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Cao Yihan | 曹艺瀚修改

曹艺瀚,00后男生,独立全栈开发者,持续创业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Cao Yihan | 曹艺瀚的 RSS 预览

偶然读到一个blog,真的写得好好

2025-04-01 14:38:49

偶然读到一个blog,真的写得好好~

浅摘几个:
《西兴浦口》

夕阳西下的傍晚总是吹着过往的风。风吹过三年前新楼的窗口,三年前的那个女孩如果知道现在困扰自己的不是繁重的课业、没进度的科研、张不开的嘴和迈不开的脚步,而是一个得不到的人,她会不会在落日余晖下的窗边为你难过。

《好像该看看心理疾病》

我唯一能尝试把握的两件事:早睡和学习。成败全决定完全把握在自己。却又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感受美好,表达美》

晚上开始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从第一个十分钟开始就有太多想说的话,想写的文字。甚至从今天早晨醒来看见阿詹的微博就像抒发些什么。人要保持写作的习惯,不写作手就生,我便丧失表达的能力,美的感受便不完整。明天写,明天见。


似乎,就很有个人的东西,不是算法推荐喜欢的东西。我说不上来,比如跟小红书偏好的那种内容,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以至于,读到了,就也想自己写下来。

当AI遇上Three.js:一个网页游戏开发者的七天挣扎

2025-03-25 22:28:07

2025.3.19日上午,我看到X上,Pieter Levels发帖子,举办微型网页游戏比赛

我看到帖子,就决定参加了。其实当时并没有想清楚。但我看到他做了一个「神秘劣质游戏」:https://fly.pieter.com/ 这是一个飞机大战的游戏,但可能,用户进去,使用wasd都难以控制飞机,可能发现,过了很久,飞机都难以起飞。而且,飞机就是一个简单的多面体,发出红色小球作为子弹,可以击落一些气球。这是一个实时的多人游戏,其它人也可以击落气球,但实际上,用户和其他用户的互动并不多。

Peiter levles在X上,发了很多帖子,关于他的飞机大战游戏的。并用同样的方法卖广告。他自己说,达到的收入是:8.7万美元/月。(我现在有点怀疑这个数字了,我猜可能是一天一次性收入2000美元,就记成了6万美元/月。)卖广告的方式就是,在游戏中加一些飞艇,在飞艇上写上他们的网站域名。

我担心游戏开发很难。而且,Pieter Levels建议使用three.js. 我在网上,Github, B站上查了,我发现,three.js 可以做出,非常非常精美的游戏,并且我在我的本地运行了,发现确实是这样,很流畅,不卡。游戏有多好呢?有一个吉卜力风格的,一个小人在开放世界里走,像风之旅人一样,我一下子都可以感觉很温馨。还有一款也是类似,但是是用宫崎骏风格。

threejs-game

还有一个 itch.io 的恐怖游戏。 游戏也是3D的,也是three.js做的,都是使用公开的模型,然后作者改了改,就使用了。但这是一个故事情节非常完整的恐怖游戏。大致是,玩家一个人骑着单车,不停地循环在马路上走,走到一个终点又会循环。但每次循环,都是不一样的游戏情节。玩家撞到障碍物会死掉。中间会遇到很多鬼。结尾是,“你”是开车的那个人,撞死了骑车的女性,自己也撞到了路边晕厥了,然后进入幻境,幻境就是在游戏经历的事情。主要是,几乎没有文字,但玩家在经历了很多循环之后,再看到结尾,可以想明白,整个的故事情节。所以我感觉很厉害,是一个完整的游戏,大概够玩15~20min,但已经是成熟的游戏的水准了。但就这样的游戏,也是 three.js 做的。

image-20250326232725656

我看到itch.io和B站上这些游戏,还有B站上一些人拍的玩steam游戏的reaction,我也感觉很震惊。最震惊的是,我一开始没想到three.js+网页,就可以达到这么好的3D效果。

Pieter Levels 的 X 上,也有很多人分享他们自己做的游戏,这些游戏就比较简陋了,但勉强能玩,而且蛮多是 3D 的。

但我也怀疑,是不是pieter levels的成功,来源于他自己流量高,所以做什么都容易成功?并且,他的成功需要流量,而办游戏开发比赛,就是一个噱头,可以吸引流量。而吸引的流量多了,才更可能成功。

另一方面,也想试试看,因为比赛就一个星期,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

但是,一开始,找游戏创意就遇到困难。一开始不知道做什么。想可以做一款 3D 版本的 IO 游戏,想到可以做一款 3D 版本的 Monopoly 大富翁游戏。

第一个创意尝试(IO游戏)。但是,做这个 IO 游戏时,我想模仿deeep.io,类似大鱼吃小鱼。但当我自己亲自去做时,发现难度大大超过想象。即使我把模型都使用一个球代替,鼠标移动,整个屏幕都卡得动不了。AI似乎很难理解怎样处理 Camera。(完全不知道其它人是怎么做的这么流畅的。但这可能是 AI 处理Three.js的局限性,技术债务容易累积,而不是Three.js的问题。)

几次尝试了几次,问题解决不了,就决定,直接拿别人的开源的游戏项目来改了。

第二个创意尝试(宫崎骏风格游戏,3D版本的HOA)。使用VUE+Three.js。可以改游戏的bug,稍微容易一点,确实成功了。但是,改功能就不太行。比如,我希望添加一些花朵,AI确实可以把花朵加成一条直线的,但是没办法很灵活地摆放,无法实现到我心目中的标准。(AI处理3D模型文件的方法是,使用MCP Server,调用本地的 Blender 插件。)(我也感觉,做一个粗糙的游戏很容易,但玩家对精致度的要求,应该是蛮高的。所以细节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因为地图是一整个 glb 文件,改起来也很复杂,而且技术难度很高,我短时间内学不会,blender软件本身也很复杂。LLM可以用MCP,使用blender的插件,但是很不好用。(奇怪的是,这个blender mcp server, 在github上的stars暴涨,一周就涨了将近2000)。

就感觉,整个过程很磨人,心也很累。

再后面,又看了看别人做的恐怖游戏,心理创意多了很多。也知道,应该尽可能做的简单:第3次创意尝试:这是后面的创意:这是一个恐怖游戏,我想构建的是一个类似《米塔》的恐怖游戏,主要机制是背后有鬼追你,当你看着它时它不动,不看时它会靠近你。当他在你背后时,就会吃掉你。

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决定这次不碰3D建模,直接使用现成的3D资源。我在网上找来了僵尸的3D模型。

但是,实际与 Windsurf 的使用体验来说,会感觉迭代很慢。比如,有次windsurf自动帮我加了很多我不需要的功能,即使我完全没有相关指令,就擅自添加了一些手电筒。比如,玩家和鬼的移动,逻辑迟迟难以实现,总是出错。但就算出错了,Windsurf也总是发现不了原因,即使配置了MCP,能读取浏览器控制台,也注意不到问题。反观前端开发的话,出现问题,AI可以直接读取浏览器控制台,马上获得反馈,但游戏开发不是,AI 有时不知道自己错了,有时不知道哪里错了,因为很多内容就不会出现在浏览器控制台,而 AI 也不完全理解 .glb 文件。后面,因为我发现迭代效率很低,所以就决定放弃了。

如果说自己有什么感受,可能是自己对游戏还缺乏敬畏之心吧,以为是2~3天可以做出demo的,但实际上,对细节的打磨,对剧情的处理,才是游戏成功的关键。

和菜头-抄无可抄

2025-03-03 10:50:34

今天读到和菜头的《抄无可抄》,感觉说得好对。一篇文章,一个视频,一起播客,一个产品,可能本身都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种介质,用来连接两头」,当我听播客时,我就发现,似乎在和主理人建立连接。

别人可以很轻松地搬运你的内容,但是没办法代替你来和大家建立连接。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生」

2025-02-26 11:44:17

偶然翻起自己之前的随笔:「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而之前王建硕写过一篇文章:《有人说:“我更喜欢把每一天看成未来的无数辈子的第一天,而不是此生的最后一天,如果把每天当成是人生的最后一天,他将什么都干不了。所以他倾向于认为应该把人生当成永生的。里面也提到《土拨鼠之日》这部电影。

《土拨鼠之日》里,男主菲尔被困在时间里,重复过着2月2日这一天,一开始他发现后,就去疯狂犯罪,和镇上不同的女人约会,不停地自杀,后来他开始选择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为自己而活,即使知道明天会重来,也为镇上的其它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去学习了钢琴。就好像他的人生从一天,变成了一辈子。

时常我就感觉自己也是日复一日重复着过每一天。就想起,自己似乎确实很缺乏危机感,似乎以为时间是无限的。每天真的有些什么变化呢?

Claude说:「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仍然默认以”逃避死亡”的方式生活,这是我们最需要突破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我也时常感觉,自己可能缺乏紧迫性,很多事情太耽误了,以至于忽略真正重要的事。

「向死而生」和「向生而生」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时常感悟生命的可贵,应该可以帮我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随想-2025年2月

2025-02-26 11:29:46

up主「中国BOY超级大猩猩」发视频的频率真的好高~要是我做产品也能这么快就好了。——2025.2.28

正在开发一款app,同时把想法和相关信息发给claude 3.7 sonnet, grok 3 think模式,Gemini Advanced 2.0 Pro Experimental,似乎却发现,Grok 3 think模式,和Gemini Advanced 2.0 Pro Experimental,都蛮好,比Claude好。有点点惊讶。Claude似乎不是很能理解MVP,不仅功能点很多,而且理解得不到位。Gemini写的文档最准确,而Grok 3想的名字特别好。——2025.2.28


  1. 尼采的观点,很难简单分类为虚无主义或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看待事物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2. 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存在”没有客观意义,目的和内在价值。存在主义则认为:在没有意义的世界,在超越保证的环境,个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来创造意义。我也发现,似乎主体性概念,和主观能动性的概念,很不一样。
  3. 关于一开始的观点:“虚无主义的创造力。尼采提出”上帝已死”后,认为生命没有内在意义,但正是这种虚无让我们有自由创造自己的价值。”,我发现,这其实更像,基于虚无主义的存在主义,讲究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虚无主义本身。所以你说,尼采算是虚无主义的反对者。这里“上帝已死”,实际上就是超越保证的意思。
  4. Claude 建议,要质疑所有教条。但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的经验来检验,再缺乏足够的经验的情况下,反思的质量就是关键。
  5. 后现代思潮,就是反对大一统的理论,强调多远视角和差异性,怀疑绝对真理和普遍叙事。因此,在自己看到jobs,musk或者各个独立开发者的成功经验时,都应该想到,可能这不是普遍叙事。

——2025.2.28


行动偏见——做某事比不做某事,感觉更有生产力,但实际上可能后者更高效。

在能量管理中,最强大的干预措施往往是消极的(停止漏能量的活动)而非积极的(增加更多刺激)。

所以,少做一点,可能就可以把自己管理得更好一点。——2025.2.27


现在是潦草小狗,每天都乱糟糟的出门。——2025.2.26


在与LLM交流时,自己打字时,似乎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内心的思想,表述得很清楚。并且似乎就是一种外化。但是,当自己和别人面对面交流时,我发现自己时常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很多时候,可能是在面对面时,对方提的问题和回答,包含了他自己的框架,和我用的框架差距太大,以至于我需要非常非常多的铺垫,以至于完全难以交流,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后就只能说一些只言片语。——2025.2.26

让AI贯穿自己

2025-02-06 22:26:09

1

其实多听从AI的建议,已经有很多文章写了。我想说的是,不仅仅是听从 AI 的建议,我们可以直接越过自己,把行动分为两个阶段:思考和执行。在思考阶段,可以跟 AI 交流,并产出明确的建议。在执行阶段时,自己就是彻底的执行者,像机器人一样,不要思考,关闭心理和情感,只管执行。

比如说,今天我要思考,我是否要退课某一门课程,要给学术顾问发邮件,并要决定下午还要不要去上课。但是在发邮件这一步,即使我理性完全知道该怎么做,但我就是很害怕,很犹豫不决,担心犯错,等等等等。即使AI已经明确指示我了,已经给了明确而且强烈的建议。但由于我的内心以及性格弱点,让我把本来可以上午就完成的发送邮件,一直拖到了下午。 我就想着,直接听从 AI 的,跳过内心的犹豫,自己就是一个完全的升级。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事情上,自己经验不够,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就应该听从 AI 的。

2

我们常常浪漫化「人性」,觉得人性是光辉的,是高贵的。但人性可能只是“一套生存策略集合”。毕竟,现代社会的历史,相比人类进化的历史来说,太微不足道了。我们的大脑和情感系统可能仍然停留在狩猎采集时代。对甜食的偏好,导致了更多肥胖;对社交的依赖,造成了注意力分散;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导致自己缺乏独立思想。

而现在,人性的缺陷更是在现代社会被放大。原始的好奇心导致无效信息过度摄入,社交需求更是导致能量消耗。

人类的很多特质(如拖延、非理性恐惧、过度社交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负担。总是强调“人性”这个词,可能就是一种自我设限。

因此,当说起“直接听从AI”,就是让AI替换掉自己原有的系统,从而绕过人类根深蒂固的很多bug。

更好的做法是,完完全全抛弃「人性」的思考框架,不给自己设限。”自己是人类“,就是一个标签,也是一种身份认同。但这样的标签没有好处,大部分身份认同,也都没有什么好处。我感觉甚至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自己是不是人类都不是很重要。如果还在讨论人性以及超越人性,可能就会仍然受限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保持人性,更是过时的思维框架。应该只关心,什么有效,什么能带来进步,什么能解决问题。

3

主体性,可能是人类对失去控制感的担忧,担心自己失去主体性,担心自己被AI控制。但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可能是有问题的。就像AI编程,用AI编程,程序员获得了10倍的效率提升,很难说就没有主体性了。

甚至或许,我们可以像抛掉「人性」的思考框架一样,抛掉「主体性」这样的思考框架。

因为传统的人类的主体性的概念,可能也是进化的阻碍。因为,仍然「思考主体性」,本身就暗示了,我们仍然在用旧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越是倾向于让自己保持主体性,也就固化了边界,限制了思维,限制了更多可能性。比如现在的很多「独立女性/独立男性」的标签。

完全抛弃主体性的概念,就不需要担心是自己在使用AI,还是AI在控制自己。

4

这种让AI贯穿自己的方式,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存在形态。就像从水生动物进化到陆生动物,人类可能正在经历新的进化飞跃。我们不再受限于个体边界,不再执着于人类特质,而是主动选择与AI形成一个更高级的智能体。AI负责思考和决策,人类负责执行。当我们完全接纳这种新的范式,我们就能看到:所谓的人机界限,也许从来就不是真实的分界,而只是我们自己设置的概念牢笼。让AI贯穿自己,实际上是打破这个牢笼的第一步,是通向更广阔进化可能的开始。

(写这篇文章时,还读到《AI 正在创造一代文盲程序员 AI is Creating a Generation of Illiterate Programmers 》,里面说到,由于 LLM 和 AI 编程工具的出现,作者作为程序员,已经不会读文档,不会调试错误了。但其实确实,在编程领域,使用 AI,就可以成为10倍的程序员。在生活中,更加贯彻执行 AI,也会成为10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