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独立开发沉思录修改

每周发布一篇周刊,记录在这一周阅读的文章、书籍和优秀的内容。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独立开发沉思录的 RSS 预览

vol36.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实现它

2025-03-31 08:00:00

vol36.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实现它

Prompt

Dawn breaks over a serene mountain landscape, casting soft light across layers of misty blue peaks. The mountains recede into the distance, each range becoming lighter and more ethereal, creating a sense of infinite space and tranquility. Morning haze fills the valleys, adding depth and mystery to the scene. The gradient from deep blue foreground mountains to golden-touched distant peaks captures the magical transition of daybreak. This peaceful panorama evokes the quiet majesty of nature awakening to a new day.

卷首语

为什么我们的创意总会停留在脑海?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会陷入过度保护的错觉,觉得自己的想到的创意是独一无二的,但其实「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绝大多数创意其实在之前都有很多人设想过

第二个原因是陷入完美主义陷阱,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等我找到完美的方案再开始」,但其实完美的计划不过是逃避行动的借口,现实的反馈比任何想象都有价值

第三个原因是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的 idea 被嘲笑,害怕走错路,害怕浪费资源,害怕一切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的事情

所以想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你的想法

创意只是开始,有研究表明,初创公司最终成功的模式中,只有 1% 来自原始创意,剩余的 99% 都来自执行过程中的调整

Slack 最初是为一家名为 Tiny Speck 的游戏公司设计的内部通讯工具。然而,当游戏项目未能成功时,团队及时调整方向,Slack 便转型成为一个极为成功的团队协作平台

Instagram 起初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平台,叫作 Burbn。创始人发现,Burbn 里最受欢迎的功能是照片分享,于是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这上面,最终成就了我们今天熟悉的 Instagram

Pinterest 最初以一款名为 Tote 的应用程序亮相,用户可以在上面购买时尚单品。然而,当创始人意识到用户对分享图片的热情远超过直接购物时,Tote 及时调整方向,摇身一变成为了我们熟知的 Pinterest

行动才会产生反馈,有一种很好的验证需求的方式:星巴克测试,在星巴克请一个陌生人喝一杯咖啡,用一杯咖啡的时间换取陌生人对你想法的反馈

这个过程关键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不要简单的问陌生人一些基础的问题,而是可以问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

  • 听完我的介绍,你觉这个产品是如何运作的
  • 你想用它吗?为什么?用来做什么?你会推荐给你的朋友吗?

最后迭代才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人会为静态的创意买单,我们在挫折中快速调整,如果第一个版本被否定的时候,能不能在 24 小时内推出第二个改进版本?

相关链接

内容推荐

【案例】作为独立开发者如何保持动力

  • 将外部的刺激转换为短期的动力:比如来自订阅用户的支付订单,社交媒体提到你的产品的情况
  • 未完成任务的心理效应:将任务留到 90% 完成,以便第二天能够快速上手并进入工作状态
  • 亲身使用自己的产品:通过自己体验产品,发现问题并改进,同时激发灵感,设计更符合需求的功能
  • 主动解决开发中的痛点:通过引入工具如 RSPC 库减少重复性工作,将任务中的阻力转化为动力
  • 避免「零工作日」的负面情绪:每天完成一些小任务,避免「无所作为」带来的内疚感
  • 接受灵感突袭的工作方式:利用灵感涌现的时刻(比如深夜的时候)进行高效工作,而非拘泥于固定时间表
  • 通过写产品更新内容来回顾进展:定期更新项目进展,既能回顾成果,也能提升动力
  •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与技能互补的合作伙伴合作,在动力低谷时相互支持,并通过定期会议增加责任感
  • 尝试「无聊」:在被干扰后,先什么都不做,再逐渐过渡到工作状态
  • 记录里程碑事件:记录团队的重要成就,强化成就感

相关链接

【AI】模型即产品

模型即产品可能是未来 AI 发展的新趋势,当前 AI 发展正从「通用模型」向「专用产品化模型」转变,未来 AI 的核心价值不再仅仅是提供 API,而是直接通过模型完成特定任务

这种模型即产品的趋势,源自强化学习的技术突破,比如 OpenAI 开发的新型研究语言模型,能够完全自主完成搜索、分析和报告生成任务,基于强化学习训练方法,显著简化了传统的多工具工作流

为什么会有产生模型即产品的趋势?

  • 通用模型的局限性:计算成本快速上升,性能增长趋于线性
  • 专用模型的崛起:通过强化学习和任务优化,小型模型也能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色
  • 经济压力:API 销售的低利润率迫使模型提供商向产品化转型

这种趋势下

  • 封闭模型提供商将逐步退出 API 市场,专注于产品化模型
  • 小型团队和开源社区可能在特定领域占有一定的优势,也许会是未来 AI 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相关链接

【效率】耐力是一种安静的优势

耐力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身体和竞争性的特质——拥有更大耐力的人可以在工作和持久性上胜过对手

然而,耐力不仅仅是忍受疼痛或不适时持续努力的能力,它还体现为忠于自身价值观和承诺的能力,尤其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对值得的目标保持忠诚」

耐力是你可以培养的最普遍有用的特质之一

相比于力量、智力、速度或动机等受情境限制的优势,耐力的适用范围更广

一个更聪明、更有天赋的人可能偶尔表现出色,快速解决棘手的问题;但你凭借坚持不懈的耐力,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接下来的100个问题

耐力体现为以下能力:

  • 即使没有明显进展,也能逐步实现目标
  • 在一个充满干扰的世界中保持专注和存在感
  • 保持耐心,按时完成任务
  • 克服困难的材料,遵循指示或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继续前进
  • 保持开放的心态,并愿意不断更新自己的视角

相关链接

【观点】为什么你应该停止阅读新闻

新闻行业存在的问题

  • 新闻的速度牺牲了质量和深度,媒体为了争抢时效性,可能忽视了事实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度和视角的多样性
  • 新闻内容低成本的生产导致大量浅薄内容的涌现,尤其是在 AI 如此发达的今天,创作者为了满足频繁的产出要求,难以保证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
  • 新闻媒体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通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来获取广告收入,而非真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模式导致新闻内容越来越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口味,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而非真实性和客观性
  • 新闻行业的激励机制问题,在免费和信息过载的环境下,错误的成本极低,而无聊的成本极高,这使得媒体更倾向于追求情感化和政治化的报道,而非准确性和深度
  • 新闻的叙事性也可能掩盖现实的复杂性,媒体往往根据预设的叙事框架来包装故事,而忽视了事实的真相
  • 新闻的选择性也导致了重要信息的遗漏,一些关键的新闻往往因为不符合某些利益或叙事而被忽视,而这种沉默往往比喧嚣更有意义

摆脱新闻困境的方式

  • 实践慢信息
    • 不要急于对突发新闻形成观点,而是等待一段时间,观察事件的发展,从而避免被误导
    • 还可以阅读旧新闻,而不是最新的新闻,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哪些所谓的「紧急」新闻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
  • 升级信息来源:用专家博客、播客和书籍代替新闻推送,关注那些以深度和专业知识著称的坐着,而不是仅仅依赖媒体机构
  • 专注于信号而非噪声,在阅读任何信息之前,都要思考它是否具有长期的价值,有一个说法是「如果一个内容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那么大概率还会存在这么长的时间」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idea haber:一个产品灵感的集合平台,很适合独立开发者发掘灵感

  • 21st.dev:一个为提供高质量 UI 组件与设计资源的平台,代码也可以直接复制使用

  • startups.gallery:一个精选早期创业公司、职位和融资新闻的每日更新平台

  • hoarder:一款可自行部署的开源全能书签管理工具,结合 AI 自动分类与全文搜索,适合资料收藏爱好者

  • shadcn-admin:一个通过 shadcn-ui 和 vite 开发的管理后台,颜值非常高


上一篇:vol35.动机与自律:驱动人生的双引擎

vol35.动机与自律:驱动人生的双引擎

2025-03-16 08:00:00

vol35.动机与自律:驱动人生的双引擎

Prompt

Dawn breaks over a serene mountain landscape, casting soft light across layers of misty blue peaks. The mountains recede into the distance, each range becoming lighter and more ethereal, creating a sense of infinite space and tranquility. Morning haze fills the valleys, adding depth and mystery to the scene. The gradient from deep blue foreground mountains to golden-touched distant peaks captures the magical transition of daybreak. This peaceful panorama evokes the quiet majesty of nature awakening to a new day.

卷首语

动机和自律,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要有动机,也要有自律。动机是推动我们开始的原动力,而自律则是那个在我们不想起床时,默默鼓励我们继续前进的无形力量

然而,无论是动机还是自律,都存在需要克服的挑战

动机的问题:短暂性

动机是推动人和动物在特定时刻开始、继续或停止某种行为的原因,它就像一种力量,驱使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件事。但是,动机来得快去得也快。你可能一开始对某个任务有强烈的动机,但环境一变,你可能就提不起劲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新年的 flag,想想有多少的新年 flag,在每年年底的时候都会被打脸

动机的短暂性,源于它的本质——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回报和即时的满足。当我们被动机驱动的时候,往往只看到目标的美好,而忽略了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这种短视性,让我们在遇到阻碍的时候,很容易放弃

自律的问题:难以坚持

自律是让我们在各种干扰中,让行动始终指向最重要的事情的能力

但是自律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坚持,有研究表明,自律能力和我们的肌肉一样,使用过度会产生疲劳,尤其是面对大量任务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疲劳而放弃自律

另一方面环境的干扰也是导致放弃自律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如何找到持久的动机并保持自律?

方式一: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相比,能够持续得更长久,你的好奇心会驱使你不断前进,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将目标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相结合,这样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动力

有些人把写代码当成工作,而有些人可以把写代码当做休闲放松的娱乐,后者就更容易持久的坚持下去

方式二:即使没有动机,也可以自律

动机这东西,只能让你一时兴奋。要想每天都能全力以赴,做好手头的事,就得靠正确的习惯、正确的心态,还有全然的接受

当你坚持不断地出现并完成工作,哪怕起初的动机不是很足,时间一长,你就能实实在在地看到成果,这些成果就像一个正能量的助推器,让你更有动力继续前进

方式三:减少环境的干扰

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区分办公学习区域和娱乐区域,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相关的活动,能够更好的帮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甚至可以通过浏览器来区分工作和娱乐(比如我会用 chrome 来工作,safari 来娱乐)

关闭手机的所有通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屏蔽掉很大一部分干扰的来源,帮助我们更加专注的工作

相关链接

内容推荐

【设计】原研哉:设计到底是什么

设计是对人类生活的有力承认,它通过创造和传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生活的世界

  • 设计不仅仅是创造一个物品的外观,更是对功能、文化、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 设计是一种让我们重新看清世界的方式,是对感觉的刺激,它可以从平常、单调的日常存在中深刻唤醒新的价值和意义

技术的进步正在重塑设计领域

  • 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AI 不仅能够快速生成设计方案、优化功能,还能预测用户需求
  • 但是,这种高效性也带来了审美退化风险,比如,AI 生成的设计可能过于注重功能性和标准化,而忽视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
  • 技术改变世界结构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美学价值往往成为「受害者」

设计不仅是功能的体现,更是文化的表达

  • 从中国青铜器的繁复纹样到欧洲教堂的精美装饰,设计在不同文化中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 这些复杂的设计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 现代设计在追求简约和理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

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 设计师需要引导 AI,确保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设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 设计是对人类生活的有力承认,而 AI 的发展应让这一承认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相关链接

【效率】我们为什么要提高效率

我们想要高效工作,从而实现最大潜能

我们都有潜力,但当我们感到没有效率时,常常感觉自己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效率更高,就能完成更多事情了

那是后悔的感觉,一种因为我们没有效率而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的感觉

我们都想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我们的最大潜能

相关链接

【产品】你无法用 AI 建立护城河

AI 技术的普及使得单纯依赖模型性能的差异化变得越来越困难。AI 不再是差异化的核心,而是成为一种基础工具,基础模型的改进对所有应用都是通用的,想要做出更好的产品,需要在其他方面找到新的竞争优势

这篇推荐的文章提到 AI 应用的护城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 用户体验:AI 应用需要重新思考用户体验,将 AI 技术无缝集成到用户的工作流程中,而不是简单地在传统应用中添加AI功能。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被复制,但持续创新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 集成工作流:AI 应用需要深度集成到客户的现有工作流程中,提供无缝的体验。这种深度集成使得产品具有很强的粘性,用户很难被其他产品替代
  • 数据的应用:AI应用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数据不仅需要被有效使用,还需要通过数据输出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

AI 应用的成功将更多地依赖于如何理解用户需求并优化用户体验,而不是单纯依赖模型性能。AI 技术的主流化意味着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利用 AI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关注技术本身

相关链接

【观点】品味正在吞噬硅谷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单纯依靠技术优势已不足以在市场中胜出,软件的商品化和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品味成为引领创新浪潮的关键因素

品味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设计,更是一种文化敏感度和情感连接

  • 它通过产品设计、品牌、用户体验等方式表达,定义了产品如何被感知、体验和采用
  • 在这个新时代,功能性产品逐渐成为更大文化运动的配角,创始人需要协调设计、品牌、体验、讲故事、社区以及文化相关性等多方面因素

技术与文化的界限正在模糊,科技产品不再只是功能性工具,而是成为情感接触点和自我表达的载体。这种转变要求创始人不仅具备技术能力,还要深刻理解文化趋势和用户情感需求

创始人必须成为品味引领者,掌握文化共鸣和技术创新的平衡。他们需要将技术与品味、文化有机结合,创造出既有功能性又有情感价值的产品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Retro Card:一个在线老旧印刷风格图片生成器,适合发布到社交媒体

Retro Card:一个在线老旧印刷风格图片生成器,适合发布到社交媒体

  • Freenote:一款开源的 AI 笔记应用

Freenote:一款开源的 AI 笔记应用

  • React Scan:一个检测 React 应用性能问题并消除慢渲染的工具,同时也支持 NextJS 项目

React Scan:一个检测 React 应用性能问题并消除慢渲染的工具,同时也支持 NextJS 项目

  • one-link:个人介绍链接聚合工具,数据存储在 URL 中,很有意思

one-link:个人介绍链接聚合工具,数据存储在 URL 中,很有意思


下一篇:vol36.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实现它

上一篇:vol34.等待时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等待

vol34.等待时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等待

2025-03-09 08:00:00

vol34.等待时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等待

Prompt

In the peaceful quiet of early morning, a lone figure stands before towering airport windows, their silhouette small against the vast glass expanse. Soft purple shadows stretch across the polished floor, while cool morning light bathes the empty terminal in a dreamlike atmosphere. The scene captures that unique moment of stillness in typically bustling spaces, where time seems to pause between destinations.

卷首语

本周 manus 的发布,好像一夜之间就点燃了整个科技圈的兴奋点,有人评价说这是 AI Agent 的历史性时刻,有人说这都是在过度营销,我自己作为小白很难发表正确的评价,但是我想到了另一个观点:

人们把事情搞砸,是因为在等待的时间里,总想做点什么

其实,等待时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等待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资,把钱投入到股票或者基金之后,就开启了和自己内心的博弈,稍有风吹草动就忍不住频繁操作,今天加仓,明天减仓,过度交易,结果反倒侵蚀了本该随着时间积累的收益。很多人在牛市中,因为耐不住性子,总想在等待收益兑现的工夫做点什么,但是这份急切的干预,却可能成了亏钱的元凶

在生活中也是,比如等待网页加载的时候,总忍不住一直点击刷新按钮,好像这样就能加快速度,但是结果往往是页面因此卡顿甚至加载失败,原本只需静静等待几秒的事,因这些频繁的干预,反而要花更多时间重新加载

等待之所以难受,是因为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掌控感,而放下这种掌控感恰恰是最痛苦的。我们从小被教导要积极进取,主动改变局面,但是有些事情,有自身的节奏和周期,外力的介入,很可能打乱节奏,甚至是改变结果

等待不是消极的停滞,而是为下一阶段的行动积攒势能,就像种子在土里,看不到它的生长,但其实它在默默吸收养分,等到时机一到,便破土而出。在这过程中,土壤的安静等待,远比频繁的人为扰动重要得多

Manus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开端,但真正的发展,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它的出现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代理的无限可能,但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布阶段。我们需要给它时间,就像等待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不能因为一时的焦虑就拔苗助长

如果你对 Manus 感兴趣,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我看过比较中立的了

内容推荐

【案例】对话出海人 | 验证用户需求的过程

码代码并非绝对门槛,对产品的理解以及落地经验才是

  • 产品和逻辑经验,就是对于 AI 当前的能力边界以及赚钱变现有敏锐的理解
  • 既需要持续大量地关注,也需要持续大量的动手落地积累经验
  • 被普通人忽视的认知偏差,往往是赚钱的机会
  • 产品思维训练:对于新出现的产品,思考他的核心业务逻辑是什么?增长来自于什么地方?转化水平怎么样?有没有可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做一个解决类似需求产品?

谷歌 SEO 的重要性

  • 海外 AI 产品中,最常见的形态不是 App ,而是 Web 端的产品
  • Web 产品获取流量最重要的是谷歌 SEO
  • 免费的谷歌 SEO 虽然慢,但是是最稳妥和成功率最高的方式

海外推广的方式

  • 外链建设:提交导航站,供其收录,维护百十来个经过筛选可以提交、价格免费或适中的导航站
  • 红人营销:YouTube、Tiktok、Instagram、Twitter、Reddit 等社交媒体上,找到活跃的受众吻合的博主,出内容帮我们推广
  • 发布产品到榜单:Producthunt、Hacker News 等

短期的事用来练手,长期的品牌用来做事业

  • 创业初期以活下来为第一要务,本着务实的态度,短期回报的事情可以做,但仅止于初期,绝不能沉迷
  • 从长期来讲,要做自己的品牌,只有自己的品牌才有复利

相关链接

【产品】Linear 是如何构建产品的

没有产品经理的开发模式

  • Linear 不会维持固定的跨职能团队,而是围绕项目组建临时团队。项目完成后,团队成员会解散并转移到新项目
  • 项目由工程师或设计师担任负责人,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产品决策责任,这种方式让直接构建产品的人拥有更大的所有权感和决策权,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构建某样东西的时候,会涌现出诸多的创意和可能性

不依赖传统的数据驱动方法,而是更注重品味

  • Linear 不使用OKRs或具体的指标目标,而是采用更简单的战略方向,比如”成为初创公司的默认工具”
  • 不使用 A/B 测试,决策基于团队的品味和判断,这种方式让产品保持了一致性和连贯性

beca5af8-d8e8-417c-9920-afac2742419e.png (728×419)

基于功能的快速迭代

  • 新功能能够迅速推送到内部测试,有时在项目开始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就可以测试和调整
  • “Linear Origins”测试计划是公司运行beta客户测试计划,让客户提前访问新功能并提供反馈

双向的产品规划

  • 由创始人和小型领导团队规划公司未来 12 个月的方向,确保产品发展与公司愿景一致,保证统一的产品路线
  • 确定规划的同时,征求全体团队成员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创新思维和多元视角

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产品作为内部工具

  • 每个团队甚至 CEO 都会将问题提交到 Linure 中,由轮值的工程师进行处理,保证产品体验的实时反馈
  • 自主管理项目任务,大多数任务都是项目的一部分,工程师和设计师为自己创建任务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解决它们

相关链接

【决策】决策瘫痪:现代决策的新困境

所谓的决策瘫痪,类似于电力系统中的“低电压”,导致决策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效

决策瘫痪第一个产生的原因是慢性压力,慢性压力会抑制大脑的创造力和决策能力。这种压力没有明确的威胁来源,而是逐渐累积的。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陷入一种低能量、低警觉的「冻结」模式,既没有方向感,也没有动力去采取行动

第二个产生原因是缺少能量,当人们感觉到无力或缺乏方向的时候,往往会推迟所有决策,以节省能量。这种行为会导致生活逐渐失控,例如邮件堆积、杂乱的房间、不再安排假期或娱乐活动等

另外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加剧决策瘫痪,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信息,但却缺乏明确的方向感

所以想要走出决策瘫痪,就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和能量,其中能量是比方向更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做出一系列非最小能量的决策,以激发能量流动,这些决策不一定需要明确的方向,而是需要通过尝试和探索来找到新的方向。就像在推一辆没电的车,只要开始推动,能量就会逐渐流动起来

另外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决策瘫痪并非一种病理状态,而是一种适应现代决策环境的自然反应。人们需要学会在这种低能量状态下生存,并寻找机会激发能量和创造力

相关链接

【观点】想象力 vs 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能力

  • 想象力基于逻辑分析,允许我们从当前状态出发,看到已知的可能性。比如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基于已有的乐高积木形状和功能进行简单的组合
  • 创造力则是基于综合能力,需要从期望的结果出发,创造出全新的可能性。比如,乐高大师 Donny Chen 能够用积木创造出复杂的龙模型,这种创造力需要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目标的清晰规划,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组合

基于这两种不同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而创造力可以从期望的结果出发,填补实现目标的空白。比如在解决技术问题时,想象力可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而创造力则需要我们发明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于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在特定领域进行大量的实践。比如在乐高积木领域,通过构建现有的模型来积累技术知识,同时在自由玩乐中尝试新的可能性,这种交替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notesGPT:一个记录语音笔记并进行转录、总结和生成任务的工具,同时代码是开源的

  • Data Formulator:微软的一个开源项目,利用 AI 快速创建可视化图表的工具

  • Nuclear Music Player:一个免费的音乐流媒体播放器,音乐来源主要是互联网上的免费且合法的音乐资源

  • Mastra:一个基于 TypeScript 的 AI 代理框架

  • 即刻导出:一个支持导出即刻动态为本地文件的浏览器插件,现在已经全面适配新版即刻的 web 版


下一期:vol35.动机与自律:驱动人生的双引擎

上一期:vol33.困在勤奋陷阱里的现代西西弗斯

vol33.困在勤奋陷阱里的现代西西弗斯

2025-03-02 08:00:00

vol33.困在勤奋陷阱里的现代西西弗斯

Prompt

Captured in this evocative image is the timeless story of human perseverance, illustrated by an individual pushing a massive boulder up a craggy mountainside. The overwhelming scale of the challenge is underscored by the beautifully dramatic backdrop of a cloud-filled sky at sunset, creating a tableau that echoes 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speaks to the existential struggles faced by all.

卷首语

为什么人会沉迷在无效的重复当中?

有个寓言说:少年每天抱着牛犊过河,随着牛犊渐长,少年也成长为力能扛鼎的壮士

这个故事很简单,很鸡汤,很容易让人读了之后感觉到振奋。但是这个寓言的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我们害怕面对真正的难题

比起直面河水教会牛犊游泳的麻烦,抱着过河显然更轻松;比起拆解写作技巧的痛苦,埋头日更万字更简单;比起调整学习方法的不适,机械刷题更安全。这种「勤奋」本质是一种逃避,用不断付出努力的假象,掩盖思维懒惰

现实的情况是:牛犊生长速度远超少年的时候,坚持的重复只会少年的压断脊梁。在错误的赛道狂奔,只会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

真正的「勤奋」需要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 能够辨别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 能够拆解出实现「好」的步骤,并坚持执行
  • 建立一个持续迭代的反馈系统

在真正的勤奋中,程序员会分析代码效率而非单纯加班,内容作者站在读者视角重审文字,销售员着手优化沟通链路而非盲目拜访,这个量变的积累才真正开始

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被罚需要终生把巨石推上山,虚假的「勤奋」本质上和西西弗斯没有区别,真正的解脱不在于更用力的推巨石,而在于重新矫正路径的勇气

相关链接

内容推荐

【领路人】摩根·侯塞尔:纯粹的独立

摩根·侯塞尔的这篇文章通过一系列精炼的语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提升决策能力和对人性的理解

关于脆弱与预测

  • 纳西姆·塔勒布指出,判断某物是否脆弱比预测可能伤害它的事件更容易。这提醒我们,与其过度依赖预测,不如关注事物的本质和韧性
  • 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一位社会工作者提到,“所有行为在足够信息下都有其合理性”,这让我们意识到,理解他人行为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同理心

生存与智慧

  • 维克·腾哈肯认为“生存是最终的绩效衡量标准”,强调了适应性和韧性的价值
  • 纳瓦尔·拉维康特将智慧定义为“知晓行为的长期后果”,这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超越短期利益,考虑长远影响

历史与经验

  • 凯莉·海耶斯指出,“当未与历史对话时,一切皆显前所未有”,这强调了历史经验对理解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性
  • 尼尔·弗格森提到,“死者数量远超生者,我们若忽视他们的经验,将陷入危险”,这提醒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技术与人性

  • 贾里德·戴蒙德认为,“技术的大多数用途是在发明后才被发现的”,这说明技术的发展往往超出最初的设计,其影响难以预测
  • 塞巴斯蒂安·荣格指出,“现代社会让人感觉不被需要,而人类需要的不是舒适,而是感到被需要”,这让我们反思技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决策与认知

  • 伊恩·威尔逊提到,“所有知识来自过去,而所有决策关乎未来”,这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
  • 塔勒布还指出,“如果某事长期看似不合理,或许是你对理性的定义有误”,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框架

个人成长与成功

  • 纳瓦尔·拉维康特提到,“成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系统性胜利”,这强调了建立稳健系统的重要性
  •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年轻人的大脑是为了探索,老年人的大脑是为了利用”,这提醒我们不同人生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和策略

社会与心理学

  • 亨利·卢斯认为,“声称客观的人往往在欺骗自己”,这让我们意识到人类认知的主观性
  • 汉斯·罗斯林称自己为“严肃的可能性主义者”,而非乐观主义者,这提醒我们在面对未来时,既要保持谨慎,也要看到希望

知识与行为

  • 马克·吐温说,“不读好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没有区别”,这强调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
  • 贝佐斯提到,“如果能让你的工作中有50%是享受的,那就很了不起了”,这让我们反思如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相关链接

【创业】创业与领导力的一些建议

  1. 有想法很容易,执行落地却很难:我们的责任不是想出伟大的想法,而是实现它们。成功的公司明白这一点。他们把精力投入到艰难的事情上——建设。最重要的是,这需要专注
  2. 伟大的公司源自出色的团队,而不是个人英雄:优秀的公司会优化各个级别的团队。他们聘用和提拔善于协作的人才,创造开放和互助的文化,并在做出决策时考虑团队。优秀的团队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推动自己变得更好
  3. 领导者的作用不是行使权力,而是分配权力:有效的领导者通过设定方向、授权他人以及确保决策在正确的层面上进行
  4. 通往更好结果的路径是什么:复杂的问题会造成不确定性和惰性,所以需要鼓励短期务实行动而不是空想大创意,一旦你确定了道路,你就可以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5. 预算是战略实施的具体表现:了解自己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以及把钱花在了哪里,就能知道你的业务类型以及业务的去向。要了解自己的业务,就必须掌握预算
  6. 公司是一个系统的总和:孤立地改进单个组件/团队/部门很少能改善系统本身。如果你想增强公司实力,那么你需要调整整个系统以实现你想要的结果。明确你的目标,关注接口点和交接,并确保所有激励措施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7. 优化对齐,而不是控制: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沟通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对齐意味着明确目标和优化沟通机制,而不是通过增加流程和规则来限制团队的灵活性**

相关链接

【方法】问题不是用来问的

问题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多功能的思维方式

  • 探索假设和盲点:持有问题而不急于寻求答案,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潜在的假设和认知盲点。这种方法鼓励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复杂性,而不是急于简化或得出结论
  • 促进深度思考:问题可以被视为指向未知领域的指针。通过仔细考虑问题本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更深层次的洞见

尽管问题是强大的工具,但过度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带来风险

  • 过度好奇可能导致错误结论:急于寻求答案可能会让我们忽视重要的细节或背景信息,从而得出片面或错误的结论
  • 简化复杂问题的陷阱:我们可能会过度简化复杂的问题,这可能会掩盖真实的理解,阻碍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

问题如果不用来提问,还有两种更高级的运用方式

第一个是保留问题,不是立即寻求答案,而是与问题共处

  • 写下问题:将问题记录下来有助于长期保存,而不急于寻求即时答案。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审视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考虑它们
  • 防止被问题左右:通过保留问题,我们可以避免被问题本身所控制,从而保持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个高级技巧是揭示问题,将你的问题公开或分享,不同于直接提问,它是一种更微妙的交流方式

  • 创造共同认知:揭示问题可以创造一种共同认知,让他人了解你正在思考的问题,而不必立即要求答案
  • 促进集体理解:通过分享问题激发群体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链接

【观点】为什么写作

写作的第一个意义是: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思想的工具,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建模过程

  • 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而写作正是通过这种界限让我们认识自身以及环境
  • 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思想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建模过程
  • 通过写作,我们得以将复杂的思想和感受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 写作是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帮助我们探索和理解那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写作的第二个意义在于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 尽管现代技术如大语言模型(如GPT-4)已经在某些写作任务中超越了人类,但写作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最终的文字产出
  • 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 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梳理混乱的思绪,发现新的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写作的第三个意义是:写作在于创造一个与过去对话的渠道

  • 通过文字,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文字不仅记录了事件,更保存了当下的思想和情感,成为自我成长和历史见证的重要媒介
  • 这种与过去的对话不仅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经历,也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写作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魔方简历:开源免费简历编辑器,并且支持 AI 优化

魔方简历:开源免费简历编辑器,并且支持 AI 优化

  • awesome-cloudflare:一个精选的 Cloudflare 工具、开源项目、指南和资源列表,很适合独立开发者找到合适的工具

awesome-cloudflare:一个精选的 Cloudflare 工具、开源项目、指南和资源列表,很适合独立开发者找到合适的工具

  • potpie:为代码库创建专门的 AI agents 的开源工具,从而实现自动化代码分析、测试和开发任务

potpie:为代码库创建专门的 AI agents 的开源工具,从而实现自动化代码分析、测试和开发任务

  • Pic Smaller:一个开源的图片压缩工具,支持图片批量压缩

Pic Smaller:一个开源的图片压缩工具,支持图片批量压缩


下一篇:vol34.等待时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等待

上一篇:vol32.为什么越学习,越不敢行动

vol32.为什么越学习,越不敢行动

2025-02-23 08:00:00

vol32.为什么越学习,越不敢行动

Prompt

In a dimly lit office setting, a cartoon character resembling an office worker seems utterly overwhelmed and fatigued. He is surrounded by overwhelming piles of paperwork, almost engulfing him as he rests his head sorrowfully on a pillow, placed atop a desk. The scene conveys a deep sense of exhaustion and despair, reflective of the pressures of workloads that are too demanding.

卷首语

最近看到一篇即刻动态,特别有感触,似乎就是自己现在的状态,下面是原动态内容

每天阅读做产品/商业的微信文章、X、短视频会使得推出的项目/产品行动更少 特别是当人在没有 deadline + 有退路的情况下

会开启一种“我正在 Research”的爽感。这种爽感会刺激进行 overthink
overthink 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激发一下 build
还没等到 build 出现真实反馈,就又带着刚出现的体感进行 overthink

造成这种状态,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茧房造成的虚假安全感

每天沉浸在在各种公众号、短视频等碎片的案例、方法论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正在学习」的幻觉,好像知道了很多东西,但可能睡一觉就忘记了

并且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行为,是会让人成瘾的,短平快的「认知提升」感觉掩盖了没有产出进度的实际情况,看似积累,实际在原地踏步

第二个原因是:过度思考的恶性循环

大量输入内容的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一种爽感,但这个时候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如果…就…」的假设层面,比如纠结这个模式是否真正闭环,目标用户是谁,但却始终都不敢触碰真正的用户

长期的空想会产生焦虑,焦虑累积起来会触发一种类似「自救」的行动,比如抢注一个域名、熬夜写代码,但是这种行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基于明确的目标推进

「自救」行动因为缺乏真实的反馈(比如只开发不测试、不推广,做了无数个 Demo),很快会陷入自我怀疑中,再次回到大量阅读内容的舒适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个原因是:无 Deadline + 有退路共同产生的温床效应

因为没有具体的 Deadline,加上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就会用「准备不足」这个借口不断进行拖延

另外自己做的项目不是背水一战(比如有主业收入兜底、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本能的选择安全但是没有效果的研究,避免直面残酷的市场验证


想要突破这个状态,我觉得核心是:先开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先开始做事,《黑神话:悟空》的冯骥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哪吒》电影的导演说: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对于完成一件事,我想到一些小的 tips

  • 设置一个具体的 Deadline,不要超过 72 小时:比如「三天内做出一个 MVP 并找到 5 个愿意尝试的用户」
  • 严格设定研究和执行的时间:比如只允许自己在早上的一小时阅读咨询,其他的时间专注在执行的状态
  • 默认回绝,直接说不:这是在第十九期周刊提到的关于效率的终极秘诀,保持专注的最好方式

最后用一张我很喜欢的图做结尾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内容推荐

【领路人】Slack 创始人的复盘

Slack 是一款团队协作与沟通工具,这篇推荐的内容是对 Slack 创始人的复盘和思考的一些摘录

做人们需要的东西

  • Slack 不仅是创造一款有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尽力理解人们的需求,然后将 Slack 的价值与用户的理解相对接
  • 制定的新手引导、快速加载页面、欢迎邮件、快速全面的搜索功能、以及专门设计的加载屏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找到 PMF(产品和市场的契合点) 是产品成功的第一步

  •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找到 PMF 是唯一重要的任务,因此一个初创公司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找到 PMF 之前和之后
  • 在找到 PMF 之前,需要更好地提供用户所需的产品,更有效地与用户交流并了解他们的需求
  • 找到 PMF 之后,才是全力以赴地进行宣传和销售

销售创新,而不是产品

  • Slack 卖的不是「群组聊天系统」,而是「组织架构的重塑」
  • 以”降低沟通成本”、“零成本信息管理”、“更好、更快地做出决策”、“随时随地搜索团队交流历史”、“减少 75% 的电子邮件”等方式来推销的产品
  • 创造你自己的市场,也是找到 PMF 的一种方式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 每个产品实际上都在塑造其用户——让用户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是对自身的认知
  • Slack 的目标是期望用户放弃长期以来依赖电子邮件的习惯,转而投入大量时间去适应一个陌生的新应用
  • 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Slack 需要做到近乎完美的执行,所以开发出一款漂亮,优雅,考虑周到的软件尤其重要,每一处深思熟虑,精益求精的细节都会让用户继续留下来,而任何使用的挫败感都会让用户觉得不值得

相关链接

【AI】你不应该因为 DeepSeek 而 Fomo

原因 1:在叙事上 DeepSeek 存在被高估

  • DeepSeek 是一家在大模型领域表现优秀的企业,尤其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其产品以较低价格提供接近顶尖模型 80% 性能的服务,受到价格敏感型用户的青睐
  • 然而,DeepSeek 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其技术成果在国际上引起的震动,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围追堵截等因素的叠加,而非其模型就是业界最好的
  • 此外,DeepSeek 的成功也反映了大模型发展本身值得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中国厂商的产品一无是处

原因 2:DeepSeek 并没有突破我们所熟悉的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曲线

  •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成熟度曲线,DeepSeek R1 的模型虽具开创性,但随着应用的深入,其缺陷也逐渐显现,如幻觉率较高、指令遵循能力较弱等
  • DeepSeek R1 并非「万能的许愿机」,其落地应用会面临诸多实践问题,仍需人类参与解决
  •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很难判断 AI 技术处于哪个阶段,盲目 All in 并非明智之举,保持学习状态、关注技术发展才是关键

原因 3:从取代大部分人工作的角度来说,DeepSeek 并不实用

  • DeepSeek R1 的多轮对话能力差、幻觉问题严重,这使得其在需要稳定安全、精确无误输出的场景中表现不佳
  • 例如,在实时性要求高的游戏 NPC、同声传译、口语练习,以及需要长上文或长下文处理的翻译、稿件输出等场景中,DeepSeek R1 并非最佳选择
  • 因此,DeepSeek R1 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人会因此失业,其对工作的取代能力被高估了

相关链接

【效率】休息日和恢复日

休息日和恢复日看似都是休息,但是对于个人精力和动力恢复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 休息日是当个人感到极度疲惫或资源不足时,只能进行一些低能量活动,比如漫无目的的刷短视频、玩游戏、对着电视无休止的换台。这些活动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疲劳,但并不能真正恢复精力
  • 恢复日是在个人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时,能够自由地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冥想、散步、阅读或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这些活动才真正有助于恢复精力和动力

恢复日对于防止倦怠和维持长期生产力至关重要。许多人在周末或假期仍然处于工作模式,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恢复自己的精力,长期缺乏真正的休息可能导致倦怠,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通过定期安排恢复日,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安排恢复日有两种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一种从个人的内在感受和需求出发,倾听身体和内心的声音,根据当下的感受来决定如何休息
    • 关注身体信号:通过身体的自然反应(如肚子的感觉)来判断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如果身体渴望新鲜空气和自然,去公园散步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灵活调整:如果在休息日感到疲惫,可以选择更轻松的活动;如果精力充沛,可以尝试更有挑战性的活动
  • 自上而下是一种从整体规划出发,通过预设规则和框架来安排休息
    • 预设规则:提前制定一系列规则来指导休息日的安排。比如,不使用社交媒体、不处理工作邮件、不进行任何与工作相关的活动
    • 减少决策疲劳:尽量减少决策的复杂性,比如每周固定一天作为休息日,提前做好计划

相关链接

【观点】如何衡量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不仅仅是经济成功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更是内在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除了传统的衡量指标(比如净资产或粉丝数量),这篇推荐的内容作者就提出了三个更关乎内在的衡量指标:变化率解决问题的时间未来选择的数量

  • 变化率是指一个人在3-6年内经历的变化程度,每3-6年,人们会经历显著的变化,包括工作、生活方式和社交圈的变化。这种变化率反映了个人的适应能力和成长速度
  • 解决问题的时间是指一个人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所需的时间。生活中有三个主要问题:职业、家庭和财务,通常需要十年时间来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安全感
  • 未来选择的数量是指一个人在未来拥有的选择数量。每几年,人们会放弃一些梦想,因为意识到无法实现。但作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拥有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因为他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和资源

所以基于这三个指标,可以

  1. 每 3-6 年成为一个新的人: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可以保持个人的成长和活力
  2. 尽快解决重大问题:解决职业、家庭和财务等重大问题可以为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安全感。这种方法强调了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
  3. 最大化未来选择:通过选择能够提供未来机会的行动,可以保持个人的成长和灵活性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Hacker News 每日播报:一个基于 AI 的 Hacker News 中文播客项目,每天自动抓取 Hacker News 热门文章,通过 AI 生成中文总结并转换为播客内容

Hacker News 每日播报:一个基于 AI 的 Hacker News 中文播客项目,每天自动抓取 Hacker News 热门文章,通过 AI 生成中文总结并转换为播客内容

StickerBaker: 一个开源的 AI 贴纸图片生成工具

  • MultiPost:一个开源的多平台发布工具,可以一键发布到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MultiPost:一个开源的多平台发布工具,可以一键发布到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 Onlook: 一个开源的设计师工具,直接在 React 应用中进行设计并将更改发布到代码中

Onlook: 一个开源的设计师工具,直接在 React 应用中进行设计并将更改发布到代码中

developer-icons: 设计工具和开发者工具的免费目标集合


下一篇:vol33.困在勤奋陷阱里的现代西西弗斯

上一篇:vol31.重启你的好奇心

vol31.重启你的好奇心

2025-02-16 08:00:00

vol31.重启你的好奇心

Prompt

Golden rays of light stream down from above, creating a magical display of colors and dancing particles. Three small figures stand transfixed by the spectacular show, their silhouettes perfectly framed by the warm, ethereal glow. Soft watercolor effects blend seamlessly with geometric light patterns, creating a dreamy atmosphere that captures the pure joy of childhood discovery. The scene radiates warmth through its gentle palette of creams, pinks, and touches of sky blue, embodying the perfect balance of science and magic.

卷首语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学生进行扫描监测,发现当学生在引发好奇心时,大脑里的「尾状核」会被激活,而尾状核里详细分布着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

也就是说,好奇心被激发时,会同步刺激尾状核,然后分泌让我们快乐的多巴胺,进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好奇心本来会为我们带来愉悦感,但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对未知的事物不再有好奇的探索欲,自己的好奇心逐渐消失了


为什么好奇心会消失?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6岁时突触连接达到峰值,随后通过「突触修剪」淘汰低效神经通路。这种生理机制不仅影响神经发育,更隐喻着社会化的双重代价——时间不仅修剪了冗余神经连接,也修剪了我们对世界的开放性。这种修剪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种是被岁月修剪:规训下的认知闭环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揭示了一种现代性困境:当 KPI、OKR、SOP 成为职场圣经时,我们逐渐异化为「工具化存在」

比如这样一个经典的自述场景:

每天处理 10 份 PRD 文档,跟进 5 场需求评审会。三年后我发现,自己变成了只会画原型图的工具人,连用户调研都要依赖问卷模板

标准化流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切断了创造力的养分供给。神经科学家发现,长期执行重复任务会导致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这正是「思维僵化」的生理基础

第二种是被技术取代:即时满足的认知短路

搜索引擎实现「心想事成」,短视频平台打造「信息茧房」,现在技术的发展,正在截除掉我们拥有的一些东西

  • 空间截除:比如地图 APP 抹去了迷路的惊喜感
  • 过程截除:知识付费课程压缩了探索的顿悟时刻

就像用任意门直达富士山顶,却永远错过了山腰的忍野八海与河口湖的晨雾,技术便利以剥夺认知跃迁必需的信息摩擦为代价


如何重建我们的好奇心?

方式一:被动获取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

被动信息接收如同食用预制菜,主动获取才是私厨料理。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 订阅优质的信息源:其中我最推荐 RSS 和 Newsletter
  • 主动搜索:带着问题去探索,而不是被算法推送

方式二:培养信息缺口和「舌尖状态」

如果你已经完全掌握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你会觉得很无聊,不愿继续探索;如果一件事,你完全不知道,从零开始学,你也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好奇

「舌尖状态」是指你已经知道了不少,但是还差一点信息就能揭晓答案,但是就是这么一点,会让你感觉不完整,产生补全的冲动,这时你的好奇心就被激发了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自己的「舌尖状态」:

  • 阅读时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寻找答案
  • 尝试用不同方式解释同一个概念
  • 定期回顾笔记,总会发现新的连接或者是缺少的部分

方式三:警惕自己的下意识思维

自己在看到某个新 APP 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这不就是个 xxx”,然后代入自己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我们发现新事物的独特价值

每当自己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

  • 遇到新事物时,先观察其独特之处
  • 尝试理解其设计理念和目标用户
  • 记录自己的第一反应,并反思其合理性
  • 定期回顾这些记录,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变化

相关链接

内容推荐

【AI】构建生成式 AI 应用的工程陷阱

陷阱一:不一定需要生成式 AI

  • 生成式 AI 并非所有问题的万能解决方案,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更简单、更便宜的方法解决
  • 技术的新颖性不应掩盖问题的本质,尤其是在有其他更可靠解决方案的情况下

陷阱二:混淆「坏产品」与「坏 AI」

  • AI 技术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产品设计,而非技术本身。比如,LinkedIn 的聊天机器人在技能匹配评估中,用户更希望得到帮助性建议,而不仅仅是正确性建议
  • AI产品的差异化在于用户体验,而不是技术

陷阱三:从过于复杂开始

  • AI 应用开发中,过早引入复杂技术框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 许多团队在初期过度依赖复杂的框架或工具,如向量数据库或微调模型,而忽略了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 技术复杂性应在必要时引入,而非作为默认选择

陷阱四: 过度依赖早期成功

  • 早期成功可能误导团队,低估后续改进的难度
  • 从演示到产品的过渡往往比预期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处理幻觉、延迟和工具调用等问题时

陷阱五:忽视人类评估

  • AI 评估并非完全可靠,必须通过人类专家的日常评估来验证
  • 人类评估不仅能发现 AI 评估的偏差,还能提供用户行为的深入洞察

相关链接

【产品】如何为产品定义价值

价值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这些维度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感知

第一个纬度:功能价值

  • 产品是否满足特定需求或解决特定问题?
  • 功能性是价值的最基础层面
  • 比如:滴滴通过提供便捷的打车服务,解决了用户在城市中快速找到交通工具的需求;

第二个纬度:财务价值

  • 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物有所值?
  • 财务价值是用户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 比如:小米以「性价比」著称,通过提供高性能但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吸引了大量预算有限但追求性能的用户

第三个纬度:社会价值

  • 产品是否帮助用户建立联系或提升社会地位?
  • 社会价值体现了产品在社交网络中的作用,例如通过高端品牌传递身份认同
  • 比如:iPhone 不仅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更是一种身份象征,拥有 iPhone 的用户常被视为追求时尚和科技前沿的人群

第四个纬度:心理价值

  • 产品是否让用户感到满足和自我实现?
  • 心理价值关注用户的情感和内在需求,比如幸福感和归属感
  • 比如:用户通过亲手组装宜家家具,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心理价值使得用户更加珍视这些家具

相关链接

【技术】微内核架构设计方案

什么是微内核架构?

  • 就是插件系统,比如 VSCode、Chrome 等应用,Webpack、Vite 等工具
  • 软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微内核,或者宿主程序
  • 插件则是独立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并在宿主应用程序中加载和执行

微内核架构的优点

  • 灵活可扩展: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修改、删除插件,不用修改核心代码
  • 代码重用和模块化:插件作为独立的模块,可以在不同应用独立使用
  • 降低耦合性:核心代码和插件相互独立,降低耦合性,不同模块也更容易维护
  • 性能和资源优化:运行时加载插件,节约内存和计算资源

微内核架构设计方案概述

  • 插件与主程序之间的接口:包括插件的初始化方法、执行方法、事件监听等
  • 插件加载方式:比如惰性加载,按需懒加载等,好的加载时机把控,可以提升系统性能
  • 插件注册和管理机制:管理已加载的插件列表,当插件加载完成后,将其注册到主程序中
  • 事件通信机制:可以使用自定义事件、发布订阅模式或观察者模式

插件设计的三种常见方案

  • 管道式方案:将插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按照顺序依次处理插件,就像一个流水的管道一样。比如 CI/CD 流水线、云服务部署等方案
  • 洋葱式方案:同样是按照顺序处理插件,但是增加了一个后置返回的流程,像洋葱一样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相比管道式方案更加灵活。比如 Koa、Express 等前端框架
  • 事件式方案:主程序通过触发事件通知插件,插件注册事件监听器,在事件被触发时执行相应的功能,最为灵活也最为复杂。比如 Tapable 基于发布订阅者模式实现的插件机制

VSCode 在插件设计的优秀之处

  • 通过沙箱实现隔离性:避免插件崩溃、安全性等问题影响主程序稳定性,每一个插件都启用一个 Webworker 运行
  • 通过 proxy 通信:利用 Proxy 代理将方法的调用,转换成远程消息的发送

相关链接

【观点】「个人成长」行业的另一面

一篇很有意思的观点分享,从商业化的角度分析了「个人成长」这个行业背后消极的一面:真正的个人成长并不能通过商品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它依赖于孤立感的存在,却声称提供连接的解决方案

个人成长行业每年创造超过130亿美元的收入,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领域。然而,与其承诺的「个人成长」目标相反,人们的抑郁、焦虑和孤独感却在持续上升。这一行业的增长与社会信任和社区参与的下降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盈利的痛苦循环」

通过将正常的人类情感(如悲伤、焦虑)重新定义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个人成长行业成功地将这些情感商品化。行业的核心策略是让消费者感到不满,并提供「解决方案」。当这些解决方案失败时,又会推出新的产品,从而形成一种永无止境的消费模式

随着社区中心的关闭和宗教参与的减少,生产力应用和在线课程等个性化产品迅速崛起。这种转变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支持系统,导致人们更加孤立和不满

技术平台(如冥想应用、在线课程)和资本投资(如独角兽级别的公司)推动了个人成长行业的扩张。然而,这些工具的核心目标并非促进人际关系,而是进一步孤立个体,从而为行业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

疫情期间,个人成长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在全球危机中,行业通过销售”提升自我”的理念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

古老的智慧(如冥想)被简化为商业产品,而真正的个人成长则被忽视。行业通过强调「个体优化」而非「社区责任」,进一步削弱了人类的社会联系

相关链接

工具推荐

  • open-health:通过 AI 管理健康信息,可以部署到本地运行

open-health:通过 AI 管理健康信息,可以部署到本地运行

Screenshot Studio: 一个制作苹果 App Store 介绍图片的工具

自洽的程序员: 一个关注程序员心理健康的书,很多建议很有价值

  • KissGen AI:AI 接吻视频生成器,很有意思

KissGen AI:AI 接吻视频生成器,很有意思

  • whoogle-search:一个开源自托管、无广告、尊重隐私的的搜索引擎

whoogle-search:一个开源自托管、无广告、尊重隐私的的搜索引擎


下一篇:vol32.为什么越学习,越不敢行动

上一篇:vol30.警惕你人生中「虚荣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