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00:00:00
从小时候起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糊饽」这俩字儿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的,虽然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叫它,毕竟这个东西更广泛的叫法可能被称作「薄饼」或者「烙馍」、「烙饼」,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问了AI才知道这俩字儿原来是这么写。但是它和广义上的「薄饼」还是有点差别的,毕竟它是作为一种像「面条」一样的食物是带汤吃的,通俗点就是把「薄饼」切成宽点的面条状叫「糊饽」。
砂锅糊饽真的是太少见了,上一次吃它应该我都不记得是在初中或者高中了,襄阳牛肉面至少还能吃到,砂锅糊饽真的是完全吃不到了,连卖的都找不到了,我只能回想一下这个面食的味道,不知道这个砂锅糊饽是不是真的只在我们这个南不南北不北的小地方才有。
砂锅就是那种最便宜的砂锅,随处可见,颜色有深有浅,丢了也不心疼的那种,带一个长一点的把手防烫。吃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在上学的路上,尤其是秋冬时候,最喜欢吃这个了,外面的雪刚停,路上还有不南不北地区的半化不化的雪水混合物,踩上去既是「嘎吱嘎吱」又「噗嗤噗嗤」的那种,比正在下雪的时候还冷得多,一大早上六点钟不到就出门上学去,走在路上天都还没有彻底亮,天色就是半墨半留白的,带点脏脏的灰色的那种天。
到学校半路途中常吃的那家砂锅店的灯还亮着,店老板把煮砂锅的整套装备都直接放在门口两排小灶砂锅轮番上阵,整个门头基本都被水蒸气笼罩,光是远远瞅着就感觉气温上升了好几个摄氏度,这个时候来一碗这个还正在沸腾着的砂锅糊饽,一碗下肚从头到脚寒气彻底被驱赶一空,有时候甚至脖颈背后还能有微微出汗的感觉,这也让在这家店过早,成为我们寒冬腊月上学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了。
炕的有点微微发糊的薄饼,切成大约两指宽,其实这个干的糊饽就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在砂锅里过了一遍热汤之后,味道会更浓厚了,汤头基本上就是一些调料加上鸡骨头熬成的鲜汤,微微发糊的糊饽直接把汤汁吸得饱满浓厚,有些年纪大一点的喜欢把糊饽在砂锅里煮的软软的,舌头一抿就吸溜下去了。而我还是喜欢有点口感的,等待砂锅里的汤刚刚开,利用余温直接把糊饽过一下就可以端上来了,这样吃起来糊饽的表面上还是有汤的味道,内芯儿里面可以让牙齿过瘾的嚼劲还在。
有时候老板还会允许我们这些学生自己带上几个鸡蛋丢进去窝成荷包蛋,早餐营养直接提升一个层次,其他的配料上都还是常规选项,肉丁、胡萝卜、土豆、豆腐丁儿之类的,辣椒自助,基本也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干光一整锅。除了砂锅糊饽,还有砂锅面可以选,汤底配菜都一样,只是把糊饽换成了手擀面,有时候糊饽吃腻了,也会换成面来吃一吃。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吃一次砂锅糊饽。
2025-03-16 00:00:00
为啥没有加「山西」两个字儿呢,一来是因为我没去过山西,二来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刀削面大概率不是山西的,我也不知道那边的正宗的山西刀削面是什么口味的,只是刚好我小时候楼下一个小老板,自己找了师傅,学了拉面和刀削面,就在我们那里一开就是好些年,对刀削面的初印象就始于这里。
后来吃到的刀削面,都是拉面馆里顺带的那种,显然跟山西的相去甚远,啥时候还是想去山西尝一下真真正正的刀削面。
削面的刀,我记得当时楼下小老板是弄了一个像是带了钩子一样的铁片,然后把一边儿磨得很锋利,再卷起来成钩子状,用那个钩子的弯进去的地方钩面。后来额看过其他的削面师傅,好像就是直接用的一个弯一点的刀,直接用刀刃削面,我感觉这种能叫「刀削面」,才有「削」的感觉。现在市面上好像也有卖那种快捷的削面刀,有点像水果刮皮刀一样,中间挖了一个洞,加一个刀片,属于是家用版本,像是「刮面」,奈何本人不擅长做面食,也就没去体会自己「削面」的感觉。
削面也是有技巧的,那个小老板也是找的师傅学的削面,所以最开始削的时候非常的粗细不均,粗的粗,细的细,不过好在老板人不错,一般都给了比平常更大的一碗,要是太粗就说你们自己把粗的挑出来扔掉,如果一整碗都是那种粗的没法吃的,老板就会给再换一碗。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后面也改用那种弯弯的刀片削了,而且还能让老板定制,一整晚都粗,一整碗都细。
一开始要揉的像枕头一样的大面坨子,把一个木板垫在下面,放在小臂上,开削。我一直喜欢艮啾啾有嚼劲的那种面的口感,刚好刀削面的这个面正合我意,有时候厨师手感不好,削的厚了一些,我也觉得能够接受。后来我就更喜欢那种,细但是更韧的面,除了更有口感,吃面吸溜的那个感觉也更足。后来在超市买过那种机器削的刀削面自己煮过,但是那种不管是鲜面还是干面,都没有那种现削出来的爽滑感。
刀削面的浇头,番茄鸡蛋最多,不过小老板那也没那么讲究,他那卖的面挺杂的,牛肉、海带豆腐、肥肠一些其他面的浇头也都直接浇在刀削面上面,味道也还不错。就是不知道和真正的「山西刀削面」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2025-02-11 00:00:00
都过完年了才想起来我的年终总结还没有写,往上翻一翻发现去年也是到了来年才写了上一年的,不过去年是还没过农历新年,今年连春节也过了,直接从冬至干到春分了属于是。也好,不管怎么样,先把标题跟文章创建了再说。2024年一共写了9篇文章,比2023年多了一篇,虽然微小,但也算是一种进步,希望是后面的每年都比上一年多,先立了flag再说。
注册知乎也差不多马航14年了,也就最近两年开始真正的有记录一些东西。在知乎涨粉了有个小几千吧,也写了挺多篇的「爆款」,抓了苹果发布会的热点,跟风了几个回答,比去年的爆款输出的更多一些,阅读量都也还不错,而且就在昨天,被知乎的创始人周源关注了,说明这些东西也还真的是算是有一些价值的,也算是一个小节点,对一个知乎小透明的肯定吧。
其实写知乎的这些文章,最开始并不是真的想去做自媒体什么的,而且我自己本身就很尽量的在避免自己沉入这些算法导向的app里面,就把知乎当做一个记事本一样,顺便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跟AI相关的领域的技术类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现在是大模型时代,所有的开发人员是必须要有了解这些的,后来没想到确实是点赞收藏(收藏的比点赞的多得多)的挺多,就一直持续写下去了。
变现上也没有多少变现,之前都还提现,现在我都留着不提现了,确实没多少,不过后续还是继续写一些东西在知乎上,能输出更多个人观点出来,写一点没那么AI,「有人味儿」的文章,就像在这个博客的吃面系列一样。(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把吃面系列放知乎上,流水账写的太笨拙怕被喷)
>
续
娃在幼儿园适应的不错,一切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除了刚开学哭了几鼻子,后面也都能很快的和同学打成一片,今年也参加了几次幼儿园搞的活动,感慨现在的娃的活动的确比我们小时候都还要好的太多了。后面就继续健康快乐滴长大吧。
今年的大模型还是真的非常井喷的状态,而且现在商用的大模型接口的价格也都算是打下来了,目前我自己也是各种AI工具都用的飞起,在知乎上累积了那么多的开源应用,今年应该要在工作中用到大模型了,真正的开发一个和工作业务合并在一起的那种。
2024-12-19 00:00:00
还是广西美食,暂时还没跑出两广,也是另外一种口味比较重的美食,也是到了广东才吃到这个粉,而且还是最近几年才吃过的,它的知名程度没有柳州螺蛳粉那么大,可能出了两广基本就吃不到了,而且做这个粉还需要使用小锅烩炒一下,更增加了它推广的难度。由于是现炒现烩的,风味满满、锅气腾腾,基本上算是跟柳州螺蛳粉不相伯仲。最近经常吃的那家老友粉倒闭了,卖老友粉的门店也没那么多,想再吃一下得跑好远。
提到广西,最出名的应该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其次是「五菱宏光上山了」的柳州,好多人可能还以为广西的省会是桂林,实际上南宁才是广西的首府,穿插一个小知识,民族自治区的省会一般叫「首府」,南宁也算是一个低调的首府之一。
这俩字的来源是一个温馨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南宁一家茶馆。有一天,老翁因感冒没去茶馆,茶馆老板便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肉末、胡椒粉等配料,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送给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热汗,病状减轻,这碗饱含友情的面条就被称为“老友面”。后来,这种面条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了老友粉。
我在没听到这个来源传说以前,笃定的认为这个「老友」的意思是指里面的各种猪杂,肉片、粉肠、猪肝什么的它们都是来自于猪身上,算是「老友」,我真的好地狱的想法。
老友粉的做法就是一碗一烩,热锅凉油,放入蒜末,小火慢炒,炒香后放入酸笋,然后放辣椒、豆豉一起翻炒到干爽、炒出酸香,通常会加一些切碎的番茄丁,一起继续翻炒
不过有些人可能是吃不惯带番茄的,在店里点单的时候,会有「去番茄」的选项。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加上生抽、盐、鸡精,加入水,沸腾之后加入肉片或者猪杂划熟,如果觉得不够酸还可以加点醋,最后放入米粉,煮熟后出锅的时候加点葱花,还可以加点紫苏。大功告成,酸辣开胃、汤浓味稠、鲜香扑鼻。
据说以前老友粉是面,后面改成了粉,粉是又宽又扁的,跟广东这边的河粉还是有点差别,不过我吃到的基本就是河粉做的了,河粉这种有棱有角的粉,比圆粉更能挂汤,再加上这个汤本身就够浓,嗦起来那是相当过瘾。
2024-12-13 00:00:00
其实没有在当地吃过这个粉,都是来了广东之后才吃过这个来自广西的米粉,没想到其实挺合我的口味,虽然至今都还没吃过正宗的螺蛳粉,但是在广东的螺蛳粉已经比较算是征服我的胃了,我自己总结下来就属于是有河鲜打底,臭味引领,辣味开胃,香味饱满的那种汤粉。前几年在公司附近有一家螺蛳粉店,那时候几乎每周都要吃一次,香辣中带点臭味,中毒一样,欲罢不能。
没去过柳州,甚至连广西也没去过,公司有同事是广西人,了解到广西广东这个两广中的「广」是现在的梧州,省会南宁、旅游胜地桂林、螺蛳粉和五菱宏光产地柳州,也就这几个地方。之前有一个同事甚至是柳州本地人,评价这边的螺蛳粉就是说做的太正经了,在本地都是满大街到处都是,小料、辣油都是自己自助随便加的,甚至好多门店连个门头都没有,辣油也没那么辣,吃起来不够过瘾。而且他说正宗的本地螺蛳粉是不臭的,这把我震惊了,我也没去过那边,下次有机会去了验证一下子。
我依稀记得,那个柳州的同事跟我说的是正宗的螺蛳粉里面是没有螺蛳的,只是烫头是用螺蛳熬的,取其一个鲜味来,但是现在去吃的全部都有螺蛳在里面,也是有点恍惚了。这个螺蛳也不是某种特别固定的种类,那边常用的就是当地的石螺,我经常在这边吃的都是田螺做的。可能味道没有当地好吃这个螺蛳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吧。
酸笋就是螺蛳粉中的臭味来源,应该是在发酵中产生的,我在菜市场有看到过完整版的酸笋、散发着臭味的那种,不过由于这种酸笋在发酵中还会产生大量的谷氨酸之类的鲜味物质,所以又好吃又臭又别有风味就是这么来的。
不是炸弹💣,别看错了哈哈。说起来这个炸蛋还真的是一绝,一点少少的蛋液都能炸好大一个,螺蛳粉的绝配就是这个炸蛋,我一般喜欢直接放在碗里,让多孔酥松的炸蛋直接吸满了螺蛳汤和辣油,然后饱满的一口连吸带咬,直接让这个「炸弹」在口腔中爆炸,当然这个这个蛋也是吸油大户,吃上一个感觉胆固醇立马爆表,但是精髓就在这李了,有时候被辣油呛到也得继续吃。
垫在碗底的青菜必须是空心菜,这个是柳州同事跟我再次强调的,拿生菜充数的都是异端!其他的配菜比如花生、木耳丝、以及炸腐竹,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螺蛳粉这种重口味美食,吃的就是一个复合口味。
其实我不太喜欢圆粉,我自己吃起来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塑料口感,所以每次去吃我都会让店家把粉换成细面。当时那个公司我经常去的原因就是那个店家有细面,而且允许给吃「柳州螺蛳面」,要是没有细面,就换成河粉,嗦起来感觉更加过瘾。螺蛳粉现在也有方便装,也搞成一个产业了,但是包装的总是没有现做的好吃。什么时候去广西了必须得嗦它一大碗。
2024-11-22 00:00:00
初来广东的时候,这边的很多平价食物我都是不太容易接受的,跟老家的饮食习惯差别太大了,在深圳落停的第一顿饭,在一个城中村里面点了一碗汤粉,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白开水上放了一撮米粉,上面飘着几片白花花的肉片,碗底几片生菜叶,吃起来也是寡淡无味,最后还是搅和了点湖南辣椒酱才吃完的,可能从重口味的省份初来乍到这里大都是这个感觉。
所以像是肠粉、汤粉、之类的我都是吃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接受的,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炒细米粉」,这个我从第一次吃就觉得很好吃很喜欢,虽属于是街边基础款牛马食物,但是
一般就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城中村路边有一个摊位,有时候可能是个三轮车,车上挂着一大罐子液化气,简易灶台上面一个已经变形凹陷的黑褐色铁锅,台面上都是四处散落的米粉还有烤焦的配菜,一条粗壮的手臂不断地上下翻腾颠锅,颠锅的过程中会用脉动做的调料瓶挤一些自制的生抽进去,再来两下手勺加一些鸡精味精之类的调料,一靠近就有仿佛是大圣进炼丹炉那样烤人的感觉,以秒为计时单位搞定一份米粉,基本上这种就不会难吃,就得是这种粗粝又猛烈的感觉才能炒到这个感觉。
其实我老家也有类似的炒粉,但是基本都是炒的宽粉,这里是宽粉而不是广东的那种河粉,比河粉更宽一些,更薄一些,口感也算是软的哪一种,整体更加浓油赤酱一些。这种米粉虽然很细但是很有韧性,配菜的豆芽和一点青菜都很脆生爽口,也有加点胡萝卜丝增加点颜色,鸡蛋也是松散吸味,最重要的是非常有锅气,必须得是街边的大火猛灶炒出来的才算是焦香入味。
米粉的主要成分就是米,一般也不会自己做米粉,都是直接送成品米粉到店里。店里面一般都是把米粉都泡在桶里面,炒的时候直接抓一把控一控水,如果生意比较好的直接就一份一份的分好放在一次性饭盒里。也正是因为这种很细但是又韧的特点,爆火猛炒几下几乎就完事儿了,也不会断掉,当然也有软烂的那种,炒出来就容易稀糊糊的。
一份炒米粉必须得干香、松散、入味、美拉德反应的集中表现,如果炒出来碗底有油水流出,那这份米粉算是失败了,吃起来会非常的腻,从几块钱一碗吃到十几块一碗,从鸡蛋炒的到加了肉丝、香肠、牛腩,价格一直在上涨,就是路边的摊摊也越吃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