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四喜丸子修改

Miki和Colin在美国的生活、育儿、家庭博客。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四喜丸子的 RSS 预览

锵锵,Miki 已经6个月没有打工了

2025-10-07 08:00:00

最近被动辞职满6个月,刚好稍微有点时间,来写写最近干了点什么,以及伴随而来的心理/精神状况。跟6个月前的这篇主讲经济状况的叙述型干货不同,本篇以自己发泄心情为主,所以要读的话最好不要抱有什么期待(<–不会有什么期待的好吗,你的内心戏也太丰富了)。

不过从功能上面来讲,这篇 follow up 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亚于前篇,因为决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颠覆的这项实验,本来就挺令人好奇的。我本人喜欢混 fediverse —— 经常被称为“毛象”或者“象站”——以及早年喜欢混豆瓣的原因,无非是可以免费云一云其他人的生活。看看友邻们分享出的人生里大大小小的抉择、尴尬得意沮丧胜利苦逼装逼的各种时刻,就感觉明明自己只有一个人生,却好像稍微能拥有多于一个人生的体验。如果这篇是我的友邻所写的话,我一定会很好奇地读一读这位友邻放飞了6个月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这种 stalker 思维很危险啊)

工作及心态 #

之前我好像没有特别提过,我在被动辞职的第二天(第一天是用来消化 shock 的 mental health day lol),就无缝衔接了自己的新事业 sewing pattern design。我的缝纫小店叫做 WildCress,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域名和 instagram handle 都空着还没有人用,在这个网路身份爆炸的年代尤其稀罕,所以顺手用起来了而已。

卖 sewing pattern(纸样)在欧美是一个历史悠久,非常 established 的成熟市场。一两代(大约我们 grandma 的世代)之前,那个缝纫机虽然已经发明并普及出来,但是车马邮件都还慢、制衣产业还没有因为全球范围内进行 cheap labor 剥削因此没有现在这样便宜、并且布料里面还不含微塑料 polyester 的时候,为了获得各种样式的体面衣服,对着装有要求的人们会自己买来 sewing pattern 在家动手缝制。Sewing pattern 内含与衣服成品等大的布片形状(纸质),以及缝制步骤(可以想象成类似 IKEA 产品的小 booklet,只不过文字比较多),所以只要自己买布/线/纽扣拉链等原材料,再加上一些手工,就可以缝出跟封面效果一模一样的衣服。当然也有直接请裁缝来缝的,但是裁缝也需要这个 pattern 才行。

目前欧美最大的几家 sewing pattern company 基本是1860-1900年间创立的。

在如今的这个时代,sewing pattern 早就变成 pdf 线上销售,不过市场相当 saturated。原因有供需两方面。一方面,需要购买的人集中在极少部分手工/cosplay/古风爱好者身上(你认识几个身边的人现在还自己缝衣服的?),而另一方面制作 sewing pattern 对资金、技术的要求很低,只要有心想要做,谁都可以贩售。听起来是个不怎么有吸引力的市场对吧?不过我的目标并不是靠自己的作品改变业界改变世界,只要产生一点点收入补贴家用我就很开心了。要有个类比的话,这个 business 有点像 local 市集里那些卖手作小木雕、手织小玩偶的 artist,只不过是在网上摆摊罢了。

我在被动辞职之前就推出过一个包包的 pattern 开启了 WildCress 小店的运营,但是过去自由的这6个月之间,除了吃饭睡觉、照顾小朋友们、参与全家范围的集体活动(grocery shopping 和出去玩之类)、因为 burnout 而花式 procrastinate 之外(<–哇条件好多,应该说生活丰富么),其余时间几乎全部放在这边。原因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单纯地特别想做,一种不论怎么样都想做的感觉,只是一门心思地做。不顾前不顾后地做。

…大概是这种感觉。左图出自高达00第一季第22话,右图是第二季第8话。虽然从翻译的字幕里看不出来,不过在这里“不顾前不顾后地乱搞一气”两处都用的同一个日文形容词ガムシャラ,因为在这部剧里“先按自己的意思搞起来”是会传染的(?)总之很推荐看这部。

清点一下成果的话,在这6个月间我靠一己之力:

  • 发布了2个达到销售标准的 sewing pattern,一条裙子一件吊带
  • 拍摄和剪辑了9支 YouTube 影片(仅缝纫相关,合作的 channel 大喜的日子另计)
  • 搭建和上线了一个客制纸样的软件系统(minimal viable product),并在迭代改进+维护中(这里 AI 帮助最大)
  • 写了4篇缝纫相关的 blog
  • 写了2篇 newsletter updates

。。。这么一列出来,好像很厉害的有没有?其实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自我怀疑从来没有断过。其实是 constantly 每天都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脑子里说“你这样不务正业是不行的,今后也没什么前景,趁现在还早不如去找点正经活干”。Combat 这个小小的声音有两个办法:

  • 向 Colin(自己的 partner,两个小朋友的父亲)诉苦。向 TA 寻求心理支持一般是每天一次或两次,因此 TA 被迫承担了非常多的感情义务。Colin 曾经表达过,因为我这边心理状态 rollercoaster 太厉害并且 polarity 交换太频繁(远胜于还在全职打工的时候),以至于他跟我在一起感到无所适从,并且很难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计划,因为我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可能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日常两人共担的责任——比如照顾小朋友时如果不耐心就容易吼 TA 们,压力太大睡不好觉就会导致白天跟所有人的互动质量大幅降低。
  • 靠着不知道哪里来的“我就是一定要做”的这种信念,just ride with it,等这段瓶颈时间过去了或者难住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一般一两天到三五星期不等),就。。。无缝进入下一个心理过山车式循环。

。。。太把自己的事当回事,就会这样。

如果要评价这个心理状况的话,倒是可以苟得下去。不过总是让家人们(这里指的是真正的住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不是指关系好的网友啦)来承担我心理 rollercoaster 的后果,对他们来讲(主要是 Colin)并不公平。久而久之也不会再获得他们的支持。可能要去找找有没有针对日常/工作压力进行心理调节的相关书籍/资源,然后跟着里面提供的解压方法逐个来尝试并评测效果了。。。

另一方面,做 sewing pattern design 虽然也有不顺利卡壳的时候,但是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工作面貌。我之前做 coding 工作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微妙的不情愿,因此不停地换工作以至于几年之间在大中小型公司都工作过,最后在6个月前被动辞职的时候才想通这并不是公司的问题,也不是我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是我就是不想做这样的工作。现在的周日下午不会再有因为明天周一而感觉烦躁了,每天早上也不需要做好完全的心理建设才打开工作的 laptop。确实工作上也有好多想做的 idea 或者事情却没有时间,但是既不会感觉到烦躁也不会觉得亏欠了谁(这句怎么有种陈奕迅歌词的感觉),没有人催我进度也不需要跟谁 sync 或者 push back,当然也没有开会——除了只有一次作为一个缝纫 app 的 power user 跟 app 开发者做个 user interview 说说 use case 提提建议什么的。总之就是完全没有内耗,一种瘀积多年的宿便终于排通畅的感觉💩,好爽啊!

经济及心态 #

经历了几个月的敲打,又一次确实体会到了“人活着就需要钱”这个世间真理。。。

我的缝纫小店目前的收入其实是不能 cover 各种运营成本的(样衣的布料,店铺的月费,AI coding assistant 的费用,云服务的租金 etc)(话说已经有收入难道不就很厉害了吗?我看到第一单 order 的时候感觉激动得要上天了),然而家里柴米油盐却不能断。所以目前是跟退休人士同样状态,每一两个月的月末卖一批股票提供下个月的花销。

。。。也就是所谓的靠天吃饭。有的时候这个月卖了一点,下个月数额又涨到比原来还多,这个时候会觉得我不如这样苟到天荒地老。另有些时候川普一声令下资产凭空缩水百分之x,这个时候就觉得好焦虑我是不是还得出去打工但是不会有人雇我这种渣渣的我根本没价值活着就是浪费空气污染环境。。。(<– 就是你这种 bipolar 的心态才会让 Colin 苦不堪言啊)

前篇发布的时候有不少友邻鼓励我申请 unemployment benefit,拜这所赐每周有不少入账,不过到现在几个月过去 unemployment benefit 马上要烧完了。所以接下来就要全靠你了美国的经济(拍肩)。所以这就是传说中的赌国运吗?

这张原图是征兵的海报。

不过这样长期下去的话,我这边似乎还是不行的。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圈有个著名的4%理论,大意是这样:资产用于投资的话(投资股市的部分当然是放 index fund),因为股市每年涨几个百分点(然后减掉通胀的百分点),只要每年从中提取不超过4%作为生活费,资产就不会缩水,因此能够用这个办法苟到天荒地老。简单理解的话,理论上只要能存够未来25年的开销,就可以保证未来一辈子的开销。不过这个原则有几个大家不怎么提的 assumption 以及执行起来的 caveat:

  • 这4%是 monte carlo 模拟出来的并不是真实操作,毕竟没人能预测未来的通胀率和股市行情
  • 在这个simulation 里,取钱的数额规则是第一年取出4%,并且接下来每年取前一年的钱数再乘通胀率,因此不是每年都4%——每年的支出论购买力的话是不能提高的,第一年的4%有多少决定了日后所有年间的购买力
  • 资产配置是 stock/bond 比例50%/50%,或60%/40%
  • 照这个办法模拟的话,有大约90%的几率能苟住30年,剩下10%的几率是30年不到就全部烧完
  • 前篇博客有提到,各种保险(以万恶的医疗保险为大头)、税赋都是平常容易忽略然而很大头的开销,实际可支配的收入明显要更少
  • 人生中如果出现意外的话——车祸,重病之类——直接 game over,生活水平不得不降低(这还是如果还活着的情况。。。所以相比拖着残破不堪的身体事事依靠别人挣扎地活着,是不是忽然一下死掉反而是比较幸运的?)

我曾经惴惴不安地问 ChatGPT 我现在才3x岁,能靠手里这点钱一直苟么。ChatGPT 很慷慨地给了我60年的余年(也太高看我癌症中风糖尿病一个不落的家族病史,高盐高糖的饮食,非必要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以及遇事走极端热爱钻牛角尖的精神状态了),并告诉我,我届时人还没死掉钱就花完的几率是56%,差不多就是个 coin flip 吧。这倒也正常,提款年限增多,变数也随之增多,遇到经济危机的几率当然也多——60年几乎可以说是必然会遇到某种程度的经济危机了吧?另一种风险叫做 sequence of returns risk,也就是 return 大年小年的顺序很重要。比如说运气不好明年就遇到经济危机,导致资产打五折(08年附近 sp500 跌了57%),日后就再怎么也找补不回来了。而如果余龄只剩七八岁时遇到资产打五折的情况,因为彼时资产本身已经涨了很多,而且反正也快死了可以逐渐连本金都花掉(当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倒计时),影响就比较小。

也有不止一次想过趁还没有被 AI 取代,要不要干脆再回 tech 行业再多干几年,让手里的本金花几年时间涨到更安全的范围,再来想退休的事情。但是我现在确实不太想回头吃屎了。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工作只是一个 minor inconvenience 每天8小时占据自己的个人时间而已(摸鱼的话可以连8小时都不到),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很难 tolerate 的环境——不是指窗明几净还有 free food 的物理工作环境(就算在Amazon都能靠吃免费香蕉过活),而是不想再去接受那种压抑的 corporate 气氛(contracting 的工作在这点上稍微好一些),因为再努力工作这结果和产品本质上也不是我的,我自己的影响微乎其微并且随时可以被替代——现在的我如果有选择的话,确实不想再做没有 ownership 的事了,因为我真的100% 不 care。要我假装去 care 的话,恐怕要给双份钱才行,一份是本职工作的工资,另一份是假装我 care 工作这份演技的演员工资。

当然这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如果5年后遇到了类似08年的那一波,那我。。。当然什么都做了。

动画《BanG Dream! It’s MyGO!!!!!》名场面,出自第7话。这部很推荐,不过千万不要手欠去看续作。

虽然那个时候未必能找到什么 pay 得好的打工,但是既然决定了现在在没有达到 FIRE 的情况下就临时退休,那必然也需要有承担这个风险的觉悟。当然我也认识到“现在就退休”这个决定比起“再工作几年多攒点钱”相比,非常不理性。。。不过到底多少钱才算够,再回头打工的话又能什么时候 pull the trigger 呢,不过是多浪费几年的时间罢了。何况就算我打工,也总是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每年根本攒不下什么钱啊——难道这才是目前人生中最大的谜团?

话说虽然跟已经能 fat FIRE (或者至少 lean FIRE)的这类人相比,我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最起码,自己、伴侣和小孩目前都身体健康,父母的养老他们自己有办法(可能?我并没有直接跟他们聊过这个话题),这已经非常幸运了不是么。至于手头的钱,虽然不够 FIRE,但是如果不遇到大的经济危机,白吃个两三年应该还好吧。更何况有了绿卡以后,我已经没什么好怕了——呃虽然上一个这么说的人,连头都掉了:

动画《魔法少女小圆》名场面,出自第3话《已经没有什么好害怕了》。这部是造就了历史、影响日后所有魔法少女作品的标杆作品,本身的质量非常高。

既然在 tech 行业不想再做了——呃其实我觉得每月花20刀雇个 AI 写 code 比雇我这种士气低下喜欢磨洋工 quiet quitting 并且一个月工资要给到五位数的人类要好多了——那还真不如试试干点别的。其实最后干不成也没关系——60年的退休生活确实是伴有很大经济风险没错,但反过来说这也是我未来60年试错的机会,我就不信一直不断地做点什么事,最后不能做出什么东西。

哇我上几段写得真是语句破碎,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三个句号的省略法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你们的语文老师会晕过去的)到处都在用,可见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毕竟钱这方面是最让我焦虑的。一面是不断给自己打气谓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面却每月看着数值波动的账户心慌意乱,这种矛盾的心态大概从外边来看是挺没必要的。事实上直接看到60年后不仅不可能,而且对心理状态也没什么好处。难道现在还在打工就能怎么样了么?每月稳定的打工入账也不过是虚伪的安全感罢了,哪怕在业界大厂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天又 reorg 了 layoff 了,一样被扫地出门,跟现在不也一样么?如果下一波 recession 真的来袭了,大家手里都持有的房子股票工作之类一个也跑不了,又有谁能独善其身呢?

本来现在的自己已经没有选择追求什么 FIRE 不 FIRE 了,根本不想打工,所以钱就那么多你自己看着办。Living my day like there’s no tomorrow,基本上就这样呗。

家庭及心态 #

我们在四喜丸子的(两支) Youtube 影片里也讲了,从今年开学的9月份开始,我家把 Mk-I 从学校撤出来 homeschool。一个月后的10月份开始,把 Mk-II 从 daycare 撤出来靠父母和 Mk-I 一起 homeschool。(话说这里把 Mk-I 也列在 Mk-II 的教育者里边了,因为确实 Mk-I 对 Mk-II 在陪玩和学习指导方面有不少贡献。Colin 曾经说过,我们父母两人训练出了 Mk-I 这个大模型,然后又从 Mk-I 这边蒸馏出了 Mk-II 这个大模型。)Homeschooling 的一切规划和管理都归 Colin,并且这个人过于有能,以至于我根本没有插手的余地。我只是个读书陪伴器 + 及时搜集本地 kids friendly events 的订阅+提醒系统罢了。

。。。这么来说,我在家里的功能和地位大概介于“司机”和“吉祥物”之间?

。。。在家里我们工作的时候,这两小只会不时来视察情况,问一问这是在做什么,那个工具是什么。因此 TA 们(尤其是年龄稍大的 Mk-I)对我们工作上的变动也多少有点印象。Mk-I 曾经问我现在是做什么工作,是不是 artist,让我觉得自己的逼格忽然高了起来。。。

。。。不过每天倒是过得还是挺心甘情愿的。每天想干点什么完全没有限制,日子也变得生龙活虎了起来。这才是真正地活着啊(幸福地叹气)!周中的午后走在秋天温和的阳光之下,踩着落叶咔嚓咔嚓,会感觉闻到了自己六七岁还无忧无虑还 organic 的时候,同一种秋天的味道。

。。。这时候会忽然觉得别人都在打工攒钱,晋升的晋升加薪的加薪,而你却有钱不赚,无所事事,就像蚂蚁和蚱蜢的寓言故事里的蚱蜢,夏天只顾唱歌不做准备,冬天一到不就冻死了么。今天虽然拥有了小确幸,但是明天,时代的一粒沙落下来就会变成一座山不是么。小红书什么的都说 net worth 要有 XX 个米才能放心退休(原文就是这样,两位数,单位是百万美元),你算什么,就凭你,怎么配就这么退休呢。

。。。不过毕竟我现在还有选择,因为没选择的话绝对不会在博客里这样上窜下跳唧唧歪歪一边哭穷一边什么也不干(<–原来你心里明白这篇博客的槽点有多大啊。。。)。总之,现在也没必要没苦硬吃。既不会因为家人/自己的健康原因必须有一份高质量的 medical insurance,又不是立刻会没钱,也不是因为没有移民身份,所以趁一切都还没有变质 turn sour 的时候,讴歌一下人生又有什么所谓呢。今天还可以浪就姑且浪起来,明天浪不成了再吃苦也不迟。难道真就要吃一辈子的苦吃到67岁标准年龄退休,万一苦还没吃完,人就没了(回想起我丰富多彩的家族病史),这也太不值了。

今日逻辑谬误:

Mk-I:有活到100岁的人吗?

Miki:(小朋友了不起,刚6岁就参悟了生死,达到了那些把大笔钱扔进换血/冻体/抗衰老的超级富豪们的精神高度)有的,确实有一些。

Mk-I:(双眼发亮)真的吗?

Miki:比如说日本就是全世界里,这样的人比较多的国家。

Mk-I:那我要去日本!因为可以活到100岁!

Miki:(呵呵小朋友,想听听你丰富多彩的家族病史么?)

《大喜的日子》第二回:Mk-I领学年成绩单看不懂 Miki读毕业纪念册大破防

2025-07-09 08:00:00

本回讲述了 Mk-I 一个学年间的努力化作一张学校的成绩单,投进我家带来一波精神攻击的故事。

我有种感觉,从现在开始,学校要把 Mk-I 从我家在养育中占据的绝对优势中抢走了。。。事实上自从上了学之后,Mk-I 在认知和思想成熟度上面都有个飞跃(虽然跟成年人比仍然挺菜的),在家讲英文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倒不是什么坏事啦。

我开了一个新的 Youtube Channel 叫《大喜的日子》

2025-06-04 08:00:00

如标题所说,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因为我开了 Youtube Channel!这里是第一回。

这么说博客已经写了好几年,做视频还是刚开始。我目前的感觉是,视频形式因为可以控制输入的节奏,比较容易调动感情(想象成一种结界会比较容易理解吧。。。),而文字比较适合分析性的内容。今后再慢慢继续吧!

恭喜您选择了躺平,所以没有 W-2 该怎么过

2025-04-13 08:00:00

前情提要:我工作的小公司几个星期前散伙了,大家各回各家。闲下来的我花了几天思考人生,决定暂时不再找全职工作,instead 先躺平再说。那接下来就是,眼前的日子该怎么过。。。作为躺平的代价,这段时间查了不少 adulting 相关的事情,虽说很多都很基础,但是我觉得分享一下还是挺有必要的——如果友邻们日后有意主动辞掉 W-2 工作的话,知道这些就能做些 informed decision;如果以后被动失去 W-2 工作的话,也可以做到心里有数。

适用场合 #

首先,如果你既不有意/将要持有美国绿卡也不是美国公民,或者不知道 W-2 是什么,那这篇文章应该不适用你,可以不用读了。。。W-2 是美国一种税表的名字,在前一年任何时候被雇佣并从雇主手里获得超过$600(税前)的人,会在下一年的年初拿到这个表,上面写着自己去年从这家雇主拿到了多少钱,以及缴税几何,云云。我自己的理解是,这个税表就是美国 salaryman(サラリーマン)的象征,年初领到这个就说明自己去年又勤恳地当了一年的牛马。

这个来自《樱桃小丸子》。

其次,这篇文章讲得并不深,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毕竟我也是为了合法地延续自己的躺平事业,刚刚才开始研究这些,并且也只是 cover 自己所需要的一点点简单的场合。如果大佬已经对这些研究得比较透彻了。。。那我当然要抱大腿求指导!

最后是声明:本文涉及一些四喜丸子家计事,发布前已获得 co-CEO Colin 的许可。

前情提要,continued #

我在决定躺平的时候,已经是我家4口里仅剩的一个拿 W-2 的人了。原因是 Colin 他在 Mk-II 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躺了——Colin 每天白天带 Mk-II 直到 TA 满1岁(然而 baby 的食物来源——胸——还是长在我身上 🤷‍♀️ ,并延续到了后来喂辅食这一任务,所以我的 involvement 也是必要的),然后两人喜大普奔地把 Mk-II 送进 daycare 从此两人双宿双飞。所以我这次的躺平决定多少也是一种顺水推舟,凭什么 Colin 可以躺我不可以躺。。。?

然而谁躺得慢谁就要 clean up,随着我这份 W-2 的丧失,不少其他的杂事也浮出水面,接下来会一一阐述。另外,至于日常生活的开销,我家的规则是不论收入来源与多寡,每人贡献50%,其余自负盈亏(这个规则其实是直接沿用很久很久以前婚前 试用 同居期的做法,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原因”)。所以在经济方面,虽然在 IRS 看来我是已婚状态,但是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名每月要交一定数额抚养金的单身人士。

单独额外支出:income tax #

W-2 的意义就在于这种雇佣的形式——在每个 pay period 拿到钱之前,已经有一部分钱已经被划走了,从来就没有见过面。这些税金的代扣是 W-2 独有的,因此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总之是缴税的单位)不再主要依靠 W-2 收入的话,这些税金就要自己手动上交。其中的大头就是 federal income tax。

只在年末(4月15日)交前一年的所有 income tax 是 打咩 不行的,交得太晚了不开心,IRS 要求按季度交。而一年中要交的税到底有多少,在这年过完之前并不确定,所以按季度交的话是交 estimated tax。这 estimated tax 有两种交法,一种是一整年的应交税金除以4,每季度交一份。另一种叫做 Annualized Income Installment Method,简单来说是每一季度收入做加权平均再减去已经交过的部分——用 IRS 的算法(有 worksheet)来计算。(然而这两种算法都拯救不了那种按市场情况随性买卖大批股票之类的,这种骚操作。。。)

如果不按时交,或者某个季度交得不够,会有些 penalty,虽然也不是很多。事实上,如果个人或者家庭本来除了 W-2 以外就有 significant 的其他来源收入的话,理论上也应该估计一下提前交一部分税金,以避免年末需要补税太多以至于有 penalty。(有几种情况可以免除 penalty,也就是所谓先交够,至于具体还请问 AI。)操作上来说,如果自己或者家庭里还剩下至少一份 W-2 的话,可以通过改 W-4 来增加每个 pay period 需要 withhold 的税额,达到不需要交 estimated tax 的目的。仅对于 W-2 的调整来说,一年中“早调整+每次少扣一些”和“晚调整+每次多扣一些”是等价的,所以想要晚点扣税的话,可以下半年甚至最后一两个月再多扣一些。

最后要注意的是,虽说是按季度交 estimated tax,但是季度 deadline 完全不均匀,而是分布在每年的 4/15(1-3月收入),6/15(4-5月收入),9/15(6-8月收入),1/15(9-12月收入)。

相声大师马三立,《逗你玩》!

顺带一提,single 和 married filing separately 的一些额度 limit 虽然大多数时候一样,但是在少数场合,比如计算 capital gain 的时候, single 比 married filing separately 大一些。(然而结不结婚这个事,在美国的大家因为交友和绿卡的原因,一般都没得选。。。)然后,married filing jointly 的好处在于各种额度较 separately 来说会翻倍,相当于两人共享了 tax brackets——一个人用不完余额可以匀一些给另外一个人,达到一丢丢省税的效果。因此如果 married 的两个人收入额度和成分都相近,怎么 file 其实相差不大。。。

总之就是,没有 W-2 的话每个季度不要月光,记得留些钱在每年特定时间向 IRS 上供税款。

其他税种,以及各种 tax advantaged accounts #

在 W-2 里还扣除了其他的一些类别,这些也需要手动上交。值得指出来的有这些:

Social security tax 和 medicare tax #

如果不是被雇的话,这两种合称 self employment tax。两者都是从 earned income 中抽一定百分比(加起来15.3%左右)来上交。理论上这两种也可以不交;只不过交够这两种税的话,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满足一定其他条件)可以享受 benefits。Social security benefit 是从一定年龄开始每月发钱,直到人死掉。Medicare benefit 是健康保险获得大幅补贴甚至部分免费。不要小看了这个 medicare benefit,年纪大了健康保险的额度很可怕的,这个见后文。

至于怎么样是交够了能够享受 benefits——一般来说这两种都是10年,也就是40个季度。不过不一定是被雇,自雇也可以的(self employment 这点后文略有叙述),只要缴税就没问题。

这两种税怎么交和交多少,我目前并没有特别仔细研究——先等什么时候挣钱了再说。

State taxes #

这个各州不太一样,大家各自问 AI 吧。。。

Retirement accounts #

常见的 employer sponsored 的退休账户有 401k 和 403b。没有 employer 的话当然就不能再 contribute 了,不过 self-employed 或者有公司的可以开个给自己的 401k 账户——不过必须得有 earned income 才行,否则也没有钱来 contribute 对吧。

另外一点是,离开当前雇主的时候,401k 账户一般还会继续,不过手续费会增加,因为在任内时雇主也负担一部分手续费。401k 本来手续费就算挺多的了(毕竟作为个人来说一般不能自由选择),如果离开之后手续费继续增加的话,如果不是特别良心的收费水准或者特别独家的投资方案,就不值得了。如果方便的话可以 roll over 到 IRA(traditional 401k 进到 traditional IRA,roth 401k 进到 roth IRA)。

HSA #

这个账户需要 health insurance plan 的 support 才行。HSA 的特点是 tax break 多——contributions 可以在当年 deduct,生出的钱 earnings 免税,取出本金时如果用于医疗用途也免税。如果雇主提供这种 health insurance plan 的话可以考虑,但是现在我没钱了所以就先不搞这个。。。

单独额外支出:健康保险 #

因为之前自己的各位雇主 cover 了大部分健康保险的 premium,导致我对健康保险的市场价位并不理解,所以刚开始是有点 shock 的。如果没有了雇主支持的 group plan,其实健康保险也可以自己掏钱买,一般叫做 individual and family plan。Group plan 因为公司付一部分钱,而且员工各自的年龄/吸烟历史不一,所以论全价的话,一般比个人掏钱的全价贵一些。

为了给大家一个保险费的直观印象,我找到了一家 individual and family plan 保险费计算法比较透明的公司 Premera。这家公司的保险费是这样算的:每个年龄给出一个报价(其实是两个报价,抽烟和不抽烟),家里的每个人按年龄找对应的报价,并相加得到总额。下图是该公司对阿拉斯加州的主要城市 Anchorage 的报价

Premera 对 Anchorage, AK 附近居民的健康保险报价,non-tobacco 并且个人每年 deductible $4500

因为 Alaska 地处偏僻医疗资源稀缺,图表的绝对数值不是非常有参考性,但是这个按年龄上升的趋势非常有代表性,并且十分 alarming。对于成年人来说20、30岁这二十年还相对平稳,40岁后半开始就一路指数型上扬,再不回头。Tobacco 的报价也类似(我本来还想画的但是 ChatGPT 它 rate limit 了贫穷的我 😭)。可以想见其他公司的算法也大同小异。细思极恐的是,这些公司的算法背后是基于数据支持的,这说明人到了一定年龄确实就会像汽车达到一定里程,大大小小的零件就会开始出毛病。

。。。原来人的年纪大了会有这么多 maintenance 啊。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话说回来,我家既然躺了,那么收入必定下降不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健康保险有一定补贴,目前根据收入水平分两类。一曰 Obamacare,其法案叫做 ACA (Affordable Care Act)。各州对于收入水平的划定不一,一两倍至三四倍 poverty line 都有,收入越多补贴开始 phase out。补贴方式是退税——购买的仍然是各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购买时可以去 healthcare.gov(这个就是数年前刚上线就被想要买 plan 的民众挤爆,导致不得不找硅谷做 scaling 的那个网站)或者本州政府运营的网站。其二是 Medicaid,这个 income limit 更低,接近 poverty line 附近。再具体我就没有研究了,因为我今年已经工作了几个月,超过 poverty line 挺多的了。。。要指出的是,如果买这两种补贴型健康保险的话,一定算好自己的收入,超出了的话年末会要求补税,总之是不可能让你欠他的啦。

最后,这么贵/麻烦,可以不可以不要健康保险?。。。在美国因病致贫的故事听得这么多,这种事还是别想了。

总结一下,想要躺平的话,也要考虑健康保险这项必要并且不太可控的开支。然后——抽烟伤财,远离尼古丁!

人生的取舍与优先 #

说了这么多支出,收入这边我也不能凭空忽然变出钱来,无非是吃存款、打零工、卖股票(话说股票在这段时间大概不能指望了。。。)。而目前打算从零开始做 sewing pattern 这种个人兴趣类的领域,一开始的两三年大概也不可能有什么收入。相反地,衣食住行养小朋友们,再加上没有了现金流而必须 reinforce 的各类保险费,光是固定开销就非常可观了。所以说 FIRE 的理论不论读多少遍,不能降下支出也毫无用处。。。在生活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想要省钱当然不可能,而抠抠缩缩地生活也不会比上班出卖灵魂更快乐。所以如果躺个两年之后权衡利弊之下,也许我有一天又滚回去市场上出卖灵魂——虽然那个时候不少工作应该已经被 AI 取代了——不过那个时候大概会卖得更心甘情愿一些吧。

。。。这也算是我的心声?

虽然我既没有投胎到 old money 的家庭,又不具有早早持有比特币和 NVIDIA 的爆米体质,而且也不肯每天吃泡面攒出 FIRE,但是总归还是属于幸运的那一方。能够服从自己的欲望,想躺一下就躺了,除了大致规划一下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心理/财政压力,这本身就来源于前几年靠码农的工作攒下的这一点 fuck you money。当然这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不过是在当时赶上了风口,而现在的我却已经发现自己对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热情。(噗,难道我对别的事就有热情了么。。。)

即使是这样,码农的工作确实是很难 quit 的,毕竟 pay 得好,quit 的机会成本也就格外高。但是如果想要做点什么的话,最好的时间是在x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啦。话说这次临时退休也算是一种实验,能够认真规划一下自己退休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境况,早有预期就能早做安排。比如说平常 401k 应该存 traditional 还是存 roth——其实这点我还没算清,有了答案再 update 吧。

选择躺平这里也有个小小的代价——四喜丸子这个家庭应该到4个人就结束了。本来还犹豫要不要趁最后的时间生个 Mk-III 出来,继续抱 TA 们软趴趴热乎乎(以及闹哄哄)的小 baby,但是现在的我已经。。。养不起了。虽然我们还有 Mk-I 和 Mk-II,但是我发现 TA 们长大以后渐渐地变成一个“正常人的形状”(e.g. 身材比例,基本技能,和社会常识),可以说和原来小小的 baby 形态的 TA 们并不是同一个人。怀里的 baby 只属于过去那对手忙脚乱的年轻父母,属于备份硬盘里面很多 GB 的照片和视频,唯独不再属于还没绝经就想着要躺平退休的懒蛋。

写到这边有点想哭了。Mk-I 听说不再生了表示很开心(毕竟再生一个对 TA 完全没有半点好处,只是平白又减少了来自父母的 attention),Mk-II 则是小小朋友经常出现的听不懂的呆呆兽状态。我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是能够随时调整自己 expectation 的能伸能缩的人物,还是本身就特别幸运,自己一直以来最想要的事情一般都能得到(钱倒不算最想要的事,因为这个永远没够,而且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唯独现在要放弃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小朋友,让我觉得有点遗憾。不过已经顺利有了两个倒也足够了——小朋友就是这种不管有几个都能完美占据你100%下班/周末休息时间的神奇海绵!

最后就是——健康第一!我最近有在早上出门慢跑了!(这让我想起一个在 Nvdia 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同学,几年不见反而变得年轻了不少,据本人称是因为周末经常进山一口气 hike 10+ miles。。。但我偷偷认为是💰钱💰解决了 TA 的诸多人生问题。。。)

附录:IRS 早就指出了不少来钱的办法,你错过了一个亿! #

不靠 W-2 收入的话,还有一些可能性:

  • Unemployment benefit:这个是要在积极找工作的情况下才可以领的,也有时间限制,因为只是临时的措施所以我这次没有仔细研究。
  • Investments:其实除了股票以外,艺术品、收藏品、投资房收租这些也算,不过我是觉得没有哪种比得上点点鼠标就能操作来得简单。
  • Self employment(自雇性质的工作):这是离熟悉的 W-2 工作性质最接近的。比如
    • 做 content creator,比如 Youtuber / Patreon
    • 做 contractor/freelance 性质的打工,比如 Uber 这样的
    • 以个人名义(比如 sole proprietorship)开店卖东西或者服务
  • 其他被动性质的收入:
    • 写书、做艺术/工业设计、专利变现,获得版税/使用费
    • 家里有矿卖出开采权。。。
  • 合资公司:这个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因为自己没这个条件和资源。

然而看看这么多的收入来源,我却找不到一个适合我的,真是个悲伤的故事。事实上我觉得大多数人,若非天赋异禀(寿命超长来得及尝试各种事情,或者家里有矿四处开花,或者才华横溢精力过人可以各处撒网处处生根,或者幸运值爆表能够心想事成),最多不过也就有两三种以上所说的这些花式赚钱方法。嘛,毕竟现代社会比起广撒网这种 strategy,专注某一来点精耕细作更容易吧。

人之初

2024-04-21 08:00:00

以下是一年前写的一篇,虽然拖到现在才发布(其实是发现然后发布 lol),但是 better than never!

最近几个月(其实离上一篇养娃攻略文章已经快一年了吗?!)虽然已经摆脱了睡不上觉的苦兮兮状态,但是同时养两个小孩的现实开始逐渐呲牙咧嘴,显露出它摧枯拉朽毁坏我 inner peace 的力量。最高潮大概就在在 Mk-II 长到1岁的时候——我们带 TA 第一次回了国!(Mk-I:为什么不说我!我也去了!)总之,这篇里面是一年间的各种零零碎碎。

#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样,但是我觉得我的日常里比较 excruciating 的地方在于,一旦陷入了状态不好的困境,就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解决的办法只有慢慢等着挨过去,而在挨的过程中往往很痛苦,好像永远看不到尽头。

周中是苦命打工人,周末摇身一变成为保姆兼司机兼管家。一天也得不到休息的我(并不含 Colin,Colin 似乎从不因为养小孩而掉 HP)没有连轴转 burn out,只能每月巴巴盼着下一个 long weekend(所谓月指活),每年盼着 holiday season(年指活)。而一旦到了期盼已久的假期,daycare 却也放假,假期又变成了普通的周末,还是保姆兼司机兼管家。。。

生活里的其他事情厌倦了都好说,不过是辞职、搬家、分手。但是 TA 们小小的人类,再怎么说也不能弃养。而且最离谱的是,在 take up 这么重要并且 irreversible 的 commitment 之前,你甚至没有短期实验的机会。

我已经不记得 Mk-I 横空出世之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了。不过几年的时间,感觉好像隔了一辈子。那个时候我真的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一直躺在床上刷剧吗?太奢侈了耶。Heck,我上次早上6点之后醒过来/起床,还是在数年前 Mk-I 还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候。

失眠、偏头痛之类的中年病也渐渐找上了门。所幸并不是都很糟糕,时好时坏的样子吧。

最近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生活质量在缓慢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精力了。家里的锅碗瓢盆、可回收垃圾在桌面灶台到处堆起来(多亏了 Colin 的坚持,至少它们是干净的)。各类花花绿绿的玩具 litter 了一地(我宣布 Lego pieces 是人类脚底板最大的敌人)。常年总有一两件家具/物件是坏的,不是衣服烘干机不热了就是汽车引擎忽然亮灯,要么是一氧化碳报警器每两天就怪叫一波。车库门打不开了,车库沦为仓库,车停在车库外边 driveway 日晒雨淋。地板万年没有擦过,墙根和角落积了灰尘和蜘蛛网的混合物,风吹过就会飘飘飘,等着刚刚发现自己可以靠腿脚移动位置的 Mk-II 哪一天爬着临幸的时候粘在 TA 的衣服上。

荒芜。我家灰尘和蜘蛛网的混合物和这个 tumbleweeds 长得差不多,只不过没这么圆。赞美神奇的地球。

回国 #

Mk-I 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回过国,更别提刚刚1岁的 Mk-II,所以这次鼓起勇气找个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的时间回去了一次。带 baby 出门本来就是麻烦比较多,因为行李限制和配套公共设施的缺乏,所以一路上胳膊和后背都是有点辛苦的。绕路了新加坡,好处是机票超便宜(作为17个小时的航班来说单位时间的票价超低!),坏处是,呃,超热。。。

(。。。所以我建议还是不要买连续飞行17个小时中间不停的航班。。。)

至于国内的话,很久不回了这次有两个发现:

  1. 虽然基建做得很多,但是非常不注意 maintenance,新的东西(楼、路、公园什么的)在三五年之后已经破/脏/旧得很厉害,然后就放弃治疗了。
  2. 以前的同学很多都处在“不需要上班,或者不需要靠上班这点钱”的状态。感觉这点跟住在北美的我等老中大多需要靠工作维持身份和/或维持当前生活水准的情况不太一样。

托管小孩 #

所以之前曾经有友邻问我怀孕有没有推荐的 OB,或者是小孩要上 daycare 哪家好。要我说的话,离家近的是最推荐的。不管是医生还是 daycare,都是有 license 才能开张的,而且因为人命关天,这 license 并不好拿到以及 retain。Economics 101,自由市场中买家会做出 rational behavior,也就是追求性价比——所以你看到的结果是,美国市场上的服务,质量其实差不多,基本都是压着 license 最低线。再提供些附加价值的,以 daycare/preschool 为例,比如提供蒙台梭利教学法,或者在森林里的 nature preschool(这在美国 pacific northwest 地区意外地挺流行,大概因为那边气候温和并且到处都是树吧)。。。至少,我对这些理念的向往还没有强烈到愿意每个月把口袋往更深处挖的程度。更何况这些学校暑假都不开,一连3个月要逐个按星期用各个 summer camp 来填满,我真的觉得这任务对我来说实在达到了 NP hard 级别。

这么说,Mk-I 的 daycare 自从 TA 7个月大开始,同班同学和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们却一直让 TA 苟在这家,也是很有缘分了。我们这家 daycare 似乎走的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道路,不是连锁,是仅此一家,其 owner 开了30年左右。这家很有意思,只是兢兢业业地提供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6点的照看小孩服务,一年11/12天假期而已,暑假也照开不误。而且我最喜欢的是这家没什么花头,从不扯什么 buzz word (Montessori 什么的)或者什么 academic based 的大旗,甚至还很 low tech(Covid 期间才开始向家长推送小孩在 daycare 的照片,也不装摄像头,甚至此前付款只收 check)。同学们请看(敲黑板),就要这样做才能节省运营成本好吗!

话扯远了,回到托管小孩的话题上。回中国和再回来的这段时间,因为工作休假精神压力没那么大(苦命打工人啊),稍微接触了一点其他地方的家庭怎么托管学龄前的小孩。几个我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例子,我觉得都挺典型的:

  • 新加坡、香港:雇帮佣(来自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做家务,有的还负责照顾小孩。在这两处坐标雇帮佣的价格(跟美国相比)非常低廉,有正经工作就能负担得起。(广播链接)

  • 中国一线城市:雇住家保姆,周中白天晚上都由保姆照顾照顾,家里老人盯着保姆工作。周末保姆休息一天自己带。但是招靠谱的比较难。每月大概1万。

  • 中国二线城市:奶奶/外婆带。

  • 我们:周一至五白天送 daycare。

稍微总结一下的话——用每个月的托管支出能买多少个原价麦当劳巨无霸来计算:

Location Caregiver Approx. Big Macs per month Hours/Week
新加坡 帮佣 250 80(?)
中国一线城市 住家保姆 400 80(?)
我们 daycare 375 ~45

这么一看,虽然有的便宜有的贵,但是托管小孩放在哪都是大 boss。果然每天吃10个15个麦当劳巨无霸岂不是快乐多了吗!我甚至觉得小孩的存在让大人变得更 economically vulnerable 了,必须得要有多个收入来源(父母二人、grandparents、政府补贴)才比较 robust 一些,能够抵御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还有就是,对于免费的托管,也就是老人带小孩,我作为 daycare 托管的家长,不能不承认偶尔也是眼馋的。。。daycare 托管的缺点是时间限制很大,凡是下班的时候就需要自己管小孩,这样如果自己有个 personal trip,甚至只是安排一些需要出门的 errand,也需要很多时间上的考虑。所以如果不是必须的话,基本上如果不是非常有执念出这个门,很多事就会不了了之——比如 Mk-I 出生之后我只去电影院看过一次电影(!)。如果家里多一个 caregiver 应该会好很多吧。

不要催我 #

其实3岁的时候 Mk-I 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了——TA 最不爽的场景是本来就打算去做xx了但是被说“快去xx”。

原因是这样,随着小朋友自理能力的增加,逐渐把事情交给 TA 自己做的同时,免不了自己在边上监视着,以便帮忙和出主意(还有收拾残局)。但是 TA 自己做事情一开始肯定是不够熟练的,甚至做到一半不能持续注意力就去玩别的了。这时候如果我们大人看不惯出声提醒的话,就造成了这种不愿意被监视的情况。在 Miki 家,让 Mk-I 完成一件事的流程是这样的:

Miki 如何让 Mk-I 完成一件事情

这么说,小朋友对时间和效率的感受跟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对于 TA 们来说,优先的是有趣(也许?),而不是“赶紧做完这件事就可以苦逼地做下一件事了”。我还记得自己是这个阶段的时候——在上学前直到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在院子里玩会逮到什么就看/玩什么,从来不觉得无聊。想想真是好神奇的一个阶段啊。

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阶段对于大人的体感就是 TA 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也就是所谓的“欠催”。在 Mk-I 成为大小朋友的这几年里,我自认为我忍住不催 TA 的习惯已经修炼到越来越高的级别,不过修炼的效果并不是我来决定的,而是 Mk-I 本人——我从没问过 TA 最近有没有感觉被我催促的场合越来越少,因为我可能已经知道 TA 的回答了。。。“没有啊”。

人之初 #

到了现在 Mk-II 稍微萌发了一些意识力的时候(a.k.a. 可以花几秒钟选择玩什么手边的东西了而不是什么离得近就接受什么),发现两个小朋友在性格上还是非常不一样的。Mk-I 是喜欢一切自己主导的人——6个月就会用手把桌子上的小胡萝卜送到嘴里吃吃吃,不到9个月就会爬了,在家里各处 cruise 巡(拆)逻(家)。而 Mk-II 目前将近10个月,选择了“我不要自己动手,一定要你来帮我”的路线。吃 solids 从不用手,只是等着喂,喂得不及时就哭给你看——就算把吃的塞到 TA 的手里也不会 pay attention,转眼就松手掉到地上。而在移动方面的态度则是不动如山——不会爬,always prefer 坐着,偶尔有需要就挪一挪自己的屁股前进/后退个3厘米。

这么说我记得在婴儿期,Mk-I 很经常皱眉。看到大人对自己做点什么事情,或者看到什么新鲜的玩意,都会很怀疑地看着。有时候更会呆掉,有点像旧/渣电脑不时会 unresponsive,大概是后台在忙吧。甚至到了现在成为大小朋友,看到点什么新鲜的事情也会皱眉。最近的一次路过运动场,看到场上有学龄的小朋友踢球,心事重重地想了好几分钟,问了几个相关问题(“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踢 soccer”,“为什么他们要上 soccer 课”),最后说出结论“我也想玩 soccer”。我原本以为这个皱眉的原因是 information overload(需要时间来消化运动场上活跃着的各种声音和事件),但其实原来在琢磨“我来看看他们在整什么幺蛾子,我来 evaluate 一下看看我自己能不能也整一个”。

(这么说 Mk-I 的刨根问底其实是一个习惯。带 TA 出门的时候,一路上要问十万个什么和为什么。TA 随口抛出的一个问题,我需要花时间想想怎么解释才能让 TA 理解,否则只会 follow up 更多的问题。而且最 tricky 的问题往往是刚好问在我开车快要开错路的时候。。。)

这种皱眉+研究的情况,Mk-II 虽然也有,但并不多。不知道是因为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还是 Mk-II 这个人本身对世界上的各种奇怪现象接受度比较高。。。?

其他的一些(没有特别编辑过的感想) #

  1. 有一天我发现 Mk-I 在饭桌上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吃的东西掉在桌上。说时迟那时快,TA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偷把这块藏在盘子的后面。。。于是饭后单独跟 TA 相处的时候,我问起 TA 为什么要把掉在桌上的东西藏起来——TA 承认,如果藏起来的话,Colin 就不会“说我”了。唉,看把孩子逼的。这么说,我被 Colin 盯着做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感觉压力很大。。。(但1年以后的现在,Colin 已经是 Mk-I 对策专家了。)

  2. 小小的 Mk-II 目前忠实于自己的欲望,想要什么就立刻哭,而 Mk-I 已经社会化到一定程度,在提出要求之前有所斟酌。Mk-II 7个月出头就很智慧了,叫名字或者谈论 TA 会看着你,眼看辅食喂完了要结束了但是还想吃的话会哭给你看。还喜欢(literally)挖墙脚——就是自己用两个胳膊撑着退后到墙根,摸一摸墙角木头做的装饰线。不满的声音也越来越抑扬顿挫了,不像 newborn 时期永远是一个声调在哭。

  3. 话说我和 Colin 从前是不过圣诞节的。直到 Mk-I 3岁的那一年,圣诞节的早上发现没有礼物,表现出了失望伤心,于是之后的圣诞节就开始给 TA 准备礼物。那既然 Mk-I 有礼物的话,Mk-II 就不能没有(虽然长大了也记不住这件事)——否则 Mk-I 一定会问为什么,这时候解释起来就好尴尬。

Saraste Shirt Dress

2024-04-16 08:00:00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months, I picked up sewing as a hobby. Now I’m excited to share about this Saraste Shirt Dress I made! The sewing pattern comes from the book Breaking The Pattern, by Named Clothing.

(A quick note to 中文 readers: if you’ve been following some of the other posts in this blog – mostly parenting in the US written in Chinese 中文 – rest assured that this blog is not hacked/pwned. It’s just Miki decides to share sewing related stuff here 😄.)

My version of the Saraste Dress looks like this:

Front
Back
Side

Steps Overview #

On instagram, the steps/instructions to sew pieces together is a major complaint for most readers – you have to keep flipping back and forth, jumping around the book to be able to know how to sew a certain step. To be fair, I think this issue is the result of:

  1. The inherit complexity that the projects involve (just look at the Halla Coat!), and
  2. The authors’ intention to have readers do the projects in the order of easy to hard – readers are expected to acquire each sewing skill along the way. But in reality nobody sews through the book in that order lol.

My approach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is to draw a dependency graph like this:

The book’s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eps was linear, which was really not the best way to visualize this. This is because there are multiple focus areas involved in constructing any garment. This graph makes it easier to review/estimate your progress – just make sure to follow the arrows, and you’ll be fine.

The Fabric #

I got some flannel from Joann when it was on sale for $2.99 or something. For this project, I wanted it to have a store-bought look, so I made sure to get a low-profile fabric pattern – and plaids were just a no-brainer for flannel.

Onto the fabric itself. The brushed finish gives a lot of friction when the layers are together, so the fabric don’t slide at all. How awesome is that! – a lot of times there’s no need for pins, yay! However, the fabric doesn’t have a tight weave, so it frays…badly. It was especially annoying when I trimmed the corner, turned right side out, poked into the corner, and found the corner starting to burst out because of the loose weave. Sigh.

Cracked me up when the fabric wrinkled like an old man after a wash.

Flat-Felling #

One last thing I did during the planning phase was to adjust the seam allowance to make seams flat-fell-able where possible – I don’t have a serger, and I prefer not to leave the edges half-raw like zigzag. For this project, I left the princess seam, armhole, neckline, and cuff as-is, since I’m not ready to take them up for flat-fell yet, but I adjusted the SA to 1.5cm in other places.

Tutorials I checked out for some trickier sections:

The “Oops” Moments #

  • When I realized that I didn’t match up the plaids, right before cutting out my last fabric piece (Front Skirt). This was my first time working with plaids, and the cutting layout was so tight, that matching the fabric plaids really wasn’t top on my mental checklist… Well, it actually turned out ok – the plaids looked very closed to being lined up at the center front.
Unintentional plaid matching for the win.
  • When I realized my in-seam pockets were attached onto a bias-cut piece (Front Skirt), after I’ve attached Pocket 1 (out of a total of 2). Again I haven’t cut anything on bias before, and I’ve only heard of horror stories of bias-cut pieces getting saggy without ever experiencing it. If there’s any consolation, I did do a couple of remedies: 1, I used a bar tack at the pocket openings to reinforce; 2, I flat-felled the seam of the grain-cut Back Skirt onto the bias-cut Front Skirt. If I were to do it again, I’d make sure to apply some fusible interfacing generously around the pocket openings on the Front Skirt. We’ll see how the pockets hold up!

Fiddle, Fiddle… #

  • Flat felling along a cylinder (like a sleeve) can be really fiddly! My machine (and most other home sewing machines I’ve seen) simply don’t have support for sewing along a cylinder – I can sew across a cylinder with a sewing arm partially off, but I think you’ll need a special machine designed for the “along” direction. Anyways, I had to start from the middle by creating a small window to fit in my pressor foot, then sew towards the cuff, come back in the middle, and sew towards the shoulder.
  • Attaching the sleeve to the cuff takes some effort too, since there’s a stitch-in-the-ditch step that, while making sure you’re in the ditch on one side, at the same time catching a bit of a fold on the other side. Even after I hand basted, I didn’t quite catch every bit of the fold on the side I couldn’t see, so I reworked the sections where the catch was a bit off. Thinking back, there isn’t a reward for the stich line being hidden away, so edge stitch instead of stich-in-the-ditch might be easier in this case.

Small and Correctable #

  • One of the hem corners at the center front ended up hanging kinda twisted, so I unpicked at couple of inches from both the button band and the hem, then mitered that corner. Both sides were double folded with unequal lengths, but I managed to miter to pretty neatly, thanks to the tutorial from Sie macht. Win!
  • I didn’t match the side seam while connecting the tops to the bottoms at the waist seam, since I was busy navigating through the gathers. Ended up having to unpick a couple of inches around the side seams, re-align the side seams, then stitch them up again.

  • The cuffs were surprisingly and unexpectedly tight for my wrist – I could barely close those buttons if I were to place them according to the pattern. So I ended up unpicking the buttons, and moved them at the very edge of the cuff – looks weird when the cuff was open, I know, but there’s no reason for me to make myself uncomfortable on a piece of garment I made for myself. Now it still doesn’t comfortably accommodate the activity tracker on my wrist, but at least I can reach my hands high up in the air without feeling I’m tied to a chain!

    I feel comfortable with the cuff doing this dramatic flourish!
    Lovely vent on the sleeve; plus, it has pockets!

Modifications #

I made lots of small modifications to this pattern, because my build is so different from what Named had in mind when they’re drafting this dress. First off, the pattern is drafted for someone 172cm tall, while I’m around 160cm. And second, my upper body and lower body are proportioned like two separate individuals – my bust is Size 4 (across the 9 sizes graded in the book), waist on Size 3.5, but hips sit at around Size 1.25. So here’s what I did to make the pattern fit my figure with the help of Named’s pattern alternation guides and size chart:

This is a long and boring list for my own records, so I folded it.
  • [vertical] Shortened the back length by 3cm -- 1.5cm at the waist (Back, Front, Front Side pieces), and 1.5cm somewhere the armhole level (Yoke, Front, Front Side, Sleeve pieces).
  • [vertical] Shortened waist-to-hip by 1.3cm at hip level (Front, Front Skirt, Back Skirt).
  • [vertical] I wanted a long sleeve winter dress, so I used the sleeves from the Saraste Shirt. And shortened sleeve length by 1.5cm at elbow level.
  • [vertical] Shortened the skirts by a whopping 17cm(!) to make it hit right under my knee. This is calculated from my desired length measured from nape of the neck to my bottom of the knee (96cm), subtracted from the actual length of 117.5cm (Size 4), minus the 1.3cm and 3cm I already shortened from the back-length and waist-to-hip
  • [horizontal] Because I traced Size 4 and my waist is actually Size 3, I narrowed the waist by 2cm over the circumference -- just tapered in 0.5cm each at waist level from Front Side, and Back pieces.
  • [horizontal] My hip was narrower than Size 4 by 9cm, and Size 2 by 1cm -- even with the generous hip ease in this pattern, it was still a lot. So I narrowed 0.5cm each at the Front, and then cut the skirts straight from Size 2.

In addition, I tweaked a few styling stuff too:

  • I used the sleeve from the shirt, and shortened the vent by 2cm.
  • Also used the collar from the shirt. I like the little ruffles, but I think it suits summer better – maybe on a next project?
  • Pockets are gold! I added in-seam pockets from Solina jumpsuits – it comes with a pocket facing which I thought was interesting (but not a must for this dress really). I ended up cutting the bag from the same fabric so the pocket facing went a bit moot, but oh well.
  • I cut Front Side and Front Skirt on the bias. I would have liked to cut the Yoke on bias too, but right before doing it I realized my fabric’s plaid pattern wasn’t straight 90 degrees, so if I were to cut it on the bias, the Yoke would ended up being tilted to one side – not good. Side panels are less noticeable so they’re on the bias as planned.

The Fit #

I’m new to fitting, but it’s kinda sad that waist seam rides up at the front. It’s so obvious that I had to turn the hem deeper at the back to make an even hem. Well one thing I know is that my natural waist doesn’t sit on my lowest rib of my rib cage lol.

At first I honestly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e reason behind this. Could possibly be that I left to adjust a piece from the series of adjustments I made. Or because I was hunching badly when I was measuring my bust (my posture isn’t the best, and the angle is awkward). Or Named was drafting for a smaller bust. Then I realize that when I shorten the back length, I’m NOT supposed to be shorten the front length with it. Which makes sense, since the front length has more to do with the bust size, than how long the torso is (at least for me). Sure enough, if I imagine the front un-shortened by 3cm, it would have hit around my natural waist. Lesson learned!

That being said, this dress is still the best-fitting shirt/shirt-dress I have! For some reason my bust has always been pretty tricky – I haven’t had a well-fitting shirt from ready-to-wear, ever since my boobs started to stick out, for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I guess this dress is a great reminder for me to start making my upper-body sloper already 🙂

I love this dress dearly – twirling in it non-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