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Clu

设计师,exping 作者,Anyway.News 编辑,replay.cafe 编辑。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Clu的 RSS 预览

10,950 天

2024-11-14 08:00:00

![Random Photo Clu at a Corner](https://img-c6s.pages.dev/file/1731519097427_10950_photo_incorner.jpeg) 30年时光很长,10,950 天。过了20年的人生时光时,一切都会迎来加速和增长。周遭环境与自身成长都会比前10年的变化浮动猛烈一些。 10岁以前,在探索生活技能 20岁以前,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 30岁以前,在探索的路上,验证想法,磕磕撞撞。 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20岁以前,为梦想定义的目标。或许是物质地或与数字相关的。比如我曾经想过在25岁前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空间。 在12岁手敲的第一行代码,做了第一个网页开始。便开始让我在创造事物开始。当时在网上买了一个 Dedicated Server,销售 Web Hosting,用 Wordpress 搭建企业网站。 2006年 - 我搭建了 MyDotaNet,一个 Dota 的导航站,在Garena 上运营推广。引来了一部分的爆发流,没有赚到一分钱,还收到了高价的流量收费单。 那时 Discuz 兴起,每天放学回家就是折腾各种模版和插件,最后还加入了 Discuz Support Team 开发一些小玩具。 故事到了这里,从台式机到了我的第一台笔记本 —— Macbook Pro。被当时的开机屏动画震撼到了。 从 Macbook Pro 一体成型的铝合金设计,到开机动画。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就在那个时候才知道“设计”这一词的魅力。日后也因为这台笔记本,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职业规划和路径。 因 Macbook Pro 而认识 Apple 这个品牌,开始在每周都有的科技专题报纸上去翻看,这个品牌的一切。知道了Apple 背后的创始者 Steve Jobs 以及把这一切美好呈现的 Jonathan Ive. 不断地挖掘这个品牌企业深深被吸引,品牌信仰的主张 “Think Different” ,并且相信设计可以改变世界。 到了高中毕业,我内心很坚定的选择,设计是我想走的道路。最后因喜欢字体设计,误打误撞选择了平面设计这个专业。并在大学时期,最喜欢的莫过于“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这三门课,也是我后续的在大学时期,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接单专项的服务了。 前面说的都是介于20岁初及18岁的故事。13 至 18岁之间,中途因为一次意外的获得了学校的摄影奖,也短暂沉迷摄影,天天刷各大摄影博客,拍视频等等。影响最深的可能是当时的 DigitalRev 因为 Kai 的幽默,每集必追。 毕业以后,继续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接单,中间短暂去过广告公司实习,参与了商业项目,其中认识到了很多的前辈,意外因喜欢折腾各种工具,学会了 Sketch。就做了UI 设计师的工作。当然那个时候并没有那么细分,我只是做了 Digital Media Designer 该做的工作。包含网页设计、App、Web Ads Banner 等等。 奇妙的是,在那个时候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和研究,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开始。更多的时候,是从书籍里找答案,看案例。网上还没有太多的资源,因此我觉得那时候的我,想象力挺好的,参考性不多,做的每件事都是从自身的思考开始。而非在网上找竞品开始对抄优化。 遗憾,在一次的停电。我的NAS硬盘坏了,我的前半生的作品和文件都丢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后面就这样我的职业生涯也有了许多的转变,从一个平面设计师入职现在的这家公司(当时的客户之一,被挖到香港)。再后面误打误撞的在广州,中国生活工作了8年。在目前的公司,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设计需求,从平面、包装、室内、工业、App设计等等,所以在这8年期间,成长了许多,有机会每个领域都接触一些,从新学习,对于喜欢新鲜感和挑战的我来说非常适合,每天都不会感到疲倦。后来去掉了职头的“平面”,变成了“设计师” 。有的人定义是全栈设计师。但我觉得全栈说不上吧,每个领域都没有系统化学习,遇到什么问题就找答案。 再后来因为疫情,困在了中国国内,哪都去不了。主营业务被疫情严重影响,我们不得不自己造血,活下来。开始承担部分业务责任。又是一个全新的转变,从执行者到管理,从管理到需要参与战略规划。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一阵阵的不适应和惯性思维的阵痛感。过去的技能,无法带来作用。 后来就是在内部创业,创造了 [exping](/blog/story-behind-of-exping),从自身需求地深度挖掘开始。想做一个可以让大家分享,体现品味的地图。感觉地图这个工具,过去多年。大家对地图都有刻板印象,用来导航。那时觉得是一个不错的载体。可以让大家在地图上随意去表达。也经历了冷启动到PMF,爆发增长到最后因集团业务调整关停。 从25岁 至 30岁 间,我参与创造了一些项目和产品,有的不声不息,有的运行地还可以。如果估算一个比例,或许是3/10,有30%运作的还可以的项目和产品,已经很幸运了。无论是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或是充足的资源去做一件事。 > Exploring + Experiencing + Express 况且,这些年因不断的参与新事物,从0开始,沉淀了自己的创造公式 —— exping 。有幸站在[TEDx 的舞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s3_l4XS_0)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已满足完成了年轻时的梦想。 > Environment, Experience, People in past shapes who you are 回头去看这些事,有许多零散的画面,情绪。现在都想不太起来,可能是因为一些推进的团队冲突,可能是因为结果不如意的难过,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是错的。这让我想起我的好朋友 61 在[exping 关停](/blog/to-dear-exping)的那天,和我说的 “从未来再看回来,这算什么”,不要沉浸在emo的心情和过去式的事。 为 30岁做简单回顾,发现中间少了很多的片段。如果没有照片,没有文字。忙忙碌碌,茫茫碌碌,会遗漏了很多的碎片。在有限的记忆里,能保留残存的回忆是深刻,或许是空白的。往后的每一年,我会提醒自己,至少简单的记录这一年的,学习,成就,事物,人物。回头去看还是挺好的。 也恰恰是这一次的回顾,我发现这些年,能在我脑里深刻事情。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生活的碎片很少。我相信不一定是我没有,而是恰好这几个月以来,这些事情是占据我心思很大的部分。 总结我在10,950 天里的收获: 1. 有限资源会极大的激发出潜在可能,因有限的限制,会筛选更重要的事,且找到更低成本的方案。 2. 相信直觉,相信自身的品味。会匹配喜欢相同的人 3. 投资要趁早,无论是金融产品或者是自己。相信复利带来的影响。 4. 需要多用心体验,多看。总有一天那份感觉会化为灵感,找回来。 5. 好朋友会不断的激励你,让你不断地往好的方向走。 6. 不在乎学习后能获得什么,如果知识足够深。同样的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7. 从投资里的趋势图去看,每一个时段都会起起落落,要关注的是底部而不是顶部的价格,每一次的震荡横盘很痛苦,基本盘不变,总归在上升通道中。人生中同理。 8. 看各类不同的书籍,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启发也会在这些书籍中链接起来 9. 验证是否享受正在做的事,就是会不会不厌其烦的不断地和身边的人重复的再说这件事。 10. 多运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可以跳出很多惯性思维而无法解决的框架。 11. 如果没有数据佐证,大概率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事实。 12. 可能性是存在,但需从可能性找出确定性。 13. 感性会拉近人的距离,多用心待人 14. 选择性社交,减少内耗,减少无意义地社交。可以多专注自己的目标 15. 创造美好的事物,世界会回馈满满的爱 2023年,[Steve Jobs Archieve](https://stevejobsarchive.com/) 出了一本书“[Make Something Wonderful](https://stevejobsarchive.com/book)”。对我影响特别巨大,是我接下来的10年想去做的事: There’s lots of ways to be as a person, and some people express their deep appreciation in different ways, but one of the ways that I believe people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to the rest of humanity is to make something wonderful and put it out there.
And you never meet the people, you never shake their hands, you never hear their story or tell yours, but somehow, in the act of making something with a great deal of care and love, something is transmitted there.
And it’s a way of expressing to the rest of our species our deep appreciation. So, we need to be true to who we are and remember what’s really important to us.
期待,下一个10年的篇章。 最后,感谢这些年里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的朋友。

Dear, exping

2024-10-24 08:00:00

It's with a heavy heart that to inform exping will shutdown on December 31, 2024 [Announcement from exping](https://exping.world/goodbye) # Dear, exping In that moment of inspiration on March 21, 2022, you were born. Nearly 1,000 days have passed, and our love and dedication to you have only grown stronger. Starting from a small team, we embarked on this 3 years journey driven by our obsession to “Create the ultimate map marking tool”. “Express anything on map” became your mission, empowering everyone with an unprecedented way to explore and mark the world. From your launch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you have grown into an indispensable companion for both life journeys and work. But beyond the product itself, “exping the world” became the core spirit for the team and for everyone — a belief in limitless exploration and creativity. This spirit has been infused into everything we’ve created with you. Even though you will go offline on December 31, 2024, the passion and energy you’ve inspired will live on in our hearts. With every update, every new feature, an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we’ve felt the love and support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ce and the inspiration you’ve provided all along. Founder of exping, CLU --- exping 将于2024年12月31日停止服务 [关于exping 停止服务公告](https://exping.world/goodbye) # 亲爱的 exping, 在 2022 年 3 月 21 日的那个灵感时刻,你诞生了。近 1,000 天已经过去,而我们对你的热爱和投入只增不减。 从一个小团队的开始出发,我们怀着对“打造极致地图标记工具”的执念,坚定地走了这三年。“在地图呈现无限可能(Express anything on map)”成为了你的产品使命,赋予了大家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探索和标记这个世界。从上线到不断改进,你成长为大家旅途与工作不可或缺的伙伴。 但超越产品本身,是 “exping the world” 成为了团队以及大家的核心精神——一种无限探索与创造的信念。这种精神融入了我们与你一起创造的一切。即便你将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下线,你激发的热情与能量将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每一次更新,每一个新功能,每一条用户反馈,我们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持与关爱。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存在与激发。 exping 创始人, CLU --- **最后一次的版本更新:v1.9.11 (2024-10-24)** --- 每一次更新,就像在我们的路线上又标记了一个新的点。而这一次,我们要标记的是「终点」。

我们想正式告诉大家,exping 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停止运营。

三年前,我们怀揣着和你同样的热情,开启了地图创作的旅程。你们的每一次反馈,也让 exping 不断进步。从小众探店地图,到旅行攻略,再到文化遗产探寻等等,在这里诞生的每一张地图,记录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特而生动的。

但更珍贵的不只是地图本身,而是大家被 exping 激发起的对探索和创作的热情,我们相信这份热情不会随着 exping 的停止而消失。

所以这个被标记的点,与其说是「终点」,不如说是「未来」。

最后,谢谢你们喜欢 exping,使用 exping。

如何给一个音乐Newsletter 取名?Re:Play 名字的由来

2022-06-22 08:00:00

![两周一会Newsletter的名字由来](https://img-c6s.pages.dev/file/1731227633688_replay_logo_banner.png) 不知不觉 Re:Play 已经来到了第十期,并且有383位订阅者!是时候和大家分享关于这个 Newsletter 取名的故事。说到 Re:Play 的 Newsletter 发起就要从「黑胶俱乐部」开始说起,一开始「黑胶俱乐部」的存在是由我们三位朋友一起组织的群。我们彼此之间喜欢分享最近刚买的黑胶唱片。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多在线下发生,偶尔会发到群里最近在听那些音乐,推荐哪些唱片。 我们开始把彼此之间的交流转到在 Clubhouse 进行,Justin 将那次交流录制成一期播客《[**Vol. 34 来黑胶俱乐部喝酒聊天啊**](https://justinyan.me/post/4444?utm_souce=clu.so)》 主要在 Clubhouse 上聊天,也是希望透过这样公开的交流可以找到同样是黑胶爱好者,可以跟我们分享。但没想到还没钓鱼,鱼塘就没了。(具体详见当期的 Show Note) 后来时隔一年,我们再次将线下聊天的对话录制了第二期「[黑胶俱乐部](https://justinyan.me/post/4860?utm_souce=clu.so)」播客。在播客录制完后。萌生一个想法,不如我们一起做一个 Newsletter 两周分享一期,我们最近听过的音乐给大家。这样彼此之间的歌单又更丰富了。所以才有了「Re:Play」 的存在。 如何取一个让人一看明白的名字,成了我们第一个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个名字需要与我们的理念相关,需要非常简单并好记的名字。这个 Newsletter 该叫什么名字?我们也有过许多的头脑风暴,比如:Rewind、Encore、Bravo等。但这些名字好像不好做延展。我们回想到做这个 Newsletter 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回归最原始的方式交流。并且这是分享我们听过新的音乐,重新 (RE)Replay 一次(再次播放)的音乐。当读者看到我们的分享歌单也是透过 Read (阅读)的形式。而中间多了一个「:」是因为在邮件回复的默认标题是以「Re:」开头的,那么我们给读者的音乐交流栏目就可以命名为「Re:Ply」了。(推荐大家以邮件的形式与我们交流,回到原始的交流形态)这样一个 Newsletter 的 Branding 就可以成立,并且能够延续「Re:」的形式。 最终,在我们仨决定这个两周一会的 Newsletter 就叫 [Re:Play](https://replay.cafe?utm_souce=clu.so) 。视觉就以简单倒着播放的黑胶碟来代表重新回放的视觉。 ![Replay Logo](https://img-c6s.pages.dev/file/1731227632338_replay_logo.png) 欢迎订阅由 [@MapleShadow](https://x.com/MapleShadow),[@oscarlee\_](https://x.com/oscarlee_) 和 [@thexclu](https://x.com/thexclu) 三位不专业音乐爱好者所发起,“两周一会”的 newsletter。或关注 [Re:Play Twitter](https://x.com/getRePlayCafe) 了解我们过往分享的音乐。

exping 一个地图创作工具是如何诞生?

2022-06-20 08:00:00

> 大家好,我是 CLU,exping 地图标记工具的产品设计者。一直想找个时间写一篇关于 exping 诞生和幕后故事,之前也只是在 [Anyway.FM 播客](https://anyway.fm/clu-anyway-news?utm-source=clu.so)中简单提及过。所以还是借着「[v1.1](https://x.com/thexclu/status/1536279918035709952?s=20&t=MIumrpovKFohJWgDPl561w)」的发布,写这一篇文章记录我个人和 exping 团队,从一个想法到团队组成至上线后历程。 ## “一个想法” 的诞生 最初有做 exping 的想法是源于很久以前(大约是 2014 年至 2016 年左右),当时我就有在地图上标记去过各个不同国家咖啡店的习惯。每次到这些咖啡店的时候,我也会「打卡」,然后分享到自己的社媒平台,描述每家店的机器、点评咖啡质量、推荐什么样饮品等。久而久之,当我身边很多朋友再去到那些城市时,都会问我这个城市有哪些咖啡店值得去、适合去。大概是因为那时候我还是个自由职业者,经常会去不同咖啡厅办公,很在乎咖啡厅是否具备办公条件。 ![Coffee around the world, pinned on Apple Maps and Google Maps](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2016_2018_aeee095053.png) **2016 至 2018 年** 各地图上标记过的咖啡店 那时候纪录地点,用得最多就是 Google Maps 的 My Map 。直到有一次,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提出,“我能否和你购买你的咖啡地图,我想跟着你的脚步一家家店去探索”。后来,他确实为我的地图付钱了,我才意识到,原来有人认可并愿意为我选择地点的品味付费。这是「粉丝」相信我所精选(Curate)地点和体验标准而付费,和商家付费让我去体验测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于是,这个 idea 一直埋在我脑里,但当时并没有付诸行动将其转化为一个「产品」或者「服务」。 ## **疫情突如其来,一切停摆,生活照旧** 2020 年,疫情突如其来,身边许多马来西亚朋友收入明显减少了许多,但是生活依旧,该花的钱还是得花。虽然大家出门机会少了,但过往打卡过的地方还是有「库存」。所以我在想,这些曾经探店记录,有没有可能成为疫情下的一种创新副业经营起来呢?就像前面提到,你去过的地方,探店、周边游、出境游攻略等,无论是好还是踩雷的,任何与地点相关事物都可以标记在地图上,让喜欢且信任你品味的人可以为你精选(Curate)付费。在国内或许有知识付费的存在,但在调研东南亚这些我熟悉的地方时,貌似不存在这样的产品。于是,我开始在公司内孵化「exping」。 产品名字之所以叫 「exping」,是希望大家多去探索、体验,并在这些点和人之间进行连结,Exploring, Expriencing, Ping1 (编程人员应该都知道吧)。而域名 [.world](https://exping.world/) 正是希望大家可以 exping the world。 ![exploring,experiencing,expressi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640exping.gif) ## 想法落地 既然之前已经有过对产品雏形的想象,那是时候组建团队了。于是我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提案和宣讲,挑选有能力并且有共同想法的人组建团队。在开发之前,刚好公司有 Flutter2 预研团队,并且开发也认同这个产品价值,再加上一个产品和设计,这个团队很快就组成了。整个团队一共就五个人,内部孵化实验的试错成本也有限,所以 Flutter 跨平台框架,对于我们小团队去做一个产品来说是有利,可以在有限开发资源的同时,兼顾双平台开发。(成也 Flutter ,败也……) ## 从「品味」开始 团队组建好后,我们花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去调研市场,调研竞品。其中比较有趣的是,我们花了蛮多时间在讨论「推荐算法」和「品味」。 对于算法,我相信所有互联网使用者都有接触,无论是刷短视频还是在搜索栏输入我们想搜索的自动补全,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使用者更「高效」。推荐算法的逻辑是从使用者行为或是具有相同画像的人群关系,作为你潜在「感兴趣」的可能去进行推荐,比如协同过滤算法。 这和我们要做的「产品」有什么关系?我喜欢算法带给我便利,但很多产品的推荐引擎会误以为我曾经点开过一个「内容」 ,并认为那是我所喜欢,于是反复推荐相同的东西。不排除那或许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但不一定是我想一直都刷到相同内容,这点在推荐算法侧重非常大的产品,你或许会有所体会。 行业内也有一种推荐算法,是我比较欣赏。这种推荐方式具有相似的关联,而且有额外惊喜发现。比如 Spotify 的 Discover Weekly 歌单,更多是透过歌曲的特征,节奏、音调、歌手等等,是通过自然语义、机器训练处理的结果。这些算法不只是简单的数据输入输出,还会根据很多不同的模型来影响最终结果。 ![图来自:[Quartz](https://qz.com/571007/the-magic-that-makes-spotifys-discover-weekly-playlists-so-damn-good/)](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d66896aafa.png) 图来自:[Quartz](https://qz.com/571007/the-magic-that-makes-spotifys-discover-weekly-playlists-so-damn-good/) 最终我们选择把这一切交给用户,像挑选杂志或在音乐平台选择网友创建的歌单一样。前面提到是以个人选择为本的方式,和推荐算法是有区别。在我们看来,技术应该更多是帮助创作者如何发现「地点」,而不是告诉用户该做什么,仅是提供洞察。每个人对地点的「决策」受很多主观因素影响,可能是地点比较近、菜品有家乡味,又或者是第一次尝试具有新鲜感的活动所以好感度比较高等等。那「品味」或许能更好地诠释每个选择背后的关键抉择点。 在黄炜东的《 [品味沉思](https://mp.weixin.qq.com/s/1DC5VtBFVAKriFKoRcp-Zw) 》里关于品味提及 > 品味 = 99% 的知识厚度 + 1% 的审美判断。 > > —— [Notes on taste](https://www.are.na/blog/notes-on-taste), Brie Wolfson 如何体现品味?或者构建地点画像?是图片还是文字?话题能否起到标签的作用?如何将这些点与人的抉择关联在一起? 这些都是我们早期构建一个品味社区时的思考点,当然无论是透过以上哪一种都会存在缺失,更何况任何推荐算法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进行。若依靠图文表达,纯粹的算法是不足够,再说,这岂不是和小红书竞争。如果用户喜欢分享的都是人物图片,而非该地点的信息,那该如何获取有效的数据?还是设置某种机制,凡是检测到自拍照就禁止发布?(开玩笑的,但在会议上确实提及过)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19906e4e90.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19906e4e90.png) 在设计 exping 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挑战着我们团队的「品味」。我们希望以什么形式呈现,并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把这个抽象的想法,在产品中表达。我在《 [创意选择](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99655/) 》里受到了很大启发。 > 我们很多的抉择不能完全依靠数据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 除了需要阅读大量与人类抉择思考相关文章,还需要整个团队在产品设计的理解上磨合出我们的品味。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d3cd26bf9d.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d3cd26bf9d.png) 我在 2021年7月发了一条朋友圈,关于我对品味的想法: ## 从社区到工具 在 2021 年下半年,我们基本完成了社区雏形的开发,版本号为 v0.1。这只是从想法到实践拿到手上的第一步,我对这个版本号特别在意,因它完全不到我所想的 「v1」阶段,与此同时我们邀请了约 100名内测用户体验测试。在开发期间,世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 Delta 出现了,Omicron 也悄悄来了。海外的用户也没法出门,东南亚多个地区都处于封禁状态。于是最开始打算在海外上线 exping 的想法不得已暂时搁置了,或许可以先从我们身边的环境开始?这样我们也能够在自己的城市进行冷启动。这个决定也让我们的部分界面交互,在国内推行的时候有些不适应。 在这里穿插一下,我们冷启动前,是先开设公众号,联系广州本地有意思、有理想的独立店铺主理人们,进行访谈。希望可以把这些特色的店与喜欢他们的人群连接在一起,我们相信喜欢这些店的客户群体,是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标签画像,并可以互相发现。我们把这个专栏名为《EXPert 专访3》。 直至2022年,我观察到,如果 exping 需要在国内落地,社区所面对的挑战和资源要求,不是我们团队几个人小团队就能完成。所以在 Q1 季度,我决定调整产品方向,暂时把品味社区的想法先放下。回到我们初衷,如何让大家更好地在地图上创作,并且让地图内容有价值。 ## 地图创作,另类内容创作载体 在做 exping 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市面上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成为内容创作者。无论是为了对抗平台的不公,或是想发展自己的粉丝群体。同时,国内帮助内容创作者分发、创作、收费的工具也在不断地发展中(比如最近 Newsletter 复兴),有小部分的群体可以自主选择内容,并有意愿为产出内容的创作者付费,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无论对创作者或读者来说,都是很健康的交易。 ## Everyone is Curator - 人人都是Curator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09f12aad0f.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09f12aad0f.png) 平台与内容消费者和创作者的关系。 图来自[The Quibbler](https://thequibbler.zhubai.love/posts/2148046272954486784) 过去,网络的内容依靠平台产出(PGC),演变成如今用户生产内容(UGC),再由平台推送给用户(内容消费者)。当大量的信息摆在消费者面前,依靠推荐算法筛选内容给到用户,渐渐地出现了一些 Curator4 , 扮演中间人,将这些信息过滤一遍,再结合自身的观点甚至稍加编辑给到信任他们的内容消费者(粉丝或关注者)。 exping 最初构建,就是以「地图」为画布,作为另类的创作载体。而地图创作者,我愿称在 exping 上的创作者为 Curator(策展人虽然是契合的称呼,毕竟是始于展览策划的词语,但我还是觉得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这类创作者)是同样的以个人品味去精选地点,并把这些地点聚合在一个主题下。 Curate 标记(策划),Curation 地图(作品),Curated (标记过的地点) 每个人都是一个 Curator,我们会在各平台 Curate (收藏)不一样的东西。这些收集最终可以呈现为一个 Curation,也就是将这些你在乎的、喜欢的、对此了解的事物,带着自己见解、描述进行组织收藏。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c2dd9c5b25.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c2dd9c5b25.png) 地图内容有很明确的主题,以 Curator 品味精选地点,聚合在一个主题下,并在这些点之间进行描述、点评、评分等。比如:适合办公的咖啡地图、快闪差旅城市体验地图、理发店避雷地图、设计师名宿、建筑师旅行地图等等。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1aaaa521c9.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1aaaa521c9.png)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3e5421102c.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3e5421102c.png) 有了前面说的这些基础,我们决定,从构建一个品味社区转变成服务好 Curator (创作者)更好地呈现地图内容的工具。我们不希望创作者最终内容只能存在于 exping ,而是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呈现与地图相关内容,可以发至创作者本身正在经营的其他平台。 ## 正式上线 前面话痨说了那么多,该奔主题了。最终 exping 是什么?一个地图标记工具,可以让你更好地呈现你的探店、旅游、户外等各类主题的地图内容。 **地点标记**:一个标记可不止定位这么简单,创作者可以用 Emoji 在地图上标记该地点印象。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85507ee2cc.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85507ee2cc.png) **路线标记**:同一张地图,不仅可以标记地点,也可自由地绘制专属路线,将一个地图内多个地点串联在一起。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48168c7a2c.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48168c7a2c.png) **自定义体验标签**:我们以地点类别提供不同的选项,不含盖的标签,也可以自己创建。比如:一张展览地图的体验标签,可以是信息卡片,展示一些有效信息:展览时间,票价,值得看的内容等等。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61861dbe4b.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61861dbe4b.png) **可视化呈现地点评分**:这个idea 是,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通过简单1-5分来代表真实想给的分数。这分数不在于该地点的总分是多少,而在于其中一个的影响整体体验的分数。无论好坏,通过可视化的雷达图,看到一个全面。就像有些地方确实隐秘,交通也不方便,但胜在其他体验是不错的。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adc8dd677e.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adc8dd677e.png) 所有地点或路线都可生成海报,一键导出。这功能是让大家能带着地点的标签、描述、图片、点评导出一张海报。或许创作者是希望将内容发到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2602dc8a13.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2602dc8a13.png) 除了海报分享,也支持 Web 链接,这功能是为了方便大家分享给只想看一下内容的朋友,而不需要注册或下载app就能简单浏览地图内容。 最后,我们还是保留了原来的 「品味社区」。或许在社区内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79a5e9ec94.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79a5e9ec94.png) 上线后,有许多地图案例是我们未曾想过。有中介用 exping 标记自己的房屋资源,并把所有房子的尺寸信息租金都以「标签」的形式展示,并分享到想租房的人;连锁餐厅老板把每一个加盟店都标记在地图上,完善地点信息,发在他们的社群;慈善团体标记当月的慈善活动;情侣把自己与另一半去过的地方标记起来,记录彼此的爱请故事;还有父亲将孩子成长的经历,像写日记一样把去过的地方记录起来...…这让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用户的故事,不同的用法,特别感动做到了让每一个地图内容更有价值。 很开心在上线当周,被苹果每周编辑推荐,这无疑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认可。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28e79684c6.png](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28e79684c6.png) 上线第一周被苹果收录 ![v1.1 新增路线功能](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c7b4bdfb08.png) 最近上线「重磅更新」活动,也被苹果推荐到首页。同时,再次被苹果每周编辑推荐,这些认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动力。 ## 挖的坑,填的坑 正式上线后,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反馈,怎么那么卡?为什么不支持高刷?等等。。绝大部分是因为我们可以高效2.5人(还有半个我,贡献Bug,负责多语言部分)开发的Flutter 框架,可以在同一时间兼顾双平台开发。即便上线后,iOS 用户占比例最大,但还是存在各种小问题(比如薛定谔的bug,就是无法复现),影响了体验。但在前期调研中,有地图创作需求的潜在用户也在使用安卓。所以我们还是继续努力把这些坑都填了。 ![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640ajsglalsdj.gif](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640ajsglalsdj.gif) Flutter 的 Dart 单线程处理,在一些复杂交互中,会比起纯使用 SwiftUI 开发更容易发生性能问题。比如:图片选择器,使用了开源 picker 后无法满足性能,以及我们在产品设计之初预期的交互(虽然时间有限,资源有限,但大家都不想妥协),所以我们自己重造了轮子,并且[开源回馈给社区](https://github.com/iFREEGROUP/photo_picker)。毕竟开源社区对我们帮助特别大,解决了我们很多问题。 ![exping 预期的图片选择器](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640asdfjalk4adf1.gif) exping 预期的图片选择器 这些不足或许是我们对 Flutter 认识不够深,但也在上线后的第二个版本紧急优先处理性能问题、卡顿问题。我们全栈工程师(顶梁柱)也写了篇[优化总结文章](https://support.exping.world/optimized-flutter),复盘解决思路。 在前期 Web 版本也是使用 Flutter for Web 生成,但无奈依旧有许多组件未能和核心库一样运作正常,甚至可能纯文本渲染都会有些问题。只能在半路放弃重新以 Web 技术栈写了一遍。 ## 未来计划 exping 下一步依旧会持续地完善对地图创作者有利功能,也会在浏览地图的体验上做好。虽然很多朋友都希望我们能够持续完善做好社区,我们也很在乎社区的价值,不希望只是一个嗮图分享社区,更多是帮助普通人也可以自定义标记地图,有灵活的表达方式。精力有限还是先专注打磨好基础功能。 我们有很长的待办需求,规划需求。比如: - 完善海外数据 - 导入第三方地图数据 - 数据导出 - 数据统计 - 个人数字名片 - 嵌入式地图 - 更好分享模式(大家提及最多是希望拥有小程序支持) - 地图收费或订阅制 - 原创内容确权 - 等等…… ## 怎么盈利?卖数据吗? 所有盈利模式,无非是交易,与谁交易。商家?广告主?这些都不在我们第一考虑范畴内。 > 我们希望建立起一个更健康的模式, > 把 exping 视为创作者工具,为创作者产生价值。 在未来的迭代中,以附加值功能进行收费,可全包订阅使用所有功能,又或者按需功能付费。若工具能帮助创作者更好的创作,拥有收益,相信这会是一个比较健康的形式。 至于数据,也是我们最关心。前面提到,将创作者的数据仅保留在 exping 不是我们目的。所有地图公开与否,完全交给用户决定。我们甚至在产品设计之初,已构思如果哪天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该如何保证这些数据依然可以优雅地呈现,就像在应用内的浏览一样。在区块链持续发展中,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将这些数据去中心化,不仅仅在 exping,也可以在未来你的其他 Web3 应用中被读取。 ## 最终,感谢你们。 从上线至今,我们一直缺乏市场运营人员,缺乏许多推广知识。同时,很幸运有许多朋友转发,Newsletter 创作者在我们上线后,帮助我们宣传,非常感谢。 ![感谢所有媒体以及朋友们](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4eea920692.png) 最后最后: 感谢你花时间看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对我起到很大鼓舞的鸡汤。当很多人告诉我没人愿意下载应用了、这行不通、市场规模不够大等等担忧时,而这是让我们坚持做下去的原因: ![We Choose to the moon speech](https://storage.expingworld.com/cms/image_4cf2f6a066.png) >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 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 > 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不愿推迟,因为这个挑战我们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战也是如此。

十年手机摄影爱好者视角的徕卡M10-R

2020-09-08 08:00:00

# TL:DR - 关于个人摄影故事 > 严格意义上我开始接触摄影是从iPhone 4,在手机摄影上参与了一次的摄影比赛获奖后。才真正的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也有10年的拍照经验了。期间换过许多的相机,也掉入摄影器材的坑里,各种买买买依然未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相机。从单纯的拍下画面到追求景深,手机到无反微单,回归到单反,胶片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基础的摄影知识。之后出去拍照的时候,被重量和体力给折服,又回到一切从简。就如摄影师Jay Maisel 说道 “最好的相机是你手中的那部”,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在手机上拍照的好处可以直观的去取景,无需关注曝光参数,以及可以很方便的在手机上进行后期。期间也很幸运的在摄影这个爱好收到一些肯定,参与过旅行杂志摄影,Coffeegraphy 等展出机会。直到了近几年,由于工作的性质原因,会到各城市出差,我几乎不会带上相机,只有一部手机以及我的Moment 镜头系统,所以大部分的器材都二手出售处理了。 > > 这些年,我的摄影的主题也不断有了变化,从风光摄影到人文街景,极简建筑。这些变化可以在我自己的数据库中看到和手中的器材一样,不断的做减法。取景框也开始寻找更细小被忽略的小东西,细节,重复性的规律线条。多色彩到纯黑白光影的捕捉。从照片去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放在我身上特别贴切。从什么都要,再不断的过滤,到什么是最重要。(What matter to me) ## 我和徕卡的故事: 最开始只用手机在自学摄影的过程中,无意间认识到了徕卡的品牌。更深入的了解是在Youtube 上自学摄影时,看到DigitalRevTV 主持人 Kai W 的介绍。 我对徕卡认识等同于街拍神器、小众器材、战地摄影(推荐纪录片:War Photographer)、纪实摄影等等。对于照片的风格认识是独特的鲜艳色彩(俗称德味)。但都改变不了我对于这个品牌的敬意,从认识徕卡的开始发自内心觉得这或许是一个需要有经验沉淀积累才能驾驭的相机。与其他的品牌有些不同,天然的觉得这是以后的相机,不是现在所需要能驾驭好,当然与经济能力有部分的挂钩原因。 ![图来自:个人Instagram 2014年摄](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EG2hNqqLRc6d.png) 图来自:个人Instagram 2014年摄 初认徕卡的时候觉得从外观来说特别酷,复古的设计给吸引。第一次上手自己的第一台“徕卡”是在2014年的时候,爸爸带回来了Laica C-Type 112。这是一台徕卡入门级的数码DC 相机,虽说色彩质感不如其他的徕卡表现,但也算是我和徕卡品牌亲密接触的开始。 --- # **本次众测主角:Leica M10-R** 据我所知,徕卡过往发布新品都会在各城市的旗舰店内举办,而这次在全球疫情下同样在线上举行。当时在网上简单的了解到M10-R是一个换了全新感光元件的 4000 万像素的徕卡相机,有新的处理器等等其他都基本和上一代一样。对比上一款M10机型,足足多了一倍的像素。但它不是首款拥有4000 万的徕卡 M,而是第二款M10用上了这个4000 万的色彩处理M10-R。第一款同样是用上了4000 万像素的同款感光元件是M10-M,M 代表了 Monochrom(单色/黑白)而R 代表了Resolution (像素)。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这是针对不同定位的场景供消费者选择。 ### **简单的参数:** ![图来自:官方网站](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Iq6RQiHygSiS.png) 图来自:官方网站 这次的新机官方用了简单地四个字 “静观质变“。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Lk3BhrmRl7oC.jpg) 图来自:徕卡官网 从[Leica Talk 与徕卡M系统产品经理的访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GAtJ5TH0M)上得知,M(单色)与R(彩色)是同时开发的两个独立的项目,但R系列的挑战在于信降噪比(Signal and Noise Ratio,简称SNR)的处理以及色彩管理,彩色滤光片阵列等等。所以才前后的发布了两款新机。这或许就是质变最大的含义所在。 以一个从未拥有徕卡的身份来看,或许这个变化是徕卡在新时代的一个探索。换了一个感光元件在质上有更大的提升变化。而 M系列的相机也将不再只是适合拍人文的标签。与其他的M10 家族的相机有各自不同定位,比如 D系列回归胶片拍摄体验、M系列为专注黑白光影捕抓、P系列为更能快速抓拍,24MP 更小一些的存储空间需求、R系列强调的是细节,更合适风景、建筑摄影。 --- # Made in Germany 德国制造 ![图来自:徕卡官网](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Lkyk9vIHrHLh.png) 图来自:徕卡官网 说到徕卡必须谈及制造工艺与设计,M 系统相机自1954年发布以后,外观都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每一次的升级都是一点点的优化部分控件的位置和操作。并且是有意不希望每一次升级都会很大的变化,让摄影师重新适应一台新机。而且你有以前的镜头都能够在自今最新的相机当中使用。在德国制造里有一个原则就是产品的品质必须要好,可以用百年以上。这是徕卡的品质保证,也有许多用户的徕卡相机具有“传承“性,一代传一代。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Lk73eqjc3JVd.png) 从M10 的制作过程视频里看到,徕卡的制造方式与其他奢侈品一样,有大量的人工参与并依靠精确的机器协助完成制作。有趣的是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他们的孩子同样也在徕卡上班。这是我觉得一个好的品牌价值,是会充满了“人”的气息在品牌当中。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OmQhAqMprBOV.png) 组装工人细心的清理取景器上的细尘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ki42Auegg3VnW.png) 测试相机与镜头的连接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kibcwEgkhgiK6.png) 组装完成后,对传感器做二次清理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kibnkaZRsWHtk.png) 最后一道工序,贴上可乐标签。一台精良的徕卡M10 就组装完成了。 --- 作为一名颜控的设计师,第一次摸到M10-R 的感觉是菱角分明特别地沉稳、可靠、复古。在此之前在朋友手上也玩过几次徕卡M9,以及当年也入手了伪旁轴X100。整体的相机材质是全金属机身:压铸镁合金,合成皮革包覆,顶盖和底盖:黄铜,黑色镀铬。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AN4mhATjrlMc.jpg) 为了去理解这个设计,去找了一些过往的徕卡外观设计做了对比,其中找到了M10 设计前期的草图。可以看到雏形都基本和最终发售版本相符。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AyHVN0AG2rpw.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ZLkZBmZmUqthc.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AyIHT0PWyM1n.jpg) 徕卡的设计,是从1913年的从Oskar Barnack 的作为原型演变成第一代35mm相机,即便经过66 年的迭代依然可以在M10上看到保留了很多第一代35mm 的设计。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MvXjGeiR8euK.jpg) 1954年推出的M3,取景框旁的迴片桿。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QTolNlKfPAgu.jpg) 2020年新出的M10-R,取景框旁的迴片桿已被取代成ISO 拨盘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bEMcKqwiGGJN.jpg) 在M10上最明显的改动,是新增的独立的ISO拨盘。对于这个设计我思考过,如果这个相机定位风光摄影,或一些比较固定且需要细节的场景下。这个需要两步操作才可以调整的ISO 能理解。但从机背的功能键移植到独立的拨盘,想必是要解决能够快速准确的切换ISO。或许还有一种考量,日常扫街保留在A设置,定格拍照时再调整ISO。两步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不会容易在相机意外的被调整?我在X100的曝光补偿上,确实有过好几次意外的被调整了参数。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hUlpcfNIzG34.jpg) 平压,ISO确认状态。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hUirGI5OIpfa.jpg) 拨起调整ISO。虽说如此实际操作下来,有些生硬不好操作。经常推不起来。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u56yOUcrj6yd2.gif) 操作不顺畅,推不起来。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u2JtU0NDSlthi.gif) 最顺畅的ISO 切换的操作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mUHKLmsYEXVmz.jpg) 到了M10 已完全是一款数码相机,但仍然很好的保留了传统相机操作手感。在之前的任务体验文有提到过。徕卡具有“快“的体验,在不通电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透过机身上的机械转盘,去调整参数,只要开机拿起即可拍。开机时间也足够的敏捷。在M10-R 上B 快门最长曝光时间可达16分钟。每格跳一级,也能设中间值。我个人还是蛮喜欢快门速度转盘的设计。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n0qMEFY9AWsmM.jpg) 第一次使用旁轴取景,需要时间学习上手适应黄斑对焦系统。在取景框下有个拨盘,是用于切换取景器内的参考线条,有28、35、50、75的框线。并且会显示一些提示信息或参数。整体来说我很少会切换到28mm的参考线出来,用了几次以后脑里已经会自动脑补大概的范围了。 ## Summicron-M 28mm F/2 ASPH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FuPEFgOb5JGX.jpg) 这次收到体验的镜头是徕卡的28的镜头,与iPhone 11 Pro的等效26mm 差不多,用在相机上对于我来说扫街是一种挑战,需要对人物靠得更近。对于建筑是加分的,可以捕更多的画面。 M10-R 与 28的搭配,在一开始我挺不习惯的,对M10-R得越多的时候,就觉得真香,都先把画面都容纳进去,后期裁切就好。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tvsicIKoWdqVY.gif) 对于过往除了拍视频以外,没有太多的手动对焦经验的人来说。这是我用过最好的手动对焦镜头,尤其是那个月牙般的设计,手指拨动太丝滑了,而且可以快速的调整光圈。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Iho8bdC4fxJW.jpg) 特别提一个小插曲,在拍摄产品照期间。特别为镜头上的焦段数字着迷,花了大约2天的时间在搜索对比。找遍全网都看不到有相关文档提及这个字体(相似的有很多如DIN 1451),这个数字字体的在“8”上可以看到是方圆型与机身的设计很匹配。最终,找到了官方定制的字体叫LG 1050,仅用在相机和镜头上。 ## 菜单交互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nE2m2GLWAO9k9.jpg) M10-R 的机背上只有三个功能键以及方向键,也新增了高清的触摸屏。在菜单上的设计必定会有很多的减法。其中我特别喜欢的是“收藏夹“ 这个功能。能够将我常用的设置,放到首屏。双击Menu 可以直接跳转到主菜单。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nE2dQuz21YP5s.jpg) 与其他数码相机不同的是,徕卡并没有透过分Tab和页去区分设置类别,可设置选项页不会比其他数码相机多,所以这个设置很快上手并记得位置了。无需额外的学习成本,触控功能也在这里屏蔽了,无法直接上下划动。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nc7FwSv2tG3K9.gif) 这里要吐槽一下,在查看回放的时候,界面上无明显的删除提示。导致前面体验的几天误删了很多照片。点击Menu 即唤出选项菜单,然后只有一个小垃圾桶icon在右侧,只需要点击一次确认键就跳转到下一张了。 --- # 拍摄体验 特别感谢这次爱范儿糖纸,让我有机会体验徕卡M10-R。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作为一个上班族,每天都是在两点一线中来回,每天都会背着相机,随时看到有趣的事情,都能拍下。并在其中穿插了我喜欢的建筑细节。 ## Small but Big 在大环境中寻找小故事,即使再小的人事物都有意义。 得力于4000 万像素超高分辨率和弱光的表现力,在拍一些#SmallPeople 系列(一个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时候,建筑细节和人物都能清晰看见。由于28mm 在某些场景下还是太广了,所以做了简单裁切处理。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qyGRyZyysDVP.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qyGjAtMwshi3.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qyGTbTXxJvM2.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wVvd6KrnRwqt.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wVU6tvK3Jot8.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wVB6UNXz3GFj.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wVblaSbwFnyo.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owVlJHoYw254c.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n8gzQy2Dk32O.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TtBJKfYQ4n.jpg) ## 快与慢 快节奏的城市,慢节奏瞬间。有些称不上是一张好的照片,略有失焦或抖动。但都不影响当下瞬间的画面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yE0vqLFvTT.jpg) 一开始想拍下的是两位阿姨很有爱的举动。后来发现照片里的卡车颜色,和右边阿姨的衣服还有左边拿着手机的手机壳与卡车上的标示颜色很巧。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TlX1xtsBMK.jpg) 这张当天就是外卖平台全网爆文的那天,看到了一个在等红绿灯的外卖员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HZKSymSVeS.jpg) 这是来自古巴的乐手,上前问了是否能拍他的时候。更卖力的在镜头前摆Pose。最后他和我拿了微信,说好久没有更新头像了,正好缺头像。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DLpEsHBYec.jpg) 在极端艳丽色彩的情况下,徕卡依然很自然的过渡不会出现严重过度饱和。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jKjSIClKhn.jpg) 原本蹲下拍建筑物的时候,正好有两个兴奋的孩子跑前来。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KVLcAHVHs0.jpg) 从地铁站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两个车夫正准备预防雨天的来袭。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rConYPmhE6Hp7.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qeY418sSLpSj.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qe7ksxoLN3aF.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waq2bEchxhjl.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hViceZzFJDra.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wapAXMjylENM.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wam3iPQ2WTwe.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wadyUyePSQYq.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t24DEWSi5ZUoh.jpg) 取景器足够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到旁边正在发生的事,当时候看到有小孩在完滑板车。前面有一滩水,预测小孩会特意划过去玩水。就蹲下来拍了这张,单纯快乐的瞬间。估焦最完美的一次 这些发生得“快“瞬间,都正好在习惯着黄斑对焦和曝光计算的过程。以“慢“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刻。 ## 未来掠影 未来不一定是赛博朋克那样,充满了色彩霓虹灯,每个人都沉浸在个别的世界。 我平时喜欢拍建筑物的局部线条或纹理,突出建筑物的另一面。透过一些简单的参数设置,突出建筑物的灯光线条,像一个无限延长的隧道里。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0B0KR4G0jU.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tWX50IO573.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RpvLrhWfAz.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E47Px1Ryk9.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7rSMOoAxEt.jpg) 或是,像一个巨人脚的视角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NER1ScUOXx.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WmVwiwJcE4.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yIMtJRCyF5.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NwMZsz8ypf.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lJBMD8aAMv3H.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tjpoIYbSOiq4.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zDWovhzQLhtN.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tjwZ0ocyTQCS.jpg) ![](https://cloud-minapp-16269.cloud.ifanrusercontent.com/1kMsz87tsmbMl1te.jpg) ## 总结 半个月后,回头细品这段时间的体验。它并不完美,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一切都要求效率的情景。它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有新的镜头知识需要学习,曝光公式,估算焦距等等。在夏天下拍照,全金属机身的它,也会发热特别厉害。若打开Live View 拍照,耗电也特别快。如果是近视不戴眼镜的情况下,需要购买矫正镜片配件,无法直接在取景器上设置。甚至我觉得特别鸡肋的APP 传输和控制,在手动镜头上无法实现触控对焦,所以APP的远程取景只剩下远程操控快门而已。甚至FOTOS APP 若要下载DNG 是需要而外订阅会员的。这些都与其他数码相机品牌都不同,但对于M 系统的用户,徕卡的忠实粉。一点点的变化都在优化更好的拍照体验。 它与其他的相机不同。在操作使用上对我而言,不会与其他相机品牌相提并论。虽然同样是数码相机,在挂在身上当一个每日都在使用的机器时,明显感受到它让我慢下来的去抓拍那个瞬间,回到家回看那些照片,我仍然能深刻记得当下我为什么而拍,以及当时候如何快速计算曝光值抓拍的。 我对拍照的理解没有特别深,在一个瞬间和当下的画面,不会有太多的解读。甚至也会挣扎意外抓拍到的画面,是否要裁切然后脑补一些故事。在这一次的体验过程中,很纯粹的找到了对摄影这件事的思考。在过去的10年里面,我习惯了有什么抓拍什么,也懒得后期照片。偶尔用VSCO 套个滤镜,到后来连照片都懒得发了,词穷经常想不到Caption。几乎没有了思考,该怎么拿下这个瞬间。这是一台目前最先进的徕卡数码相机,即便不熟悉M 系统的情况下,拍下了很多不完美的照片,M 系统依然能够让我回到过去那种沉浸在摄影这件事上。有着更高的分辨率、更细腻的画质,可以去记录更多未来的人事物还有即将发生、正在发生的一切。 本文首发于糖纸众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