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 PJ Wu | 吳秉儒修改

博客名:Pin 起來。各種關於生產力工具、生產力方法論、工作流(workflow)、以及其他各種雜談的文章。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PJ Wu | 吳秉儒的 RSS 预览

光敏性噴嚏反射、與 AI 一起寫作、秀珍菇

2025-04-11 08:00:00

今天早上天氣很不錯,有太陽。出門買早餐時一抬頭看到陽光就打了一個噴嚏,這大概是我人生不知道第幾百次還幾千次這樣了,只要一出門看到太陽,就會打噴嚏,有時還會連打兩個三個。

我知道這是一種遺傳來的「症狀」,因為我爸也有,但我不清楚這個症狀到底叫什麼、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更糟糕的壞處(我猜應該沒有,所以我才會都不知道)。但在那個需要等 65 秒紅綠燈的路口,無聊的我拿出手機搜尋「看到太陽打噴嚏」,得到了「光敏性噴嚏反射」這個詞,發現有這個狀況的人佔比還不少。

就在搜尋到查看內容之間的這幾秒內我想到,假設我搜尋了看到某些介紹,我真的可以信任這個內容嗎?會不會這其實是 AI 掰出來的介紹然後被人放到內容網站裡?應該還不會吧,但現在不會,會不會再過個五年十年就更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在面對我純然無知的領域時,何時可以相信,何時該保持懷疑?是不是因為這個「光敏性噴嚏反射」看起來有模有樣我就相信?假設搜尋出來的結果叫做「太陽噴嚏狂暴症」,我會不會就覺得是有人在惡搞?那是不是只要符合「有模有樣」的形式就會通過我的審查?

是的話就沒救了,因為 AI 最擅長產出有模有樣的文字。

還沒有想完這個問題我就進入了便利商店,注意力被三明治吸引走,就不繼續想了。


中午吃飯前打開手機,看到曼尼在分享一篇讀者來信,這個讀者回饋說他新寄出的一篇長文《分析川普的解放日談判策略》看起來不自在,有 AI 感。我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也有一點點這樣的感覺,所以沒有看完這封信。但在曼尼 po 文後我又回去信箱重看了一遍,試圖再釐清我當時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邊配著午飯邊看,曼尼的文字品質很好,我感覺到的 AI 感並不是那種拙劣的「首先,其次,總的來說」等級,也不是讓我感到完全沒有思想和人味的東西。或許應該說他跟先前曼尼寫的東西比較不像,加上曼尼有大方說明這篇有跟 AI 一起協作,所以那種「好像有點不像」的感覺會一直在閱讀過程中勾起注意力,很像是遊戲主線進行到一半的支線任務一樣,比起理解困難的關稅議題和談判策略,「嘗試找出哪邊有 AI 痕跡」這件事感覺更簡單,像是幫村民 NPC 送信並找回五隻雞這種任務一樣簡單,簡單就會認真去做,所以就真的感覺到「好像有點 AI 感」。

但我同時也在想,假設這樣的內容是開成一個三小時的工作坊,配上十幾張投影片一個一個講談判策略和應用,還會有 AI 感嗎?似乎完全不會,即使有,也會覺得協作的很棒。所以也許是內容形式或資訊密度的問題?


就在邊讀邊想這些問題時,我一直在把我午餐健康餐盒裡的秀珍菇挑掉。我非常討厭菇類,什麼菇我都不吃,但我很常訂健康餐盒的外送,我也知道很多健康餐盒裡面都會放菇類,所以我一定會備註「請不要放菇類,謝謝」。但今天的餐盒還是有放,而且是那種跟其他菜一起炒的秀珍菇,因為都炒在一起,炒很細,所以就要一個一個把他們挑掉。如果是一大片的香菇或者一整捆的金針菇都還好處理,但很碎的秀珍菇(或者他根本不是秀珍菇?)就是很難處理,需要佔用我的注意力,不然就會不小心吃到。

這時我突然發現,太陽噴嚏、AI 文字、秀珍菇這幾件事,背後關注的都是同一件事:我不想要額外消耗注意力:

  • 光敏性噴嚏反射這件事上,我擔心的是未來可能要額外消耗的注意力,但還沒發生,所以不是很重要
  • AI 寫文這件事上,我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去 judge 「這個地方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有幻覺?有驗證過嗎?」所以就會更容易覺得累。
  • 秀珍菇這件事上,我就是不想吃到菇,所以得要在看文章思考的時候分心去把菇挑掉。

我感覺這三件事裡面,一跟二未來肯定都會有解方,三反而最困難,除非菇類完全滅絕 🥲

35 歲

2025-04-09 08:00:00

今天是 35 歲生日,想趁這機會來記錄一下這幾年的自己。

30 到 35 歲的這五年經歷了好多事,在疫情中寫完拖了幾年的碩論順利畢業,認識老婆、交往並結婚,並且在幾次轉換跑道後,找到非常熱愛的工作與公司,讓「擅長」與「喜歡」的交集愈來愈大。

除了這些看起來比較屬於人生主軸的事情外,這幾年還堆疊了很多小但重要的事。例如重拾攝影興趣,例如有了自己的網站並且能持續產出內容,例如開始重視身體的信號與生活的品質,還有許多其他。

我一直都很喜歡看別人分享那種「我 x 歲為止的人生學到的 y 件事」這類的文,雖然很多都很去脈絡、過度簡化與雞湯,但這種文字總讓我感覺這個人有在嘗試記錄人生中重要的事情與意義,我喜歡這樣。

因此我前幾天就一直在想,若看向過去,走過 30s 一半的 35 歲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在目前為止的人生經歷裡學到了什麼?若看向未來,就拿 35 到 40 歲這五年來看好了,我想要變成怎樣的人?想要做到哪些事?


想著這些開放式問題時,心中都隱約有些模糊的答案,但看不清楚具體的模樣,這時我想到,好像可以從「我的 end game 是什麼?」這個角度來串起這些模糊的答案。若我理解沒錯,這代表著某種人生的終極追求或目標,假設稍微更了解或更確定這件事,就應該可以回答一些關於目前為止到未來的人生相關的問題。

我以前對這個詞不太熟,應該是聽 Manny 和 Angela 在 podcast 裡面聊過誰誰誰(或他們自己)的 end game 是什麼,才有些印象,當時只覺得我好像也沒有 end game 這種東西,因為一直以來的人生都沒有什麼很遠大的目標或志向,偏向是認真地得過且過。但前幾天的某個晚上洗澡時,我突然想到我的 end game 是什麼了,應該可以說是「更滿意自己」。

這個「更滿意自己」,不完全等同於「讓自己更幸福/更有錢/有更高的成就/更了解自己」這些目標,我想它更著重於「持續找到更好的標準,然後盡量努力接近那個標準」。它也不完全等同於「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有的時候就是會有各種不可控制的因素,讓自己沒辦法達到那個更好,這時若我真的清楚這些是我無法控制的事,而我也有盡力去達標了,我還是能夠滿意這樣的自己。

我覺得這個「更滿意自己」也是個具有彈性的目標,即使到了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考量當下的年齡狀態,一定也會調整所謂「更好」的標準,因此很適合作為 end game ,既有一點追求,也不會太逼迫自己。(假設目標是讓自己更有錢,可能會一輩子都顧著存錢不想花錢;假設是讓自己體能達到巔峰,也一定會遇到年歲增長後的下滑。)

回想過去五年,我每年生日時都會稍微回顧一下過去一年的自己,好像都會有種「比過去更滿意」的感覺,原來這早就成為了我潛意識裡評價的標準。這次把這件事情想清楚後,好像也可以有更多面向來檢視與評估怎樣是「更好、更滿意」、我做了什麼,以及我還可以做什麼。這些就留給接下來五年去摸索吧!

最後來學習 Sunny & Eric 列一下我相信的事的列表,或者說是我目前為止的價值觀與處世原則。這裡面有好多都是這五年才學到或體悟到的,因此我相信再過個五年肯定又會有更多可以分享了。

  1. 好奇心是神聖的、珍貴的
  2. 認真不會輸
  3. 想到什麼,在意什麼,有任何感受,先寫下來就對了
  4. 識別認知上的落差就容易化解衝突
  5. 荒謬的背後可能有著某個理所當然,如果感覺到荒謬,就找出那個理所當然是什麼
  6. 主動接觸資訊,主動 mute 雜訊,細心呵護自己的注意力
  7. 明確的定義與舉例能夠促進有意義的討論
  8. 談判時專注於利益,而非立場
  9. 通常不假設別人是惡意的,但若識別出真正的惡意,就要離得越遠越好
  10. 若思考過而相信一個人,就完全信任他;若思考過而不相信一個人,就離得越遠越好
  11. 能同時抱持堅信又能推翻自己堅信的人,都是狠角色
  12. 除了觀察人們說了什麼,觀察那些應該說但沒說的話更能推敲出他們的動機與潛藏的台詞
  13. 遠離那些不喜歡你的人,找到那些喜歡你的人
  14. Burnout 的核心原因在於出現了難以解決或難以理解的人或事,若要解決就要對症下藥
  15. 儲蓄,然後投入被動投資
  16. 錢花在那些讓自己會一直想,想到就開心的事物上
  17. 只要方向正確,步伐小一點也沒關係

35-years-old

圖是老婆用 ChatGPT 畫的全家福

我目前有在訂閱的產品與服務(2025 April)

2025-04-05 08:00:00

距離上次分享有在訂閱的產品已經過了半年,感覺每半年更新一次還不錯。

以下是我目前還有在訂閱的產品與服務。這次相較前次更新,主要加入的就是 ChatGPT 跟 Claude 的訂閱,我覺得現在他們能給我的幫助非常物有所值,所以就持續訂閱了。

退訂的 Typefully 跟 Kagi 則單純是因為太少用到,想說還是退訂好了。

美元計價的訂閱

備註:有打星號的是這次更新才加入訂閱清單的。

產品名稱 訂閱方案 訂閱費用 用途
Heptabase 年費 $83.88 協助我思考、管理知識與輸出內容
1Password 年費 $60 管理我的所有密碼
HEY 年費 $99 Personal Email
Proton Unlimited 年費 $119.88 Email, VPN and Drive
三個網域 年費 $36 除了這個部落格外還有兩個不常用的網域
Setapp 月費 $12.49 軟體大雜燴,裡面我最常用的是 CleanShot X 以及 Diarly 這兩個產品
Adobe Lightroom 月費 $10 管理與存放照片的必要工具
Twitter Premium Basic 月費 $3 發文可以不限字數
*ChatGPT Plus 月費 $20 為了用 o1 與 Deep Research 而訂閱
*Claude Pro 年費 $180 改網站、串接一些簡單資料
*Buttondown 月費 $9 寄信給別人

台幣計價的訂閱

產品名稱 訂閱方案 訂閱費用 用途
YouTube Premium 年費 $900 TWD (家庭方案) 看我感興趣的所有影片
Spotify 年費 $540 TWD (家庭方案) 聽我感興趣的所有音樂
愛爾達足球 VIP 年費 $1,349 TWD 看德甲與英超!
中華電信光世代 月費 $1,099 TWD 網路 + MOD保護費
遠傳 4G 吃到飽 月費 $399 TWD 手機上網保護費
Uber One 月費 $120 TWD 外送免運保護費
iCloud 200GB 月費 $90 TWD 蘋果保護費
Moze 月費 $30 TWD 記帳

上次還有,本次更新已退訂的

產品名稱 訂閱方案 訂閱費用 用途
Typefully 年費 $74.99 可以排程發文 Twitter 與 Threads
Kagi 月費 $5 付費搜尋引擎
Justfont 年費 $588 TWD 部落格的自訂字型

如果你好奇裡面任何一項,歡迎聯絡我詢問心得。

「知道一件事情沒有捷徑」帶來的安全感

2025-04-03 08:00:00

最近 ChatGPT 4o 的製圖能力大躍進,我把幾張跟老婆、貓咪或爸媽的生活照丟進去請它變換風格,效果都非常好,人物的神韻與畫面中的細節都很好,但看了幾張後還是會有種「好像還有哪邊可以更好」的感覺,可能是某個臉孔的線條細節之類的,但我又說不上來到底是什麼地方可以更好,或者說,我也說不上來我想像中的更好到底是怎樣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突然想到,在讓 ChatGPT 或 Claude 生成文字時,我好像不太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幾乎總是可以感覺到他給我的文字好不好、如果好是好在哪、如果不好又是為什麼。假設內容不夠好,我也常常能夠自己想出更好的,或者知道怎樣問問題得到更好的內容。

但生成圖片時,我完全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幾乎沒辦法再給他下一步的指引,我甚至會覺得,我給的指引可能反而會讓結果更糟。我想應該是因為我很不熟悉用文字描述畫面,我既不熟悉相關的語句結構,也不熟悉那些足以表現那些關鍵微小細節的詞彙。

但假設我真的努力讀了很多、學了很多、吞了很多這類如何描述畫面的知識,這也不代表我真的知道該怎樣指揮 AI 讓他做得更好,因為我腦中仍然沒有更好的畫面。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挫折,感覺還是需要長期接觸大量美的畫面,才有辦法掌握與培養出那個能夠判斷好與不好的品味,沒有什麼速成的捷徑。但話說回來,「知道一件事情沒有捷徑」這件事好像也帶來某種安全感,我還無法詳細描述這個感覺,以後有延伸想法再來分享。

我想要確保有訂閱的人都是真的想要收信的人

2025-04-01 08:00:00

歡迎回到 A Letter from PJ ,這是從 HEY World 轉回 Buttondown 發信後寄出的第一封信,如果你錯過了前情提要,歡迎參考上一封信:寫的東西與自己的距離

這封信要繼續分享另一件關於寫信的事,可能也與你有關。

從這次轉回 Buttondown 開始,我想嘗試一下新的東西,我希望更確保有訂閱的人都是真的想要收信的人,所以我會嘗試一套新的「(我)主動退訂(某些人)」的策略。

由於電子信服務通常會依照訂閱者的數量計費,我知道有些創作者會定期清理訂閱名單,刪除、退訂那些都沒有開信的人。我想做的是類似的事,但我不會透過開信率這樣的數字來篩選,因為我沒有追蹤開信率或其他任何的數據。(可以參考我的 Manifesto 頁面)。

我想到不透過開信率來追蹤的方式是,邀請你主動讓我知道你開信了。簡單來說,我會在每封信後面放一個「已讀」與「讚」的按鈕,若你有看完這封信,可以點一下已讀,我就會認為這個人還有想要繼續收信,如果很喜歡這封信的內容也可以按一下讚。

我可能每半年或一年會寄信給那些這段期間「一次都沒有點過任何回應」的人,詢問他們是否要繼續訂閱,假設還是沒有回應,我就會取消這個人的訂閱。

我自己覺得這樣做比起傳統透過「開信率」來追蹤與退訂的作法更好,原因有兩個:

  1. 很多注重隱私的信箱服務會擋掉開信這類的追蹤,因此有可能有讀者有在讀,但是從發信者的角度來看這個人完全都沒有開信,結果就被誤刪了。
  2. 比起你不一定會知道的開信率追蹤,主動點擊「已讀」更像是個積極同意續訂的告知,我覺得更符合我的價值觀。

另外我之後也會主動取消所有透過稍後閱讀軟體訂閱的人(之後會寄一封通知信通知),例如 Readwise, Instapaper, Feedly, Cubox, Kill-the-newsletter 或者之前寫過的 Omnivore 等等,原因是我想要更直接地與收信的人互動,我希望收到信的人有任何想要回饋的想法時,都可以回個「這封很棒」、「我也有這個想法!」、「你這段好像寫錯了,應該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之類的東西。

我在過去一年寫信時收到不少這樣的回信,即使內容就只有這樣短短一句話,都還是很開心,有點像是在社群上面貼文收到留言一樣。

但若透過稍後閱讀軟體收信,應該是沒辦法回信,我覺得這樣很可惜。因此我會希望想收信的人就透過自己的信箱訂閱,而不想收信的人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我的想法是,透過這兩種主動退訂的策略,應該可以盡可能地確保收信的人都是真的想看(偶爾想看就好,不用每篇都看)的人,如果真的能順利達到這個效果那就太好了!

最後,想分享兩篇最近寫在 Blog 上面的隨筆:

我最近打算把一些我相信的事或者是我目前稍微堅持的一些原則記下來,寫成一系列的隨筆。但我預期這些東西會常常修改,因此我選擇不透過信件寄出而是寫在網站的 Blog 區塊。

若你對於這些內容有共鳴與回饋,也歡迎回信跟我說!

不說其實

2025-03-31 08:00:00

近幾年我有意識地在控制自己不要說出「其實」這兩個字,或者說,必須嚴格限定,只能用來「講自己的不足」。

舉例來說:

  • 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沒有很重要 X
  • 我發現,其實我不太擅長寫作 O

前者稍微有種隱含的糾正感與說教感,好像預設別人比較不懂、別人是錯的,即使真的是如此,在聽的人耳中也容易感到不開心。

後者比較接近是某種自我覺察,當然有時候也是想藉由這種方式塑造出某種形象(可能是反差感),但因為不是預設對方不懂,那種給我的不適感就比較沒那麼強。


除了其實以外,另一個有類似效果的是「事實上」或者「實際上」,由這些字起手的句子聽起來都很像開戰的號角,很像是預設別人只有觀點沒有事實、或者別人的事實是錯誤的。即使別人真的是錯誤的,看到這種句子也容易先開啟防衛模式而不是溝通模式。

那麼,如果真的要講一個自己很有信心是正確的,並且大多數人(或者對話者)認為是錯誤的事,該怎麼講呢?

我想了一下,只要把其實刪掉,其他內容都不用調整也沒關係。我想了幾個我曾經差點忍不住想說其實的情境,把其實省略掉都不會影響實際的內容與說話的情緒或態度。

例如這句的其實,刪掉也沒差:

其實「其實」這個詞,真的是有點累贅呢。