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Daily Productivity Sharing修改

每日生产力分享,及 DPS 周刊(无专用 RSS 故不添加周刊标签)。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Daily Productivity Sharing的 RSS 预览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5 - Breakneck

2025-08-01 08:00:55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5 - Breakneck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an Wang 的新书 Breakneck 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他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本质上非常相似:都很躁动,渴望捷径,并最终推动了世界上多数重大变革。

  1. 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美国正在逐步改善,而中国则略显退步。
  2. Breakneck 这本书开篇讲述了他在 2021 年从贵阳骑行到重庆的经历。他惊喜地发现,中国第四穷的省份,其基础设施却远胜加州或纽约,尽管这两个州的经济实力高出几个量级。
  3. 他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个具有歌剧特征的列宁式技术官僚体制 —— 实用理性直到滑向荒谬。
  4. 美国的精英法学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是有野心者晋升政府高层的最佳通道。法律人在美国精英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美国逐步变成了一个诉讼型否决体制(litigious vetocracy)。
  5. 这本书的核心探讨了北京在推行社会工程时所出现的严重偏差。这本书并不是抽象的政策分析,而是基于他 2017 到 2023 年间居住中国的亲身经历。他希望通过此书为理解过去、思考未来提供一套框架。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4 - Writing is Thinking

2025-07-31 08:00:19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4 - Writing is Think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自然》学刊的编辑部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写道:撰写学术文章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常见做法:

  1.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结果,它本身也是激发新想法与新思路的重要工具。
  2. 写作迫使我们进行思考——不是那种头脑中习惯的混乱、跳跃式思维,而是一种结构化、有目的的思考方式。
  3. 然而,由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无法承担责任,它们并不被视为作者,因此我们不会考虑发表由 LLMs 全文生成的稿件(使用 LLMs 进行润色是允许的,但必须明确说明)。
  4. 重要的是,如果写作即思考,那么我们是否读到的其实是 LLM 的“思考”,而非研究者本人的思维?
  5. 有时,修改一篇由 LLM 生成的文章可能比从头写一篇论文或审稿报告还要困难且耗时——因为你需要完全理解其中的推理过程,才能有效修改。
  6. 将整个写作过程完全外包给 LLMs,可能会让我们错失反思自身领域的机会,失去将研究成果打磨成有说服力叙述的那项创造性、核心任务。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3 - Write in A Team

2025-07-30 08:00:13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3 - Write in A Team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alvin French-Owen 说:“我真希望我们早点把一切都写下来。”

  1. 越早越详细地记录,写下我们做决策时所依据的一切信息。
  2. 随着公司发展,写作的重要性只会持续上升
  3. 团队越大,就越需要确保每个人不在重复造轮子,能够共享工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而不是到处搜索或一约再约开会。
  4. 一个高效的记录系统包含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按生命周期和优先级排序是:编辑体验可发现性 和 可理解性
  5. 编辑体验 决定了撰写和更新文档的便捷程度。如果文档难以维护,它就不会保持更新,甚至根本不会被写出来。
  6. 可发现性 回答的是:“我能多快找到我需要的信息?”如果没人找得到,那这份记录也毫无意义。
  7. 最后是 可理解性。哪怕找到了“正确”的文档,如果内容过于晦涩或结构不清晰,读者还是会放弃。
  8. 工具能辅助写作,但不能代替人去写。目前,只有人能做这件事。
  9. 高速成长的公司,往往是那些能快速将知识传递给整个团队的公司。
  10. 要让写作真正发挥作用,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得认可写作的价值。
  11. 他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明天突然人间蒸发,别人能不能顺利地沿着我留下的痕迹把事情完成?”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有很多,但最直接有效的始终是:写下来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2 - 36 Months to Make It

2025-07-29 08:00:06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2 - 36 Months to Make It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an Koe 认为我们只有大约 36 个月的时间,“成功”的定义将被彻底重塑:

  1. 学习——即适应变化、弄清实现特定结果所需行动的能力。
  2. 说服——即建立信任、吸引他人加入一个互利愿景或叙事的能力。
  3. 执行——即通过自动化、创造和委托,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
  4. 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不需要被“授权”就能解决问题的人。随着现实愈加复杂,新问题层出不穷,而 AI 正在把复杂性加速推进至无限,因此问题是无限的,相应的解决方案所承载的价值也是无限的。
  5. 你会变成你所关注的对象;而如果你执着于从山脚阻止一场雪崩,你只会被压垮。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1 - Refactoring in Code Generation

2025-07-28 08:23:49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1 - Refactoring in Code Generation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cott Werner 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用 Claude 几个小时就能写出来。它一个下午能写的代码,超过了他一周的产出。

  1. 但问题在于:AI 不知道何时该停止添加功能。
  2. 我们不得不将完整的子系统“拆出来”,赋予它们独立的存在。过去我们称之为“模块化”或“拆分”,现在这一过程必须以 AI 的速度进行。
  3. 我认为,未来高级开发者的角色会转向模块级别的模式识别。不是判断“这段代码写得好不好”,而是“这段代码在不在该在的位置”。
  4. 这不是“过早优化”,而是在源头上与熵作战。
  5. 如果你尽早拆分模块:
    • 主应用会保持聚焦、易于理解
    • 被拆出的模块可以独立演进,不会影响主应用
    • 出错的地方变少
    • 未来 Claude 需要处理的上下文变少
    • 每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都更容易理解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0 - Designs for Thought

2025-07-25 17:31:21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0 - Designs for Thought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alvin French-Owen 介绍道:他写得越多,知识图谱就越复杂、越令人兴奋。单单是写作这件事,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每隔几个月回头看一次,都觉得收获巨大。

  1. Roam 的设计理念就是让用户“参与其中”。界面中的每个细节都在悄悄地鼓励用户多写一点、多建立一些关联。
  2. 在大多数笔记应用中,在开始写之前,他总得先弄清楚:这段内容该放在哪里?
  3. Roam 的默认视图每天都会生成一条基于日期的新笔记。这是他每天开始记录的“主页”。
  4. 简而言之,它兼顾了两全其美:他既可以跳转到某一天,也能感觉像是在一条持续记录的笔记中继续书写。
  5. 大多数笔记应用并不会帮助用户“开始”写笔记。
  6. 他过去曾讨厌 Roam 的项目符号,直到他意识到,正是这些项目符号让他多写了很多新内容。
  7. 以项目符号的形式写东西,总让人感觉没那么吓人,而且信息密度更高。它鼓励用户写下“尚未完善的想法”,以后再编辑也没关系。
  8. Roam 解决了“笔记跳转”问题:它允许在上下文中打开笔记。如果你 shift+点击一个链接的页面,它会在侧边栏中打开。
  9. 最棒的是,这两个窗口都可以编辑,让用户可以继续自己的思路,不必因为切换标签页而中断思维流。
  10. 这些关联还有另一个好处:它让他有种在做“行为驱动开发”的感觉。
  11. Vi 诞生于 46 年前。但直到最近几年,这类“联结式思维工具”才真正出现。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