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08:00:00
週末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腦中突然想起一件事,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玩過的一款遊戲。我甚至忘記是幼稚園還是國小的什麼時候玩的,我猜大概是小學低年級,總之應該是很小的時候,因為在那之後玩過的一些遊戲我幾乎都有印象,都叫得出名字來,像是仙劍奇俠傳、大富翁 2 & 3、三國志六、成吉思汗四、銀河英雄傳說 IV EX等等。
但關於這款更小的時候玩過的遊戲,我只記得好像有綠色矮人、可以收集金幣、可以學單字等等,其他什麼都沒印象了,但我一直有著這遊戲很好玩的印象。
於是我跑去問 ChatGPT ,期待他能給我一些線索,問答如下:
在他回答我第一輪以後,我感覺這幾個選項好像都不是我玩過的那款,所以又調整了線索多問了幾輪,但答案越來越遠,跟我印象中的畫面不一樣。於是我再重新看一次他的回覆,發現他給的第二個答案 Treasure Mountain! 好像比較接近我記憶中的畫面(截圖第三個與第四個的那款),但我不確定到底是不是這個,於是請他根據這個方項再研究,可是給出的其他系列作都不是我記憶中的畫面,於是我就跑去找了 Treasure Mountain! 看看,
結果搜尋到這個畫面後,記憶全部都回來了,我印象中就是有左邊那個壞人角色、還有那個溜滑梯。
找到後我就關掉與 ChatGPT 的對話,想說有空再找找看有沒有線上模擬器可以玩。剛才下班後又想到這件事,就找來玩,結果還真的有,於是我就玩了大約 20 分鐘。
這個遊戲非常簡單,操作的角色可以做兩件事:撒網子或者是丟硬幣。在橫向移動的地圖中若看到帶著捲軸的小矮人,就可以撒網子把他抓起來,然後回答一個超簡單的謎題後,就會給你一個線索單字,每個地圖會有三個線索,比方說可能是「Five、Round、Rock」。而地圖的背景裡會有剛好一個物件符合這個描述,例如這個案例就會有五顆圓形的石頭,只要對他丟硬幣,就會得到鑰匙,可以往上爬一層。而假設遇到滿足兩個線索的物件,則會得到一個寶藏(例如五個方形石頭、或者是兩個圓形的石頭)
遊戲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往上爬並收集寶藏,每爬三層就會跑到壞國王面前把寶藏丟到寶箱裡面,然後從溜滑梯溜下去,再開始下一關。我重複三次循環後就覺得心滿意足,關掉了。
我也不知道我週末為什麼會想起這件事,毫無來由,這件事大概有二三十年沒有在我腦中。但我很高興現在有 ChatGPT 可以幫我找,也很高興世界上不知道哪個角落有人把這樣的遊戲保留起來讓人可以線上玩。
感謝大家!
2025-09-09 08:00:00
前一封信「沒有表達慾」裡面有提到,我原本有一件看不順眼的事想要分享出來,但因為不想用影射的方式表達,因此我就不分享了。這封信想分想一下為什麼「不想影射」。這是我這幾年慢慢建立起來的某種習慣。
對我來說,影射指的是偏向批評的言論,例如「某產品的介面真的有夠不直覺、難用!」或者是「某創作者的最新影片有夠糟」。假設是「我上週去的某間拉麵店超讚!」或者是「昨天在路上看到一個男生實在有夠帥」,這類則不是我要討論的影射。
為什麼不影射?第一個冒出來的理由是:容易樹敵。
影射也有分程度,有的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影射(通常這會以某種綽號或暱稱代稱),有的是只要跟你有著一部分共同的背景知識就知道你在講誰的影射(例如提到某些外觀或行為的特徵、或者是在某個共同群組裡面提到某個固定的職稱),有的則是很廣泛的影射,例如前面說的「某產品、某創作者」。無論是哪一種,發表影射言論的人都有可能帶來觀者的不適。
為什麼容易樹敵?我試著從訊息接收者的角度來看。假設我看到一則影射的訊息,我感覺他絕對不是在講我,那麼我不會有被冒犯或攻擊的感覺。但假設他講的是我喜歡的對象,我可能會不開心。除非他講的是我也討厭的人,我可能才會產生正面的感受。
假設我看到這則影射的訊息,我覺得對方「有可能」是在講我,這時我可能會產生一些防衛心態,假設對方說的有道理,我可能會暗自檢討自己,但假設對方批評的沒什麼道理,即使他的本意不是在講我,但因為我自己對號入座了,我就會產生不爽的情緒,進而會連帶著不爽這個人。假設我明確知道對方在講我,通常事情會更糟糕。
換句話說,影射對象假設很明確,有可能會得罪支持那些被影射對象的人,而假設是不夠明確、不夠精準的影射,則有可能會波及容易自己對號入座的人。但通常一個人會想要影射,可能是因為想要避免一些直接衝突造成的麻煩,所以通常不會屬於明確直接的影射,這就表示容易間接或直接得罪人。
第二個冒出來的理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好相處。
這是我自己的感受,由於影射大多是在批評別人,但是我又不確定發出影射的人究竟在批評誰,因此我沒辦法用我自己的標準或證據去衡量這個批評是否合理,這時我會對於這個批評持保留態度,但如果大多數批評都是這樣的狀況,我會下意識想要離這樣的人遠一點,因為我不確定未來是否也會被對方影射波及。
綜合上述兩個理由,影射對我來說是個容易得罪他人,或者容易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印象的做法,因此我不太想要這樣做。
那麼,影射是否有任何優點?
我可以想像一些優點,假設影射的目的是要打擊某個對象,那麼精準的影射可能可以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進而產生廣大的迴響。而假設不那麼負面,只是幽默一下或損一下影射的對象,有可能還可以達到沒有任何人受損,但大家都很有共鳴、覺得發表的人很有趣的結果。但我覺得這種狀況屬於高難度的技巧,我自認不是這方面的料,所以優點不足以讓我無視缺點。
我還想到一個不影射的關鍵是,在我選擇影射之前,我是否還有其他選擇?比方說我要影射一個競爭對手,比起影射,直接指名評論會不會更好?若我要影射一個真實認識的人,有沒有其他跟他溝通的其他方式?假設我不認識這個人,那會不會我不要講任何話更好?通常跑過一輪檢查後會發現,可能會有比影射更好的做法。想到這件事後也會降低我影射的慾望。
想完上述這些後,我覺得還有一個可以思考的是,假設自己某天遇到被影射的狀況,該怎麼應對?由於這封信已經夠長了,之後有空再來寫好了。
2025-08-29 08:00:00
過去三個月,沒有什麼分享的慾望,所以幾乎沒有寫信、寫文章、寫社群貼文。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我有注意到「自己表達慾下降」這件事,但也沒什麼心思去剖析為什麼。最近幾天持續在整理東西,整理幾個不同的電子信箱、整理自己使用 AI 的方式與 prompts、整理自己記錄在 Heptabase 裡的零散東西,整理著整理著,就稍微有多一點想表達的念頭與想法。
於是我回頭看了一下在今年上半年,我都在寫些什麼東西、表達什麼東西。看了看還真是有些尷尬,好不容易稍微重燃的表達慾又下降了一些。但我感覺這就像是熱身賽一樣,在結束一個賽季後,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卻休息(渡假),然後再花上幾週的時間熱身找回感覺,接著進入狀態。
先隨意記錄一下這三個月中的那些雜七雜八的事好了!
有一陣子,我只要看到這樣的句型就會有種生理性的不適,有這種(或類似)句型的很多都有明顯的 ChatGPT 味,這當然不是說只要有這四個字就一定是 AI 寫的,他們大多具有某種隱隱的特徵,我原本想多記錄一些然後嘗試分析看看,但懶,就沒這樣做了。
我也曾經搜尋我寫過的文字裡,有多少「不是⋯而是⋯」,發現有一些,但好像又沒那麼有 AI 味,感覺是因為有 AI 味的那種句型裡,「不是」與「而是」背後接的通常是相對立的價值觀、概念或做法,這類句型試圖透過對比的張力來說服人(因為 prompt 大多是問句,所以回答的句型就會傾向說服?)
但我自己寫的不是而是裡面,大多好像都是某些我原本以為、或者我原本以為別人以為的事,當我發現我的認識、認知不正確時,我就會使用這樣的句型,對我自己來說比較偏向分享,而不是說服。例如下面幾句:
相較之下,如果我改成這樣的句子,討人厭的氣味好像就有點冒出來了:
所以其實關鍵不在於不是而是,而在於說服說教感?
兩個多月前我重新下載了以前玩了一陣子的 Football Manager 2024 來玩,這是老牌的模擬經營足球遊戲,跟 FIFA 系列不同的是,我不用也不能自己操控球員,我只能買賣球員、設定戰術、臨場指揮,還有處理足球隊經營的所有大小事,像是訓練、開記者會、聘用教練、設定球探等等。我從大學時期就很喜歡這個系列,當時第一次玩的應該是 Football Manager 2010 吧,這十幾年間我大概兩三年才會買一次新的,然後就會花不少時間玩,這也是個精神時光屋類型的遊戲。
這次回鍋玩,我在 YouTube 上面隨意看一些介紹,結果看到超棒的頻道 The Deep Lying Playmaker,他每支影片短短的,就只講某個戰術概念或是某一兩個角色位置的搭配,影片節奏很固定,很容易理解。我看了幾支影片後就忍不住去自創我自己的戰術,然後就有更多收穫,遊戲玩起來也更滿足。
我看到他每支影片底下有一堆跟我一樣的人,很多人都說著類似的話「我玩了這遊戲十幾二十幾年,我第一次學到這樣的東西」「老兄你太偉大了,你該去當OO球隊的助理教練」,這些完全都是我想講的話,那幾天我還興奮的跟老婆分享我又學到什麼戰術概念 blabla。我覺得這種看到很多人跟自己有共感的感覺真的很好,或者説,看到有人把自己的心聲講出來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滿足的感覺,這應該屬於被認同感?
關於 Football Manager 或者是遊戲對我的影響,我還有好多想分享的事,不過就此先打住。
前陣子看到一件很看不順眼的事(不是犯法或者是任何與我身邊的人事物有關的事),本來有很強烈的表達慾望想要分享這件事,但由於某些原因(可能是工作、身分或者是其他類似的東西),我限制自己不能分享。那麼為何不用影射、暗指的方式就好?我當時在某篇 journal 裡面跟自己激烈地自我對話,最後還是決定不影射或暗指。不過後來我發現,這樣子把完整的事與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後,好像就有某種「已分享」的感覺了,或者說,我知道這件事總會有某個地方有留下紀錄,不會被遺忘,那也就足夠了!
先這樣!
2025-05-23 08:00:00
大家好,好久不見,距離上次寄信已快一個月,想說來更新一下最近在幹嘛。
如信件標題所述,我最近開始會透過 ChatGPT 協助我摘要內容,主要是摘要有一定長度的英文訪談內容和長篇論述,像是 Lenny’s Podcast 或者是 Stratechery。我會直接透過設定好的 prompt 請 ChatGPT 產出中文摘要,產完後就把它們存在 Heptabase 裡面,排時間閱讀、寫簡單的筆記在 Heptabase 裡面。
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如先説説,為什麼以前不這樣做。
在 ChatGPT 剛推出的時候我就有嘗試過請他摘要內容,開放 API 後也有嘗試建立自己的摘要助手,也有用過一些摘要工具,但體驗都沒有很好,我猜可能是因為我不會下 prompt、當時的模型還不夠厲害、或者是 context window 還不夠長,還有一個原因是我有某種自傲或偏執,認為只有自己讀進去才是讀,靠 AI 摘要的東西根本就進不了腦袋,那還不如不要摘要。
在這一兩年內我一直都抱持著這樣的價值觀,認為不該把「閱讀」這件事交給 AI。我也確實這樣實踐,每當我認真閱讀一些很長的文章或 Podcast 逐字稿,花了一兩個小時讀完並做完筆記,我都會覺得自己很棒,認為我這樣的「人工堅持」是很有意義的。
但另一方面,這樣做真的很花時間,所以我真正讀完的我想讀的長內容少得可憐,真的很少。
那是什麼改變了?
有一個遠因跟一個近因,遠因是在我雖然讀得少,但我在幾次工作機會上有接觸到 Alan 的筆記方式,我覺得那樣整理逐字稿的效果很好,當時我花了幾個小時整理了一集 Lenny’s Podcast 的逐字稿,那集的內容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看到那些筆記也還是覺得很有價值。這個經驗讓我好像更掌握「怎麼製作摘要」這件事。
近因是 Heptabase 最近的協作功能推出 “Can edit” 跟 “Can view” 的權限,讓我打算開啟一個我想了很久的計劃:一起共學 Lenny’s Podcast ,於是我寫了一篇文介紹這個計劃,也開始徵求協作者。
但在開徵的隔天,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如果我跟 AI 協作這個白板,會不會更有效率?於是我就再度開始嘗試 AI 摘要,結果,測試的結果令人驚訝的好。由於我的 prompt 技巧並沒有什麼進展,我想肯定是因為模型更好了,才有這樣的好表現。
現在的我是怎麼做?
這幾天,我每天都丟幾篇很長的 Podcast 去產摘要,有時可能連產幾次看看哪篇最好看,然後再馬上讀完。我發現這種「濃縮後的 Podcast 內容」恰好符合我現在的需求。因為一集訪談通常都要一小時左右,裡面參雜著一些沒那麼重要的資訊和閒聊,但是 AI 會幫我抓出那些核心的重點,我只要讀那些重點就好。
我覺得這樣子體驗很好,雖然是簡化、摘要後的內容,但實際上卻增加了我的閱讀量。
我甚至不太在意產出的摘要是否有幻覺或者誤讀,對我來說那是可以容忍的錯誤空間,因為現在的模型已經好到八九成以上的內容都沒什麼問題,而且我也是基於原文生成,而不是請他搜尋或依照訓練的資料生成,這也讓幻覺的比率降低了不少。總之,目前用這種方式閱讀,對我來說明顯利大於弊,因為若不這樣做,我實際上就是完全不會閱讀。
底下分享一篇範例,歡迎跟我分享你看了的心得,無論是覺得很不錯或覺得還好,都歡迎跟我分享!
範例原文:The Agentic Web and Original Sin
產出的摘要內容:
廣告驅動的網路模式雖然引發隱私與操控的爭議,但在缺乏直接付費機制的早期網際網路階段,它是唯一能大規模提供免費內容、讓用戶、網站和廣告商三方共贏的商業模式。
早期網際網路嘗試在瀏覽器中內建支付功能,但受到 Visa 和 Mastercard 等信用卡體系壟斷的阻礙未能成功實現。支付功能的缺位使得廣告成為線上內容唯一可行的大眾化營利模式,長期塑造了網路經濟的走向,並在無形中開啟了依賴用戶數據與隱私交換的商業生態。
微支付(micro-transaction)模式看似允許用戶按篇小額付費,但信用卡手續費成本高昂、內容生產前置投入大等因素使其經濟上不可行。同時,要求用戶為每篇內容反覆決定是否付費會帶來決策疲勞,導致微支付至今難以普及。反觀訂閱模式,透過定期付費換取穩定且明確的內容服務,用戶無需頻繁抉擇即可持續獲得價值,創作者也能獲得可預期的收入,但訂閱制可能將內容封閉在付費牆內,限制其廣泛傳播。
以廣告為本的內容經濟誘導網站追求點擊與流量,曾一度刺激大量內容創作和經濟價值,但也讓粗劣內容充斥、品質下滑。如今這套模式面臨衰退:Google 等搜尋引擎提供的流量支撐正迅速瓦解,用戶大量轉向封閉的應用生態或由 AI 直接給出答案,導致依賴廣告營收的網站訪問量驟減、收入每況愈下,整體廣告支撐的網路內容生態陷入困境。
新一代 AI 技術催生了代理式網路(agentic web)的概念,即軟體代理可以代表用戶自動瀏覽網站、蒐集資訊並執行任務,帶來服務自動化與個人化體驗的新可能。然而,當 AI 代理直接擷取網路內容並提供答案時,傳統靠人類瀏覽所支撐的廣告變現模式失效,內容提供者面臨無法透過流量獲利的困境;同時,如何確保代理取得資訊的可靠性並維持內容生態的良性循環,也成為這種新模式下亟待解決的挑戰。
微軟在 2025 年 Build 開發者大會上提出了「開放代理式網路」的構想,包括採用 Anthropic 發起的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協議)以及微軟自研的 NLWeb(Natural Language Web,自然語言網路介面)作為開放標準,讓網站透過自然語言接口直接被 AI 代理存取,猶如為代理世界打造一套類 HTML 的通用橋樑。這套方案可讓網站更容易融入 AI 生態,然而其設計缺乏內建的支付機制,無法為內容提供者帶來直接收益,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內容生態的經濟誘因問題。
區塊鏈上的穩定幣(stablecoin)為數位微支付帶來了突破:這類數位貨幣價值穩定,可像資訊一樣快速低費地傳輸,交易幾乎零手續費且金額可無限細分,使極小額支付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AI 軟體代理作為純粹的程式決策主體,不受人類逐筆付費猶豫的影響,能夠根據內容使用量自動執行小額付款給內容提供者,為代理式網路注入全新的經濟驅動機制,補足過去微支付不可行的缺口。
未來可以考慮以市場機制來鼓勵內容創作:在代理式網路的協議層引入數位貨幣支付功能(例如穩定幣),由 AI 平台根據其生成答案時引用內容的頻率,透過競價拍賣機制向原內容創作者支付報酬。如此將形成一個全新的內容生態市場:創作者為了獲得 AI 引用而競相提供高品質、有價值的內容,AI 平台、使用者與創作者之間達成新的三方共贏平衡。儘管這種市場化方案的實施細節充滿挑戰,但正如當年廣告模式意外地促成了網路的繁榮,一個開放競價的內容市場有望自發地探索出 AI 與網路內容共生共榮的新道路。
2025-05-06 08:00:00
我前天在 Twitter 和 Threads 上面都發了一篇一樣的文,詢問大家對 Perplexity 的看法。我尤其想知道有在訂閱 Perplexity Pro 的人是怎麼想的、以及是怎麼用 Perplexity Pro 的。
這篇簡單收集一下問到的東西,以及兩天下來我的短暫測試心得。
我之前一直有個印象是 Perplexity 主打搜尋,但找出來的內容還是會有幻覺,因此就沒有特別想要訂閱它。最近 ChatGPT 的 o3 模型出來後,我嘗試了幾次 o3 搜尋,覺得表現很不錯,就開始好奇 o3 跟 Perplexity 哪個表現更好。
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到 Twitter 原文和 Threads 原文看看下方的留言。感謝有留言回饋的大家!我看完以後大致上整理出下列這些心得:
覺得 Pro 版好的人的想法(佔回覆比例較高):
覺得 Pro 版沒那麼好的人的想法(佔回覆比例較低):
看完這些回覆後,我覺得我還是想要了解一下 Perplexity Pro 到底用起來感覺怎麼樣,所以我訂閱了一個月的 Pro,想說來測試看看。
我依照下列幾個規則測試:
我大概問了快十個問題,例如問 Heptabase 有哪些功能? Heptabase 最近更新了什麼功能? Heptabase 是否有 Deeplink 功能,這些是我非常熟悉的資訊,我想要測試的是資訊的即時度、完整度以及幻覺的程度。
我還問了一些中文的問題,比方說我這兩天剛好回母校清大一趟,在後山的台積館一樓看到已經沒有餐廳而是兩台 7-11 與全家的自動販賣機,我正在猶豫中午該不該吃販賣機的東西,我想起人社院中午應該有自助餐,但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在營業,所以我就問「請問台灣的清華大學科管院以及人社院是否有任何餐廳可以提供午餐?」這個問題是想要測試資訊的正確程度。
我還問了「研究題」,因為 Perplexity Pro 有 “Research” 功能,雖然先前聽不少人說過跟 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 差很多,但我還是想測試看看,所以我問了一個我想研究的主題,請他幫我搜尋至少 50 筆相關的資料,然後給我一份完整的結果。
幾個我主觀的評比結論:
體感的搜尋完整度跟驚艷程度差距大概是:
ChatGPT Deep Research >>>>>>>>>>> Perplexity Pro Research >> ChatGPT o3 >>>>>>>>> Perplexity Search
根據上述評比,我覺得如果工作或生活上需要大量、頻繁的快速搜尋正確資料,那麼使用 Perplexity Pro 的 Research 功能可以得到很不錯的結果。
假設沒有這樣的需求,那麼同樣的錢拿來訂閱 ChatGPT Plus 並使用 o3 + Deep Research 應該更划算。假設有深度研究的需求,則不用考慮,訂閱 ChatGPT 就好。
我自己應該就屬於這個狀況,我不太有大量搜尋正確資料的需求,所以 o3 程度的正確性跟完整度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假設它有推出每個月 $5 美元程度的訂閱方案,可以限量使用 Pro 的 Research 功能,我應該會考慮看看。我覺得他搜尋資料來源的廣度還是比 o3 更好一些。但由於搜尋對我來說不是那麼高頻率的需求,若要每月 $20 美元我應該是不會再嘗試訂閱。
2025-04-30 08:00:00
我發現最近我在社群上會自動略過那些 ChatGPT 生成的兩格或四格漫畫、過於強調淺景深的 AI 人像、或者是看起來豐富繽紛的 AI 情境圖,為什麼呢?
是因為那容易生成而讓人感到廉價?還是因為那仿真而不夠真而觸發某種生理上的不適?還是因為什麼原因?是因為缺乏細節嗎?那如果是請 AI 產生充滿細節的圖像,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嗎?是因為那「非人造」的感覺嗎?這好像也不是關鍵差異。
我發現好像是細節不夠多、風格不夠討喜,因為我剛剛為了驗證這個想法,試著請 ChatGPT 4o 產了一張莫內風格的貓咪照片(我喜歡莫內),我就覺得很好看,所以應該是內容不夠好,或者說不是我的菜,我才會膩。
對,所以 AI 與否並不是重點,品質的高低與我自己的偏好才是重點。
文字好像也一樣,有些人寫的文字總是讓人看不膩,有些看幾句我就有點受不了,我感覺 AI 與否也不太是重點,因為多的是非 AI 但仍然品質不好的文字,那怎樣的文字對我來說是高品質的?怎樣的文字符合我的偏好?
我覺得應該是下列幾項的綜合:
這三者比重愈高,我好像就愈喜歡,就愈看不膩,但裡面最關鍵的好像是真誠與正直,我也說不上來細節,但大概就是某種「可以信任的感覺」吧。只要散發出這種感受的人,我就會想要繼續看他寫的東西,參考他的觀點與建議,甚至是購買他的產品與服務。
根據我的經驗,通常這些人的文字、創作或各種產物,都不會讓人有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