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08:00:34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Lelouch 说 ta 的学习方法是: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把它拆分为里程碑,然后以每日的高强度去攻克这些里程碑。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2025-08-21 08:00:08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onrad Irwin 认为软件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能生成代码的模型: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2025-08-20 08:00:43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你玩过数独吗?把九九八十一个格子填满数字。它的真正诀窍在于:你需要弄清楚哪些数字是不允许的,你就知道了约束条件,也就明白了解决方案是什么。
最近借助 agentic coding 写算法也是如此。这些工具很快就能列举出各种解决方案,但是真正哪些适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一步步弄清楚。换句话说,这些工具无法很好地理解我们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慢慢思考,才难更好地理解问题。尽管这些工具能够快速给出方案,快速测试方案,但如何将这些方案组合起来得出最优解,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也许这篇文章会带来不少启发: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2025-08-19 09:28:40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2025-08-18 11:38:06
Anne-Laure Le Cunff 解释了什么是条件式自我价值:大脑会把自我价值当作一张资产负债表来处理,这是因为它习得了如何通过社会奖励来导航。而它出乎意料地具有破坏性: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2025-08-03 17:20:40
自从用上了 Claude Code 之后,agent 的表现越来越好。只要提前配置好 agent,然后设定任务之后,Claude Code 就能一直跑下去。就像打游戏挂了代理似的。
当然 Claude Code 一直跑在终端里或者 IDE 的插件里,似乎没法在远程跑起来。直到 Vibe Tunnel 这一项目的出现。简单来说,这个工具可以让你从浏览器里接入远程的终端。举个例子,在你家里的电脑上配置完之后,你就可以在手机的浏览器里看到家中终端里跑的 Claude,这真是 Claude Code 最方便的用法。
配置起来也不难,首先在电脑上安装 Vibe Tunnel,可以直接下载安装包,或者从 npm 安装。
brew install vibetunnel
安装完,可以在终端里输入 vt 启动 Vibe Tunnel。然后用浏览器打开 http://localhost:4020,就能看到 Vibe Tunnel 在本地创建的终端进程。
如果需要从远程访问 Vibe Tunnel 创建的隧道,我们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上分别安装一些工具,最简单的是 TailScale 。其他选择还有 ngrok和 Cloudflare Quick Tunnel。
需要注意的是,TailScale 各个系统的版本不一直,比如从 App Store 安装的 Mac app 版本是 1.84,而通过 homebrew 可以安装最新的 1.86.2。homebrew 里又有 cli 和 GUI 两个版本。这里建议安装 GUI 版,直接使用 homebrew 安装 TailScale 的 GUI 版本。
brew install tailscale-app
在手机上也安装 TailScale,然后创建完账号,就可以在 TailScale 的控制面板看到两个设备的访问链接。一台设备会被自动分配一个 URL,一个 IPv6 和一个 IP v4 地址。我们只要从远程访问其中一个即可,这里推荐使用 URL。
注意,这个 URL 默认是 http 地址,不是加密的 https 地址。如果需要 https,需要在这个控制面板的 DNS 分页里启用 https,然后在本地生成 https 证书,然后重新启动 TailScale 即可。
这样我们从远程的浏览器里输入 TailScale 分配的链接之后,就能打开前面 VibeTunnel 创建的终端。如果我们只是在终端里使用 Claude Code 之类的工具,那么就完全够用了。
以上是最简单的用法。我们恐怕并不满足于此,终端里的 Claude 不容易让我们审核代码。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能不能通过手机上的浏览器访问远程电脑上的 IDE?比如 VS Code 之类的?
恰好 VS Code 有一个叫 Code Server 的分支,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个工具就是在浏览器里运行 VS Code。在本地安装 Code Server 之后,可以用 Vibe Tunnel 启动它,
alias vtcode="code-server --bind-addr 127.0.0.1:8080"
vt vtcode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远程浏览器里完整地体验 VS Code 了。只要在里面激活 Claude Code 插件,我们就可以随时随拥有和在电脑上一样的 Claude Code 体验。
brew install --cask vibetunnel
或使用 npm install -g vibetunnel
github.com。运行 vt
,然后在浏览器访问 http://localhost:4020
。my‑mac…ts.net
),在另一台设备上通过 http://<域名>:4020
打开隧道。也可以使用 ngrok 或 Cloudflare Quick Tunnel。vtcode
执行 code-server --bind-addr 127.0.0.1:8080
,最后运行 vt vtcode
将 VS Code 会话通过 Vibe Tunnel 转发。在浏览器中可以安装 Claude Code 插件,远程编写或审查代码。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Kieran Klaassen 说 Claude 让他一夜之间从程序员变成了工程经理,带着一支永不休息、从不抱怨我吹毛求疵、甚至偶尔还能比我聪明的 AI 开发团队:
Dan Koe 认为我们可以在两周内学会任何技能:
Joan Westenberg 介绍道, 有一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尴尬容忍力”:
Scott Werner 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奇妙的中间地带:没人能假装自己是专家,因为整个局势始终在我们脚下不断变化:
Calvin French-Owen 介绍道:他写得越多,知识图谱就越复杂、越令人兴奋。单单是写作这件事,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每隔几个月回头看一次,都觉得收获巨大。
Scott Werner 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用 Claude 几个小时就能写出来。它一个下午能写的代码,超过了他一周的产出。
Dan Koe 认为我们只有大约 36 个月的时间,“成功”的定义将被彻底重塑:
Calvin French-Owen 说:“我真希望我们早点把一切都写下来。”
《自然》学刊的编辑部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写道:撰写学术文章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常见做法:
Dan Wang 的新书 Breakneck 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他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本质上非常相似:都很躁动,渴望捷径,并最终推动了世界上多数重大变革。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