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0:00:00
【本文是笔者在 2025 中国生成式 AI 大会 的主旨演讲,演讲内容是笔者与 AI 头脑风暴 2 小时的结果,然后在 Cursor 中与 AI 协作工作 3 个小时精修内容】
内容概要:一些团队在实际应用 AI 编程、 AI 写作时,发现效率提升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究其原因,往往是大量的知识仅在特定员工的头脑中,并未文档化,因此 AI Agent 就像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很难编写代码,就算是写出了代码,也不知道该如何测试。另一个原因是项目管理等内部工具只能通过 GUI 操作,对 AI Agent 不友好。如今文本推理模型的能力已经达到人类水平,不能完成任务往往是因为缺少背景知识和对 AI 友好的工具。
我们将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运营三个方面,讲解如何构建一个对 AI Agent 友好的 AI 原生团队。 AI 原生团队需要像开源社区一样,尽量使用有记录的语音和书面沟通,减少对人的单点依赖。 AI Agent 需要能够通过 MCP 访问公司内部的各种工具,有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和测试环境高效工作。 AI Agent 需要记忆压缩机制、反思机制和检查点回溯机制,才能在无需人类干预的情况下持续工作一晚上,每个小时都产生有用进展。 AI 员工也需要与人类员工和其他 AI 员工主动沟通。这样,人类员工的大多数时间就可以用来做思考和讨论,而大多数重复性的执行工作就交给 AI。
《AI Agent 新探索:构建 AI 原生团队,使能 AI 员工》 PPT 下载(PDF)
以下是演讲全文:(PPT 是 2025 中国生成式 AI 大会上所用的版本,但文字说明并非实录,是笔者与 AI 头脑风暴生成的扩展版本):
2025-03-14 11:30:00
直播主题:AI Agent,注定爆发?!
时间:2025 年 3 月 13 日 20:00——22:00
方式:极客公园微信视频号「今夜科技谈」直播(连麦)
直播嘉宾:
2025-03-14 10:00:00
你所在的 AI 公司是否经常遇到以下情况?
很多人搭建的是应用层代理,那么就需要在环境变量中设置 HTTP_PROXY,HTTPS_PROXY 等,但很多软件并不支持直接用环境变量配置代理,例如:
2025-03-08 23:30:00
【本文首发于知乎回答《如何评价中国团队发布的通用型 AI Agent 产品 Manus?会成为下一个爆款吗?》】
总体来说,我觉得 Manus 是一个 idea 很好,但工程上还有很多打磨提升空间的产品。
好多人都觉得它就是个更好的 computer use,其实第一眼我就发现一个根本区别:OpenAI Operator、Anthropic Computer Use 都是模仿普通人,而 Manus 是在模仿极客程序员。
OpenAI Operator / Deep Research 和 Anthropic Computer Use 打开的都是浏览器、桌面 GUI 和移动端 App,最后交付的结果是一段文字(最多带点 Markdown 格式)。而 Manus 一上来打开的是一个命令行终端,在里面用文本编辑器写了个 todo list,干活的过程中不断写代码做自动化,最后的交付件(Artifact)也是一段代码(交互式网页和图表)。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 Jeannette Wing(周以真)博士在 MSR 给我们讲的 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就是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抽象化,然后用系统化的逻辑推理和自动化工具解决。我在科大期间也把计算思维介绍给了很多师弟师妹。
2025-03-08 21:00:00
【转载自网易科技公众号】
原标题为:《Manus 会开启 Agent 元年吗?和大厂离职的两位 AI 创业者聊了聊》
出品 | 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作者 | 袁宁
编辑 | 丁广胜
像一颗巨石投入湖水, Manus 发布溅起的水花虽已逐渐退去,但激起的涟漪还在不断扩散。
Manus 会开启 Agent 元年吗?怎么理解 Agent 及其壁垒?当前是不是 Agent 的发展机会点?不同玩家如何迎接 Agent 的浪潮?当前 Agent 能代替实习生吗……
3 月 8 日,网易科技邀请了两位大厂离职,在 AI 创业一线的嘉宾——李博杰和彭康伟,分享他们的判断与思考。
李博杰,华为“天才少年”出身,曾任华为计算机网络与协议实验室副首席专家,微软学者奖得主。 2023 年投身 AI 创业,目前是 PINE AI 首席科学家,致力于为每个人和每个组织构建类似《Her》 里面 Samantha 的通用智能助理。
彭康伟,曾在腾讯 0-1 打造过月活破亿的 C 端产品, 2023 年离职创业,成立梦马智能,正在做新一代的 AI 内容平台。
作为 AI 浪潮下的创业者,他们如何在巨浪中寻找方向?透过他们的视角,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 Agent 未来?网易科技整理了他们对十个关键问题的回答。
以下内容经《网易科技》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2025-02-17 17:00:00
【本文转自“蜗壳小道消息” 公众号】
当初只是一个灵光乍现的想法,拉着两个好友,历经两个多月正式上线,就这么在蜗壳存在了十年。
「10 年前」,正逢 2015 年春季学期选课,物理学院大一的张静宁在 QQ 群聊里参与热烈讨论。
“下学期的必修课哪个老师教的好?
“给分怎么样?”
“有没有什么有趣的选修课?”
群聊的生态封闭。讨论者们通常仅能得到一两位学长学姐随手打出的一句评价,犹如盲人摸象。这些只言片语的讨论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更难以留存。
张静宁想起了自己上网课(MOOC 课程)的经历:她学习 MOOC 是自发的、主动的。她可以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教师风格、课程难度等等,基于自己的兴趣、偏好、需求来选课,在 MOOC 课程的学习上有极强的主动性。
正逢侯建国院士在科大推出《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张静宁拉着好友,计算机学院的李博杰和常震,一起开发了 USTC 评课社区,促进校内课程信息公开,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课程。
项目从 2015 年 3 月 8 日开始,到 5 月 25 日发布内测,历时两个多月。
时至今日(2025 年 2 月 17 日),该网站已经持续运行了 3566 天, 14234 位小伙伴们为 17431 门课程贡献了 37176 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