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08:00:00
在网上一直流传一个说法是就是武汉人过早吃热干面,一般都是上班路上边走边吃的,甚至还有更牛的可以一边吃一边骑自行车,我来证明一下,是的,在武汉就是这么吃早餐的。其实我还有一个更狠的技能,就是汤面我也能边走边吃(自豪),那时候还在武汉上班,小区楼下就有一个老奶奶专门卖汤面的,冬天的早上,我一般就是来上一碗汤面一般走边吃,然后刚好走到小区外面的大垃圾桶差不多吃完,直接筷子一次性碗一丢,完事儿,方便快捷,其实汤面我觉得比较一般,比起面或者细粉,我一般都喜欢把面换成宽粉,汤宽粉我更喜欢吃。
武汉的这个宽粉跟我在广东吃的粿条、河粉又不一样的,宽粉那是真的很宽,估摸有河粉两三倍那样,比河粉还要更韧一点,我就喜欢这样的口感,特别软烂的我觉得没有嚼劲,特别宽的粉有个好处就是特别挂汤,特别吸味。我吃粉就是喜欢哧溜着吸,甚至有时候会吃的呛到咳嗽,就是因为宽粉上面带着的汤特别多,而且我当时还比较喜欢吃辣椒,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
现在据说在武汉流行的是「生烫」宽粉,也就是把牛肉、牛杂、以及其他的猪肉猪杂之类的生肉直接用高汤汆烫熟的,吃起来嫩滑爽口。但是我当时吃的时候还是传统的牛腩、牛肉、牛杂、排骨、肥肠之类的炖煮卤好的作为汤料,或者就直接是一碗没有什么特别配料是素粉,素粉也挺好吃,吃完宽粉和汤料,我习惯把汤都喝完,毕竟原汤化原食,早上吃完走几下路,搭上公交车,在武汉上班时候的基本一早上的能量就都够了。
配菜我最喜欢的要数是卤干子,就是很薄的那种豆腐干,然后过油锅去炸,炸到整体金黄之后放到卤肉的锅里去一起卤,实际上不算是卤,泡着泡着味道就一起进去了,炸过的干子就是用来吸卤味的,有时候还有香肠啊、海带啊之类的也可以一起加进去。小料也是增加这碗宽粉其风味的一大帮手,我个人就是喜欢什么都加上,葱花、香菜、雪里红酸菜、酸豆角、萝卜丁,加上小料之后,真的就是我最喜欢的满满一碗的粉,甚至有时候中午也可以来上这么一碗。
除了这个汤宽粉,有的还喜欢吃干的,就是没有汤的那种,甚至还有「热干宽粉」就是把热干面里面的面,换成这个宽粉,由于宽粉挂芝麻酱更多更浓厚,也有好多人喜欢吃这个版本的。
2025-10-31 08:00:00
潮汕地区最著名的美食其实应该算是潮汕牛肉火锅,这边基本各式各样的潮汕牛肉火锅到处都有,甚至还有开到全国的连锁店,在我看来潮汕牛肉粿条汤可以算作是「简易」版本的潮汕牛肉火锅,有时候想吃火锅但是又太麻烦,基本上去搞上一碗也差不多有那感觉。总体口味还算是偏淡的,主要是牛肉和汤,加上沙茶酱、整个就是一碗鲜味旋涡。一开始来广东这边我对这样的比较平淡口味的粉面都比较吃不太下去,后来慢慢口味会变的淡一些,接受了这些之后,就能感受到其中滋味。
在深圳的潮汕人还是很多的,粿条汤也基本上是随处可见,在没来广东之前,我一直以为潮汕是一个地名,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就跟「东北」是好几个省的集合一样。潮汕实际上是三个城市,好的那么问题来了,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请问这里面有哪个城市不属于潮汕,答案是「汕尾」。我也是好久之后才知道这个「冷知识」(虽然并没有什么用途)。
我记得看过一些探店的,在潮汕当地吃火锅,好些店都开在屠宰场旁边,刚刚屠宰过后的牛,直接拉过来做火锅,甚至于有些牛肉还是冒着热气、肌肉纤维还在跳动着的。故此可见潮汕吃牛肉的第一要务就是「鲜」,当然在深圳肯定是吃不到这样新鲜的牛肉了,毕竟这边不准活牛宰杀。一碗牛肉粿条汤端上来,一般最先得去尝尝上面的牛肉,必须得是软嫩鲜甜、刚刚熟,可能还带一点红色的生的那种最好,吃的时候一般会配上一碗沙茶酱的蘸碟,我的习惯是一片牛肉裹上一大口沙茶酱,一口大饱满,牛肉的鲜,再加上沙茶酱回口的甜,基本上这一口就能决定这家粿条汤的好坏。除了牛肉,通常里面还会有牛肉丸,正宗的肯定得是潮汕手打牛肉丸啦,和火锅的那种就是同一个,吃起来Q弹有劲、甚至可以用来打乒乓球。
粿条、河粉、米粉、宽粉,其实都是大米做的,但是米的比例上、形态上、口感上还是有差异的,粿条在我看来是没有河粉那么硬、厚,它更薄一些,吃起来更软一点。最开始我是分不太清楚河粉和粿条的,吃得多了也就能分辨了。
一般进了粿条汤的店,里面会有一口大锅,里面用牛棒骨之类的炖上一锅鲜汤。整个粿条汤的制作流程有顾客点单了,直接加上牛肉、牛肉丸,在锅里稍微的烫一下,烫的将将要熟,颜色可能还带着一点红色的时候捞起来放入碗里,而这样做出来的最嫩口。粿条因为就是熟的,稍微也回锅汆烫一下即可。最后把滚烫的牛肉热汤均匀的泼上整个碗里,出锅的时候还会撒上芹菜碎以及炸好的金蒜末,一碗粿条汤就大功告成,带上沙茶酱、辣椒酱就直接端碗上桌。
2025-08-21 08:00:00
那时候刚毕业,还在武汉上班,一个不怎么大的也不怎么正规的公司,老板带我们去大排档吃武汉的油焖小龙虾,一般光吃虾不太到位,就会点上一大盆凉面放在小龙虾的中间,作为今天的主食,我们几个员工的聚餐就这么开始了。在火炉武汉的夏日晚上,下了班,在人声鼎沸的大排档里,这么一桌子员工聚餐凉面作为收尾再适合不过了,如果第二天没有什么重要工作,还会来上一打冰镇啤酒,完美。
凉面的这个面就是碱面里最细的那种面,就是我在之前的襄阳牛肉面里面说的,我非常喜欢的那种碱面细面,不需要煮的很软,因为这种面在备面的时候已经是熟的了,一般为了快速出锅,稍微烫一下就可以直接配上菜上桌了。配菜经过这么些年的进化基本也就大一统了,黄瓜丝儿、汆烫过水的绿豆芽、酸豆角,如果想要卖的贵一些的还会加一些鸡丝儿,基本也都是鸡胸肉煮好之后直接用手撕一撕。
调味上也不太复杂,蒜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去皮的大蒜,用压蒜器压成蒜泥、用菜刀剁一剁也行然后加入适量的凉白开,搅一搅完事儿。蒜水、蒜末、盐、味精、生抽、香醋、能吃辣椒的再加一些油辣子、剁椒酱之类的。还有更讲究一点可以弄点花椒水,简单的做法就是提前用热水把花椒浸泡就行,取其鲜麻味就可以。
芝麻酱在武汉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凉面是不是也会加芝麻酱,反正当时吃的凉面里最后一步,就是淋上芝麻酱,这个芝麻酱貌似也没有什么特别处理,似乎就是早上吃的热干面同款,至少我没吃出什么区别来。细碱面煮好过凉开水,配菜往上一撒、调味先后入盘、最后淋上芝麻酱,就可以直接开吃。武汉太热的时候,中午热的什么也吃不下,我一般也会就在当时的公司楼下搞上这么一碗,吃完也不会大汗淋漓的了。
大排档的小龙虾吃完之后还有一个隐藏吃法,就是我喜欢把小龙虾的汤底拌到这个凉面里一起吃,鲜上加鲜的感觉,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太重口,不过我觉得刚刚好。
那时候还没去广东,还没有养成现在的饮食习惯,还是炙热的城市、炙热的人。
2025-08-06 08:00:00
我很早就算是会自己做饭了,如果把蛋炒饭也算做「会做饭」的话。基本上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尝试开始自己搞饭吃,做的最多的就是蛋炒饭,一般情况就是午饭的时候妈妈会在电饭锅里多做一些米饭,然后等到晚上专门做炒饭吃,有说炒饭最好用隔夜饭,虽然不不算是隔夜饭,但是水汽蒸发了一顿饭时间之后的米饭也是很适合炒米饭的。所以我的做饭生涯中,蛋炒饭是我做的可以说是次数最多的、最熟练、最有心得的了。
不是山东那种大葱、也不是小葱、是我们那边的一种大小介于前边两种之间的葱,通常似乎是长在沙地里面,为啥叫黄葱呢、是因为最外面的那层白色的皮皮老了之后是黄色的,所以这么叫,出来了之后除了回家,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葱了。
我比较喜欢吃葱,我觉得葱就是蛋炒饭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位「大将」,整个炒饭的灵魂之升华就在这里。我一般会把葱分成两部分,葱白和葱绿分开,葱白切成段,葱绿切成末,在最开始炒饭下油的时候把葱白炸出香味,最好是有点金褐色、糊了的感觉但又没有完全糊掉,那时候感觉最好吃,香味激发到最大。
我自己做蛋炒饭的基本做法就是,先「炼油」,最好是用猪板油,这个时候不需要加太多油,基本够用来炸葱就行,如果里面还有点猪油渣那更是再好不过了,等油温到达了之后,有点冒烟的感觉,就把葱白放进去炸,炸到我要的效果之后放入中午剩下的米饭,米饭在下锅之前已经用饭铲提前铲的比较松散了,如果有些小米饭坨坨也没关系,待会再炒的时候用锅铲按一按就可以。
鸡蛋我一般不会一开始就加,我喜欢再把米饭全部都炒松散了之后,在把米饭从中间全部拨开,留个「火山口」露出锅底,再次加油,稍微等油温起来一点,再把打好的蛋液倒进去。倒蛋液也有说法,倒的时候可以顺着碗边儿弄成细细一条,更能有蛋花的感觉。如果想吃的嫩一点的蛋花就趁着蛋液还没凝固就把米饭立马扒拉过来一顿爆炒,想吃老一点的,就多等一会,等鸡蛋焦焦的再混着米饭炒。有时候不想搅打鸡蛋了,就直接拿鸡蛋磕了之后放进去,然后用铲子尖儿划拉几下,后面再一起炒,蛋黄蛋白没有完全融合,还能有「金银鸡蛋」的感觉在里面。
我自己炒的过程就主打一个火开大、勤翻锅、快锅铲。我很早就掌握了颠锅的技巧,就是得益于经常做蛋炒饭,一遍颠锅一遍锅铲快速翻动,保证每一粒米饭都感受到了铁锅的火热和热油的拥抱。等到看到锅底的一颗颗米饭在锅里跳的时候,基本上就炒好了,可以开始调味了,以前只需要撒点盐,顺便尝一尝到自己口味就行,现在可以再锅边淋点生抽,滋啦一声,关火,关火之后把葱绿末撒到炒饭里然后再颠几下锅,翻几下铲,就可以出锅大功告成了。
我记得小时候没有什么菜的情况下,这种炒饭我都能干个一两碗,后面再长大了就慢慢在里面加更多的配菜,火腿丁、肉丁、胡萝卜丁、香菇之类的,就变成了「炒花饭」,是的,我们那管这种五颜六色的炒饭叫「炒花饭」,属于是很形象了。
2025-05-09 08:00:00
第一次听到「三及第」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起的真好,寓意也很棒,一下子就和「状元及第」这个事儿联系起来了,下次如果有考试什么的,考前来喝上一碗哈哈 。这个好像也是地域性非常强的食物,甚至只在广东省内的一部分才有这个食物,深圳这个地方得益于是个移民城市,所以虽然小众但是也能吃到,也有客家同事吃过这里的说是味道也能有个七七八八。
广东有三大民系,潮汕、客家、广府,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语系方言:潮汕话、客家话、粤语。这个食物就是属于客家地区的,大致是在广东、江西、福建的三省交界的地方,据说客家地区的早餐、夜宵一般都有这个,一碗三及第汤,再加上一碗腌面作为标准配置。
一般和三及第汤配在一起的叫「腌面」,最著名的是梅州腌面,这个「腌」字儿呢,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腌菜」的腌那个意思,而是在客家话里「腌」的意思是把烫熟的食物加上调料汁,然后用筷子翻拌均匀这一做法,所以可以理解为广东常见的叫法「捞面」,或者更通俗一点叫「拌面」也行。现在外面的除了配腌面,也可以配米饭,或者腌细米粉、腌河粉之类的其他主食。
腌面通常使用的是扁一点的生面条,跟武汉的热干面有个类似的地方就是也是使用的碱水面,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面条煮熟以后,趁热加上猪油、炸的成金黄色的,香香脆脆的蒜末、以及一些葱花,加上少许鱼露或其他生抽之类的调料,还有肉末之类的,用筷子拌匀即可上桌,香味非常浓郁,一定得趁热吃,醇厚香浓的味道才能发挥到最大。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官网介绍,三及第的由来: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 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
汤底基本上就是使用猪骨高汤,加点酒糟、咸菜一起煮沸,煮沸之后加入枸杞叶,再加上上面说的「三及第」,等到猪杂刚刚熟好,就可以盛出开吃,枸杞叶做汤也是在广东才知道的,枸杞叶竟然能做汤。汤的味道我还记得第一次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鲜」,一碗汤里也没什么异味、仿佛是把这个猪杂里面的鲜味全部都提取到这里来了,猪杂也是非常嫩爽可口,一点也不柴,当前前提是猪杂得新鲜。
不知道传统的客家的及第汤里有没有「五及第」「六及第」这个说法,还是说这些个超过「三」的如同椰子鸡一样是「深圳发明」,由于没去过客家地区,也暂时无从考证,不过这些也都是在原有的三种内脏上加了其他猪杂来扩充汤的复合味道,也未尝不可。
2025-04-01 08:00:00
从小时候起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糊饽」这俩字儿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的,虽然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叫它,毕竟这个东西更广泛的叫法可能被称作「薄饼」或者「烙馍」、「烙饼」,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问了AI才知道这俩字儿原来是这么写。但是它和广义上的「薄饼」还是有点差别的,毕竟它是作为一种像「面条」一样的食物是带汤吃的,通俗点就是把「薄饼」切成宽点的面条状叫「糊饽」。
砂锅糊饽真的是太少见了,上一次吃它应该我都不记得是在初中或者高中了,襄阳牛肉面至少还能吃到,砂锅糊饽真的是完全吃不到了,连卖的都找不到了,我只能回想一下这个面食的味道,不知道这个砂锅糊饽是不是真的只在我们这个南不南北不北的小地方才有。
砂锅就是那种最便宜的砂锅,随处可见,颜色有深有浅,丢了也不心疼的那种,带一个长一点的把手防烫。吃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在上学的路上,尤其是秋冬时候,最喜欢吃这个了,外面的雪刚停,路上还有不南不北地区的半化不化的雪水混合物,踩上去既是「嘎吱嘎吱」又「噗嗤噗嗤」的那种,比正在下雪的时候还冷得多,一大早上六点钟不到就出门上学去,走在路上天都还没有彻底亮,天色就是半墨半留白的,带点脏脏的灰色的那种天。
到学校半路途中常吃的那家砂锅店的灯还亮着,店老板把煮砂锅的整套装备都直接放在门口两排小灶砂锅轮番上阵,整个门头基本都被水蒸气笼罩,光是远远瞅着就感觉气温上升了好几个摄氏度,这个时候来一碗这个还正在沸腾着的砂锅糊饽,一碗下肚从头到脚寒气彻底被驱赶一空,有时候甚至脖颈背后还能有微微出汗的感觉,这也让在这家店过早,成为我们寒冬腊月上学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了。
炕的有点微微发糊的薄饼,切成大约两指宽,其实这个干的糊饽就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在砂锅里过了一遍热汤之后,味道会更浓厚了,汤头基本上就是一些调料加上鸡骨头熬成的鲜汤,微微发糊的糊饽直接把汤汁吸得饱满浓厚,有些年纪大一点的喜欢把糊饽在砂锅里煮的软软的,舌头一抿就吸溜下去了。而我还是喜欢有点口感的,等待砂锅里的汤刚刚开,利用余温直接把糊饽过一下就可以端上来了,这样吃起来糊饽的表面上还是有汤的味道,内芯儿里面可以让牙齿过瘾的嚼劲还在。
有时候老板还会允许我们这些学生自己带上几个鸡蛋丢进去窝成荷包蛋,早餐营养直接提升一个层次,其他的配料上都还是常规选项,肉丁、胡萝卜、土豆、豆腐丁儿之类的,辣椒自助,基本也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干光一整锅。除了砂锅糊饽,还有砂锅面可以选,汤底配菜都一样,只是把糊饽换成了手擀面,有时候糊饽吃腻了,也会换成面来吃一吃。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吃一次砂锅糊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