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23:58:27
早上的朝霞超级美!!!
继续《豆汁记》,读完了后两篇,再读前两篇,行文方式有些不太一样。第一篇算是虚构故事了,有大段大段的陈述又不失节奏,有点像在读萨拉马戈的感觉,信息一波一波涌上来,很多对话也都在段落里面,让一段表述变得完整和丰满。
昨天有些别的事情,今早有人跟我说删掉微信了,回了一句,发现已经删除了,或许觉得我是不重要的人吧?不过这感觉像是有些记忆在被清除前又活跃了一下似的,忽然联想起很多。似乎当年在上海和北京的见面,都曾有一种和谐感,那时大家都是无根无着的,平等极了,也不带什么预设和人情,这种漂浮感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安全感。不过这仅限于外乡人们的聚会,我还蛮少跟土著有深入的交集的。就像昨天跟瓦老师聊的,喜欢乱窜的人,总容易聊出些共同话题吧,更多乱窜的人,就聚集起更多奇怪的际遇。
聚聚散散的,总还是要习惯,似乎这也算是有始有终的。
养生壶启用,开始煮红豆薏米水,先炒了一下再加水煮的,很好喝。
Lili种的上海青发芽了,长得比我的罗勒快好多啊,不知是不是因为温度有点过高。
脑子里还是会有面粉事件的后续,爸妈说得也没错,在外面吃饭,会几个会给你吃好米?做好馅?但也不禁想,真的从没有过吗?或者说,真的不会有吗?做生意、经商的价值是否也有了异化呢。有些或许是因为要控制成本而默认了的潜规则,但为了味道而牺牲的饮食安全性,还有出现的预制菜这种东西(跟面粉和大米的精制问题一样),如果这都成了能被接受的共识,未来真的还能让人放心吗?
核心的问题或许也不是营养成分,不是添加剂和饮食安全,而是自然的多样性和可持续,还是要靠有机农业,福钧在中国的游记里,记述了太多中国农业的细节,那会儿可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啊,那种永续的种植,本就应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最坚实的土壤。
光是穿上衣服,还没出门就出了一身汗……真是崩溃……
上地铁还被两个小妹妹抢座,她俩没有尴尬地对着我笑,我也对着她俩笑,觉得确实好好笑哈哈哈,老人家腿脚不灵光,抢个座都那么犹豫,犹豫就会败北?哈哈哈哈哈。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都忘了还学过这首诗了。这字念sun,也完全不记得了。
跟朋友在本地老店盘飧市吃的午饭,有好吃的麻婆豆腐,还有好吃的卤肉,很香!老味道!感叹成都发展得实在太快,城市规模也扩大得太快,导致了在地文化的稀释,似乎有太多的记忆错失了记下来的机会(而且缺少物的印证)。真的需要有很多人都每天写写、记记,生活是多美妙的事情,但也是多脆弱的。
农人最近一直在研究成都的历史,但发现成都的学术圈子也还是太小,真正称得上源头的信息无非萧易、袁庭栋这样的学者,后者源头的著作更多,我翻过的《成都街巷志》也是他写的,才知道他已经80多岁的高龄了。
又是八十岁的老先生啊,我们最容易错过的人!好在他玩抖音,开直播,能让我们看到!
我说起没看到上册,她说成都图书馆有,有袁庭栋老先生捐赠的他的藏书,有一个专区可以翻看,方所也有一片关于成都历史的区域,也能翻到最新出的版本。欸,要去!
其实蜀地一直都人才辈出,本不应缺记述者的,但战乱确实太多,留下来的文献确实太少太少,以至于让我有外部不够了解川渝地区的感觉,但其实是反过来,是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区,掌握着记录的权力,很多没有被历史典籍记录,便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但若要细看,也没多少平民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仿佛都不曾存在过一样。反而是在外国人和传教士的游记和日记里,才能看到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文字里有农田,有耕作,有孩童,有信仰,有比皇族更本真的生活。
西安、北京、南京都曾是都城,史料瀚如烟海,甚至无从下手。而对川渝的了解,就仿佛都集中在了金沙和三星堆,后面就接续不上了,农人她说起来,长沙、武汉、广东其实也是这样,自古跟中原的关系就是各过各的,没什么深入连接。
生活是记录出来的,我记录自己的附近和当下,也不是为了留下什么,而是想让自己有机会咂摸下生活。匆匆忙忙,快速发展,一切记忆都割裂了,自己十几年前的记录(甚至措辞方式)都恍如隔世,甚至再去追忆下当年,都很难找到出发点。
我还说起有点感叹成都饮食大熔炉哈哈,外地菜来了似乎都要本地化的,不过未来可能不会了,随着发展会真的逐渐丰富起来,多样起来。会有更多纯粹的外地的味道吧。在北上可以吃到的东西非常多样,平均的消费力和消费水平也比四川强不少,也不能说这边没有,但要做到正宗和多样,还是需要更多更深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接纳。
饭后走几步,她还感叹,我好像是穿越到了成都,以前没有想过会和我走在成都的街上哈哈。
出门带了猫粮,居然就在路边喂到奶猫了,黑白花纹的!可爱捏。
晚饭炒了肉丁豇豆,做的时候菜发现烂肉豇豆要用泡菜豇豆才行的哈哈,以及,炒了嫩黄瓜,也是挖了瓤之后才发现不用挖,可以带着瓤炒……挖了之后既不好切,又不好炒……
主食是喝了一天的红豆薏米水的“干货”哈哈,很香!又很饱腹,是营养的味道。
最近都是台风的消息,而且雨似乎真的都向北边去了,南方反而没什么雨水欸,但还是一样的湿……
CHANGELOG
2025-07-31 23:58:27
呆爷最近食欲不振,他有点怕热,最近掉毛有点严重,于是一直舔毛,偶尔就会吐一下,但主要是吃饭有点麻烦,对吃饭感兴趣的时机琢磨不定。他有一套自己的流程,外界不是很容易能琢磨清楚。
养生壶到啦,准备酸梅汤和红豆薏米水喝起来了!
浏览器里在抖音看了一个讲面粉研磨的视频,评论区非常直截了当,现在的真实信息都在犄角旮旯里,挑出来可太难了,但那常常就是现实中的巨大的真相,在网络上却显得微不足道,背景可疑。抖音还是可以作为一个搜索平台使用的,但这种使用方式并不被平台认可。流量高的内容的评论区,经常有真实信息,流量低的内容,往往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信息。说来说去,怎么有点像价值投资了哈哈,公司的内在价值与短期的股价波动无关。
小红书和抖音确实是有价值的平台,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传统的搜索平台了,所以这些平台都相当厌恶爬虫,因为数据和内容才是核心。其实相比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似乎已经另有一个开放给爬虫的“隐形”互联网了,那里才是更多数据的汇集之处,黑色、白色、灰色的数据都欢迎,数据就是爬虫的食物。
中午看了一眼股票账户,快回本了TAT。
看一个视频,陈佩斯讲戏剧行业的世界是多维的(传统的世界观),唱戏不但唱给人,也唱给鬼神,唱给亡人,唱给过去的人,因而也总是有观众的。好神妙的表达,很想看《戏台》。
王德峰的视频里提到,老子不可能有进步的时间观,因为若要有“进步”,就必然有“退步”,即必然要有“是”与“非”,“进步”是“是”,“退步”是“非”,“高效”乃“是”,“低效”乃“非”,老子不可能同意!
下午下了一阵子雨,刚好在跟瓦老师聊天,看到她换了新头像,后面聊到在成都大家都太有附近性,很难约出来,聊着聊着,发现我们都是喜欢乱窜的人,她也是个“高中的时候,午休会跑出去散步,买书,省图书馆的人”,“活动范围已经比普通人大了”,“原来喜欢乱跑的人才是少数”,“在北京能排除万难活跃穿越的人更是少数”。是的,我也感觉,喜欢远方的人,其实没有多少。
然后我就问瓦老师:“所以我们才会在北京相识,对吗?”
哈哈,不过也是因为她疫情期间在长毛象上发照片被站长颗打捞到,而我也同时去了粉红橙,才奇妙地相识了的。是的,在网上也一样特么不老实。
于是也忽然理解了:那些执着于出片的人,大抵也是不喜欢乱窜的人。互联网充斥着攻略和美照,也是因为他们才是大多数。
看到新闻,最近几天各大知名字幕组都被约谈,很多字幕组的微博开始停更、清空甚至销号,站点关闭,看时间是7月22日前后被约见的,分析下应该是要避免过于明显的版权侵权,或许是国家层面的交涉有了什么约定,才这样执行下来了,明确上了名单的自然会要求罚款和删除。恐怕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公开说明。小众的字幕组没什么事,比如生草,不耽误我看纪实72小时就行!
字幕组的微博下面,留言最多的是“人没事就好”和“保护好自己”。没有被追捕,只是约谈,显然是很高层面的细致要求,注意社会影响。
接着研究面粉和食品添加剂。家里各种面粉(以及各种粉)的生产标准都不一样,很多都是备案的企业标准,往上查,混合这种粉使用的原料只要都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就可以。也是相当宽松……
另外查到《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上面列了548种农药,哇哦,如此竟然,我还是天真了。
我们吃的各种面粉,很多核心成分都是小麦粉,而小麦粉也区分很多等级,可以理解为从外向内研磨小麦,越靠外的营养成分越低,蛋白质含量越低,越靠内(胚乳)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质的低的就是低筋面粉,高的则是高筋面粉。
再回到单颗小麦来看,完整的一粒小麦应该有麸皮、胚芽和胚乳,而无论是高筋还是低筋小麦,里面都是没有麸皮和胚芽的,这两个部分都在研磨中被分离出去了。
胚芽富含维生素B和E,麸皮富含膳食纤维,剩下的还有什么,那便是淀粉和蛋白质了,低筋面粉里有什么,可以理解为淀粉和一点点的蛋白质。然后我就想明白了,为什么吃面那么容易饿……尤其是在北京吃面,没有浇头,没有肉,其实就只是吃了一碗淀粉,还花了二十多块钱,商家真是笑着赚钱。
没有了胚芽和麸皮的面粉,会很白,做出来的面条和馒头,雪白无比,看着好看,反过来就会继续加强该印象,于是也就慢慢忘记了,全麦的面粉,是微微发黑的,也越来越没有人去吃。
抖音的评论区,说,“面粉就买通粉”、“便宜的粉,越好的添加越多,只能说到这”、“黑点面挺好,有胚芽挺好,粗点真的不错”、“一粒麦子要脱6次皮,麦芽面,麦心面,都很贵,其他的都是普通面粉,越小的磨越有机健康”。
大的面粉厂,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设备(很多都是进口设备),把麦芽和麸皮分离掉,再通过添加的方式,把面粉变成彻底的工业品(不易腐烂变质),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呢?现在的馒头哪有麦香味,都是特么奶香味。还不如面包,很多都会加入一些全麦粉或胚芽粉,那才是麦香的源头。
所以俺以后一定多吃全麦粉和胚芽粉,甚至就找一次加工的、短期内要吃掉的通粉。
哦对,大米也是一样的,管他什么东北大米、五常大米,也都是没有胚芽的米,有胚芽的米,叫“胚芽米”,其他的都是XX大米。
为什么我从来都不知道?因为资本想让你这样思考。
这些学习都发生在Lili做了佛卡夏面包之后。很像披萨面团的口感,烤的实时间有点长了,吃起来有点像大馒头hhh。
天黑前的乌云也很好看,东边远处的云还反射了一些落日余晖,像是朝霞。
CHANGELOG
2025-07-30 23:03:27
今早好大的风呀,天刚刚亮时还是漫天的云,起风就把东边吹散了一些,太阳照在云层上,露出一条金黄的丝带,云层都显得立体了很多。
在床边被吹得好舒服,起意下楼跑步。要早出门,来不及去市场了,晚上再去。
看了一小时书,还是《豆汁记》这本,很久没这么慢地看一本书了,太多有趣的细节,太多未曾见过的生活。这篇叫《状元媒》,前面还看得直乐呵,到后面却是个伤心的事,利用状元做媒,母亲被父亲骗婚,放现在是不可能出现的事。百姓与权贵,总是这般的不对等,瓜葛太深太多。
这篇又好在同时陈述了父亲和母亲的记忆(权贵和庶民),写史上最后一个状元行招摇撞骗之事的前前后后,接亲是重头戏,两人的记忆却全然相逆,一人喜、一人哭,完全两个故事。
昨天买的菊乐打牛奶啰,好喝!用奶锅煮的,奶皮给Lili吃,我超级不爱吃这东西。啊,这玩意是我的忌口欸,想来,这竟然是我唯一忌口的食物!
小红书的评论居然可以发语音了,路上听了好几个台妹说话(一身鸡皮疙瘩……),还有广东靓妹靓仔在评论区唱粤语歌,太好了吧!真的是当代贴吧,而且是一种还蛮不错的形态。
在环球中心拜访项目,跟两位创始人聊了蛮久,做教育赛道的服务商,蛮有情怀的,但完全没有融资经验,总触碰到雷区,会后也跟他们交流了不少看法。还得知四川省一本录取率在全国范围内一直是倒数几名,这里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高考地狱啊……怪不得好奇社区(钥匙玩校)在成都也做了快十年了,现在甚至可以到省外发展,这里早早就已经出过问题了。
想想李飞飞的父母九十年代末就居举家移民,是真的很超前的决定。
这两年工作上也开始卷了,就业形式又严峻,很多人选择离开,也是无奈的选择。不过川外的世界也是值得体验一番的嘛,吃的还是比四川多样一些哈哈。很多人多年后还会回到这里,至少这里还能够回来,就挺好的。
一直到下午天气都不错,高新区这边有大片的蓝天,快速飘过的云,棉花糖状的,恍惚中有身处北方的感觉。傍晚云层就厚了很多,云下是不透光黑压压的,应该是由台风带来的。很快就会下雨了。
下班又买李子了hhh,还买了彩椒、西兰花、脆梨(老板说绿的脆、黄的软)、苦苣、豇豆(烂肉豇豆我来了)、冻粑,以及青菜。
到家又是一身的汗,感觉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消汗,伏天新体验。
老白发我一个有关跑团的视频,发现up主备注里的跑团活动据点,距离我家直线距离不到500米!立刻发了私信,好想尝试下跑团耶。
傍晚如期下雨,今天有点累,在躺床上睡了会儿,也还没完全恢复回来,最近觉睡得有点少,得补补(醒得还是太早了)。
最后一个话题是面粉,在早上偶遇邯郸大姐后就一直萦绕着我,发现家里五得利面粉的包装上甚至没有配料表!在网上找到一张,上写配料是小麦、大豆粉、复配面粉处理剂,处理剂里有淀粉酶、维生素C和食用玉米淀粉。品名是各种命名的面粉,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意思就是配比不同),说明这个行业的标准是相当之基本(说标准低可能不那么精确),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配方奶粉是用大包粉加营养成分调配出来的,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面有一些猫腻,还没找到根源。
孙大哥的朋友圈,写到他在思考: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为什么因为急功近利,要丢掉我们许多珍贵的东西?
CHANGELOG
2025-07-29 23:49:27
没太阳的早上很凉快,坐下来认真看书。发现来的这么多天,几乎没有错过过早上的朝霞,早一些或晚一些,都会看到那一抹红色,或浓或淡,或只是模糊的太阳光点。
《豆汁记》这篇读完了,觉得女性作者的叙事里总有附近性,男性作者总是写史诗,写远方,要么就是写自己,少有中间的过渡地带,少见生活的过程,而女性作者似乎更关注生活。相比之下,男作者的那种春秋笔法,大开大合,其实经不起细看,细微之处总显得空洞乏味,少些人味儿。
近年也常看女性作者的书,故事不很复杂,但总容易读出伤痛,因为太多的真相和苦难,此前从未读到过,鲜活而直接地写出来,成了另一个角度的叙事史,这正是很需要补全的。
杨本芬,姜淑梅,叶广岑,读完这本要去读阿包。
说白了我是更喜欢个人的历史,不喜欢春秋笔法,喜欢叶广岑笔下,御厨口中的老佛爷,要是慈禧写自传,我也会很想看。
想到富贵也是把网上没有的“信息”搬到了线上,从她的镜头里,看到了河南乡村里的爷爷奶奶们,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喜怒哀乐,几个动作几句话就能看明白,不需要很多言语,不需要知道他们姓谁名谁,长了眼睛、有心的人,就能看明白,就会有感受,就会有改变。
还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她一定给了很多人信心。
偶尔还会在小红书刷到一个重庆的外卖员,骑着车,哼着歌,一路嘴巴停不下来,乐天的心态就会感染到人,尤其会影响到其他的外卖小哥。
路上读《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前两年的豆瓣年终盘点里推荐的书,竟然是这种形式的故事,蛮有意思的,像是“黑暗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中午吃了碗冰醉豆花,终于吃到正经豆花了哈哈哈。在成都规划馆附近,于是去看了一圈。是很棒的展览,中午休息时段没有几个人,几乎是独享。一层的地面上有古早的成都府城地图,一眼看到草堂,但却是工部草堂和草堂寺,还未改名叫杜甫草堂哈哈。
迎仙桥、会仙桥、遇仙桥,多好听的三座桥,现在只余望仙桥和送仙桥。哦对,还有二仙桥哈哈。
有个现场的互动测试,测出我内心丰富、拥抱变化,与有教无类的公学始祖——文翁跨越时空相识。
文翁(前187-前110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西汉循吏,公学始祖。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太守,为政仁爱,振兴教育,察举贤能,政绩卓著。七十八岁在蜀地逝世。本地建祠有文翁石室,但好像没对外开放。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定位为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1969年人口规模85万人,范围就是现在的一环路。想想现在已经两千多万人……以前的国土规划很有意思,周边都规划了大片的农业用地,明确留出近期和远期征用蔬菜用地的范围,古上就有“扬一益二”,一个是鱼米之乡,一个是天下粮仓,名不虚传,两地到现在也都仍是生活和饮食双发达的地方。
看到个怪形车,一辆二八大杠,后轮旁挂了一个带轮的座椅,标注写着“耙耳朵车”,这形状未免太有趣了,旁边一个大哥给我讲解起来,说以前成都街上很多这种车,一家三口出去玩,男的骑车,女的坐进“偏斗”,孩子坐自行车后座或被妈妈抱着,就这样一家三口出去耍。
大哥指着墙上说,很多建筑都是苏联援建时建的,现在只留下一座“红楼”,曾经是成都量具刃具厂,本地有了自己的钢厂、电厂,很多消费品就开始本地生产了。
二环高架2013年建成,地铁1号线2010年建成(现在已经有30号线了),四川省图书馆2015年建成,成都博物馆新馆2016年建成。这真的是一座很新的城市,试想1969年的时候,这里还只有一环路。
三层还有整个成都市的模型,好大好大的一片区域,甚至可以远远地分辨出我住的片区(不过这可能也是城市规划馆的正常操作2333)!这层把所有的区域规划和发展轴规划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展示,以及省内其他省市的发展规划,也展示出了一部分。
三层转完,发现了一个边角的片区展示旧的地契,还有几张古早的地图。看到地图我就走不动了。我在地图上观察地名和街道名。1976年,成都地图上都是公社,市辖5区,还是东城、西城、金牛、龙泉驿和青白江。
旧地图上还发现了暑袜街!最初只有暑袜街的名字,一条笔直的街道,此前读到过知道这是一城两县时期,成都县和华阳县的一段分界线,以贸易棉袜而流行,真的是直直的一条街,没有看到成都县、华阳县并置的地图,但似乎从暑袜街这里看到了它们的形状。
后来,在地图上变成了暑袜北街和暑袜南街,再变成北一街、北二街、南一街,到现在,则是北一街、北二街,中间因修路隔开了一段,然后是暑袜中街和暑袜南街,转眼看了几张地图就目睹了这一条街的时代变迁。
四层还有通风廊道、环城绿地、农田、古镇的规划细节,太全面了……这完全就是在再建一个江浙沪吧?
美团的广告好像已经消失了,电梯里都是淘宝闪购,各种广告和代言一波接一波,算了不说了,反正都知道我是美团黑粉了。在另一个群里吃瓜,看到一篇访谈,说阿里由蒋凡统筹,还要持续加大补贴,并且要一直持续到九月,有点战略布局和抢地盘的意思。行文就是一股大公司病的味道,老派的战略管理,下层的歌功颂德,加班执行,但其实细想,更像是一次不计成本的战略重构,重点是抢占线下渠道,阿里不傻,不会白白浪费这么多钱,毕竟目前的现状是,他们在年轻群体的品牌影响力,确实是比不上美团和一些地方品牌的。
听了姜汁讲雅下工程,宏观战略上对印度-孟加拉国-不丹位置进行制衡,长远看是对东南亚的维稳,整体上,近至东南亚和南亚,远至南美,都已经花大力气做了布局。不看全局,就总是看不到战略的要点。看到弹幕说肯定会以电力和新能源作为锚定,建设人民币的结算体系,这确实是非常顶级的战略定位,跟富勒设想的世界电力调配,是很相近的。中国的特长就是缝合怪,扬长避短啊。
看了声玩今年5月演出《时间之外》的幕后纪录片,广州站即将开票了。喜欢了二十年的乐队啊,一步步走到了这么大的舞台上,心里有无尽的抚慰,二十年后,我住在了距离抚琴不远的地方,来到成都,不得不说,欧老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我这里,他是最重要的成都的名片。
现在的我,终于在逐渐深入和了解这座城市了。
今天又做了丝瓜,四天后的再试,肉丁炒的,按照瓦老师的教导,吃到了想吃的味道,感恩瓦老师。
到超市遛弯,买矿泉水、菊乐的打牛奶啰鲜牛奶、猪瘦肉馅,猪肉馅为烂肉豇豆做准备哈哈哈。菊乐的鲜奶是傍晚才从小红书上看到的,成都人小时候也经常下楼打酱油和打牛奶的,全中国的记忆捏。
CHANGELOG
2025-07-28 23:48:27
早上的朝霞和云彩相当好看,激动得直接出了门,走了条没走过的路线,拐进一条百花巷,非常安静的巷子,路口是一家面馆,老顾客都坐在面馆对面、树下的桌子吃面,成都人民对于通风、户外相当执念,此前还听大学同学说,他租房时,成都的室友冬天也要开窗通风。
其实我这两个月下来,也慢慢喜欢上开窗了,起初是因为刚来的时候,天气凉快,开窗有风吹进来不要太爽,睡眠都能更深一些。重点是开了一天窗,也没有很多灰尘,空气质量也不错。只要是感觉到有风了,就会把窗推开,吹在身上太巴适了。
在东北,家里一般只是开一阵子窗,透气凉快了就关上了,因为空气也没有很好,开一天地上会有一层灰尘。
看到路边公示信息有地图,仔细一瞧,嚯,我旁边就是省政府宿舍、省国土厅宿舍、区粮食局宿舍、陆军总医院宿舍……怪不得都说东富西贵呢,都是领导们住的地方。附近还有西藏武警边防总队驻川办事处,怪不得路边有好几家藏族的店,招牌很好看,但是是藏文写的,看不懂,等下次路过进去坐坐。
之前读到的德仁堂(本来也叫同仁堂,与北京的重名就改了),这里也有一家店。对面有一家万州牛肉抄手,坐下来吃了一碗牛肉抄手,味道没什么特别之处,皮很薄,汤很鲜美,店里有只猫,好像是最近才入住店里的,还有些野性,总往外面跑,一跑出来,女主人就也跑出去,叫它回来。
路过一个体育学校,有孩子来上课,穿着泳衣就从私家车上下来了,被家长说,才披上外套。还邂逅四个踢足球的女孩,元气满满。一个男运动员都没遇见。
幼儿园的老师在门口迎接,是暑期的托班,家长目送孩子进去,转头就骑车走了。
返程路过市场,买了个小嫩南瓜,两个丝瓜,青菜,茭白,豆浆,豆豉,大蒜,鸡蛋,巨峰葡萄,丑李子(便宜)。终于买了大叔家的豆豉了,太香了!这个巨峰葡萄也好吃,感觉不是外地运来的,酸甜味好极了!
又遇到很多很多水果摊的蜜蜂,都流连于摊位的桃子上,水蜜桃这么甜吗!这也太多了,到底是运过来的,还是小区周围就有蜂巢啊。
今早一共溜达了7公里。
在小红书刷到一个318生活节,有声玩参演。完全没有听闻的演出信息……搜了下在川西甘孜州,那还是算了哈哈。
上午的路上都在听面基,两期聊县城婆罗门的节目,县城公务员生活确定性很高,消费水平高,人情花费也高。近年补贴锐减,宴请被管控,这一块的消费也有不小的下降,只感觉白酒的消费场景真的少了很多。老钱说东北公务员流行穿科隆和迪桑特,好家伙,怪不得网上的尾货也这么多呢,导致我也穿上科隆的polo了哈哈哈。
说到有个数据,无论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公务员的平均工资都是民营企业的两倍。当年老爸也让极力我考公务员,很久以后才不推荐了,说新的公务员实在太卷,比他那会儿累多了。
今天开始要照顾我的罗勒苗了,一夜之间又多了4棵芽,小小的好萌呀!生命真的很有趣,像是又养了一种宠物哈哈。
因为室内温度高,垃圾不扔两天就会有味道,于是垃圾袋的消耗速度也相当块,在北方时垃圾袋都是攒起来,怎么也用不光的,现在反而有些告急了。实在想不出用塑料袋以外的环保方法,除非家里有堆肥的设施。
读完了《豆汁记》同名的一篇,相当喜欢。作者父亲是旗人的出身,但母亲是市井女性,在一个大院子里长大,居于市井,作者又是个叛逆加贪吃的格格,视角独特,于是就有很多很市井的描述,似乎也并不用着墨太多面相和环境的描写,只从一个个日常事件的发生里,就能咂摸出人味儿来,作者平淡地叙述出来,就很好看,因为实在是有太多的细节了,简直目不暇接。
这篇里面还说到写文章,说就像和面一样,面要不停地揉,文章也要不停地改,改过了,也只是完成了一半,像面要再饧会儿一样,文章也要搁,最少搁上半个月,搁过了再改,便可能拿得出手了。
“火候到了,饭就熟了,人品到了,人就熟了。” 妙啊。
“莫姜饭做得好,是莫姜火候把握得好;莫姜是不会写小说,倘若她能写,应该是大家。” 以吃做比,确实称得上是一套很好的标准。
我不知道我喜欢喝的豆汁,与作者叶广岑笔下的豆汁,有多少差距,料想还是差一些的吧,看她的描写,去的哪家豆汁店也没见这种架势,因为从不见哪家豆汁店在同时卖着淀粉和粉丝,连卖麻豆腐的都不多。
这世界,越来越容不得慢菜,文火慢炖,火候和时间的讲究,绵羊料理复刻那些老菜品,哪个都至少要做上一天,越是这样却也越容易失传。没吃过,便不会知道还可以有这般美妙的味觉享受,更不会贪嘴怀念那个味道了啊!
现代社会有了供应链,也如那些老品种的主食、蔬菜的消失一样,加速了味觉的退化,总想吃麦当劳就是一例,家里能做出比那更美味的菜饭,哪还会贪念垃圾食品。
菜品的多样性,都是前辈、古上的时间和经验积累,味觉退化,遗失的是所有生长于其上的文化连接,断了绵延了上百年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还要再重新植入生活才行。
晚上做茭白,用上了早上卖的豆豉,好好味,这发酵的食品,也是时间的馈赠呀。
忽然觉得也不必再惦念豆汁了,吃点好吃的豆豉也行的,还有好多本地美食没去尝试,不妨再多试试看,充分开放我的味蕾,看我还能有幸吃到多少老味道,探掘出多少味觉记忆。
去认真尝一种味道,或许可以找个师傅学习一番,总觉得,菜市场还是没逛明白的!也或许,去有机市集可以学到的东西更多些,毕竟菜市场都是摊贩,而不是种植者。回头看看冒出的罗勒小芽,这才是一切的源头。
最近还经常会玩玩核桃和两块花椒木,搓来搓去,活动下掌心,还蛮舒服的,还能缓解一些情绪波动。
富贵更新了,这次有广告,她把钱取出来,全部都给了一个留守的孩子,让她去治病。
随手点开了一个歌单,一百个失联的歌手,的一百首歌,妈呀,这么多听过的歌,熟悉却又陌生,有些曾是大街小巷都播放的歌,还有些曾进到过心里的歌词,竟然也渐渐被遗忘了,甚至很多年都不曾再听过,却也一直在记忆的一角珍藏着。
其林的新文写得真好!我也得写一些日记以外的东西了。同时也觉得,放一下再写的感觉也很好。
CHANGELOG
2025-07-27 23:31:27
None.
None.
CHANGE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