 陈杨修改

博客名「特立独行的异类」,北京/重庆/长沙,暂时在京搬砖。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emoChen | 陈杨的 RSS 预览

搬家路上的7条碎碎念

2025-03-25 21:49:32

与其说是“漂泊”,不如说一直在路上。

1、深度保洁(暂时)祛魅。搬进去之后,我妈说一点都没弄干净,还有很多污垢;比如灶台的锈迹,做深度保洁的师傅说去不掉这些锈迹,但是搬过来之后晚上我妈给洗的非常干净,一点锈迹都看不见,最后还得靠我妈,这深度保洁和日常保洁区别并不大;我们这单是私单(未走平台),因为平台上的服务很多项目并不包含,比如沙发、窗帘。我们有一个贵妃椅、四座沙发和三个房间+客厅的窗帘如果单独购买,就太贵了。而私单是都会帮我做,整体对比性价比更高,不然我肯定首选日式保洁。不过我也好奇,为什么没办法做到都包含的服务,毕竟新家清洁这都是基础操作呀?

2、新家安置比搬家本身更费时间。搬家收拾东西,我们用了差不多1天,但是为了搬家我们提前打扫卫生、清洗家电差不多花了一星期时间。而且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完全搬完,因为家里还需要新购一些小物件。由于新家居住超过9年,很多东西都是难以继续使用,比如洗衣机是西门子滚筒洗衣机,京东清洗师傅说拆了以后再装回去铁定漏水,于是我选择利用国补的机会在京东上新购买了一台洗衣机,原来的洗衣机表面清洗干净后,铺上桌布当做收纳台吧。(如果可以,我一定会丢掉)

3、搬家遇上爬楼,一场体力与感动的较量。2020年搬家时从六楼下来,搬家师傅是用爬楼机器完成的,只是噪音有些大。这次又遇到需要爬楼梯的情况,虽然楼层不高,但东西比上次多了很多,装满了整整一厢车。我在蓝犀牛平台上预约了搬家服务,来了两位小哥帮忙。当我看到其中一位小哥把我那四箱沉重的书用绳子绑在腰上,双手拉着绳子两端,起步的时候差点摔倒,心里不禁有些酸楚。原计划是体验“日式搬家”,但是六公里不到花1500元搬家费,性价比着实不高。最后买了麦当劳双人套餐以表谢意。

4、出门条找保安或许更快。我办理出门条的时候是先给物业打电话,在哪里办理出门条,物业说8.30后在物业办公室可以办理,等我去了之后,物业和房东核实,得知我未交钥匙,不给我办理;后面我和房东沟通并未有此事。于是我回来找了小区的保安,保安说可以办,并给了我单子,填入搬家师傅车辆信息、我居住信息就可以了;走的时候我还和大叔说,到时帮忙说一下二单元怎么走哈;大叔说:这你就放心,我们放进来的一定会引导他们的。

5、有阳台的房子体验是真的好呀。之前的房子其实也不小,有76m²呢,但因为没有阳台,所以视觉上小了很多;这次换到三室两厅两卫,外加一个阳台,居住体验确实好了不少。噢,租房自动离开了自如,我发现直租是真香,最近两次租房都是直租,省掉的中介费拿一半来搞新房清洁、装修都绰绰有余。我们这次房价 是4600元/月,房东在中介平台报价5200,第一次看房谈的是5000,后面经过沟通谈到4600,想比上一个两居3900,整体上还算能接受,缺点就是没电梯,小区内娱乐设施相对较少,优点比较多,比如对面两个商场购物很方便,距离地铁站步行 5min 等。

6、搬家丢东西不一定是真的丢了。我们搬家的时候再卧室有一个东西丢了,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影响,甚至都怀疑是不是再搬家车上掉了,后面看照片的时候发现原来在另一个包的小口袋里,找到这个包就找到了它,失而复得的心情可真好。难过的是搬家前还有好几个快递在原来驿站未取,没有收到短信或者电话提醒,而且是16号就到了,只能周末再跑一趟;有得有舍啊,上天是公平的。

7、感谢上一篇文章所有阅读、点赞、推荐、赞赏、评论的 uu 们。在评论区看到,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漂泊,但是生活是自己的,对事物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能遇到新的人,开启一段新的故事”。

与其说是“漂泊”,不如说一直在路上。

搬家带来的漂泊感

2025-03-20 17:30:36

现在居住的房子在即将两年期满前收到房东微信:“小陈,在吗?不好意思啊,我这边房子到期后不方便再继续出租了,提前和你说一下哈。如果有事的话晚个一两个月也可以,我倒也不是特别着急,你们看哈;这个房子我六七月份才用,你根据你们那边情况决定就好”。

嗯,我知道了,需要开始看房子,准备搬家了。

春天里的雪
春天里的雪

众所周知,搬家的基本流程是定需求、约看房、签约、搞卫生、搬进去等。翻看「/Documents/A_家/房屋/租房」文件夹时,已有五个地方,租房合同也有10份了,满是漂泊感;但是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能遇到新的人,新的故事,也是新的开始。

也曾想过买房子,居住可以相对“稳定”,至少不会频繁搬家,但高额的房贷和较小的居住面积显得格格不入,寸土寸金的帝都更适合租房,稍严谨一点,如果希望有山有水,面积大视野好,还得六环找啊。

找房子和相亲我理解逻辑类似?我没相过亲个,听过朋友转述。得先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对着需求去找房子,看房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求权衡对比,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房子”,根据过去的经验,大多时候都是“妥协”,因为100%满意的房子,或者完全恰和自己需求的房子几乎难找,或者严重超预算。人也如此。

我对房子的需求也在逐步变化:如面积上从主卧(合租)到整租一居,到整租两居,到整租三居;以前书架能放进去就行,慢慢需要客厅、厨房,再慢慢需要独立的空间。也有不变的维度,屋内无太多家具,我们不喜欢看电视,重沙发,所以东西越简单越好,有基本家电就行;对周边配套和交通要求亦未发生过变化,最好出门是地铁站,过马路是菜市场。不断的变化带来的新的体验,这大概是搬家为数不多的好处。

“拥抱不确定并从中获益”是塔勒布的反脆弱性。我们最近两次搬家的体验都非常好。上一次因为自如从4200涨价到4900,我们选择搬家,上班时间从40min 到60min,整体来说还是在可接受范围,住过去之后我发现小区周边有河流、有公园,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环境,有荷花,有夕阳,能跑步,能骑车;今天长这样 很多照片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记录过小区的春夏秋冬,也有口罩期间隔离、和小区工作人员“吵闹”的故事;难的是因为居家办公,小区三五邻居一起打球,一起运动。

延伸阅读:《记一次集中隔离

现在居住的地方上班需 70-80min,好处是门口就是公交站,小区后面就是大运河,马路对面是菜市场,最令我满意的是新建的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每逢周末,我会到图书馆看看书或者电影,发发呆,看看日落,也是一件幸事。而这些都是我到了这个小区之后才发现的,搬进来之前完全不知道。

以上种种,大概是搬家带来的些许惊喜。

有惊喜就有惊吓。2020年那次搬家,住进了小黑屋(客厅没阳光),最让人难受的是有蟑螂。这是目前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很难受的一次搬家。后续复盘,大概率是晚上看房,加之被近地铁站一叶障目了,毕竟出门右转就是地铁站的一室一厅,确实令人激动。好在一年期满,及时抽身,搬到新的地方时,每个物品进屋都单独清洗整理,能丢的都丢了,此后再无蟑螂。

要说有漂泊感吗?确实有的,因为搬家很费神,到了新的地方需要重新熟悉,需要和物业、保安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如果没办搬家的机会,稳定也是一种选择呀,无所谓好坏,都是新的开始。

附:我一位朋友@Na张分享给我的看房经验,至今为止,依然受用。

  1. 电器、厨房燃气灶、灯在看房时就都要试用,有问题需要换新或清洁的时候可以和房价打包谈
  2. 门窗检查防盗门是否可以自动锁,纱窗是否严密,窗户能否上锁
  3. 检查下水道和厨房水管是否漏水,马桶冲水是否通畅
  4. 如果有床垫,试一下床垫硬度,注意尺寸和已有床品是否通用
  5. 询问宽带入户的服务商,是否是你们习惯用的服务商
  6. 关闭门窗,检查室内是否有异味,检查隔音是否良好
  7. 打开厨房、卫生间橱柜的所有柜门和抽屉,检查是否有蟑螂窝
  8. 试用墙上插座
  9. 选燃气热水器而不是电热水器,燃气灶而非电磁炉

@大华在前两天也分享了一本小册子:《城市租房指南》 ,我读完了,并且根据其内容重新排版制作了电子书。

这本小册子整体框架很不错的,特别适合没有太多租房经验的人,可以快速了解整体框架。若作者可以更加细致补充一些信息就更好了,最好能根据场景写「Checklist」,比如厨房检查清单、卧室检查清单、签合同检查清单等。

好了,以上就是租房带来的漂泊感,更像是心理路程简单整理。今日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草木萌发,百花盛开,可以出门拍拍花草呀;3月的小确幸是16号居然下雪了,算是弥补了2024年冬天北京未下雪的遗憾。

延伸阅读:《2020 年,搬家记

AI对保险的价值

2025-02-07 14:08:57

DeepSeek 最近很热闹,不亚于2023年底 ChatGPT 面世的影响力。

今天和保险经纪人公司的朋友@宇子聊 AI 和保险,整理一些要点,并在基础上做简单延伸,作为记录。

我最近在体验可友健康售价 299 元/次/人的“体检定制”服务,准备试着看能够做一个类似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在问卷解读都是非常结构化的内容,比如目前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家人是否存在某些疾病等,如果存在某种疾病就会继续问什么时候发现的、治疗方式及效果如何等更进一步的信息,此外还需要补充对应的报告、病历等信息。重点看后续与【人】对接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思路。

此外,可友也有体检报告解读的服务,等体检结束之后,再买来看看;案例来说,报告解读没什么含金量的,毕竟结论写好了,且可以直接问 AI,那可友售价 500 元/次/人的服务有什么不同呢?我不知道,保持好奇。

恰好,朋友聊到了【保险】,去年对这个新事物也有初步的了解;如前文沟通,保险的本质是合同,保险产品的条款一般是不允许修改的,所以这是结构化的,是非常标准的内容。而变量在用户端,用户投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保险,不知道这款产品具体能保什么,不能保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我理解)是不知道自己身体存在哪些问题的,在核保的时候“看一眼”就过去了,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的存在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保险代理人/经纪人会先了解投保人(用户)的需求,比如为什么买保险、预算、家庭收支等细节,以此来匹配对应的产品,配置合适的方案;同时也需要搞清楚投保人的身体情况,通过医保记录、病历、检查报告、体检报告、吃药等情况综合判断,帮助投保人核保。核保应该是最难的,特别是针对非标体(身体存在一些情况的投保人)来说,逐一核保非常耗费精力。

沟通中得知保险产品之间同质化很严重,各种条款差异并不明显。我说恰好 AI 擅长处理这类信息,能从不同的产品库中将各种细节筛选出来,供投保人选择。无论是上面投保人需求收集、身体健康等情况整理,还是帮助用户匹配合适的产品,都可以通过 AI 非常准确、清晰地完成。曾经是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完成的事情,现在通过某个产品设计就可以完成。

第一结论是降本增效在销售端体现的非常明显。因为借助 AI 可以直接把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统称销售端)人效大幅提高,曾经做一个投保人的方案可能需要1-2h,现在通过产品设计可以同时给10、20、300人实时做方案。细想一下最近大火的 DeepSeek 的推理(思考过程),你会发现思考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远超我们,且纠正的效率更高。人效提高,同时对接的投保人多了,转化率自然就上来了。

那冗余销售端的人应该去哪里呢?去后端做服务。AI 提效之前,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只能招聘更多的销售人员完成获客、转化;一旦提效产品出现之后,销售人员前端的价值会逐步下降,后端需要提高的是服务投保人的能力。

购买保险本质上是信任游戏,不是套路游戏;现在销售端培训的话术、专业、行业等知识都会被类似 DeepSeek 这样的 AI 产品快速学习并用于产品设计,而信任不会。什么是信任?我们一起吃火锅,一起打球,一起蒸桑拿。什么是套路?“仅剩一步即可提现300元,直接打到微信钱包”、“你已经超过了99.3%的人”。

因为保险本质上需要投保人长期续费的产品,所以对销售人员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因为我会担心找不到对方;反过来,我发现代理人出现了优势,比如我朋友的代理人朋友(19年保险代理从业经验),他们一起打球,一起吃饭,哪怕我朋友不买保险,也会把他代理人朋友推荐给其他人。因为有感情基础,因为第一时间能想到身边人。以线上为主的经纪人恰恰相反,甚至会把那些长期没有和潜在用户建立深度联系的经纪人直接刷掉;因为毫无存在感。(你想,平时很难想起你,为啥要复购,为啥要要把你介绍给我朋友呢)。

朋友提到了个观点:如果不重服务,那就要往最简单的险种走,比如旅游险,意外险。我的理解是这对三方(投保人/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都没有意义。因为投保人的理赔服务没保障,保险公司客单价不高且没有用户忠诚度,保险经纪公司利润低,服务就更不会说有多好。

所以,第二个结论是 AI 时代下选保险产品本质上是选服务,摸得着、看得见、有信任感的服务 。初级的转化是套路,拼多多在这块非常有话语权;高级的转化是信任,买 iPhone,首选 Apple 官网/京东,这是品牌信任。当然,我并不是说需要经纪人/代理人对投保人言听计从,逢年过节送礼物之类的,而是建立更深度的联系。

再延伸一下,单纯售卖标准化的产品的商业模式很难持续下去,一定要有别人没有且是对方真的需要的东西,那是壁垒,也是核心竞争力。

保险行业的服务怎么做呢?如何借助 AI 更好的服务投保人呢? 我不知道,感兴趣的可交流。

Ps. DeepSeek 最近很火,免费、开源、国产(无需梯子可用)、够强,朋友圈利用 DeepSeek在挣钱的也很多,我看着着实眼红,我也在想哪些是真的解决了问题的,哪些是昙花一现的事情。继续保持关注,持续学习把!

与孩子同行的乐趣

2024-10-25 10:14:09

今年小满,我们家闺女@小七出生了,老父亲很开心;刚好,那一天还是 520;而知道她的时候是孩子妈去年生日那天,天注定的缘分,真好。

在过去的五个月里,除了两周出差,我几乎都会和孩子在一起,在生活上也多了一份期待。尽管原本很多的事情慢慢被搁置,But 这个过程是非常幸福的。我也知道,孩子只是比我年龄小,生活上尚不能自理,但是她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纪伯伦在《先知》所说: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

而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来到世上,却并非来自你们,

他们虽与你们一起生活,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把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

你们能够庇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华屋,

那是你们无法相见的,即使在梦中。

你们可以努力以求像他们,

但不要试图让他们像你们。

因为生命不能退步,它不可能滞留在昨天。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则是从你们的弓弦上射出的实箭。

射手看见竖立在无尽头路上的目标,

他会用自己的神力将你们的弓引满,

以便让他的箭快速射至最远。

就让你们的弓在射手的手中甘愿曲弯;

因为他既爱那飞快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Ref:《先知(纪伯伦全集)》

故想借此文记录下我对仅有五个月大的婴儿一些观察。

有需求就勇敢表达,但不无理取闹

孩子不会说话,更不会很明显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饿了、拉臭臭了、想睡觉了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些表现需要我们主动去识别,去关注,得做到「身边不离人」。

举个例子,想睡觉的时候,我们如果强行和她玩,她看起来没精神,参与感就没那么的的强烈,甚至会无视你;接着会打哈欠,眼睛慢慢的闭起来了。这是睡眠信号,需要时刻观察,综合判断才能发现,然后进入哄睡模式,直到放下;而醒来之后,她第一时间不会哭闹,会先和自己玩会,比如扯袜子、翻身、趴着、往床边移动抬头看着妈妈;当我们发现她醒了之后,她就开始“嘿嘿”的笑,笑出声的那种。

所以,在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她的表达,也不会无理取消;作为监护人,我们就需要关注她,及时捕捉她的需求信号,然后做出对应的行动,也不难嘛。哈哈~

孩子尚且如此,我们为啥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呢?想起之前的新闻提到:孩子上幼儿园,不敢在课堂上与老师说,知道回家才能上厕所。没有安全感,害怕打破常规,可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需求,我们需要及时表达出来,方式可以不那么激烈,但是重要的上要表达。只有说出了自己的需求,才有被满足、被实现的可能,如此简单而已。

用「我想 XXX,我也想试试!」,早上朋友和我说今天去看展会,其实原本没有他,老板仅让两位领导去,他主动和老板说:我也想去,看看新技术,比如 AI 在我们领域的应用。这就是合理表达自己需求的做法,最终也获得了允许。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让自己更勇敢一些~

保持好奇心,尽力去尝试、去模仿

小七喜欢看运动的东西,在室内的话,那些动起来的玩具她就很喜欢,反之那些静止的玩具看一眼就放弃了;在室外,她喜欢看小区的人踢毽子、小孩玩闹追逐、马路上的车辆;总是边看边笑,甚至要不要给他买辆车。

我们家有一个会复读的鸭子,会简单几首歌,唱歌的时候会随着节奏动起来,对孩子来说,怎么可以这么神奇?自己咿呀几句,鸭子就会重复一遍,鸭子唱歌的时候还会扭脖子;有次我把鸭子平放在地上,放音乐的时候由于较重头轻,就会在地上转圈,她很开心。

慢慢的她开始学会模仿,这些玩具会前后移动,她会尝试往前挪动,现在还不会爬,当我把手放在她两个脚掌后面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劲可以往前挪动一点点。上面的鸭子会翻身打滚,她也会模仿;为了让她练习翻身,我会在爬爬垫上给她做示例,先翻一半,回头看她,确认她看见了,然后再翻,重复几次,她就会了。再两个多月的时候,她已经会自主翻身,且更愿意翻身趴着了。

对(运动)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模仿学习,这是她这个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保持的本能,因为世界对她来说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是新东西。主观上的好奇,客观上的模仿,就是最简单的行动单元。基于好奇而驱使的行动更有趣,更长久。

最近(科技/互联网)市场上的主流信息应该是 AI?生成式 AI 的爆火是 2022 年 ChatGPT 的上线,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大模型一家又一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上线了,但即将 2025 年了,看到过很多的声音,比如 「AI 不行了,两年了啥也没改变」。其实不是不变,而是一直在变。

有一个育儿博主,喜欢写科普文章,主要活跃在微博和公众号,在公众号上的内容都是长文,非常的硬核,确有系统的积累,比如湿疹、鼻炎、睡眠、喂奶、疫苗等大小问题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我得知腾讯元器上线了「可以把公众号授权给腾讯元宝」的功能之后,我与他提了这个想法,经过设置之后读者就可以基于该公众号的内容进行提问,目前已经上线。体验下来相比较单一搜索功能更加智能,因为这是一个属于他自己长期积累而生成智能体,无论是谁,想问问问题,都可以直接给一个链接,根据他本人的风格、专业综合给出答案。不过也有局限性,比如检查报告的理解,就需要对「多模态」继续保持好奇,之后才会有新的产品,而我最希望做医疗领域问题解答的是就诊问问,我希望提供报告、病历等信息,综合给出下一步的计划和治疗方案。

保护好自己的能量,绝不「浪费」

我们每天至少有 2h 的户外,在户外难免会接触到其他遛娃的人,每次和陌生人见面的时候,小七会通过不说话的方式来面对,看起来和我一样是个 i 人,当我们喊她名字的时候就会特别开心;特别是在社区医院打疫苗,其他的孩子都一言不发,小七在爷奶的怀里非常开心,咿咿呀呀说个不停。有一些例外,比如孩子逗她玩的时候,她会很开心。这是她喜欢的事物。

咖啡因虽然让人感觉振奋,但过量摄入咖啡因(超过500-600 毫克)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焦虑、不安、失眠、胃肠道紊乱、震颤、心动过速等。建议每天咖啡因摄入量控制在200-300毫克之间。 Ref:Caffeine: Cognitive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Enhancer or Psychoactive Drug?

我几乎每天都会有一杯咖啡,导致晚上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因为我思虑太多了,很多「未解决的事情」在大脑盘旋,以致于心神不宁,白天就需要一杯咖啡让自己更加精神,完成工作任务。小七的专注力有限,只对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人露出笑容,她能量有限,专注力有限,所以不会「浪费」。

《教养的迷思》作者@哈里斯有分享过:父母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有限,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影响力,而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在社会中的自然发展;孩子并不总是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同龄人,尤其是在社交行为上。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与同龄人完成的,而不是与父母完成的。

虽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知道,父母对孩子的人格特质(如性格、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非常有有限。难得可贵的是,在与孩子生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在被她影响,这种感受说不清。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词「夫妻相」,也就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间越久,越来越像对方;虽然这种相似性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长期共同生活,夫妻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和相互理解。

但孩子不一样,我们的相似性更多的是基因遗传和共同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的结果,并非我们的直接教养方式。所以,我应该会随着孩子的视角重新探索这美好的世界,了解一些未曾了解的事物,保持顽皮和好奇。

感谢小七,辛苦小七妈妈~

杭州出差见闻

2024-09-06 10:07:22

杭州夕阳很美,推荐。

杭州夕阳
杭州夕阳

借助公司参加某大会的机会,到杭州出差一星期,记录一下期间有趣的事情。

这次大会的参展商不算多,对比上海的 WAIC 可以用「极少」来形容,不过我在展会上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产品和人。

第一个是读写镜,我们看书会低头,久而久之脖子不舒服,甚至会近视。他家的产品可以利用投影的功能,把书本投在我们正前方,并且将书本的内容投在3米外的视野,让我们眼睛没有那么痛,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书和脖子是平视的状态,不仅是解决了近视的问题,还可以缓解久坐引起脖子酸痛的问题。

但是产品上线初期(据说才2周),设计稍显笨重,比较占位置,放在书桌上略显占地方,还是希望能优化一下体积,毕竟漂泊的人哪有那么大地方啊。😄

第二个是机器狗,我在朋友圈也看到几位好友分享了北京机器人大会的动态,其中就有宇树的机器狗;我玩的是 Go2,基本的操作体验还是不错,能爬、能跳、能跑,还能比爱心,甚至跳舞。基本上1分钟可以上手,我差不多玩了一个多小时,很好玩。

售价是9997元起(基础款),与当时围观的家长闲聊,这个机器狗对比真实的狗狗要更加「好养」,只需要充电即可,不需要洗澡、看病、遛狗等,但是给孩子带来的情绪价值直接拉满,毕竟科技感十足,拉出去遛弯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实际上目前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快递、外卖都是直接送上门,你说让它去取外卖、快递也没用处。从产品角度来说,面对C端用户更多的是「好玩」,真的买来之后可能用处并非那么大;工业、科研领域应用倒是蛮多,比如日常巡逻任务可以让机器狗来做。

第三个是认识了一个7岁的小男孩,我们两个是在玩机器狗的时候认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的感觉。 小男孩很可爱,带着我把展会所有的展台都走了一遍,并且给我介绍了每一家觉得好玩的产品是什么,比如3D打印、下围棋。

孩子的好奇心很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很强,只看稍微摸索一下别人的产品就可以找到玩法;经过闲聊才知道,原来人家老爸是做这个的,哈哈,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和我说:爸爸平时没时间教他,都是自己在家琢磨;妈妈要去上班。

离别之际,我们不仅有多次热烈的拥抱(朋友看了拥抱的视频之后,用「挂身上」来形容),甚至互相交换了电话,因为他是天才手表,没办法加微信,只能添加了电话,这也是我很久没有和人交换过电话号码了。奇妙的经历,希望小男孩好好学习,下次再见。

更加有趣的是,我在杭州见到了一个“老相识”@大华,我们在微信上聊的很不错,且彼此有很多交集;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关系,是他加班完来酒店见我的,说了一句话:“你从1515km外的北京来到杭州,而我过来只需要5km,这点距离是零头的零头的零头哈哈哈”,这是我 8 月听到的最温暖的言语;不仅如此,知道我要来,还提前给我准备了礼物,我们在酒店大堂聊了 2h,也属于「不一样」的经历啦;从线上到线下,一旦突破,一切都将不一样。对啦,我们面聊的事情,我现在正在开始做,并且有「转化」啦。期待,我们的下一次见面~

大华的即刻动态
大华的即刻动态

每段经历都有新的见闻, 每段时间都有故事发生, 希望,我们能在下个故事见!

最难的事情是做选择

2024-08-21 00:38:21

“目标是决策思维的起点,也是重点,决策者在分配资源的时候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达到目标。决定者在分配资源(决定)的时候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王嘉陵

半夜睡不着,起来码字,恰好今天和朋友聊时间管理话题,就趁热把我的想法整理成文。

他最开始提及:时间管理的本质上是精力管理。我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力?他给我拍了一张照片,是《精力管理》这本书的目录,第一章明确写了「精力是做事情的能力」;我发现这个话题很有趣,我曾经看过GTD相关的书籍(比如《搞定》系列),也尝试去学习时间管理,但是最终无功而返,没特别明显的改变,但是并不影响我的事情能有效推进。

《精力管理》这本书我之前浏览过,并未完全将其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因为我真的难做到,在我看来「反人性的方法论实践起来是极其艰难的」,类似本来就有拖延症,结果我试图通过去看如何改变拖延症的毛病等资料,结果这个资料就一直被拖延。而我理解的精力管理是做选择的能力,当很多事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通过做出选择来判定接下来的精力(时间)投入在哪里。往小了说是做选择,往大了说是做决策。

信息是做选择重要的基础。@王盐在公众号写过一句话:任何时候都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是高效的前提。遇到事情,做出选择,最基础的部分是我们对各类信息掌握的足够透彻;而做出选择的时候应该是与我们的目标极度相关,这一块可以延伸到目标和规划能力。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发过保险的内容。主题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保险是骗人的?我从两方面来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作为客户,很难搞明白自己的健康状态,特别是在过往的病历里医生是怎么写的。大家都是国内保险都是「有限告知」,也就是保险公司问什么答什么,没问就不答;另一方面我们对保险产品的合同条款(含理赔标准、拒赔标准等)并不是那么了解。在保险合同里,对每一种疾病、症状在都是定量的标准进行规定。最后我也不补充了「什么是专业的中间人(经纪人/代理人)」。

买保险这件事是一个很大的选择,以30岁成年男性为标准,如果重疾需要在50w保额,其保费应该是每年1.5w左右,这比支出若需持续缴纳20年、30年,且以家庭为单位的时候,将对自己的现金流产生极大影响。结合「信息是做选择重要的基础」,买保险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以我为例:

  • 健康信息:整理自己能找到的所有就诊病历、体检报告等,看之前看病的时候医生是如何描述我们病情的。可通过支付宝-医保查询自己就诊的医院,再想办法到对应的医院的线上或线下平台获取我们历史的病历及报告;体检报告大多数是可以去体检中心打印的。
  • 保险条款:熟悉要买的保险产品合同,合同里面详细写了理赔标准、拒赔标准,特别是自己曾经患过或者未来会有影响的一些疾病规定,方便在后续事发的时候可以快速判定是否可以理赔。
  • 其他信息:经纪人的从业信息、理赔案例、在自媒体平台发表的内容等;保险公司大小、偿付能力、评级等信息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而做选择除了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度,还需要有最核心的目标。目标可以指导我们做出选择。那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呢?以保障家庭成员健康为重要目标的同时应对未来家庭可能会出现导致家庭财富大量流失的风险。我理解这是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所以保险不应该只给自己买,还需要给父母、孩子买,因为这些都是家庭成员。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观点是:先给家庭支柱买。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切记不可忽视父母、孩子,毕竟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家庭支柱的收入也会收到影响,家庭财富亦如此。

在《决策思维》中对目标与决策的关系也有类似的阐述。即:目标是决策思维的起点,也是重点,决策者在分配资源的时候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达到目标。决定者在分配资源(决定)的时候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准确的信息是做选择的基础,清晰的目标是做选择的方向,那如何做选择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的逻辑是:风险 > 代价 > 收益。即:如果一件事的风险我承担不起,那就不去做;如果一件事代价我承担不起,那就不去做;最后才考虑收益问题。

  • 风险指的是在选择做某件事之后会带来不确定的问题。比如我买保险,保费过高且未来1-2年面临失业,我有可能因为交不起保费导致保险公司与我接触合同,之前缴纳的保费打水漂了。

  • 代价是在做某件事需要付出的东西。比如学驾照,需要牺牲周末、平时休息的时间去练车,夏天非常辛苦还会被晒黑。我们付出了时间和金钱。

  • 收益是在做某件事过程中或者之后所收获的东西。比如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练车,我成功通过驾照考试,拿到了驾照,成为「马路杀手」。

这其实有一个隐藏的假设,我们是在做选择,这个选择是指我们可以选择做 A,也可以做 B,说明我们是有选择余地的,而不是做 Yes/No 的是非题。那就说明,我们的方案(事情)至少有2个。老板/领导都喜欢从方案一、二、三中选择,甚至我们还需要标注其中优缺点。落到自己身上也是如此。而做选择不仅仅是选择与目标相关最好的方案,更是选择该方案会带来的后果(收益)。

做选择这件事很难,相比具体要做某件事的细节会更难。因为搞明白 Why 的难度远远大于知道 How 。而我也一直在面临这样的难题,希望未来更好。

@Caoz 在2020年年度课中分享了做决策的关键思路,贴一下:

  • 第一,足够充分的信息和数据,以及筛选能力;
  • 第二,底层逻辑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信息的价值。
  • 第三,通识人性;
  • 第四,自我认知;
  • 第五,机会成本和风险评估。

以上,是我的抛砖引玉。

噢,对了最近换季,流感频发,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