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aily Productivity Sharing修改

每日生产力分享,及 DPS 周刊(无专用 RSS 故不添加周刊标签)。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aily Productivity Sharing的 RSS 预览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00 - The Thought Process Behind Learning

2025-08-22 08:00:34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00 - The Thought Process Behind Learn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Lelouch 说 ta 的学习方法是: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把它拆分为里程碑,然后以每日的高强度去攻克这些里程碑。

  1. 在营销中,有一个关于“北极星指标(NSM)”的讨论——它就像风暴中的船只罗盘,是穿越迷雾的固定指引。
  2. 这是你的长期愿景,也是最重要的唯一指标,引导你走向成功。
  3. 在构建学习路线图时,NSM 同样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你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始终聚焦最终目标。
  4. 对 ta 来说,北极星很简单:创办一家公司,打造有趣又酷的产品,并且能赚钱。
  5. ta 相信在宏观上要有结构化的方向,而在微观的日常执行中要拥抱混乱。
  6. ta 不会担心路线图是否完美。
  7. ta 给自己日常的自由,做当下觉得合适的事,但也对自己保持坦诚——清楚什么真正推动了进展,什么只是拖延。
  8. 事实是,你的第一版计划并不会是最优的,这是完全正常的。
  9. 随着你获得更多洞察,你会自然地迭代并改进计划。
  10. 进步比完美更重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9 - LLMs Can't Really Build Software

2025-08-21 08:00:08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9 - LLMs Can't Really Build Software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onrad Irwin 认为软件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能生成代码的模型:

  1. 当你观察一个真正懂行的人时,你会发现他们不断在以下步骤之间循环:
    1. 建立关于需求的心智模型
    2. 编写可能满足需求的代码
    3. 建立关于代码实际行为的心智模型
    4. 找出差异,并更新代码(或更新需求)
  2. 公平地说,LLMs 在写代码方面相当不错,当你指出需要修复的问题时,它们在更新代码上也表现尚可。但它们无法维持清晰的心智模型。
  3. LLMs 会无休止地感到困惑:它们假设自己写的代码确实能运行;当测试失败时,它们只能猜测是应该修改代码还是修改测试;而当挫败感来袭时,它们就会干脆删掉全部内容重新开始。
  4. 我们不会不停地往上下文窗口里塞更多文字,因为那会让人抓狂。
  5. 它们无法真正构建软件,因为它们无法同时维持两个相似的“心智模型”,找出差异,并判断该更新代码还是更新需求。
  6. 作为软件工程师,你需要确保需求清晰,并且代码确实能实现它声称的功能。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8 - Understand the Problem

2025-08-20 08:00:43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8 -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你玩过数独吗?把九九八十一个格子填满数字。它的真正诀窍在于:你需要弄清楚哪些数字是不允许的,你就知道了约束条件,也就明白了解决方案是什么。

最近借助 agentic coding 写算法也是如此。这些工具很快就能列举出各种解决方案,但是真正哪些适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一步步弄清楚。换句话说,这些工具无法很好地理解我们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慢慢思考,才难更好地理解问题。尽管这些工具能够快速给出方案,快速测试方案,但如何将这些方案组合起来得出最优解,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也许这篇文章会带来不少启发:

  1. 当面对无尽的选择时——无论是规划花园、写一篇文章,还是塑造一段人生——你该如何可靠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2. 面对一个难题时,不要急于去解决它,而要先确保你真正理解它。如果你理解得足够透彻,解决方案自然会显而易见。
  3. Alexander 提出了“形式—情境—契合”(form-context-fit)作为客观判断设计好坏的方法。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判断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的方式。Alexander 说,只有当“形式”(解决方案的形态)契合“情境”(问题的背景)时,设计才是好的。
  4. 擅长挑选衣服的人,往往是从整体搭配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单独看某一件衣服。
  5. 换句话说,擅长买衣服的人,会努力去理解衣服所处的情境(身材、肤色、整体搭配、预算等),然后购买那些能够弥补衣橱空缺的单品。
  6. 设计师们通过逐步揭示情境来采取行动,直到他们弄清楚花园需要变成什么样子。
  7. 随着情境逐渐清晰,所需的方案也随之变得明确。
  8. 现在,当我更清楚地看到整体格局时,我发现自己在多年之前就已离许多好方案近在咫尺,只是当时没有看见。
  9. 我常常在还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细节之前,就过早地执着于某个解决方案。
  10. 这是人类一种常见且强烈的倾向:为了让既定的方案看起来正确,而扭曲对问题的理解。这显然会让发现真正的正确方案变得更难。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7 - Sell a B2B product

2025-08-19 09:28:40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7 - Sell a B2B product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1. 事实上,一个好产品是公司成功的基石,但它本身并不足够。
  2. 优秀的销售会引导对话围绕“价值”展开。如果不锚定价值,就相当于把钱白白留在桌面上。
  3. 优秀的销售不只是“成交”,而是从理解客户开始。
  4. 要将自己视为顾问或值得信赖的顾问。目标是帮助客户实现他们想要的结果(即使那意味着不购买你的产品)。
  5. 询问“成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个考虑购买工具的人心里都有预期的收获。
  6. 回归业务目标:企业通常只关心几个核心目标——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加快达成结果。
  7. 20 封定向邮件的效果远远胜过 1000 封群发邮件。
  8. 如果你需要早期用户反馈,就应该集中精力接触那少数关键用户。
  9. 说明“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如果你发邮件给某人,需要表明你做了功课,内容必须相关,理由必须明确。
  10. 在谈论你的产品之前,你必须先理解客户真正想解决的问题。
  11.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6 - Conditional Self-Worth

2025-08-18 11:38:06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6 - Conditional Self-Worth

Anne-Laure Le Cunff 解释了什么是条件式自我价值:大脑会把自我价值当作一张资产负债表来处理,这是因为它习得了如何通过社会奖励来导航。而它出乎意料地具有破坏性:

  1. 心理学家 Edward Higgins 发现,我们身上存在三个版本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以及我们认为他人期望的自我。
  2. 在孩童时期,我们学到:好成绩 = 让父母骄傲,赢得比赛 = 获得关注,乐于助人 = 获得爱。
  3. 重新塑造根深蒂固的条件式自我价值模式并不容易,但它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积极影响。
  4. 当你发现自己在进行这种心理运算(“如果这个项目失败,我就一文不值”),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价值真的取决于这一件事吗?”
  5. 大脑通过多年的强化学习,将成就等同于价值。要更新这一系统,就需要持续性的例证,让自己在不满足任何条件时仍然被重视。
  6. 与其把自我价值完全押注在身份的某一个方面,不如将其分散在多个领域。
  7. 你花了多年时间习惯于把价值与表现挂钩,而这种模式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2025-08-03 17:20:40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自从用上了 Claude Code 之后,agent 的表现越来越好。只要提前配置好 agent,然后设定任务之后,Claude Code 就能一直跑下去。就像打游戏挂了代理似的。

当然 Claude Code 一直跑在终端里或者 IDE 的插件里,似乎没法在远程跑起来。直到 Vibe Tunnel 这一项目的出现。简单来说,这个工具可以让你从浏览器里接入远程的终端。举个例子,在你家里的电脑上配置完之后,你就可以在手机的浏览器里看到家中终端里跑的 Claude,这真是 Claude Code 最方便的用法。

配置起来也不难,首先在电脑上安装 Vibe Tunnel,可以直接下载安装包,或者从 npm 安装。

brew install vibetunnel

安装完,可以在终端里输入 vt 启动 Vibe Tunnel。然后用浏览器打开 http://localhost:4020,就能看到 Vibe Tunnel 在本地创建的终端进程。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如果需要从远程访问 Vibe Tunnel 创建的隧道,我们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上分别安装一些工具,最简单的是 TailScale 。其他选择还有 ngrokCloudflare Quick Tunnel

需要注意的是,TailScale 各个系统的版本不一直,比如从 App Store 安装的 Mac app 版本是 1.84,而通过 homebrew 可以安装最新的 1.86.2。homebrew 里又有 cli 和 GUI 两个版本。这里建议安装 GUI 版,直接使用 homebrew 安装 TailScale 的 GUI 版本。

brew install tailscale-app

在手机上也安装 TailScale,然后创建完账号,就可以在 TailScale 的控制面板看到两个设备的访问链接。一台设备会被自动分配一个 URL,一个 IPv6 和一个 IP v4 地址。我们只要从远程访问其中一个即可,这里推荐使用 URL。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注意,这个 URL 默认是 http 地址,不是加密的 https 地址。如果需要 https,需要在这个控制面板的 DNS 分页里启用 https,然后在本地生成 https 证书,然后重新启动 TailScale 即可。

这样我们从远程的浏览器里输入 TailScale 分配的链接之后,就能打开前面 VibeTunnel 创建的终端。如果我们只是在终端里使用 Claude Code 之类的工具,那么就完全够用了。

以上是最简单的用法。我们恐怕并不满足于此,终端里的 Claude 不容易让我们审核代码。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能不能通过手机上的浏览器访问远程电脑上的 IDE?比如 VS Code 之类的?

恰好 VS Code 有一个叫 Code Server 的分支,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个工具就是在浏览器里运行 VS Code。在本地安装 Code Server 之后,可以用 Vibe Tunnel 启动它,

alias vtcode="code-server --bind-addr 127.0.0.1:8080"

vt vtcode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远程浏览器里完整地体验 VS Code 了。只要在里面激活 Claude Code 插件,我们就可以随时随拥有和在电脑上一样的 Claude Code 体验。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TL;DR

  • 安装 Vibe Tunnel: 通过 Homebrew 安装 brew install --cask vibetunnel 或使用 npm install -g vibetunnelgithub.com。运行 vt,然后在浏览器访问 http://localhost:4020 。
  • 远程访问: 建议使用 Tailscale,在两台设备上安装并登录。找到宿主机的 TailScale 域名(例如 my‑mac…ts.net),在另一台设备上通过 http://<域名>:4020 打开隧道。也可以使用 ngrok 或 Cloudflare Quick Tunnel。
  • VS Code 支持: 安装 code‑server,然后设置别名 vtcode 执行 code-server --bind-addr 127.0.0.1:8080,最后运行 vt vtcode 将 VS Code 会话通过 Vibe Tunnel 转发。在浏览器中可以安装 Claude Code 插件,远程编写或审查代码。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DPS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Kieran Klaassen 说 Claude 让他一夜之间从程序员变成了工程经理,带着一支永不休息、从不抱怨我吹毛求疵、甚至偶尔还能比我聪明的 AI 开发团队:

  1. Claude Code 让这种转变变得可行:你定义结果,它负责实现。
  2. 我们不再规划实现细节,而是在设计产品规格和代码产出。
  3. Claude Code 的超能力是并行处理——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不混淆上下文或搞错语境。
  4. 他的显示器看起来就像任务控制中心:多个 Claude Code 标签页,各自处理不同功能,使用独立的 git 工作树,也就是说我可以让 Claude 同时修改代码库的五个不同版本,并生成干净、可审查的代码。
  5. 你需要更像一位工程经理或技术负责人思考,而不是一个个人贡献者。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6 - Ship Like a Team of Five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Kieran Klaassen 说 Claude 让他一夜之间从程序员变成了工程经理,带着一支永不休息、从不抱怨我吹毛求疵、甚至偶尔还能比我聪明的 AI 开发团队: 1. Claude Code 让这种转变变得可行:你定义结果,它负责实现。 2. 我们不再规划实现细节,而是在设计产品规格和代码产出。 3. Claude Code 的超能力是并行处理——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不混淆上下文或搞错语境。 4. 他的显示器看起来就像任务控制中心:多个 Claude Code 标签页,各自处理不同功能,使用独立的 git 工作树,也就是说我可以让 Claude 同时修改代码库的五个不同版本,并生成干净、可审查的代码。 5. 你需要更像一位工程经理或技术负责人思考,而不是一个个人贡献者。 6. 不要再想着文件和函数——代码的字母与词语,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Dan Koe 认为我们可以在两周内学会任何技能:

  1. 学校教你以极其缓慢的方式学习。
  2. 如果你无法控制某件事,那你可以控制自己对它的反应。
  3. 学习吉他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弹奏一首歌。这就是第一步:选一首想弹的歌。从目的开始。
  4. 然后是第二步:寻找资源,学习每个音符的名称,以及如何摆放手指来弹奏它。
  5. 快速学习需要高度专注。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7 - Learn Anything in 2 Weeks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an Koe 认为我们可以在两周内学会任何技能: 1. 学校教你以极其缓慢的方式学习。 2. 如果你无法控制某件事,那你可以控制自己对它的反应。 3. 学习吉他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弹奏一首歌。这就是第一步:选一首想弹的歌。从目的开始。 4. 然后是第二步:寻找资源,学习每个音符的名称,以及如何摆放手指来弹奏它。 5. 快速学习需要高度专注。 6. 任何让你注意力从目标上分散的事、人、物,都是干扰。 7. 战术压力是指把自己置于高压情境中,从而创造出强烈的截止期限,逼迫自己完成那些你早就想完成的目标。 8. 一旦你察觉当下的痛苦正在拖住你,可能让你未来的六个月都在重复现在的状态——就是你该引入战术压力的时机。 9. 把自己放进一个几乎“逼迫”你快速学会所需技能的环境,以便达成那个能让你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Joan Westenberg 介绍道, 有一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尴尬容忍力”:

  1. 创作者与非创作者的区别就在于:谁能忍受这种不适,谁不能。
  2. 尴尬容忍力是指一种心理能力,即使明知他人会把你的作品当作业余、幼稚或令人尴尬的东西来看待,你仍然愿意采取行动。
  3. 这种容忍力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把尚未“准备好”的作品发布出去时的即时尴尬;为一个不完美的作品辩护时的持续尴尬;回顾早期努力时的回溯性尴尬。
  4. 推特一开始推出时问的是:“你在做什么?”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5. 那些最终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够忍受被当作业余选手看待的人,他们坚持的时间足够长,才逐渐成长为真正的专家。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8 - Cringe Tolerance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Joan Westenberg 介绍道, 有一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尴尬容忍力”: 1. 创作者与非创作者的区别就在于:谁能忍受这种不适,谁不能。 2. 尴尬容忍力是指一种心理能力,即使明知他人会把你的作品当作业余、幼稚或令人尴尬的东西来看待,你仍然愿意采取行动。 3. 这种容忍力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把尚未“准备好”的作品发布出去时的即时尴尬;为一个不完美的作品辩护时的持续尴尬;回顾早期努力时的回溯性尴尬。 4. 推特一开始推出时问的是:“你在做什么?”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5. 那些最终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够忍受被当作业余选手看待的人,他们坚持的时间足够长,才逐渐成长为真正的专家。 6. 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在当时被认为是粗糙的;第一代 iPhone 甚至连复制粘贴功能都没有。 7. 如果你拒绝忍受最初的尴尬,那几乎就注定永远无法获得足以消除尴尬的能力。 8. 最终做到不尴尬的唯一途径,就是先经历、接受并拥抱那些暂时的尴尬。 9. 构建产品或内容意味着你必须进入一个从尴尬开始的反馈循环。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Scott Werner 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奇妙的中间地带:没人能假装自己是专家,因为整个局势始终在我们脚下不断变化:

  1. 即使是全球最资深的 AI 编程搭档,也不过做了最多两年而已,那么我们全都是新手。也许会永远是新手,按照目前这种加速度的发展来看。
  2. 你下了个提示,然后去过自己的生活。回来时,已经有一万行代码生成。你读五分钟,只回一句反馈。
  3. 这个比例完全不对等:输入与输出、投入与成果、时间与进展,全部失衡。这打破了他对“工作应该是什么感觉”的所有认知模型。
  4. 我们处于一种永久性的“初级”状态,因为技术发展得比经验积累还快。
  5. 这就像一位职业冲浪手,却身处一个物理法则不断变化的大海。刚刚掌握波浪的规律,它们却开始横着走、倒着来,甚至变成鸟飞走了。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9 - Nobody Knows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cott Werner 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奇妙的中间地带:没人能假装自己是专家,因为整个局势始终在我们脚下不断变化: 1. 即使是全球最资深的 AI 编程搭档,也不过做了最多两年而已,那么我们全都是新手。也许会永远是新手,按照目前这种加速度的发展来看。 2. 你下了个提示,然后去过自己的生活。回来时,已经有一万行代码生成。你读五分钟,只回一句反馈。 3. 这个比例完全不对等:输入与输出、投入与成果、时间与进展,全部失衡。这打破了他对“工作应该是什么感觉”的所有认知模型。 4. 我们处于一种永久性的“初级”状态,因为技术发展得比经验积累还快。 5. 这就像一位职业冲浪手,却身处一个物理法则不断变化的大海。刚刚掌握波浪的规律,它们却开始横着走、倒着来,甚至变成鸟飞走了。 6. 你可以看看其他人走过的路,汲取灵感,也可以感到困惑。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Calvin French-Owen 介绍道:他写得越多,知识图谱就越复杂、越令人兴奋。单单是写作这件事,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每隔几个月回头看一次,都觉得收获巨大。

  1. Roam 的设计理念就是让用户“参与其中”。界面中的每个细节都在悄悄地鼓励用户多写一点、多建立一些关联。
  2. 在大多数笔记应用中,在开始写之前,他总得先弄清楚:这段内容该放在哪里?
  3. Roam 的默认视图每天都会生成一条基于日期的新笔记。这是他每天开始记录的“主页”。
  4. 简而言之,它兼顾了两全其美:他既可以跳转到某一天,也能感觉像是在一条持续记录的笔记中继续书写。
  5. 大多数笔记应用并不会帮助用户“开始”写笔记。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0 - Designs for Thought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alvin French-Owen 介绍道:他写得越多,知识图谱就越复杂、越令人兴奋。单单是写作这件事,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每隔几个月回头看一次,都觉得收获巨大。 1. Roam 的设计理念就是让用户“参与其中”。界面中的每个细节都在悄悄地鼓励用户多写一点、多建立一些关联。 2. 在大多数笔记应用中,在开始写之前,他总得先弄清楚:这段内容该放在哪里? 3. Roam 的默认视图每天都会生成一条基于日期的新笔记。这是他每天开始记录的“主页”。 4. 简而言之,它兼顾了两全其美:他既可以跳转到某一天,也能感觉像是在一条持续记录的笔记中继续书写。 5. 大多数笔记应用并不会帮助用户“开始”写笔记。 6. 他过去曾讨厌 Roam 的项目符号,直到他意识到,正是这些项目符号让他多写了很多新内容。 7. 以项目符号的形式写东西,总让人感觉没那么吓人,而且信息密度更高。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Scott Werner 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用 Claude 几个小时就能写出来。它一个下午能写的代码,超过了他一周的产出。

  1. 但问题在于:AI 不知道何时该停止添加功能。
  2. 我们不得不将完整的子系统“拆出来”,赋予它们独立的存在。过去我们称之为“模块化”或“拆分”,现在这一过程必须以 AI 的速度进行。
  3. 我认为,未来高级开发者的角色会转向模块级别的模式识别。不是判断“这段代码写得好不好”,而是“这段代码在不在该在的位置”。
  4. 这不是“过早优化”,而是在源头上与熵作战。
  5. 如果你尽早拆分模块:
    • 主应用会保持聚焦、易于理解
    • 被拆出的模块可以独立演进,不会影响主应用
    • 出错的地方变少
    • 未来 Claude 需要处理的上下文变少
    • 每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都更容易理解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1 - Refactoring in Code Generation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cott Werner 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用 Claude 几个小时就能写出来。它一个下午能写的代码,超过了他一周的产出。 1. 但问题在于:AI 不知道何时该停止添加功能。 2. 我们不得不将完整的子系统“拆出来”,赋予它们独立的存在。过去我们称之为“模块化”或“拆分”,现在这一过程必须以 AI 的速度进行。 3. 我认为,未来高级开发者的角色会转向模块级别的模式识别。不是判断“这段代码写得好不好”,而是“这段代码在不在该在的位置”。 4. 这不是“过早优化”,而是在源头上与熵作战。 5. 如果你尽早拆分模块: * 主应用会保持聚焦、易于理解 * 被拆出的模块可以独立演进,不会影响主应用 * 出错的地方变少 * 未来 Claude 需要处理的上下文变少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Dan Koe 认为我们只有大约 36 个月的时间,“成功”的定义将被彻底重塑:

  1. 学习——即适应变化、弄清实现特定结果所需行动的能力。
  2. 说服——即建立信任、吸引他人加入一个互利愿景或叙事的能力。
  3. 执行——即通过自动化、创造和委托,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
  4. 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不需要被“授权”就能解决问题的人。随着现实愈加复杂,新问题层出不穷,而 AI 正在把复杂性加速推进至无限,因此问题是无限的,相应的解决方案所承载的价值也是无限的。
  5. 你会变成你所关注的对象;而如果你执着于从山脚阻止一场雪崩,你只会被压垮。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2 - 36 Months to Make It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an Koe 认为我们只有大约 36 个月的时间,“成功”的定义将被彻底重塑: 1. 学习——即适应变化、弄清实现特定结果所需行动的能力。 2. 说服——即建立信任、吸引他人加入一个互利愿景或叙事的能力。 3. 执行——即通过自动化、创造和委托,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 4. 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不需要被“授权”就能解决问题的人。随着现实愈加复杂,新问题层出不穷,而 AI 正在把复杂性加速推进至无限,因此问题是无限的,相应的解决方案所承载的价值也是无限的。 5. 你会变成你所关注的对象;而如果你执着于从山脚阻止一场雪崩,你只会被压垮。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Calvin French-Owen 说:“我真希望我们早点把一切都写下来。”

  1. 越早越详细地记录,写下我们做决策时所依据的一切信息。
  2. 随着公司发展,写作的重要性只会持续上升
  3. 团队越大,就越需要确保每个人不在重复造轮子,能够共享工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而不是到处搜索或一约再约开会。
  4. 一个高效的记录系统包含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按生命周期和优先级排序是:编辑体验可发现性 和 可理解性
  5. 编辑体验 决定了撰写和更新文档的便捷程度。如果文档难以维护,它就不会保持更新,甚至根本不会被写出来。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3 - Write in A Team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alvin French-Owen 说:“我真希望我们早点把一切都写下来。” 1. 越早越详细地记录,写下我们做决策时所依据的一切信息。 2. 随着公司发展,写作的重要性只会持续上升。 3. 团队越大,就越需要确保每个人不在重复造轮子,能够共享工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而不是到处搜索或一约再约开会。 4. 一个高效的记录系统包含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按生命周期和优先级排序是:编辑体验、可发现性 和 可理解性。 5. 编辑体验 决定了撰写和更新文档的便捷程度。如果文档难以维护,它就不会保持更新,甚至根本不会被写出来。 6. 可发现性 回答的是:“我能多快找到我需要的信息?”如果没人找得到,那这份记录也毫无意义。 7. 最后是 可理解性。哪怕找到了“正确”的文档,如果内容过于晦涩或结构不清晰,读者还是会放弃。 8. 工具能辅助写作,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自然》学刊的编辑部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写道:撰写学术文章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常见做法:

  1.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结果,它本身也是激发新想法与新思路的重要工具。
  2. 写作迫使我们进行思考——不是那种头脑中习惯的混乱、跳跃式思维,而是一种结构化、有目的的思考方式。
  3. 然而,由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无法承担责任,它们并不被视为作者,因此我们不会考虑发表由 LLMs 全文生成的稿件(使用 LLMs 进行润色是允许的,但必须明确说明)。
  4. 重要的是,如果写作即思考,那么我们是否读到的其实是 LLM 的“思考”,而非研究者本人的思维?
  5. 有时,修改一篇由 LLM 生成的文章可能比从头写一篇论文或审稿报告还要困难且耗时——因为你需要完全理解其中的推理过程,才能有效修改。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4 - Writing is Think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自然》学刊的编辑部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写道:撰写学术文章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常见做法: 1.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结果,它本身也是激发新想法与新思路的重要工具。 2. 写作迫使我们进行思考——不是那种头脑中习惯的混乱、跳跃式思维,而是一种结构化、有目的的思考方式。 3. 然而,由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无法承担责任,它们并不被视为作者,因此我们不会考虑发表由 LLMs 全文生成的稿件(使用 LLMs 进行润色是允许的,但必须明确说明)。 4. 重要的是,如果写作即思考,那么我们是否读到的其实是 LLM 的“思考”,而非研究者本人的思维? 5. 有时,修改一篇由 LLM 生成的文章可能比从头写一篇论文或审稿报告还要困难且耗时——因为你需要完全理解其中的推理过程,才能有效修改。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Dan Wang 的新书 Breakneck 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他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本质上非常相似:都很躁动,渴望捷径,并最终推动了世界上多数重大变革。

  1. 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美国正在逐步改善,而中国则略显退步。
  2. Breakneck 这本书开篇讲述了他在 2021 年从贵阳骑行到重庆的经历。他惊喜地发现,中国第四穷的省份,其基础设施却远胜加州或纽约,尽管这两个州的经济实力高出几个量级。
  3. 他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具有歌剧特征的列宁式技术官僚体制 —— 实用理性直到滑向荒谬。
  4. 美国的精英法学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是有野心者晋升政府高层的最佳通道。法律人在美国精英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美国逐步变成了一个诉讼型否决体制(litigious vetocracy)。
  5. 这本书的核心探讨了北京在推行社会工程时所出现的严重偏差。这本书并不是抽象的政策分析,而是基于他 2017 到 2023 年间居住中国的亲身经历。他希望通过此书为理解过去、思考未来提供一套框架。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5 - Breakneck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an Wang 的新书 Breakneck 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他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本质上非常相似:都很躁动,渴望捷径,并最终推动了世界上多数重大变革。 1. 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美国正在逐步改善,而中国则略显退步。 2. Breakneck 这本书开篇讲述了他在 2021 年从贵阳骑行到重庆的经历。他惊喜地发现,中国第四穷的省份,其基础设施却远胜加州或纽约,尽管这两个州的经济实力高出几个量级。 3. 他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具有歌剧特征的列宁式技术官僚体制 —— 实用理性直到滑向荒谬。 4. 美国的精英法学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是有野心者晋升政府高层的最佳通道。法律人在美国精英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美国逐步变成了一个诉讼型否决体制(litigious vetocracy)。 5. 这本书的核心探讨了北京在推行社会工程时所出现的严重偏差。这本书并不是抽象的政策分析,而是基于他 2017 到 2023 年间居住中国的亲身经历。他希望通过此书为理解过去、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Archive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