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5:21:16
最近这两个月,是我最拥抱 AI Coding 的这两个月,我尝试了多个不同的 AI 辅助编程工具,包括 Github Copliot、Cursor、Claude Code、百度快码、V0 等一系列 AI 辅助编程工具。
而 6月底,刚好被邀请参加了百度快码的 AI Day 发布会,我觉得要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于百度快码的看法,以及对于 AI 辅助编程的看法。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为什么 AI 辅助编程 / Vibe Coding 这么火,我觉得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同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里的软件生产力不是指个体的生产力,而是整个行业的生产力之于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我们的软件生产力,目前仅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都极差。
这个问题早已有之,我国从 2014 年开始,就开始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国家的各种 SaaS 企业,也是从哪个时间开始逐步出现。但总的来说,新的公司和企业主要出现在互联网领域,而更多的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走的并不快。这里存在一些投入产出比和优先级的问题,互联网拥有规模化效应,可以快速造富,所以所有人都冲进互联网,但所有赚钱没有那么快的领域,就缺乏大量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人才去参与到行业的改变当中,有需求的人,但因为不是赚钱最快的事情,导致始终停留在低效的工作方式里。
这两年,数据库型表格大火(比如 Notion、Airtable、多维表格),其主打的便是除了像 Excel 一样像表格一样的管理,还提供各种不同的展示形态和对接功能,使其还更像一个复杂的「业务系统」,虽然你可能到真实的落地场景中,发现依然不好用。但不得不说,这种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已经帮助很多人解决问题。
在百度快码的发布会中,我看到,百度希望快码能够帮助每个有梦想的人构建他们的世界,从愿景的视角来看,是很好的,也是符合我上面说的,在试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同落后的软件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个初衷和愿景不错,但由于大厂「平庸的重力」,快码并没有那么的直击目标,而是走在了一个「跟随者」的脚步上。百度快码目前的产品形态都还停留在 IDE、Copliot 这个维度,就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设计给非工程师使用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那些不懂研发的人们,他们真的知道 IDE 代表着什么?那些不懂研发的人们真的知道 AI 让他点运行时,下一步代表着什么么?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快码不好,只是,和他的愿景相比,似乎有些南辕北辙。
单从产品力和功能的视角来看,我认为快码会是一个不错的 AI 辅助编程工具,比如各种不同点位的 AI 功能(帮你写 Commit、写单测);还有一些洞察了 Vibe Coding 用户痛点的功能(比如预览选中截图后再次修改)
我相信,百度快码可能在百度内部也被大量的使用,去解决一些基础的编程问题,但这条路可能也不一定是一个好事 —— 他会让你习惯于解决工程师的问题,而忽视了那些愿景想要覆盖的每一个人。
目前市面上的 AI 辅助编程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Copliot 类、 Agent 类、自动化 Agent 类。
最底层是基本上只服务于工程师的 Copliot 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基本上是围绕着 IDE或者直接基于 IDE 进行魔改搞出来的,大量的依赖了工程去看代码,找到需要修改的代码。
更上一层是在 IDE 之上集成的 Agent 类产品,在我实际去做线下活动的时候,会发现大量的非计算机背景用户其实会使用 Agent 类产品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是因为 Agent 类产品基本上不需要你再找到代码给他看,而是用编辑器打开文件夹,直接让 AI 自己去改就行,你只负责提需求,并在过程中参与到其中去干活。
而再上一层,就是最近比较火的 Claude Code、 Gemini Code 类产品。这类产品基本上不太给用户看代码,而是只是让用户输入需要做的事情就可以,你不需要关注代码,你只需要关注最终我实现的效果就行。不过因为产品设计的问题,坦诚的讲,这类产品其实是对普通用户最不友好的。。。因为「终端」也是一个非常工程师的词汇。一个更好的方案可能是封装成对用户更友好的界面,让普通人也能用的起来。
而更下一代,则希望可以完全跳出开发者和工程师的视角,为用户提供一个易用的工具,同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视角来看,我认为大厂是有机会的,或者是小厂可以先做,等着被大厂收购。原因是目前来看,从 Claude Code 的终端版到 GUI 版只是个产品决策和产品时间的问题。下一步则是需要解决部署上线的问题,这个是一个传统的云厂商有优势的领域,对于大厂们来说, 既可以卖模型消耗,还可以卖云资源消耗,美滋滋。
(又回到了我的老本行 BaaS、云开发 hhhh)
AI编程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人人成为工程师」,而是「让人人不必成为工程师也能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前大厂人,我其实能理解这里面的平庸的重力,不过我还是觉得,可以给一些建议,避免说 「you can you up」(虽然我真的 can)。
& 一些小吐槽
在发布会上,邀请小朋友来分享用百度快码做应用很好,但,这是一个「only 海淀 can do」 的事情,离开北京的环境,这个 case 并不具有普适性。。。反而会让大家觉得,稍微有点「何不食肉糜」,特别是,我在台下做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位是北京的大学老师,他都不会使用快码,同时台上的小朋友们做分享,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背后大概率是一位大厂的工程师爸爸。。。
2025-06-18 22:35:00
到了新的公司后,开始带一些实习生,为了方便实习生更好的加入 & landing,我准备了一个实习生上手清单,后续每个实习生加入都复制一份,并和实习生进行 1 on 1 的沟通。
由于我个人的招聘倾向,我会愿意招募有特定属性的产品同学(比如应该是有一定技术背景,或者至少对技术感兴趣,且目标是产品/运营岗位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可能会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因此下面这个清单就是为了这样画像的人准备的。
以下是清单完整内容。
这次实习,你希望得到的?
这次实习,你不希望看到的
写下你认为当你离开这个团队时,你希望自己获得的能力
把我当成大模型来用,提出你的 Prompt;一个好的 Prompt 会获得好的回答。
目标:快速熟悉现有能力,以便于后续开展工作
关键结果1:
预期完成时间:
Tasks 参考:
可以及时和我沟通,我来帮你协调和重新安排优先级;
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只要你从中吸取教训并及时沟通。
赞!如果你提前完成了,可以找我聊聊,看看 pipeline 里还有什么事情待完成的。
just 和我聊聊,这里面可能是我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没有说清楚,进一步沟通可能会改变你的想法;
当然,也可能是确实不适合你,但没事,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计算机基础
我希望你拥有很好的基础的技术知识,那么下面这个教程中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一些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
产品经理
这个列表中的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和完成产品工作
《我不是产品经理》一本偏增长相关的书,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数据
工作方式
作为一个职场的新人,你可能会陷入事项安排不合理、时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这个书单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完成工作。
《高效能人士的100种工作方法》(大纲式阅读,不需要深度阅读)
General Talk(maybe 职业)
这个书单可以慢慢读,和职业成长相关,但没有上面的工作方式列表更加的简单直接,所以我建议你可以慢慢读,不着急。
《十分钟冥想》有助于快速恢复状态
如果你关于这个列表有建议,欢迎你在下方评论。我也会定期更新这篇文章。
2025-05-28 01:13:49
离开字节以后,我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外包项目的开发。不过,和过去大家熟悉的外包的不同的是,我并非传统的外包模式,我称之为「基于信任的顾问合作模式」。
传统的外包模式往往是人力外包,或者项目外包,在项目的一开始确定一个项目的报价,然后进行 50% 的款项结算。随着后续的项目进展,往往会因为项目前期评估不足、需求变动、初期评估不够而导致成本超出报价,最终导致项目最终的结算困难。抑或者是在一开始报一个拥有足够利润空间的价格,从而让项目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以支撑不同场景下的交付。
这两种方式其实都略微有一些问题
前者正常报价的,会因为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迭代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导致最终结尾;对于项目方来说,需求没有解决,反而损失了项目的初始基金。对于开发者来说,要么是支付成本,完成一个 ROI 很低甚至为负的项目,要么是项目完成了,但没有收到款。
后者虽然对于开发者来说,更加的安全,但对于项目方来说,支出了极高的成本,来对冲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我做事的方式更接近于传统咨询公司的策略 —— 计算工作时长,并为工作时长付费,而且可以接受后付费。
这里有几个前置条件: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说 ——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构建了一个相对更加互信的协作模式 —— 我认为也是更好的。我们拥有相同的目标,一起迭代,将整个项目做大做强,并赚到自己应得的钱。
最后,说一下我目前的报价: ¥400 元/小时。价格会根据客户的数量进行持续的更新。不过已经在服务的存量项目,则会保持支付的费率。仅对新客户 or 新项目生效。
2025.05.28: ¥375/小时 -> ¥400/小时
2025-05-18 22:30:09
当我离职后,我越发的理解「人生是旷野」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上班族来说,一个很大的好处是 —— 你的前进的轨道是明确的,也是我们常说的,「人生是轨道」。对于打工的人来说,你前进的轨道是相对更加明确且清晰的。你只需要遵循整个组织的晋升规则,努力往前跑,就有可能达到你的目标(或者是组织的目标)。
而当你离开了企业和组织,成为一个自由模式的人(或者是个体户模式),你的问题会出现在 —— 你的眼前会有很多条路,你不止有一条轨道,你可能有两条、三条,无数条轨道和可能性,唯一需要的便是你自己做出选择,去走哪条路(这也是绝大多数人觉得 —— 自由是旷野的好处,你有了无数种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也有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自由人,你会看到无数种可能性,但同时 —— 绝大多数的可能性都是不明确的,都是虚线,你不知道到底哪个可能性能够真正走到终点,甚至有可能你看到的所有可能性都无法走到终点。你努力半生,可能归来仍是一场空。而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关注的旷野的另一面—— 虽然都是轨道,但可能每个的胜率都不是 100%,你如何找到那个胜率最大的选项,成为了新的问题。
2025-05-02 13:33:43
这个是来自于我自己的偏见,当然,也有很多的论文、报告在解释这个问题,我想以我自己的视角来描述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本文的短视频特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采用算法推荐短视频的平台。这些平台以流量为导向,主要内容是秀场类型的视频和拍段子类型的视频。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到为什么认为短视频会让人变得更「笨」,我们得先知道「笨」和「聪明」的定义,并设定对应的评估指标,才能真正评估一个人是否会因为短视频发生相关的变化。
这里我认为「聪明」是指 —— 能够进行深度思考、敢于且愿意去触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情;而与之对应的,「笨」则是指——习惯于用已有的反馈回路思考(直觉、下意识)、不愿意去触碰自己未曾接触过的事情。
坦诚的讲,如果我们讲短视频平台,他只是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作为渠道,本身并不能让人变得更笨。
但,智能推荐算法和短视频平台流量的逻辑,会让人看到的信息快速同质化。再加上人类性格中喜欢的「轻松」,会让一个人朝着「越来越轻松」无限滑坡下去。
当然,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很多讨论空间的,比如:
当经历过上述的讨论,你会发现 —— 我关注的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逻辑,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信息获取 – 思考 – 实践 – 反思的闭环,以流量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则更关心如何让你爽到,而不是构建信息的闭环,从而让你逐渐失去学习的能力,最终「变笨」。
2025-03-11 18:25:46
我的日常要看到很多英文文章和网站,因此,可以借助沉浸式翻译,帮助我快速翻译多种语言为中文,从而降低我在阅读不同语言内容的障碍。
超级搜索支持我快速的选中词汇并进行搜索,对于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会非常有帮助。比如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了一部电影,想快速在豆瓣电影中找到并标记,就可以借助超级搜索,配置一个搜索关键词来实现。
AI TDK 是我用来检查自己的网页是否完成了一些基本的 SEO 设置的工具。当我上线了一个新的网站后,就会打开 AITDK,然后查看哪里的信息还不完整,需要补充的。就可以继续去补充相应的内容。
在开发的时候,经常会有要查看服务端返回的 JSON 的情况, 借助 JSON Viewer 可以将不容易看明白的 JSON 给格式化了,方便你快速定位要看的 JSON。
广告拦截我选择了 AdGuard,有了它,我看 Youtube 再也没有广告了。。。
因为经常要将部分内容复制为 Markdown,方便在我的其他工具中使用,所以我安装了这个 Copy as Markdown 插件,方便自己随意复制。
当我需要对一些网页做一些快速的改造,但同时又不想写成 Chrome 插件的时候,就会选择写成油猴脚本,然后放在篡改猴里来用,非常方便。
我自己部署了一个 Memos ,用于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因此,我使用了一个 Chrome 插件,来方便我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