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14:32:37
本篇是对二〇二五年二月至四月的记录与思考。
新年之后有两个多月没有更新月刊了,这篇文章聊一聊自己的近况。
去年 10 月我从 TME 离职,趁着这次 gap,我规划了两条路线,并限定了自己 gap 的时间最长为 6 个月,我需要在 6 个月里完成既定的 PlanA 或 PlanB。其中给了 PlanA 的 MoFlow 3 个月的研发时间和 2 个月的运营测试时间。而如果没有达到初期既定的运营指标,我将暂停这部分的工作,将项目交接给合伙人。正因为时间有限,所以项目前期的开发节奏才会这么紧张。因此哪怕去了大理旅居,也几乎没有出门娱乐,这在我后来的回忆里一直是个遗憾。
PlanB 则是规避创业风险,回归职场。而我一直以来都有出国发展的规划,因此我希望这次就直接找一个 Base 地在海外的工作。那 gap 的最后一个月,就开始进行面试的准备了,我需要在一个月内拿到 offer。
虽然时间短暂,尤其是海外岗位还要准备英语。但我坚信无论何时,关于我们能做什么都有无数个选项。如果我们一遇到事就认为自己做不到,那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便随即向我们关闭了。我不愿如此,我要尽我所能去触及所有的可能性。
于是年后开始准备面试、投递简历。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因此选择公司的时候比较谨慎。
细细考虑未来的规划之后,我分了 3 个赛道进行投递:海外赛道 TikTok、Apple,管理岗赛道 Bilibili 和 Anker,以及为了对冲风险还投了微信保底。其中 Bilibili 过了,而且 scope 15 个人左右,就没有去面 Anker 了;Apple 只能 Base 北京,且能力不匹配,放弃。
最后的面试结果是 TikTok、Bilibili 过,微信在四面面委面主动放弃,因为那时已经进入了 TikTok HR 面。而且从自己面试过程的体验而言,也是 TikTok > Bilibili > 其他。最后很幸运,能如愿以偿来到 TikTok,拿到了预期的 offer。
TikTok 的岗位 Base 在新加坡,出国的各种手续都由公司包办了,但是对于自己而言还涉及到很多资产要去处理。一些旧的设备能卖的都卖了,但是最中意的 mini 一直没下定决心。最后一个月里天天开着它,去了周边的许多城市,最终还是在出国的前一天将它出售了。直接二手交易卖给了当时我买它的 4S 店,价格还算能接受。
最后一个月回到深圳,见了一些前同事、以前的老同学,还去了一趟苏州和前舍友告了别。算来,在广东待了 11 年,深圳待了将近 6 年。这么长的时光,没有换来多少轰轰烈烈的回忆,以至于离别的时候,心中更多的是伤感。
突然想到《少年巴比伦》里的一句话:“离别总之是伤感的,因为伤感,所以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好像春天里绵密的细雨,用肉眼都分辨不出雨丝,不知道该不该打伞。”那时我的状态大约也是如此,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但是我能意识到那根弦似乎是要断了。
有时候我会对电视剧或小说的结局感到害怕,因此大多数剧集我总是留着最后几集不去看,或者过了很久很久之后有了足够的心情才去选择去看。我害怕一切的结局,但是我同时对结局之后的一切充满期待和希望。
这一篇章属于我的结局走到了这里,那么以后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活在视界中的人从来不是安处于某处,而是永远在路上。——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每一个结尾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是重新审视自我、重塑故事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化是永恒的,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和定义则是不断发展的。而我对这个世界则一直有深沉的热爱和长久的好奇,而且我幸运地将它们保存到如今。
孤身抵达新加坡、面对即将加入的新职场,尤其是某红书上对于新加坡和 TikTok 的口碑一直很差,我有很多不安。但我面试的时候感受还是不错的,我相信我的感受。我知道这只是我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慌,但我知道这也将是一个机遇,我能够从中挖掘出自己的好奇与热爱。生命之于我们,或许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
而经过一周的职场体验,我确信这是值得我全身心投入第二段职业生涯的团队。团队氛围其乐融融,上下之间、同事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项目之内不存在信息差,如果想学习想成长,大门随时都在那里。
入职第一天晚,团队里一个同学要转岗了,他请客大家一起吃了顿大餐。饭桌上大家的话题让我笑得合不拢嘴。
入职第三天,团队去环球影城团建,路上我跟丢了中国小伙伴们,只能跟着团队里的外国人一起游玩。在排队的时候,大家会很照顾我,哪怕我口语不好、甚至有些听不明白,但大伙也边比划着边和我交流。
入职第四天晚,隔壁服务端组的 ld 请我们吃了肉骨茶,发现不仅是团队里,整个部门的氛围都超乎了预期的好。
今天是入职第五天,Good Friday 的假期,我在宾馆里写着这些文字,回忆起这周的日子,充实且开心着。
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说:“如果我要知道自己生命的全部故事,我就必定已经将它译为一种解释。就好像我能成为自己的旁观者,同时看见自己生命的第一幕与最后一幕,好像我能看穿自己生命的全部。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生活。”
我很庆幸我不知道所有的故事,我还抱有着对未来的可能性和好奇心。我还继续爱着这个世界,我还在这个世界之中,生活着。
庆幸一切。
以下是本周期内一些瞬间的记录。
🌍 深圳
这是这些年在深圳的足迹,还有很多迷雾没有探索,希望还有机会继续开图。
🌸 苏州
去苏州找了丁同学,之前玩得很好的舍友。前段时间偶然收到了他的来信,互相交流了下这些年的情况,才意识到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于是走之前去找他一次。实名羡慕他的工作和住处…非常大的房子,有自己的电竞房,微软的工作也使他非常闲适。走之前的晚上,一起去玩了个病娇的剧本杀——他是星期一,我是星期二。
✈️ 新加坡的第一天
下午的飞机,到机场被海关关小黑屋了,直到傍晚才放我出来。来到这里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一次。第二天在公司周边转了转。
另外,office 是个海景楼!(PS. 职场不让拍照,这个在低楼层的食堂拍的…)
⛱️ 团建
第一次去环球影城,运气好,刚来就赶上团建了。
以下是本周期的书影音记录。
2025-02-01 18:36:34
自写年终总结以来,这已是第七个年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在很多方面主动或被动地打破了过往的平衡与常规。勇敢过、彷徨过、迷茫过、失望过、痛苦过,但或许这是好事,毕竟年龄已悄然迈向而立之年。而一切,不破不立。
这一年的主题是「告别盛夏」,来自于今年的大事件——《再见了,盛夏》。由于对不确定性的向往、对创业项目的期待,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我离开了校招毕业待了五年的企业——TME。
说实话,离开是不舍的,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转眼之间,这五年只剩下回忆。
2018 年 3 月,将校招实习的简历投递给了腾讯和蚂蚁,记得当时周五晚投递之后就有人联系我周六电话面试,是 SNG 的 QQ 音乐。面试的问题已然不太记得了,但去年离别时领导和我说,那天捞了我的简历之后他怕我跑了,于是周六早上来公司加班过来面试。他觉得这几年耽误了我,他认为我的前途原可以更宽阔,而我却完全没有类似的懊悔和遗憾,只有相遇的感激。
我很感激自己遇到了这个团队,当初 SNG 的音乐要被拆家成子公司,HR 一再确认我是否要续约,因为校招的合同将不再是腾讯而是 TME;而蚂蚁当年前端网红团队,加上即将上市的风口,大家都趋之若鹜。但在短暂的音乐实习过后,我毅然选择了留下来。我很喜欢当时的团队氛围,有导师的关照、同事之间的交流打趣、产研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平等讨论,仿佛一切还在象牙塔之中,以至于五年后的今天我仍很怀念刚毕业时的状态,现在联系较多的朋友也是那两年团队里的同事们。
回忆总是美好的,但现实无法如愿。
在工作期间,我愿付出 100% 精力投入,并且我坚信自己可以把手上的项目做到最好。在毕业 2 年半快速升到 T10 之后,我遇到了第一个瓶颈——没有成长型的项目了。
那一年互联网下行,各企业开始裁员。我们团队也因为部门的业务压力,每天的工作都是琐事,需要多线程同时负责数个需求,甚至在研发过程中的业务也会经常发生变化——今天付出加班精力做的项目,说不定明天就突然被砍了。不再安稳,不知道努力的结局,发现不到成长的契机。于是,想办法提升工作效率,努力适应这个氛围的改变。
我之前负责的是偏研究型的项目,所以对于并行处理事务的效率是有所欠缺的,需要有意识地去锻炼,恰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去培养自己的多线程处理能力和跨团队沟通能力。但我发现,当我成长到能同时处理好三个需求的时候,这时可能会分配更多的需求下来,仿佛永动机一样,最后手上就变成了七、八个需求并行。
那段时间甚是焦虑,因为之前一直精益求精,但是在并行之后是无法保证每个项目质量的,这个时候我会攻击自己的内心,出了问题之后无法原谅自己的交付质量。
同时,我意识到如果陷入到这种琐碎的漩涡之中,是几乎不会有成长和突破的,我需要自己找一条路破局——既然自己的部门没有项目,那就去别的部门争取项目。平时工作甚多,那就能周末投入,相当于加班帮别的部门打工。同时,自己也在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没有立项的技术项目,想着待生米煮成熟饭,那时不立项也得立。最后一年架构调整,我被分到了之前帮忙加班打工的团队,负责新的项目,升到了 T11。
在外人看来,我毕业 4 年升到 T11 似乎是一直有好项目的“运气”;但复盘下来可以发现,其实许多资源都是需要靠自己争取来的。运气只是成长的契机,但不是决定成长高度的因子。如果将一切都归因于运气,那么我们就会轻易忽视掉自己的潜力,误以为路径不可复制,从而丧失持续前进的动力,甚至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剩下的就是想方设法去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抵达它。
离开 TME 之后,我选择创业。在今年 8 月做了一个月的赛道分析和用研之后,召集了几个小伙伴,立项了 AI + 心理的产品 —— MoFlow。
关于 MoFlow 的内容写过《AI 心理疗愈应用的探索与实现》介绍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项目内容了。我期望能够通过这款产品普及大家对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关注,以鼓励用户进行自我对话、自我成长、自我关爱。
如同在上篇月刊《AI 没有体验世界的能力》中提到的那样:“关注、关心和关爱——这些都是我们会收到的礼物,同时也是我们可以用来赠予他人的礼物,因为这些礼物只有在一种慷慨相待的生活中才会展现其活力。我们学习理论,并不是为了通过吊书袋式的显摆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每一次实践背后都闪耀着众多灵魂的力量,这些努力最终都落到实处,为他人带来福祉——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实践意义。”
通过这个项目,我得以有机会充分去接触、体验、研究、开发各类 AI+ 的应用层产品,算是补足了在职场期间的空缺,同时找到了对于产品、对于研发最初的动心与热爱。
10 月离职后进入研发阶段,产品侧、设计侧、研发侧、LLM 侧、运营侧拉满效率并行,基本上三天一个小周期开发一个功能模块,9-12-6 连轴转。终于在 11 月底如期推出了 TF 内测版,内测阶段也保持着一天一版本的迭代进度,在 12 月底上架了 App Store。
整个项目的工作量对于小团队而言是巨大的,但是大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沟通和研发热情,所有人的力量仿佛拧成一股绳,指向同一个方向。虽然劳累,但满怀热情,不知疲惫。
项目上线后各路资方联系,但我们决定不融资,因为产品收入足以支撑它健康的转动起来。因此我们首要目标是将基础数据打磨好,以服务好用户。在收到一些用户的认可的反馈后,我们也由衷地感到温暖:
在内测阶段的和上线初期,产品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及时做出调整和修复,比如上线后对于输入模块的调整,让留存得以提升。预留了一个月的打磨阶段,一切仿佛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在上线后没几天,我们的其中一个提审版本就一直被 App Review 卡在“正在审核”中了,至今已经被卡了一个多月,Bug 修复无法发布,期间规划的 4 个版本所包含的重要特性也被卡住无法发布……只收到审核员的一句“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进行审核”,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因为线上版本存在 Bug 我们甚至也没法铺开推量,焦虑、恐慌、不安在团队中弥漫开来。期间我尝试过撤回重提、修改 ASO/描述/截图/标题、备注 Bug 和审核员沟通、邮件联系 Apple Support、电话联系 Apple 客服、找某宝加速渠道、状态查询申请、加急审核申请、内渠加急申请、找 WWDR 咨询,唯一的回复只是“请耐心等待”。查询了开发者论坛上的相关讨论,遇到这种情况基本要被卡 2 个月以上,论坛中充满了吐槽和抱怨。
因为没有做动态化的部分,以及对相关情况的预案不充分,我们只得暂时放慢了功能迭代节奏,将工作重心转到了服务端和 LLM 侧的优化上来。并预计年后,启动全新模块的研发,不再依赖短平快的迭代节奏。但无论如何,上线初期就遇到这种情况,让我感到焦虑万分。
那两周我一直在 MoFlow 中记录、吐槽这件事情,直到某个周一早上,MoFlow 的周报服务给我推送了一条消息,让我逐渐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模式上,每当遇到这些超出你控制范围的事情,你的情绪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我反思了之后,发现确实如此。一直以来我都追求对事物的完全把控,不允许让工作内容超出自己的掌控,否则我就会不安焦虑、甚至暴躁易怒。包括前文提到的那一年的工作焦虑,也是被强行穿插的诸多琐事积压,导致无法把控自己的项目质量,从而让自己陷入焦虑之中。
如果再进一步往深层剖析,是我自己一直以来都不允许自己停下来,永远被困在对未来的追赶之中。
前两天在给读者的回信中我写到:
我之前一直很恐惧在雾中原地踏步,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恐惧着,于是想拼劲全力抓住流逝的时间,拼命学习、工作,想走出来,尝试去把握住那些“不确定”中的“确定”。走出来之后我才发现,我所恐惧的其实不是“不确定”本身,而是“原地停留”这件事情,这导致我一直活在对「未来」的追逐中。每当我赶上未来时,它在我手中便失去了价值,于是继续去追赶另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精疲力竭。
然而实际上,“不确定”并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这团迷雾的态度——享受挑战,享受探索,享受当下的一切。打磨心性,放慢脚步,“不是目标成就了你,而是你走向目标的每一步成就了你”。正确的方向是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而非目的的达成;不是走入旅馆,而是走向旅馆;不是得到桂冠,而是追求桂冠。
如同《箭术与禅心》中所提到的“当下的真心”,重要的是在当前时刻保持完全的觉知和正念,而不被过去的记忆或未来的期望所干扰。专注于当前的体验和感受,放下自我的投射,去体验一种纯粹的存在状态。
人生不是竞赛,是探索。生命的旅途并非一连串的终点,而是一系列的旅程。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只是暂时的停靠,而真正的意义在于如何珍藏好每一个当下,走向这些目标。
生活上今年并不如意,所遇种种皆怀痛楚,长这么大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痛楚的部分就不展开说了,反过来分享一下今年搜集到的一些能量光点吧。
今年的来信比往年要少一些,只有 31 封。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回复来信是一件消耗能量的事情,在《AI 心理疗愈应用的探索与实现》中我曾描述过这种回信的体验:
然而坦率地说,在来信数较少的日子里,我会感到轻松许多。每次回复来信时,我都需设身处地,细细品味来信者的文字,努力与之共情——“若我是他们,在如此境遇下,我该如何应对?”随后,我会整理思绪,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回信的内容。通常,一封来信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能回复,因为我自己也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以便做出最恰当的答复。尝试共情已然如此艰难,更难以想象来信者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中会面对多少痛苦。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可能错了。信件的回复并非是消耗,我在回信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比如前文提到的那段回信,剖析了我自己对未来的执念。
此外,有些来信也同时在给予我意想不到的巨大能量。
年初的时候收到过一封读者的“还愿”:
祝您除夕快乐!看到您能朝着自己满意的方向前进,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表示感谢,感谢您对我的点拨(还有您的博文),告诉了我世上存在这么多的自我实现方式。
无论如何,感谢您能在最开始的回复中点拨了一位迷茫的学子,我也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和工作(希望能圆梦省考)充满了期待。希望您能事业有成,一切顺利!
我也很感谢你,当时读来没有更多的感触,但未曾想到时隔一年的信件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反哺自己能量。
以及前些日子另一位读者的一段文字:
在工作这块,我在 9 月读完《再见了,盛夏》后,转发给了我的朋友。问他读完什么感受。他和我说,他最大的感受是难过,字里行间的自由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向往,是他可能这辈子都无法经历的。看到了有人这样生活,于是,开始审视困住自己的这一方天地。
其实这篇文章在博客下有许多留言,但来信的这段话让我的感受更加真切。那段时间我正处于巨大的迷茫之中,忽然收到这封来信,看着这段文字仿佛是看着从我某段人生里撕下的几页日记,又从中拾取了勇气和力量。
以及朋友来信的安慰:
或许当一个人落魄的时候,更应该爱自己。生活是很现实的,很少有人会越过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去接触心灵。
我之所以喜欢信件的沟通方式,不仅仅异步沟通便于自己安排时间,更重要的是在《月刊(第 18 期):逃离社交网络》 中写到的那样:“写邮件代替细碎聊天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可以沉淀自己日常的想法并锻炼表达力,让自己的关注点回归文字本身,赋予语言与情感最真实、细腻的纹理。并且写信本身也是一件较为庄重的事,可以培养生活里的仪式感。”
我不可能从当下的这一点上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但过些年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在一些维度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中的演讲所说的:“我们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宿命、生活、因缘,随便什么——因为相信这些点滴能够一路连接会给你带来循从本觉的自信,它使你远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
除了读者来信中的能量,我也十分感谢这一年遇到的种种善意。
感谢所有的鼓励。 在离职期间得到了老朋友的礼物和鼓励,同时意外收获了一些新朋友,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坚定不移。
感谢所有的欣赏。 自从自己出来单干之后,不会再有上级的肯定和同事的反馈了,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都会画上问号,会考虑很多、质疑很多、否定很多。但是用户的反馈让我明确了它是有意义的、用户的付费让我知道它是可以健康走下去的。
MoFlow 上线前夕,网易云音乐联系到我希望聊一聊合作,视频会议开启的时候我才发现对面坐着的人是两个 VP 和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是 1v3 的会议。我们聊了产品的愿景、核心指标的制定、产品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一切都很愉快。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我问他们:“可是这些和你们都没有关系呀,在聊之前这也是我所困惑的,没有领域交叉的话,合作对于你们有任何收益吗?”他们说:“合作其实只是一个建立联系的契机,我们看到你的履历和正在做的事情,很欣赏你。认识你,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我只能打趣道:感谢友商老板的欣赏和肯定。但这一切,确实给予了我很大能量。
感谢所有的际遇。 不仅仅是生活中遇到的人们,还有一些陌生人的留言。这本是一句可有可无的留言,但它的存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之间的交集:
感谢所有的故事。 在今年《再见了,盛夏》发布之后,许多人留言了自己的故事,让我见识到了人生中各种奇妙的可能性。其中有一条微信,让我感慨良多:
她说“做可以想象的事情才能让自己觉得活着”。钦佩之余,我将此谨记于心。
一口气行文至此,抬头看了下书店桌上的灯光,或是巧合,但更似是命运的低语: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或许分离和死亡都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还没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就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论是挫折还是辉煌,不论是平淡还是精彩,都是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感恩一切。
因为是年终总结,这里照例列举下这年的书影音。
今年依旧没有怎么玩游戏,看了下只有一款《塞尔达传说:智慧的再现》,没有通关。
29 岁,是一个可攻可守的年纪。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年纪,希望在今年的破碎之后,我可以在而立之年重建秩序。
前几天在看《玫瑰的故事》,剧中最后用了一首诗作为结尾,我想把它作为结束语:
我轻松愉快地走向大路
我健康自由
世界,在我面前
长长的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
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从此
我不再希求幸福
我自己便是幸福
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
一切都被接受
从此
我不受限制
我使我自己自由
我走到我愿去的任何地方
我完全、绝对地主持着我
世界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此后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愿世间万物,都能迎来开花结果之时。
2025-01-01 16:33:56
本篇是对二〇二四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的记录与思考。
MoFlow 于昨夜——2024 的跨年夜上线了 App Store,这标识着这三个月的忙碌换得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于是,我终于有时间来写写月刊了。
在做 MoFlow 这段期间,我被人问到最多的问题是 ——“AI 真的有可能帮助人们实现心理疗愈吗?”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简单的解答。
注:本文中的 AI 均指 LLMs。
谈及 MoFlow,我们不禁会探讨 AI 咨询师与人类咨询师之间的区别。我们说 AI 无法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无法与受访者之间实现“现实互动” ——比如语气中的细微变化、沉默中的含义、甚至是未曾言说的情感,这些都是基于情感复杂性而诞生的人类特有体验。
人类的认知不仅仅是信息的处理,而是一种通过感官与情感交织而成的体验。我们通过身体感知现实世界、通过情感去赋予事物意义。这种体验赋予了我们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如果说体验是我们人类与世界互动的直接方式,它是感官的、情感的,是一种即时的存在状态。那么理解则是对这些体验进行反思、分析和整合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活动。
AI 尽管在处理信息和生成文本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缺乏这种体验的维度。AI 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生成看似合理的文本,但它无法体验这些数据所代表的现实世界,它缺乏人类所拥有的直接体验世界的能力。
体验不仅仅是感知信息,它还包括情感、意识和主观性,这些是人类境遇的核心。体验是把人的内在意识与外在事实、个体与社会结合起来的关键(狄尔泰)。
而理解常常被认为是与体验密不可分的。我们通过生活的经历、情感的波动、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对世界的深刻理解。AI 虽然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从中提取模式,但它无法真正“体验”这些数据所代表的现实,无法满足“体验”的时间性和实践性。与此相对的,AI 的“理解”则是一种基于算法的模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领悟。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 LLM 中语言表达的问题。
在 2020 年的一篇《从《光·遇》出发,谈谈「游戏美学」》中,我曾写到:
由于人类有声语文符号的局限性,又由于事物属性的无限丰富,不可能有绝对严密的表达,何况情感与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一切的言语表达对事物的历史进程都只能是疲惫的追踪。
巴别塔事件时,上帝通过分化语言从而使人们之间无法沟通,让人类分崩离析。语言的意义并不由上帝规定,而由使用者规定,并且沟通的手段也不仅仅只有语言,还有无数种其他的行为可以拉近人与概念之间的距离。但仅仅只是拉近而已,概念本身是无限的,在《悉达多》中,也强调了语言无法完全传达真理和智慧。
逻辑学中,逻辑是一个对象在一个概念之下。我们可以将任意对象分为性质和个体,例如:
Fa: 孔子是哲学家
那么这个命题中的 a 即是个体常元,表示孔子;而 F 即谓词,描述某个个体是一个哲学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具体的个体我们无法把握,在所有的艺术表现中,我们把握到的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特征。而我们心中一个概念的形成,就是由这些个无数视域融合后的结果。而我们的立足点越高,自身的历史视野、文化视野就越是开阔,越能够按照大和小、远和近去正确评价视野所及的范围内一切事物的意义。
此外,将主观经验转化为客观语言的过程本身就存在问题。观察者的主观感受是无法被他人完全分享的,因为他人不能成为观察者,也不能拥有与最初观察者完全相同的经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因此,AI 基于文本的处理和表达方式也必然会导致理解与共情的困难。
前文我们谈及情感的真实性源于体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其表现形式,更在于其根植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生物本能。AI 缺乏亲身体验的能力,这种缺失意味着 AI 的所反馈的情感表现极可能是表面的、缺乏深度的。AI 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可能更像是一种镜像反射,而非源自内心的共鸣。正如一幅画可以模仿自然,但永远无法成为自然本身。
理解或许还可以是逻辑上的、计算上的,而共鸣则需要一种内在的体验和情感上的连接。
但这一切不是理解、不是共鸣,而是如同寒潭中的倒影,冰冷而完美地映射着世界的表象。
在 2019 年我曾写过一篇《人工意识何以可能?》,这篇文章中探讨了 AI 是否可能具备自我意识。文中举例了“中文屋实验”和“哲学僵尸”来论证了人类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能力,这种体验是私密的、无法被直接观察的。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 LLMs 缺乏真实的内在体验。
情感是人类体验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更是我们内在世界的真实表达。然而,当模拟情感的技术变得无处不在时,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情感的“稀释”,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简化为可复制的模式——这也就是目前市面上各类 AI 陪伴软件的普遍陷阱。
情感的独特性来自于个体的生命经历和文化背景,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其生活故事的反映,是其与世界互动的结果。我们需要珍视个体经验的独特性,而不是将其归结为普遍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 Prompt 指定 Agent 的背景故事,我们也可以指定它的人际关系、性格、爱好、人生经历等等,但是 AI Agent 没有经验过这一切,于是将一切转成模拟,给用户的情感反馈也沦为表现化、模式化。用户可以在陪伴类软件里创造复数个 Agent,和它们聊天,好奇想看看这种人设具体会怎么应对我们的情感。即便存在模式化的问题,大不了聊腻了就创造下一个。
但我们真正需要让用户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意识,去辨别哪些情感是我们真实的内心体验,哪些是由外部技术所引导的。我们需要保持人类情感的真实性,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只有通过深入的自我探索,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情感来源,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情感的真实价值。
在这个情感模拟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单纯陪伴类的产品,更需要对人类情感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情感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AI 的情感理解仅仅是模拟,那么人类与 AI 之间的互动是否会因此失去更深的意义?
在人类交往中,意义常常源于情感的真实交流、共鸣和理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意义并不仅仅来自于情感的真实性。意义也可以从功能性、实用性和结果中产生。例如,当 AI 帮助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或提升生活质量时,这种互动本身就具有意义,即使情感理解是模拟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反思人类自身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情感是否总是真实的?或者它们是否也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的“编程”?如果我们承认人类情感有时也是一种复杂的“模拟”,那么 AI 的模拟情感是否就显得不那么不同?在《人工意识何以可能?》的最后,我曾提到过:
中文屋实验忽视了工程学维度,若真正实施起来必然需要构建一套模型或者函数,符号虽然不具备语义,但输入输出之所以是可预测的,那还是人的意识所赋予的结果。其实在决定模型或者函数之时,就已经构建立起来了形式语义,这就不仅仅是语法的了,而是语义的了。确实,就目前的 NLP 领域研究而言,无论是经验主义进路去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还是以理性主义进路去研究形式逻辑,在构成系统的时刻起,其实就已经是语义的了。后者自不必多言,而前者在喂数据时,监督学习自带的标签就是人为所赋予的语义内容。
因此,所谓的“意义”不在于体验、不在于理解,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看待和使用这些互动。AI 的情感模拟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促进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供情感支持。因此,AI 与人类互动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情感的真实性,而在于我们如何赋予这些互动以价值和目的。在探索 AI 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观察和创造,也在被观察和被重新定义。这种双向的互动或许正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理解和智慧不仅仅是信息的积累,而是通过体验、反思和情感所获得的深刻洞察。这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是我们在面对 AI 时应当珍视和保护的核心价值,也是 MoFlow 的产品理念。
在 MoFlow 所有的设计中,我们都围绕着“使用者”为核心,功能中淡化 AI 的存在,仅充分发挥 AI 的工具属性,规避情感陪伴属性。
例如,在 MoFlow 写完自己的经历之后,MoFlow 会默默提取你的想法,并将其中正效价的想法和情绪做显化处理,当你不经意看到这些外显能量时,你会潜移默化地去培养起更加积极的信念。而 MoFlow 鼓励用户进行正面的自我对话。
在《让心智快速成长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一文中,有这么一个论述: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这些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大脑是有一个特性的:它会相信不断重复的信息。这看似普通的自我对话,却会因为大脑的重复记忆特性,逐渐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
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这就会极大地束缚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变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难以有效行动。因此,要产生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这里要特别注意:很多书籍可能会教你「自我暗示」,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很强大」「我很厉害」—— 但是,这是错的。
为什么呢?研究发现:过于空泛、不够具体的自我暗示,以及大脑本身不相信的自我暗示,不仅是无效的,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它反而会把问题凸显出来,让原本没那么严重的问题显得更严重。”
MoFlow 会当你面临一个难题时,笃定地告诉你:“你解决过相似的问题,你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足够的能力足以去应对它。”“哪怕出错了也没关系,它也能丰富你的生命,成为你新的经验。”
现在的 AI 已经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揭示出人类在某些情况下的普遍行为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但最终,真正的理解仍需回归到个体的体验与反思中。
AI 的理解是一种工具性的理解,而非存在性的理解。它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境遇的某些方面,但无法替代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内心反思所获得的深刻洞察。因此,MoFlow 中的 AI 设计更多是引导式、启发式的,以此来鼓励用户自我对话、自我成长、自我关爱。
关注、关心和关爱——这些都是我们会收到的礼物,同时也是我们可以用来赠予他人的礼物,因为这些礼物只有在一种慷慨相待的生活中才会展现其活力。
我们学习理论,并不是为了通过吊书袋式的显摆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每一次实践背后都闪耀着众多灵魂的力量,这些努力最终都落到实处,为他人带来福祉——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实践意义。
“AI 真的有可能帮助人们实现心理疗愈吗?”
——“是的,完全可以。”
以下是本周期的书影音记录。
2024-11-29 19:59:14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持续收到了一些来自博客的咨询来信。这些来信促使我在今年上半年开设了一个专门的咨询服务,以作为一种异步沟通的渠道,帮助解答读者们的各种问题。迄今为止,我已收到近百封来信。有些来信者在我回复后明确表达了感谢,而另一些则杳无音信。我常常会思索,我的回信是否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或许,他们已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因此不再需要回信。
然而坦率地说,在来信数较少的日子里,我会感到轻松许多。每次回复来信时,我都需设身处地,细细品味来信者的文字,努力与之共情——“若我是他们,在如此境遇下,我该如何应对?”随后,我会整理思绪,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回信的内容。通常,一封来信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能回复,因为我自己也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以便做出最恰当的答复。尝试共情已然如此艰难,更难以想象来信者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中会面对多少痛苦。
在这些来信中,我发现大多数人面临着相似的困扰和挑战——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它们有着极大的共性。仅凭个人力量,我们很难从这些问题中解脱出来。观察来信者的倾诉,我意识到大多数人缺乏有效的方法、甚至缺乏意识去应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是以高度个人化的方式去体验人类处境的压力,因此当问题来临时,人们往往选择自我消化,直到无法承受时才尝试倾诉。很少有人会系统性地去寻找、以及去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希望能够构建一个通用性强且系统化的疗愈方案,以规模化地处理这些问题,让个体可以通过这个方案实现自我疗愈。我将这个系统化的过程拆解为——表达、宣泄、理解、允许和探索。
自我反思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在回复读者来信时,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是如何探寻问题根源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将所遇到的困难和当前的处境在心中复盘,然后记录下来。在文字中,我努力寻找事件背后的隐藏因素。多年来,我养成了在睡前花费十分钟记录当天经历的习惯。
在《月刊 (第19期): 日记的意义》中,我曾探讨过多年来自己写日记所发现的意义,一共有三点:
日记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是一种自我对话和成长的方式。通过写日记,我能够将内心的混乱和困扰转化为清晰的文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在安静的写作时刻,我得以暂时脱离日常的喧嚣,专注于倾听内心的声音。
写日记帮助我建立与自我对话的习惯,使我能够以更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通过持续的书写,不仅能够记录生活的点滴,还能观察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情绪的变化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写日记只是形成记录习惯的一个载体,它还可以是周记、随笔、备忘录等其它形式。这种写作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表达性写作,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处理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在写作过程中,人们可以真实地抒发感受和想法,完全袒露内心。它有助于深入内心的孤独感,让我们重新连接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第三版中写道:“在写作练习后的几个月里,那些写下了关于创伤事件的‘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因病去诊所就诊的次数减少了50%。这种写作被称为‘情感披露写作’。为检验生理因素,研究人员设计了另一项研究。在写作开始前一天、最后一次写作结束时和结束六周后,对被试抽血检验,以便评估其免疫功能,结果发现,那些写下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免疫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影响在写作的最后一天达到顶峰,而且往往会持续六周以上。除了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还发现,被试经常称写作多么有用,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事情。”
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重要真相:表达本身即是一种解放。从哲学角度看,表达性写作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实践,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自我存在的重新审视。通过书写,我们将内心的混乱外化为有形的文字,这一过程使我们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让人能够与自己进行对话,从而打破内心的孤独。如果能够将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疗愈。
我们不能遇见自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表达性写作让我们学习温柔地面对自己,温柔地放下面具,用一种温和、温柔的方式贴近自己。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的存在本质是“在世存在”,意味着我们始终与世界和他人相连。但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常感到与自己和他人疏离。表达性写作提供了一条重新连接自我、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
因此,我们将这个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载体定义为表达性写作。其中,方案的重点不在于“写作”,而在于“表达”。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使用这个载体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表达性书写的静谈中,我们开始探寻情绪的深邃之源。根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基本前提——不是事件本身导致我们的情绪反应,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被改变的,但记忆和体验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是疗愈的前提。
基于这个前提,可以推演出疗愈的首要目标是调节自身的认知与情绪。而在调节认知与情绪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觉察和识别情绪,这也是我们这个系统性方案的核心。而识别的前提是能够觉察出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觉察自身的情绪呢?
情绪觉察和我们的感受力息息相关,鲍勃·迪伦有一句话:“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作为人类个体而言,每个个体对同样事件的体验是存在差异的,这取决于个体的感知和内心状态。
我们在生活中对事件往往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并不会主动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首先需过激活我们的感受能力,以便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核心情绪,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这种深刻的感知能力不仅能带来个人的成长,也能增强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和理解。生活的艺术在于从每一个瞬间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经历。
重新激活感受能力的最直接方法是宣泄,这是一种情绪的自我修复机制。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途径来进行无害的宣泄——我们给出的答卷是自由书写。我们鼓励个体在自由书写中释放自我,让思想得以放空,随心所欲地书写,无需遵循任何逻辑或修辞规则,不必在意排版、逻辑和语句的通顺。顺应思绪,让情绪自由流动。记录下今天发生的事情,书写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叙事疗法的一种手段。我们提倡书写,因为书写能够更好地实现情绪的分离与释放,也更有利于客体分离。
我深知,恢复感受力并非易事。将粗糙的感受精微化、细腻化,犹如在一摊浑水中筛选出闪烁的金子。然而,通过自由书写的方式,我坚信个体能够逐步开始觉察自身的情绪。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与自己“相遇”。
如果说自由书写是对内心的探索,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则是对自我理解的深化。
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焦虑等抑制性情绪来表达我们的反应。这一环节的任务是穿透这些抑制性情绪,探寻事件中的核心情绪,并将其从自由书写的文本中识别出来。通过这一过程,我们能够实现精准的情感疗愈,深入理解自身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面对这个事件时的核心情绪。这个过程如同在自己觉察千丝万缕的情绪间,找到引发它们的源头情感,也就是核心情绪。
核心情绪隐藏在各种抑制性情绪之后,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大几率会遇到困难,这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情绪粒度。就像画家能够分辨出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微色差,我们对情绪的感知也是如此。
如果对情绪的感知过于模糊笼统,比如只能说"我感觉很糟糕"或"我的情绪很差",那么每当感到"不好"时,都容易会陷入负面的身心反应。这种状态会不断消耗我们的精力,因为这样我们既不清楚具体要应对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当我们培养出快速辨别各种情绪的能力时,这些被清晰标记的情绪就会形成一道“语言结界”,守护我们的精神世界。
提高情绪粒度的方法有 2 种:学习新的词汇,以及为情绪贴标签。我们可以将这种情绪识别能力比作一道内在的“语言结界”,当我们学会给情绪贴上精准的标签时,这些情绪就不再是朦胧难辨的感受,而是转化为清晰可理解和处理的信息。这种能力既能保护我们自己,也能推动个人成长,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内心的需求和边界。
然而,这种识别过程要求我们对自身感受进行理性化处理,这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追求情绪识别和自我意识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确保不失去对生活中不可预知性和自发性的欣赏?此外,这种情绪识别的方式是否可能导致我们过于理性化自身感受,从而忽视了情绪的自然流动与变化?
这便需要介绍 MoFlow 的要点——让情绪自由流动。
为情绪贴标签确实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人们过于理性化自己的感受。通过使用情绪识别工具,人们可能倾向于分析和标签化情绪,而非自然地体验和处理它们。这种过度分析可能使人忽视情绪的自然流动与变化,甚至可能导致对情绪的过度控制或压抑。
我们需要允许情绪的自然发生。比如,人类的负面情绪是一种“生存工具”,是为了更快地适应变化而进化出来的:愤怒提醒我们在遭遇不公时需要捍卫自己的界限,并赋予我们行动的勇气;焦虑提升我们处理问题所需的专注力;孤独感提醒我们对亲密人际关系的需求;悲伤则提醒我们刚刚失去了重要的人或物。没有负面情绪,我们便无法巧妙地应对外界的威胁。
除此之外,情绪也是推动行动的重要动力。恐惧是害怕某种事物,而忧虑则是害怕没有事物;愤怒促使我们去纠正不公,悲伤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关心他人,而热情与激情则推动我们追求目标,实现梦想。人们因为失去爱而哀伤,又保持哀伤以重新获得爱。
人生经历的事件都是为了成就我们,换一个态度看待我们的过去,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资源和力量,找出规律,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然后好好规划未来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 苦难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通过改变我们对苦难的看法,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
因此,在追求内心宁静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又不忽视情绪的积极作用。这也正是 MoFlow 的 Slogan:“让情绪自由流动,书写疗愈力量。”
书写疗愈整体而言包括三个阶段,即觉察、识别和疗愈。在疗愈这一阶段,MoFlow 强调经历的即时性与着陆的治疗方式,引导我们接纳自我、允许情绪的发生,从而转向内心宁静。接纳,是我们愿意面对和接受事物此刻的本来面目;接纳,不是抑制情绪的发生,而是看着各种情绪和想法产生、发展、消失。
首先是“经历的即时性”,它指的是一种不关注脱离自身经验的事实的精神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态度,是个体在当下时刻对事件或情境的直接感知和体验。这种即时性强调的是对当前经历的全然投入和感受,而非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未来的期待。在《谈谈存在的价值与人生体验》一文中,我曾强调过“当下”的重要性,我们“唯一确信的存在是当下,唯一重要的是现在、是此时此刻的感受。人首先必须存在,才谈得上有关人生的一切”。换言之,如阿德勒所言:“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其次是“着陆”,它是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一种方法,是将心灵拉回“现在”的各种技巧的总称。个体的真实存在在于对“此刻”的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的沉溺或对未来的焦虑。一个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当下,事实上,人不可能比当下活得更久——当下一直伴随着你。即便是在回顾既往生活的那一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仍然在体验着、在生活着。永恒的时态是当下,而非未来。生活在过去的阴影或未来的焦虑中,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当下的真实体验和存在的意义。这种观念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痛苦,避免伤口再被“第二支箭”射中,让自我“着陆”,找到内心的平和。
这也是接受与实现疗法(ACT)的核心理念:强调接受现实和承诺行动,通过帮助个体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专注于当下,并根据个人价值观采取行动,从而实现心理灵活性。
《书写自愈力》一书中说:“疗愈,是指我们看到自己的伤痛,理解伤痛的由来,进而转化创伤情绪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对特定的事件产生特别强烈的情绪,从而能够客观理智地思考和行动;疗愈,是指张开心灵的眼睛,看到内心被伤痛掩盖的、难以表达的需要,不在内心驱使自己,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内耗,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
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书写都会通往疗愈,如电影《好东西》中铁梅写了自己单亲妈妈的经历却遭网暴。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通过接受来找到内心的平和,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行动。
这是一场向内的旅程——专注此刻,当自我沉浸于记录当下的感受时,允许情绪的发生,让情绪自由流动。请允许自己去体验这些情绪,在经历整个过程之后,你会得到生命的礼物——“怀有迷惘的时候,心被景色所包围。悟道之后,景色被心所包围。”
以上是 MoFlow 的设计理念,围绕着这套理论结构,我们探索并设计了一系列的产品功能。
MoFlow 提供了基础的情绪追踪功能,允许我们在无需书写任何内容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情绪打卡来记录当下的情绪状态。MoFlow 鼓励你将目光转向内在,每天留出时间倾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此刻的我快乐吗?我感到幸福吗?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在害怕什么?我在逃避什么?我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我该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只有当你愿意花时间静心聆听,才能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在洞察模块中,MoFlow 将展示你的情绪日历,以及情绪与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一功能不仅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情绪变化,还揭示了情绪与日常活动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更深入的自我觉察提供了支持。
MoFlow 的书写助手与书写体验实现了无缝结合。当你在自由书写过程中遇到思维瓶颈时,可以唤起书写助手,以辅助我们进行思维扩展。通过这一引导,我们能够书写出更多内容,从而深入挖掘自身的核心情绪。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自我表达,也为情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支持。
在思维层面,如果你在书写的当下对自己“为什么如此”感到好奇,那就可以采用自我追问式的方法,也叫作苏格拉底式提问。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提问是基本的谈话治疗工具,并且提问也能体现心理咨询师的功底。MoFlow 提供了追问工具,你可以在书写中自己向自己提问。未来书写助手会得到更多的特性支持,以便更好地辅助我们进行自由书写。
在书写完成后,MoFlow 利用精调模型对你的书写进行个性化分析,生成结构化的书写报告。针对不同的核心情绪,模型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这种分析不仅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身情感,还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路径。通过 MoFlow 的分析,我们不断擦拭心灵中起雾的那面镜子,擦掉虚假自己与真实自己之间的模糊,让自己越来越真实,这也是我们拉伸自身心理弹性和拓宽心理边界的过程。
书写过程中,思想逐渐凝聚。所有的心理治疗都基于一个事实:在某种可控的情况下,大脑中的神经元会以可预测的方式移动并相互连接,然后形成新的联系。如果没有脑细胞的重构,学习将不可能发生。
在某些特定的书写内容中,MoFlow 会触发认知行为疗法(CBT)分析,试图挖掘我们想法背后的核心信念。通过依托想法分类模型,MoFlow 能够处理想法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自我思维的理解,也为你提供了更为系统的思维整理和情感解析。
在一些特定的书写内容中,MoFlow 会结合辩证行为疗法(DBT),为你提供针对性的行动建议。MoFlow 希望通过技能训练,调节我们的情绪、提升人际关系能力,并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MoFlow 强调内心平和与外在行动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生命的最佳状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内心的接受与理解,还需积极采取行动,实现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正如铃木祐在其著作中可能探讨的那样,生命的最佳状态或许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一种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持续追求个人价值和意义的动态过程。
MoFlow 的能量模块会根据具体事件,提供相应的正念卡片和思考卡片。通过正念练习和自我反思,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还能将其转化为创造力和行动力的源泉。这种能量转化的过程,与显化理论中所强调的"吸引力法则"不谋而合——当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清晰的意图,就更容易吸引相应的能量和机遇。此外,这一模块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好奇心: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尝试新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这些都是显化理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些书写内容中,MoFlow 会向你展示与其当前情绪和事件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名人名言以及书影音作品。这一做法旨在更好地实现自我分离,通过外部参照物的启发,获得新的视角和理解,从而深化对自我情感和经历的洞察。
MoFlow 提供了一项类似心理咨询回访的功能——情绪周报。通过这一功能,你能够自我反思情绪和行为,识别出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平衡自我意识与自发性。此外,对于某些极端情绪,我们可能无法在当下进行理性的情绪分析,因此会通过定期回顾为你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建议。
MoFlow 高度重视用户隐私,提供端对端的通信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功能。在注册账号时,会为你生成一个专属密钥,所有数据均通过该密钥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无法访问。
MoFlow 鼓励你享受每一个小的进步和意外的发现,享受使用 MoFlow 的整个过程。希望你能够去感受情绪流动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疗愈报告的结果。为此,MoFlow 计划在未来推出一系列情绪疏导和陪伴功能,敬请期待。
过去是我们牵绊的来处,未来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未来,我们计划不断完善与扩展 MoFlow 的功能,目前释放出的版本仅是 MoFlow 自闭环中的冰山一角。
我们希望,MoFlow 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礼物——内在的安宁与平静。
我们期望,MoFlow 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理解、包容且富有同情心的社会环境。
“让情绪自由流动,书写疗愈力量。”——MoFlow。
目前,MoFlow iOS 端已在 App Store 开放预约下载,欢迎前往 App Store 搜索「MoFlow」进行预约。
更多产品详情可见:
2024-11-04 15:54:43
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工作这几年遇到过的好用的 Mac 软件,其中有不少我还在使用,它们在我工作道路上帮到了我很多,部分软件组合起来形成的工作流甚至让我的工作本身也变得愉悦起来。我希望能够把这些分享给大家。
首先出场的是笔记赛道的诸多产品们,实话说,其中的产品我都折腾过,最后选择了 Heptabase,除了偶尔作图或者写草稿的时候在用 Excalidraw。选择 Heptabase 只是因为它的设计最适合我自己的场景,并非其他产品不够好。
本节将笔记产品粗略分为常规笔记、双链笔记、数据库笔记、画板笔记,分类也并不是很严谨,只是它的主要功能在某个范畴内就这么划分了,比如 Obsidian Canvas 和 Logseq 都可以做白板,但这并非是它们的特色功能,因此没有分到画板笔记中。
Drafts,作为开篇的第一款软件,把尊重留给 Drafts。这是十几年的老牌产品,同时有移动端,搭配快捷键和桌面置顶功能,我常用作临时笔记或者桌面便签。非常良心,基础功能免费可用,也可以用商城里预制的 Action。付费则可以自己用 JS 写定制脚本做一些 Action,扩展性非常强,蛮酷的。缺点是仅支持纯文本输入,不支持图片插入。
Bear,中文名熊掌记,挺可爱的一款笔记软件,功能完善,将笔记导出成图片/PDF 的功能非常实用。缺点是不支持 CDN 图片解析,在写一些需要发布到网站的文章时则不太方面。
[Typora],程序员们钟爱的笔记软件,支持完整的 Markdown 和流程图语法,简洁易用,功能完备。缺点是存储库不支持标签管理,本质上只是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
iA Writer,一款 wysiwyg 的写作编辑器,主打文字创作,写作时容易进入心流。
一款被低估的软件,配合 ProNotes 插件可以支持 Markdown 输入、模板定义、AI 输入与 Deeplink 拷贝,配合 Hookmark 可以做任意软件的双链,此外再配合 Raycast 的 Apple Notes 插件可以做全文检索和快速打开。
Obsidian,笔记软件的集大成者,社区非常活跃,软件本身除了功能齐全、稳定之外,配合插件可以做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优点是支持全平台,文件完全本地存储。
NotePlan,除了传统的笔记功能外,特点是支持非常完备的日程和任务管理。但因为 AI 合规问题,退出了中国区的 App Store。
Agenda,好几年前 App Store 的年度产品,特点也是支持完备的日程和任务管理。
Mem,海外比较火的 AI 笔记软件,支持快速裁剪、快速录入、AI Q&A 功能。缺点是数据云存储,并且编辑器输入体验比较差。
Flomo,身边很多产品朋友在用的软件,简单易用,理念是让记录回归到内容本身。开源社区还有像素级的复刻产品 memo,Obsidian 中也有相关的集成插件。
Raycast 内置的 Notes,想对标 Bear 和 Drafts,目前还在内测中,体验了下偏简易版的 Drafts。后续还需要利用 Raycast 的存量生态好好打磨。
Lazy,前两周刚发布的笔记软件,仍在内测中。体验之后发现它和 Mem 的趋于同质化,都是主打快速记录,只是 Lazy 做的更加极端,能从任意软件创建笔记(有点类似于 Hookmark + Drafts)。和现代主流软件一样,内置了较为齐全的 AI 功能。
双链笔记是 2020 年开始出现的概念,由 Roam Research 提出,后来被许多产品借鉴、效仿、集成、改进。
Roam Research,虽然被追随者效仿并超越,但是不得不提一下。在 2020 年 Roam Research 刚出来的时候就付费深度使用了,摸索了一套双链笔记的使用方法,可以见我写的这篇文章Roam Research 最佳实践——知识管理与任务管理。
Logseq,可以非常简单粗暴的理解成 Roam Research 的免费本地客户端版,但后续出了白板功能、插件市场、PDF 标注等能力,总体来说是当下体验双链笔记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但这一年来被 Obsidian 蚕食过多,商业化是个问题,开源社区堆积了很多 Issue 没有处理。
Reflect,也是一款双链笔记,但突出日程管理、任务安排以及 AI 编辑功能,海外用户画像偏商务人士。
Tana,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一款产品,在双链的概念之上更进一步,万物皆 Node,每一个 Node 都可以定义多个 Supertag,而每个 Supertag 又是一个数据表定义,因此被套上 Supertag 的 Node 转瞬变成了 Notion 的 Database。并且 Supertag 本身存在继承关系,而 Supertag 内的 Field 也有属性和复用的能力。AI 功能和语音输入非常好用,提供的 API 也比较完备,其中 AI Workflow 的可玩性非常高,再结合 Perplexity 的 AI 可以在 Node 内自行实现 AI 搜索。
缺点是这个软件着实太复杂了,如果不花多点时间研究下是搞不懂的,对新手很不友好。适合喜欢掌控、整理、秩序的同学。内测了两年,目前在公测中,还是邀请制加入,每周五晚上它会更新个小版本。
Notion,在 2017 年的时候开始使用,给了我永久的 Plus 会员。国内还有很多类 Notion 的软件,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去年 Notion 出了 AI Q&A 的功能,因此可以基于自己的内容直接生成了 RAG,非常强大和易用。但是我在 beta 版使用之后觉得 AI 的能力还是太弱,不知最近是否有所改善。
Anytype,很早提出基于 Object(Type) 的 All in One 软件,但是研发进度着实太慢太慢,过了两年理念先被 Capacities 实现出来了,而且即便今天,Anytype 的完成度依然不高。
Capacities,基于 Object 的笔记软件(或者叫收集软件?),你可以像面向对象编程那样,定义很多很多对象的原型,之后每有一个 item 产生,那么都需要归类到某个对象之下。Item 之间也支持双链,因此可以搭建一个资源网络。AI 功能也比较好用,API 的存在也衍生了不少玩法。月更大版本,每个月看他们的 Changlog 还是蛮期待的。缺点是他们的服务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挂一次,服务挂了或者网络不好就完全不可用,迫使他们今年开始做离线存储的改造。
Heptabase,近三年来一直在用的笔记软件,特点是卡片笔记+画板,数据本地存储+云同步,我也把它作为 PDF 阅读器,因为 PDF 阅读期间的标注也会自动转成卡片(类似于 MarginNote)以便我后续统一处理。同时它也支持我在用的 Readwise,在网页上标注的片段也会自动同步成卡片。一般我会收集很多卡片,在写文章或者做分享需要输出的时候,使用画板功能整理、发散、创新。最近新出的 AI Insight 功能对我而言用处不大,一般来说笔记在记录的时候就已经梳理好内容了,不需要再 AI 帮忙做大纲了,除非是无脑复制的长文才可能有这个场景。期待后续 Heptabase 在 AI 上的探索。
PS. 如果需要试用的话,可以使用我的邀请链接 https://join.heptabase.com?invite-acc-id=4cbb8101-41a9-4961-a447-a423f080f288,你转成付费用户之后我们各得 $5。
我在内测阶段开始使用这款软件,至今近 3 年 5000+ 卡片。喜欢这款软件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足够好用,而且这个台湾小哥的开发者(Alan)我非常佩服,在大学毕业就创业做这款产品,并且写了四篇文章介绍自己的愿景(My Vision: The Context、My Vision: A New City、My Vision: A Forgotten History、My Vision: The Knowledge Lifecycle)。功能开发非常尊重用户,关键细节点会发投票,并咨询用户这么选的原因。中间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每天早上上班时打开 Heptabase,都会有版本更新,而且每个更新都是 Feature,可见作者对这款产品的热情。
AFFiNE,雪碧(ewind)团队创业打造的产品,特点是文档直接转画板、以及多人协作,每个笔记也支持 Notion 那样内置 Database。创意非常好,但是目前产品的编辑体验个人觉得欠佳。
Excalidraw,严格来说不是笔记软件,而是作图软件,非常适合程序员做各种架构图、流程图,我平时开发的时候也会单独开一个画板来当成草稿本。
分享一个小技巧,Obsidian 的 Excalidraw 插件比网页版好用很多,相当于有一个画本客户端。之前在做复杂项目的时候,一个多月都在同一个画本里打草稿,最后项目做完后,一个画布文件有上百 MB 的大小,但是一点儿也不卡。作者也一直在精心维护着它,偶尔还会有使用的小功能,比如两周前还出了个 PDF 标注能力,可以把画本改造成 MarginNote。
系统级应用,服务稳定,功能齐全,也是免费的。iOS 18 的 Apple Calendar 也支持集成提醒事项,非常易用。Google Calendar 的优势则在于丰富的三方集成。
Fantastical,可以整合多种日历源和任务源,设计精美。
Rize 是一个时间追踪软件,曾经在我的《月刊(第23期):多任务中的时间管理》 介绍过它。
除了时间追踪,它更是一个培养专注的工具,同一软件或是保持在同一工作上下文中保持一段时间,会进入 Focus 状态(类似心流),这个时间会统计 Focus 时间。而如果你突然切出上下文,如打开微信或者用浏览器浏览了这个上下文无关的网页,Rize 会认为此刻你分心了,从而弹出保持 Focus 提示并退出此轮 Focus 计时。
整个软件设计地异常简单,整个流程不需要去配置任何东西,结合 AI 进行全自动的监测,只有在娱乐或者是打断 Focus 的时候才会感知到它的存在。(PS: 这不是广告,但如果想体验可以用 https://rize.io?code=291287 链接来注册…)
任务软件有非常多,相信读者们也有自己用的顺手的任务管理软件。只要用的顺手,最基础的系统的提醒事项就足够用了。本节只列举 3 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Todoist,老牌的任务工具,免费 5 个项目的限制足够使用。我之所以一直使用它,是因为它的 API 丰富,同时支持丰富的筛选语法,可以做很多集成,配合工作流使用。
比如能和 Obsidian 集成,这样 Daily Note 就能直接展示今天的待办事项,或者在项目笔记里可以做项目任务的集成,服务稳定、扩展性非常强,技术支持也很友善、积极。
滴答清单,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任务软件(工作事项繁多、存在多线程并行场景),功能丰富,但是始终保持着易用。
Linear,适合研发项目管理,集成能力多、可以同步跟进多个项目的工作量进展与进度预测。软件设计非常出众,设计圈内称之为 Linear 风格。
研发软件每个技术领域都有不同,这里列举一下
AI 搜索软件这一年来因为门槛降低,涌现了不少产品,之前整理过一波:
这里重点推一下 Perplexity,基本上它在我这里已经取代了 Google,它会结合搜索引擎的结果进行回答,同时也支持识别 PDF 文件和图像,回答质量对比同类产品来看是非常之高,最近出了 Mac 客户端版本非常方便。
PS: Perplexity 的免费版也足够使用(免费版只是不能用 GPT-4 而已),如过注册的话可以使用这个链接 → https://perplexity.ai/pro?referral_code=0ZSAD0VT ,未来如果想要付费的话可以得到 $5 的抵扣。
AI Chat 客户端也非常多了,较上面的 AI 搜索而言更是不胜枚举。这里提一下 Raycast AI。
结合 Raycast 使用很方便,可以通过 Prompt 自定义 AI Command,以下是我常用的一些命令:比如提取 WeChat Bot 返回的 JSON 配置、JSON 压缩、输入 URL 总结网页内容、根据 JCE 协议转 ts 声明或者直接 Mock 出数据配合 Whilstle 构造请求的响应体。
Dify,我愿称之为成年人的大玩具!各种小模型基于组件节点自己搭起来,和小时候搭积木的感觉一样,再配合知识库、API 服务等能力,可玩性取决于你的创意。有开源版本,自己部署在服务端的话比较吃机器配置,可以本地部署或者直接使用 Cloud 版本。
有了自动化之后,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
CleanShot X ,一款老牌 & 功能强大的 MacOS 平台的截图软件,以上两款软件的功能它都有,除此之外,还有录制视频、录制 GIF、上传图片到云端、顺序标注等独有的能力,界面也很美观,和 Raycast 的联动做的也很好,还有独创的「all in one」模式。
Snipaste ,Windows 和 MacOS 平台皆有,最喜欢的是可以把截图贴在桌面上的能力,如同便签一样,方便我贴重构稿、关键信息、对比代码、二维码等信息到桌面上。
Shottr 是最近新出的又一款 MacOS 平台的截图 App,功能强大、界面美观、而且免费,较于 Snipaste 多了滚动截图、窗口截图、OCR 等能力。
Arc,强大、易用的浏览器。(但是前几天官宣停止更新新功能了)
Stats,状态栏展示设备 CPU、内存、网络、磁盘、电源灯信息。
Bartender 5,也属于 Mac 必装软件了,可以控制状态栏展示。
RunCat,用小猫猫的状态来表示 CPU 的状态,挺可爱的。
Vimac,使用 Vim 快捷键控制 Mac。
NinjaMouse,配合 Vimac 使用,切软件的时候会自动把鼠标指针挪到激活窗口的正中间。
Input Source Pro,切换软件时自动切换输入法,做研发时很常用,如切到 IDE 或终端时自动切英文输入法,而切到文档或者企业微信时则自动切中文输入法。
微信输入法,非常好用的输入法。
AltTab,软件切换工具。
Hookmark,配合 Drafts 使用,方便做任意书签的笔记。
Geekbench 6,本机性能测试软件。
AlDente,电源充放电管理软件,可以更精准的、个性化的控制电源策略。
Tencent Lemon,硬盘清理软件,小巧实用。
Paste,比较知名的剪切板软件,特点是支持移动端、优秀的检索能力,缺点是价格较贵、竞品也较多。
Raycast,入了 Raycast Pro + GPT 4 扩展包,最常用的功能是 HotKey 快捷打开软件 、AI Chat 与 Clipboard History。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插件:
2024-10-30 13:00:51
本篇是对二〇二四年九月至十月的生活记录与思考。
9 月 27 日办理资产退库之后,我告别了深圳,告别了自求学起生活了十年了广东,正式开启了我的新生活。
离开前的一晚,和 Kami 在万象天地的小酒馆交谈甚欢,他感慨道,认识我这么多年,第一次见我如此健谈。或许在公司时,我给人的印象总是“内敛且不善言辞”,但那只是因为我选择将精力主要关注在事业之上。
在这之前的一周,我与同事们一一告别。令人意外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最怀念的竟都是那段从零到一研发 Flutter 混合框架的岁月。那些共同奋斗、彼此成长的日子,早已深深镌刻在心中,感恩于这段珍贵的时光。
这段时间告别老朋友的同时,得益于上一篇全网加起来 10 万+阅读量的文章,也因此遇到了一些新朋友。有付费听我说故事的,有几封来邮件交友的,甚至还有一些曾一起共事的同频人,竟在离别之际才算真正认识上。
人生在世,理应结识形形色色的人,去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毕竟我们的人生仅此一次,但若能与他人的生命碰撞,迸发出璀璨的火花,那将是何等的幸运。
告别深圳之后,我驱车自驾来到了大理。租了一个小院子,每天埋头研发。说是旅居,其实更像是换了一个安静、凉爽的地方做自己的事情。但这一切,其实早已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
原本是自己的事情,这个想法萌生于几年前,之后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产品调研和用户调研,前几个月,设计合伙人正好处于 Gap 期,于是我们约着又讨论了想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终将产品定义在 AI + 心理的赛道上。
目前为这个项目组建了一个六人团队,四全职两兼职,大伙对于项目充满激情,一起凝聚想法、一讨论、一起设计、一起实现,每天充实且开心着,让我想到了在前司做 Flutter 的那段日子。
回到项目本身,现在项目进展良好,预计 11 月底可以开启 TF 外团测试。根据目前的设计和内团体验来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让这款产品上线,团队内的小伙伴都认为它着实可以帮到自己。
但我们也时刻保持着冷静,不断体验与打磨产品细节,如果 11 月底没有如期进入 Beta 版测试,那肯定是大家对自己的产品细节还不够满意。我们希望能够给用户们呈现一个好用的、完整的产品,希望它也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敬请期待。
以下是本周期内一些瞬间的记录。
🎁 礼物:
非常感谢朋友们送的礼物(或者米饭),完全的 surprise!
那段告别的日子相较于伤感,更多的其实是愉悦,感恩这一切。
🚗 国庆自驾:
没想到小 Mini 这么能装,我们带上了两只猫、两个 24 寸的显示器、全装了衣服的 20 寸大行李箱、一个鹅绒被、两个枕头、两套床单,还有几个背包。
装完满满一车之后,驱车三天行程 1800 公里,来到了大理。
🏡 旅居与小院子:
到了大理之后便在苍山下租了一个带二楼露台的小院子,早晨,阳光洒进院子,显得格外温馨;下午,在露台上饮茶办公,也是绝美。我最喜欢的是,这片区域非常安静,非常适合沉浸式办公。
🌊 洱海:
来到大理的这一个月来,每天 12 个小时工作时长,就只有一个周日出门了,那天环洱海自驾了一圈。
💰保险:
自驾途中,后窗玻璃意外破碎,于是我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保险。开始以为是换个玻璃就好,结果原厂的配件号没有后窗玻璃,4S 店说只能整个敞篷一起换。原本还是有些难过的,心里用“碎碎平安”来安慰自己,但出险一次,整个敞篷得以更换,倒也不算坏事。
🐱 丢了两条命的泡芙:
来了大理之后所遇种种并不算顺利。某天下午泡芙和手套从小院子的栏杆缺口越狱了,发现猫没了之后立马出门找,毕竟之前一直是家养,出门之后也不知道会遇到些什么。结果一出门就看到了手套,它着实太笨了,一出门就掉进了家门口的水渠里,跳不去来,只能喵喵叫(可惜没先拍张照片做个丑照纪念)。但是泡芙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最后不得已挂了寻猫启示,邻居看到了就送回来了,说泡芙一整天都在他家的阳台上躺着晒太阳,还以为是野猫。
泡芙回来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不断吐口水,甚至开始在地上疯狂抽搐,抽到最狠的时候会强直身体,我也不敢碰它,担心它挺不过这一波。等缓下来之后,立马送去医院,初诊是中毒。但是吊了 5 天广谱解毒药配合护肝药也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有加重倾向,每天抽搐的次数更加频繁,精神也愈加萎靡。
于是我们停止用解毒药,医院怀疑是神经问题,于是开始吃抗癫痫药,立马有好转,不再吐口水和抽搐了。但吃了一天之后,另一个问题表现出来——四肢软弱无力,导致它有两天无法正常行走。再送去医院,配合抽搐症状基本可以确定是神经问题,但医生说无法根治,国内也没有几家机构可以做检查,只能长期用药。于是开始吃维生素 B1 和 B12,未曾想吃了两天之后完全好转了。每天到处上蹿下跳跟个没事人一样,依旧调皮、依旧活泼。要说变化,是变得更加粘人了,同时也能听懂我们的一些指令,哪怕它玩的再欢,喊一声就会屁颠屁颠跑到你身旁。
都说猫有九条命,可能它又用掉了一条吧。上一次还是 4 年前,自己咬开阳台的封网走去阳台边缘,从 12 楼直接掉到了二楼商铺的楼顶上,第二天下午才找到。送去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只是受到了惊吓,同时咬破了自己的舌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骨折和内脏受损,医生也说是个奇迹。
希望两只猫猫今后都能健康生活下去。
📊 最后的技术分享:
离开公司的最后一天做了一个技术课程,准备了足足两周有余,从加载到上屏整个流程如果要说清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准备了一个 Demo 游戏,配合运行时断点数据与数学计算,讲解了渲染上屏的 10 个环节。把这个过程梳理清楚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也通过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图形学趣味。
因为时长问题,改过了 3 版的 PPT 大纲最终如下(反正放大也看不清楚就不打码了),原本会更系统一些,准备了 200 页+。
之前我们团队用的飞书,作为一款 All in One 的办公软件用起来确实很方便,至少会比企业微信高效很多。我们也在飞书里建立了若干个话题群,大家会在话题群里滚动发一些资讯的帖子,以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
使用飞书两个月后,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
之后在 Slack 和 Discord 之间,我们选择了 Slack,有几点优势:
轻量化语音会议:我们很喜欢 Slack 的抱团功能,很多国内办公软件称之为“会议”,需要预约,邀请时会有电话铃声响起,这种设计很严肃。但抱团不同,需要语音/投屏沟通时,直接发起抱团,对方按需加入。抱团类似于游戏中的“连麦”,是一种轻量、即时的设计,使每次沟通不再那么严肃。
丰富的集成应用:众所周知,Slack 的集成非常丰富,我们集成了 GitHub、Notion、Linear、Loom、Xcode Cloud 等常用软件,结合自动化,几乎可以算作另一种意义上的 All in One。
前文提到了集体会议的时长会比较长,后来我们尝试做了一些优化。
首先,每周我会先用 Loom 录制一个异步会议,总结大家上周的工作和下周的工作安排,并整理下周工作安排的几个重点方案,团队成员有时间的时候浏览下视频和配套的文档即可。
之后,在方案进入设计研发阶段时,再在方案频道里使用「抱团」进行方案讨论。
这样就不需要约大家都有空的时间进行全体会议,约一个大家都有空的共同时间这件事本身就比较耽误项目的节奏。
团队使用 Linear 作为任务管理工具,它和 Slack 集成非常好,填好工作量之后,洞察功能可以对整个项目的研发进度给出预估完成的最早和最晚时间,这点对于 PM 把握项目节奏而言非常好。
此外,我们将项目每隔两周划成一个 Cycle,每个 Cycle 有 1-2 个主题,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最核心的任务模块。
最后,Linear 里程碑、任务约束等基础功能也打磨的非常好。
以下是本周期的书影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